口蹄疫常用消毒药
猪口蹄疫

临床症状:
鼻拱部水泡破裂形成的 鲜红溃疡面及舌表面水 痘破裂形成的溃疡面;
临床症状:
蹄踵、蹄叉部红肿、溃 疡,部分蹄壳开始脱落;
临床症状:
蹄踵部蹄叉部溃疡,蹄 壳开始脱落;
临床症状:
蹄踵部水泡破裂后,露出 出血的皮下组织,部分蹄 壳开始脱落;
猪口蹄疫
﹙Foot and mouth disease﹚
猪口蹄疫:
一.概述; 二.病原;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综合防制;
一.概述:
1.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FMDV感 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2.分七个血清型:O型、A型、C型、Asia-1型、SAT1型、 SAT2型、SAT3型等;每个主型内又有若干个血清亚型; 3.不同的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 致,但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内的不同亚型之间也 只有部分交互免疫性; 4.易感动物:黄牛、水牛、牦牛、猪、绵羊、山羊、骆驼 和鹿;此外还有象、刺猬、鼠等33种野生动物;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FMDV在畜舍干燥垃圾 内存活时间为14天;在潮湿垃圾内为8天;在 土壤表面秋季为28天夏季为3天;在干草中为 140天;在畜舍污水中为21天;在-30℃的阴暗 低温环境中存活期达12年;
病原:
消毒药物: ①FMDV对酸很敏感,pH值6.0时,每分钟损 失90%,pH值5.0时每分钟又损失90%; ②2%苛性钠、3%-4%甲醛、0.5%-1%过氧乙 酸、10%新鲜石灰乳等常用消毒剂在15-25℃ 下经0.5-2小时才能杀灭病毒; ③碘酊、石炭酸、来苏儿、新洁尔灭等对 FMDV无杀灭效能; ④对紫外线敏感;
五号病用什么药治疗啊

五号病用什么药治疗啊段时间,老五在各处又开始闹腾,弄得各大养殖户心慌慌。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是为猪场创造效益。
那么一旦出现疫情要怎么处理呢?免疫接种每年二月和十月底接种五号病疫苗,最好注射浓缩型疫苗,仔猪日龄60日至70日接种2~3毫升五号苗,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
如果育肥期较长,建议在100日龄强化免疫一次。
严格消毒每周带猪消毒2-3次,常用消毒药有0.15 %过氧乙酸、1~2%甲醛溶液、1:300绿益净等。
此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33天,即使在冻结条件下也可以越冬;但对酸和碱十分敏感,易被碱性或酸性消毒药杀死。
消毒前要彻底清扫粪尿和周围环境,猪舍水泥地面冲洗干净,自然晾干后喷雾或喷洒消毒药。
对垃圾、垫料、污物等要及时焚烧。
加强免疫严禁从疫区买猪及其肉制品,不得用未经煮开的洗肉水,泔水喂猪。
尽量杜绝不必要的人员进出猪场。
紧急预防措施1,坚持“早发现,严封锁,小范围内及时扑灭”原则。
一旦怀疑五号病,应立即上报,迅速确诊,并对疫点实行封锁,防止疫情扩散。
疫区内猪由兽医进行检疫,病畜及其同栏猪立即扑杀深埋或者烧掉。
疫点周围及疫点内尚未感染的猪,应立即注射疫苗。
先注射疫区外围的猪,然后注射疫区内的猪,常规苗每头5毫升,高效浓缩苗每头3毫升,15天后再加强免疫一次。
疫区内的猪圈、用具、垫料等使用2%烧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在流行期间,每隔2~3天消毒1次;疫内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死亡后14天,如再未新增病例,经过大消毒后,可解除封锁。
但痊愈猪仍需隔离1个月,方可出售。
2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天行健动物药业的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
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同时防止心肌炎的继发。
水泡破溃处可结痂。
猪口蹄疫防治措施

猪口蹄疫防治措施日期:目录•疾病概述•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疫情控制•研究和发展疾病概述猪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定义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流涎,口腔、蹄部和乳房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结痂。
症状定义和症状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的环境接触,可导致病毒传播。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空气传播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污染水源,健康猪通过饮水可间接接触病毒。
水源传播病猪食欲不振,生长速度减慢,出栏时间延长。
生产性能下降疾病流行国际贸易受阻口蹄疫易于在猪群中传播,可引起区域流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口蹄疫疫情可能影响猪肉出口,给国家经济带来损失。
03危害和影响0201预防措施疫苗接种计划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适合的疫苗接种计划,包括免疫程序、接种时间、接种剂量等。
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根据当地疫情和猪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口蹄疫疫苗,包括口蹄疫O型、A型、Asia1型等疫苗。
定期免疫检测定期进行免疫检测,了解猪只的免疫水平,及时调整免疫计划,确保免疫效果。
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猪舍、饲料、饮水等应定期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病毒的传播。
做好灭蚊灭蝇工作蚊蝇等昆虫是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媒介,猪场应做好灭蚊灭蝇工作,防止病毒的传播。
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猪场应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特别是从疫情区来的人员和车辆,防止病毒的带入。
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卫生,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只的转栏、运输、环境变化等应激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减少应激因素发现疑似口蹄疫病例,应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
发现病例及时处理饲养管理措施治疗措施消毒对猪舍和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灭病毒传播源。
隔离将病猪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观察密切观察病猪的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常规治疗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以抑制病毒复制。
51.猪口蹄疫诊断详解和防治要点总结

最全猪口蹄疫诊断和防治方案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
临诊上以猪口腔粘膜、鼻吻部、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特点是起病急、传播快,可引起仔猪大批死亡。
病症表现:常见的是肉猪群先行发病,然后是种猪群,最后是哺乳仔猪。
潜伏3~7天后,在病毒入侵部位(多是口鼻舌部)出现明显溃疡,随后全身扩散并出现第二次溃疡;急性病例有仅尖叫几声就死亡的;大猪:临床潜伏1~5天,蹄部、舌、唇、齿龈、咽及鼻镜等处出现水疱;体温升高至40~41度,精神不振,食欲差,倚墙呆立,驱赶时有尖叫声呈强迫运动;蹄局部发红、微热、敏感,叩诊时呈疼痛反应,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液初呈淡黄色、透明,以后变为粉红色或浑浊;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流涎;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可结痂自愈;若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溃疡,发生化脓性和腐烂性炎症;严重者蹄壳脱落,常卧地不起;病猪鼻镜、乳房常有烂斑,甚至死亡;仔猪:有母源抗体的哺乳仔猪可无恙;仔猪日龄越小病情越重,通常呈胃肠炎、肺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发病一般以幼龄及未经疫苗免疫接种的猪群较为易发。
病死猪尸体消瘦,鼻镜、唇内黏膜、齿龈、咽喉、气管、支气管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疹和溃疡灶;个别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死亡多因病毒侵害心脏,引起心肌炎而心衰死亡,解剖可见心肌切面有灰白或淡黄斑点条纹,俗称“虎斑心”。
传播形式和流行特点:1.病毒可通过病猪破溃的水疱、排泄的粪便、分泌物、乳汁、尿液、呼出的气体、精液等排出体外;温带地区相对湿度大于60%、风速适宜时,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100公里甚至更远;2.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以及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过的工具、机械、场地等,均可传播疾病;3.据报道,人咽喉可带毒24h并通过呼气传染给其他动物;4.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被污染的饲料中可存活数周,在冻猪肉中可长期保存;5.本病在初春、冬末、秋末寒冷季节多发,春季达到高峰,大型猪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6.病毒可经吸入、摄入、外伤和人工授精等多种途径侵染易感猪;7.如延误了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并难以根除。
动物疫病净化方案和措施例文(3篇)

动物疫病净化方案和措施例文动物疫病净化消毒灭源工作技术规范推行动物疫病(牲畜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鸡城疫)的净化消灭源工作,根据《生猪养殖消毒、强化免疫及染疫猪扑杀无害化处理技术要点》(华坪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___年___月___日编写)的要求,严格按照《农村居家生猪养殖消毒技术要点》和《畜禽强化免疫及染疫扑杀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
一、选用合适的消毒药物:常用的消毒药有生石灰、草木灰、高锰酸钾、___%甲醛溶液、烧碱、消毒灵(精)、百毒杀等,可将生石灰配成10﹪-20﹪石灰乳、草木灰配成10﹪-20﹪的草木灰水(配制方法:___公斤生石灰或草木灰加___公斤水,兑成10﹪-20﹪的比例的溶液),消毒灵(精)、高锰酸钾等按使用说明配制成消毒液进行浸泡或喷洒。
根据不同环境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消毒药物。
1.饮水消毒:选用漂白粉、消毒灵(精)、百毒杀等;2.地面和环境的消毒:选用消毒灵(精)、百毒杀、烧碱和生石灰等;3.清洁空舍的薰蒸消毒。
选用高锰酸钾与___%甲醛溶液配合使用。
二、正确使用消毒药物。
选择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疫病期的消毒浓度应提高___倍~___倍。
消毒药物的用量要按规定执行,不可减少用量,但如用量过高也会对畜禽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消毒过程中要尽可能使药物长时间与病原微生物接触,一般消毒时间不能少于___分钟。
消毒药物应现用现配,当天配制的当天用完,防止久置受氧化或日照分解而失效,在露天场所需长期使用的消毒药物应定期更换,以保证有足够的活性物质。
三、交替或配合使用消毒药物。
对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只用一种消毒药物是无法将所有病原体消灭干净的,而且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物会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根据不同消毒药物的消毒特性和原理,可选用多种消毒药物交替使用或配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但应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防止配合后反应引起减效或失效。
四、养殖场所的清理、清洗和消毒圈舍的消毒:消毒前应先对饲养场地、圈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打扫,先采用铲刮、洗刷、冲洗、通风等方法对畜禽圈舍、饲养场地进行彻底清扫,以清除沾染于墙壁、地面、用具、设备上的污物及尘埃,再用配制好的消毒液向畜禽圈舍的墙壁、地面、用具、设备彻底喷洒。
猪口蹄疫的预防与治疗

2022年第03期场(户)人员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羊肠道蠕虫病防治新技术,并且还会在第一时间将其的学习心得进行及时反馈,在学习实践中深入地体会新技术、新理念、新知识,不断强化养殖场(户)人员的专业素养。
4讨论羊肠道蠕虫的靶心致病灶是发挥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功能作用的胃、肠道关键部位,可引起胃、肠道内壁表皮黏膜发炎、水肿、充血或出血、溃疡性糜烂、坏死及脱落等,并由此引起继发(或并发)感染加重病情,由此可见本病也属于强免疫抑制性病种。
羊肠道蠕虫对各种抗菌素呈低敏或不敏感状态,临床上治疗本病使用抗菌素主要是对症控制继发(或并发)感染;其繁衍过程都包括体、内外两段生活史,因此本病的病史区、发病场有较大的历史病复方风险;在去除粪污、垫料等有机物载体的条件下,对致病原(肠道蠕虫活体/节片/虫卵)进行常规消毒、持续干燥、持续高温、持续日光照(含紫外线)等具有较好的抑杀作用,规模养殖场在采取有效抑杀手段的同时坚持半年以上休养期,可将养殖小环境中的致病原大量杀灭;沿用的传统抗肠道蠕虫药有丙硫咪唑、四咪唑、左旋咪唑、噻苯唑、甲苯唑等,本文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认为,这些药物可作为病史场预防用驱虫药,对发病羊的施治推荐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复方制剂,这两种驱虫药高效广谱,对羊的多种体内外寄生虫都有杀灭效果。
参考文献[1]张恒.羊肠道蠕虫病临床特点及科学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6(1):87-88.[2]袁俊芳.平顶山市部分地区山羊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8,18(4):22.[3]万继成.河南新蔡县山羊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动物保健,2017,22(9):88-90.[4]孔繁瑶.我国动物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兽医学报2002,21(5):425-427.[5]阿力马斯别克·哈山,等.阿勒泰羊常见蠕虫病及其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8,19(6):85,123.[6]张莺,等.科学防治羊蠕虫病[J].新疆畜牧业,2013(1):41-4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口、蹄部出现水疱为主症的偶蹄动物传染病,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等特点,不但能够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体传播物传播,同时能够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具有极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牛羊口蹄疫诊断与防治

口蹄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动物传染疾病,发病率较高,并且一旦发病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给农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当牛羊被口蹄疫病毒所传染之后,鼻部会出现水泡,口腔内部的温度有所提升,出现流涎、不进食的症状,在牛羊的蹄冠以及趾间都会水疱、红肿的现象。
随着市场对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牛羊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发生牛羊口蹄疫的几率也在持续提高,且口蹄疫病毒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甚至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健康威胁。
基于此现状,牛羊口蹄疫的治疗和预防成为了有关部门所关注的重点。
双黄连黄芪多糖是目前治疗牛羊口蹄疫的主要药物,对于牛羊养殖规模扩大以及养殖安全性来讲都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分析了双黄连黄芪多糖在牛羊口蹄疫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以期可以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保障。
一、牛羊口蹄疫发病情况1、发病因素通过长期牛羊养殖实践以及牛羊口蹄疫防治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牛羊口蹄疫发生在规模养殖区域的几率高,例如牛羊仓库或者养牛场、养羊场,都是高发病率的地区,发生在牛羊散养地区的概率极小。
牛羊口蹄疫在不同时间的发病率不同,在秋季末期以及冬季春季发生牛羊口蹄疫的几率较高,这是由于温度会影响到口蹄疫病毒的活性程度。
牛羊的免疫功能是否低下也会影响到牛羊口蹄疫发病率,如果牛羊群体普遍缺乏免疫力,就会增加牛羊口蹄疫的发病概率以及传播速度。
2、发病症状(1)体温和食欲变化被口蹄疫病毒所感染的病牛和病羊体温会呈现迅速升高的状态,最高甚至可以达到40℃,由于口腔温度过高病牛和病羊会出现饮水量增加的症状。
病牛和病羊普遍食欲较之前下降,甚至出现不食的现象。
成年病牛和病羊因口蹄疫病毒死亡的几率较小,大约在3%左右,如果病牛和病羊处于妊娠期间则大概率会流产。
幼崽因口蹄疫病毒死亡率高,甚至可以达到6成到8成左右。
(2)身体部位变化病牛和病羊在蹄冠或者蹄叉位置会发生红肿的症状,该部位温度较高,并且会伴有水泡。
当病牛和病羊患病严重程度不断增加,则母牛或者母羊的乳房四周也会相继有水泡出现,如果破裂后会转化为红斑块。
口蹄疫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组肠道性共患传染病,其主要侵害幼儿、幼畜,临诊表现主要为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大肠杆菌病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形态、培养特性和抵抗力形态:中等大小杆菌、G-、无芽孢有鞭毛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对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强致病力:抗原构造不同,能产生毒素内毒素:耐高热,100℃30分钟肠毒素:抵抗力:不强50℃30分钟、60℃15分钟死亡常用消毒药均有效不耐热(LT):60℃10分钟破坏耐热(LS):60℃以上较长时间血清型:多种血清型血清型的分型依据:菌体抗原(O)——171种表面抗原(K)——103种鞭毛抗原(H)——60种菌毛抗原(F)——血清型的表示方法:O:K:H如O8:K25:H9 O:K如O8:K88O:H如O168:H27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各种家畜和家禽,如猪、牛羊、马、鸡、兔不同动物,引起发病的血清型有差异不同地区的优势血清型有差别幼龄动物对本病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一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一20天,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
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
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一6周龄。
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传染源病畜禽、带菌者病畜粪便排出病菌●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呼吸道:鸡伤口:子宫内、脐带(牛)●发病诱因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突然改变气候聚变集约化养殖,畜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饲养管理不良、环境用具消毒不彻底●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
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一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一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
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猪的大肠杆菌病●据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的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三元禾丰关于口 蹄疫病的预防和防治
口蹄疫概述: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7个血清型:O、A、C、亚洲1型、南非1型、南非2型和南非3型,每个血清型又有不同的
亚型。猪主要以O型为主,但无交差免疫。多种动物易感:牛(黄牛、水牛、牦牛)、猪、羊(绵羊、山羊)、骆驼、鹿,此外,象、剌猬、鼠等33种野生动物,由于传播快,发病率高,传
播途径复杂,极易造成大流行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该病在世界分布广,流行历史长,除大洋洲和北美洲消灭此病后再没复发,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全世界有数十个国家发生
口蹄疫并深受其害。预防和扑灭难度较大,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一、口蹄疫的病源
口蹄疫病毒,无囊膜,体积最小。对酸、碱敏感。对环境不利因素抵抗较强。在4℃比较稳定,低温条件下长期存活。未发酵粪中存活39天,土壤表面夏季为3天,秋季28天,干草中
120天,污水中21天。
二、流行与症状
1.流行与传播途径
猪口蹄疫由于长期在猪群中反复流行,对猪的毒力增强,而对牛、羊的致病力下降了。在猪、牛和羊同栏饲养的条件下,猪先发病,牛、羊后发病或根本不发病。幼畜(新生仔猪、羔羊、
犊牛)对口蹄疫最易感。发病率100%,死亡率80%。
传播途径:①间接和直接传播:80%为直接传播。大多数猪场为卖猪时运输工具传播。运输车辆一定要严格消毒:4%火碱。拉猪人一定不要进场。②人带入病毒而引起:消毒观念差,消毒
不彻底,如紫外线和无效的消毒药,只有精神安慰。③粪便处理不当,外来的拉粪车没消毒造成交差感染。④人民币的带毒而传入:在此期间不以人民币的形式交换。⑤空气(风)、老鼠等野
生动物传播。
潜伏期为24-96小时;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厌食或拒食;蹄冠、蹄叉皮肤出现红肿、发热、疼痛。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水泡,内含黄色液体,水泡破后形成边缘整齐
的暗红色糜烂面,体温随即下降,经1-2周结痂愈合。严重病例蹄脱落或变形(2个月后才能长出新壳)。
病猪吻突、龈、舌、腭也可出现水泡,破溃形成浅表溃疡,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母猪的乳头和乳房等部位也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仔猪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心肌炎(虎
斑心),高热、心跳呼吸加快、嚎叫、突然死亡。
三、口蹄疫的诊断:除仔猪外,从流行病学和临床可确诊
四、口蹄疫的防制
1.疫苗预防:推荐免疫程序(本程序中均为高效苗)
种公猪:每年注射三次,每次间隔四个月
生产母猪(妊娠母猪):分娩前45天肌肉注射高效苗2ml或后海穴注射1ml。
生长猪:生后30-40日龄首免,肌注高效苗1ml或后海穴1ml;60-70日龄二免肌注2ml,也可后海穴1ml。
后备公、母猪:仔猪2免后每隔4个月免疫1次,肌注高效苗2ml或后海穴1ml。
2.治疗:可取发病60天后康复猪杀掉,无菌操做取血清,加双抗(每毫升加青、链霉素各80万单位),仔猪:4ml,中猪:4-6ml;肥猪:6-8ml,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于口蹄疫的消毒药
品 名 类 别 常 用 浓 度 PH 适宜温度 使 用 方 法
氢氧化钠(钾) 碱 1%—5% ≥13 ≥22℃ 舍外环境喷洒
氢氧化钙(生石灰) 碱 20%,应新鲜配制 ≥13 上清液环境喷洒,乳液可刷拭墙面
福尔马林 醛 5%—10%,15—14ml/m3 6 ≥15℃ 舍外环境喷洒,空舍内熏蒸
戊二醛(百疫灭) 醛 1:300—1000 载猪喷雾消毒
漂白粉 卤素 10%—20% 宜在酸性环境下使用 ≥0℃ 载猪喷雾消毒也可以干粉洒布地面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威) 卤素(有机氯) 1:800 6 ≥0℃ 舍内载猪喷雾消毒
二氧化氯(速灭五号) 氧化剂 A5g+B5g/m3,1:1500 ≥0℃ 空舍熏蒸,载猪喷雾消毒
二氧化氯(绿力消) 氧化剂 1:1200 空舍熏蒸,载猪喷雾消毒
复合酚(菌毒灭) 酚 1:200 <3 ≥0℃ 舍内载猪喷雾消毒
络合碘(强效碘) 卤素 1:500 3 ≥0℃ 舍内载猪喷雾消毒
过氧乙酸 氧化剂 0.05—0.1%,1—2g/m3 3 ≥0℃ 载猪喷雾消毒,空舍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