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教学大纲课稿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大纲

中医针灸大纲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掌握: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了解:1.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气、血、津液的生理及其相互关系3.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4.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属络关系;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5.内生五邪的形成及致病特点6.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一)四诊掌握: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了解:1.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二)辨证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了解:1.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内容三、中药基本知识掌握:1.中药的性能2.80味代表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3.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服了解:1.50味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2.中药古今计量单位换算3.中药的配伍原则及确定用药剂量的依据4.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四、方剂基本知识掌握: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了解:1.方剂与治法2.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变化运用3.方剂的常用剂型及其主要特点4.前述代表性方剂的组方解释(方解)技能部分一、针灸疗法掌握:1.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其中30个主要穴位的主治2.毫针刺法及操作规范3.针灸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灸治、拔罐、刮痧的作用及操作规范了解:腧穴的定位方法、针灸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二、推拿疗法掌握:1.8种常用推拿手法2.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了解:不同部位推拿时的体位三、其他疗法了解:熏洗、敷贴的作用及操作规范四、中药的采集与加工掌握:1.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2.中药的常用贮存保管方法3.中药的煎服法了解:1.常用中草药的识别与采集2.中药材的简易加工与炮制临床部分掌握:1.门诊登记和中医处方书写方法及规范2.以下30个常见病证的诊断、辨证施治及转归预后:感冒、咳嗽、喘证、哮病、眩晕、胃痛、痢疾、呕吐、泄泻、头痛、痹证、腰痛、淋证、水肿、中风后遗症、面瘫、漏肩风、牙痛、中暑、疖、丹毒、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小儿泄泻、积滞、遗尿、麻疹、痄腮、水痘了解:1.前述30个常见病证的预防与调摄、以及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相关综合治疗方法2.孕妇、儿童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3.常见筋伤的中医治疗预防保健部分了解:1.时行疾病的基本特征、预防措施及常用预防方药的应用2.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和常用方。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时比:1.8︰1。

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月。

II 正文绪言一教学目的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学、腧穴学等基本理论的源流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在了解祖国医学整体面貌的基础上,认识针灸学在当代中医学和现代整个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针灸学大纲详解

针灸学大纲详解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7、腧穴的分类。

8、腧穴的治疗作用。

9、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0、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目的要求1、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与脏腑络属关系;掌握90个常用经穴的定位与主治;掌握常用的13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与主治;掌握十五络穴。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

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大全中医针灸学讲课稿范文:深入浅出的中医针灸一、引言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针灸学讲师。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医针灸学的知识和技术。

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瑰宝。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针灸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在本课程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大家对中医针灸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中医针灸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针灸学的定义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学科,主要研究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 中医针灸学的历史中医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和《灵枢经》等典籍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记录了当时对针灸学的认识和应用。

3. 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针灸师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中医针灸学的原理1. 穴位与经络中医针灸学认为人体有经脉,经脉上有经络,经络上有穴位。

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直接或间接影响经络和脏腑,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

2. 刺激与调理中医针灸学认为刺激穴位可以通过经络传导作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

不同的刺激方法和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针刺、艾灸、火针、拔罐等。

3. 辨证施治中医针灸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选取适当的针灸方法和穴位组合。

不同的病症和病机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

四、中医针灸学的技术和应用1. 针刺技术针刺是中医针灸学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管,进行旋转或推拿等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目的。

《针灸学》教学大纲(海外生、成教32学时)11)最新整理

《针灸学》教学大纲(海外生、成教32学时)11)最新整理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海外生,成教中医各专业本科生,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专业本科生等先修课程:中医各基础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CAI课件、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腧穴的定位、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掌握十二经络的命名、循行分布、表里属络、走向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针灸 教学大纲

针灸 教学大纲

针灸 教学大纲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针灸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有系统的教学大纲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本文将探讨针灸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式。 首先,针灸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培养优秀的针灸师非常重要。针灸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大纲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教学大纲还可以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其次,针灸教学大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方面,教学大纲应该包括针灸的历史渊源、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灸理论和病证辨析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可以了解针灸的起源和发展,理解针灸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技能方面,教学大纲应该包括针灸的操作技巧、穴位定位和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等内容。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可以掌握正确的插针技巧,熟悉常用穴位的位置和特点,掌握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和要点。 此外,针灸教学大纲的实施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训练。理论学习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案例分析,向学生讲解针灸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践训练可以通过实验课、临床实习、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针灸的疗效和技术要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巧水平。 最后,针灸教学大纲的评估和调整也是必要的。教学大纲的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实习表现和毕业论文等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教学大纲的调整提供依据。教学大纲的调整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反馈进行,使教学大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针灸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和实施方式都非常重要。教学大纲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教学大纲的实施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训练。教学大纲的评估和调整也是必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使教学大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通过科学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针灸师,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教学全册教案范文模板

针灸教学全册教案范文模板

一、课程名称:针灸基础教学二、课程目标:1. 理解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与发展。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巧和常用穴位。

3. 学会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4. 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

三、教学对象:针灸专业学生或医学爱好者四、教学课时:共XX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针灸基础知识1.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2. 针灸的基本原理3.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4. 针灸的基本操作规范第二部分:常用穴位介绍1. 头面部穴位2. 胸腹部穴位3. 背部穴位4. 上肢穴位5. 下肢穴位第三部分:针灸操作技巧1. 针刺的基本手法2.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3. 针刺的持续时间4. 针刺的注意事项第四部分:针灸治疗常见疾病1. 风湿病2. 神经系统疾病3. 呼吸系统疾病4. 消化系统疾病5. 妇科疾病第五部分:临床案例分析1. 风湿性关节炎2. 神经性头痛3. 慢性支气管炎4. 慢性胃炎5. 月经不调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针灸基础知识-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基本原理第二周:常用穴位介绍- 头面部穴位- 胸腹部穴位第三周:针灸操作技巧- 针刺的基本手法-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第四周: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风湿病- 神经系统疾病第五周:临床案例分析- 风湿性关节炎- 神经性头痛第六周:复习与总结- 全课程内容回顾- 学生提问与解答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针灸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针灸操作,让学生直观学习。

3. 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实践操作表现。

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操作技能考核。

九、教学资源:1. 针灸教材2. 针灸操作视频3. 针灸临床案例集十、教学注意事项:1. 教师应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

养生针灸讲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养生针灸讲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和作用。

2. 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会运用针灸进行养生保健,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

4.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预防疾病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1. 针灸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针灸养生保健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针灸操作的正确性。

2. 针灸养生保健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针灸吗?2. 介绍针灸的基本概念和历史。

二、讲解1. 针灸的基本概念: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法和灸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预防和治疗疾病。

2. 针灸的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阴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3.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a. 取穴: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b. 针刺: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

c. 留针: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确定留针时间。

d. 出针:在出针前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消毒、止血等。

4. 针灸的注意事项:a. 操作前要熟悉穴位位置和针刺手法。

b.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c. 针刺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重或过轻。

d. 出针后要及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处理。

三、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针灸操作,学生观摩。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1. 总结针灸的基本概念、作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强调针灸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针灸基本概念、作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教案范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针灸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针灸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运用针灸进行养生保健。

二、讲解1. 针灸的基本概念: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法和灸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预防和治疗疾病。

2. 针灸的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阴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3. 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a. 取穴: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 言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
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
经验,并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防治疾病的机理。针灸学包
括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几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在理解的
基础上加深对经络循行分布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
志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
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
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表
经络 腧穴 腧穴各论 刺灸法 治疗学
2课时 2课时 4课时 4课时 6课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经 络
【目的要求】
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3.3.掌握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
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
一、 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 腧 穴
【目的要求】
1.了解腧穴命名;
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治疗作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思考题】
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第三章 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针刺进针层次;
2.熟悉腧穴的功用、操作;
3.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特殊操作。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 2.列缺 3.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 2.曲池 3.肩髃 4.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四白 2.地仓 3.下关 4.天枢 5.犊鼻 6.足三里
7.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 2.阴陵泉 3.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 2.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 2.膈俞 3.脾俞 4.肾俞 5.委中 6.承山
7.昆仑 8.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 2.太溪 3.复溜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内关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外关 2.翳风
十一、足少阳胆经
1.风池 2.环跳 3.阳陵泉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太冲
第二节 任督脉常见腧穴
一、督脉
1.大椎 2.百会 3.水沟
二、任脉
1.关元 2.气海 3.中脘 4.膻中
第三节 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1.印堂 2.太阳
二、背部穴
1.定喘
三、上肢部穴
1.腰痛点 2.落枕点 3.四缝 4.十宣
四、下肢部穴
1.胆囊穴 2.阑尾穴
【思考题】
1、简述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第四章 刺灸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毫针的构造、规格和用途;
2.了解灸法的宜忌、三棱针、电针、皮肤针的操作;
3.熟悉刺法宜忌、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灸法的分类和特点;
4.熟悉耳穴的分布规律及常用穴位的定位;
5.掌握进针、行针的方法;
6.掌握灸法的操作、拔罐的方法、耳针的临床应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刺法
1.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五、行针与得气
1.基本手法
2.辅助手法
3.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六、针刺补泻手法
七、留针与出针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 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1.艾炷灸 2.艾条灸 3.温针灸 4.其它灸法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耳针疗法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二、耳廓表面结构
三、耳穴的分布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其他疗法
一、拔罐法
二、三棱针
三、皮肤针
四、电针
【思考题】
1、简述耳穴的临床应用。
2、浅谈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五章 针灸治疗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的治疗原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
2.熟悉针灸的治疗总原则、辨证分型;
3.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针灸处方。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6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治疗总论
一、针灸的治疗原理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
三、配穴处方原则
第二节 治疗各论
一、中风 二、眩晕 三、头痛
四、面瘫 五、腰痛 六、痹证
七、不寐 八、感冒 九、咳嗽
十、胃脘痛 十一、泻泄 十二、便秘
十三、痛经 十四、遗尿 十五、风疹
十六、痤疮 十七、近视 十八、耳鸣、耳聋
十九、牙痛 二十、减肥 二十一、戒烟
二十二、美容
【思考题】
1、简述针灸的治疗原理。
2、简述配穴处方原则。

三、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教研室出题。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无。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针灸学教材》
主要参考资料:《针灸治疗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中国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腧穴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