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基腐病的药剂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的药剂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的药剂防治

玉米茎基腐病的药剂防治

摘要:玉米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1],主要病原菌为镰孢菌和腐霉菌。在我国各地区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与产量。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5种种子处理剂(爱丽欧、Insure、福克、帅苗、立克秀)及其复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大田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立克秀对玉米腐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61mg/kg;其次是爱丽欧、Insure,EC50分别是 4.68、20.93 mg/kg;福克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在40mg/kg以下;帅苗对腐霉菌菌丝生长无抑制效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 福克FS的防病效果最好,高达76.8%;其次为爱丽欧、Insure和帅苗的复配制剂G,爱丽欧和福克的复配制剂H,防病效果均达到50%以上;20% Insure FS,6% 戊唑醇 FS、爱丽欧和Insure的复配制剂E也有一定的防效,分别为49.43%、48.76%、48.19%;28% 爱丽欧FS、爱丽欧和Insure的复配制剂D、爱丽欧和帅苗的复配制剂F防治效果较差。各药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种衣剂;药效试验

Pharmacy Screening of Corn Basal Stem Rot

Wang jun ji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Corn basal stem rot is a soil-borne diseases of world corn producing areas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 systemic infection [1], the main pathogen Fusarium and Pythium. In China, serious harm, serious impact on corn quality and yield. In order to filter out the high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prevention, the experiments on the various sub agent (Ai Liou, Insure, Fokker, handsome Tony, Rickettsia show) and its complex Toxicity Measurement and field experiments. Toxicity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m show the corn Pythium mycelium growth inhibition best, EC50 was 0.61mg/kg; Ai Liou, Insure, EC50 is 4.68,20.93 mg / kg; Fokker poo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C50 of the the 40mg/kg following; shuai miao rot fungal hypha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 The field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20% of Fokker FS, disease prevention best, up 76.8 percent; followed by Ai Liou, Insure and shuai miao Mixture G, Ai Liou, and the Fokker Mixture H, anti-disease effects are more than 50%; Insure the

FS of 20%, 6% tebuconazole FS, Ai Liou and Insure mixture E also has a certain

amount of control efficiency, 49.43%, 48.76%, 48.19%; 28% love Clio the FS, Ai Liou

and Insure mixture D the Ai Liou and shuai miao mixture F control less effective. The

pharmaceutical corn yield was not obvious.

Key words:Corn; Basal stem rot; Seed coating; Efficacy trials

1 引言

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类由多种病原物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根系或茎根部腐烂的病害。70年代中期以来,该病先后在河南、河北、广西、吉林等20多个省区相继发生,大田发病率一般在10%~15%,多个省份严重年份发生率为20%~30%,个别地区高达50%~60%,严重地块高达80%以上。目前病害仍呈扩展趋势,危害逐年加剧[2-3]。它的的病原物种类很多。普遍认为,茎基腐病的发生可由一种病原物单独侵染引起,也可以由几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以镰孢或腐霉为主要病原物,北方地区玉米茎腐病主要致病菌腐霉菌(Pythium inflatum Math)[4]。

腐霉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在侵染。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茎、中胚轴和根,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使根腐烂[5]。此病的发生与品种抗病性、气象因素、栽培条件及耕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6]

该病表现为全株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病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有多种典型症状。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多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发生。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包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7-9]

玉米茎基腐病可以通过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利用增产菌生物防治,也可以通

过选育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合理轮作、合理施肥,晚播等方式来降低该病害的危害,但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化学防治[7]。

病菌侵染幼苗后,在植株体内潜育周期长,直接为害玉米的产量器官,只有通过种衣剂包衣处理才可以杀灭和抑制种子周围土壤中的病菌,有效地减少侵染,降低发病株率,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而一般的喷雾或浸种处理均不太理想[10]。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药剂,本试验选取5种种衣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为玉米种衣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玉米肿囊腐霉病菌(实验室保存)

2.1.2 供试玉米品种

浚单20

2.1.3 供试药剂

28%爱丽欧FS(山东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20% Insure FS(山东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300g/L帅苗FS (市面购买合格产品)

20%福克FS (市面购买合格产品)

6%立克秀FS (市面购买合格产品)

2.2不同种子处理剂对玉米腐霉菌的抑菌测定

2.2.1 PDA的制备

将洗净去皮的200克马铃薯切成块状,加水1000ml煮沸10~20分钟,四层纱布过滤后补水至1000ml加热,依次加入18g琼脂,20g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次补水至1000ml。冷却,分装,加塞,包扎。0.1Mpa高压蒸汽灭菌30分钟[11]。

2.2.2 带毒培养基的制备

先将供试药液稀释到一定浓度,按比例准确吸取一定量的药液加入到融化的PDA中,制成一系列浓度(100ppm.、50ppm、10ppm、5ppm、1ppm、0.1ppm、0.01ppm)的带毒培养基平面。以没有加药的平板培养为对照,每处理设置2皿

[12]

2.2.3菌饼接种法

待含毒培养基平面凝固后,每皿接菌饼一个,每处理设两次重复,以无毒培养基平面为对照。并标记,密封。在室温(25℃)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定菌落直径。

2.2.4结果检查及表示

每个菌落以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均值代表菌落大小。代入公式求出抑制病菌生长率。

菌落生长直径 = 两次直径平均值 — 菌饼直径

将生长抑制率转换成几率值,以对数表示药剂浓度,建立药剂抑制率和药剂浓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抑制中浓度EC 50。[13]

2.3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玉米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2.3.1试验地概况

田间试验安排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选常年发病比较严重的重茬地,同时其他栽培管理,实验条件均匀一致的田块进行试验。 2.3.2种子包衣处理

在播种前1~2天,按常规亩播种量和小区面积称取各小区用种量,放入塑料袋或玻璃器皿中;再按试验处理设计,用量筒精确量取所需药剂,按药(药+水)种比1:50~100兑水后,将药液倒入塑料袋或玻璃器皿中充分晃动,直至种子均匀沾上药液;最后将包衣后的种子编号,于通风处阴干,待播种。 2.3.3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置11个处理,3次重复,共33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4m 2,设保护行。每小区播种7行,外围2行为保护行。

表1 各药剂处理及其剂量

%

100?-=

对照菌落生长直径

处理菌落生长直径

对照菌落生长直径菌丝生长抑制率

处理设计编号处理设计制剂用量

(ml/100kg种子)

有效成分用药量

(mg/100kg种子)

A 28% 爱丽欧FS 1:1000 100 28

B 28% 爱丽欧FS 1:667 150 42

C 20% Insure FS 1:4000 25 5

D 爱丽欧+Insure 1+0.25ml /kg 种子100+25 28+5

E 爱丽欧+Insure 1.5+0.25 ml /kg 种子150+25 42+5

F 爱丽欧+帅苗1+2 ml /kg 种子100+200 28+60

G 爱丽欧+Insure+帅苗(1+0.25+2) ml /kg 种子100+25+200 28+5+60

H 爱丽欧+福克1+20 ml /kg 种子100+2000 28+400

I 20% 福克FS 1:50 2000 400

J 6% 立克秀FS 1:1000 100 6

K 空白对照CK / /

2.3.4病情调查及数据处理

2.3.4.1对出苗率、幼苗生长的影响播种时在每小区行间人工开沟,每行以

20cm为间隔均匀撒播种子,出苗后记录全部出苗数,并记载出苗日期。

2.3.4.2防病效果调查玉米乳熟期,调查各组处理的病株率,计算防病效果。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平均病株率-处理平均病株率)/对照平均病株率×100% 2.3.4.3对产量的影响收获期测定产量(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0株);剥除包叶后称重,按亩株数4000株计算亩产量(乘系数0.8折算水分),并比较与对照增减率。

2.3.4.4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方差分析用最小显著差数法。【14】

3 结果与分析

3.1 5种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结果(表2)表明,立克秀对玉米腐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61mg/kg;其次是爱丽欧、Insure,EC50分别是4.68、20.93 mg/kg;福克的

抑菌效果最差,EC50在40mg/kg以下;帅苗对腐霉菌菌丝生长无抑制效果。

表2不同种子处理剂对玉米腐霉菌的抑菌效果

编号药剂毒力回归方程EC50(mg/kg)

1 爱丽欧Y=4.6358+0.5431x(r=0.9036) 4.68

2 Insure Y=4.6413+0.2716x(r=0.9537) 20.93

3 福克Y=4.3078+0.3227x(r=0.9641) 139.73

4 帅苗——

5 立克秀Y=5.1998+0.9340x(r=0.9744) 0.61

3.2不同药剂处理的大田试验

3.2.1不同种子处理剂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结果见表3。从出苗率试验结果来看,由于种子品质优良,出苗率普遍较高。多数药剂有提高玉米出苗率的作用,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1:1000拌种的爱丽欧和1:4000拌种的Insure对玉米出苗有抑制作用。药剂处理对出苗时间没有影响,处理组和对照组出苗日期相同。

表3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处理设

处理设计平均出苗率(%) 比对照增减% 计编号

A 28% 爱丽欧FS 1:1000

93 a-2.11

B 28% 爱丽欧FS 1:667

95.5 a0.53

C 20% Insure FS 1:4000

84 b-11.59

D 爱丽欧+Insure 1+0.25ml /kg 种子

96 a 1.05

E 爱丽欧+Insure 1.5+0.25 ml /kg 种子

96 a 1.05

F 爱丽欧+帅苗1+2 ml /kg 种子

96.5 a 1.58

G 爱丽欧+Insure+帅苗(1+0.25+2) ml /kg 种子

95 a0

H 爱丽欧+福克1+20 ml /kg 种子

97 a 2.11

I 20% 福克FS 1:50

95 a0

J 6% 立克秀FS 1:1000

97 a 2.11

K 空白对照CK

95 a/

3.2.2不同药剂处理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调查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调查结果发现,除混剂E 和混剂G 的平均百株鲜种低于对照外,其他各组处理均高于对照;其中,6%的立克秀影响最明显,与其他多数处理有显著差异;其次为1:667拌种的爱丽欧、混剂H 和20%的福克FS ,均比对照增加25%左右;其他各组处理对幼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试验还测定了各组药剂处理对玉米幼苗株高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药剂处理对株高都有的促进作用,其中,各组单剂和混剂D 、H 都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表4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玉米苗势的影响

3.2.3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茎基腐病的大田防治效果

处理设 计编号 处理设计

平均百株鲜重(g)

比对照增减(%)

平均百株株高(cm)

比对照增减(%)

A 28% 爱丽欧FS 1:1000 7.246 b 5.98 36.90 a 12.50

B 28% 爱丽欧FS 1:667 8.521 ab 24.63 36.93 a 12.59

C 20% Insure FS 1:4000 7.125 b

4.21 3

5.85 ab

9.30 D

爱丽欧+Insure 1+0.25ml /kg 种子

7.27 b

6.33 3

7.38 a

13.96 E

爱丽欧+Insure 1.5+0.25 ml /kg 种子

5.971 b

-12.67

35.18 ab

7.26 F

爱丽欧+帅苗 1+2 ml /kg 种子

6.903 b 0.97 36.08 ab

10.00 G

爱丽欧+Insure+帅苗(1+0.25+2) ml /kg 种子

6.694 b -2.09 35.48 ab 8.17 H

爱丽欧+福克1+20 ml /kg 种子

8.597 ab 25.74 37.08 a

13.05

I

20% 福克FS 1:50 ml /kg 种子

8.688 ab 27.07 37.30 a

13.72 J 6% 立克秀 FS 1:1000 9.164 a 34.03 37.73 a 15.03 K

CK

6.837 b /

32.80 b /

玉米乳熟期调查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茎基腐病的大田防治效果,结果见表5。从田间试验防病效果来看, 每个药剂处理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但各处理间差异明显。各处理中以处理G、H、I 的防治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处理, 防治效果均能达到50%以上,其中G的防病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处理B、C、E、J的防治效果一般,防治效果均在45%以上,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A、D、F的防病效果较差,与G、H、I有显著差异,但与B、C、E、G无显著差异。

表 5 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编号

处理

玉米茎基腐病

平均病株

率%

防治效

果%

A 28% 爱丽欧FS 1:1000 11.85b 38.60

B 28% 爱丽欧FS 1:667 9.74bc 49.53

C 20% Insure FS 1:4000 9.76bc 49.43

D 爱丽欧+Insure 1+0.25ml /kg 种子11.43b 40.78

E 爱丽欧+Insure 1.5+0.25 ml /kg 种子10.00bc 48.19

F 爱丽欧+帅苗1+2 ml /kg 种子11.02b 42.90

G 爱丽欧+Insure+帅苗(1+0.25+2) ml /kg 种子8.46c 56.17

H 爱丽欧+福克1+20 ml /kg 种子8.11c 57.98

I 20% 福克FS 1:50 ml /kg 种子 4.47d 76.84

J 6% 立克秀FS 1:1000 9.89bc 48.76

K 空白对照CK 19.3a /

3.2.4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收获期测定产量(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0株);剥除包叶后称重,按亩株数4000株计算亩产量(乘系数0.8折算水分),并比较与对照增减率。

从表6可以看出,000000000

表6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处理编号药剂处理平均产量kg 比对照增减%

A 28% 爱丽欧FS 1:1000 631.42a 4.25

B 28% 爱丽欧FS 1:667 588.73fg -2.80

C 20% Insure FS 1:4000 583.98g -3.59

D 爱丽欧+Insure 1+0.25ml /kg 种子597.66efg -1.33

E 爱丽欧+Insure 1.5+0.25 ml /kg 种子612.66bcd 1.15

F 爱丽欧+帅苗1+2 ml /kg 种子591.06fg -2.41

G 爱丽欧+Insure+帅苗(1+0.25+2) ml /kg 种子601.27def -0.73

H 爱丽欧+福克1+20 ml /kg 种子609.66bcde 0.66

I 20% 福克FS 1:50 ml /kg 种子620.50ab 2.45

J 6% 戊唑醇FS 1:1000 619.78abc 2.33

K 空白对照CK 605.69cde /

4 结论与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巴斯夫公司提供的爱丽欧和Insure试验样品对玉米腐霉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及6% 的立克秀FS。帅苗对腐霉菌菌丝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原因为帅苗的主要成分为杀虫剂氯氰菊酯,拌种处理时可杀灭地下害虫,而无杀菌作用。

通过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8% 爱丽欧FS和20% Insure FS的防病效果与6% 立克秀FS相当,但不及20% 福克FS。福克在大田试验中对茎基腐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而在室内毒力测定中抑菌效果较差,可能原因是抑菌测定中药剂的最大浓度为100ppm(100mg/L),而拌种处理时,制剂用量为2000ml/100kg种子,即采用未经稀释的FS直接包衣,故有良好的效果。

各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得出的抑菌效果和大田试验所得出的防病效果不完全成比例,可能原因是玉米茎基腐病有多种病原菌,腐霉菌只是其中一种,且可能与大田试验的条件比较复杂有关。

在配制使用的混剂中,爱丽欧与帅苗的复配制剂防效高于爱丽欧单剂,而其与Insure和福克的复配制剂防效均不及其单剂,说明爱丽欧与帅苗有增效作用,但与Insure、福克有拮抗作用。

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该病害,在化学防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选育和种植抗

病品种,合理轮作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加强防治效果。各组药剂对产量产量的影响与防效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鸣,戴发超. 1998年玉米茎基腐病研究总结[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1-10

[2].吴海燕,孙淑荣. 玉米茎腐病研究现状与防治对策 . 玉米科学 .2007,15(4)

[3].北京农业大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第二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4].纪明山. 玉米腐霉菌茎腐病抗性机制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001,31(4)

[5].陈捷.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治病作用[J]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3);221-226

[6].王胜.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村科技. 2011(5)

[7].张健. 玉米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吉林农业. 2009(23)》

[8].刘树勋. 玉米青枯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中国农业信息.2008(5)》

[9].白石,赵杨.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 杂粮作物 . 2007,27(1)》

[10].马立功. 5 种药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

[11].吴坤, 张世敏.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气象出版社 2004.8

[12]. 孙广宇, 宗兆锋. 植物病理学试验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86-94

[13]. 陈年春. 农药生物测定技术.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10

[14].盖钧镒等,胡藴珠等. 试验统计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07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16153071.html, 玉米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作者:陈丽芳 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7年第10期 1大斑病玉米 1.1 疾病症状的典型症状的品牌更迅速拓展小品牌在疾病大品牌很多,严重到10,30厘米,有时甚至几个疾病在一起,形成大斑斑形不规则。斑的形式的疾病最初跳水,最后,很快成为德班褐色造成。空气潮湿,疾病,生长在黑色的标志,即细菌孢子队列和出生的孢子梗。 1.2两个因素:孢子萌发、侵入和细菌的传播孢子形成,气候条件,其中必须是更大的。 1.3一是打击抗病品种选择:选择抗病品种、质量、是防治疾病大斑至关重要。在品种耐允许,同时,布局合理的品种或品种整理轮换。对多种疾病,应选用对混品种,以避免忽视。目前在制造抗病品种。,菌来源是减少斑:对细菌和出生在当地疫情在冬天割礼、第二的玉米,因此总初玉米收获后的障碍,并完全燃烧,人在地面障碍,加快埋病菌的分解。用玉米秸秆做堆肥发酵时必须由高温杀死寄生虫。在现场的燃料,玉米秸秆和种植玉米在可能的情况下,之前烧到最后。大作物玉米,既有利于增长和减少累积的菌株。三是药剂防治温家宝:40% ~ 500公克1000次乳剂的益生菌可以退散湿性、50%、粉末800倍,50%温家宝净1000倍的50%,阻止托布津50至800倍。 2玉米黑穗病 2.1症状:入侵是玉米芽鞘的系统性,主要是在疾病的症状之后。看起来很正常的疾病,短,而最大的基础上面部。希望抽出,有时不开了,黑火药苞叶,在整个疾病暴发穗孢子飞散,混合着,玉米植株的维管束的废物。 2.2两个因素:地球上落在细菌,融入到人们的种子或将维持一个特殊能力,抵抗不良环境孢子元厚,第二年爆发在冬天,通过适当的条件和孢子萌发厚元的寄生虫侵入鞘芽幼苗。入侵之后,再生植株,菌丝生长,蔓延至培训和孢子和成熟,雄穗结束后,在疫情散1,第1的浸染循环,没有再侵染引起的。 2.3这是一个选择品种选育的主要疾病:对当地,在可能的情况下,高级为抗病亲本,制定。大力推广的抗病,尽快消除其他品种的压缩病人的兴趣。 二是作物,深耕多年:是在土壤、体重增加益生菌的数量。3年以上的作物,基本上消灭该疾病在地板上。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摘要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1]。近几年,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发病率达10%~25%,严重达48.6%,造成减产。 1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平均温度在30℃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32℃左右时发病最快。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2]。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3]。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大,最易感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染病心叶失绿萎蔫,引起腐烂,易被拔出。接种试验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高湿、中湿2个处理发病率均为35.71%,低湿发病率21.43%:串珠镰刀菌处理的中湿、低湿发病率均为14.28%,高湿处理发病率为0,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因此,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品种间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一般株型平展的比紧凑的发病重。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各省玉米田杂草种类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结构及杂草分布情况 截止2008年,中国种植玉米29863.8千公顷,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西为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2%。主要玉米产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例 1主要玉米种植省区基本情况 1.1省 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713.2千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2 841.10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61%,其玉米播种总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84%。 1.1.1 省种植结构 夏播面积保持80%左右,可灌溉区面积也在80%以上,冀中原夏播玉米区,是发展玉米生产的优势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占总播种面积的70%;冀东平原和太行丘陵山区夏播区,热量资源相对短缺,约占总面积的10%;春播玉米区,生态、生产类型多样,约占总面积的20%。省约70% 的玉米用于饲料加工和养殖,约29%用于工业加工。 (省玉米生产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研究,文英,农业科学,2009,13(6):113-115)春玉米是冀北地区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 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田杂草群落主要由马唐、稗草、黎、反枝苋、

牛筋草等杂草组成。在化学除草剂的长期作用下,近年来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东北春玉米区鸭跖草、芭英菜、问荆等杂草的危害程度不断上升,逐步演变为田间主要杂草,而华北夏玉米区难除杂草铁苋菜、苘麻在田间的优势度显著提高。 省玉米田杂草有136种(含变种),隶属于34科、97属,其中优势杂草有马唐、反枝苋、稗、马齿苋、藜、狗尾草、铁苋菜、刺儿菜、田旋花等9种,是构成各地区田间杂草群落的优势种。区域性优势杂草10种:牛筋草、鸭跖草、灰绿藜、打碗花、苦荬菜、苣荬菜、芦苇、蒺藜、野稷、碎米莎草。常见杂草有21种,一般杂草有96种。地区主要形成反枝苋十狗尾草+灰绿藜+藜为主的杂草群落,地区为马唐+稗+反枝苋十藜,一地区为马唐+马齿苋+鸭跖草十稗+反枝苋,地区为马唐+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和地区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较其它地区高,而优势度较低。从群落相似性来看,与一地区群落结构最为相似。(省玉米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2006.6,植物保护学报,守辉等) 春玉米是冀北地区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于2006—200在冀北地区春玉米生产重点县选择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72个地块进行调查,鉴定出春玉米杂草18科、46种。其中主要优势种有马唐、藜、反枝苋、铁苋菜、鸭趾草,次要优势种有狗尾草、鬼针草、小蓟、山苦荬、葎草、稗草、辣子草、猪毛菜、个别地块黄花蒿、苣荬菜、圆叶牵牛、莎草等为害较重。圆叶牵牛较多的地块,宜选择含有烟嘧磺隆的药剂等。 以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灭草松;鸭趾草、小蓟、黄花蒿、藜等较多的地块,可在配中加入适量的2,4一滴丁酯;圆叶牵牛较多的地块,宜选择含有烟嘧磺隆的药剂等。对于乙草胺+莠去津和异丙草胺+莠去津的配,为提高对藜、鸭趾草等的药效,可适当加入2,4一滴丁酯,但加入量一般每亩不超过有效成分309, (冀北春玉米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化学防除技术探讨,明辉,树才.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小麦秸秆覆盖对杂草出苗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若无覆盖并去除麦根,则对马齿苋的萌发和生长更有利,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面,1、麦根的去除为杂草生长腾出了生存空间;2、麦根对杂草生长有抑制作用减少。麦根水提物对杂草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麦秸覆盖对杂草萌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郭宪,农业科学,2007,35(9):2584,2596)

玉米田杂草防除技术

玉米田杂草防除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玉米田杂草防除技术 摘要:目前,玉米田的杂草危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玉米种植范围的不断扩大,杂草的种类也逐年增多。再加上农民滥用除草剂,导致杂草群发生变化,使危害更加严重。该文通过对玉米杂草的种类与形态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化学除草的技术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后期的补救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为后期的玉米田除草作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玉米;杂草;防除技术 苏彦丽. 玉米田杂草防除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6):25. 一、玉米田草害发生趋势 免耕技术推广后,小麦收割后遗留在玉米田中的杂草数量多、草龄大,麦田机械化收割的普及,使自生麦已成为玉米田中的主要草害,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威胁。另一方面,一些除草剂长期使用,使田间杂草种群发生变化,宿根性杂草如旋花科杂草、芦苇的比例上升,危害加重。还有生产者对除草剂种类和技术使用不当,防除效果不佳,药害频发。 二、玉米田主要杂草种类

春播玉米田常见的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莎草、反枝苋、草、龙葵、铁苋菜、打碗花、田旋花、藜、酸模叶蓼、苍耳、茼麻、黄花蒿、龙葵、苦卖菜、刺儿菜、猪毛菜、问荆等;夏播玉米田主要有狗尾草、稗草、马唐、反枝苋、马齿苋、铁苋菜、刺儿菜、藜、小藜、苍耳、龙葵、打碗花、田旋花、q蓄、茼麻、莎草、苣荬菜、草等。 三、主要杂草形态识别 许多除草剂就是由于杂草的动态特征而获得选择性的,应用形态学分类可以较好地指导杂草的化学防治。根据形态特征将杂草分为禾本科杂草、阔叶类杂草、莎草科杂草三类。 1、禾本科杂草特征 茎圆或略扁,节和节间区别明显,节间中空,中鞘开张、常有叶舌。胚具1子叶,叶片狭窄而长,平行脉,叶无柄。如狗尾草、金狗尾草、狗牙根、虎尾草、虮子草、节节麦、芦苇、看麦娘、狼尾草、雀麦、荩草、牛筋草、千金子等。 2、阔叶类杂草 包括所有的双子叶植物杂草及部分单子叶植物杂草。特征:茎圆形或四棱形。叶片宽阔,叶有柄,网状叶脉,胚具2子叶。如车前科(车前、大车前、平车前)、唇形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09-09-30T09:46:06.84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李晓昕徐树国[导读]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于1998年在辽宁省阜新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2002年,玉米顶腐病在辽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发生,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危害较严重。 一、发生特点 玉米顶腐病病原菌鉴定为亚黏团镰孢毒。该病原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始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较大。 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夏玉米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其症状复杂多样,且一些症状与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早防治。1苗期表现症状 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也可见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而形成枯死苗。 2 成株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1)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一各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2)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3)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形”,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邹缩状”。4)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颈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5)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颈部发病发黄,叶鞘茎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6)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7)败育型或控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杆。但以前3种表现最为常见。3其它症状表现 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毒状物。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黏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率提高。早春低温,玉米幼苗长势减弱,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麦子、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 二、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当前的一些高产品种也感病,但以自交系K12、P138发生最为严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2.及时追肥 进入大喇叭口期,要及时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应及早追施。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3.药剂防治 对发病地块,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3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并加配500倍的50%多菌灵、或500倍的75%百菌清或1500倍的12.50%特普唑(注意:该药应避免在苗期和开花授粉期使用)等杀菌剂混合用药,连续喷施2次。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杀虫剂、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 4.剪除病叶 对玉米心叶已弯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作者单位:154800 黑龙江省依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田杂草综合治理简明技术操作规程

玉米田杂草综合治理简明技术操作规程 一、玉米田杂草种类 (一)禾本科杂草 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谷莠子等。 (二)阔叶杂草 铁苋菜、反枝苋、凹头苋、皱果苋、马齿苋、苘麻、鳢肠、鸭跖草、饭包草、藜、青葙、跑马秧、小藜、牵牛花、酸模叶蓼、半夏、田旋花、打碗花、苣荬菜、刺儿菜、乌蔹莓等。 (三)莎草科杂草 香附子、黄颖莎草等。 二、玉米田杂草防治措施 以植物检疫为前提,因地制宜地采用生态、农业、化学等措施,可安全、有效地控制杂草发生与危害。 (一)生态措施 采用秸秆覆盖法,即利用作物秸秆,如粉碎的小麦秸杆、碎草、树叶等覆盖,可有效控制杂草的萌发和生长。一般每亩可覆盖粉碎的小麦秸杆等150~200公斤。 (二)农业措施 采用春花生或春棉花等与玉米、小麦二年三作,有利于改变杂草群体,减少伴随性杂草种群,有效减少杂草基数,控制杂草危害;播种前,配合增施肥料,适当深耕30~50厘米;播种采用精选种子、施用腐熟有机肥料,并及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中期管理以人工或利用农机具直接清除杂草。 (三)化学措施 根据田间优势杂草,选择在玉米田登记使用的合适除草剂。按说明书中规定的除草剂使用剂量、施药时期等执行。不同年份,除草剂应轮换使用。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及玉米亲本田慎用除草剂或使用前进行试验确定。 车载喷雾机械喷施除草剂兑水量一般为每亩15~30公斤,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喷施除草剂兑水量一般为每亩30~50公斤。 三、玉米不同播种方式化学除草技术 (一)夏直播玉米 1.土壤处理。以禾本科杂草为优势种群的地块,每亩可分别选用:48%甲草胺乳油150~200毫升,或72%异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或72%异丙甲草胺乳油100~150毫升,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在玉米生产上引起茎腐病的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一类是真菌型茎腐病,真菌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吧!

青枯型茎腐病发生症状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细菌型茎腐病发生症状 细菌型茎腐病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玉米茎腐病的传播途径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玉米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1]。在我国各地区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与产量。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5种种子处理剂(爱丽欧、Insure、福克、帅苗、立克秀、)及其复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大田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立克秀对玉米腐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61mg/kg;其次是爱丽欧、Insure,EC50分别是4.68、20.93 mg/kg;福克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在40mg/kg以下;帅苗对腐霉菌菌丝生长无抑制效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 福克FS的防病效果最好,高达76.8%;其次为混剂G和混剂H, 防病效果均达到50%以上;20% Insure FS,6% 戊唑醇FS、混剂E也有一定的防效,分别为49.43%、48.76%、48.19%;28% 爱丽欧FS、混剂D、混剂H防治效果较差。各药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种衣剂;药效试验 Pharmacy Screening of Corn Basal Stem Rot Wang jun ji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Corn basal stem rot is a soil-borne diseases of world corn producing areas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 systemic infection.In China, serious harm, serious impact on corn quality and yield. Order to filter out the high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prevention, the experiments on the various sub-treatment agent (Ai Liou, Insure, Fokker, handsome Tony, Rickettsia show,) and its complex, indoor virulence test and field experiments. Toxicity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m show the corn Pythium mycelium growth inhibition best, EC50 was 0.61mg/kg; Ai Liou, Insure, EC50 is 4.68,20.93 mg / kg; Fokk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worst, EC50 below 40mg/kg; handsome seedling rot fungal hypha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 Th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20% of Fokker FS, disease prevention best, up 76.8 percent; followed by the mixture of G and the mixture H, control efficacy of more than 50%; 20% Insure FS, 6% tebuconazole also the effect of anti-FS, mixture E, respectively, 49.43%, 48.76%, 48.19%; 28% Aili Ou FS, mixture D and mixture H control

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技术

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技术 摘要介绍了玉米田杂草的发生规律,从除草剂选择、除草方式选择、药害预防与补救等方面总结了其化学防除技术,以期为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化学防除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玉米主要生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2 000万hm2。随着畜牧业的大发展及汽车用乙醇汽油的普及,玉米的价格逐步提升,农民种植玉米的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相应对玉米田除草剂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呈现从农民不用到大部分使用;从使用苗前除草剂为主,向使用苗前除草剂和苗后除草剂并存;从使用单一型除草剂,向使用复配型除草剂为主的发展趋势。玉米田除草剂以其高效、经济、省时省力、增产显著等特点,为农业生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除草剂是一种有着专业技术的特殊商品,其技术性和区域性较强,在使用方面有着较严格的技术要求,若不按要求使用,极易造成效果不佳或出现药害,不但不能服务于农业生产,还会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1 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 玉米田杂草主要有一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一年生杂草分为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自生麦苗、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野高粱等;一年生阔叶杂草主要有反枝苋、藜、苘麻、马齿苋、苍耳、龙葵、野西瓜苗等;多年生杂草主要是香附子、田旋花、刺儿菜等[1]。根据播期不同,玉米田杂草发生有明显的差异。春播玉米播种时气温较低,玉米前期生长缓慢,田间间隙大,极有利于杂草的发生;春玉米田杂草自玉米播种后就开始发生,与玉米同步生长,随着气温上升,杂草发生进入高峰,一般生长期长,出苗不整齐。夏玉米播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温度较高,玉米与杂草生长较快,在墒情较好时杂草发生集中,一般在播后10 d即达出苗高峰期,15 d出苗杂草可达杂草总数的90%,播后30 d出草97%左右[2]。玉米田杂草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玉米田杂草的发生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灌水或降水对杂草的出苗有较大的影响,凡浇水后或连续降水量大于10 mm,隔3~5 d田间就可以出现1次杂草出苗小高峰。玉米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中后期的玉米形成高大密闭的群体,杂草的发生与生长受到抑制,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因此,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治主要抓好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2个关键时期。 2 玉米田除草化学防除技术 2.1 除草剂选择 玉米田除草剂按施药时期不同主要分为苗前封闭除草剂和苗后除草剂。苗前除草剂主要品种有莠去津、绿麦隆、利谷隆和2,4-D等,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通过将莠去津与酰胺类除草剂合理混用并制剂化,才使玉米田化学除草剂在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赤霉病 1.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受害最大发病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使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方法.适时播种,使小麦的扬花期避开雨季,.播种前用多菌灵等药剂浸种。小麦的扬花期是最佳的施药期.药剂可选用多菌灵、防霉宝、甲基硫菌灵、多.霉威、甲霉灵,在赤霉痛发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春季多雨、高温高温

的季节,务必抓住雨停间隙的时机.喷药防治2~3次,以免延误农时.降低防治效果 二、小麦纹枯病 1.发生:小麦纹枯痛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国各麦区的雷发性病害,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为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因病害引起的枯向穗率可达20%以上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小麦出苗后,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向内侧发展可延及茎秆.致病株的基部茎节腐烂,幼苗猝倒、死亡小麦生长中期至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痛斑常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中间呈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旗叶当麦株间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导致烂茎,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2.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在播种

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

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在生产实践中很难进行有效防治,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本研究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了1213份玉米种质对腐霉茎腐病的抗性反应,并对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进行了标记基因型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发掘和定 位了玉米自交系W21携带的抗腐霉茎腐病基因,为培育抗腐霉茎腐病玉米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资源鉴定。 采用人工接种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总共鉴定出高抗(HR)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占鉴定总数的17.1%,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 抗性(R)材料159份,占鉴定材料数的13.1%,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 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 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HR)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2.抗腐霉茎腐病玉米种质标记基因型鉴定。 为阐明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的抗病基因背景,利用14个与抗玉米茎腐病 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腐霉茎腐病玉米种质进行抗病标记基因型鉴定,将196 份种质鉴定为128种标记基因型,表明存在多样的抗性基因组合方式。191份种 质获得与齐319、X178或1145中一个或多个的相同的扩增,表明97.45%种质可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与防治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与防治 玉米的茎腐病可由真菌、细菌等不同的致病菌引起,导致茎基部、茎中部出现腐烂等症状。一般来说,病部腐烂但没有恶臭味的,多由腐生性真菌引起;伴有恶臭味的,多由细菌引起,或者由腐生性真菌与细菌混合侵染引起。 一、细菌性茎腐病 细菌性茎腐病多在玉米开始拔节时发生,主要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有时玉米顶部也能发病,心叶失绿萎蔫、腐烂,易拔出。病株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 病菌可以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害虫携带病菌也能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田间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容易发生,平均气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平均气温34℃,相对湿度80%时扩展迅速。地势低洼,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2天。倒折时,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 二、真菌性茎腐病

腐霉菌和镰孢菌中有很多种真菌可以侵染玉米植株引起茎腐病。这些真菌在玉米苗期就开始从根部侵染,到成株期可以从根部直接侵染,或者从伤口侵染。应用一般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增施有机肥、钾肥、硅肥,配合系列保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对茎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生防菌防治该病也有较好的效果。据报道,使用浙江种衣剂有限公司的ZSB生物型种衣剂,对苗期茎腐病菌侵染的抑制作用比较稳定,但对成株期茎腐病的防治效果不够稳定,不同年份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 三、病害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生产上最好在田间玉米发病初期,立即将病株割除,带出田外,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可以撒施生石灰粉或浇灌生石灰水),并用对致病细菌和真菌都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剂对健康株喷雾,并着重对玉米植株基部喷淋药液灌根。这样能有效保护健康株不受侵染,防止病害在田间蔓延。 药剂防治:在田间玉米出现茎腐症状后,首先要确定是否由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细菌性茎腐病传播速度快,但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发现腐烂部位有恶臭味,可以立即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和农用链霉素、菌毒清等药剂防治。如果腐烂部位没有恶臭味,病情发展速度一般不会太快,但用药防治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综合治理技术意见

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综合治理技术意见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病菌综合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侵染,小麦分蘖减少,病株矮弱,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后期易形成枯白穗,减产严重。该病源菌可在土壤中存活,随农事操作及流水传播蔓延。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近年来我省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大量粗放还田,对病原菌越冬越夏极为有利,为该病大面积发生积累充足菌源。我省于2015年发现其零星危害,之后逐年呈快速上升加重趋势,目前全省年发生面积已突破1200万亩,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科学有效治理病害,最大限度减少危害损失,确保小麦生产平稳安全,在前期试验探索基础上,研究制定本意见。 一、治理目标 有效遏制小麦茎基腐病蔓延上升势头,降低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实现重病区有效种子处理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二、治理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采取防、调、治相结合策略,重点做好小麦播前预防、结合物候及环境合理调控、对早期侵染及时防治。 三、关键措施 (一)做好监测调查 针对该病发生特点,开展科学抽样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发生情况,对重发区域综合分析,制定长远策略,开展系统治理。根据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在做好系统调查同时,重点做好三个时期普查,即冬前苗期调查、返青期调查和灌浆后期调查。调查时要科学选择典型地块,采取五点取样法,统计折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准确及时掌握发病情况,为指导防治举措提供依据。 (二)科学栽培管理 一是选用良种。选择抗耐小麦茎基腐病品种,或抗逆性强的品种,产量、品质等特性优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GB 4404.1)。自留种时,要注意规范去杂、去劣。二是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根据当地实际,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三是适当深翻。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玉米收获时,秸秆尽量打碎还田或机械化收集打捆清除田外,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30cm左右,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每隔3年深翻一次。四是适期晚播。根据各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气候条件和耕作实际,适当将小麦播种时间推迟10天左右。最晚播种时间不宜迟于10月20日,即霜降前3-4天。晚播地块宜加大播种量。五是精耕细管。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健身栽培。深翻后,耙细整平,表层土壤尽量平整,小麦播种深度均匀合理,降低病菌侵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