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人物

合集下载

我把美酒献给你越剧曲谱

我把美酒献给你越剧曲谱

我把美酒献给你越剧曲谱美酒芬芳,邀友品鉴,余心乐事。

今日献上一份越剧曲谱,愿与各位分享越剧的美妙和韵味。

一、介绍越剧越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越剧从其起源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越剧以传说、历史和现代题材为主,其音乐舞蹈简洁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二、越剧曲谱介绍越剧曲谱是指越剧中的音乐乐谱,它是越剧艺术的灵魂之一。

越剧曲谱包括唱腔、打击乐、弦乐等不同部分。

在越剧演出中,曲谱的演奏是配合唱腔和音乐骨架的,更好地表现人物情感、气氛与节奏。

越剧曲谱的编配得当,可以提高越剧的艺术水准。

三、越剧经典曲目1.《红楼梦》中的《射雕英雄传》该曲是以金庸武侠小说为题材所作的的越剧唱段。

演唱时,以饱满的情感和舞蹈,表现了金庸的武侠精神和江湖情义,是越剧中的经典之作。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著名爱情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轶事。

该曲的表演,通过细腻生动的唱腔和舞蹈,展现了中国优美古典爱情故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3.《西施》该曲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美女西施为题材,表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

该曲的表演,用极其细腻的唱腔和鲜艳的舞蹈演绎了中国古代美女羡煞天下的故事,被推崇为越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总结越剧曲谱是越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奏是越剧演唱和舞蹈的重要基础。

越剧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

今天,我们这份越剧曲谱的分享,希望大家也能够欣赏到这种传统艺术的魅力,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

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

越剧传统剧中旦角的服饰类型与特征Abstract:The traditional drama costume design is the branch of the stage art,and also one of the main sign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dram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image data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lothing style charts,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social status and clothing shape,color,pattern and material of the five kinds of female roles in the Yue opera,summarize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and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female roles. Through the research,it is shown that the traditional Yue opera turns the traditional suitcase system to specialized design system. The clothing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kinds of costumes,i.e. ancient costume,female robe and womens wrinkle. There are featur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and traditional aesthetic spirit is reflected in details.Key words:Yue opera;traditional opera;female role;costume;characteristic越剧服装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衣箱制,即不再以一套固定的戏衣、盔头和鞋靴适应于所有古典剧目的演出,而采用专人专戏负责设计的制度,按照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设计制作服饰,在戏曲服装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体系。

对越剧的坚定的热爱

对越剧的坚定的热爱

对越剧的坚定的热爱要说我对越剧的热爱,那真是无话不谈、无从下手。

你说越剧是什么?很多人一听这俩字,可能就开始摇头,“哦,那不就是老戏?”“还不就是那些穿着花衣服的老太太唱个歌?”嘿,我也不是特别能怪你这样想,因为确实,越剧这东西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接受的。

但我告诉你啊,越剧,它就像一块老陕的羊肉泡馍,刚开始你可能觉得有点腻,可是咬一口,味儿就上来了,越吃越香。

我对越剧的爱,完全可以用“情有独钟”来形容。

你知道那种听到越剧曲调就心里一颤的感觉吗?就像喝上一口热腾腾的茶水,瞬间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说实话,我不是从小就爱越剧,初中时对它还真没啥兴趣。

直到有一天,我随便翻电视,偶然看到一场越剧演出。

哎哟,这一看不要紧,我直接被深深吸引了。

那时候我才发现,越剧不光是唱的好,连演员的表演也是活灵活现,简直就像是从古代走出来的一样,气质那是没得说。

你看,越剧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

你别看它是老戏,唱的都是几百年前的事儿,但那些人物的内心挣扎、痛苦和喜悦,哪怕是今天的你我看了,也会有所触动。

你看那《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一曲“桃花依旧笑春风”,唱得真是让人心碎。

要是没看过,你一定想不到,那些唱词每一个字都能让你感觉到,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那种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场旧电影,虽然画面不新,但却格外让人感动,情感真挚得不像话。

我就忍不住要感叹一下,越剧的唱腔实在是太迷人了。

有人说,越剧就是“高山流水”,我倒是觉得,越剧更像是一条细水长流的小溪,清澈、婉转。

它不像京剧那样豪迈,不像黄梅戏那样俏皮,它有一种温柔的力量,细腻到你耳边,回荡在心头。

越剧演员只要轻轻一笑,一句话说出口,心里就像是被人捏住了某个地方,瞬间被点燃。

啊,真的是那种,浑身都跟着情绪走了。

不过,说到越剧,我最爱的一段就是那种“双飞燕”式的身段。

你想想,演员那一双手臂随风飘扬,裙摆随风起舞,简直美得不像话。

这时候你会发现,不光是唱得好,那每一个动作、每一寸肌肤的颤动,都是为了情感做的铺垫。

越剧爱歌简介内容

越剧爱歌简介内容

越剧爱歌简介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越剧,又称越剧戏曲,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源自浙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戏曲体系中,越剧被视为经典的优秀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越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优美的旋律而著称,被称为“东方艺术明珠”。

越剧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音乐、唱词、表演和舞蹈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唱腔和唱词。

越剧的唱腔流畅婉转,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而唱词则是越剧的灵魂所在,通过细腻的用词和押韵,能够传达出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感变化,使观众产生共鸣。

在越剧剧目中,有一类叫做“越剧爱情歌”,其内容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歌颂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这类歌曲旋律悠扬动人,歌词深情绵长,能够打动人心,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越剧爱情歌曲:1.《梁祝》:《梁祝》是越剧中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戏曲之一。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感人爱情故事,两人相爱却因家庭原因不能走到一起,最终化为蝶的传说。

剧中的歌曲《梁祝怨》和《送君千里》等,表达了两个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情侣之间的痴情和眷恋。

2.《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改编为越剧剧目后,也成为广受欢迎的爱情戏曲。

剧中的歌曲《空馀春永在》、《芳草地》等,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爱恨情仇之间的种种心情。

3.《庐山恋》:《庐山恋》是一部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相爱、相别的悲情故事。

剧中的歌曲《庐山谣》、《分娩天》等,展现了爱情的苦涩和抉择之痛,让观众感受到爱情中的磨难和坚守。

越剧爱情歌曲以其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爱情,展现了人性的柔情和坚贞。

这些歌曲通过细腻的刻画和感人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伟大,引起人们对爱情的深思和沉思。

越剧是一种充满韵味和情感的戏曲形式,其爱情歌曲更是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中国著名越剧大戏,被誉为中国越剧五大名剧之首,由著名剧作家顾颉刚创作。

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内容涉及感情、价值观和历史知识,影响了几代人。

虽然历经百年,但《梁山伯与祝英台》仍然是越剧台前幕后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明清末期,主要描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奇遇,以及他们之间情仇的曲折故事。

梁山伯由于被欺压绑架,跑到祝府中,在祝英台热情殷勤的照顾下,受到了温柔关爱。

因此,梁山伯对祝英台感情深深,两人最终在爱情的护着下结为连理。

梁山伯的爱情不仅唤起了民众的情感共鸣,还影响了观众对爱情的认知,使观众感受到真正的爱情,无论多难,都决不放弃。

除了描述爱情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许多内容。

首先,《梁山伯与祝英台》涵义深刻,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要守护自由,绝不放弃?”“要在爱情中保持尊严,绝不妥协?”“要以爱来维护真理,坚守良心?”由于剧中的角色包含了许多社会价值观,使该剧更具有可玩性。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历史也有许多深刻地把握。

比如梁山伯用爱情斗争抗争压迫,挽救自由,这让人想起在西晋时期“梁羽生”反抗董太守的勇敢事迹;由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夫妇抗贼,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农民抗贼反抗压迫的绝望心情;此外,在剧中还出现了如黄蓉、廉颇、孙应台、周伯通等经典人物,将当时的历史背景重新演绎出来,使观众可以见证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更能够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令人难忘,表演者们精湛的表演技巧,搭配唱腔和对话,充分表现出越剧的真实美。

老少皆宜,让人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以此表达自己对爱情、正义和自由的认同。

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是精彩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特点的表演,有着历史背景和文化精髓,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本剧不仅让人受益匪浅,也能够给我们时代的真善美留下永恒的精神宝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越剧观后感

越剧观后感

越剧观后感引言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戏曲爱好者,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越剧演出,该演出令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在此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次越剧演出的观后感,并探讨越剧的特点和魅力。

越剧的历史与发展越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以其优美的曲调、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越剧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独特而完善的艺术体系,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的表演特点唱腔婉转动听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给人一种宛如天籁之音的感觉。

无论是男角还是女角,他们的嗓音都兼具明亮和柔美之处。

唱腔中的音调变化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唱出了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表演细腻动人越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而著名。

演员们以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动作细腻而流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他们通过微妙的肢体语言,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精心设计的艺术布景和道具越剧在舞台设计方面也非常讲究。

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都精心设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精彩的戏剧世界。

布景和道具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展示故事的背景和氛围,还能够增加观众的观赏体验。

越剧演出给我带来的感动这场越剧演出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首先,越剧的唱腔让我陶醉其中。

演员们通过高亢激昂的旋律和清澈的嗓音,将人物塑造得鲜活有力。

他们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令我深感钦佩。

其次,越剧的表演魅力让我沉浸其中。

演员们用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使我仿佛置身于剧情中。

他们的精湛演技和细腻的表演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最后,越剧的艺术布景和道具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和视觉享受。

这些细节展示了越剧艺术的精致之处,使我更加投入到演出的世界中。

对越剧的思考通过观看这场越剧演出,我对越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越剧《西厢记》唱词

越剧《西厢记》唱词

越剧《西厢记》唱词(上越版)第一场惊艳合唱: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铁砚磨穿才高难遂男儿愿。

游遍了普救寺十里深院,参菩萨拜圣贤数过了罗汉。

张生:只听得呖呖莺声花外啭,猛然见五百年风流孽冤。

宜嗔宜喜春风面,翠钿斜贴鬓云边。

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在晚风前。

庸脂粉见过了万万千,似这般美人儿几曾见。

我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空天。

游遍了梵王宫殿,谁想到这里遇神仙。

崔莺莺:人随春色到蒲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徘徊无一语唯怨东风。

红娘:蝶恋飞花舞落茵,崔莺莺:风飘万点正愁人。

红娘:你暂撇开闲愁闷,深院无人且赏春。

张生:月殿神仙归洞天,此地空余杨柳烟。

门掩了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

恨天不与人以便,怎禁得意马心猿。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今番是定把这透骨相思病儿缠。

张生:小红娘举止甚端庄,全不见半点儿轻狂。

方才是春风影里花间使,如今檀越家中给事郎。

她言语俏来往忙,聪颖伶俐不寻常。

若待与多情小姐通款曲,还须要殷勤问候小梅香。

红娘:夫人节操凛冰霜,治家严谨教有方。

虽然三尺童子辈,无召不敢入中堂。

先生又非亲和故,何劳絮絮问短长。

非礼弗言是古训,读书人怎敢把礼仪忘。

从今再敢胡乱讲,被老夫人闻知你祸一场。

张生:据说罢心惆怅,一天愁锁眉尖上。

红娘啊,你年龄小性子刚,为什么冷若冰霜。

小姐呀,你心中若惧老萱堂,你不该临去回头望。

今生若不和你作并头莲,难道我前世烧了断头香。

准备着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天色不早回店房,搬取行李和书箱。

搬到庙堂,住在西厢。

第二场酬韵张生:玉宇净无尘,银河倒泻影。

莫负此良宵,吾心还自警。

张生:她若来时,我定能看个十分清晰也。

一更后万籁寂无声,怎不见那人墙外影。

我侧着耳朵听,我蹑着脚步行。

我只在太湖石上等,等我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旳姐姐莺莺。

猛听得角门儿呀旳一声,风过处人将来衣香细生。

我踮着脚尖儿仔细定睛,比那日初见时越齐整。

崔莺莺:一炷香愿亡父早升天堂,二炷香愿老母百年寿长。

袁雪芬的剧目经典化与舞台边缘化

袁雪芬的剧目经典化与舞台边缘化

袁雪芬的剧目经典化与舞台边缘化□尤伯鑫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

在越剧打造经典剧目当中,袁雪芬殚精竭虑、倾力而为、久久为功、臻于至境。

《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自传统骨子老戏《梁祝哀史》,从近百年前由“小歌班”时期男班艺人在沪上编演后,一直是各个时期演员共演的剧目。

袁雪芬超越前辈之处是在传承中没有亦步亦趋,在她与马樟花、范瑞娟合演中,不断剔除剧中迷信荒诞低俗的糟粕,并“加强唱腔的表现力,丰富视觉形象”(宋光祖主编《越剧发展史》107页)。

到了50年代初华东戏曲研究院时期,又进一步“推陈出新”,去芜存菁,“使含糊的明显起来,歪曲的拨正过来,不完整的完整起来”(徐进《梁山伯与祝英台·前记》)。

经过袁雪芬和她的合作者之手(还包括傅全香创造的另一个流派版本),最后把它经典化了,成为对越剧传统继承和发展的一个范例。

剧作海量般涌现,圈内人将这阶段的剧目称为“第二传统”(所谓“第一传统”是指从男班到女班时期编演的戏)。

虽然“第二传统”中也有《祥林嫂》这样令人瞩目的作品,但是总体上缺乏完整的高水准的好戏,极少有剧目可一再复演。

个中原因一是历史短,缺少积累;二是商业化的环境催逼着高频率的更新剧目,势必创排时间局促,对剧目不可能做进一步的加工打磨提升。

在新旧政权更迭、社会发生大变局之际,越剧是幸运的。

“新越剧”的改革进程得以延续而没有中断,从“新越剧”历练中成长起来的骨干队伍得以保存而没有散失。

更有幸在上海,越剧遇到了发展的机遇期,作为当时“戏改”的典型示范,越剧首先建立了国家剧团。

由于国家保障、政府力量加持,让顶尖人才及其团队无忧无虑,心无旁鹜,致力于艺术创造,这就为经典剧目的问1950年4月袁雪芬率先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开启了她舞台生活新的里程。

然而,从此后至“文革”以前,袁雪芬舞台艺术之途顺逆相生,跌宕起伏,波峰与波谷交替,辉煌与淡出互显。

它是越剧发展经历繁盛与波折的一个折射。

一、完成了剧目经典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剧一批经典剧目相继诞生,成为越剧黄金期的界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越剧人物高炳火高炳火(1879~1956)男,演员。

越剧创始人之一。

浙江嵊县甘霖塘下村人,早年拜倪生标为师学唱“落地唱书”,是嵊县和杭嘉湖地区小有名气的唱书艺人。

代表作有《赖婚记》、《双金花》等。

他唱书语汇丰富,生活气息极浓,质朴健康,诙谐有趣。

1906年初春,到临安、於潜等地唱书,被听众赞为“活灵活现,像演戏一样”。

为此,在听众要求下,于1906年清明节前,与钱景松、李茂正、李世泉等人在於潜县(现为临安於潜镇)乐平乡外伍村武状元程秀锋家的程家厅堂前厅,用稻桶搭成的草台上试验演出了《十件头》、《倪凤煽茶》和《赖婚记》。

在《赖婚记》一剧中高炳火扮演主角花旦孙姑妹。

这是南派艺人将曲艺改戏曲的首次试演。

虽然这次演出很不像样,却是越剧诞生前的一次试演。

1906年清明节——三月初三,艺人们又在嵊县东王村再次演出《双金花》,高炳火扮演主角花旦蔡金莲,第二天再演《赖婚记》。

在演出过程中,遭到团练头子阻挠,高炳火和艺人兄弟在乡亲们支持下,经与反动团练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获得胜利。

此后,正式组戏班演出于江夏、里坞等乡村,越剧就此诞生,高炳火也成为了越剧创始人之一。

1907年,他们又进嵊县城内药王庙开戏馆,从此越剧走向商业化。

高炳火为越剧的诞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世泉、李茂正李世泉(生卒年月不详) 李茂正(1891—1944)。

两人是胞兄弟,浙江嵊县甘霖东王村人。

皆为男班演员。

兄弟俩早年拜倪生标为师,唱“落地唱书”,演唱于嵊县、余杭、桐庐、富阳、临安等地。

兄世泉唱上档,李茂正击鼓打板接腔。

擅唱之书目有《双金花》、《赖婚记》、《卖青炭》、《十件头》、《双珠凤》等。

他俩配合默契,“一来一往,跳进跳出”,表演活泼幽默,富有情趣,使观众捧腹大笑。

情节悲哀时,又说得催人泪下,观众赞称“活灵活现”,誉扬“下三府”。

1906年初春,兄弟俩与高炳火等到於潜县(今临安市於潜镇)唱书,由于书唱得好,听众要他们上台试试做戏。

于是,他们召集在邻村唱书的钱景松、袁福生等于清明节前在外伍村程家厅堂首次试演,在《十件头》中,李世泉饰男主角小丑小轻浮;在《倪凤煽茶》中李世泉饰小生文必正、李茂正饰彩旦倪卖婆。

第二夜再演《赖婚记》,李世泉饰彩旦陈氏、李茂正饰丑角“百搭”。

尽管当时试演很不像样,但为越剧的诞生迈出了第一步。

1906年清明节前兄弟俩回到家乡,又在东王村香火堂前演出两出小戏后,再演大戏《双金花》,由李世泉扮演大面蔡必达、李茂正扮丫头。

第二天又演《赖婚记》,但遭到甘霖团练兵的阻挠,艺人们与乡亲团结一心进行斗争,终获胜利并正式组班,成为越剧史上第一副戏班,越剧正式诞生,李氏兄弟成为越剧创始人之一。

金世根金世根(又名金世英)(1881—1920)男,演员兼司鼓。

浙江嵊县马塘村人。

其父金和忠系“落地唱书”祖师金其炳的高足,“走台书”的创造者金和林(金芝堂)是他的小叔。

他生长在唱书艺人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喜唱书,爱玩乐器,便拜小叔为师。

他唱书朴实无华,噱头虽少,可描绘剧情与人物心理活动细致生动,取胜听众。

他随师到杭嘉湖地区唱书,学师艺又学杭州地区艺人之技,进步很快。

1906年春,他与高炳火、袁福生搭档到於潜唱书。

夜宿乐平乡客栈,与李世泉他们汇合,在群众要求下于清明节前在外伍村程家厅堂临时搭成的草台上上演了《十件头》和《赖婚记》等戏。

他原应上台唱戏,但服从安排,担当击鼓及帮腔之重任。

1906年清明节,在嵊县东王村演出《双金花》等戏时他又任击鼓帮腔,为越剧诞生作出贡献,也为创始人之一。

1907年,他回家乡马塘村与马阿顺、金火侬等人把唱书书目改为演出剧目,组成越剧最早戏班之一。

金身材苗条,嗓音清亮,被推定攻生,之后演出于嵊县剡江两岸,并把儿子金灿老带在身边习艺,培养成接班人。

金荣水金荣水(1879—1957)男,又称“矮尼姑”。

演员、派场师傅、戏教师。

浙江嵊县马塘村人。

金初识文字,爱好看传书、唱本,更爱文化娱乐。

10多岁时,拜金水清为师学唱“落地唱书”,随师演唱于杭嘉湖和苏州地区。

1906年小歌班诞生初,与卫梅朵组班,工大面,演于嵊县、新昌等地。

他传奇故事掌握得多,精通各种唱书调,“赋子”、“肉子”、“引子”均有丰富积累,因而就致力于打“路头戏”提纲本。

其首创的“一双二玉二七”即《双珠凤》、《玉连环》、《玉蜻蜓》、《七美图》、《七星剑》是他代表作。

1917年小歌班首闯上海,他担当近似导演的“派场师傅”。

在后台厢房派场讲戏,戏路清晰;在演出中处理差错,应付事故,办法多,解决好,无人能及,被誉为“厢房老虎”(后台之魁)。

1923年受聘开办越剧史上第一副女班,负责招收学徒,担任主教师傅。

面对20多名十岁刚出头的而又绝大多数不识字的小姑娘,一无办班经验,二无教材,且只有一人执教,又不知如何施教。

在重重困难下,开创了亲自口录笔记,抄成单片(每个角色的唱白),分给艺徒口对口教唱白,再手把手教身段动作,一旦成熟就串红台(彩排)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同时,又抄录许多“赋子”、“引子”传授给艺徒,使她们尽快掌握演“路头戏”的技能。

使10多岁的姑娘在三个月内能演几出大戏,六个月可走上舞台在大上海亮相。

他的自己创造、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教学方法,成为以后办科班的典范,被照搬照用,促使了女子越剧大发展,金成为女子越剧创始人。

他后又执教了“新新凤舞台”、“越新舞台”、“阳春舞台”,培育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沈兴妹;时髦牌(李艳芳)、魏素云、叶彩金、袁金仙、喻汉香、王杏花、金香凤、邢竹琴、沈妙凤、尹树春、吴梅珍、王笑笑、丁兆丰等大批名伶。

他还担任群英舞台、高升舞台、东安舞台和“丹桂剧团”等戏班的后期教学和排练老戏任务。

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张湘卿、商芳臣、徐玉兰等都受其教诲。

他的男班高足有金锡芳、张惠千、金瑞苗、裘星海、张春生等名伶。

被称为“教戏笃牌”(教戏师傅中第一块牌子)。

金荣水实是越剧一代宗师。

金为人朴实正派,一生闯荡江湖,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梨园世界”一尘不染。

不吸烟,不喝酒,不收人礼品,更不阿谀他人。

常教艺徒说:我们虽是唱戏的,但不是讨饭的。

不要他人物,不拿黑心钱,不可吃白食。

可知吃了嘴软、拿了手短,人格一定要自重。

谆谆教导艺徒,被艺徒们称为“我们的好矮师傅”。

1947年,金荣水因年高体弱,辞去丹桂剧团老戏师傅之职离沪返家。

1957年10月7日久病不愈,离开人世。

王金水王金水(1879—1944)男,办班人。

浙江嵊县施家岙村人。

祖籍嵊西赵宅村。

因父入赘施家岙而世居。

王幼读私塾,参加“抬脚班”谋生。

活动能力强,曾往宁波、余姚等地做生意。

后到上海,为嵊县小歌班演员承办一日三餐,并贩旧衣裁片往返于沪、嵊之间。

王金水受京戏髦儿班演出启示后毅然弃商,请男班演员金荣水回嵊,于1923年初夏在本村开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副女小歌班。

办班初,受社会上封建残余思想的阻挠,年幼姑娘不敢入科,他动员女儿、侄女率先进班,并以供膳、高待遇为报酬才得成功。

并动员弟弟为琴师,女儿管理和制作戏服,儿子、女婿管理班务。

为供给全班30多人的膳食,使他积蓄化尽,无奈卖掉准备盖房造屋的木材砖瓦,终于使女科班能坚持办下去。

半年教学后,与师傅金荣水率班到上海,演于升平歌舞台,仅演4天8场(19 24年1月14日至17日),因艺技不高而营业不好停演,后转至小茶楼续演三个月,最后败回杭州。

王金水办班以亏本结束,但他培育了包括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在内的一批女伶,开创了男小歌班转化为女子越剧的新局面,成为女子越剧创始人之一。

胡知非胡知非(1880—1954) 男,编导。

字浩然,号老板桶,上海市人。

私塾就读8年,进南货店当学徒,后到商务印书馆做排字工。

因喜爱文明戏而改行从艺,在京、津一带演出,返沪后从事方言话剧。

30年代后期文明戏衰落,转入申曲界,任幕表戏编导。

1939年7月,为在大中华剧场演出的以施银花、屠杏花领衔的女子越剧团编导《雷雨》一剧,开了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的先河。

40年代初,投身越剧界,在姚水娟戏班任编导,直至1946年4月,为姚水娟编导了20部新戏,其中有姚水娟最出名的代表作《泪洒相思地》。

同时还为其他越剧名伶编导新戏,如筱丹桂、徐玉兰主演的《痴儿怨女》,傅全香、范瑞娟主演的《幽谷香魂》,尹桂芳、竺水招主演的《文姬归汉》,竺素娥、王文娟主演的《璇宫艳史》,陆锦花、魏银凤主演的《扬眉吐气》等。

自1941年12月至1947年7月,共为上海越剧界编、导上演了61部新戏。

他剧作多产,唱词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如《泪洒相思地》中“我为他”的唱腔,传唱于街头巷尾,风行一时。

在40年代前期,与同行陶贤、樊篱、闻钟并称为越剧界编剧“四金刚”。

1947年秋,复归沪剧界任编导。

喻传海喻传海(1884—1936) 男,演员、办班人、戏教师。

祖籍浙江嵊县岙榆树村,幼时在嵊县廿八都村长大,后在该地入赘。

喻爱好文娱,能唱绍调、徽戏,会拉板胡弹斗子、敲锣鼓。

1899年前后拜“落地唱书”祖师之一的相来炳为师,与师兄弟马潮水、张云标搭档唱书。

1906年小歌班诞生后成为有名的小花脸演员。

辛亥革命时期应招入王金发领导的第二敢死队攻克杭州,喻在战斗中英勇善战,获新军司令部司令官、光复会员朱瑞颁发的“有勇知方”奖牌。

杭州光复后,喻按规定返乡,重操旧业。

与马潮水、一枝梅、裘凤山等组班,演出于浙东城乡和杭州、上海等地。

1922年,他与马潮水、白玉梅、王永春首进上海大世界演出。

1927年,他在家乡廿八都村举办男小歌班,招收了20多名男青年学艺。

按科班规定,艺徒要为师傅义务演出二年,收入作为师资。

但喻办班为的是培养下一代,当艺徒能演出时,便主动散班,让子弟们去赚钱生活。

为此,人们称他是“掏腰包赔本的师傅”。

培育了张荣标(两朵花)、张小林等一批男名伶。

1930年农历三月应聘任“高升舞台”教师,1933年始任“东安舞台”教师,1934年又进“小高升舞台”任教。

喻教艺严格,教唱时他口中唱曲,手打节拍;教身段动作时,口打锣鼓点子,使艺徒掌握节奏;教台步时,让旦角两腿间夹根稻草,走时不许掉下;教眼神练习,要学徒口中横咬筷子,双眼左右斜视筷头,使来回滚动眼珠;教练表情,要艺徒手拿镜子,照看脸上春色(表情),务求多变、确切。

艺徒们都怕他的严厉指责,故人称“死无常”。

喻传海教艺先教人。

他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戏作开蒙戏,也作为艺徒今后为人的开蒙。

常以《仁义缘》启蒙,把戏中主人翁周惠吉(丑行)对朋友仁义、助人为乐的行为与高尚品德谆谆教导艺徒,要她们扬善厌恶,做像周惠吉那样有仁有义有道德的人。

在“高升”还与老板共同议订了“做戏要认真,做人要清白”的班规,作为艺徒信条。

他对艺徒严,但很爱。

东安舞台出科的名丑潘笑笑生前曾说:“喻传海是我师父,师:他把男班丑行演技全都传授给我;父:对学徒病痛非常关心,一次我生病,他就抱着我睡觉,像对亲生囡一样爱护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