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赏析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名著赏析作业

课程名称:经典名著赏析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09级工艺(2)班

学生姓名:杨蓓

学号:200905020019

指导教师:史连成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和北岛的《一切》对比

一、写作背景

在“朦胧诗”时期,诗人们有一些重要的话,一些有关人的生活,有关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质的发现急迫需要表达。北岛写的《一切》这首诗,在当时,被一些批评家当作“虚无”、“悲观主义”的例证。可能是舒婷当时也觉得北岛有些不够全面,所以,舒婷写了《这也是一切》来呼应。舒婷的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批评北岛的便引用舒婷的这首诗,来进一步反证北岛的不是。这种评论方式让舒婷不安,她赶紧在文章里申明说:有的批家把我的诗跟北岛的《一切》进行比较,并给他冠上虚无主义的美称,我认为这起码是不符合实际的。舒婷说,我笨拙地想补充他,结果就思想和艺术都不如他的深刻、响亮和有力。我想,舒婷的这个说明,是必要的,也是真实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比较的“全面”,比较的不“悲观”,并不能说就是比较的好诗。

二、对比赏析

北岛的《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舒婷的《这也是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却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这两首诗是两种风格迥异的诗,出于对北岛的回应,舒婷的这首诗便应运而生,如同双壁,两首诗共同铸就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精彩。初读北岛的诗,沉郁、悲怆,如同被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粘稠的雾,细读过后,那依稀的阳光才若隐若现。舒婷,通常以一位独立的女性形象示人,如同站在树旁的木棉,“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字里行间,散发着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

从诗歌的流派上分析,二者同属于朦胧诗,其中以舒婷、北岛为代表。朦胧诗重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达对象,采用整体形象特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境模糊朦胧,

诗意多义莫明。这两首诗,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的情思和感受。北岛用坚定的判断式的口吻,贴切巧妙地运用“烟云、烂泥、血泪”等意象的组合运用,营造了诗歌沉郁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舒婷却与此相反,是对北岛诗歌内容的强烈反驳,借用“大树能找到生根的土壤、星星报告曙光”等积极的艺术形象,读完舒婷的诗,面对如此这般景象,读者内心不由自主地散发出光和热,鼓舞与感动并存。

从诗歌要表达的情感上看,北岛诗的决绝与黑暗与舒婷的宽容博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浓郁的带有批判意识的句式,在北岛的世界里,世界是黑白分明的。北岛否定一切,消极地认为“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信仰都带有呻吟”,在此处,北岛的猜忌主义被推向了极端,他的猜忌不仅仅是对文革时代的政治观念,他的猜忌主义飓风更是横扫了世间的一切价值。

舒婷倒比北岛乐观得多,心胸博大,“不是一切星星都反指向黑暗”,“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以其强烈的笔触,表现出她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诗人借诗来告诫人们,即使走投无路了,人也要咬紧牙关挺住。当否极泰来时,你就会知道,当初所有的苦难折磨,都是化了妆的祝福。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

戴望舒的《印象》赏析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二、《印象》赏析

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你是否聆听过,那摇曳在幽幽青谷里的铃音,你是否遥望过,那

迷蒙在氤氲水雾中的渔船,你又是否曾微眯着眼,仰头望向那柔和又颓然般的残阳里,还有它莹莹闪在林梢里的微笑?那浅浅的寂寞呜咽着来又徐徐的回到寂寞中去,像是从未来过,抑或不留一丝痕迹。

“深谷”、“铃声”、“烟水”、“渔船”、“珍珠”、“古井”、“林梢”、“残阳”,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几乎被我们忽视的景致,竟在诗人的笔下,俨然活化了般轻轻地呼吸,是的,它们是有生命,在诗人的世界里,生命长存,无论是希望,还是落寞。他喜欢简单的事物、简单的景致,在简单的情景里,来构造他非凡的内心世界,他有一颗带着淡淡忧伤的眸,和着一颗淡淡感伤的心,他用不同的意象,告诉我们他隐藏在诗歌背后的韵味,还有被他埋葬在意象里的,若隐若现的感伤和忧郁。他的诗歌,如同一幅欧洲象征主义的绘画一般,在一组组令人似懂非懂的画像里,抹上浓郁、幽暗、深沉、凄美的色彩,就像他笔下的“深谷”、“铃声”、“烟水”、“渔船”、“古井”、“残阳”,如此轻灵恬淡,却又意味深永。这些意象,是灰暗的,朦胧里透出淡淡的感伤,诗人在希望里失望,在失望中心灰意冷,又再心灰意冷里品味孤独,希望之后,却是换来满身的落寞,带来斜光暗影里洒下的、一地的惆怅......

诗人采用暗示与象征主义的手法,为我们铸就一幅幅美丽空灵的画面,同时,也一层层的掀开了他发自内心的、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哀叹诗人的悲愁,感悟他构造的“印象”,可是,尽管希望逝去,生命依然在继续,纵使青春隐含了诸多无奈和失落,我们都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