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电子教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电子教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电子教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

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

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5、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14、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3、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7、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4、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6、投(之)以骨《狼》

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五.固定句式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

(2)《陈涉世家》:

4、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5、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

6、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恵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3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核舟记》

46、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石壕吏》

47、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48、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记》(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隆中对》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醉翁亭记》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愚公移山》

14、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夸父逐日》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1999年上海卷)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2000年春季上海卷)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春华.秋实 B. 袖.手旁观 C. 穷.形尽相 D. 夏雨雨.人(1998年上海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斗.折蛇行 B.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予分.当引决(1996年上海卷) 答案:1.D 2.A 3. C 4.B 解析:1.题干和 D 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2.题干和 B 、C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 项为使动用法。3. 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1999年上海卷)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2、诸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楚《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而死为动用法 38、非伤.亡簪(zān)也。为……伤心为动用法 3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作序为动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文言句式 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的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吾谁欺?欺天乎? 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国胡以馈之? 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 ——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 分册一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增分方案第二步 第3讲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类。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动词用作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其他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也需要掌握)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涉及,更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复习进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 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 名作动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成为帝王 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 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名作动 8、扣弦而歌. 唱歌 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做诸侯 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 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记 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天天 一月月 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在朝廷上 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往上 往下 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 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 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 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 收入 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 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硬的盔甲 锋利的兵器 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力所罕至焉。 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 疏远 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 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 使……着急 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 动使动 使……长肉 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 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往东 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 (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 之。 以……为师 名意动 36、夫人将启. 之。 为……打开城门 为动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

学生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 父利其然也。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3. 心乐之。 4. 鞭数十。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 不能名其一处也。 7. 一狼洞其中。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 惟吾德馨。 11. 不蔓不枝。 12. 石青糁之。 13. 巨右者椎髻仰面。 14. 每至晴初霜旦。 15. 皆披发文身。 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 18. 策之不以其道。 19. 腰白玉之环。 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1. 手自笔录。 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3. 名之者谁 24. 泉而茗者。 25. 罍而歌者。 26. 红装而蹇者。 2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8. 置人所罾鱼腹中。 29. 夜篝火。 30.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32.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33. 以光先帝之德。 34. 深入不毛。 35. 吾义固不杀人。 36. 环而攻之而不胜。 3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8.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9. 人恒过。 4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1. 惠子相梁。 42. 神弗福也。 43. 公将鼓之。 44.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 学而时习之。 2.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 石青糁之。 5.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6. 故外户而不闭。 7.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9.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0. 日光下澈。 11. 窗扉皆洞开。 12. 其一犬坐于前。 13. 与余舟一芥。 14. 斗折蛇行。 15. 犬牙差互。 1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 父异焉。 2. 邑人奇之。 3. 渔人甚异之。 4. 天下苦秦久矣。 5. 固以怪之矣。 6. 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 1. 忿恚尉,令辱之。 2. 以乐其志。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凄神寒骨。 5. 而竖其左膝。 6. 必先苦其心志。 7. 劳其筋骨。 8. 饿其体肤。 9. 空乏其身。 10. 行拂乱其所为。 11. 然后知生于忧患。 12. 死于安乐。 1. 京中有善口技者。 2. 香远益清。 3.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4. 互相轩邈。 5. 亦不详其姓字。 6. 辱于奴隶人之手。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有解析))

(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 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 ②重诲屡短.之于帝 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 ④遣使以状闻. ⑤欲面.讯之 参考答案:①通“殴”,殴打②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③告诉,使人明白④使动用法,使……听到⑤名词作状语,当面 2.解释虚词。 ①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 ②重诲乃.矫以帝命 ③从珂止于.虞乡 ④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⑤重诲固请发兵击之. 参考答案:①介词,和②副词,于是、就③介词,在 ④代词,这⑤代词,他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 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 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 为“责问,质问”。②“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参考答案:①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面讯问他。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 鄂然,欲殴之。为其 ..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 ..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4.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父以足受. ②随目.之 ③良因怪.之 ④与老人期.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一、考点针对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省略句的翻译,“谢”应 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

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2020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2020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一、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王珪字叔玠。幼孤,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沈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季叔颇当时通儒,有人伦之鉴,尝谓所亲曰:“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 高祖入关,引为世子府谘议参军。及东宫建,甚为太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巂州。 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珪献言:“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季叔颇当时通儒,有人伦之鉴,尝谓所亲曰:“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珪的)小叔叔王颇是.当时学识渊博的儒者,有辨别评述人的才能,(王颇)曾对亲近的人说:“家族兴盛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 2.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此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七个直言敢谏的臣子 ............,谏言如果不被 ..采纳,他们就一个接一个以死进谏。 二、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名词不具备自己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了动词的那些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翻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名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翻译。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或主语中心词,宾语中心词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后面或前面有谓语动词。 追亡逐北亡:逃亡——逃亡的人 北:败北——败北的人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1、作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2、作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作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例如:

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于一般的动词 ⑴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⑵沐猴而冠.⑶凡吏.于土者 ⑷但二月草已芽.⑸非能水.也⑹花而不实.⑺公将鼓.之 ⑻范增数目.项王⑼而此独以钟名.⑽病树前头万木春.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⑵.祸.国殃.民 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3.名词作状语(或称:名词活用为副词) ⑴一狼犬.坐于前⑵星.罗棋.布⑶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⑷吾得兄.事之⑸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⑹卒廷.见相如 ⑺操军破,必北.还⑻日.再食⑼不可理.喻 4.名词的意动用法 ⑴友.风而子.雨⑵师.心自用⑶则席.地倚墙而坐 ⑷稍稍宾客 ..其父⑸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⑴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⑵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⑶惧有伏.焉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乘犊车,从.吏卒⑵外连衡而斗.诸侯⑶中军置酒饮.归客 ⑷项伯杀人,臣活.之⑸可烧而走.也⑹毕礼而归.之 ⑺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3.动词的意动用法 ⑴于其身,则耻.师焉⑵且庸人尚羞.之⑶不耻.下问 4.动词的为动用法 ⑴等死,死.国可乎⑵泣.之三日⑶殉.情,殉.国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于名词 ⑴将军身披坚.执锐.⑵驾轻.就熟.⑶义不杀少.而杀众. ⑷四美.具,二难.并⑸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⑹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2.形容词用于动词

⑴素善.留侯张良⑵山多.石少.土⑶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⑴曲.突徙薪亡恩泽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⑶春风又绿.江南岸 ⑷大王必欲急.臣⑸富.国强.兵⑹足以荣.汝身 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⑻可以为富安 ..天下⑼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⑵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⑶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⑷父利.其然也 ⑸其家甚智.其子⑹是.古非.今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有的可以活用为动词 ⑴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焉⑵二三 ..其德⑶六王毕,四海一. ⑷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文言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⑴我,子瑜友也.⑵牡丹,花之宝贵者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是”表判断(汉魏以后才有) ⑴不知木兰是女郎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析:文言里“是”常作代词“这”,不表判断。例如: ⑴是.说也,人常疑之 ⑵然而不胜者,疑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⑶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3.用“为”表判断 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用“非”表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用副词“乃”“即”“则”“皆”“诚”“实”“盖”“素”等辅助表判断,其后应加“是” ⑴斯乃三峡之首也⑵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环滁皆山也 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⑻且相如素贱人

(十五)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

(十五)“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 一、“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语段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 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 ②重诲屡短.之于帝 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 ④遣使以状闻. ⑤欲面.讯之 参考答案:①通“殴”,殴打②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③告诉,使人明白④使动用法,使……听到⑤名词作状语,当面 2.解释虚词。 ①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 ②重诲乃.矫以帝命 ③从珂止于.虞乡 ④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⑤重诲固请发兵击之. 参考答案:①介词,和②副词,于是、就③介词,在 ④代词,这⑤代词,他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

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 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 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②“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参考答案:①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