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学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学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学——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细目一中药的配伍

要点一配伍的意义

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扩大适用范围;

适应复杂的病情;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要点二配伍的内容

1.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如清金散,单用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嗽;都梁丸,单用白芷治疗头风头痛等。

2.相须: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如石膏配伍知母;大黄配伍芒硝。

3.相使: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分主辅合用后,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黄芪配茯苓治疗脾虚水肿;大黄配厚朴治疗热结便秘。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畏生姜;甘遂畏大枣。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性。

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各自的性能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疗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干姜与黄芩相恶;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用药禁忌中讲述的“十八反”、“十九畏”的相关药物。

细目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要点一配伍禁忌

1.十八反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倶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罗子名老师编写的口诀如下:

丁香畏郁金,忧郁的丁香姑娘。

牙硝畏三棱,长着三棱型的牙齿。

巴豆畏牵牛子,牵牛去吃巴豆。

川乌、草乌畏犀角,(牛)长着乌黑的角。

水银畏砒霜,(牛角上)银白色的霜。

狼毒畏密陀僧,(看见)狼追僧人跑。

官桂畏赤石脂,为珍贵的赤石。

人参畏五灵脂,五个人。

硫黄畏朴硝,像流氓削它(狼)。

要点二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的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之品。

如砒霜、雄黄、麝香、川乌、草乌、巴豆、甘遂、水蛭、三棱、莪术等。

慎用的药物:祛瘀通经、行气、攻下、辛热、滑利之品。

如牛膝、桃仁、红花、枳实、大黄、芒硝、附子、肉桂等。

小结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八反歌诀

十九畏歌诀

2.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的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之品。

慎用的药物:祛瘀通经、行气、攻下、辛热、滑利之品。

【例题·B型题】

A.相须

B.相反

C.相恶

D.相畏

E.相杀

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属于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属于

『正确答案』A B

A.相杀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反

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性,配伍关系属于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配伍关系属于

『正确答案』A D

【例题·A型题】

与乌头相反的药不包括

A.半夏

B.瓜蒌

C.贝母

D.细辛

E.白及

『正确答案』D

下列关于“十九畏”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A.丁香与郁金

B.官桂与赤石脂

C.甘遂与甘草

D.硫黄与朴硝

E.草乌与犀角

『正确答案』C

不属于妊娠禁用与慎用的药是

A.毒性较强

B.药性峻烈

C.祛瘀通经

D.攻下

E.补益肝肾

『正确答案』E

中药学总论习题

中药学总论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C. 《证类本草》 D. 《本草求真》 E. 《神农本草经》 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B. 《本草拾遗》 C. 《神农本草经》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纲目》 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A. 公元前五世纪 B. 公元前二世纪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种 B. 365种 C. 844种 D. 921种 E. 730种 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B. 改变药物性能 C. 便于服用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12. 下列除()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A. 炮制 B. 配伍 C. 剂量 D. 煎法 E. 服法 1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 A. 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 我国古代医学家把中药配伍禁忌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歌诀,以便人们记忆掌握。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遂戟芫藻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十八反包括32种中药的相反。如果相反药物合用,会增强或产生毒副作用,原则上应禁用。即:半夏、瓜萎(包括瓜萎皮、萎仁、天花粉)、贝母(包括浙贝母、川贝母)、白鼓、白及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侧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太子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狠毒最怕密伦僧; 已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熔莫相依。 畏即相畏,指一种药物的功效或毒性、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 即:硫黄畏朴硝、芒硝、玄明粉;水银畏砒霜、信石、红砒、白砒;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畏牵牛子(黑丑、白丑);公丁香、母丁香畏郁金(黑郁金、黄郁金):牙硝、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畏犀牛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官桂、桂枝畏赤石脂。这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应慎重。 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的禁忌内容较广,涉及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食禁忌、病情禁忌、制剂禁忌等。 其中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在复方中禁止或不宜配合运用。早在《本经—序例》的“七情”中就有:“勿用相恶、相反者”的论述,这也是后世配伍禁忌的基本依据。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并各有不同。相恶配伍只是降低药物的某些性能,有些药物通过减低其某些性能可以减轻或消除它的副作用而更有利于病情,则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所以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配伍,则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 五代后蜀韩保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后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实源于此。相畏在中药“七情”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 考点1 常用中药的特点总结 1.狗脊:近边缘1 ~ 4 mm 处有1 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 2.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3.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 (异常维管束)。 4.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5.银柴胡: “珍珠盘”“砂眼”。 6.黄连:①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③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7.防己: “猪大肠”“车轮纹”。 8.延胡索: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9.人参: “芦头” (根茎)、“芦碗” (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 (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 (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10.甘草: “菊花心”。气微, 味甜而特殊。 11.黄芪: 嚼之微有豆腥味 12.远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13.白芷: “疙瘩丁” (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4.当归: “归头” (根上端)、“归身” (主根)、“归尾” (支根)、“全归” (根的全体)。主产于甘肃岷县。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15.川芎: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饮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6.防风: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习称“蚯蚓头”。 17.玄参:气特异似焦糖, 味甘、微苦。 18.地黄:主产于河南省。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9.党参: “狮子头”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20.茅苍术: “朱砂点”“起霜” (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 ;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21.川贝母: ①松贝: “怀中抱月” (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②青贝:鳞茎呈类扁球形,外侧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③炉贝:“虎皮斑” (炉贝表面黄白色, 梢粗糙, 常有黄棕色斑块; 22.浙贝母:①珠贝:鳞茎呈扁球形,外侧鳞片略称肾形,较大而肥厚,呈元宝状;②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 断面白色至黄白色, 富粉性。 23.天麻:“红小辫”“鹦鹉嘴”。 25.羌活: “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26.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

常见中西药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药也有各自的配伍禁忌。而在中西药合用中同样应注意配伍问题,配伍得当,能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当,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中西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疗,而不合理的配伍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下面列举几类不能合用的常用中西药。 1 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药物疗效 1.1 中药当归及其中成药苏子降气丸、补中益气丸等不宜与抗结核药异烟肼联用,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及其中成药猴头健胃灵,颈复康颗粒,也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结构中含有肼类官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会产生螯合反应,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抗结核杆菌代谢的作用,从而降低疗效。 1.2 人参、三七、远志、桔梗、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皂苷,不宜与维生素C、胃蛋白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如复方阿胶浆、逍遥丸、归脾丸、因皂苷在酸性环境及酶的作用下,极易水解失效;也不宜与含有金属的盐类药物如硫酸亚铁,枸橼酸铋钾等合用,可形成沉淀。 1.3 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柯子,石榴皮,大黄等及其中成药摩罗丹、麻仁丸、地榆升白片、三黄片等不易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消化酶类药物联用,因这些酶类药物的化学成分主

要为蛋白质,含有肽键或胺键,极易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键络合物而改变其性质,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呆等症状;也不可与维生素B1 合用,合用后会在体内产生永久性结合物,并排除体外而丧失药效;不可与去痛片、克感敏片、红霉素、利福平、氨苄西林、麻黄碱、小檗碱、阿托品类药物联用,因鞣质是生物碱沉淀剂,同用后会结合生成难溶性鞣酸盐沉淀,不易被机体吸收;不可与西药如钙剂,铁剂,氯化钴等合用,因同服后可在回盲部结合,生成沉淀,使机体难以吸收而降低疗效。 1.4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珍珠母、磁石、牛黄清心丸等,不能与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联合使用,否则会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盐类和络合物而失效。如需联用,其间隔时间以3-4h 为宜。 2 产生有毒化合物,危害健康 2.1 含汞类中药及其制剂,如朱砂、轻粉、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仁丹、紫雪散、补心丹等,不能与碘化钾、西地碘片、溴化钾、三溴合剂等同服,因汞离子与碘离子在肠中相遇后,会生成有剧毒的碘化汞,从而导致药源性肠炎或赤痢样大便;不能与具有还原性的西药如硫酸亚铁同服,同服后能使Hg++还原成Hg+,毒性增强。 2.2 含雄黄类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牛黄至宝丹、清热解毒丸等,不能与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及亚铁盐类西药合服,因雄黄所含硫化砷具有氧化还原性,遇上述无机盐类后即生成硫化砷酸盐沉淀物,既阻止西药的吸收,又使含雄黄类的中成药失去原有疗效,并有导致砷中毒的可能。

中药配伍原则是什么

中药配伍原则是什么 中药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首先谈到“单行”。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 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 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 常用单味中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十一章止血药 【功效】止血,并分别兼有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功效 【适应范围】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按性能共分四类 (1)凉血止血:味或苦或甘而性寒凉,均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昧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主治各种出血而无瘀滞者,但有留瘀恋邪之弊,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善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而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配伍】血热妄行者,配清热凉血药;阴虚阳亢者,配滋阴潜阳药;瘀血阻滞而出血不止者,配活血行气药;虚寒性出血者,应根据病情配温阳、益气、健脾等药同用。出血过多而致气虚欲脱者,如单用止血药,则缓不济急,应急予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使用注意】在使用凉血止血和收涩止血药时,必须注意有无瘀血,若有瘀血未尽,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大蓟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性能特点】苦凉清泄,甘能解毒,入心肝经。既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又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及尿血。 (2)疮痈肿毒。 【配伍】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功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用量用法】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清泄散瘀,孕妇及无瘀滞者慎服,脾胃虚寒者忌用。 小蓟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性能特点】苦凉清泄,甘能解毒,入心肝经。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出血及热毒疮肿所常用。且兼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 (1)血热尿血、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尤善治尿血、血淋。 (2)热毒疮痈,血淋。

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要斟酌 中药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禁忌:前面“配伍”一节中曾原则地提到,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 避免合用。《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 (1)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 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

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2.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中成药的合理用药及其配伍禁忌

中成药的合理用药及其配伍禁忌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因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趋利避害,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其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从合理用药的四要素,谈一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1 有效性 1.1 首重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处方用药的有效性首先在于准确辨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立法和选方,辨证错误,则一错再错,毫无疗效可言,因此选用中成药必须与病证相吻合,这是有效用药的前提。 1.2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为增强药效或扩大治疗范围,常与中药汤剂、中药药引、西药以及其他中成药配伍使用,若配伍得当,确能提高疗效。如中气下陷而又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气血不足,内有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病证,可用复方当归四物汤配妇科千金片,治疗有显着疗效;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香连丸与广谱抗菌增效剂TMP联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强;慢性肾炎水肿属阳虚者,用温阳利水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配小量双氢克尿塞,利尿消肿作用增强。 1.3 应用剂量中成药剂量是决定中成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量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质、病情、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定,单一的中成药用量宜重,而配伍宜轻;性质平和的中成药用量可适当大些。 2 安全性 2.1 不能脱离辨证随意用药辨证法则是安全使用中成药的首要条件,中成药品种和药名种类繁多,不能望文生义,应掌握主治和适应证,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致使病情趋重。如:疮疡、淋证、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忌用不合理的联用合理配伍有利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了用药安全,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使用中成药时,必须根据其组成注意用药禁忌,其中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四个方面。专业人员将必要的知识和用药风险告知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用药剂量近年来中药产生不良反应不断增多,其毒副作用与药物的服用量成正比,切不可因中成药副作用相对小,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随意长期服用,特别是含有剧毒药的中成药,则应严格控制用量。如过久服用含有朱砂的中成药,可引起汞中毒,导致肾功衰竭。“是药三分毒”千万要记住“中病即止”。 3 适当性 这是合理使用中成药最基本的要求,即根据适当的用药对象,选择适当的药品和剂型,在适当的用法和用量下达到治疗目标。 审因论治,依法选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用药必须考虑用药对象的生理状况和疾病情况区别对待。例如:气管炎咳嗽临床上可分为寒痰咳嗽和热痰咳嗽,在治疗上,寒痰咳嗽者须选用温化寒痰类药,如:小青龙合剂;热痰咳嗽者则须选用清热化痰、止咳的中成药,如蛇胆川贝液。 适当的剂型中药剂型与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古有“效与不效,全在剂型”之说,现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剂型品种繁多,适当的中成药剂型,必须根据疾病性质、特性、方便使用来选择,一般来说,急证、重证宜选取注射剂;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故临床在治疗同一疾病的过程中,可以按病情的轻重缓急,使用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此外,选择剂型还要考虑患者服用方便。 适当的用法和用量服用中成药必须按说明书或医嘱,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其服

10.中药禁忌

中药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 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为害,甚于相恶”,可能危害患者 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五代后蜀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相畏为中药 七情之一,内容已如前述。但从宋代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相畏”的原义相悖。作为配伍禁忌 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 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 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牵涉的问题较多,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使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简单的毒性试验大多得到负结果或互相矛盾的结果。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定” 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 总的说来,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故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使用。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药。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中药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禁忌表 成分中药中成药不宜配伍的西药机制 鞣质地榆石榴皮 五倍子老鹳草 虎杖大黄诃 子仙鹤草儿 茶茶叶侧柏 叶拳参扁畜 牛黄解毒片牛黄 上清丸牛黄消炎 丸肠风槐角丸 虎杖浸膏片枳实 导滞丸分清五淋 丸利胆排石片 祛风舒筋丸周氏 回生丹陈香露白 露礞石滚痰丸 四季青糖浆清宁 丸麻仁丸虎杖 片紫金锭紫金 粉七厘散感冒 宁舒痔丸解署 片一捻金导赤 丸万应锭珠黄 散利胆片复方 升日红片 (1)维生素B1抗 生素(四环素族、 红霉素、灰黄霉素、 制霉菌素、林可霉 素、利福平等)甙 类(洋地黄、狄戈 辛、可待因等)生 物碱(麻黄素、阿 托品、黄连素、奎 宁、利血平)亚铁 盐制剂碳酸氢钠 制剂 (2)异烟肼 (3)酶制剂(多酶 胃酸酶胰酶) (4)维生素B6 (1)产生沉淀、影 响吸收 (2)分解失效 (3)改变性质、降 效或失效 (4)形成络合物, 降效或失效 钙石膏龙骨龙 齿珍珠牡蛎 蛤壳瓦楞子 寒水石海螵蛸 牛黄上清丸牛黄 解毒丸清胃黄连 丸羚翘解毒丸 二母宁嗽丸明目 上清丸止嗽化痰 丸牛黄至宝丸 珍珠牛黄散珍珠 镇惊丸千金止带 丸乌鸡白凤丸 锁阳固精丹内消 瘰疬丸橘红丸 追风丹女珍珠丸 珠黄散珠层片 新脉宁麻杏石甘 糖浆鹭鸶咳丸 珍合灵片珍珠八 宝丹 (1)四环素族异 烟肼 (2)洋地黄 (3)磷酸盐(磷酸 氯化喹啉、磷酸可 待因等)硫酸盐(硫 酸亚铁、硫酸甲苯 磺丁脲等) (1)形成络合物, 降低溶解度,影响 吸收 (2)增强作用和毒 性 (3)产生沉淀,使 疗效降低 铁镁铝鉍铋自然铜磁石 赤石脂代赭石 礞石石决明 虎骨龙骨牡 牛黄解毒丸舒筋 活血片礞石滚痰 丸陈香露白露 当归浸膏片胃舒 (1)四环素族(相 隔3h以上则影响不 大) (2)强的松龙片 (1)(3)形成络合 物影响吸收 (2)生成难溶物显 著降低生物利用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作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称,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川芎、黄连、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和砂仁等等。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2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3火制:炒(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炙、烫、煅、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至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4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气:就是指寒热温良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性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倾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多用治热证、火证、咳喘、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甘:“能缓、能和、能补”,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咸:“能下、能软”,即具有写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涩:“与酸味要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出血等证。 其中,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升降沉浮:使药物对人体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 中药也有副作用: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 吃中药如何减少副作用:

中药学术语翻译

常用中药学词汇翻译 一、药材产地:四川等地 Medicinal origin:Sichuan and other provinces the medicine material plant base herbal plantation built according to GAP 4、岗梅Iliex asprella 13、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18、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40、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41、人参Panax ginseng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42、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 45、狗脊Cibotium barometz 47同 52、半夏Pinellia ternate 62、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63、绞股蓝Gynostemma pewaphylium 67、鸡蛋花Plumeria rubra 78、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81、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83、溪黄草Rabdosia lophanthoides(基地种的是线纹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 84、板蓝根Isatis indigotica 87、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90、钩藤Uncaria hirsute 103、牛大力Millettia specisoa(原来拉丁名Champ改为正体Champ) 二、药用部位: 根及根茎roots and rhizomes 块茎tubers 全株: whole-plant 地上部分aerial part 花蕾flower buds 茎叶stems and leaves 树皮bark(黄柏)根皮 root bark (厚朴)干皮、根皮及枝皮bark of the trunk, root and branch 果皮peel,pericarp,rind 含有树脂的心材heartwood with resin 带钩茎枝stems

中药配伍禁忌-心得

中药配伍禁忌—心得 1.破、降胃气的药品不能与入肾药品相配伍。配伍会导致肾气下陷,因肾开窍于耳,肾气达耳,方能听。现因肾气下陷,定会出现耳之听力大减,下陷甚者可致耳聋。若必须要破气、降气药品与入肾药品同用,那就一定要添加引清阳之气上行的药品。如,升麻,蔓荆子,葛根,桔梗之类(其用量宜轻)。 2.发汗解表药品不能与破气、降气的药品相配伍。因发汗本来就要伤气、伤津(因汗血同源,也为伤血)、破气、降气也要伤气。即伤津、伤气、伤血。津、气、血三伤,身体必将衰脱。体质强者微衰,中等者衰脱,较弱者有可能导致死亡。若必须要发汗解表药与破气、降气药配伍,那就一定要添加引气血上行的药品,如,桔梗等。 3.阳气衰脱外越之危证的辩证论治之要领: 有久病之人,身体衰弱,突然自觉身热较甚,汗出不止。 但口不渴,舌苔不黄或不黄黑,舌质淡。六脉见浮,重按无根,有轻微的神志恍惚现象。此为阳气衰脱外越之危证。 当阳气外越尽时,患者必亡。 一、治疗阳气衰脱外越之危证用药禁忌: (一)严禁使用具有发汗解表功能的药品。 (二)严禁使用具有升提功能的药品。如,桔梗,升麻等。 (三)严禁使用具有疏肝、理气、理血、降气、破气功能的药品。如,柴胡、香附、郁金、玄胡、陈皮、木香、川楝子、川芎、枳壳、槟榔、乌药、瓜蒌等。 (四)严禁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品。如,水蛭,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 (五)严禁使用具有通关过窍功能的药品。如,麝香、冰片、蜈蚣等。 (六)严禁使用具有擅长补表气功能的药品。如黄芪、棉花根等。

(七)严禁使用具有燥湿、渗湿、利湿功能的药品。如,茯苓、泽泻、地肤子、苍术等。 (八)严禁使用寒、凉药品。如,生地黄、玄参,知母、黄 XX, XX、银花、生石膏等。 (九)严禁使用热燥药品。如,干姜,附片等。二、治疗阳气衰脱外越危证的治疗法则: XX 以滋阴,补 里气与收敛正气相结合。 (一)补气: 可选用红参、太子参、潞党参、西洋参、白术。或五种并用。 (二)XX以滋阴:可选用肉苁蓉、淫羊藿、锁阳、枸杞、当归身、山药等。 (三)收敛正气:可选用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三、处方:红参太子参潞党参西洋参白术肉苁蓉淫羊藿锁阳枸杞当归身怀山药煅龙骨 煅牡蛎山萸肉生姜大枣 4.治疗湿温的药品不宜与活血化瘀药品相配伍: 湿属阴邪,与血同气相求,湿因粘稠,障碍血之流通,久则血液变腐,故 湿邪伤血,同理,湿邪伤津,即湿邪伤津、血。又湿属阴邪,粘稠感强,因而障碍阳气流通,导致气滞。故治湿温方法有三。即淡渗利湿法,芳香化湿法,苦寒燥湿法。 从中加入理气、降气药品。假若在治湿温方药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品,活血、化瘀本来就要耗损正气,正气不足,则难以推动湿行。故.治疗湿温的药品不宜与活血化瘀药品相配伍。 5.治疗湿温的药品不宜与升提、补气药品相配伍。 6.治疗湿温的药品不宜与滋腻的滋阴药品相配伍。

中药学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习题答案

中药学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A1 1、相须是指 A、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合用 B、性能完全相同的药物合用 C、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 D、性能完全不同的药物合用 E、两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 2、人参与莱菔子同时服用,莱菔子可以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畏 E、相恶 3、十九畏中硫黄畏 A、朴硝 B、硼砂 C、朱砂 D、珍珠 E、雄黄 4、根据古籍记载,服用常山是忌用 A、蒜 B、萝卜 C、葱 D、醋 E、苋菜 二、B 1、A.三棱 B.芒硝 C.藜芦 D.乌头 E.甘草 <1> 、上述药物,哪项不宜与瓜蒌同用 A B C D E <2> 、上述药物,哪项不宜与牙硝同用 A B C D E 2、A.半夏与生姜配伍 B.人参与莱菔子配伍 C.甘草与海藻配伍 D.石膏与知母配伍 E.枸杞与菊花配伍 <1> 、属于七情中相恶的是

A B C D E <2> 、属于七情中相须的是 A B C D E 3、A.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B.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分主辅合用后,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C.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D.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E.两种药物合用后,各自的性能互相牵制而使原有的疗效降低甚至丧失 <1> 、相畏是指 A B C D E <2> 、相恶是指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相须是指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该题针对“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人参恶莱菔子。人参与莱菔子同时服用,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即莱菔子破坏了人参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恶。 【该题针对“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博莫相依。”即:硫黄畏朴硝。 【该题针对“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根据古籍记载,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反生葱等。 【该题针对“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B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十八反":"本草明言18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共载相反中药18种,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正确答案】 A

中药配伍禁忌原则

中药配伍禁忌原则 中药的配伍禁忌主要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反”即两药相配后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剧烈的副作用。“十八反”指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蒌(蒌皮、蒌仁、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芫遂俱战草,半蒌贝蔹及攻乌,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畏”即两药同用,引起对抗或降低药效。“十九畏”指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妊娠期间禁忌使用的中药 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有致畸作用,甚至造成堕胎的中药为妊娠禁忌用药。妇女在怀孕期间应忌用或慎用。 妊娠禁忌药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缓之别,对胎儿及母体影响程度也有差异。据此,现在临床又习惯将其分为禁忌用药与慎用药两大类。禁用中药:妊娠禁忌用药多分为剧毒或性能峻猛的中药,凡禁用的中药绝对不能使用。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蜈蚣、马钱子、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芫花、京大戟、红大戟、牵牛子、商陆、麝香、水蛭、虻虫、三棱、芒硝、莪术等。慎用中药:妊娠慎用药一般包括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肠、辛热及滑利类中药,慎用的中药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但没有特殊需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医疗事故。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槐花、干姜、枳实、瞿麦、大黄、番泻叶、天南星、芦荟、肉桂、冬葵子等。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薛玲 第一部分概述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 ,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温与热, 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一般属于凉性或 寒性。反之,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 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然而, 中药的味, 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 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 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含糖类、氨基酸、淀粉类的药物则具有甘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则具有辛味。以五味归纳出的中药五类基本作用, 也主要是中药中的一些能治病的化学物质所表现的药理作用。 升降浮沉也是从用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主要是表示药物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是与疾病中气机逆乱的趋向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人体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旦升降出入反常便导致疾病的发生。实践中发现,能使气“升”的药物往往也能使气“浮” ,能使气“沉”的药物往往也能使气“降”,所以,中医常按作用趋向将药物分为升浮药与沉降药两类。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此外,中医有时还用升降浮沉表示药物所治疾病的大致部位,认为,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能治上焦病证,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能治下焦病证。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也就是指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和作用的部位。中药口服后, 其中的药效物质经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可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然而, 中药口服后并不是对全身各部位都发生作用, 而是只对某个或某几个部位发挥作用, 即药物对机体某部位有选择的作用。 归经是中医在用药治病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药物作用的又一特性同属性寒的药可用来治疗热病, 但又有清肺热和清肝热的不同;同是补气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的差异, 从而发现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有侧重, 将这一对药物作用特性的认识用脏腑经络理论加以归纳, 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然而中药归经的作用特性其根本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