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子六种病的防治方法

养鸭子六种病的防治方法
养鸭子六种病的防治方法

养鸭子六种病的防治方法

时间:2013年05月29日来源:丹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

(1)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7~10日龄的雏鸭应进行首免,肌肉注射0.5毫升;25~30日龄进行二免,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6个月;蛋鸭和种鸭在产蛋前进行第3次免疫,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一年。

(2)日前对鸭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立即采用5~10倍量鸭瘟疫苗紧急接种,注射疫苗5天内疫情基本可得到控制。患病早期使用抗鸭瘟血清治疗,有一定

效果。

2、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

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

(1)使用鸭病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毫升/只。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

苗0.2毫升/只。

(2)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3、鸭流感鸭流感

鸭流感鸭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不仅传染给鸭,而且还传染给其它禽类,引发禽流感。主要症状为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肿头和出现头颈震颤、摇摆等

神经症状。

防治

(1)疫苗预防: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治疗:患病早期的鸭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盐酸金刚烷胺每天按25mg/kg体重饮水。

4、鸭出败

鸭出败又名禽霍乱,鸭出败目前主要以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特征为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

(2)本病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

5、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主要发生在开产前或正在产蛋的母鸭。

防治

(1)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防。

(2)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6、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鸭疫里默氏杆菌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各品种、性别、龄期的鸭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常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5%~75%不等,主要临诊症状为:患鸭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眼鼻有浆液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并常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防治

(1)应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

(2)对水域进行经常性消毒。

(3)使用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二联灭活菌苗进行免疫预

防。

(4)鸭疫里默氏杆苗也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

常见鸭病的剖析和防治

常见鸭病鸭病宝典 养鸭过程中常见疾病有30多种病,常见鸭病大约在10多种,临床上发病最多就5-6种,如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里默氏杆菌等。 根据目前鸭病发展情况来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不同品种鸭群常发疾病的种类有所不同,番鸭疾病相对多一些。 一、病毒性疾病 1、鸭瘟 鸭瘟的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1)发病特点 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多见于成年鸭,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4天,病程10-40天,死亡率高达90%。 (2)特征病变 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整个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 (3)鉴别诊断 1)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 流行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的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很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而鸭瘟则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鸭巴氏杆菌病特点是一般发病急骤,病程很短,流行期不长;而鸭瘟相对地发病要缓慢一些,流行期也比较长些。 症状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腔和鼻孔中有时流出带泡沫的粘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接着便死亡。而鸭瘟所特有的流眼泪或眼睑封闭,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粘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 病变要点: 在鸭瘟病鸭的食管和泄殖腔粘膜,经常可以看到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但在鸭霍乱是不存在的。这是两者之间地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鸭巴氏杆菌病的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表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而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并不显著。相反地,一部分鸭瘟病鸭的颈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炎性水肿 实验室要点: 采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 2、雏鸭肝炎 鸭肝炎由三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Ⅰ(属肠道病毒)、DHV-Ⅱ(星状

污水处理各种工艺大全及优缺点对比

污水处理各种工艺大全及优缺点对比 一、A/O工艺 1.基本原理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 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 H4+)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 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2.A/O内循环生物脱氮工艺特点 根据以上对生物脱氮基本流程的叙述,结合多年的焦化废水脱氮的经验,我们总结出(A/O)生物脱氮流程具有以下优点:

(1)效率高。该工艺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均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当总停留时间大于54h,经生物脱氮后的出水再经过混凝沉淀,可将COD值降至100mg/L以下,其他指标也达到排放标准,总氮去除率在70%以上。 (2)流程简单,投资省,操作费用低。该工艺是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的碳源,故不需要再另加甲醇等昂贵的碳源。尤其,在蒸氨塔设置有脱固定氨的装置后,碳氮比有所提高,在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碱度相应地降低了硝化过程需要的碱耗。 (3)缺氧反硝化过程对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如COD、BO D5和SCN-在缺氧段中去除率在67%、38%、59%,酚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62%和36%,故反硝化反应是最为经济的节能型降解过程。 (4)容积负荷高。由于硝化阶段采用了强化生化,反硝化阶段又采用了高浓度污泥的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硝化及反硝化的污泥浓度,与国外同类工艺相比,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5)缺氧/好氧工艺的耐负荷冲击能力强。当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或污染物浓度较高时,本工艺均能维持正常运行,故操作管理也很简单。通过以上流程的比较,不难看出,生物脱氮工艺本身就是脱氮的同时,也降解酚、氰、COD等有机物。结合水量、水质特点,我们推荐采用缺氧/好氧(A/O)的生物脱氮(内循环) 工艺流程,使污水处理装置不但能达到脱氮的要求,而且其它指标也达到排放标准。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10日龄左右的雏鸭发病最多,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达90%,近两年来该病在我地发病机率增高,造成严重损失,应提高认识和警惕。 (一)发病原因 爆发本病的鸭场多是从疫区或发病鸭场购入带病雏鸭传染所致,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饲养人员流动窜圈及外场人员参观,收购病残鸭人员等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主要途径。车辆来往、用具和垫草不经消毒处理而反复使用,在场内乱扔病死鸭等也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精神萎靡,翅下垂、不爱活动、缩脖、眼半闭、行动发呆、常跟不上群、采食量减少或绝食,发病半天以上者即发生全身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有“背脖病”之称,表现为两脚痉挛性的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转圈,鸭嘴和鸭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但有的则无任何症状,一背脖一蹬腿便死亡。 (三)剖检变化 病鸭肝脏肿大,颜色暗淡发黄、发脆易碎,肝脏表面常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四)防治措施 严禁从发病鸭场、孵化场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不经过消毒进入鸭场或窜圈。育雏室门应设有消毒池。严格按卫生消毒要求处理病死鸭。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洁净。 鸭场要提高防疫意识,严格进行特异性预防。购雏鸭前应了解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免疫确实可靠,其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10~15天左右时间,基本上可度过易感染危险期,如鸭场饲养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提倡在10~15日龄进行鸭肝炎疫苗主动免疫,如果母鸭未经免疫,雏鸭应在1日龄进行主动免疫疫苗。小鸭群一旦发生本病应迅速注射卵黄抗体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即可控制本病流行,也可降低死亡率。

一体化污水处理核心处理工艺比较选择

一体化污水处理核心处理工艺比较选择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是污水处理厂设计的主体和关键,污水处理工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处理效果、运转的稳定性、运转成本和操作管理的水平。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在满足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成熟、可靠、经济、高效且操作管理方便、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以取得最佳的效益。 由设计水质和处理要求可以看出,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为有机污染,参考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的规定,一级处理方法,对于SS处理效率为40~55%,对于BOD5处理效率为20~30%;二级处理方法,对于SS处理效率为60~90%,对于BOD5处理效率为65~95%。结合本工程设计,应采用二级处理方法。 普通活性污泥法具有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的优点,前人在设计和运行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但普通活性污泥法也存在着在运行不当时或进水水质异常时易发生污泥膨胀导致出水恶化的问题,同时由于污泥泥龄较短和没有缺氧工况;对氮、磷的去除率不理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已严重超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特别是氮、磷在自然水体中积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就目前国内外城市污水脱氮除磷二级生物处理采用较多的工艺作一分析比较。 生物除磷脱氮污水处理工艺比较 目前,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具有一定脱氮除磷效果的污水处理工艺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按空间进行分割的连续流活性污泥法;第二类为按时间进行分割的间歇性活性污泥法。另外还有一类就是以BAF工艺为代表的生物膜法。

按空间分割的连续流活性污泥法 按空间分割的连续流活性污泥法是指各种处理功能(如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池子)内完成。目前,较成熟的工艺有:传统A2/O 工艺、A2/O氧化沟工艺等。 传统A2O工艺及UCT、倒置A2/O工艺 传统A2O工艺于70年代由美国专家在厌氧—好氧除磷工艺(AO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该工艺是在AO工艺中增加一个缺氧段,将好氧段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段,以达到脱氮的目的。 传统A2O工艺可以完成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硝化反硝化脱氮、磷的过量摄取而被去除等功能。其流程简图如下: 进水出水 回流污泥剩余污泥 传统A2O工艺流程简图 传统A2O工艺的特点: 在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可达到除磷脱氮目的; 工艺简单、水力停留时间较短; 在厌氧—缺氧—好氧条件下交替运行,丝状菌不会过度繁殖,从而不会引发污泥膨胀。 传统A2O工艺的缺点是回流污泥中过多的硝酸盐破坏厌氧环境,影响厌氧放磷效果,为此产生了UCT工艺。与传统A2O工艺比较,UCT工艺不同之处在于污泥先回流至缺氧段,再将缺氧段部分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段,从而减少了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放磷的影响。但UCT工艺增加了一次回流,即多一次提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污水进入厂区先通过截流井(让厂能处理的污水进入厂区进行处理)进入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到污水泵(提升污水的高度)到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到沉沙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的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到生化池(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里的BOD5、SS和以各种形式的氮或磷)进入终沉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进入D型滤池(进一步减少SS,使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进入紫外线消毒(杀灭水中的大肠杆菌)然后出水 生化池、终沉池出的污泥一部分作为生化池的回流污泥,剩下的送入污泥脱水间脱水外运主要有物理处理法,生化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经常被使用,主流处理方法主要看被处理水质和受纳水体情况,一般城市生活污水的主流处理方法为生化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mbr 等方法。 污水处理 sewage treatment.wastewater treatment 为使污水经过一定方法处理后.达到设定的某些标准.排入水体.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等的采取的某些措施或者方法等.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率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分析法等. 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删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删或者筛率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各个处理构筑物的能耗分析 1.污水提升泵房 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经过粗格删进入污水提升泵房.之后被污水泵提升至沉砂池的前池.水泵运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占污水厂运行总能耗相当大的比例.这与污水流量和要提升的扬程有关. 2.沉砂池 沉砂池的功能是去除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砂池一般设于泵站前.倒虹管前.以便减轻无机颗粒对水泵.管道的磨损,也可设于初沉池前.以减轻沉淀池负荷及改善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条件.常用的沉砂池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多尔沉砂池和钟式沉砂池. 沉砂池中需要能量供应的主要是砂水分离器和吸砂机.以及曝气沉砂池的曝气系统.多尔沉砂池和钟式沉砂池的动力系统. 3.初次沉淀池 初次沉淀池是一级污水处理厂的主题处理构筑物.或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构筑物设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暗紫色树枝状。 治疗方法: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香港龙达生物的高免血清—鸭肝双抗,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核心提示: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陔病俗称"背脖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陔病俗称"背脖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等眼观病变。 此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生和传播速度很快,发病后3~4天内雏鸭几乎全部死亡,发病后第2~3天为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90%以上。在新发生的地区,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在老疫区此病连绵不断,死亡率较低,但这些地区常成为疫源地。该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5~6月和9~11月最高。该病易与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曲霉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霍乱等混合或继发感染,从而加大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 雏鸭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我国养鸭业,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该病重在预防。对于该病的防控,笔者认为三方面因素最为重要。 1 雏鸭母源抗体水平 该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水平情况下,死亡率差异较大,有的高达95%以上,有些却低于15%,一般为10%~60%。研究证实,母源抗体高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雏鸭体内的母源抗体可维持3周左右,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以有效抵抗强毒攻击,有效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低水平或无母源抗体情况下,该病几乎可造成鸭群100%的死亡。 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在此期间,雏鸭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母源抗体的影响,弱毒疫苗免疫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对1周龄内的雏鸭进行弱毒疫苗免疫,往往适得其反。因此,雏鸭母源抗体水平直接决定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 对于自繁自养一体化的养鸭单位,鸭病毒性肝炎的危害远远小于普通的肉鸭养殖户,其原因就在于对种鸭病毒性肝炎免疫的重视。其往往通过对种鸭强化免疫,特别是收集种蛋前2~4周的加强免疫,可以保证孵化出的雏鸭体内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鸭3周内有效抵抗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控制该病的发生。而对于一般的种苗供应单位,由于病毒性肝炎对成鸭仅限于隐性感染,并且不影响产蛋率,因而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成本的考虑,往往不进行加强免疫,其出售的雏鸭体内母源抗体水平低甚至没有,因而不能有效保护雏鸭。 因此,笔者建议养鸭户进雏鸭时,事先要了解种鸭的免疫程序,要从正规种鸭场引进经过免疫接种的种鸭孵出的雏鸭,不要图便宜随便购入;同时应尽量避免从多处购入雏鸭,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一的雏鸭是病毒性肝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2 养殖环境消毒及带鸭消毒

A_O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A/O工艺——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原理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

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 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 4+)氧化为H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2.主要工艺特点 1.缺氧池在前,污水中的有机碳被反硝化菌所 利用,可减轻其后好氧池的有机负荷,反硝 化反应产生的减度可以补偿好氧池中进行 硝化反应对碱度的需求。 2.好氧在缺氧池之后,可以使反硝化残留的有 机污染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提高出水水质。 3.BOD5的去除率较高可达90~95%以上, 但脱氮除磷效果稍差,脱氮效率70~80%, 除磷只有20~30%。尽管如此,由于A/O 工艺比较简单,也有其突出的特点,目前仍 是比较普遍采用的工艺。该工艺还可以将缺 氧池与好氧池合建,中间隔以档板,降低工 程造价,所以这种形式有利于对现有推流式 曝气池的改造。

常见鸭病的分类

一、鸭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一)临床检查方法 1.听 2.问 3.看 4.查 (二)鸭群的群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神态及采食状况 2.体况及姿势状况 3.咳嗽、喷嚏及呼吸罗音 4.粪便性状及颜色 (三)病鸭的个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喙 2.眼睛 3.鼻 4.头颈 5.羽毛和翅毛管 6.泄殖腔 7.脚和爪 8.蛋形状 二、鸭的病理剖检诊断 (一)剖检方法和程序 (二)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1.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2.采集和送检 (三)主要脏器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1.皮下和肌肉 2.气囊 3.肝脏 4.心脏 5.脾脏 6.胰腺 7.腺胃和肌胃 8.食道 9.肠道 10.盲肠和盲肠扁桃体 11.肾脏 12.肺脏 三、鸭场疾病综合防治 (一)当前鸭病的流行特点 1.死亡率高 2.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3.新发生的鸭病种类增多 4.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疫病更为复杂

(二)鸭病综合防治策略 1.防疫工作的基本观念 2.疫病的综合性防治 (三)鸭传染病综合防治 1.疫苗和预防接种 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3.免疫失败原因 4.免疫程序 5.鸭群发生传染病时的处理策略(四)营养代谢病综合防治 1.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2.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五)中毒病综合防治 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六)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2.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3.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七)应激综合征综合防治 1.应激综合征的临诊症状 2.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八)药物及药物防治 1.防治鸭病常用药物 2.给药的方法 3.用药的注意事项 四、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一)幼雏期(1~25日龄)常见病1.雏鸭病毒性肝炎 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3.雏番鸭小鹅瘟 4.雏番鸭“花肝病” 5.鸭大肠杆菌病 6.鸭疫里默杆菌病 7.鸭副伤寒… 8.鸭衣原体病 9.鸭变形杆菌病 10.鸭曲霉菌病 11.雏鸭感冒 12.鸭球虫病 13.鸭住白细胞原虫病 14.鸭隐孢子虫病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 1、鸭瘟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 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以上,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 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7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80%以上。 防治:盐酸阿比朵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5日龄以上的鸭2-3倍量肌注或老疫区5倍量以上引水。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雏鸭的一种最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3-25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肿大,有班驳状。。 防治:用高免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2.5ml或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 0.5-2ml,进行防,治。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3、鸭副粘病毒病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 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方法高温季节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放牧,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找有荫凉的地方休息,组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 解暑配方为淡竹叶10克、滑石15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5克、香薷15克煎水,供15日龄鸭饮用;也可用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香薷煎水饮服。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归属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污水处理方式的比较

污水处理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1、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1、活性污泥法:SBR、A/O、A/A/O、氧化沟等 2、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等 3、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消化、水解酸化池、UASB等 4、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稳定塘、生态系统塘、土地处理法 2、根据常见污水处理方法分类 物理法:物理或机械的分离过程。过滤,沉淀,离心分离,上浮等 化学法:加入化学物质与污水中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转化过程。中和,氧化,还原,分解,混凝,化学沉淀等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的分离过程。气提,吹脱,吸附,萃取,离子交换,电解电渗析,反渗透等 生物法:微生物在污水中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新陈代谢过程。活性污泥,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氧化塘,厌气消化等 3、废水的化学方法分类 混凝 向胶状浑浊液中投加电解质,凝聚水中胶状物质,使之和水分开 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 含油废水,染色废水,煤气站废水,洗毛废水等 中和 酸碱中和,pH达中性 石灰,石灰石,白云石等中和酸性废水,CO2中和碱性废水 硫酸厂废水用石灰中和,印染废水等 氧化还原 投加氧化(或还原)剂,将废水中物质氧化(或还原)为无害物质 氧化剂有空气(O2),漂白粉,氯气,臭氧等 含酚,氰化物,硫铬,汞废水,印染,医院废水等 电解 在废水中插入电极板,通电后,废水中带电离子变为中性原子 电源,电极板等 含铬含氰(电镀)废水,毛纺废水

萃取 将不溶于水的溶剂投入废水中,使废水中的溶质溶于此溶剂中,然后利用溶剂与水的相对密度差,将溶剂分离出来 萃取剂:醋酸丁酯,苯,N—503等设备有脉冲筛板塔,离心萃取机等 含酚废水等 吸附(包含离子交换) 将废水通过固体吸附剂,使废水中溶解的有机或无机物吸附在吸附剂上,通过的废水得到处理 吸附剂有活性炭,煤渣,土壤等 吸附塔,再生装置 染色,颜料废水,还可吸附酚,汞,铬,氰以及除色,臭,味等用于深度处理。 4、现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分析法等。 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2.症状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3.诊断 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较为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4.治疗 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5.预防 (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常见污水处理工艺对比

常见污水处理工艺对比 一、A/O工艺 1、基本原理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2、A/O内循环生物脱氮工艺特点 根据以上对生物脱氮基本流程的叙述,结合多年的焦化废水脱氮的经验,我们总结出(A/O)生物脱氮流程具有以下优点: (1) 效率高。该工艺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均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当总停留时间大于54h,经生物脱氮后的出水再经过混凝沉淀,可将COD值降至100mg/L以下,其他指标也达到排放标准,总氮去除率在70%以上。 (2) 流程简单,投资省,操作费用低。该工艺是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的碳源,故不需要再另加甲醇等昂贵的碳源。尤其,在蒸氨塔设置有脱固定氨的装置后,碳氮比有所提高,在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碱度相应地降低了硝化过程需要的碱耗。 (3) 缺氧反硝化过程对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如COD、BOD5和SCN-在缺氧段中去除率在67%、38%、59%,酚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62%和36%,故反硝化反应是最为经济的节能型降解过程。 (4) 容积负荷高。由于硝化阶段采用了强化生化,反硝化阶段又采用了高浓度污泥的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硝化及反硝化的污泥浓度,与国外同类工艺相比,具有较高的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对该类疾病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其中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而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流行,而对疫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鸭进行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对DHV的治疗前应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鸭病毒性肝炎疾病(可分为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主要是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上,7日龄~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了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免疫疫苗,对健康的鸭群免疫接种是激发鸭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本来对某些传染病易感的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扑灭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鸭的病毒性传染病,如鸭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免疫接种通常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2],具体措施如下: 1.1预防接种 种鸭开产前1月内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5天~20天加强免疫1次,这样后代雏鸭可获母源抗体保护。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病毒疫苗或细菌菌苗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常使用皮下和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后经过一定的时间(5~7天后)可获得数日的免疫力。为了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应对当地鸭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形式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最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曝气生物滤池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曝气生物滤池,就是在生物滤池处理装置中设置填料,通过人为供氧,使填料上生长大量的微生物。这种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装置由滤床、布气装置、布水装置、排水装置等组成。曝气装置采用配套专用曝气头,产生的中小气泡经填料反复切割,达到接近微控曝气的效果。由于反应池内污泥浓度高,处理设施紧凑,可大大节省占地面积,减少反应时间。 城市污水SPR除磷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人类向水体排放了大量的氨氮和磷,磷更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纵观国内污水处理流程工艺,除磷技术一直是困扰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难题。传统的物化除磷技术需要大量的药剂,具有运行成本高,污泥产量大的缺点;前置厌氧的生物除磷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的优点,但是由于完全依赖于微生物的摄磷、释磷作用,难以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要求。当考虑中水回用时,则更难以达到要求。

实物流程图 图一:格栅间。 初次沉淀池。 图三:曝气池。

二次沉淀池。 消化池

微波化学污水处理工艺不同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其优点是工艺流程大大简化,且减少大量的管网工程,对进水的pH,浓度、温度等无特殊要求,工艺流程图见图。 流程说明: 1格栅:(对水中有较大颗粒物的水质,如城市生活污水),清除砂石、木块、塑料等大块杂物; 2调节池:调节水量和水质,降低对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冲击负荷; 3混合器:将污水与投加的1#、2#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与振荡; 4微波反应器:污染物与添加剂进行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微波低温催化的物化反应; 5沉降过滤一体化设备:实现固液分离,达到排放或回用目的,污泥则脱水外运或用作其他用途。 水中污染物是在添加剂与微波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剧烈的催化、物理化学反应,转化成不可溶物质或气体从水中分离,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微波及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与添加剂结合生成速沉絮体物去除;金属离子可直接与添加剂结合生成速沉絮体物沉淀;氨氮转化为氨气逸出;水中磷转化为不可溶解磷酸盐沉淀去除。

鸭病防治技术完整版

鸭病防治技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鸭病防治技术 作者:农技大师专家组时间:2015年 1、?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4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ml;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

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吧! 鸭病毒性肝炎病因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鸭病毒性肝炎症状

1、鸭肝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2、鸭肝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鸭肝炎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3、剖析可见特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有些鸭肝炎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 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①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②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其指标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指标 §1.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图1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treatment wastewater)工艺流程图 §1.1.1 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1、污水进入厂区先通过截流井(让厂能处理的污水进入厂区进行处理)进入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 2、再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污水的高度)提升后,经过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 3、之后进入沉砂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的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 4、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 §1.1.2 二级处理(即生化处理) 图2 生物处理方法分类

生化处理的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SS和以各种形式的氮或磷),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 §1.1.2.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就是生物絮凝体,上面栖息、生活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在氧分充足的环境下,以溶解型有机物为食料获得能量、不断生长,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该方法主要用来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本方法的主要设备为反应装置和提供氧气的曝气设备。 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由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供氧装置以及回流设备等组成,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由初沉池流出的废水与从二沉池底部流出的回流污泥混合后进入曝气池,并在曝气池充分曝气产生两个效果:①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使废水和活性污泥充分接触;②保持曝气池好氧条件,保证好氧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使废水得到净化。二次沉淀的作用有两个:①将活性污泥与已被净化的水分离;②浓缩活性污泥,使其以较高的浓度回流到曝气池。二沉池的污泥也可以部分回流至初沉池,以提高初沉效果。 图3 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1.1.2.2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和活件污泥法一样,同属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但活性污泥法是依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