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课件整理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课件整理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课件整理完整版)

人格心理学

p e r s o n a l i t y p s y c h o l o g y

推荐阅读书目

●基础性阅读:

1. 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 (美) J.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扩展性阅读:

1. (美) L. A. 珀文著《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美) L. A. 珀文等主编《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概论

1.1 人格的界说

1.1.1 “人格”一词的由来

●我国古代汉语里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是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

是评价性概念,具有道德涵义。

●现代汉语中的“人格”一词引自日语,而日语中的“人格”译自英语的“Personality”,也可以译

为“人性”,指人的各种特征,这是一个事实性概念,没有任何道德评价的意义。

●英语的“personality”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后者的本义是指在古罗马戏剧中演员戴在

脸上的面具,代表着这一角色的某些典型特点,是角色的标志。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戏面具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

们惯常以巫傩称之。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戏面具。

藏戏面具“巴”

●藏戏中各种面具,以艺术夸张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剧中的蓝面具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

红面具则是权力的象征;黄色面具象征忠良;绿面具象征女性;白面具象征善良;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角色戴的是半白半黑的面具;而黑色面具则表现凶恶与残暴。

中国京剧的脸谱

●由面具引申出人格,就意味着人格有两面。一面是公开可见的,被他人知觉到和描述的外在人格,是

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表现,是其表演或扮演的“角色”;另一面是隐蔽在后的,不为人知的内在人格,涉及到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1.1.2 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罗列式定义:这类定义列举出被认为是属于人格的东西。最有代表性的是M.普林斯的定义:“人格是

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类定义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如盖舍尔的定义:“渗透一切的超模式,

这个超模式表现有机体的完整性和行为特征的个体性。”

●层次性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

相互联系和统一性。如詹姆斯以自我为人格的核心,把自我分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粹自我四个层次。

●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功能。如肯扑夫的定义:“人对

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区别性定义: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如吉尔福特就认为:“人

格是人的特质的独特模式。”

●综合性定义

(1) G. 奥尔波特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

想和行为。”

(2)我国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的定义:“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

(3)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在当代,L.A. 珀文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一致性)的

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机构和过程两个方面,并且体现着个人的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此外,人格还包含过去的影响(包括对过去的记忆)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Mischel,Shoda,Smith(2003)等学者则指出,当前为人们所接受的人格定义的涵义包括以下五个

方面:(1)个人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2)从行为到思想感情的诸多层面;(3)人格是有组织的;(4)人格决定着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方式;(5)人格与个人身体和生物特征密切相关。

1.1.3 人格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人格是个体身心特点与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人格各个方面相互之间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复杂性:人格的结构复杂,功能复杂,表现复杂,变化复杂。

●稳定性:人格是对个体发生连续、持久影响的身心动力组织,使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

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独特性:人格反映个体与众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

●社会性:人格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1. 2 人格心理学的性质

1.2.1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作为整体的个人及其本性。

●人格心理学大体上从三个层面上对人进行分析:

(1)人类本性(the human nature):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所有人类成员具有的典型的人格特征与机制。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揭示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3)个人唯一性(the individual uniqueness):揭示一个人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代替的特征。

●人格心理学应该关注人的所有层面,但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层面,但每一种研究方法都

能为了解人格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1.2.2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在科学范围内,人格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科学研究的主题,但人

格心理学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只有它将人格作为自己唯一的研究对象。

●在心理学范围内,人格也是许多分支心理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但是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只是从某个角度研究人格的某些方面不同,人格心理学是唯一从整体上对个体的人格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分支。

1.2.3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目的

(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通过专业的系统研究,揭示人格的事实和规律,帮助人了解自身,从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2)人格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客观地陈述现象与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

●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

●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1.3 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

●总体上,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或学科结构是由理论、研究、测评和应用四个部分构成。

1.3.1 理论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

系统。

●心理学家们已经创建了许多种不同的人格理论,其中既有试图对人格做出整体、全面解释的“大理

论”,也有只针对某个具体研究领域或问题而提出的“小理论”。

●根据科恩(Kuhn,1962)的观点,当一套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时期为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

家所认同与接受时,就称为“范型”或“范式(paradigm)。包括人格心理学在内的整个心理学是多范型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主要的范型包括精神分析论范型、特质论范型、生物学范型、行为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

型(人本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等。每种范型都用自己独特的概念系统来解释人格,因此对一种特定行为,不同范型的解释就会各不相同,解释力也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可以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人格。

1.3.2 研究

●人格研究是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在方法学上形成了临床、实验、相关等三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尽管它们的

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它们在各自领域里独自进行着探索,并且一直存在着不同研究途径的优劣之争。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则强调把三种途径结合起来使用。

(1)临床途径(clinical approach)

涵义:

临床途径也称个案研究,起源于法国医生沙可(Jean Charcot )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征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行为观察、个人资料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评价:

●优点——可同时研究多种变量,并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

减少人为性;

●缺点——被试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受怀疑;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1.3.3 测评

●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测评技术可以用于验证人格理论,研究有关人格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等。

●人格测评对于人格理论、人格研究和人格知识的应用都很重要,是把人格心理学知识结构各个方面连

接起来的重要环节。

1.3.4 应用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是指将人格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生活的更快乐、健康。

1.4 人格的本质:人性观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关心的是人性的本质,因此人性观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所有人格研究的前提假设,研究者的人性观决定着他对理论的选择,时刻影响着他的研究。大多数人格理论都隐含着对人性假设。

●人格理论中的几种主要人性观是:乐观主义人性观,悲观主义人性观,中性观和多样化观。

1.4.1 乐观主义人性观

●持这种人性观的学者认为,人类被赋予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抽象思维和理性决策能力,因此能够理智

地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无论对人对己,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人性是向善的。

●柏拉图就认为,理性是人们行为的领航灯,使人们理解真善美,成为高尚的人。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

诗人和哲学家也对人类的理智与和平大加赞扬。

●乐观主义人性观在20世纪的心理学家中更是大有人在。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主张人是善良的,值得信

任的,人的趋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凯利则认为,理想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机能良好的科学家,拥有对自身行为的预测能力。

1.4.2 悲观主义人性观

●悲观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缺陷的、矛盾的,甚至是邪恶的。理性并不能控制人的行为,人

是受着非理性力量驱使。

●19世纪达尔文等进化论者对传统悲观主义人性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为基本的生存和繁衍的需求驱

使人与同类进行激烈的竞争。

●最具影响的悲观主义人性观的代言人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那些隐秘的,本能

的、自私的力量才是人类行为最原始的能源和指导者,即使是艺术、科学,爱等最高层次的人类活动最终也是受其驱使的。

1.4.3 中性观

●中性观认为人性本无好与坏。洛克有句名言:“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就像是一块白板”。而随后

生活的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斯金纳是这种人性观的代表人物,他始终坚信人的行为最终可以被环境改变。

1.4.4 多样化观

●上述人性观都强调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人性的多样化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认

为我们不可能判定整个人类在本质上是好是坏,因为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所感所知所需各不相同,应该重视人类的个体差异。

●人性的多样化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人格类型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心理学家也关注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默里就列出了20项“心因性需

求”,认为这些需求既普遍存在,也具有个别差异。

●总之,人的需求多样化,即使在相似的基本需求上人们之间也存在着量的差异和不同的偏好。

2.人格理论

2.1分析比较人格理论的标准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理论通常关心的问题包括:第一,人格的实

质和结构;第二,人格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第三,人格的动力;第四,人格的健康与改变问题。

?每个流派的人格理论都是从自己特有的取向、视角、立场来研究人格和解释人的行为,都声称自己

的研究是科学的,有效的。但究竟用什么标准来对各种人格理论进行比较评价,学者们见仁见智,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各种意见中,L.A.耶尔和D.J.齐格勒提出的观点受到较多的注意,常常在人格理论评价的文献中

被引用。这样,将他们的观点作为比较评价众多人格理论的一个参考框架,就似乎更稳妥一些。

?耶尔和齐格勒认为,各家各派对人格的不同理解,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都会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

地反映在人格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上。因此,可以这些根本性问题作为参照标准,来对各种人格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耶尔和齐格勒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人格研究有九个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存在着对

立的观点。据此就可以构成九个维度,把各种流派的人格理论放在其中进行比较和评价。比较评价的目的绝不是要分出好坏优劣,而是更系统、更明确的使人们了解每种人格理论的特点与局限。

?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论----元素论?体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变性----不可变性

?耶尔他们提出,每一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体,每一种人格理论都可以在每一个连续体上找到它的相

对位置。这样就可以分析探讨各种人格理论在上述九个维度上所涉及的不同范围与不同程度如何。

2.1.1 自由意志对决定论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指个人感到自己能支配自己的一切,在遇到问题时不受外在的支配和控

制,能随心所欲地自行抉择。

?决定论(determinism)认为人的行为都有其原因,任何思想和行为都会受遗传、环境等内外因素的

限制。

?这个维度说明的是一个人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有多少内部的自由,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

外的因素决定的。

2.1.2 理性对非理性

?理性非理性(rationality-irrationality)这个维度表明这样一个问题:人是有理性的,还是受不

能认识的非理性力量的控制?即人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受理智调节和支配的。

2.1.3 整体论对元素论

?整体论(holism)强调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必须从整个人去考察而不能仅以片断行为作为普遍推论的

依据。

?元素论(elementalism)则主张把复杂的人类行为分解成彼此独立地元素逐个加以探讨。

?这个维度表明的是人格是可以分析的,还是不可分析的?

2.1.4 体质论对环境论

?体质论(constitutionalism)强调体质或素质对人格起决定作用。

?环境论(environmentalism)则强调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这个维度是说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多少是由体质或素质决定的,有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

2.1.5 主观性对客观性

?主观性(subjectivity)认为人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行动的,而是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知觉和主观经

验行动的。

?客观性(objectivity )则认为人没有主观经验,人格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这个维度涉及的问题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个人主观世界的经验影响呢?还是主要受外部客观刺激

的影响?

2.1.6 前动性对反应性

?前动性(proactivity)是指个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超前性。

?反应性(reactivity)是指个人的行为没有主动性,超前性,只是对刺激的反应。

?这一维度涉及的是引起行为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行为是人内部本身的活动,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

列反应?

2.1.7 稳态对异态

?稳态(homeostasis)是指个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异态(heterostasis)是指个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这个维度涉及行为的动机问题。即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是为了消除紧张从而达到内部平衡状

态?还是为了不断的自我成长,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不平衡状态)?

2.1.8 可知性对不可知性

?可知性(knowability)是指人格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的。

?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是指人格是不能被人类所认识的。

?这一维度指的是人的行为是否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而被我们所认识。

2.1.9 可变性对不可变性

?可变性(changeability)是指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不可变性(unchangeability)是指人格是不能改变的。

?这个维度涉及的问题是:人在一生中其人格特征是否可能有基本的改变。如果能,改变的程度可能

有多大?这种改变是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

2.2类型—特质理论

?人格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描述人格现象。对人格的描述可以通过划分人格类型和分析人格结构

两种方式来进行,前者为类型理论(type theories),后者为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由于它们都是根据特征来描述人格的,所以可合并称为类型—特质理论。

2.2.1 气质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相同或相似人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对人格进行分类最关键的是依据什么标准或原则来进行划分。人格的复杂性导致不同的学者用不同

的标准或原则来划分人格类型。因此,心理学中有很多种有关人格类型的理论。其中从生理学角度划分人格类型的理论,即气质理论影响最大。

?气质(temperament)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因素决定的心

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具体包括:

(1)感受性,即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2)耐受性,即在时间和强度上经受刺激的能力;

(3)反应敏捷性;即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速度;

(4)可塑性,即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

(5)情绪兴奋性;

(6)外向性,即内向还是外向。

?气质类型体液说:这是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古罗马医生盖伦(C. Galen)

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不同的人身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而占优势的体液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由此表现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 Kretschmer)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的总结,将人的气

质划分为躁狂性气质、分裂性气质和黏着性气质,并认为与人的体型有密切关联。而人的体型主要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等,体型不同,气质也不同,患精神病的可能性也不同。

?气质类型激素说:心理学家伯尔曼(L.Berman)认为气质是由内分泌活动所决定的,他根据人的某

种内分泌腺的发达程度把人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气质特点不同。

(1)甲状腺型。甲状腺分泌多者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处事和观察迅速,容易动感情。

(2)脑垂体型。脑垂体分泌多者性情强硬,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喜欢思考,骨骼粗大,早熟等。

(3)肾上腺型。肾上腺素分泌多者雄伟有力,精神健旺,专横,好斗。

(4)副甲状腺型。副甲状腺素分泌增多者安定,缺乏生活兴趣,肌肉无力。

(5)胸腺型。胸腺幼年发育,青春期后停止生长,逐渐萎缩,如果成年胸腺不退化者,则单纯,柔弱,不善于处理工作等。

(6)性腺型。性腺分泌增多者常常感到不安,好色,具有攻击性等。

2.2.2特质理论

?在各民族的自然语言中,人们都习惯用很多形容词来描述人的行为特点与差异,如直爽的、友好的、

谨慎的、不友善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等等,这些形容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内在的人格,因此被称为“特质词”。

?研究人格特质就是在探讨人格的一般结构,是在分析人的人格是由哪些共同的因素构成。因此,每

个人的人格都包含着一些相同的特质,但在这些特质的表现强度上各有不同。

?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可以用特质曲线来表示,这样就能够描述出人们在某一人格特质上所

表现出的差异程度。

?究竟什么是特质,如何界定?特质论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通常,特质(trait)被看成是个体持久

(具有时间的延续性)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

?由于不同研究者对特质的理解不同,测定特质的方法也不同,所找到的特质也不尽相同,因而就有了

不同的特质理论。

2.2.2.1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G.W. Allport , 1897-1967)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以人的“神经心理系

统”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反应倾向。虽然它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定,但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流”

得以观察,一种特质导致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只是不同的个体在

这些特质的强度上有的差异。

?个人特质是个人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1)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的,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影响个人行为方方面面的特质。(2)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能代表一个人行为上的较广泛的一致性的特质。人们通常使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3)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普遍性和广泛性最少。

?三种个人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性质。某种特质是甲的首要特质,但在乙身上可

能是中心特质,而在丙身上也许是次要特质。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他强调和重视对个体独有特质和整体人格组织的了解与研

究,而不强调对共同特质或在数个标准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所以在研究上他主要使用个人记叙方法,以寻找某一个体人格的独有特质,揭示其特殊规律,而不用因素分析方法寻找人们共有的人格特质,揭示其共同规律。

2.2.2.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行为形式的一致性,是人格基本的结构元素。人

格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特质组成。

?个人独自具有的特质称之为独特(个别)特质。人类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的特质称之为共同特质。

而这两种特质又可能是表面特质或是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可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它们可能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很复杂。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结构元素。根源特质是表面特质的原因。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有些主要是由内部的遗传因素或生理状态决定的,称为体质特质;而有些主要是由

环境的作用及个人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称为环境形成特质。

?卡特尔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找和确定人究竟有哪些根源特质。他使用基于相关性的因素分析方法对奥

尔波特等人找到的大量特质词进行了复杂的简化处理,试图抽取出能代表人格的基本维度或因素。

?最终,卡特尔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认为可用来描述每个人的人格并比较相互间的程度差异。

2.2.2.3 “大五因素”人格理论( FFM )

?卡特尔等人的特质理论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极为重要的基础。但在人格究竟是由多少个基本特质单

元构成的这个问题上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人格特质的数量和测量这些特质的量表越来越多,造成了选择上的困惑和研究者相互交流的困难。

?人格特质研究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描述性的分类,界定一个中心范畴,从而能以一种简捷的方式

理解大量的人格事例,方便研究结果的积累和交流。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人格特质的数量应该少于16个,多于3个。早在20世纪就已有研究者发现了

五个相对显著而稳定的人格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用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不同的项目组合,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因素分析方法所做的研究已经证明,人格五因素基本是稳定的。

?在各种大五因素模式中,科斯塔(P.T.Costa)和麦克雷(R.R.McCrae)对五因素的描述最著名,成

为当代大五模型的代言人。

(1)神经质性(neuroticism):主要反映个体的适应性与情绪的稳定性;

(2)外向性(extraversion):主要反映个体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强度,活动水平,刺激需求程度和快乐的容量;

(3)开放性(openness):主要反映个体对新经验、新观念的接受、探求的态度以及智力方面的好奇程度。

(4)随和性(agreeableness):主要反映个体在同情、合作、信任等人际取向方面的性质。

(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反映个体在目标取向行为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程度。

在大五人格量表上高分者与低分者的特征

高分者的特征人格因素低分者的特征

烦恼、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性平静、放松、情绪稳定、安全、自信

紧张、忧郁,不安全

乐群、乐观、好玩乐外向性谨慎、冷淡、羞怯、

重感情、活跃退让、寡言少语

好奇、兴趣广泛、开放性务实、循规蹈矩、

想象丰富、有创造力兴趣少,想象贫乏

温和、体贴、直率、随和性多疑、不合作、冷漠、

助人、信任人粗鲁、易怒

可靠、有条理、整洁尽责性不可靠、粗心、懒散、

独立、勤奋、负责意志弱、不负责

2.2.2.4 “大七因素”人格理论

?Tellegen 和 Waller 等研究者指出,大五存在多种理论和方法上的局限,其中最突出的是所选择的

词表最初就排除了评价性的词汇。他们采取了非限定的选词标准,在自然语言中按原貌进行分层抽样,从《传统英语美语词典》(1985)中抽取了400个人格描述词,通过因素分析获得了七个维度,分别是:

(1)正价(positive valence)。描述正价的词语主要有:优秀的、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等等。

(2)负价(negative valence)。描述负价的词语主要有:心胸狭窄的、自负的、凶暴的、邪恶的、可怕的、道德败坏的等等。

(3)负情绪性(negative emotionality)。大致对应于大五因素中的神经质性。

(4)正情绪性(positive emotionality)。大致对应于大五因素中的外向性。

(5)因袭性(conventionality)。大致对应于大五因素中的开放性。

(6)适意性(agreeableness)。大致对应于大五因素中的宜人性。

(7)可靠性(dependability)。大致对应于大五因素中的尽责性。

2.2.2.5 中国的“大七”因素人格理论

?中国学者王登峰等人认为,人格结构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有文化下人们共有的人格成分,二是

某一文化下人们所独有的人格成分。所以,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

直接使用西方的人格测量工具就不可能全面和准确地了解中国人的人格。

?王登峰等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小学课本、报刊杂志、小说中收集了7794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

词,从中抽取了410个代表性的词,通过因素分析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七个人格维度及其子因素并编制了量表(QZPS)。

?王登峰等使用QZPS进行了实际测量,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确认其有良好的信效度,可

以实际应用。同时他们对中国人人格维度进行了最后的命名,确定了各维度及其子因素的涵义。这七个维度分别是:

(1)外向性(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决断;坚韧;机敏)

(5)情绪性(耐性;爽直)

(6)人际关系(宽和;热情)

(7)处世态度(自信;淡薄)2.3行为-学习理论

2.3.1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应该去研究意识、思维等这

些主观内在感受,而应采用实验等客观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可预见的、最终可被控制的人的外显行为。

?华生是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认为除了某些基本情绪和本能可以通过遗传获得外,人的其他一

切行为都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而学习就是个体适应环境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

?所以,华生坚信影响行为变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环境,控制环境就可以任意改造人的行为,塑造出任何

一种人来,而不管这个人的智力、出身等等如何。

?华生试图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来解释人的行为习得,认为行为就是由外在或内在

刺激引起的身体反应,大多数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都是经由基本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的,可以用刺激—反应(S — R)这样一个公式来加以描述与分析。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就是形成了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习惯。而所谓的人格就是个体“行为习惯

系统的最终产物”。每一个体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接受着不同刺激的作用,因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惯系统,即形成了不同与他人的人格。因此,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发现其占优势的习惯系统,从而确定其主要的人格特征。

2.3.2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同样坚持认为,人没有任何自由意志来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所有的行为

都是由环境事件决定的。因此,心理学不应研究有机体的内部机制,而应该只研究环境事件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

?斯金纳发展了华生的理论,他把巴甫洛夫和华生所讲的条件反射叫做“经典条件反射”,认为通过这

种条件反射学习到的只是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信号联系,而不是有效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要习得有效的行为,必须建立操作条件反射,用公式表示为:反应—刺激(R - S)。也

就是有效的行为反应在先,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出现在有效的行为反应之后,将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先后或同时呈现,这样,强化实际上成为一种奖励,它是行为习得的关键所在。

?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正性刺激,从而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负强化:在一个行为之后撤除或减弱某种负性刺激,从而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它也是一种奖励。

?而负强化与惩罚的关系是:它们都使用负性刺激,但负强化是撤销负性刺激,惩罚则是呈现负性刺激,

所以撤销或减少惩罚就是负强化。

?斯金纳认为,个人社会行为的习得与实验小白鼠在笼子里通过踩机关而获得食物的行为都同样受操作

条件作用的原则——强化的支配,因此没有必要再引入其他特殊的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

展。

?在斯金纳看来,人格只不过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模式,是个体独特

强化史的产物,因为正是强化经历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而不同的人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强化各不相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只要分析支配影响个体当前行为反应的那些可观察到的事件与条件等环境变量,以及该个体过去的强化经历就可以解释其行为。

2.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所谓的人格就是人们所见到的,表现出的行为特征,而行为征的形成与下面

三个因素有直接的密切关系:(1)行为因素(个人的行为表现);(2)个人内在因素(信念、思想、期望以及对社会情境的认知等);(3)外部因素(奖惩)。即,行为既受外因的影响,又受内因的影响,但行为又不是两种因素简单叠加的结果,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观察学习。班杜拉发现,虽然斯金纳式的直接强化在行为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人习得

行为的唯一机制。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条件下也可以学习,即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来习得新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习得不是被动地受外部奖惩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发生的,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

?替代强化。观察学习也有强化,班杜拉称之为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在学习中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

化,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也就受到了间接的强化。替代性强化对于个体是否将已经学会的行为在相同情境下表现出来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强化并不总是外在的,还有一种叫做自我强化的内在强化。自我强化是指

个体的行为不但受到外部奖赏和惩罚的控制,也受自己掌握的内在规范的控制。个体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内在规范来进行自我奖赏或者自我惩罚,从而对行为实现自我调节。个体自我强化所依据的内在规范可能是通过权威人士的奖赏和惩罚直接学会的,也可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而间接获得。

2.4精神分析理论

2.4.1 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

2.4.1.1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1)意识:位于人格的最表层,由个体可以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意识的内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由那些现在虽然意识不到,但经过努力就可以回忆起来的主观经验组成,因此也属于意识系统。

(3)无意识:位于人格的最深层。主要由各种原始冲动和本能,人类早期经验,遗忘了的童年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符合现存社会的伦理习俗的各种欲望和情感等构成。这些内容或是从来没有被意识到过,或是曾经被意识过但被压抑而遗忘。潜意识具有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否定性、非现实性和能量强大等特点。

2.4.1.2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无意识中的主要成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完全由生而有之的本能欲望、冲动组成。

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所以本我的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

本我不能同外部现实世界直接联系。

(2)自我。自我是从个体出生后,在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人格中理性的部分。它根据“现实原则”活动,既要满足本我,又要考虑现实条件,从而调控和延迟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本我还要接受超我的指导,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

(3)超我。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形成,所以它是“社会道德的化身”。它奉行“道德原则”,总是力图压制本我的欲望冲动。

?超我包括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方面。自我理想是“好行为”标准内化的结果,是自己行为的理想

标准,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良心则是“坏行为”惩罚规则内化的结果,是使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会感到焦虑。

?人格的三个部分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冲突不可避免,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人

格内部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足够强大,能有效发挥协调作用,就可以使人格内部以及与现实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自我力量不够强大,就很难保持这种相对平衡关系,从而导致适应困难,甚至是心理失常。所以自我对人格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2.4.1.3 本能与压抑

?弗洛伊德把人的身心组织看成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总要寻找途径释

放出来,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乃至一切行为的动力。本能可以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1)生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包括了与生存有关的一切能量形式,如性本能,吃喝、回避危险等自我生存本能等。

(2)死本能。它代表着恨与破坏。死本能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憎恨、侵犯、施虐等行为;死本能指向内部,或者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会表现为自虐、自残,甚至自杀等。

(3)本能的满足往往是不顺利的,常常会与社会的文化习俗、道德伦理等相冲突,冲突势必导致焦虑,为了减少和消除焦虑,个体会无意识地形成和使用心理防卫机制。

2.4.1.4 人格发展与适应

(1)早期经验决定论。个体出生后5-6岁,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所以,童年的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非常重要。

(2)泛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赋予“性”广泛的意义,它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性器官及其产生的快感,而是遍及身体的许多器官,包括了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二是主张儿童性欲论,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在不同年龄是通过身体的不同性感区获得满足而已。

(3)人格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等同论。认为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格伴随性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性心理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身体性感区定位的变化),个体人格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口腔期(0—1岁):口腔活动—性欲满足

肛门期(2—3岁):肛门排泄—性欲满足

性蕾期(3—6岁):触摸自身性器—性欲满足

潜伏期(7岁—青春期前):冷谈和抵触异性

生殖期(青春期—):与同龄异性交往—性欲满足

?佛洛伊德认为,适应不良的产生主要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口腔期、肛门期和性蕾期个体的性

本能需要得到了过度的满足或遭受了过分挫折,或者过度满足与过度挫折交替、突然转化而造成的。

这样会使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导致人格发展产生“停滞”与“倒退”现象,使某个发展阶段的行为特征仍然部分地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体在后继的发展阶段中面临危机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出现“倒退”,用原来较早阶段的行为方式应对现实,由此产生适应问题。

2.4.2 阿德勒(A.Adler)的个体心理学

2.4.2.1 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目的性

?阿德勒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生物,能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他更多的是受自己所设想的种种未来

的影响和决定,而不是受潜意识的盲目控制与支配。所以,个人的整个生命,以及包括其人格在内的各种精神活动都具有方向性,指向一定的目标。

?人的精神活动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优越感,而优越感是指个体获得完满的发展、取得了成

就、达到了自我实现。

2.4.2.2 追求优越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人生来就有追求优越的内驱力,它是一种不断地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是人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也

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追求优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长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如果个体不顾社会

的需要,只追求个人的优越,就会产生“优越情结”,变成一个专横跋扈、傲慢自大的人。

?所以,个体追求优越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获得优越感,而是要为建立一个优越而完美的社会去努

力。

2.4.2.3 个体对优越的渴望起源于“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个体由于在身体、精神、社会等各方面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想象的障碍而产生的自我贬低。

?个体出生后就有了自卑感,因为他无能、无力、无知,完全依赖成年人才能生存下去。自卑感激起了

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欲望,以便克服自己的自卑感。这种对自卑感的对抗叫做“补偿作用”。

?个体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去追求新的优越,这样持续不断,推动人格向前发展。

所以,自卑感不仅不是变态,而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全部人类文化的基础。

?但过于沉重的自卑感会使个体产生“自卑情结”—被自卑感压垮以至于心灰意冷,一事无成的心理状

态。这时自卑感就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破坏力量。

2.4.2.4 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

?生活风格是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包含个体在生活中的价值倾向与个人的未来目标,以及在此

基础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一套相应的行为方式。个体借助这套行为方式可以去补偿其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从而获得优越感。

?个体的生活风格有健康和错误之分,前者使个人趋于完美,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现;后者是建立在自

私自利基础上的,与社会目标相违背。

?阿德勒认为个人的生活风格在4-5岁时就已经形成。儿童形成什么样性质的生活风格,取决于儿童是

否充分发展了自己的“社会兴趣”。而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中母子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决定着儿童社会兴趣的发展。

?社会兴趣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与他人和谐生活,友好相处,共同建立美好社会的先天需要(潜能)。

它只有当个体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时才能被认识并得到发展。

?阿德勒提出,社会兴趣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应该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因为它直接影响个体

能否解决好职业活动、爱情婚姻、养育子女这些重大的人生课题。

?如果个体没有或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这会使个体形成“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躲避型”等的不良人格,产生各种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

2.4.3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哈特曼(H.Hartman)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负盛名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家,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

我心理学。

(1)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哈特曼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大的毛病是把冲突作为唯一的研究任务,而忽视了没有冲突的心

理领域。在他看来,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实际上存在着心理冲突以外的过程,如知觉、思维、记忆、言语、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心理机能活动。这些活动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中发展起来的。

?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是在既定时间内在心理冲突范围之外发挥作

用。哈特曼把自己的自我心理学体系都围绕着这样一个自我领域展开。

?哈特曼认为,自我和本我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与它同时发展。

因为个体为出生前就存在一种“未分化的基质”,这是一种先天的生物禀赋,它一部分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演变为自我的自主性。

?哈特曼区分了两种自我的自主性。一级自我自主:是指随个体心理发展,自我机能从未分化的基质

中分化出来,开始对环境产生知觉、记忆、思维、运动技能等适应活动,它们有自己的学习和成熟过程,不依赖本我。二级自我自主:是指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那些自我机能,即最初服务于本我的心理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结构。应用防御机制的过程就是适应过程,通过与环境的适应,防御机制转化为思想、记忆等智力活动,变成二级自我自主。

(2)能量中性化

?哈特曼为了实现自我离开本我,赋予自我自主性,提出了能量中性化的概念。所谓能量中性化是把

本能的能量改变成为非本能模式的过程。哈特曼认为,自我结构一经形成,能量中性化过程就产生了,经过中性化的能量就成为不带有本能痕迹的纯粹中性能量,可以被自我随时自由地支配使用,从而提升了自我的独立性。

?能量中性化的过程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适应实质上是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的结果。在这个

过程中,个体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使其适合于自己的适应。

2.4.4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姆(E.Fromm)试图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结合起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精

神分析理论。

(1)气质、性格与人格

?弗洛姆认为人格是由先天具有的气质和后天形成的性格共同构成的全部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内驱

力系统,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

?性格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取向。个体的性

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取向,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决定着性格类型。

(2)孤独感、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弗洛姆提出性格取向形成于个体满足自身安全需要和克服孤独感的过程中。孤独感是人的安全需要

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它来源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的个性化过程。

?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个性化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原始社会至中世纪人的个性化进程缓慢,

人的自由度很小,但不易感到寂寞和孤独。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大大加强了人的个性化,人有了很大的自由,但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和动荡不定,导致人们普遍产生孤独感和不安。

?弗洛姆认为,面对孤独感,人们往往企图用逃避自由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它,表现为渴求回到一种

受束缚和服从的状态,而不需要自己承担自由选择的责任。但通过服从于专制来逃避自由的方法会限制个人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

?弗洛姆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积极自由,即充分地个性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充分理解和

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喜欢自己,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本性来行事。

(3)性格取向

?弗洛姆从不同侧面对个体在克服孤独感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性格取向做了划分,其中按照性格取向

是否具有生产性(productiveness)将性格分为非生产性取向和生产性取向。

?非生产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雇佣取向)。

?生产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其性格特征体现在思维、工作和情感过程中。如生产性

思维即理性思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4)社会性格

?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来区分人们之间心理差异的个人性格,它主要受

先天因素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另一部分为社会性格,它是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弗洛姆把社会性格看成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性

格,具有类似社会性格的人会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反过来对经济基础起作用。

2.5生物学理论

2.5.1 荣格(C.G.Jung)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整体的人格是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即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对人格及其

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潜意识,

(1)意识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个体一出生它就出现,并且随着思维、情感、感觉

和直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运用而不断增强。四种心理机能运用的不均衡导致产生不同心理机能类型的个体。

?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促进个性化,即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

个性的过程。个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人格因素就是自我(ego)。

?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理组织,由能够自我觉察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自我担负

着筛选经验的重要任务,要挑选出个体意识需要的信息,淘汰掉无用和有害的信息,保证人格的统一性与连续性。

(2)个体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那些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

压抑或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阈下知觉的东西。它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

?个体潜意识的重要特点是它以“情结”(complexes)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是一组一组的情绪性的,

或观念性的心理内容聚集纠缠在一起形成的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

?情结有许多种,凡是一个人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时,其背后就有情结存在。

?情结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作用。情结往往是成就的重要动力,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但情结常常

占用了个体人格中太多的能量,会阻碍人格其他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而可能导致心理问题或障碍。

(3)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所储存的是自远古以来动物祖先和人类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

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 的形式保持下来。原始意象是一种由先天遗传而来的,对外界事物产生特定反应的倾向性,能使现在的人们采取与祖先同样的方式对世界做出反应。

(4)原型(archetypes)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意象,也称之为原型。原型深深埋藏在心灵中,当它们在意

识中不能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显露出来。原型有很多,荣格研究比较多的是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是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

许的倾向性。

?阿妮玛(anima):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向,其作用:a. 使男性具有女子气;b. 提供男女之间

交往的模式(包括母子交往、朋友和爱人间交往)。它为男性提供了心灵中的理想女子的心象。

?阿妮姆斯(animus):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向。其作用:a. 使女性具有男子气;b. 提供女性

与男性交往的模式。它塑造了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男性的心象。

?阴影(shadow):也叫做同性原型,它代表一个人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的关系。阴影是心灵

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容纳了通过遗传获得的做黑暗,最隐秘和最邪恶的倾向,是心灵是最具动物本能的部分,它使人具有邪恶、攻击和破坏的倾向。但同时阴影也是人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发源地。

?自性(self):代表着统一、组织和秩序倾向的原型。自性把所有的原型都吸引到自己周围,使之

达到整合、统一、和谐的状态,产生稳定感和一体感。荣格认为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和实现。

2.5.2 艾森克的“大三因素”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

?艾森克(H.J.Eysenck)认为,人格具有一个层次性结构,其构成因素可区分成四个等级水平:特殊

反应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质水平和类型(超级特质)水平。

(2)人格维度

?艾森克主张人格受少数类型支配,所有的特质都可以归属到人格类型中,它们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

响。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先后确定了“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三种人格类型。

?人格类型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构成了基本的人格维度。每种人格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尺度。通

过测定,每个人都可以在三种人格维度的连续尺度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

?外向型人格的行为特点是不易受环境影响,感情外露、独立、粗心、好交际、轻率、冲动等。内向

型人格的行为特点是易受环境影响,感情内敛、敏感、不爱社交、不喜冒险,灵活性差等。

?神经质是指与体质因素相关联的情绪稳定性。神经质得高分者表现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

过度反应,情绪不稳定等特征;神经质得低分者则表现出情绪反应平缓而稳定,容易恢复平静,稳重、温和,容易自我克制,不易焦虑等特征。

?艾森克认为内外向和神经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以神经质为经,内外向为纬,可以组织起基本

的32种人格特质,并且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构成一个人格二维模型。

?精神质的确切性质至今仍不太清楚,但艾森克认为精神质得高分者具有倔强固执,凶残强横,铁石心

肠等特点。而精神质得低分者则温柔,善感。而且这一维度与创造性有联系。

(3)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指出,个体在三个人格维度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以生理机能的差异为基础的。

内外向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早期用抑制理论来解释内外向者在行为上的差异,认为内外向这一人格维度与大脑皮层高级

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联系。

?外向者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强,兴奋过程弱,所以渴望和寻求更多的外界刺激;而内倾者大脑皮层

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所以他们避免受到过多的外界刺激。

?后来艾森克则使用“唤醒理论”来解释内外向。所谓的唤醒是指个体身心随时准备反应的惊觉状态,

又叫激醒状态。唤醒状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上行网状(结构)激活系统有关,位于脑干的这个系统控制着机体的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艾森克认为,内向者大脑皮质的唤醒水平天生比外向者高,来自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因内向者的大脑

皮质高唤醒状态而被放大。所以,当受到同样强度的客观刺激作用时,内向者所体验到的强度就要比外向者强,对刺激更为敏感。

?后来的有关研究支持了艾森克对内外向差异的生理学假设。

神经质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认为,神经质与“内脏脑”的活动有关,“内脏脑”也叫边缘系统,由海马回、杏仁核、扣

带回、隔膜和下丘脑构成,与内外向的生理基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相邻,并与其联系。神经质得分高者内脏脑的激活阈值比较低,所以微弱的刺激就能够使他们产生兴奋反应。

精神质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提出,精神质可能与男性,特别是与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其理由是:男性在精神质维度上的得

分总是高于女性;罪犯和精神病患者在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高,这些人也多半是男性;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不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艾森克的上述推测目前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有控制研究证据的支持。至今也还没有发现人脑中有关精神

质的生理解剖结构。

(4)人格维度的遗传性

?艾森克认为,人格三个维度上显著的个体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他指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

神经质和外向性等维度上有50%的个体差异可以解释为遗传的影响”(1967)。“遗传因素决定着人格维度三分之二的变异”。(1982)他用三个方面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人格维度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

——人格维度具有泛文化性;

——双生子研究表明人格维度有很强的遗传性。

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神经质得分的相关系数

研究者同卵双生异卵双生样本数

?艾森克(1951) +0.85 +0.22

?扎尔克曼(1987) +0.52 +0.24 8个研究

?F- 米哈德(1980) +0.50 +0.23 12000对

资料来源:M.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708-70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外向性得分的相关系数

研究者同卵双生异卵双生样本数

?艾森克(1956) +0.50 - 0.33

?扎尔克曼(1987) +0.51 +0.12

?F-米哈德(1980) +0.50 +0.21

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精神质得分的相关系数

?扎尔克曼(1989) +0.52 +0.21 4个研究

资料来源:M.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70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分开抚养和一起抚养的双生子神经质、外向性得分的相关系数(根据彼得森,1988)维度分开抚养一起抚养

同卵(95对)异卵(220对)同卵(150对)异卵(204对)

?神经质 +0.25 +0.28 +0.41 +0.24

?外倾性 +0.30 +0.04 +0.54 +0.06

资料来源:M.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709-71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总之,一般认为,虽然艾森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遗传的重要性,但研究表明神经质、外倾性和精

神质这三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大约有30-50%由遗传决定。

2.6人本主义—认知理论

2.6.1 罗杰斯的自我心理学

(1)主要特点

?坚持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生而具有追求和创造真善美的倾向与潜力,因而强调个人的尊严、

人格的完整和自我的充分发展。

?采取现象学的观点。认为对个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知觉

和看法,即主观经验。

?具有存在主义倾向。认为人生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和实现自己。人有独立选择自

己的生存方式的自由,但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坚持用整体分析方法来研究人格,而反对实验室的元素分析方法。

(2)现象场与自我

?现象场是在任何时间内个体所意识到的那些经验。经验是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过一切事物,它们只

有借助语言、视觉或听觉意象被符号化才能为个体所知晓。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现象场中,人们是根据自己现象场的主观现实,而不是客观现

实来行动的。个体的现象世界包含了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所必需的信息。

?个体本人是自己现象世界真正的“知情者”。但如果方法得当,心理学家能够大体了解个体的现象

世界。

?在现象场中有些内容与个体本身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个人的自我部分,它主要是由意识的,或可

以进入意识的内容组成。

?罗杰斯把自我看成是一种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模式,是自我知觉与自我

评价的统一体。自我由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对环境的知觉及其自己与环境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上述种种关系的评价所组成的。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人经验中的重要成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理想中的自我,“理想自我”,

即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可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3)自我实现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求生、发展和提高完善自身的天赋需要与动机,即自我实现倾向。个体要想

健康的生存和正常发展就必须满足这种需要。自我实现倾向是一种向善的建设性力量,它引导个体普遍表现出理性的、稳定的、积极健康的行为。

?自我实现倾向是人行为活动唯一的动力来源,而其他的动机都从属于它,是它的不同表现形式。因

此可用自我实现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

(4)机体评估过程与价值条件

?自我实现倾向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机体评估过程”实现的。所谓机体评估过程是指个体以自我实

现为参照系来对自己的一切经验进行评价,选择和保留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经验,剔除与自我实现倾向相抵触的经验。这样,借助与于机体评估过程的过滤与反馈作用,个体就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与自我实现倾向协调起来,以达到发挥生命潜能,成为理想自我的目的。

?罗杰斯指出,根据自我实现的理论,个体的行为只要与其自我实现倾向相符合,就应该得到来自他

人和自己的肯定赞赏。但在现实中,个体从幼年开始得到的肯定赞赏往往是有条件的。即如果个体的行为符合父母等的愿望与要求,就可以得到肯定赞赏并享受相应的愉快体验,否则,就得不到这种肯定赞赏。罗杰斯把这种他人给予个体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的条件称之为“价值条件”。

?如果个体从儿童时期开始多次体验到价值条件,就会逐渐将它们内化到自我中去,成为指导自己以

后行为的准则。其结果是,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自我的肯定,逐渐学会首先去迎合他人的评价,只接受生活中他人赞许的那些自我经验,而否定、扭曲或剔除那些他人不赞赏的自我经验。这样个体的实际经验与其自我实现倾向就不能保持和谐一致,两者之间如果出现严重分歧与冲突,将会导致自我失调,产生心理障碍。

2.6.2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1)主要特点

?凯利的人格理论是认知主义的。他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对现实如何进行观察和思考,强调

认识及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乃至导致变态的主要原因。

?凯利的理论具有现象学倾向。他注重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个体完整无缺的主观经验是其研究关

注的焦点。

?凯利的理论是存在主义的理论。他强调未来而不是过去,注重人类自由地选择自己命运的能力。

?凯利的理论是人本主义的理论。他强调人解决自身或社会问题的创造力,而不强调遗传和环境在决

定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凯利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主要放在有关人的实际生活的

“真实”课题上,并承认自己的理论继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传统。

(2)基本假设:人是科学家

?所谓的科学家,就是通过产生和检验能准确的预测事物未来的假设,以减少人类生活的不确定性(有

疑问的、靠不住的事情)的人。

?凯利认为所有的人都象是科学家,他们关心未来,寻求着对世界的了解以帮助自己预测和控制将要

发生的事件,从而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人们总是在检验着自己现在的假设能否“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模板匹配”。

?由此,凯利把人的行为和全部生活归结为一个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

所引导”。而这种“预期不仅仅是为了它自身的缘故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未来的现实能够更好地实现。吸引人们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所以:“期望是人格结构中的推动和牵引的心理力量,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在引导着人们”。就是说,

人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预测。人一生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预测,这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3)人格结构——个人构念

?凯利把个人用来解释和预测事物所使用的认知结构称为人格结构,这个认知结构他称做“个人构

念”。

?个人构念是个人解释自己经验和预测事物时所使用的一种思想、观点、看法。一个构念就象一种微型

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这个理论来预测事物。如果由构念产生的预测与自己实际经验相符,那这个构念是有用的,否则这个构念就需要修正或抛弃。所以用构念来解释和预测各种事件就是在对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测试。

?由于构念必须符合客观现实才能预测未来,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体需要不断地尝试错误。个体在

生活中不断地创造构念和验证构念,凡能保留下来的构念都能对一定事物在一定范围做出成功的解释和预测。

?客观世界是唯一的,但人们观察、解释、预测它的方式,即建构客观世界的方式却是多样的。个体可

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形成自己的构念,没有两个人会以完全相同的构念来认识同一事物,由此也就形成和表现出不同的人格。

(4)CPC循环

?凯利认为,人遇到新情境新事物时,其行动是依据称之为CPC循环而进行的。CPC循环过程包括周视、

先取、控制三个周期:

?周视期:这是接触事物的最初时期,人们在此阶段总是小心谨慎地审察该事物,尝试用多种构念来

从多个侧面对事物进行分析,权衡对事物各种可能的解释。这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认知性思维过程。

?先取期:即从上一阶段权衡过的各种构念中暂时先选择确定一个构念,并使用这个似乎是最合适的

构念来解释和预测当前的特定事物。

?控制期:这是实现建构的阶段。如果前面所选取的构念合理地解释或预测了事物的实际情况,我们

的“理论”就得到了证实,并可以坚持和加强这个“理论”。反之,就必须重新修正或选择构念。

?通过CPC循环,个体不断地检验着自己构念系统的有效性,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逐

渐形成人格和获得良好适应。

3.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3.1生理机制

3.1.1 研究人格生理基础的主要假设

◆Gale(1987)提出,用现代方法研究人格的生理基础是基于以下的假设:

(1)只有包括了个体的变异,才能对人类的行为做出适当的描述。

(2)经遗传而得以传递的生物因素可以说明的个体大量的差异。

(3)这些生物因素通过个体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统的复杂途径得以显示。

(4)个体的变异是在心理进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对物种具有适应意义。这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面临同样生存压力的物种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5)生物系统以能量的传递、储存、分配和释放为特性。

(6)生物系统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的接受者,它利用来自环境和自身行为结果的反馈信息来适应环境,并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

3.1.2 唤醒理论

(1)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理论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学习能力时发现狗的神经类型存在差异,可以分成强型和弱型。他进而推测,

人的神经系统也可能存在类型的差异,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心理和行为反应方式也不同。巴甫洛夫的学生后来对这个理论不断完善,从神经系统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等角度建立了以神经类型为基础的气质类型理论。

(2)艾森克和Gray的唤醒理论

◆艾森克认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类型,而这些行为类型明显与人格的内外

向密切联系。他的这一理论假设引发了许多新的研究。

◆Gray进一步假定,中枢神经系统有两个相对的控制中枢: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前者促使

个体趋向目标,与奖励、期待等激励行为的动机相联系;后者促使个体回避目标,与惩罚、恐惧和

焦虑相联系。

◆Gray指出,内向的生理基础在于构成行为抑制系统的神经中枢具有高唤醒水平,因此,内向者对惩

罚或非奖赏性消耗刺激特别敏感。外向的生理基础在于构成行为激活系统的神经中枢具有高唤醒水平,因此外向者对奖赏或非惩罚性信号刺激特别敏感。

◆Gray认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反映了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的平衡。以行为激活系统占主导

的神经质就是外向不稳定,以行为抑制系统占主导的神经质就是内向不稳定

◆Gray在总结各种相关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行为激活系统、行为抑制系统、非特异性唤醒系统三

因素构成的唤醒理论模型。当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当中的任何一个被激活时,它都会抑制另外一个系统的活动,并激活非特异性唤醒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和行为抑制系统分别代表正负两种唤醒方向,而非特异性唤醒系统代表这唤醒的强度。

心理学家提出的几种相似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所提出的人格特质

巴甫洛夫弱型神经类型强型神经类型

艾森克内向性外向性

Zuckerman 低感觉寻求高感觉寻求

Petrie 感觉扩大感觉缩小

艾森克低冲动高冲动

Strelau 高反应性低反应性

3.1.3 几种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

3.1.3.1 外向性

脑电图

◆内外向在脑电波活动性上的差别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研究者指出,

这个问题的许多相关研究因为缺乏方法学导航的知道和严密的理论基础而存在缺陷,并且由于主要的环境变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重复研究的结果不一致。

唤起反应

◆皮质唤起反应。Stelmack等人(1985)的研究发现,皮层唤起电位变化表明,内向者对低频率的声

音刺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Bartussek等人(1993)对与基础振幅有关的脑电波分析表明,外向者在对获得奖赏的声音做出反应时,显示出比内向者更大的振幅,而内向者在对受到惩罚的声音做出反应时,显示出比外向者更大的振幅。研究支持了Gray的假设。Ditraglia等人(1991)研究发现,外向者的脑电波P3振幅在刺激间呈下降趋势,而内向者则否。这表明,外向者比内向者对刺激的注意会更快的减弱。

脑干听觉性唤起反应

◆此方面有关内外向差异的证据比较复杂。早期的研究虽然发现了内外向者在脑干听觉唤起反应活动

性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都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但Bullock等人(1993)的研究却强有力的支持了内外向与脑干听觉性唤起反应相联系的假设,个体在内外向上的差异与神经系统的唤醒水平有关。

听觉运动神经反射(AMR)

◆AMR是由突然的视觉、听觉、皮肤觉或电刺激所引起的惊吓反应。当唤起刺激的强度增加时,AMR的

幅度和概率也增加,但其潜伏期会缩短。Ljubin等人(1990)的研究发现,在对强度为100分贝的刺激反应时,内向者的反应波幅比外向者要大,显示了外向者与内向者在听觉运动反射波幅上差异。

皮电活动

◆皮电传导活动对内外向性的理论意义还没有得到详细的研究,但仍有一些研究表明,内外向者不同

的唤醒水平与皮电活动关联。

心血管活动性

◆一些研究还主要以心率作为唤醒指标,探讨了内外向者在心血管活动性上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心

率变化的功能意义在于,阶段性心率加速是防御反应的一个方面,而阶段性心率减速则是定向反应的一个因素。心率加速由威胁性或超强刺激的情境引起,会导致个体排除刺激的反应;心率减速则由要求注意和充分理解刺激的情境引起,会导致个体接受刺激的反应。

◆Orlebeke等(1979)、Harvey等(1980)、Geen(1984)、Richards等(1991)的研究都表明,在所

有的实验条件下,内向者比外向者的心率都高。

3.1.3.2 感觉寻求

◆Zuckerman提出了感觉寻求的概念并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他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格维度,感觉寻

求是指“个体对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感觉和经验的要求,并且为了上述体验,宁愿去从事个人的或社会的冒险活动”。并假设感觉寻求存在有生物基础,这一特质有心理进化意义。

最佳唤醒假设

◆一般看来,感觉寻求与外向性类似,Zuckerman起先支持后来又放弃了这种认识,因为药物研究的结

果不支持这样的假设。此外,一些基于心理生理学测量技术的实验证据也未显示出高感觉寻求者有唤醒不足的倾向。

皮电活动性

◆有研究发现,高感觉寻求者在受到刺激后表现出了更多的皮电传导反应,但这种效应只是对新异刺

激的一种短暂的反应,个体对该新刺激很容易习惯化。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刺激类型、性别、年龄等都可能对感觉寻求和皮电传导性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Stelmack等(1981)的研究发现,高感觉寻求者对有意义单词刺激的皮电反应性要强于低感觉寻求者,但对有意义的图片刺激,却显示出更弱的皮电反应性。Plouffe等(1986)发现,皮电传导水平和感觉寻求在年轻女性中呈负相关,而在老年妇女的样本里则没有发现这种相关。

心血管活动

◆与皮电传导性的观测结果一样,心率的基准水平与感觉寻求无关,而对刺激的反应性则表现出感觉

寻求效应。Ridgeway等(1981)研究发现,高感觉寻求者在对一系列60分贝的声音刺激进行第一次测试时,会出现心率减慢的现象。低感觉寻求者在进行第一次测试时,会出现短暂的心率加快的现象,随后便是迅速习惯化。

生化物质

◆一些研究表明,人体中单胺氧化酶、中枢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生鸦片肽等对感觉

寻求有着十分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1.3.3 冲动性

冲动性的成分

◆内外向和感觉寻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涉及到了冲动性上的个体差异。艾森克原来认为冲动性是外向型

人格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后来却把它区分出来放进了精神质这个超级特质中。而另有学者则认为,冲动性应被合并到积极情感的范畴内,没有积极情感也就没有冲动性。

◆Barratt(1987)将冲动性的成分划分为活动冲动、认知冲动和无计划冲动,据此编制量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冲动性的三个成分均与皮层唤起反应中的N1成分的增长有显著相关。

冲动与稳重性、回避单调

◆Schalling等将冲动性与Mark-Nyman气质表所测量的稳重性联系起来,其研究发现,稳重性水平较高

的被试对应的冲动性水平低,稳重性特质与大脑皮质活动性、心率以及皮电传导性有关。

◆Schalling等还编制了两个与冲动性有关的量表:冲动性(I)和回避单调(MA)。前者测评的是草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1编 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与其他心理学科有哪些区别? 答: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 ①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②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③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 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研究风格可分为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宏观研究策略是人格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的是从上至下的研究思路,由人格理论出发,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上也能看出这一特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流程是:人性哲学一人格理论一咨询理论一咨询与治疗技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整体与部分的结合,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以大的、功能性的结构单位来实现心理各成分的联结与整合,特别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单位来作为研究单位,以说明人的复杂心理特征;为配合研究真实情境中的真实反应,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的方法。

(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 ①关注重点在稳定的人格特征上,而不是对外部刺激的一时反应。 ②重视内部稳定成分以及这些成分是如何导致对同一刺激产生不同反应的。 ③认为仅从外部环境因素来解释人的复杂行为是不够的,还要寻找内部稳定的机制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才能更恰当、准确。 ④人格是个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成分,它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由客观现实逐渐“内化”而成的。 2.简要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体系。 答: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含了理论、研究与应用三个方面。 (1)人格研究模式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依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差异,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即人格的一般模式和人格的差异模式。 ①人格的一般模式 人格的一般模式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人格的一般性规律。如,人性哲学、人格界定、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等一般性理论问题和相应的规律性探讨。 ②人格的差异模式 人格的差异模式主要是描述、解释、测量和预测人们的个体心理差异。例如,人格心理学通过人格类型、人格维度、人格特质、人格风格等描述来确定人们心理差异的表现特征与规律。

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人格心理学 1人格的含义 1-1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1-2性格和人格相互联系又区别,性格是个人的品行与其有道德评价含义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强调人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较多。 1-1-3詹姆斯对人格的层次性定义认为自我是内在的人格,第一层次是物质的自我,第二层次是社会的自我,第三层次是精神的自我、第四层次是纯粹的自我。 1-1-4阿尔伯特在《人格》中收集了50条人格定义分为集合式定义、整合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六种。 1-2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共同性。 1-2-1人类文化学者把同一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共同人格特征成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在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中,人格心理学家更注重的是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反应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表现方面、特征方面。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健康人格的功能性,使人的生活中获得积极的行为结果。 2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 2-1精神分析流派 2-1-1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地形学模型将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结构模型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的取向系统,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道德化了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能量成为力比多。 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研究主题:①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②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③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01第一章 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2020年九月整理).doc

第一章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二)、人格的非心理学定义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西方学者的定义 2、中国学者的定义 3、工具书的定义 4、人格定义的方法论差异 5、人格界定的文化差异 (四)、人格的综合规定性 (五)、人格的意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一)、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社会性 2、人格的整体性 3、人格的稳定性 4、人格的独特性 5、人格的可塑性 6、人格的倾向性 7、人格的层次性 (二)、人格特征间的关系性 1、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关系 2、人格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4、人格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关系 5、人格的“他控性”和“自控性”的关系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心理测量运动 (二)、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 (三)、其他来源 (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二、人格心理学理论 (一)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人格结构 2、人格动力

3、人格发展 4、人格适应 5、人格评鉴和研究 (二)、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中的争议问题 1、如何看待人性 2、行为由内部决定还是由外部决定 3、人格的整体性和自我概念 4、如何看待潜意识 5、时间对行为的影响 (三)、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价值 (四)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范型 1、精神分析论范型 2、特质论范型 3、学习论范型 4、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但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 中文的“人格”这一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的“人格”一词则是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人格”一词的英文表达是“Personality”,它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指“假面具”(Mask),相传此意始于古罗马一个演员为了掩饰他不幸伤残的左眼而在戏剧演出中开始使用面具,尔后,罗马的其他演员也广泛使用面具表演。从此,面具成为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道具,也相应地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这种面具类似于中国的京剧脸谱,每一个都对应于一个特殊的性格角色。当时的一些注重人的心理研究的学者,对人的个体身心及相关行为表现的观察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发现,每个人稳定的行为表现及一定特质的模式显露具有相关的倾向性和特定性,它往往反映某一类人由表及里、身与心一致性的真实品格——正像戏台上不同类型角色所佩戴的面具一样,向观众显露着这个角色—部分的自我本质。于是,“面具”一词被喻义,并被借用而成为“人格”。把面具转义为人格,等于把人格视作人的社会自我,这样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在社会行为之外还掩饰着某些个体特点。 公元前一世纪,在古罗马政论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人格的引申意义,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2)人的社会身份或角色;(3)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4)人的尊严和声望。第一个意义至今还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这一概念中保留着;第二个意义在德语中还使用着;第三个意义对以后各种心理学的定义有着积极作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一章讲义解读

人格心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柴民权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1.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基础性学科,这种基础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1理论基础性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资源,如心理咨询、人力资源、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例如:人格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咨询中的人格障碍理论 又如: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内向—外向性理论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实践基础性 人格心理学实践的基础性表现在: (1)是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和人格的理论决定了这些心理咨询和治疗如何看待患者,使用何种方法治疗患者。 如:精神分析流派往往将心理看做是无意识冲动和自我的约束之间的战场,心理障碍的原因是我们压抑无意识导致的心理资源耗竭和错误的防御机制,因此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往往强调释放无意识冲动,解放心理资源,所用方法也围绕如何探明无意识冲动的内容 (2)在教育、组织管理、传播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3)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帮助我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1.3 人格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人格心理学的专业期刊JPSP等,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著名心理学期刊中也有大量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分会是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主要分会之一 2. 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2.1 人格是什么? 人格(personality)由拉丁文persona引申而来 Persona是古希腊演员所带的面具,面具(mark)反映的是不同的戏剧角色,以及不同角色所具有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沿用了人格的原始概念,其中包含着两层内涵:(1)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的种种言行,即外在的人格品质;(2)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内隐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1. 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2.2 人格心理学关注什么? (1)人性论:善vs 恶 (2)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存在一些基本单元,构成了人格的结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结构说,例如三因素说、五因素说、16因素说等 (3)人格动力 即人格的内在驱动特征,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不同的人格理论家试图说明什么在驱动和影响行为,如何影响并如何表现在行为中,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或驱力,罗杰斯认为是自我实现的天然趋向,而传统行为主义认为是环境刺激(4)人格发展与变化 主要研究人格发展的历程和发展机制的问题,以及人格发展阶段如何划分、人格量变与质变的特点、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优发展期等。我们在不同的人格理论流派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如弗洛伊德的五阶段论、埃里克森的期阶段论等 (5)人格成因 指人格形成中的影响因素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哪些因素影响人格形成和

心理学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95页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基础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1、包含三个方面: 1)心理的种系发展: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2)心理的种族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是本质特征。 4、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第2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层层递进的关联,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 3、纵向研究设计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纵向跟踪研究。 4、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3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200页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华生是观点代表人物 3、二因素论观点是: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 5、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 6、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维果茨基,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1)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 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展成熟为前提 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 条件 7、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观点203页 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 构学说 图式(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是主题的主动发展趋向 4)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205页 1、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16章 人 格)【圣才出品】

第16章人格 一、概念题 1.人格 答: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人格的基本特性包括:①人格的整体性,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②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和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③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④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2.气质 答: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差异,即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气质取决于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混合比例,并以何种体液占优势而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实验探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的三个特性: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认为有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活泼的、安静的、不可抑制的、弱的,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即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除这四种典

型的类型外,还有许多中间类型。 3.性格 答: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人社会行为的特征,主要包含:性格的意志特征,如目的性、主动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个人对社会、对集体、以他人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善交际、孤僻、正义感、正直、诚实、狡诈、虚伪、同情心等;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自信、自强、自尊、自负、自卑等;个人对待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中所表现来的性格特征,如勤奋、懒惰、认真细致、马虎、粗心大意、首创精神、诚实、墨守成规、勤俭节约、挥霍浪费等。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环境。 4.自我 答:译自西方心理学中的两个术语:self,ego。二者涵义不同。①self,指一个独特、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个体意识到的自身存在的实体。包括意识到“我”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各种特征,以及“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各种特征的总和。亦即作为被认识对象的“我”。可追溯至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经验的我”。詹姆斯认为,“经验的我”包括四部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根据自我意识的形式,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还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②ego,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中指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亦即行为主宰者的“我”。在本我(i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受超我的观察、评判和监督,若违背超我,便会受到惩罚,产生自卑感或罪恶感。其功能是保持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协调人格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心理地域的三个水平—潜意识、前意识和

人格心理学精品笔记

本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精神分析范型(上) 第三章精神分析范型(下) 第四章人格特质范型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六章现象学范型 【部分内容展示】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人格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学者们不倦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问题: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有什么特性? 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发展? 4.什么是人格理论? 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方法是什么? 第一节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的定义 活动导入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奥尔波特(1937)曾考察过五十个人格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们一致公认的人格定义。以下是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定义。

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Eysenck,1970)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Byrne,1974)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Pervin,1980)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Mischel,1986)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198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1999) 二、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人的行为不是某个部分作用的结果,而总是与其它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由自我(self)进行协调和监控。最常见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神内部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的结果。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即从时间上看,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其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当的一致性;从空间上看,一个人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其人格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总是指他经常、一贯的表现,而不是偶然、间或的表现。如某人具有处世谨慎的人格特征,说明他一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而偶尔他表现出的冒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稳定性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一层不变,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性的特征。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格特征随年龄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二是对个人由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较大的甚至彻底的改变。三是意志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发展。不过人格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划重点】考研心理学导论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心理学导论要点整理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应。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两大关系 (1)心理过程中三者的关系: 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同样,只有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2)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人的心理过程与人彼此密切联系而构成整体。没有心理过程,人格无法形成。反之,人格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其次,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己和客观环境的认知,产生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心理特征就不可能形成,更无从表现;已经形

成的心理特性又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心理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缺点:难以进行重复验证。没有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结果难以精确。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较大 2、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3、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 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5、个案法 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探索性强,可以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的深层资料。 缺点:花费时间多,结论难以推广。几乎非实验法的缺点都可以加上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心理学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 1.人格概念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基本特征 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稳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格形成的稳定性(2)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3)人格跨 情境的一致性 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 复杂性:人心隔肚皮、人面兽心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3.人格心理学研究内容: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测量 4.研究对象——人(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 (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人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 5.研究任务:描述、理解或解释、预测、控制 6.理论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7.弗洛伊德经典精分 人格动力:1、本能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本能:(1)生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里比多或欲力,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