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代商业教育评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江户时代商业教育评述

摘要:日本的商人教育开始于商业职业化的中世以后,刚开始的商人教育只是学徒式的教育。江户时期,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空前兴旺,商业教育逐步成体系,商业教育主要以“寺子屋”教育和“丁稚奉公”制度下的商人教育为主,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商家的家规家训中。日本商业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商业教育的首位。

关键词:日本;江户时代;商人精神;商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k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一、引言

日本的商人教育可以说开始于商业职业化的中世以后。在古代,农业是唯一的产业,没有商人。中世之后,出现了工业和商业。商业作为社会的一种行业,以店铺的形式为主,也叫“店铺商业”。此时的商人教育,主要是职业继承人模仿学习父母或者前辈的手艺和经验,学习必要的商业知识和技能。江户时期,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兴起,商人进一步职业化,出现了批发商、中介商、零售商等。宽文~元绿期新兴商人抬头,尤其是元绿~享保期商业更是兴旺发达,出现了三井、住友、鸿池等豪商。那么,江户时代的商业教育是如何生成、变迁的呢?其商业道德又是如何定位的呢?二、江户时代的商业教育与商业道德教育

江户时代的封建社会由“士农工商”四个阶级构成,武士与庶民

被严格分成两大阶级。商人也被称为“町人”,处于社会的最下层。教育分为武士阶级的教育和庶民教育。商人的教育制度,大体划分为“寺子屋”教育和“丁稚奉公”商人教育两大方式。

(一)寺子屋”教育

“寺子屋”教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在江户时代最为盛行。江户时代商人的子弟学习的机构叫“寺子屋”。农工商阶层的子弟在6、7岁开始到12、13岁期间,跟着老师读书、习字和学算盘、学习教科书《买卖往来》中的范文以及在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庶民生存必备的常识、智慧、礼仪和规矩。老师多以僧侣、神官、大夫、浪人为主。

(二)丁稚奉公”制度下的商人教育

最初进入商家的佣人被称为“丁稚”即伙计或学徒,“奉公”的本意是指在封建的主从关系下,臣下或隶属者对主君或主人履行的义务。“丁稚奉公”是商业活动中实行的用人制度。学童在“寺子屋”掌握基本的读书能力之后,10岁左右进入商家,开始接受说话方式、行为举止、包装的要领、重量的称量、货币的好坏等职业训练。10年之后升为“手代”(店员),正式参与出纳、记账、接待顾客等业务活动,再过些年限升为“番头”(管家),管理手下的店员和店内的经营。从此,忠心耿耿的为主家服务至退休。

三、商业道德的习得

(一)家规和家训

江户时代商人的行为准则以及商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均在各商家

的《家规与家训》中具体地规定。各商家的《家规与家训》共同的内容是“奉公、体面、分限、始末、算用和才觉”:奉公是对主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体面是要讲信用,爱护商家名声,做到正直、诚实、礼仪得当;分限是指对生活的态度,即要知足常乐、尊重原有的供应商以及专心家业;始末是指商家要勤俭节约;算用是指账目要清晰准确;才觉是指与其挖空心思走捷径,不如扎扎实实地经营。

(二)《商业往来》

《商业往来》是元绿年7年(1694年)京都寺子屋的师匠写的一本书,后来被作为寺子屋的教材广泛使用,此书的主要内容是庶民的生活规范、要成为良好町人(手工业者)必须具备的良好品德和生存方式。里面提到商人必须具备正直、勤勉和简约的好品德。江户时代的商人经常以商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比起经济更加优先考虑伦理道德。

(三)石田梅岩的商业道德

元绿至享保期间,货币经济空前发展,“町人”勃兴,出现了道德不正,以不正当手段牟取不义之财的商人。当代著名的思想家石田梅岩开始深思商人的道德问题,著书《都鄙问答》痛斥不道德的行为。他创立了“石门心学”,讲述内心的修养问题,主要针对商人讲学。石门心学的商人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俭约、正直、奋勉的经济伦理;2、知足常乐的职业观;3、顺应天命的商人观;

4、顾客至上的商人伦理。梅田的思想,着重于商人内心的修炼,

他最注重的品德是俭约与正直,认为俭约是“四民”皆应具备的共同品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四)近江商人“三方有利”的商人精神

近江商人是江户时代对八幡、日野町、五个庄町三个地方外出经商的人的统称。近江商人将近江的物产运到其他地方,再把其它地方的物产运回来卖。日本人心目中,近江商人的形象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永不离肩的扁担。后来他们在异乡开拓客户、经营店铺,取得了外乡人的信赖和商业的成功,其成功的秘诀与其家训密不可分:不赚昧良心的钱、薄利多销、正直、信用、专心买卖、勤俭、行善积德。这些家训后来被简化为“三方有利”的商人精神。“三方有利”的精神最早被记录在近江国神崎郡石场寺的麻布商中村治兵卫的家训中,大概的意思是,对卖方有利、对买方有利,且对社会有利。是指近江商人通过其经营活动,做出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起巨大作用。近江商人的“三方有利”的商人精神,使得近江商人享誉当代日本,有许多近江商人成了江户、大阪和京都的大商人。松下幸之助、堤义明等著名企业家均为近江商人的后代。近江商人的精神把商人的商业道德提升到国家社会的层面,可以说,日本近代商法的基础或者说商社活动的原型源于近江商人的“三方有利”的商人精神。

四、涩泽荣一的“道德经济合一说”

涩泽荣一(1840—1931)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被称为“日本实业之父”、“日本企业创办之王”、“近代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

产业经济的最高指导者”、“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等等。涩泽荣一一生业绩非凡,参与创办的企业就多达五百余家。这些企业遍布银行、保险、矿山、铁路、印刷、机械等日本当时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同时他还创办商业学校,培养商业人才。在思想上,他提出“道德经济合一说”,主张把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与经济理论合为一体,奠定了日本经营思想的基础。他在其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提出了“士魂商才”的儒商人格理想。要求工商界人士既要为儒,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练成就以人道治天下的大业,又要为商,追求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而具有工商贸之才,这就是“士魂商才”。同时,涩泽荣一还提出了“义利合一”的经营理念。即是以公益为利,义利不分,只要是对公家公众有益的事业,就应该出于“义”去做,即使有所亏损也在所不惜。而有损公益的投机事业就必须放弃。“义利合一”的另一层含义是不应该否认商业谋利活动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伦理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他认为,谋利和重视仁义道德只有并行不悖,才能使国家健全发展,才能使个人各行其所,发财致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均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在这个背景下,涩泽荣一的思想成为了日本产业经济的指南。对当代以及现代商业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五、结语

日本江户时代是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极其森严,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要立足于社会是极其不易的,商人们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但制定了很严格的学徒、雇佣制度以及经商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