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教学提问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教学提问的策略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的空间,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探索。而这种的交往互动,学生思维的激起,学生兴趣的激发,合作探究的展开无不是与问题紧密相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诚然,课堂教学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一个重要砝码。而能否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功能,提问的质量与解决显得非常关键。本文就结合实践对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提问作一个探讨。

一、课堂提问设置科学性

它是指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问题,有意识地把相关知识寓于问题中,使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1、问题要有方向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没有问题为中介的思维是肤浅空泛的。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通过探究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有效性的实现。这就要求问题设置不能随意性,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即设置的问题要有方向性,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性,集中性,指向性。问题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问题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脱

离了教学目标的问题,只能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没有学科知识为载体的问题,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课堂表面是热闹非凡,实质是那样的空洞与肤浅,学生的思维根本未被激发出来,其能力、感悟又从何而来?

2、问题要有“度”

(1)设置问题要难易适度。过易,一提就明一问就清,激不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平铺直叙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是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多了,学生会感到厌烦。因为这样直来直去,“设疑”等于“虚设”,“有疑”等于无疑,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但不宜过难,过难又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精心安排,恰当地提出问题,就如同跳起来摘桃子,既不要用力跳起来还抓不到。例如我在上九年级思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如直接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指标是什么,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生一般都可在书本直接找到,没有多少悬念,也就激不起学生思维的动力,且面对当前中考试题的开放性,往往是用理论去解决具体问题,而学生碰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往往就不容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失分很大。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案例进行问题的探究:a村原本非常落后,为了发展办起了许多村不愿意办的电镀厂,两年来,村民富裕了,社会稳定了,办起了学校,并为b村的灯具厂带来发展,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a村准备扩大电镀厂。设置的问题:对于a村大力发展许多村不愿办的电镀厂,谈谈你对此

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这种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思考,引发对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资源利用的矛盾探究,从事实依据、理论依据自然而然得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经济与环境要协调发展,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提问的密度要适度。新课程理念下更多的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互动基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然而提问密度过高,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的中心,学生缺乏思维的时间,教师连珠炮式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疲于应答。这种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师生互动良好,其实学生真正的思维未被激发,显得非常被动。所以,课堂提问贵精不贵多。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把问题设在“点”子上。

(3)问题的思考时间要适度。就是指课堂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重复问题或催促学生回答。目前课堂存在一种偏差,追求课堂的所谓大容量,一边是教师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信息,一边是学生紧张地忙于应答,而无暇去深入思考和领悟,这样的课堂表面热闹,教学实效性却不高。因为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而思考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时间表明思考时间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舍不得给学生必要的时间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和探索,就不会有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提问平等性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实践的”。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和权利。确实新课程下,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多了,参与的范围也扩大了。但由于种种的原因,学生间的能力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性格内向、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就往往不会积极大胆发言,教师则往往易把目光锁定在部分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问题探究中,也常常是个别学生成为小组的代言人。由此,成绩好的学生的答问机会明显多于成绩差的学生,久而久之这种不平等易导致学生能力的两极分化,有悖于新课标下的全面性原则,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提问的平等性呢?

1、要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下生往往内心有一种很深的自卑感,总怕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问题受同学嘲笑而心存畏惧,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关心他们,平常与这些学生多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害怕、紧张的心理,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有了这种良好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课堂没有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就敢于开口,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要诱导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诚然,问题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能力。但在一些中下生身上却往往达不到如此的效果,相对而言他们提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放飞他们囚禁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加引导。应该说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和发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在这点上教师要有耐心,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启发、激励他们。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或对问题的解答哪怕是很差也不要轻易否定或心不在焉,这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循循善诱,态度诚恳,帮助他们共同解决,及时地坑定与赞扬,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打开思路,尽己所能作答,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会有对错之分,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教师不能一味地说好、非常好,当学生回答却是错的或不合理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自己明白、领悟为什么是错的、不合理的,不过教师点评问题不能强求答案的唯一,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以不断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