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临床意义

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临床意义

整理ppt
53
Gleason评分系统示意图
整理ppt
54
Gleason 1级前列腺癌 由密集排列的、 彼此分离的腺体构成界限非常清楚的肿瘤 结节,不侵犯周围的良性前列腺组织,腺 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似, Gleason 1级前 列腺癌极为罕见。
整理ppt
55
境界清楚的整前理p列pt 腺癌结节
56
整理ppt
65
Gleason4级前列整腺理pp癌t ,腺体融合。
66
Gleason4级 整不理p规pt 则筛状腺体
67
Gleason 5级前列腺癌 腺腔结构几乎 完全消失,上皮细胞形成实性片状、条 索状或呈单个细胞浸润在基质中。
注意 对于前列腺穿刺标本中的少量前 列腺组织,诊断Gleason 4和 5级癌时应 谨慎,注意排除由于切片方向原因造成 的人工假象,使低级别的很像高级别前 列腺癌。
整理ppt
81
大 地 之 母
整理ppt
天鬼 工斧 造神 物功
82
整理ppt
83
整理ppt
28
A 腺癌伴有蓝 染粘液性分泌
物。
B 腺癌的腔缘 平直、僵硬, 可见致密粉染
分泌物。
整理ppt
29
整理ppt
30
腔内特征 低级别的前列腺癌的一个 较常见的特征是可见前列腺类晶体。
注意:高级别前列腺癌中不常见.
整理ppt
31
腺腔内的类晶体
整理ppt
32
另外前列腺癌有三种特异性特征可作为诊 断前列腺癌的指征,目前尚未在良性前列腺腺 体中见到,这三种特征是:
24
高倍镜下图:肿瘤细胞为单一类型的 细胞,极向紊乱,没有基底细胞层。

前列腺癌骨转移

前列腺癌骨转移

百度文库【前列腺骨转移】治疗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常伴显著的脊髓压迫症状、病理性骨折以及其他的骨相关事件。

二碳磷酸盐化合物以及唑来膦酸尽管并不是常见用药,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减少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的常规治疗用药。

然而,一些新药物的出现预示着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可能提供更好的治疗措施来预防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及转移性骨痛。

在2012年9月28日(星期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举办的前列腺癌内科治疗进展的会议上,英国皇家马斯顿医院的顾问临床肿瘤学家,Chris Parker医生,回顾了现存的以及新出现的前列腺癌的骨治疗措施的相关数据,然后对于我们如何最佳的运用这些治疗措施来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推迟骨相关事件和骨转移的发生提出了专业性的见解。

演讲开始时Paker医生首先评论说,目前对于一些老的骨靶向药物:如唑来膦酸、氯磷酸盐,我们缺少对于这些药物对生存率影响的统计,并且在唑来膦酸和狄诺塞麦对于总生存率的不同影响方面,也同样缺乏观察(狄诺塞麦是核因子KB配体受体激活剂的抑制剂)。

包括唑来膦酸和狄诺塞麦在内的许多药物都能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一些新药,如enzalutamide(一种新药,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尚未审批,丁香园8月的一篇新闻报道过)和阿比特龙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然而,早些年的数据显示,骨靶向的阿尔法粒子辐射药物:镭-223最能提高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14.9个月比安慰剂组11.3个月;HR 0.695;95% CI:0.581-0.832,p=0.0007),推迟骨相关事件发生((HR 0.64; 95% CI: 0.52–0.78, p<0.001)并提高生存质量(前列腺癌治疗功能评价FACT-P总分数27比安慰剂组18,p<0.05)。

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随访管理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

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随访管理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

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随访管理专家共识2024(完整版)摘要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提升,前列腺癌进入慢性疾病管理时代。

雄激素剥夺治疗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基石治疗方案,并贯穿患者治疗的各阶段。

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后的疾病进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前列腺癌长期管理的一大难题,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除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前列腺癌的疾病管理,更应该密切随访药物去势治疗后患者的整体情况,尤其对于处于疾病治疗关键阶段的患者,应在疾病重要节点(疾病阶段起始点和治疗切换点)监测睾酮或其他指标,避免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

前列腺癌随访管理应该兼顾疾病本身治疗阶段特点(疾病分期、既往症状、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案)和患者自身诉求,定制个性化的随访策略,更好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目前中国尚缺乏前列腺癌患者药物去势治疗后随访及生活质量管理的指南或共识,为此,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随访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为接受药物去势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随访及生活管理提供参考,进一步改善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药物去势;随访;生活质量;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前列腺癌作为男性的第2大常见肿瘤,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前列腺癌早筛意识的不断普及,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改善。

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2023年恶性肿瘤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已达97.0%,仅次于甲状腺癌。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虽然与美国存在差距,但2012—2015年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标化5年相对生存率也已从2003—2005年的53.8%提高至66.4%。

生存时间的延长预示前列腺癌进入慢性疾病管理阶段。

在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认知、心理状态等问题应在随访期间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ER、AR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ER、AR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clinicalandpathologicalsignificanceofER,AR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whoweredi agnosedbysystematicneedlebiopsy.Methods Atotalof144casesofprostatecancerpatientsduringtheperiodfrom Jan2014toDec2016 wereenrolled,allpatientshadundergonesystematicneedlebiopsy.ImmunohistochemistywasusedtoanalyzetheexpressionofERandAR. Results ThepositiveexpressionofER,AR,34βE12andP63in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was3500%,6833%,9667% and 9167%,respectively.ThepositiveexpressionofER,AR,34βE12andP63inprostatecancerwas4028%,5347%,0% and0%,respec tively.ThepositiveexpressionofERandARpresent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andprostatecancer(P> 005).TheexpressionofERwashighinthesecondgroupofPCapatients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ARwashighlyex pressedinthefirstgroupofPCapatient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144casesofprostatecancer,thepositive expressionofERwere58cases,amongwhich45caseswerepresentedpositiveexpressionofAR,thenegativeexpressionofERwere86cases, amongwhich54caseswerepresentednegativeexpressionofAR.TheexpressionofERandARpresentedtobesignificantlypositiverelatedin prostatecancer(P<005).Conclusion Theresultsofthisstudyindicatethataconsiderablenumberofprostatecancerpatientspresentedpos itiveexpressionofERandAR,thepositiveexpressionismorelikelytooccurinpatientswithlowergrade.TheexpressionofER,ARinpros tatecancerwaspositivelycorrelated.CombineddetectionofER,AR,34βE12andP63maylightonthe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 systematicneedlebiopsyoflow-gradeprostatecancer,andmayimprovetheaccuracyofearlystagediagnosis.

为什么要做穿刺活检,风险大吗?会不会造成肿瘤细胞扩散转移?

为什么要做穿刺活检,风险大吗?会不会造成肿瘤细胞扩散转移?

为什么要做穿刺活检,风险大吗?会不会造成肿瘤细胞扩散转移?穿刺活检的风险大吗?是不是对病人身体有损伤?穿刺会不会让病情更加恶化?听说穿刺会让肿瘤细胞扩散的更快,……很多朋友一听到“穿刺”会觉得非常害怕,以为是个很痛苦的手术,担心是不是很疼、需不需要打麻药,在论坛里搜索“穿刺”也能看到很多抱有以上担忧的帖子:但其穿刺活检具有创伤小、取材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而且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和病灶位置、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有一定关系。

为了帮助更多新朋友消除对穿刺的恐惧心理,今天我们就通过好大夫在线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新里程国际诊疗中心柳晨大夫的专访,一起来学习了解下肺穿刺的相关知识,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可怕。

穿刺活检,精准判断肺癌分型本文来源:好大夫在线受访嘉宾:柳晨1穿刺活检是怎样实施的?穿刺活检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我们今天主要了解一下穿刺活检在肺癌中的应用。

首先请您讲一讲什么是穿刺活检?柳晨大夫:简单来讲穿刺活检是通过医生手里一根细细的穿刺针,穿刺到患者疑似发生肿瘤的部位,取得肿物内部的一些组织成分,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测。

穿刺活检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肿瘤选择哪些手段治疗,往往有赖于穿刺活检得到的病理结果。

穿刺活检是怎样实施的?柳晨大夫:穿刺手术不像传统开刀手术一样可以直接看到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而需要借助影像学成像来代替我们的眼睛,指导我们完成手术。

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有超声引导和 CT 引导下穿刺两种方式。

超声引导更适合浅表淋巴结和腹部的一些器官如肝脏、肾脏等;骨头、肺脏一般采取 CT 引导方式。

以 CT 引导下肺部肿瘤穿刺活检为例:我们会让患者以一个舒适的体位,平静地躺或趴在 CT 扫描床上,对病变区域进行局部 CT 扫描,确认肿瘤的位置后,设计穿刺到肿瘤的路径和穿刺到肿瘤的哪一个部位。

这个设计非常复杂,为确保在这个部位穿刺最有可能获取肿瘤标本,并且保证患者安全舒适,我们要考虑很多细节问题。

前列腺癌穿刺评分8分

前列腺癌穿刺评分8分

前列腺癌穿刺评分8分
(实用版)
目录
1.前列腺癌介绍
2.前列腺癌穿刺评分的意义
3.8 分评分的含义
4.如何进行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5.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正文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它发生在前列腺这个男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上。

前列腺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前列腺癌穿刺评分是评估前列腺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前列腺组织进行穿刺,然后对穿刺出来的细胞进行病理检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一个评分。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在这里,我们提到的前列腺癌穿刺评分 8 分,意味着病情已经相当严重。

这个评分意味着前列腺癌细胞已经侵犯了周围的组织和器官,甚至有可能已经发生了转移。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B 超、CT、MRI 等检查方法,以及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对于前列腺癌患者来说,除了积极的治疗外,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

比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等。

总的来说,前列腺癌穿刺评分 8 分意味着病情严重,需要立即进行
治疗。

前列腺癌转移风险评估报告

前列腺癌转移风险评估报告

前列腺癌转移风险评估报告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转移风险评估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前列腺癌转移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

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病理分级(Gleason分级)、肿瘤体积和组织学类型等。

Gleason分级是评估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重要指标,等级越高,代表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肿瘤体积也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较大的肿瘤通常代表着较高的转移风险。

2.血清标志物: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酸性磷酸酶(PAP)等。

PSA 是前列腺特有的标志物,其升高通常与前列腺癌有关。

高水平的PSA通常代表着较高的转移风险。

PAP是前列腺组织中常见的酶,其升高也可能与前列腺癌有关。

检测这些血清标志物有助于评估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和骨扫描等,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范围和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检测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其转移风险较高。

4.其他指标:如年龄、性别、家族史、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等,也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可以对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针对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观察性治疗或局部治疗;而对于风险较高的患者,则需要采取积极的全身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不仅需要考虑病理学指标和生化标志物,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因此,在评估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时,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指标进行评估,以便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前列腺癌的转移风险评估报告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在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学指标、生化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评估,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转移风险,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

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14年的发病率达到9.8/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排第6位;死亡率达到4.22/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

2014年前列腺癌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率分别为13.57/10万和5.35/10万。

从发病年龄来看,我国城市地区自60岁开始出现前列腺癌的发病高峰,而在美国高峰年龄段由50岁开始。

上海市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在65岁以后显著高于香港和台湾地区。

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目前上海市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以上,可以预见前列腺癌的绝对发病数将出现井喷性增长。

此外,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构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别。

以美国的情况为例,在其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中,接近91%的患者为临床局限型前列腺癌,这些患者的一线治疗为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在接受标准治疗后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接近100%。

而我国的新发病例中在确诊时仅30%为临床局限型患者,余者均为局部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这些患者无法接受局部的根治性治疗,预后较差。

二、危险因素前列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病因学研究显示前列腺癌与遗传、年龄、外源性因素如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一)遗传因素及年龄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间有巨大的差别,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白种人,亚洲人种发病率最低,提示遗传因素是前列腺癌发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一位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风险会增至5~11倍,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比无家族史的患者确诊年龄约早6~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
2019-06-12T17:18:42.6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1期 作者: 周毅 王伟 刘杰 卢启海 姚远 杨剑文 陈翔
[导读]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广西 柳州 545060)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
治疗的
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时

PSA
、PSAD、PSATZ 水平,并根据二次穿刺结果分为合并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组(64例)和未合并IDC-P组(26例),比较两组的
PSA
、PSAD、PSATZ 水平。结果: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合并IDC-P组的PSA、PSAD、
PSATZ
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组(P<0.05)。结论: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
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关键词】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前列腺导管内癌;前列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52-02

前列腺癌是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病死率。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多患者待确诊时已出现肿瘤转移,成为转移性前列腺
癌。临床对转移性前列腺癌主要采用去势治疗的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可在去势治疗后
12~33个月内可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
腺癌(
CRPC)。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CRPC的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二次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能准确分辨前列腺
癌成分变化,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
[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54~79
岁,平均年龄(
66.4±5.7)岁,前列腺体积(57.34±7.12)cm3;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针数

9.36±1.63)针,行去势治疗,治疗后间隔18~25个月,之后连续三次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血清睾酮<50ng/ml,确诊为
CRPC
,经会阴超声引导下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针数(9.61±1.67)针;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合并严重肛肠疾病者;比较两次穿刺活
检的方法、穿刺针数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会阴超声引导下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取膀胱截石位,推开阴囊,对会阴区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前列腺外周带、
前列腺中央带进行穿刺,可疑病变部位加穿
1~2针,总共穿刺8~14针。病理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行4μm连续切片,HE染
色、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免疫组化按
SP法对P504S和P63双标记染色,并行Ki67染色。采用高压煮沸的枸橼酸缓冲液(PH6.0,10mmol/L)
进行抗原修复。
P504S阳性则确诊为前列腺癌,P63阳性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切片前后两次均由相同的2名泌尿病理医生独立完成,
病理分级根据
1992年Gleason修订的评分及分级标准,诊断依据EPstein标准[2]。
1.3
观察指标

对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后1周均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SATZ)检查,抽取清晨
空腹静脉血
2ml,分离血清,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电化学发光法、采用配套试剂检测。二次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合并IDC-P组
和未合并
IDC-P组,再次检测PSA、PSAD及PSATZ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4
判定标准

化疗后症状改善,软组织及骨转移灶变小,PS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50%[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

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见表1。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

2.3
治疗预后

所有患者均获得1~2年随访,均在确诊为CRPC后进行化疗,合并IDC-P组中有治疗反应13例,治疗反应率为20.31%(13/64)、病死12
例,病死率为
18.75%(12/64);未合并IDC-P组中有治疗反应16例,治疗反应率为61.54%(16/26)、病死2例,病死率为7.69%(2/26);
两组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CRPC患者可能存在肿瘤病理变化,需要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加以明确诊断。
临床研究发现,
CRPC患者合并IDC-P成分的肿瘤进展时间较未合并IDC-P更短,病情进展迅速,与治疗及预后有密切关系。IDC-P是一种非
典型癌细胞增殖,能够保留腺体结构,但增殖细胞越过整个导管和腺泡腔生长,
IDC-P的出现提示前列腺癌已进展至晚期[4]。同时,IDC-P
对去势治疗的反应较低,这也与病情进展有关。因此,了解
CRPC成分变化,对指导临床的治疗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首次前列腺穿刺后应
持续监测
PSA及其相关指标变化,当去势治疗无效,且PSA持续升高,再行二次穿刺,这样能提高穿刺诊断率,降低患者痛苦[5]。本研究
结果显示,二次穿刺的
PSA、PSAD及PSATZ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且合并IDC-P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充
分说明二次穿刺时
PSA及相关指标呈高表达,而在合并IDC-P的患者中这些指标更高,反映了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

综上所述,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IDC-P,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参考文献】
[1]
王帅,高凡,林涛.再次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8,24(12):2037-2040.
[2]
陈智彬,沈朋飞,曾浩,等.二次穿刺活检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诊治中的意义[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6,30(1):30-
33.
[3]
陈磊,王韧,白文坤,等.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2):89-92.
[4]
程树林,余文博,周文浩,等.嗜铬粒蛋白A与前列腺癌去势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3):231-233.
[5]
朱逸飞,曾浩.前列腺癌干细胞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放射性耐受的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11):1347-1349.

基金编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4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