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6-12T17:18:42.6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1期作者:周毅王伟刘杰卢启海姚远杨剑文陈翔[导读]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西柳州 545060)【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并根据二次穿刺结果分为合并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组(64例)和未合并IDC-P组(26例),比较两组的PSA、PSAD、PSATZ 水平。结果: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合并IDC-P组的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组(P<0.05)。结论: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关键词】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前列腺导管内癌;前列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52-02 前列腺癌是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病死率。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多患者待确诊时已出现肿瘤转移,成为转移性前列腺癌。临床对转移性前列腺癌主要采用去势治疗的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可在去势治疗后12~33个月内可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CRPC的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二次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能准确分辨前列腺

癌成分变化,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6.4±5.7)岁,前列腺体积(57.34±7.12)cm3;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针数(9.36±1.63)针,行去势治疗,治疗后间隔18~25个月,之后连续三次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血清睾酮<50ng/ml,确诊为CRPC,经会阴超声引导下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针数(9.61±1.67)针;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合并严重肛肠疾病者;比较两次穿刺活检的方法、穿刺针数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会阴超声引导下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取膀胱截石位,推开阴囊,对会阴区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中央带进行穿刺,可疑病变部位加穿1~2针,总共穿刺8~14针。病理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行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免疫组化按SP法对P504S和P63双标记染色,并行Ki67染色。采用高压煮沸的枸橼酸缓冲液(PH6.0,10mmol/L)进行抗原修复。P504S阳性则确诊为前列腺癌,P63阳性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切片前后两次均由相同的2名泌尿病理医生独立完成,病理分级根据1992年Gleason修订的评分及分级标准,诊断依据EPstein标准[2]。

1.3 观察指标

对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后1周均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SATZ)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电化学发光法、采用配套试剂检测。二次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合并IDC-P组和未合并IDC-P组,再次检测PSA、PSAD及PSATZ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4 判定标准

化疗后症状改善,软组织及骨转移灶变小,PS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50%[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

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见表1。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

2.3 治疗预后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 癌细胞有很强大的转移能力,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就比较常见。而且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我们了解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晚期时的表现是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任何骨骼均可被侵犯,常见的转移部位是盆骨、腰椎、股骨,其次是肋骨、胸椎及颅骨等。 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骨痛,静卧时更明显,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内脏转移可出现肝脏肿大、呼吸困难、咳血;脑转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他有皮下转移性结节,髂窝淋巴结肿大压迫髂静脉出现下胶水肿,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或局部病变浸润输尿管口,引起一侧或两侧输尿管梗阻,出现腰痛,甚至肾功能受损、少尿、无尿。 晚期患者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全身情况恶化,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出现恶液质。 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内脏转移主要是肺、肝和肾上腺,以肺转移多见,但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由此可见,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是很明显的,并不难发现,关键还是我们有没有留心。 确诊癌症要尽早治疗,癌症治疗上也是中西医结合比较好,中成药人参皂苷rh2效果是不错的,1983年,北川勋首次从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的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怎么办

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常常表现为持续的钝痛,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患者因为无法忍受疼痛而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只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还是可以缓解的,甚至还能起到缩小瘤体,延长生命的作用。那么,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吃什么药呢? 在临床上,对于缓解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疼痛多是采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类药物,例如口服美菲康,美施康定,奥施康定等口服止痛,也可以肌注杜冷丁和吗啡,同时给予卡马西平等药物来抑制爆发性疼痛,但是这些药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要想彻底根治患者的疼痛,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病灶。 对于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的治疗目前以中医的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中医不仅仅能够控制住患者体内癌细胞的发展,而且能够对患者的整体机制进行调理,使患者体内的气血、脏腑、阴阳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扼制癌细胞的增殖,并对其进行杀灭。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中医三联平衡疗法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三联平衡疗法治疗前列腺癌晚期骨转移能够在不损伤和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和功能的条件下,直接识别、杀死、消灭存在于人体内血液、淋巴中的癌细胞,效果确切,安全性高,避免肿瘤细胞出现耐药性的情况发生,治疗安全、无副作用,患者无痛苦无创伤,已使众多的肿瘤患者解除了病痛,挽回了生命。 三联平衡疗法将原发癌肿和转移癌灶的治疗同时进行,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病变部位与经络穴位用药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采用几十种名贵中草药按照科学组方而成,内外同治,更有效的增强了抗癌效果,从而使治愈的患者长达十几年、几十年不复发不转移,无需终生服药,还患者一个较长的健康生活。 【治疗病例】 毛正阳(化名),男,71岁,郑州市人,前列腺癌全身骨转移 2010年7月,毛正阳确诊为前列腺癌,且全身骨转移,于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2个疗程,未放疗。 2011年7月2号,毛正阳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来诊时毛正阳纳差,全身多处疼痛,消瘦,乏力,逐按“三联平衡疗法”服用中药治疗,7月27号,患者一般情况好,除纳差,髋部疼痛余无不适。8月7号,病史如前,纳差髋部疼痛减轻,9月19号,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髋部疼痛,饮食可,精神比以前大有好转。

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对阿比特龙及恩杂鲁胺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第49卷第2期新疆医学Vol.49No.2 2019年2月XINJIANG MEDICAL JOURNAL February.2019 ?文献综述? 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对阿比特龙及恩杂鲁胺耐 药机制研究进展 孟祥龙',张立东*王玉杰打邓小虎2,安恒庆13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屈医院泌尿中心.乌鲁木齐830054;2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新船克拉玛依834000;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乌魯木齐830054) 中图分类号:R737.25文献标识码:A 前列腺癌是发达国家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常见的肿瘤W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居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首位,并且绝大多数初诊断前列腺癌患者即已为晚期。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但几乎所有前列腺癌患者在(1~2)年内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O CRPC患者预后差,治疗棘手,易发生转移,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with castration resistance,mCRP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少于两年ll,o临床证据表明,绝大多数CRPC发生机制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信号通路再激活有关叫两种AR靶向治疗药物(阿比特龙和恩杂鲁胺啲应用,有效延长CRPC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但依然有部分患者对上述两种药物产生耐药。本文将对“~山j患者产生阿比特龙及恩杂鲁胺耐药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雄激素受体及其靶向药物作用机制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A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基因位于XqH—12,开放阅读框为2757bp叫AR作为一种类固醇激素受体(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HR),在未激活状态时,与热休克蛋白文章编号:1001—5183(2019)02—183—05 (heat shock protein,HSP)如HSP90.HSP70等结合,形成无法与DNA结合的复合体;当AR配体结合域与雄激素结合后,其与HSP分离,经过蛋白激酶A的作用及磷酸化过程,形成同源二聚体并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雄激素反应元件(androgenre-sponse element ARE)结合,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进而调控前列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叫阿比特龙是CYP17的17d-径化酶和C17, 20-裂解酶选择性抑制剂冏。CYP17对能够产生睾酮的前体物质脱氢表雄酮及雄烯二酮的顺序反应起到催化作用。因此,阿比特龙对CYP17的抑制作用会降低循环和肿瘤内雄激素水平叫由于阿比特龙所具有的类固醇结构,其还能抑制另一种合成雄性激素所需酶一3B-径基类固醇脱氢酶叫恩杂鲁胺是一种强效AR信号抑制剂,其通过配体结合域直接与AR相结合,抑制AR核转运的同时,还会抑制AR-DNA结合以及AR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嗣。在一项三期实验中,无论患者前期是否接受了化疗干预,阿比特龙以及恩杂鲁胺都有效的提高mCRPC患者的临床获益叫了解AR靶向治疗过程中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对正确使用阿比特龙及恩杂鲁胺治疗前列腺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雄激素受体靶向药的耐药机制 尽管阿比特龙及恩杂鲁胺能够有效提高 基金项目:新噩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8D01C167);克拉玛依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K2016.7)。作者简介:孟祥龙,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前列腺恶性肿瘤。 通信作者:安恒庆,男,博士,刚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前列腺恶性肿瘤,E-mail:9269735@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30585.html, 。

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技术诊疗规范

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技术诊疗规范肝脏穿刺活检技术简称肝穿刺。当前肝穿刺的方法主要用于慢性肝病和肝脏移植等方面。 一、适应症 1.慢性肝炎目前慢性肝炎是肝穿刺的主要适应症。年龄大于40岁的部分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时机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主要依赖于肝脏病理学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多需借助肝活检。 2.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酸转肽酶(GGT)增高等。 3.药物性肝病对于病史不详,与慢性肝炎鉴别存在困难时,可借助肝穿刺病理诊断。 4.不明原因黄疸适用于超声未见肝内胆管扩张,黄疸鉴别有困难临床偏向肝内胆汁淤积。 5.感染性疾病常见疾病包括组织胞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病、结核等。 6.代谢性疾病包括血色病、Wilson病、糖原累积病和淀粉样变等。 7. 器官移植在肝脏移植的围手术期,肝穿刺有助于判断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二、禁忌症 1.重度黄疸,大量腹水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比较应小于3秒,血小板计数应大于50×109/L。 2.充血性肝肿大。 3.右侧胸腔及膈下有急性炎症。 4.血友病患者。如有强烈指征应通过输入Ⅷ因子改善凝血状况后施行。 三、操作步骤 1.肝穿刺术前准备 1.1术前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如不正常,不应强行穿刺。 1.2 穿刺前应测量一次血压,以了解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情况。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立止血1000U。 1.3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穿刺目的及可能出现之并发症,训练患者数次深呼吸后屏息。 1.4 用品准备无菌肝穿刺包、一次性活检枪(16G)、灭菌超声探头、灭菌手套、高弹力腹带、利多卡因、标本固定液等。 2.肝穿刺操作方法 2.1患者取左侧卧位,先用普通超声探头确定最佳穿刺点及进针路径,避开大的血管及胆管,并测量穿刺点至肝包膜距离。 2.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及超声操作者带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根据测量皮肤至肝包膜距离,局麻至肝包膜。 2.3换灭菌超声探头,涂灭菌耦合剂,嘱患者屏息或平静呼吸,取枪迅速进针至肝组织约2cm,激发活检枪后迅速拔出。 2.4拔针后立即消毒按压创面止血,再胶布固定,高弹力腹带束紧。 2.5 取出穿刺组织,以固定液固定根据临床需要送检病理。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可在显示器下监控进行,从而避开重要器官和较大血管及胆管,是较为理想诊检技术。一次性活检枪,进针速度极快,很好地避免切割副损伤。 四、术后处理 4.1 穿刺后出血最常发生在术后的3-4小时,一般在术后6小时内密切监测,如有内出血表现明显,应考虑输血,必要时邀外科医生协助。穿刺后出血是第一位的严重并发症,但发生几率极低。据报道肝穿刺后出血的致死率仅为1-1.2/10000。 4.2 穿刺后如局部疼痛,应仔细查找原因,若为一般组织创伤性疼痛,可给止痛剂。 4.3 术后可短期内常规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及止血药预防出血。

第一包穿刺活检装置

第一包:穿刺活检装置 1、一次性吸引活检针 用于甲状腺结节及淋巴结的细胞学穿刺,取得细胞学病理诊断 规格:23Gx5cm、25Gx5cm等各规格 2、同轴针 用于甲状腺及其他部位复杂肿瘤的穿刺活检及消融治疗,避免多次穿刺造成出血的可能。 规格:13G、15G、17G等,长度≤5cm(甲状腺结节消融用)、≥15cm(腹部肿瘤治疗用) 第二包:医用激光光纤 1、光纤为石英材料制成,已通过生物相容性试验,对人体无致敏反应、无毒性。本医用激光光纤需要与院方在用的医用钬激光设备配套使用。 2、主要结构组成:医用激光光纤由连接器、光纤丝、保护管三个部分组成。光纤丝采用熔融石英材料,连接器采用铜和不锈钢材料,保护管采用硅橡胶材料制成。接口为SMA905标准接口。 3、产品性能、参数 3.1 总长度:3米; 3.2纤芯直径(见表1); 3.3光纤适用的波长:2100nm; 3.4对应波长的最低传输效率不小于85%; 3.5最大传输功率(见表1); 3.6清洗、消毒灭菌方法:推荐环氧乙烷/低温等离子消毒灭菌方式; 3.7光纤抗拉强度(见表1); 3.8光纤最小弯曲工作半径(见表1)。

表 1 第三包神经气管插管和探头 第四包射频控温热凝器配套耗材

第五包监护仪配件

第六包防滑脱引流管 构成:由导管、穿刺针套件(包含穿刺针与穿刺套管)和塑料管组成。 材质:导管由聚酯及聚酰胺材料制成,通过镍钛合金进行加强。穿刺针套件为304不锈钢,塑料管为PET,固定线材质为尼龙(线径0.17mm,0.22mm)。参考规格:直径2.00mm(6F、8F、10F、12F),长度750px,流量3.1ml/s 第七包:内镜用异物钳 第八包:一次性使用无菌介入包 1.手术衣SMS材料2件 2.手术单SMS材料1个 3.垫单(加强垫)一个 4.包布(器械垫)180*150 克重大于50g 双色膜 5.乳胶手套2副 6.治疗巾不小于5个 7.床单180*160 1个 8.机头套2个 9.手术刀1个 10.量杯2个 11.海绵刷2个 12.纱布块大于8块 13.弯盘1个 14.塑料碗1个 15.塑料盆1个 16.塑料方盆1个不小于3000ml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罕见。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可以预见,前列腺癌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高,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前列腺癌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前列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每年应进行直肠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1次的相关检查以监测前列腺癌。专家建议前列腺癌症状早知道,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四期。而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也就是骨转移。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 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的有效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方法是直肠指诊检查加血清PSA浓度测定。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怎么回事?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是骨骼的疼痛。持续的钝痛,常常影响患者的食欲及日常的生活节奏,以致病人日渐消瘦,痛苦不堪。其次,由于骨头一点一点地被肿瘤细胞

前列腺癌

丁香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国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就前列腺癌来说,目前这一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怎么样? 谢教授: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六,但在美国男性中位居第一,超过了胃癌。在中国,前列腺癌以往的发病率是很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增长非常快。以我们科室为例,1993年我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大概只有12例前列腺癌。但是到2013年,我们一个科室全年确诊的病人就有430例。全国范围内,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发病率数据,单就上海来讲,其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已占上海市男性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第一位。 丁香园:那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无统计数据? 谢教授:浙江省的数据还在统计中。 丁香园:相对于其他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有哪些特点? 谢教授:通俗一些来说,前列腺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肿瘤,具有许多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异质性。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把一名病人的前列腺癌取出,把肿瘤块里面不同的肿块分离出来,然后接种到老鼠身上,结果长出了三种肿瘤。第一种在小鼠身上不生长,第二种生长但不转移,第三种是不但生长还转移。所以,即便是同一个病人,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前列腺癌非常复杂。当然现在临床上有一些方法,希望能把握前列腺癌病人的不同恶性程度,比如可以通过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不同的Gleason 评分(6分/7分/8~10分)、还有它的临床分期(T1期/T2期/ T3期/T4期),以及淋巴有无转移或有无远处转移,最终根据这几个评价指标,我们把前列腺癌分成低危、中危、高危,也有分成极低危、低危、高危、极高危的。通过这样的指标来预测病人预后会如何。但是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未来的趋势可能是能够做出很多分子分型,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来判断预后,同时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第二个特点和年龄有关。前列腺癌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年轻人较少,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曾经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就碰到过35岁的前列腺癌患者,也碰到过40岁的,50岁的也有,但是都比较少,高峰年龄一般出现在六十五岁。 丁香园:近年来,经常提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和既往的概念(HRPC、AIPC)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这一概念? 谢教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前列腺癌是一个依赖雄激素生长的肿瘤,身体中雄激素的主要来源是睾丸,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五,其次来源于肾上腺,肾上腺也能合成雄激素,占百分之五左右。第三,现在发现,当前列腺癌细胞发展以后,其细胞内的雄激素合成也会增加,所以前列腺癌本身也会合成一部分雄激素。 我们以往的概念,就是把前列腺癌分成雄激素依赖-雄激素非依赖-雄激素抵抗,所谓雄激素非依赖就叫AIPC,雄激素抵抗就叫HRPC,但实际上临床会出现矛盾,当病人进行一线雄

肾穿刺活检技术的立项任务书

附件1 项目编号: 研究开发项目任务书 项目名称:肾穿刺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 承担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肾内科 协作单位:山西大医院肾内科北大一院肾病研究所汾矿总医院功能科 开发机构: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起止时间:2016.2-2016.12 项目负责人:郭平 2015年1月30日

一、项目立项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肾脏病理检查为了解肾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对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治疗疾病和估计预后 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说,肾脏病理检查的开展是肾脏病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飞跃。目 前,肾脏病理检查结果已经成为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指标,是各种肾炎肾病治疗的基础。概括起 来,肾穿刺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⑴明确诊断⑵指导治疗⑶估计预后。 二、主要研究、试验内容、目标、技术关键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研究:肾脏病理检查与临床的关系 试验内容:对符合肾穿刺适应症的患者行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固定后送山医大二院肾病 实验室进行切片、病理报告、必要时送北大一院进行电镜检查,最终统计穿刺的成功率及病理 结果与临床的符合率,疾病的治愈率。 目标:起始时有上级医院指导下穿刺,尽快做到本院独立完成肾脏穿刺操作,有可能的 话,带动我院病理科的发展。 技术关键:在B超定位下进行肾脏穿刺,并选取合适的固定液固定标本 经济指标:每次穿刺的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为医保节约的医疗费用在0.5-1万元/人次左右。

三、达到的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的前景 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0%左右,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法的开展,也为我们探讨肾脏病临床与病理的关系提供了方便,推动肾脏病临床和科研的深入开展。使我科的技术水平 直接迈入三级医院水平;也将成为介休、灵石、孝义、平遥、沁源等周边地区首家开展此项目 的医疗机构,可大大提升我院在晋中地区肾脏病诊治方面的社会地位;为医保节约的医疗费用 在0.5-1万元/人次左右。 四、采用的研究、试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工艺流程) 使用无菌条件下肾穿刺取肾脏活组织病理检查技术可明确肾病患者的肾脏病变病理诊 断,根据肾脏病理选取合适治疗方法,不同的病理预后不同,可明确患者的预后情况。具体流 程如下 发现肾病患者---常规检查---无禁忌症---肾穿刺知情同意---B超定位下肾穿刺取肾小球15-20个单位---送北大一院肾病研究所病理检验---根据病理报告选择治疗药物---好转出院---门诊随访---统计数据

前列腺癌晚期全身扩散能活多久

前列腺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与环境、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在临床确诊的时候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出现了扩散和转移,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全身扩散,那么前列腺癌晚期出现全身扩散能活多久呢? 前列腺癌晚期全身扩散能活多久?前列腺癌发展到了晚期,出现扩散此时病情是比较严重的,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想知道还能生存多久,也好有个心理准备,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这涉及很多问题,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选择的治疗方案,心态,护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前列腺癌晚期出现扩散并不是被判了死刑,建议患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晚期出现全身扩散首先要考虑的是控制患者的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活治疗,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晚期出现全身扩散,此时患者体质较差,手术治疗已经不是最佳的选择,而放化疗虽然是晚期常见的治疗方案,但是放化疗的杀伤力比较大,不仅将肿瘤细胞杀死,还会对正常的免疫细胞造成伤害,化疗的毒副作用很大,有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特别是一些免疫力和耐受力比较低的患者,更是承受不住放化疗带来的痛苦。 所以专家建议,前列腺癌晚期出现扩散最好是选择中医保守治疗,中医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不仅抑制肿瘤的生长,控制病情的发展,长时间服用还可以缩小肿块的大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晚期食道癌想要完全治愈可能性不大,只能通过治疗减轻痛苦,改善患者临床的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在临床上,出身于中医世家,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在祖辈“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疗法”为代表的新路子,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为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使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黄秋华(化名),男,76岁,南阳市人,前列腺癌 2008年6月,黄秋华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确诊胡后行放疗33次,之后定期复查。由于肿瘤标志物升高,于2012年4月4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诊。来诊时,黄秋华体虚消瘦,眠差多梦,大便不规律等症状明显,以“三联平衡疗法”为原则中药治疗,服药14付后复诊,脉象好转,体力好转,遂坚持服药至今。2012年5月2日来诊,精神、体力较前好转明显,以前上四楼困难,现能轻松上五楼,家人对效果满意。 前列腺癌出现全身扩散虽然病情比较严重,但是并不是被判死刑,此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治疗药物进展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治疗药物进展 来源:药智网作者:中华小吃

图五:阿比特龙国内申请类型及百分比 图六:恩杂鲁胺国内申报进度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5.一些在研的CRPC候选药物 目前,在研的用于CRPC的药物已有多个进入临床,而相对较为“火”的两个研发方向,自然是CYP17A1抑制剂和AR抑制剂(也许与阿比特龙、恩杂鲁胺的高销售额有关吧)。 如AR抑制剂,Tokai Pharmaceuticals的galeterone(TOK-001)处于III期(终止),国内苏州开拓药业的Proxalutamid (GT-0918)已进入临床II期,强生公司的ARN-509已进入II期临床等;而CYP17A1抑制剂,Viamet Pharmaceuticals Innocrin 开发的Seviteronel(VT-464)已进入FDA快速通道,武田制药的orteronel(TAK-700)已进入三期(终止)等。 图七:一些在研候选药物结构 6.小结与展望 虽然,多西他赛和后续的卡巴他赛作为一线化疗药物成功提高了mCRPC患者的生存率,但就目前,阿比特龙和恩杂鲁胺却越来越受到更多泌尿科医生的关注和青睐,不过,他们均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快速抵抗性并缺乏“持久性受益”。故而,更为高效的用于治疗CRPC的药物亟待开发。与此同时,每种新药的最适患者群是什么?如何确定CRPC患者的最佳给药时间和给药顺序?能否尽快评估和确定新老药物联合使用的最佳组合?如何克服药物的耐药性等等问题,都是我们所应该认真思考的。相信,如同肺癌一样,随着研发人员对前列腺癌的重视,尤其是对CRPC的不断深入研究,更为安全、高效的药物,终究会出现并更好的发展开来!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前列腺癌骨转移

百度文库 【前列腺骨转移】 治疗 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常伴显著的脊髓压迫症状、病理性骨折以及其他的骨相关事件。二碳磷酸盐化合物以及唑来膦酸尽管并不是常见用药,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减少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的常规治疗用药。然而,一些新药物的出现预示着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可能提供更好的治疗措施来预防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及转移性骨痛。 在2012年9月28日(星期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举办的前列腺癌内科治疗进展的会议上,英国皇家马斯顿医院的顾问临床肿瘤学家,Chris Parker医生,回顾了现存的以及新出现的前列腺癌的骨治疗措施的相关数据,然后对于我们如何最佳的运用这些治疗措施来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推迟骨相关事件和骨转移的发生提出了专业性的见解。演讲开始时Paker医生首先评论说,目前对于一些老的骨靶向药物:如唑来膦酸、氯磷酸盐,我们缺少对于这些药物对生存率影响的统计,并且在唑来膦酸和狄诺塞麦对于总生存率的不同影响方面,也同样缺乏观察(狄诺塞麦是核因子KB配体受体激活剂的抑制剂)。 包括唑来膦酸和狄诺塞麦在内的许多药物都能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一些新药,如enzalutamide(一种新药,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尚未审批,丁香园8月的一篇新闻报道过)和阿比特龙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然而,早些年的数据显示,骨靶向的阿尔法粒子辐射药物:镭-223最能提高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14.9个月比安慰剂组11.3个月;HR 0.695;95% CI:0.581-0.832,p=0.0007),推迟骨相关事件发生((HR 0.64; 95% CI: 0.52–0.78, p<0.001)并提高生存质量(前列腺癌治疗功能评价FACT-P总分数27比安慰剂组18,p<0.05)。以上数据提示对于去势抵抗性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患者,无论是未经化疗的还是化疗后,镭-223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药物。 应建议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采纳可降低骨质丢失的生活方式。(1)饮食方面:无高钙血症的患者建议进食高钙食物(如乳品、绿叶蔬菜)或/和补充钙剂,每日钙摄入量约1200 mg。

前列腺癌转移是扩散吗

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引起警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临床上,很多患者对于前列腺癌并不了解,那么前列腺癌转移时扩散吗?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扩散:癌症在原发部位向周围发展叫‘扩散’,累及本器官及邻近组织;转移:是通过血液或淋巴液转到其它器官;比如癌细胞本来在腹部,可能会转移到脑部。两者都提示病情加重了,但是性质不一样。建议患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出现扩散和转移意味着病情加重,已经发展到了晚期,会伴随着很多的并发症,此时患者体质较差,前列腺癌扩散转移手术风险比较大,即便是手术之后依然会出现复发,因此晚期前列腺癌多采用放化疗和中医药进行治疗,但是放化疗治疗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有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使肿瘤发生转移,且另一方面放化疗伴有很大的毒副作用,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在放化疗的时候多配合中医药进行治疗,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对于不能耐受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则可以选择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案,调整患者的全身机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中医治疗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缩小肿瘤大小,但是却对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有非常好的效果,当患者身体免疫机能强,就能抵抗癌肿的侵害,能阻止癌细胞进一步增长,最终使患者获得较理想的生存期。由于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重在治本,所以治疗康复后,疗效持久稳定,不宜复发和转移。即使长期坚持服用中药,也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伤害,反而能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毛正阳(化名),男,71岁,郑州市人,前列腺癌全身骨转移 2010年7月,毛正阳确诊为前列腺癌,且全身骨转移,于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2个疗程,未放疗。 2011年7月2号,毛正阳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来诊时毛正阳纳差,全身多处疼痛,消瘦,乏力,逐按“三联平衡疗法”服用中药治疗,7月27号,患者一般情况好,除纳差,髋部疼痛余无不适。8月7号,病史如前,纳差髋部疼痛减轻,9月19号,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髋部疼痛,饮食可,精神比以前大有好转。 患者和家属选择中医药的时候也不能盲目,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辩证论治,对症治疗,需要中医有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经验,要有行之有效的方药,才能起到良效。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推荐出身于中医世家的袁希福教授,行医30多年,医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其中各种肿瘤病人数以万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诊治病人态度极为严谨负责,每一病例必详细记录病情及治疗经过,留下完整的医案。 其独创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相信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对前列腺癌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前列腺癌出现扩散和转移都意味着病情加重了,建议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积极治疗,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做好护理工作,让患者早日实现康复。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6-12T17:18:42.6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1期作者:周毅王伟刘杰卢启海姚远杨剑文陈翔[导读] 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西柳州 545060)【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并根据二次穿刺结果分为合并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组(64例)和未合并IDC-P组(26例),比较两组的PSA、PSAD、PSATZ 水平。结果: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合并IDC-P组的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DC-P组(P<0.05)。结论: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的诊断中有利于明确有无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关键词】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前列腺导管内癌;前列腺穿刺活检;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1-0152-02 前列腺癌是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病死率。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多患者待确诊时已出现肿瘤转移,成为转移性前列腺癌。临床对转移性前列腺癌主要采用去势治疗的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可在去势治疗后12~33个月内可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RPC)。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CRPC的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二次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能准确分辨前列腺 癌成分变化,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在CRP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9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并行去势治疗无效后诊断为CRPC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6.4±5.7)岁,前列腺体积(57.34±7.12)cm3;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针数(9.36±1.63)针,行去势治疗,治疗后间隔18~25个月,之后连续三次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血清睾酮<50ng/ml,确诊为CRPC,经会阴超声引导下行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针数(9.61±1.67)针;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合并严重肛肠疾病者;比较两次穿刺活检的方法、穿刺针数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会阴超声引导下二次前列腺穿刺活检,取膀胱截石位,推开阴囊,对会阴区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中央带进行穿刺,可疑病变部位加穿1~2针,总共穿刺8~14针。病理标本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行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处理。免疫组化按SP法对P504S和P63双标记染色,并行Ki67染色。采用高压煮沸的枸橼酸缓冲液(PH6.0,10mmol/L)进行抗原修复。P504S阳性则确诊为前列腺癌,P63阳性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切片前后两次均由相同的2名泌尿病理医生独立完成,病理分级根据1992年Gleason修订的评分及分级标准,诊断依据EPstein标准[2]。 1.3 观察指标 对首次穿刺和二次穿刺后1周均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SATZ)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电化学发光法、采用配套试剂检测。二次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合并IDC-P组和未合并IDC-P组,再次检测PSA、PSAD及PSATZ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4 判定标准 化疗后症状改善,软组织及骨转移灶变小,PS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但≤50%[3]。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的PSA、PSAD及PSATZ水平比较 二次穿刺时PSA、PSAD、PSATZ 水平显著高于首次穿刺(P<0.05),见表1。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 2.3 治疗预后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13点系统穿刺活检术180例报告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13点系统穿刺活 检术180例报告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朱磊一贾勇孙小庆高健刚侯四川 【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13点系统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0例直肠指诊阳性和(或)PSA4ng/ml的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3点系统穿刺活检术。即在标准的经直肠超声引导6点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的同时,增加前列腺中间部位及前列腺两侧旁正中线远侧的穿刺点数,共穿刺活检样本数为13个点。将增加的7点活检部位的病理结果与标准的6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进行比较。结果180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者77例(42.8%)。77例患者如行前列腺6点系统穿刺,将有18例患者漏诊,占23.4%。180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3点系统穿刺活检术易操作,前列腺癌检出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少,目前仍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活组织检查经直肠超声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 guided systematic 13 cores prostate biopsy in prostate carcinoma diagnosis. Methods A total 80 patients referred for abnormal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and (or)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4ng/ml or greater underwent transrectal ultrasound guided systematic 13 cores prostate biopsy.That is,in addition to the standard sextant biopsies,cores were taken from the far lateral and middle regions of the gland as described by Eskew.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additional reg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extant regions.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42.8% had cancer on biopsy(77/180).Of the 77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18(23.4%)had carcinoma only in the additional regions,which would be undetected on the sextant biopsy technique.No complicationgs has been observed in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rectal ultrasound guided systematic 13 cores prostate biopsy. Conclusions Transrectal ultrasound guided systematic 13 cores prostate biopsy can increase the cancer detective rate significantly.it is safe,efficacious and easily operated,which should be recommended to be used in clinic. 【Key words】Prostatic neoplasms;Biopsy;Transrectal ultrasound 近来许多研究显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3点系统穿刺活检术可以明显增加前列腺癌的检出率[1]。我们自2009年9月以来采

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2005 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远较欧美国家少见。美国报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只占恶性肿瘤的0.3%左右。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如何?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少见。 在欧美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北欧各国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在美国它仅次于肺癌,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在对其他原因致死的男性常规尸检中发现50~60岁年龄组潜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为10%,而70~79岁年龄组为30%,说明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还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在东方人中本病很少,但近期我国资料统计表明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前列腺增生手术中,病理切片检出的前列腺癌为5%~20%。尽管如此,我国仍属少发地区。世界各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有不同,除去年龄因素后的死亡率,高到瑞典的18/10万/年,低到日本的2 4/10 万/年和中国台北的1.0/10万/年。对从各低发地区移民到美国的人群研究表明,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接近美国男性,居住于美国的日本人前列腺癌发病率要高于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但通常没有美国人高,这也提示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环境因素比遗传特征更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引起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性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肿癌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欧各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且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相差很大,黑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白人次之,黄色人种最低。 已报道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令人困惑,因为其中几乎无一因素能够恒定地重现。其中因素之一是在排除年龄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后,有生育能力的前列腺癌的患者的子女数明显高于正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但有孩子并不是前列腺癌的诱因。此外尚有多种相关因素,如前列腺曾有淋球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性活动增强及激素水平改变等。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与接触镉有关;在美国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此外饮食因素(如脂肪)也曾被认作是诱发因素。从这些不同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可分四期: (1) A期A期的病灶临床上不易查出,只能由病理学通过尸体解剖、前列腺增生摘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的检查作出诊断。病灶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内,细胞分化良好,生长缓慢,肛诊检查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此期约占全部前列腺癌的9%,临床无症状。 (2) B期典型的B期病变表现为直肠指诊时的前列腺单个结节,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直肠指诊发现的局部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必须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此期40%病人有尿路症状,约占前列腺癌的11%左右。 (3) C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包膜,侵及精囊等邻近组织和器官,但无远处转移证据。约44%前列腺癌属此期。 (4) D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并有远处转移灶。此期约占36%。 明确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对于A、B期患者,由于病变基本局限在前列腺内,可以争取尽早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C、D期已经有前列腺外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只能做前列腺的姑息性切除术,再配合内分泌疗法及放、化疗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分几型? 前列腺癌属于来自前列腺泡或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约占97%,鳞状上皮细胞癌、移行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等仅占3%。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前列腺癌可以分四类: (1)临床癌有局部症状,侵犯明显而转移较晚,一般起源于前列腺外周带,可以长期不侵入尿道周围带,镜下形态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2)隐蔽癌原发病灶小,缺乏局部症状而不易发现,但常有广泛转移,临床首先发现转移癌,经全面检查发现前列腺癌为原发灶,前列腺可有轻度肿大而无严重的结构破坏,镜下为分化较差的腺癌或单纯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