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

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
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

外国建筑艺术史

浅谈中世纪欧洲城堡

学院(部):科技学院艺术教学部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杨鹤刘欣张玄刘岱源

班级:环艺0903 学号: 08 指导老师:范为超职称:讲师

2012年6月

摘要

提到城堡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第一个景象可能不是某栋宏伟建筑、也不是某个景点、更不会是某本史论书,而是一个个的童话故事、电脑游戏、科幻大片和儿时的回忆等。城堡就是这样,它脱离了常规的建筑仿佛产生于虚幻的世界,但它又的确存在。不是梦也不是幻想,它是现实生活与童话世界最为接近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城堡的介绍、发展、结构的演变以及实例的赏析,来分析城堡的艺术特征、建筑结构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相关的建筑装饰和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最后阐述城堡给自己所带来的感受。

关键词:中世纪,城堡,建筑,童话故事

目录

第1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接近童话的地方 0

第2章城堡的发展历程......................................... 2-7简介.. (2)

城堡的发展................................................... 2-4城堡结构的演变............................................... 5-7第3章经典城堡图文欣赏...................................... 8-15部分经典城堡简单介绍......................................... 8-10德国新天鹅堡实例赏析........................................ 10-15个人感言 (15)

参考文献 (15)

第1章前言

最接近童话的地方

欧洲大陆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永远是那有着浓郁特色的人文气质,比如欧洲的古老城堡:坚固而神秘,历经风雨,却能和周围的自然景致一起挽留住时光,见证着岁月的流逝,城堡是欧洲每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的骄傲,也是去欧洲游历的人们不会错过的游览胜地。这些散落在欧洲大陆的古老城堡,各具特色,美的无法形容,换句话说也许是因为它们是现实生活中最接近童话的地方。

童话般的城堡,神秘而令人神往……在十多个世纪之前,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干什么用人们是怎样去建造它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又是如何的去演变下面抱着这些问题,带您进入一个神奇的城堡世界。

第2章城堡的发展历程

简介

欧洲中世纪的诸多神话传说引人入胜,而骑士、城堡、公主更是欧式童话里的永恒主题。城堡的诞生,源自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城堡是当时政治分裂,势力割据的产物。可以说军事是城堡从诞生,繁荣到消亡一直以来的主线,贯穿着城堡发展的始终。

城堡的发展

城堡是中世纪欧洲地区的一种武装建筑,主要是给领主和贵族所居住,并非是一个公共的防御工事工程。由于城堡建造的时间和地点不同,所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來说都建有城墙和垛口等防御性工程。

早期:

城堡最初起源于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卡

洛林王朝倒

台导致其领

土分属于不

同的领主和亲王。城堡被他们用来控制周围邻近的土地,作为发动攻击和对敌防守的基地,因此它同时是攻击性和防御性的建筑。除了其军事用途外,城堡还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和权利的象征而存在。城镇中的城堡常常用于控制当地百姓及重要的通行路线,而乡下的城堡则常常位于对周旁群落的生活十分关键的自然环境或建筑设施附近,例如磨坊和肥沃的土地。许多城堡最初用泥土和木材建筑,中央的高塔为领主居住的地方,四周仅有些矮墙,因其防御不足,后来往往用石材重修了防御工程。早期的城堡多数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防御并只有中央城楼,缺乏塔楼和垛口这样的防御工程。

十字军东征时期:

在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人们开始了对城堡防御性的研究。这一研究强调了侧面的火力,在其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城堡中设置大量的塔楼。因此,新的城堡常常呈多边形,且拥有一套可以同时集中火力的防御工程。这些防御工

程的改进也受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

例如十字军的城堡建设方式和古罗马要塞

的启发等。城堡建筑的元素并非全部用于

军事,像护城河这样的设计也逐渐从最初的防御目的成为了权利的象征。虽然火药在14世纪已经传入欧洲,但在15世纪的火炮威力强大到足以击碎城堡的石质城墙之前并沒有对城堡建筑产生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

进入16世纪以后人们仍然兴建城堡,但是为了对抗强大的大炮火力所采用的技术使得城堡不再适宜居住。因此,真正的城堡开始逐渐消亡,并被沒有行政管理功能的火炮要塞和不具备防御功能的私宅所代替。18世纪以后,作为浪漫

主义的哥特式复兴的一部分,人们开始重新对城堡感兴趣,并开始建造仿城堡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军事用途。

现代开发与维护:

图8

现在这些城堡大多被开辟为旅游景点、或者高级旅馆与饭店。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购买:在德国,城堡可以简单的手续和低廉的价格购买,但是购买者必须对城堡进行修缮维护,这样算下来价格也是相当的昂贵。

城堡结构的演变

城堡有很多种不同的构造类型,但是它们很容易区分出来。

其实,研究城堡是如何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对于城堡的发展史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层面。它从土丘上的一道栅栏,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成为圆形防御式城堡,然后是同心城堡,其后又由于失去了防御意义而最终演变成了皇室宫殿。

以下介绍的

是城堡演变的几个

重要阶段:

树林山丘式城堡:

树林土丘式城

堡的构造是这样的:一圈沟渠围起的土丘上种满树林,中间开一条小道,延伸向上便是围起的城壁了。土丘下面是大片的荒地,用栅栏围成一圈,另外,栅栏的外面还有一条沟渠,沟渠之上往往会架一座小桥,连接着“城堡”的大门。从草图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现代城堡的一些原形,例如这个栅栏的设计,演变到后来就成了石砌墙和门塔。

方形城堡:

也称作为

是主塔式城堡,

它出现在11世

纪至12世纪期

间。比起树林土

丘式城堡,方形

城堡的模型与

我们现在见到

的相似多了,它

已经开始采用石头来砌墙,并且砌的很高,墙体也很厚实,只是这样的城堡已经不能建在土丘之上了,因为石块的重量实在太巨大。非常有意思的是,整座城堡唯一的入口在二楼,也就是说,对于入侵者来说,想要进入城堡,绝非易事,而且城墙壁上有很多窗口,在城堡里面就能掌控外面的视野。我们非常熟悉的伦敦塔,就属于这个类型。

圆形防御式城堡:

发展到13世

纪的时候出现了这

圆形城墙的城堡,

它通常是圆形或者

半圆形的石壁,里

面又修筑了很多建

筑,这个类型可以

看做是树林土丘式

城堡的升级版本,

将圆形栅栏升级为

石砌墙。英国的里

斯托默尔城堡就是

这个类型很好的代表。

同心城堡:

这个类型出现在13世纪和14世纪,它是圆形城堡和方形城堡的结合体,它

说明当时的防御技术有了

很大的提升。同心城堡有

一系列的墙壁,也就是说

一面墙壁包围了另一面墙

壁,有的甚至还在各个墙壁之间设

计有护城河。这一系列的设计起到

了很有效的防御作用,它给入侵者大大的增加了进攻的难度,因为很难做到同时攻克下这么多的防线,。同心城堡另外一个重要的改进就是,它把方形建筑调整为圆形建筑,也就是出现了塔楼。圆形的塔楼变得更为坚实了,视野也没有死角,能更好的防御敌人。

皇家宫殿式城堡:

在14世纪到16世纪,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种类型对传统的森林城堡做了很好的补充,因为它主要是用来住人的。由于武器发展的非常迅速,例如大炮,它们对城堡的杀伤力变得越来越强,也就是说那些花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建好的城堡,可能几天之内就会被这些武器给完全摧毁掉。这使得林中城堡变得越来越少,但是修筑城堡的技术和方式还是流传了下来,这在一些大型建筑的设计上体现得很明显,它们的功能不再放在防御方面,而是开始注重奢华的陈设。那些野外的城堡也渐渐变成了皇室的住宅。

第3章经典城堡图文欣赏

许多欧洲国家都拥有神秘辉煌的城堡,这些古堡是欧洲历史的见证。而今,古堡盛行的欧洲中世纪已经成为一道模糊的历史背影,而承载着斑驳历史的古堡却留存了下来,成为欧洲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成为世界建筑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源流和载体。下面介绍的几座城堡,均为欧洲城堡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著名古堡。这些古堡主要位于欧洲大城市周边及一些著名的古镇附近。如果有机会到欧洲去旅游,一定要亲临这些古堡去感受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部分经典城堡简单介绍

法国圣米歇尔山城堡:

位于法

国诺曼底附

近,是距海岸

约1公里的岩

石小岛,呈圆

锥形,周长

900米,由耸

立的花岗石

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

公元708年的一夜,在圣米歇尔山附近修行的红衣主教奥贝,连续3天梦见天使米歇尔手指沙滩上的一座小山,示意他在此修建教堂。正是这场梦人们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无数的教士和劳工们将一块块沉重的花冈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造就了这个奇迹。

城堡上没有一个精美的石雕,也没有豪华的讲坛,哥特式玫瑰窗上镶的也不是绚丽的彩色玻璃。没有夸张,没有奢华,一切都是那么平凡而朴实,。

法国卢瓦尔河香波城堡: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极致,共

有440个房间、84部楼梯,从正

门步入主堡,立即置身于一个明亮

宽敞的大理石宫殿之中,正对着著

名的“双旋梯”,两组独立的楼梯

相互交错地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轴

心,螺旋式地盘旋而上,同时上下楼梯的人,

可以相互看见,而不会碰面。据说,这是当年国王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妇正面相遇时引起尴尬和纠纷,特地请达·芬奇设计的,堪称建筑史上一绝。

城堡的另一个妙景是它的外形。除了圆形的尖顶之外,还可以看到好多精美雕刻的小屋顶,那可是取暖炉的烟囱。远远望去,整个城堡就像一个插满蜡烛的大蛋糕,犹如童话般美丽。

德古拉城堡:

恐怖传说的发源地,中世纪德古拉伯爵(吸血鬼伯爵)的城堡,又称为布朗城堡,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城堡所在的地势极为险要,它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从路上经过的任何人也难逃城堡主人的眼睛。因为伏勒德杀人无数,他害怕有人来报复,将城堡的大门改建成了城墙,欲进入城堡,只有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

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德古拉堡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

不禁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虽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鸡毛鸭血,但这个戒备森严的城堡本身还真有一种神秘而惨烈的味道。

城堡门口有小商贩兜售有关吸血鬼的资料和纪念品,城堡管理处立在大门口的告示牌:不许在夜间进入城堡。

德国新天鹅堡实例赏析

新天鹅城堡是

德国的象征,世界上

没有一个国家像德

国那样拥有如此众

多的城堡,据说目前

仍有14000个。在众

多的城堡中,最著名

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新天鹅堡的建造带有浓厚的戏剧色彩,最初它是因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个人的梦想所设计,国王是位艺术爱好者,一生受着瓦

格纳歌剧的影响,

构想了那传说中

曾是白雪公主居

住的地方。

他邀请剧院画家

和舞台布置者绘制了建筑草图,梦幻的

气氛、无数的天鹅图画,加上围绕城堡

四周

的湖

泊,沉沉的湖水,确实如人间仙境。

城堡建在三面绝壁的山峰上,全高约70米。城堡的四角为圆柱形尖顶,上面没有瞭望塔。远眺新天鹅堡让人有一种梦境般的感觉。

新天鹅堡采用白色装瓦砌成,与天空融为一体,

给人一种纯洁、舒适的感觉.

窗户基本都是采用拱形支撑方式,加大支撑力度又起到了美观的效果。

内部

功能

关系

图解:

1.歌手大厅:

金碧辉煌的歌手大厅诠释着

一种在装饰上的节奏与韵律感。

1867年路德维希二世在访问

过瓦特堡以后,就下决心要建造

一个类似的歌手厅。大厅四周布

满用黄金雕琢的烛台,每当路德

维希二世感觉孤独的时候,就喜

欢一个人在大厅里点燃六百多根

蜡烛,静静地品味这份孤独感,

同时欣赏着那些自己得意的作品。

2.红色的回廊与仆人房:

位于新天鹅堡的二楼,由于地面铺盖着红

色的地毯而得名。木质的门上用螺钉呈Z字形

订立,增加其牢固性。

“红色的回廊”旁的仆人房,一共是五间双人

房,房内都有成套的家具。

3.国王的起居室和钟乳石洞:

起居室设在四楼,房间内的窗户、床罩、椅背的布料及刺绣,都采用了巴伐利亚王族的代表颜色深蓝与金色。床铺上的顶棚和壁板都有哥特式的精致雕刻,共花费十四位雕刻家四年的时间才完工。

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个人工钟乳石洞,这是汤霍瑟传说中的爱欲女神维纳斯之洞窟。内有小瀑布与水池以及哥特式标志性的彩色玻璃窗,炫丽的光线造就神秘灿烂的景象。

4.国王的宫殿:

宫殿入

口、窗户、列

柱廊等全都

是半圆头拱,

这是罗马式

的建筑的特

征之一。

壁画主

要是对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中世纪的传说》中的人物题材进行绘制,作为墙壁的主题装饰。

国王的宫殿是15公尺高,20公尺长。马赛克地板,地板上描绘了如地球形状的椭圆,上面有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宫殿的圆顶则象征着天空中与太阳同向移动的星星,由黄金色的黄铜板所制造的枝状灯架,尖锐的形状像极了拜占庭的王冠。灯上也镶嵌着玻璃石头和象牙制的仿制品,可以点上96支烛光,挂在天和地之间,象征着国王的位置。

4.随处可见的天鹅图案:

在新天鹅堡内可处处见到

天鹅的图案,有天鹅的日常用

品、壁画、帏帐,就连洗手间

的自来水水龙头,也使用了天

鹅的形状。

这是因为路德维希二世

个人比较欣赏天鹅优雅高贵的姿态,自喻天鹅...

附言:

新天鹅堡是超现实想象的产物。因为它是路德维希二世个人梦想着重现中世

纪城堡神话,倾其所有建造了这座城堡,这在当时是个荒唐的举动。但今天辨证

地看,坏事变成了好事,他给德国留下了一个梦幻的王国,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既是历史遗产,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

个人感言

城堡是建筑、城堡是童话、城堡也是人内心的栖息所。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追求着陶渊明式的桃花源,而城堡正是一所这样的桃

花源,聆听天籁之音,感受自然魅力,成为了很多人梦中的向往。

但有些东西一旦脱离了梦的世界就无法生存,所以,距离总是美的。每个人

都应该有一座自己的城堡,让时间在城堡里不再拥有任何意义,让梦想在城堡里

成为现实。

有时,我在思考,我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给人梦幻般的意境,还是堡垒般

的坚实。或许,没有定论,但我只希望我的城堡能成为我心灵栖息的地方。

参考文献:

《关于建筑学的100个故事》,南京大学出版社,金宪宏,2010-04-01

《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外国30座最著名的建筑》,宁夏人民出版社,徐怡涛,2005 《世界建筑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陈文捷,2004-07-01

《拱的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卡罗尔。斯特里克兰博士,2003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陈志华,2001-08-01

《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克里斯蒂安.诺伯格,2006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西欧的城市以及其所有对将来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都诞生于中世纪。到1250年,不仅在地中海沿岸而且在西北欧都有着生机勃勃的城市。以下的叙述试图描述十三世纪中叶在一个新近复兴的城市特鲁瓦(Troyes)的日常生活。特鲁瓦是富裕的香槟地区的首府,大主教的驻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著名的香槟集市的所在地。 早在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安营扎寨的时候,西北欧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成为城市。那时巴黎已经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以至于凯撒的“高卢战纪”里记录了它被大火毁灭这件事。不过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地方,政治机构很不发达,商业活动非常稀少,宗教极为原始,这些情况限制了比村庄更大的社团的产生。大片的地区仍然处于蛮荒状态。 罗马军团修筑道路,为当地的农业产品提供市场,并在他们设防的营垒里为商人提供了掩蔽住所。他们驻防的一个地方位于塞纳河和一条重要的军事大道Via Agrippa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塔楼,后来的皇帝,特别是奥勒良(Aurelian),将它作为一个基地。Tricasses以及其他的一些驻防的城镇开始呈现出一个永久定居点的面貌,驻防的士兵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养家糊口,在服役期满后在城墙外从事农业或在城墙内从事手工业劳动。在从一个军事基地演化为一个行政中心的过程中,这个市镇获得了石头建造的城墙,吸引了新的居民:税收人员、官吏、军队的伙食承办商、以及有技术或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包括从德国和弗里斯兰(Friesland)的蛮荒之地抓来的战俘。特鲁瓦跟南欧的富裕的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跟巴黎也比不了,巴黎在三世纪已经拥有三座浴场、一个剧院和一个赛马场。特鲁瓦也许有一个浴场,这使得它生活设施方面跟大多数的其他北欧的城镇不相上下。 基督教会为许多北方的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动力,尽管最初的使徒并不总是为异教的城市和宗教当局所理解。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特鲁瓦,坚守其父辈信仰的总督和皇帝造成了很多殉道者。但当教会把君士坦丁皇帝变成一个信徒后,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帆风顺了。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主教区到处涌现出来。一个主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罗马行政中心或是一个以前的军团营地。这种新的教会体制要求有一个世俗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口提供服务。一个新词被用来描述这些教会城镇——cite(city)——这个词是从拉丁词civitas演变而来,civitas的意思通常是一个有围墙的居住地方。 随着罗马帝国力量的逐渐式微,地方上的罗马官员丧失了他们的权威,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便由基督教的主教来填补。到五世纪中叶,特鲁瓦主教的声望极为崇高,以至于当匈人(Huns)出现在邻近地区时,所有的人都投奔他以寻求保护。 特鲁瓦以前曾被汪达尔人洗劫过一次,阿提拉的匈人的名声跟汪达尔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普斯主教(Bishop Lupus)起先派遣了一个副主祭和几个文书去安抚敌人,不过一个不幸的事件使得这个使命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教士们穿的白色外袍使得阿提拉(Attila)的马倒立起来。这个匈人的头领认为这些来客是魔术师,便差人当场杀了他们。有一个文书逃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提拉随即开拔去跟罗马人、哥特人、勃艮第人以及法兰克人交战,这些人暂时停止了他们自己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迎战阿提拉。阿提拉被击败,但损失不很大,他往东撤退,特鲁瓦正好在他撤退的道路上。这次卢普斯亲自出马去谈判,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阿提拉放过了特鲁瓦,带着主教一直远至莱茵河,然后再风光地遣

欧洲中世纪艺术风格

中世纪欧洲—艺术风格的特征 巴罗克风格 巴罗克艺术的开始首先是以意大利的罗马为中心,继而传向西班牙、德国、澳洲、法国和英国。巴罗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巴罗克风格的盛行是在1620年间,由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首先拉开序幕。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巴罗克家具最负盛名,跃居欧洲各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巴罗克风格的经典范例。其他如英国的雅各宾式、威廉玛丽式及美国早期殖民地式的家具亦较具影响。 巴罗克风格中常见的雕饰图案有不规则的珍珠壳、美人鱼、半人鱼、海神、海马、花环、涡卷纹等/在法国,巴罗克风格的桌类家具还常常运用人体雕像来桌面的支撑腿,或桌面下的横托装饰。巴罗克家具在表面的装饰上,除了精致的雕刻外,金箔贴面、描金添彩涂漆及薄木拼花装饰亦很盛行。 古代埃及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丰富的物产以及温暖而肥沃的土地,使得古埃及人民早在公元前2650年就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堪称奇迹的“金字塔”。 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过活”,就象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他们的统治者,威力永无穷的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就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以及装饰华丽的棺匣和墓室--牢固的金字塔。 出于对死后复生的信念,古埃及的王公贵族们把坟墓看作是永久的“住宅”,必须布置得与死者生前情景一样,放上必备的家具、食品、饮料、兵器、首饰及化妆品。不过,家具在这个环境,它是为统治者的等级观念而设计的,尤其是椅子,被看作宫廷权威的象征,这其中较具代表性,是从18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61-前1352)陵墓中发掘出的一把御用的金椅。椅背上的贴金浮雕,表现了国王生前的生活情景。王后正在为国王涂圣油。背面的人物服饰用彩色陶片和宝石镶成。其他的家具如现存最早的椅子是从第四王朝赫特菲尔斯陵墓中出土的黄金扶手椅和黄金床等。他们同当时的建筑一样,都具有安定庄重、威严华贵的特征。在形象上,多将家具的腿雕刻成牛蹄、马脚和狮爪状;材料上,用芦苇编织小桌子和装饰台,用皮革、灯芯草和亚麻绳做叠凳、椅和床的蒙面料。装饰手法多为豪华的金银、象牙及宝石镶嵌和丰富的纹样彩绘与雕刻。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家具创作灵感多来源于自然形态的特征。有一块描述森那凯里布(公元前704-681年)大帝进攻敌城堡的浮雕中所表现的椅子,用松塔圆台装饰椅子腿,将征战的俘虏作为支撑椅子的框和横木,还有高高的踏板以及异常高的坐面等。通过椅子中人物的形象描绘,炫耀东方统治者权威的特征。 另一块表现阿瑟巴尼帕尔(公元前668--631)国王和王后进餐的石刻中,真实的描写了古代亚述式家具的式样。国王随心所欲地半卧在床上与一旁端左的王后正在一边进餐一边交谈。

中世纪欧洲城市(资料和描述)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他的基本思想是: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商道堵塞,造成地中海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与商业的恢复,最早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意大利;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城市得以兴起。他写道: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底,伦巴底异乎寻常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商业促使那里工业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古罗马的“城镇”、“自治市”,重新出现了新的生气,比之它们在古典时代更加蓬勃。他又描述北欧的城市兴起: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底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坎的纳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佛兰德尔的地理位置确实使之成为北方商业最好的中转站。佛兰德尔还有一项传统的呢绒工业,1000年左右,在伦敦市场引人注目的是佛兰德尔的呢绒。这样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所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商业的扩展发端于两个地方(威尼斯和佛兰德尔),像一种健康的时尚传遍整个欧洲大陆。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最早从9世纪就开始了;10世纪时是大规模地、普遍地开始,12、13世纪达到了高潮。与国际贸易相联系,城市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依次有影响的城市有阿莫菲、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伦巴底城市,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建筑与艺术 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8世纪——11世纪] 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大规模迁 徙到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野蛮人"或"蛮族"。他们的入侵从另一方面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进了新鲜血液。 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模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彩画等手段制成的日常用品。例如,1939年在英格兰东海岸的萨顿胡发掘出土的钱包盖,据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间东盎格鲁人国王的墓葬。这个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制作精致、色彩美妙,在图案设计中将抽象与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与自由想象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两旁伴有野兽的人形、鹰鸟组合以及野兽相斗的缠绕纹样,这些图案设计的动机可以在远古西亚的苏美尔艺术和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艺术中找到根源,而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转向基督教的前夜,这种工艺品揭示出克尔特-日耳曼动物风格的来源和迁移状况,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这些动物形态通常以金属制品为主,但也出现在木制的或石制的作品中。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画上。在挪威南部的奥斯堡出土了9世纪初期的一个木制兽头,它是维金民族船头的一个饰物,造型上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特点,显示了与铜制的钱包盖的一致性。在牙齿、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种基本的写实倾向,在兽头的表面有一层交错的几何形花纹更明白无误地揭示出它和金属制品的亲缘关系。作为一个船头的饰物,它无疑带有萨蛮教的色彩,象征着避邪与祈神福。 到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起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覆灭300余年后西欧的第一个皇帝。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同时也希望借此恢复罗马帝国的封号。将辉煌的文化传统注入这些半野蛮民族血液中的愿望使这位皇帝亲自领导了这次文艺复兴。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次复兴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北欧的日耳曼精神与地中海文明成功地融合在一起。阿琛王宫是查理曼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工程,为了体现复兴古典的愿望,王宫教堂的设计以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为蓝本,平面布局和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圣维他尔的特点,只是在内部的处理上不像圣维他尔那样活泼而更偏重于统一性和整体性,显得庄重严肃。尽管如此,它仍然体现出查理曼帝国对古罗马的向往。事实上在北欧建立一个这样的教堂非常不易,其中的圆柱和青铜栏杆都来自遥远的意大利。这个教堂还运用了罗马建筑中的方形柱和拱门。最

中世纪三种典型的建筑风格

中世纪三种典型的建筑风格 1.拜占庭风格 特征: (1)以集中式布局,往往以一个大厅为中心,以纵横两条中轴线布局 (2)穹隆顶,大厅用半圆形的穹隆顶,四周有用半个及?个穹窿顶对称布置,在高度上层层跌落,形成庄重、辉煌的造型效果。 (3)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 此建筑位于君士坦丁 堡(今伊斯坦布尔)建成于 公园537年,为中世纪世界 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建筑东 西长77m,南北宽72m,是 一座以典型的以穹窿顶大 厅为中心的集中布局的建 筑。 俄罗斯华西里教堂 此建筑位于莫斯科的 红场的边上,由俄罗斯历史 上第一位沙皇伊万四世于 1555年到1561年间兴建, 拥有九间独特的礼拜堂,每 间都自己独特的穹顶。由俄 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 万四世于1555年到1561 年间兴建,拥有九间独特的 礼拜堂,每间都自己独特的 穹顶。

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 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 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 重建于1043~10711年,它 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 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 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 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教堂 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 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 顶。 2.罗马风格 特征:(1)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 (2)罗马风建筑还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钟楼组合到教堂建筑中。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 (3)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比萨大教堂 比萨大堂是意大利罗 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 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 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 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 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 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 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 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 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 架结构屋顶。

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

外国建筑艺术史 浅谈中世纪欧洲城堡 学院(部):科技学院艺术教学部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杨鹤刘欣张玄刘岱源 班级:环艺0903 学号: 0912011228 指导老师:范为超职称:讲师 2012年6月

摘要 提到城堡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第一个景象可能不是某栋宏伟建筑、也不是某个景点、更不会是某本史论书,而是一个个的童话故事、电脑游戏、科幻大片和儿时的回忆等。城堡就是这样,它脱离了常规的建筑仿佛产生于虚幻的世界,但它又的确存在。不是梦也不是幻想,它是现实生活与童话世界最为接近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城堡的介绍、发展、结构的演变以及实例的赏析,来分析城堡的艺术特征、建筑结构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相关的建筑装饰和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最后阐述城堡给自己所带来的感受。 关键词:中世纪,城堡,建筑,童话故事

目录 第1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最接近童话的地方 (1) 第2章城堡的发展历程......................................... 2-7 2.1 简介 (2) 2.2 城堡的发展................................................ 2-4 2.3 城堡结构的演变............................................ 5-7第3章经典城堡图文欣赏...................................... 8-15 3.1部分经典城堡简单介绍..................................... 8-10 3.2德国新天鹅堡实例赏析.................................... 10-15 个人感言 (15) 参考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作者:————————————————————————————————日期: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坞堡,或称堡坞、坞垒、坞壁,后世一般称为营、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 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地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 系统早已荡然无存。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堡。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坞堡既然是在动乱时代产生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开发了新的经济区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在南北对峙中成为一股缓冲力量。相反,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如果坞堡继续存在并强大下去,势必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峙,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孝文帝太和十年采纳了李冲的建议,推行三长制,取代以坞堡为基础的宗主督护制,再加上均田制的实施,众多坞堡势力逐渐衰落,但一直到清末民初,坞堡都曾间断产生过,只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性质也有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坞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坞堡因功能不一样,形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按地区可分为中原(北方)坞堡与南方坞堡,而中原坞堡又因主导功能的差异又有不同的类型,南方坞堡不仅有土著人修筑的坞壁,也有北方人南迁而筑的客家民居。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的分类 (一)中原坞堡: 1、北方坞堡的大致特点: (1)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①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堡既然是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故其建筑之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防御设施。西晋八王之乱时,庚衰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②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址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③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 ①资治通鉴(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

欧洲中世纪建筑特点简析

简析欧洲中世纪建筑的特点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此时,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中的典型代表是拜占庭建筑,下面介绍一下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迁都君士坦丁堡,成立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的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顶。并且采用集中式形制----拜占庭建筑的构图中心,往往是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它的结构特征是帆拱,帆拱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帆拱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做水平切口,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的个角上的球面呈三角形状。帆拱外形上使穹顶完整、结构上覆盖完整的方形平面、用四个支点支撑穹顶的特点既使建筑方圆过渡自然,又扩大穹顶下空间,是拜占庭结构当中最具有特色的。 以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它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这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大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330年时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6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建成现在的模样。奥斯曼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周围矗起四座高塔。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美丽程度比具有“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誉的威尼斯圣马克教堂毫不逊色。它的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站在教堂里,最强烈的感受是空旷,人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从四周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线给幽暗的教堂营造了迷幻的宗教气氛,仰头望着顶穹上方的圣母圣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那么的强烈。圣索菲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坞堡,或称堡坞、坞垒、坞壁,后世一般称为营、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 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 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地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 系统早已荡然无存。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堡。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坞堡既然是在动乱时代产生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开发了新的经济区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在南北对峙中成为一股缓冲力量。相反,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如果坞堡继续存在并强大下去,势必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峙,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孝文帝太和十年采纳了李冲的建议,推行三长制,取代以坞堡为基础的宗主督护制,再加上均田制的实施,众多坞堡势力逐渐衰落,但一直到清末民初,坞堡都曾间断产生过,只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性质也有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坞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坞堡因功能不一样,形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按地区可分为中原(北方)坞堡与南方坞堡,而中原坞堡又因主导功能的差异又有不同的类型,南方坞堡不仅有土著人修筑的坞壁,也有北方人南迁而筑的客家民居。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的分类 (一)中原坞堡: 1、北方坞堡的大致特点: (1)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①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堡既然是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故其建筑之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防御设施。西晋八王之乱时,庚衰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②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址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③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征。这就为它的防御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末年“时汝南葛破贼万余人攻 ①资治通鉴(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

论中世纪骑士文化

论中世纪骑士文化 【摘要】应课程要求与学生自身对西方文化的渴求放眼世界,学生粗略的解读一下中世纪骑士精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段历史的出现、发展、高潮直 至衰落,都应该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中世纪骑士 的诞生和骑士制度的升华都对那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 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在西 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时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 的作用。因此中世纪的骑士和骑士精神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叙述骑士精神的形成、实质、发展与影响,来更好的学习了解。 【关键词】骑士骑士精神实质发展影响 一、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形成 中世纪西欧的骑士精神是西欧骑士制度的组成部分,要考究骑士精神的形成,我们可以先探索骑士制度的形成及原因。 骑士是拥有雄厚经济及军事实力的中小地主阶级,他们充当着保卫贵族守护城堡的重责,是在采邑制盛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我国著名学者倪世光认为,骑士是在中世纪时期具有精良的装备的重装并且通过了集团的准入仪式的军人。首先,骑士是西欧中世纪军人中装备最精良、装备价格最昂贵的骑兵。这种骑士具有独特和规范的作战方式,从而使骑士的装备大体相同。中世纪骑士的作战方式是全副武装、有组织地骑马冲击敌阵, 因为这样,所以骑士需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军事装备, 即重装。查理大帝规定骑士最基本的装备包括::战马、铠甲、头盔、盾牌、长矛、长剑、短剑等。 其次,因为骑士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人,所以从装备上即可以看出骑士的身份,他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装备异常昂贵必须要有经济力量的支持, 这种支持只要表现在领主的采邑,和领主的豢养等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后盾, 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多数骑士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军人装备昂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作品展区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并 对《弗拉基米尔圣母像》作详细的图解说明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一世纪中叶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演化出来的。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平等,道德完善,鄙夷富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博得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传播十分迅速。基督教不崇拜罗马众神,也不敬仰罗马皇帝,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受到罗马统治者的的残酷压制,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他们的宗教仪式也只能在私宅或埋葬基督教徒的地下墓室进行。在这些地下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他们画满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些墓室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大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教徒们才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基督教堂,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包括墓室壁画和建筑。 地下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手法,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怪异,不够自然和谐。看来他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未能完全摆脱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影响,所以往往作品中借用古典艺术的形象,甚至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情节。 早期的基督教堂中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为装饰,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主要的装饰形式。圣康斯坦察教堂拱顶就采用了华丽的玻璃马赛克作装饰画,获得极佳的效果。圣马利亚教堂也有以圣经为题材的镶嵌画。 二、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术”不仅是对东罗马帝国美术的称谓,它同时亦指一种样式,即君士坦丁堡的宫廷美术样式。在美术史上,这一样式直到6世纪初的查士丁尼时代初现风采。而拜占庭美术与早期基督教美术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可明确标定的分水岭,强烈的传统感贯穿了拜占庭美术的发展史。 查士丁尼在为时期是拜占庭踢过的黄金时代,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领到着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拉文纳的圣维塔里教堂保存着《皇帝查士丁尼与他的亭沉闷》和《皇后狄奥多拉与她的侍从们》。拜占庭美术的独特个性于此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表达。高度提纯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强调了人物作为物质的精神性存在其形式上的抽象性,程式化的人物造型则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艺术中一种新的人向美的理想:瘦高的身材纤巧的双足,尤其是杏仁形的小脸和凝神谛视着的大眼睛,小嘴、弯眉以及窄长的鼻子——这种理想的相貌将在此后的拜占庭美术中反复出现。扁平的人像“悬浮”在金色的背景前,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时间与深度空间的维度在这里都不存在了,于是尘世中流逝的现象(生命及权力)就被升华成了天国永恒的存在。 拜占庭建筑中最富创造性的杰作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综合了集中式空间与把雪利卡式建筑造型,后世的拜占庭建筑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就美学上的创造性而言,均未超出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取得的成就。这座大教堂以旷古未有的气魄,将过去与未来、东方

浅谈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

浅谈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 ——中外建筑史读后感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会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而逐步发展。建筑是一部史诗,它会折射出文化的异同。建筑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特征并且同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欧洲中世纪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是建筑发展迅速的一个代表时期,鲜明的建筑特点折射出了当时那个文艺复兴的那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让我们走进那个时期去观赏当时那些有名的建筑和接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洗礼。 公元4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被分离为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叫拜占庭帝国。此时的它达到它的全盛时期,而由此衍生出了拜占庭这个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东正教教堂,它的主要成就就是创造了了把穹顶支承在四个或者更多的独立式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式建筑形式。其中有我们众所周知的希腊十字以及马赛克,这些都是拜占庭时期的典型。

拜占庭的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就是位于君斯坦丁堡的圣索亚菲大教堂,是集中式的,内殿东西跨77.0m,南北宽71.7m,前面有两跨 进深的廊子,供望道者。 连廊子一起总长100m。廊子前面原来有一个院子,周围环着柱廊,中央是施洗的水池。 拜占庭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遗产,又汲取了亚美尼亚、 波斯、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等等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在短时 间内,创造了卓越的建筑体系。 在拜占庭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化之后,哥特式建筑有逐渐 兴起,进而开始了在人群中的传播,拉丁十字开始逐步形成。由于 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内部教派林立,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地教堂德 的形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了古罗马末年基督教教堂的形制,即罗马的巴西利卡形制。 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较宽,是中厅,两侧窄一点的,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好多,可以利用高差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结构简单,用木屋架,屋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这种建筑物内部

欧洲最古老的中世纪城堡

欧洲最古老的中世纪城堡 古堡从来就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城堡。更不要说那种耸立在地势险要的山顶,坚实的围墙立于悬崖之巅,尖塔、炮楼和高墙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能让人感到威严和神秘的城堡了。其实,萨尔茨堡要塞就是这种让你看过一眼就会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真要说这座萨尔茨堡要塞哪是只看过一眼,它几乎是萨尔茨堡的招牌。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萨尔茨堡的宣传画,就一定少不了这座要塞。 萨尔茨堡要塞是欧洲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城堡要塞之一。一直到现在基本保持着十五世纪扩建以后的外貌。要塞始建于1077年,那是政教合一的格博哈特大主教执政时期。之后的历任大主教先后进行了扩建。萨尔茨堡要塞最大规模的扩建发生在雷翁哈特?冯?克罗查赫执政时期。雷翁哈特大主教是萨尔茨堡历史上相当重要的统治者,他使萨尔茨堡成为当时神圣罗马帝国最富有的王国。他修建了很多城堡以抵御可能发生的入侵,萨尔茨堡要塞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当时中欧最大的一个。据说这座雄伟的城堡要塞自建成以来还从来没有被攻克过,当然,这或许因为是它的坚固和居高临下,或许是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敌的攻击。 为了参观这座要塞我们留出了整整半天时间。公共汽车坐到莫扎特小桥,从莫扎特广场走过萨尔茨堡大主教教堂就到了山下的神职集会广场,上要塞的缆车就在广场旁的要塞街上。持有萨尔茨堡卡的游客缆车和门票全免。 [1]从神职集会广场看巍峨的萨尔茨堡要塞。图中偏右可以看到上下要塞的缆车。 [14]整个要塞中布置得最为华丽的是大主教的寝宫。这一方面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教会和皇室争夺权力中的强势,也能反映中世纪时萨尔茨堡要塞不仅仅用于统治者躲避灾难,还是他们平时工作起居的地方。据记载,十六世纪前这里一直都是萨

中世纪住宅文化

中世纪早期住宅是粗糙简陋的小屋,房屋由泥土建成,房顶上铺着草,室内没有什么摆设,室外有些果树。 8、9 世纪时领主的住宅是一个大片的建筑群,包括庄园主的居室、妇女工作室(纺织、染色、梳毛等)、厨房、面包房、榨酒房、仓库、牲口棚、磨房、酒窖。领主的住宅有庭院,周围有围墙,有花园、果树、鱼塘。院子有大门。磨坊建在庄园外边。居室内有被子、床单、褥子、枕头、台布、长凳及凳毯,各种杯碗、铁架、锁等。 房屋的筑造有在地面以上建筑的,也有半地下室的冬房。到13 世纪,一般的领主住宅都用石头建造,奢华的住宅有坚固的屋顶,室内铺着砖或地板,庭院中铺着卵石。据《英国社会史》记载,位于英国莱斯特郡一座有名的庄园,占地200 英亩,仓库有30 英尺宽。庄园内有一个很大的议事厅,这是一年活动的中心,既是宴饮的客厅,也是集合的处所,还能住宿。房间的窗子开得很高很小。据说当时玻璃主要用于教堂建筑。室内家具很简单,只有木床、木凳、木箱等。 欧洲领主建立城堡约在10—11 世纪。开始时是用泥土和木料建造的土木结构的城堡,采用“高地与外壁”的形式。城堡或是建筑在一个山形地貌的地方,或是把城堡中央造成高地。城堡外面有壕沟,外壁建在壕沟与城堡的空地之上。 13 世纪的城堡有了石头砌的高塔和塔楼,城堡的格局一般是中间有一个精致的主体建筑,围绕它的两侧有四座长方形的塔楼,或圆形塔楼。城堡内部构造为地上三层,地下二

层,各层均有一、二间房间。一楼为大厅,城堡主人在此接受臣下的觐见礼,这里也是进食,宴会之所在地。二楼是城堡主人夫妇居住的房间,儿女及客人的房间设在三楼。楼顶建有了望塔。地下部分,上层是一般客人和病人的房间,最下面是地牢,附近有储藏谷物和葡萄酒的地窖。城堡的庭院内设有大谷仓、马厩、鹰舍、鸡舍、养鱼池、井、泉、教堂、铁屋、木工房。(《世界风俗.衣住篇》《住》)。 住房的取暖,早期为了抵御寒冷,有的地方人们挖半地下室住。中世纪早期人们大多采取比较原始的方法取暖,大家围在火堆旁,用兽皮裹着身体。到了11 世纪建筑城堡以后,欧洲人在宽敞通风的城堡的房间里,安装巨大的壁炉。壁炉就成为中世纪和近代欧洲人取暖的主要方式。 中世纪市镇与后代不同,贵族与上层人的家都是小型城堡,其余劳动者都住在农家,有仓库有庭院。城市最大特色是有很多手工业者聚集的区域。行住在一条街,当时有皮匠街,马鞍匠街等等。手工业作坊主各在房屋底层设一个工场,匠师在这里当众工作。第二层就是作坊主人及家眷的住所,二层楼比第一层突出,第三层又突出于第二层之外。所有房屋都是木结构, 顶上有一个尖尖的屋顶,或者,以三角形做屋顶装饰,也有塔形的装饰。农村多雨的地方常用一种凹形房屋代替凉台。城市街道两边的房屋并没有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街道有时宽有时窄。城市街道路面多是泥地,泥泞而肮脏。商业区,运输商品的车子堵在路上,非商业区猪和牛随处横行。15 世纪时,如果国王要来某市,市议会首先拿掉绞刑架上的尸体,随后把门前污物清理干净。清理道路,迎接国王。 市镇四周围有堡垒和石头墙包围,城墙上有城楼,形状不一,有圆的、有方的,每市各有城楼一百多个,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也起着防守保护城市的作用。纽伦堡市有三百个城楼,整个市镇就如同一座堡垒。有一个拱形城门。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艺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继承,对欧洲现代建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堂的结构技术,室内空间,独特的外形,精美的装饰工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巴西里卡式;二、拜占庭式;三、罗马式;四、哥特式。[1] 一、巴西里卡式: 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 T ”形。[2] 二、拜占庭式: 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广阔更通透。其特点有: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4、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 1.创建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 2.为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穹顶:在独立支柱上发券,在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上砌鼓座,鼓座上砌穹顶。 (2)帆拱: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与多券之间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3)巴西利卡:古罗马时期创建的建筑型制,长方形带侧厅的会议大厅,中厅比侧厅高,高侧窗通风、采光。 (4)拉丁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较南北方向长得多的教

西欧中世纪城堡的意涵与缘起_赵阳

摘要:城堡对中世纪西欧社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和丰富的内涵。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特殊的经济形 态、中央王权的衰微和地方分权化趋势的强化,以及日益频繁的外族入侵为城堡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探讨城堡的意涵与缘起有助于加深对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中世纪;城堡缘起西欧中世纪城堡的意涵与缘起 赵 阳 王晋新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长春130024) 城堡是西欧中世纪显著标志之一。艾伦·布朗指出,研究建筑不能脱离它们特有的历史,所有建筑都反映产生它们的社会的基本情况,也没有人能在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理解它们。①那么,西欧中世纪城堡到底蕴涵着当时社会哪些基本情况,今人又需要具备哪些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它们呢?这需要以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在社会变迁的视域下进行综合分析。 一、西欧中世纪城堡的特有社会属性 防御性设施自古有之,从公元前原始的简制木 质栅栏到现代复杂防御工事,不同时期都有与之对应的,体现当时社会背景的防御建筑。西欧中世纪城堡作为存在于特定时(中世纪)空(西欧)中的防御建筑,无疑也应当具有自身鲜明的、能够与其他不同社会的防御建筑区别开来的特有社会属性。没有对西欧中世纪城堡特有社会属性的正确认知,就难以深刻理解城堡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象征的 说法。城堡虽然兴起于封建领主的自我防御运动,但不单纯是防御工事,事实上,它与贵族的土地权 力及自治内在性相一致,具有法律、 社会及政治重构的重大意义。② 在《中世纪百科全书》castle 词条中,城堡(cas-trum,castellum )被定义为权力者和他的随从居住的 防御性住宅。③在 《中世纪世界百科全书》中,城堡被概括成是权力的象征及真正的要塞,经常是王室、封建领主和庄园主居住的场所。④而被部分城堡学专家使用得较多,也较为认可的城堡定义是萨默塞 特 ·弗赖(Somerset Fry )的“城堡是防御军事住宅”。⑤ 无论是百科全书中的相关词条,还是弗赖的简要定义,尽管具体文字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其中的基本观点高度一致,即中世纪城堡通常都同时具备军事 属性和民用属性的 “二元性”,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军事建筑,并在防御工事千年发展历程中能够占有一 席之地的最显著的特征。上述观点极具代表性, 但似乎还不够全面。英国城堡学专家艾伦 ·布朗给予了进一步的诠释:“城堡不仅仅是要塞,还是住宅, 作者简介:赵阳,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王晋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Brown,R.Allen,TheArchitectureofCastles:aVisualGuide,NewYork:FactonFile,1984,p.7.②AnderVauchez,EncyclopediaoftheMiddleAgeVol.1,Cambridge:JamesClarke&CoLtd,2000,p.251. ③AnderVauchez,Encycl opediaoftheMiddleAgeVol.1,Cambridge:JamesClarke&CoLtd,2000,p.251.④EdwardD.Engl ish,EncyclopediaoftheMiddleWorldVol.1,NewYork:FactsOnFile,2005,p.158.⑤Pl antagenetSomersetFry,TheDavidandCharlesBookofCastles,Newton,Abbot,Devon:DavidandCharles,1980,p.9.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