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内部控制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

一、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理念

1.1内部控制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

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

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查错防弊职务分离如:银行业务可能性降低

双人临岗,互相制约,出现差错,产生舞弊

第二阶段:内部控制阶段(Internal Control)

20世纪40——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准则委员会:

1949年定义,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救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

1958年发布《审计程序公告2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审计准则委员会(ASB)

1972年发布《审计准则文告第1号》(SASNo .1),重新解释内部控制定义: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授权是与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职责直接有关的一种管理职能,也是建立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的起点。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保护财产安全和财务报表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因此它在设计上应能合理保证。

会计控制---资产、信息的可靠性;管理控制 - 业务的合规性、有效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20世纪80——9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1985年,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通常称Treadway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1987年,该委员会提交专题报告,认为50%的财务报告虚假是由内部控制失效所引起的,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各种内部控制理论和解释进行整合,从而成立了“发起人委员会”,即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第四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著名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从而产生了至今极有影响的COSO报告。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全面接受COSO报告,发布《审计准则公告7号替代55号》。

COSO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监控(Monitoring)

第五阶段: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

21世纪初期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发布于2004年,相比1992年的综合内控框架,更关注于对企业风险的应对。

第一维度:目标从三性到四性,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第二维度:要素从五个变为八个,即内控环境、目标设定、时间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从合理的保证到“风险边界”,到“风险容忍度”的合理保证。

1.2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型的综合学科,美国学者维纳。目的是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它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的数学家申农 (GE.Shalmon)和控制论的维纳,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成为广义信息论。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塔朗菲 (L.v Bertalan),1945年月发表了题为《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门新学科的诞生。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之中,任何一个系统也不例外,内部控制系统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逐步趋向完善的。

二、国际上有名的内控模式

2.1 美国COSO框架

(1)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三目标: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律和法规

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2)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四目标:战略实现,经营效果和效率,报告的可靠性,遵守法律和法规

八要素:内部环境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

2.2 加拿大的COCO,CoCo:Criteria of Control Board控制标准委员会

三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和外部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

基本要素:目的,承诺,能力,监督和学习

2.3英国的Cadbury

最主要的理念就是把内部控制嵌入到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去,也就是把内部控制和经营过程结合起来。

三、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在金融企业的应用

3.1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概念:内部控制是由董事、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在公司内进行的,旨在为经营的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3.2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

萨班斯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监管执行公众公司审计职业。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要求加大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

要求强化财务披露义务;

加重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要求按《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13节(a)或15节(d)编制的年度报告中包括内部控制报告。

3.3 巴塞尔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1998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规定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13项评估原则。

1999年10月,巴塞尔《核心原则评价办法》,规定了内控体系评价标准。

3.4 金融企业的“一个基础、三道防线”

小结

1内部控制方法在经济组织内部产生,在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的推动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在经济组织内部得到广泛使用。2内部控制是一种一般的管理行为,在财务会计领域发展为成熟完备的体系,最后又扩展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3内部控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并最终确立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有其内在的根源,是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成熟、企业规模大型化的必然要求。4各国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趋于一致的政策和建议。5尤以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内控框架。

一、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1.1内部控制制度追溯

——财政部2001年《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指出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中注协1997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证监会2001年《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2002年《商业银行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银监会2004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

——银监会2007年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008年6月,在借鉴和吸收有关机监管新理念的背景下,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平[2008]7号)。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要求对本国企业实施全面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

1.2金融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要求

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梳理实施,证监会将把内控建设纳入上市公司日常监管。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施行;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竹本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金融企业也按照该表实施)

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聘请的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是不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

1.3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

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形成了内部控制基本的法规体系,各大金融机构开始积极着手应对。指导金融企业做好三件事:1根据规范、指引的框架要求,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并有效实施;2建议一个科学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估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意见;3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金融企业面临新的要求:合规、资产安全等内部控制之外,银行还需要建设和完善财务报告、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及发展战略方面的内部控制。从目标、风险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梳理和评价,对大部分金融企业来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上市或将上市的银行,内部控制审计是强制性要求,外部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具体要求。金融企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专业人员,专业专注;通过这一契机,加强内控,防范风险。小结

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将控制环境和监控两个要素进一步限定为内部环境和内部监督,突出了内部控制的特征。内部控制框架上,从风险识别,到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战略,拟定解决方案,风险治理,以及持续不断改进的流程,覆盖了风险管理的全面流程。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一、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

1.2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1.3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1.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2.经营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3.防范金融风险4.保护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5.提高实现经营目标的效率6.为内部审计打好基础

二、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2.1基本概念

内部环境,是金融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般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等治理结构,明确其职责。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设置精简、高效的本级及下属机构,合理分配权限。(如:管理的层级论)内部控制政策:内控先行。(如:体系文件)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政策:人是第一生产要素。企业文化,含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价值观、风险偏好等。(如:企业负责人的经营风格)

2.3原因及对策

原因,1基层管理和操作人员未真正理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简单把内控当成“规章制度+执行”。2对内控认识存在偏差。如:贷款投向的盲目扩张操作风险事件等

对策1加强内部控制培训;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员工行为规范;普法宣传教育,警示。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A.目标设定:目标应该是合理的。B.风险识别:是否能识别内、外部各类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C.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计量(工具、技术、方法)、风险分析频率、分析报告上报等。D.风险应对:针对风险分析结果而制定的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应对风险的策略。

三、金融企业风险评估

3.1基本概念

金融企业主要风险:(1)信用风险(2)利率风险(3)操作风险;信用卡,自助设备(4)流动性风险3.2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

(1)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2)资产安全(3)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评价目标:健全性:内部控制(政策、程序)是否存在。合理性:是否适度,防止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如在手中抓一只活麻雀,太松麻雀飞了,太紧麻雀死了。遵循性(有效性):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三性”缺一不可,只有内部控制健全、合理,且得到执行,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

3.3金融企业风险识别

具体要求:(1)注意到风险的存在(2)识别风险的特征和类别

一般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搜寻法,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3.4 金融企业风险分析

抵押物管理风险分析

1贷款发放时,抵押物尚未落实登记;2客户经理未亲自办理土地抵押登记手续;3未查询他项权证的真实性;4他项权证未及时交会计部门保管;5抵押物选择不审慎;6抵押登记手续双人办理;7实地查看抵押物;8抵押物的重估;9尽可能选择价值保障性强,处置容易的抵质押物;10审慎选择存在政策和法律风险的抵押物;11对影响抵质押物处置变现的风险因素要充分分析。风险应对策略:(1)风险预防(2)风险转移(3)风险分散(4)风险自留注意事项:对已识别风险的监测,管理层从全局和组合的角度考虑风险

自助设备及营业网点安全防控

1自助设备窃取密码(加装置、客户密码保存不当);2窃取银行卡自助设备转账;3排查安全隐患;4加强网点巡逻;

5完善技防设备;6客户签约风险提示;7营业场所风险提示等。

3.5原因及对策

原因1风险评估体系相对落后;2风险管理部门零散;3风险多关注信用风险;4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对策1风险评估、分析模型体系;2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四、金融企业控制活动

4.1基本概念

控制活动,是金融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一般包括:A.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B.授权审批控制C.会计系统控制D.财产保护控制E.预算控制F.运营分析控制G.绩效考评控制H.综合运用控制I.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4.3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体系:(1)授权批准范围(2)授权层次(3)授权责任(4)授权批准的程序

4.4会计系统控制

关键控制点:(1)预算管理(2)内部牵制(3)货币资金管理(4)信息系统管理(5)往来账款管理(6)成本管理(7)财务报告(8)税金管理(9)内部稽核存货、费用等

4.5财产保护控制

财管保护控制措施:(1)接触控制(2)盘点(3)记录保护(4)财产保险(5)财产记录监控(6)信用评价、定期对账(7)应收账款催收

举例

抵债资产的管理控制,抵债资产被占用;抵债资产被查封;少收抵债资产;加强抵债资产收取、保管、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严格抵债资产的账务处理和信息与档案管理。

4.6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措施:(1)预算体系的建立(2)合理确定目标利润(3)编制预算(4)预算控制与差异分析(5)预算的考评与激励

4.7运营分析控制

运营分析控制措施:(1)建立运营分析体系(2)建立数据仓库(3)加强信息沟通在运用风险方面,应至少收集的信息: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渠道和策略;企业管理现状,人员知识结构、经验;质量、安全等方面曾发生或容易发生的失误业务环节、流程;内外部道德风险导致的损失;系统宕机风险等。

4.8绩效考评控制

两个前提:(1)组织体系设置和权责确定明确(2)已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4.9综合运用控制措施,控制措施:(1)提高风险综合应对能力(2)提高集中监控职能(3)提高风险监测和控制水平(4)将内部控制贯穿在整个组织的各个层级

4.10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1)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2)建立风险预警系统(3)建立快速反应渠道突发事件处理机制:(1)政策保障(2)完善突发事件预警、预报、预测通道(3)加强金融网络安全(4)加强金融信息透明

4.11原因与对策

原因岗位自我约束不足;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责任追究不够。

对策针对重点构筑监控防线,重点岗位(会计、信贷、资金清算等),重点控制环节(票据交换、重要单证、授信等)。加强内部控制措施的贯彻落实(业务授权、重要岗位、财务管理、大额资金、章证管理、廉洁从业等)。

五、金融企业信息与沟通

5.1基本概念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信息与沟通一般包括:A.信息管理机制;B.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充分性;C.信息内部沟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斜向);D.信息外部沟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外部审计师);E.重大事项报告制度F.反舞弊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预防舞弊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发现舞弊的首要手段,“红旗”标志法,也称舞弊风险因素法,是寻找和分析舞弊信号的很重要的方法。该方法是以一整套文字表达的方式,指出在这种条件下舞弊发生率会比较高,而标志是在总结以往舞弊的基础上得出的。

管理舞弊方面的主要“红旗”:

①机构的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或期望业绩;②资金短缺,影响营运周转;③未加解释的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政策变更;④管理层的薪酬与经营成果挂钩;⑤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等变动频繁,或不具备胜任能力;⑥存在异常交易或大量的调账项目;⑦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等。

员工舞弊的征兆:

①超支采购或奢侈的生活方式;②无法解释的情绪波动或复杂行为;③承受压力过大;④具有使他们的盗窃行为合理化的能力;

⑤能够利用内部控制的弱项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⑥不愿意请假或离开岗位;⑦在工作中,长期士气低下;⑧与卖主之间存在不正常的亲密关系或突然换掉一个长期卖主;⑨沉重的个人债务迹象。

5.2原因与对策

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信息管理系统设置落后;信息传导效率低下。

对策构建信息识别、共享平台;加强“三道防线”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六、金融企业内部监督

6.1基本概念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内部监督一般包括:A.监督检查B.控制自我评价C.缺陷报告D.缺陷整改

6.2监督检查

内部监督机制:(1)股东大会(2)股东(3)董事会(4)监事会。

两大监督部门:(1)监察部(2)审计部

6.3控制自我评价

评价方法:(1)询问(2)问卷调查(3)实地分析(4)比较分析(5)专题讨论(6)抽样(7)穿行测试(8)重新执行

6.4缺陷报告缺陷含义和分类:

6.5缺陷整改系统性整改;持续性整改;举一反三整改。

6.6原因及对策

原因事后监督,被动监督;侧重违章违纪检查,缺少内部控制检查;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素质不高。

对策发挥第三道防线的监督检查作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小结1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2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由人员来实施,它并不仅仅是政策手册和表格,还涉及组织中的各个层级的人员;3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4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被用来实现一个或多个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的类别的目标。

七、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分析以商业银行为例(一)公司类贷款(二)担保承诺(三)个人贷款(四)公司及机构负债(五)个人负债(六)会计及营运管理(七)财务管理及其他资产(八)中间业务(九)IT管理

小结1任何问题都有其内部控制缺陷之根源,整治根源才能消除屡查屡犯;2克服“管理疲劳”,要通过对照分析,有所行动,不要让内部控制题越积越多、雪球越滚越大;3对内部控制问题的整改,整改永远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资管新规全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

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金融机构可以与委托人在合同中事先约定收取合理的业绩报酬,业绩报酬计入管理费,须与产品一一对应并逐个结算,不同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串用。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私募投资基金适用私募投资基金专门法律、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专门法律、行政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本意见,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另行制定。 三、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或外币形式的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金融机构反洗钱实用手册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金融机构反洗钱实用手册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金融机构反洗钱实用手册》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一、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一)概念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是指金融机构根据其经营管理体制和自身经营特点,将国家反洗钱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和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本单位相关的业务经营和管理中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特征 1.对象的特定性 反洗钱内部控制的对象仅仅指反洗钱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所规定的义务主体,只对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起到约束作用,因而其对象具有特定性。 2.内容的广泛性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反洗钱内部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反洗钱工作操作程序等,具体应包括反洗钱工作机构的设置,必要的反洗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交易报告员的配备,对内部反洗钱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评估、考核、奖惩、培训等制度。通过建立内容广泛的内控制度,使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机制得以完善,从而更好地履行反洗钱义务。 3.执行的强制性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往往被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考核和评估、奖励和惩罚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具有执行上的强制性。由于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是对现行反洗钱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分解和细化,在发生洗钱案件时,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成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判断该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参考因数。 4.形式的完整性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从形式上讲不能是单一的某个制度规定,而必须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既需要涉及各个相关部门、岗位和人员,还需要覆盖每一个业务环节和操作过程。该体系的健全,有赖于纵向及横向配套制度建设的完备程度。只有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降低合规风险,做到合规经营。 (三)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应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金融机构应将反洗钱工作要求融入业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系统,使反洗钱成为金融机构整体风险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维护自身机构信誉,防止本机构被洗钱犯罪分子利用的制度保证,从而避免或减少被动卷入洗钱活动而产生的法律风险、经济损失以及对自身信誉的损害。 2.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能够保证本金融机构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等基本制度,有效发现、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协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1 引言 金融危机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个难题,金融危机的诱因首先在于金融自身的脆弱性。导致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有诸多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不当、监管不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力始终是造成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和日本大和银行事件都是典型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失败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入世后,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金融企业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提高抗风险能力,遏止不良资产的继续增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 完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1)风险识别。企业首先要清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将面临的风险要素和风险点罗列出来,既要考虑内部风险,又要考虑外部风险,既要考虑整体水平上的风险又要考虑业务活动中的风险,风险要素的识别要尽量全面、细致。 (2)对风险点进行分析。对业务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要分别分析他们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估计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频率及可能产生的危害。这里要特别注意发现关键控制点,即业务经营过程中容易发生错弊,而需加以控制的关键环节。这样,才能为内控制度的建设既全面又有重点打下基础。 2.2 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机构的各个层次和部门。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处理、实物控制、工作指标和职责分离。控制活动要与风险评估过程联系起来,特别是要针对控制点设置控制活动。例如在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处置过程、财务报销过程、内部支持保障系统都要分别设计控制活动。金融企业控制活动的要素包括各种控制方法、控制手段和风险控制技术,这三者构成了其控制活动系统的基本框架。控制方法包括前馈控制、反馈控制、预防控制等三种基本方法;控制手段包括组织控制、授权控制、程序控制、业务记录控制、预算控制等;风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补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四种控制手段。 2.3 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doc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文章围绕此问题展开,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状况,提出完善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内容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文献标识码:A 1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贯穿企业经营和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完成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明晰各部门权责,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单位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内部控制的目标明确了管理控制在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辅以财务控制,以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 2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2.1 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效益,在健全的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下,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特定环境,利用内部控制实施、评价系统完善企业决策、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

业经营管理符合战略要求、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 2.2 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顺利执行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业务部门进行调整与纠正,促进企业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 2.3 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提高信息报告质量,通过对信息、报告系统的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提供可靠及时、准确而完整的内部管理信息和对外披露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对劳动活动及业绩的监控,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2.4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帮助企业规避、合理降低各项风险,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 2.5 保证企业财务安全 资产安全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盘点、限制接近、财产保险、记录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能够对企业财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力度,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三、【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依据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颁布规则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不适用本意见。 四、【产品分类】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公开发行的认定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行。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就银行机构而言,其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银行机构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会计系统的控制、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控制等。目前,我国银行机构由于制度有待完善、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等诸方面的原因,内部控制难以全面地顺利实施。为了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各金融机构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一、当前金融机构内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应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来设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完全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内控本身有其固有的局限,它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限制。管理层在设置内部结构时,必然要权衡为强化内控而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银行在设计制度时受成本的制约,不可能是最好的内控制度,只能是恰当的制度,既要考虑设计的经济性,又要考虑执行时的效益性。如果某项设置投入多而当期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效益,即使能强化内控,也很有可能会被放弃。其次,部门之间相互割裂、相互抵触、牵制乏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资金组织部门的资金成本,有可能造成存款“唯量是图”,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与银行利润目标严重背离。很多银行上下级行各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监督功能。如按要求计划信息部门可以通过报表、项目电报等监督制约信贷部门,会计部门可以通过账表制约计划部门。但实际操作中无相互协调的责任机制,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作用未能发挥,甚至出现了通过调整账表来隐瞒其它部门的违规行为,往往造成重大后果后才被发现。 2.银行内部授权授信的控制要求建立合理的以书面形式确认的授权授信制度,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各级主管要在授权的范围内实施管理,各项权力要在制衡的条件下正确使用。但实际情况往往并未如此。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行长既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法人代表;既是银行经营决策者,又是银行经营管理运作的执行人。法人治理结构基本上就是行长一个层次。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 3.按《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行机构要建立起科学的银行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难以做到。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其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向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挑战。现行内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再适应计算机支持下的银行会计业务,带来诸如计算机技术员和会计业务员权责分工等一系列原内控制度所未涉及到的问题。会计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懂微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不得力。[!--empirenews.page--] 4.内部稽核监督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现行稽核制度下稽核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仅难以实施有效、及时的监督检查,难以真实地向上级行反映情况,而且难以严肃处理违规违纪问题。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一些行不重视稽核工作,配备的稽核人员数量少,且有部分是兼职,造成执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况,加大了控制难度。稽核频率偏低,覆盖面不够。稽核部门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无法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5.现行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且加强会计结算与严格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会计内控机制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在内控目标下指导决策系统,制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制度进行具体操作,由监督系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决策系统,修改有关制度并实施,使得会计内控成为在目标指导下能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有机系统。但许多银行机构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会计内控制度,没有认识到内控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对内控中暴露出来的小问题不去主动纠正,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以至小错酿

第五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业务 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8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下列关于财务公司设立的条件正确的是()。(3.33 分) A 申请前一年,母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 申请前一年,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资产总额不得低于50亿元人民币 C 母公司成立一年以上,并且有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经检 D 申请前一年,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营业收入总额不得低于40亿元人民币 正确答案:B ?2、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应承诺()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3.33 分) 5年 B 2年 C 3年 D 1年 正确答案:A ?3、财务公司是以()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3.33 分) A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满足资金需求 B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融通和企业集团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C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融通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 正确答案:D ?4、金融租赁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应经()批准。(3.33 分) A 总经理 董事会 C 风险管理委员会 D 项目审核委员会 正确答案:B ?5、财务公司拆入资金余额不得高于()。(3.33 分) A 资本总额 所有者权益总额 C 资产总额 D 利润总额 正确答案:A ?6、下列不属于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范围的是()。(3.33 分) 吸收股东1年期(含)以上定期存款 B 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 C 经批准发行债券 D 同业拆借 正确答案:A

?7、专门为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提供服务,并收取佣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3.33 分) 货币经纪公司 B 证券公司 C 信托公司 D 投资银行 正确答案:A ?8、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包括()。(3.33 分) 中国信用资产管理公司 B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C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D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正确答案:A ?9、()是资产公司的核心业务。(3.33 分) A 中间业务 B 投资业务 不良资产业务 D 贷款业务 正确答案:C ?10、不良贷款不包括()类贷款。(3.33 分) 关注 B 次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银行的《内部控制指引》、《信贷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关于授信的相关规定,结合银行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统一授信是指在银行对客户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单一法人客户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实施集中统一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信贷管理制度。银行对客户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国际结算项下贸易融资、担保等表内外信用余额之和不得超过最高综合授信额度,该授信额度可在授信期限内滚动使用。 第三条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统一授信所指“统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 (一)授信主体的统一。即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向客户提供授信。信贷审查委员会是按上会标准审核批准银行客户授信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授信形式的统一。银行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和评价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并将客户的授信风险总量控制在授信风险限额之内。 (三)不同币种授信的统一。将本币业务授信与外币业务授信置于同一授信额度之下。 (四)授信对象的统一。授信对象必须是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法人客户。 第四条银行在确定对法人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同时,应根据风险程度获得相应的担保。有条件授信时,必须先落实条件后实施授信,条件未落实或条件变更,不得实施授信。 第五条银行建立统一的授信审批程序及执行程序。 (一)授信审批程序。 1.未达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标准的,按业务部门发起授信申请、风险管控部授信审 查、总经理审批的流程执行; 2.达到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标准的,按业务部门发起授信申请、风险管控部授信审查、信贷审查委员会审议、总经理审批的流程执行。 (二)授信执行程序。最高授信额度确定后,各种具体授信形式的发放应由各业务部门按银

2021年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

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经营活动的高效、经济,保证企业内部管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 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2018年 4月27日)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 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 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的基本思路,全面覆盖、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意见》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 《意见》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合理设置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序整改和转型时间,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金融机构应按照《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完)

浅谈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浅谈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对金融机构而言,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作为金融机构管理者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洞悉二者各自所发挥的特征作用。本文将主要探讨上述内容,希望为金融机构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价值参考。 标签: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关系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帮助机构打造风险监管体系,而内部控制则强调企业必须实施改进改造,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风险点并做好相应处理工作。在我国,结合了宏观政策层面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应该做到相辅相成,以便于为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对企业的对冲机制与经济资本配置机制构建过程,为企业构建更为健全、功能更丰富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如果从宏观角度来讲,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应该与内部控制工作联系起来,基于质变理论实现二者的内涵特质分解,即结合机构管理机制来实现风控优化,从更多层次、更多渠道把控金融机构的管理内涵,为企业消除财务隐患顾虑。而金融机构本身需要严把财务关,保证财务健康,再针对审计工作提出要求,保证金融机构财务表中资金财产内外迁移的始终健康。当然,金融机构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才,他们应该对融资能力业务与风险管控业务熟悉,正如当前流行于金融机构行业的“能力学说”,它需要结合国家所颁布的宏观政策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财务系统,以便于为机构的内控水平优化奠定基础。 再看内部控制,早在1992年,美国COSO(TheCommittee 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就发布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这一文件。文件中就对内部控制给出了官方解读,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就应该包含董事会、管理层以及所有员工,他们需要共同参与到机构经营活动中,以便于保证和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与高效率,并保证机构财务报告的法律效力,结合文件中所提到的这些管理内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要素就应该包括环境、风险评估、业务控制、信息沟通以及机构监督。 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应该基于金融机构治理基础展开,正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5年所公布的《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中就指出“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治理应该充分调动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追求企业利益与股东价值相衬目标,这有利于金融机构的监督行为优化。” 二、金融机构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 首先,有学者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关系,二者应该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整体,它们表现一致,具有相同作用。金融机构设计风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国银行分行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以及经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高级管理人员,是指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管理层中对该机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有决策权或重要影响力的各类人员。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须经监管机构核准任职资格,具体人员范围按银监会行政许可规章以及《中华

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任职资格管理,是指监管机构规定任职资格条件,核准和终止任职资格,监督金融机构加强对其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管理,确保其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全过程。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监管机构,是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任职资格管理中的职责分工,按照银监会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金融机构应确保其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就任时和在任期间始终符合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拥有相应的任职资格。 金融机构董事(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期间出现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情形的,金融机构应令其限期改正或停止其任职,并将相关情况报告监管机构。 第二章任职资格条件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任职资格条件,是指金融机构拟任、现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品行、声誉、知识、经验、能力、财务状况、独立性等方面应达到的监管要求。 第八条金融机构拟任、现任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基本条件包括: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

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企业管理|Management 同员工的需求和爱好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单一的福利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员工的需求。就福利的激励作用分析,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的是福利的形态而不是福利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福利项目选择不好的话,即使企业花了较多的钱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 一个薪酬系统在其制定之初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执行过程中会逐渐反映出不够科学合理的一面。另外,即使薪酬系统在制定之初是比较合理的,也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失去其合理性。这些情况都需要企业对薪酬系统加以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薪酬的重新调查和员工的薪酬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薪酬系统的合理性,如果存在不科学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应该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调整优化。 (四)提倡全面薪酬管理制度 经济性报酬会在中短期时间内激励员工并调动其积极性,但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并非长期持续有效,非经济性报酬对员工的激励才是最根本的。所以,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把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结合起来激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为企业努力工作,这就是全面推进工资体系、福利体系和非经济性报酬项目的建设。 (五)合理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太大的话,会引起广大员工的不满,有可能引发内部矛盾,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隐患。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能平衡有关方面的利益,又能达到激励高管人员的目的就可以。在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时,要考虑遵循如下原则: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要由董事会或第三方确定;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要充分兼顾中层和基层员工;高管人员薪酬待遇的主要部分应从企业的效益增量中解决。 研究薪酬管理,尤其是针对国内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中小型企业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探索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科学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薪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以满足员工的有关需求,使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规范透明,员工通过该薪酬系统能有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平感,从而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及持续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汪婕。 浅谈电力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1(13) [2] 武娜。 完善中小民营企业激励机制[J]。企业导报。2010(12) [3] 张莎。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4] 张建。 浅议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4) 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史春光 郑州财经技师学院 摘要: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资金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措施。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在分析内部控制依稀的概念能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20—02 所谓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行成的经过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不断完善的企业内部自我监督和调整的体系,是企业内部各种控制功能的方式、措施和程序的总成。内部控制体系既不同于规章制度,也不同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一种特殊的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各种生产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防止财务管理中弄虚作假行为,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此缺乏有效的重视,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现在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环境还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运行依赖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这里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的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依靠法人治理结构来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以保护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从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国内的一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极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还流域形式,监事会的设置形同虚设,懂事的监督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要素之间无法实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导致企业内部权力控制集中,内控制度中的很多措施在现代一些企业当中无法真正的实现,企业的内控制度成为企业当中的花瓶、摆设。这种公司治理环境,根本不适合内控制度建设与发展,也制约了内控体系作用的发挥。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体系作用发挥的基础条件,只有健全的内 上接(第119页) 下接(第121页) 东方企业文化 /120/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908018.html,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 作者:宋立伟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13期 [提要] 透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现状,分析影响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金融行业防范、化解会计风险的首要任务。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改善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地设置内控防线,深化会计内控机制已势在必行。本文对如何加强金融会计内部建设与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加以讨论。 关键词: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为了提高其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运用适合自身情况的自我调节和约束的控制系统和方法,主动规避风险,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金融企业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内控管理起到刹车系统的作用。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好像错综复杂的路况,尤其是做大做强的公司,更必须有良好的刹车系统才能保证稳健高速的行驶,否则越大超强发生风险的可能就越大。 我国央行制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因而,可以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内部控制定义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层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防范经营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等管理方面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程序的总称,是金融企业的自律行为。 二、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自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我国第一个有关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行政法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指导原则》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不少有关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来指导、规范和监管金融企业的内容控制实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应用文-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 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就银行机构而言,其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银行机构内部 结构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 系统的控制、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控制等。目前,我国银行机构由于制度有待完善、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等诸方面的原因,内部控制难以全面地顺利实施。为了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各金融机构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当前金融机构内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应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来设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完全达到这一要求。 首先,内控本身有其固有的局限,它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限制。管理层在设置内部结构时,必然要权衡为强化内控而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银行在设计制度时受成本的制约,不可能是最好的内控制度,只能是恰当的制度,既要考虑设计的 性,又要考虑执行时的效益性。如果某项设置投入多而当期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效益,即使能强化内控,也很有可能会被放弃。 其次,部门之间相互割裂、相互抵触、牵制乏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资金组织部门的资金成本,有可能造成存款“唯量是图”,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与银行利润目标严重背离。很多银行上下级行各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监督功能。如按要求 信息部门可以通过报表、项目电报等监督制约信贷部门,会计部门可以通过账表制约计划部门。但实际操作中无相互协调的责任机制,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作用未能发挥,甚至出现了通过调整账表来隐瞒其它部门的违规行为,往往造成重大后果后才被发现。 2.银行内部授权授信的控制要求建立合理的以书面形式确认的授权授信制度,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各级主管要在授权的范围内实施管理,各项权力要在制衡的条件下正确使用。但实际情况往往并未如此。 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行长既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法人代表;既是银行经营决策者,又是银行经营管理运作的执行人。法人治理结构基本上就是行长一个层次。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 3.按《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行机构要建立起科学的银行 系统风险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难以做到。 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其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向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挑战。现行内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再适应计算机支持下的银行会计业务,带来诸如计算机技术员和会计业务员权责分工等一系列原内控制度所未涉及到的问题。会计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懂微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不得力。 4.内部稽核监督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现行稽核制度下稽核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仅难以实施有效、及时的监督检查,难以真实地向上级行反映情况,而且难以严肃处理违规违纪问题。 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一些行不重视稽核工作,配备的稽核

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8〕106号)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按照“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的基本思路,全面覆盖、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意见》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严格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

《意见》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合理设置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有序整改和转型时间,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金融机构应按照《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完)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