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陈染、林白、徐小斌的女性观及其创作
女性悲剧的镜像解构——论徐小斌小说中灵魂秘境的深入与解构

女性悲剧的镜像解构——论徐小斌小说中灵魂秘境的深入与解构冯祉艾徐小斌极其擅长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细腻而幽微的笔触,以及奇诡绝丽的画面及意象,都使得她的作品常常具有荡魂夺魄的深刻力量。
也是在这种力量之下,她能够更加深入地描写出女性的悲剧情感乃至于精神困境。
在描写故事以及发展情节的过程中,她并不会以大段抒情式的语录去直观凸显人物内心情感。
而是往往借助白描般的手法,以一种温和客观的笔触去描写女性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她所面对的真实境况。
而读者就在这种平实却深刻的文字中完美地与人物共情,抵达感官上的纯粹与探索。
读徐小斌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笔下,女性人物通常都是美的。
无论作者曾经给过她们怎样的人物前史,又或是在现实视角来看,她们有着多么不为人所容的一面。
但无一例外地,在徐小斌的笔下,她们始终各有各的美,并保持着对自我的高度认知和现实困境下所坚持的自洽。
女性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但徐小斌仍然选择暂时性地解构悲剧,将其作为人物在成长历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去表达女性之美和温柔的力量。
当作者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女性悲剧,深入内心困境,而是选择以美丽来成为书写女性生活的背景。
在这种美丽而敏感的笔触之下,去展现人物经历命运的时候——小说仿佛已然成为一个现实之下的乌托邦。
在这里,女性可以实现自我的拯救与抚慰,从而实现思想脉动,成就一首驳杂内容提要:徐小斌善于从女性所处的人物关系入手,进行对其成长历程乃至宿命悲剧的读解。
借以观察整个时代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现状,探究创伤之后的女性的自我拯救与抚慰。
她的作品中常常会有两个以上的人物关系,并会在对人物关系的书写中探寻人物本身的变革与挣扎,由此形成人物间的对照,使读者在这种镜像化的暗流涌动中对时代女性的灵魂秘境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正是在对其笔下女性人物的热爱与关怀之下,女性之美才得以真正展现,并在现实化的解读中对悲剧形成了独有的描绘与注解。
关键词:女性 悲剧 对照性 解构而颠覆的女性史诗。
寻找自我的呼喊——论新时期以来陈染等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9月Sep .,2012收稿日期:2012-08-25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身体写作研究”(2010QN22)作者简介:胡艳(1980—),女,湖南双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寻找自我的呼喊——论新时期以来陈染等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胡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摘要:长期以来,女性的身体隐失在男性话语中,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新时期以来,陈染、林白等女作家的创作打破了文学书写的身体禁忌,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独特的身体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自身的解放,对于女性寻回失落在男性话语中的自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男女二元对立的创作思维方式,以及对西方“身体写作”理论的误读与消费文化的侵蚀,女作家们的身体书写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关键词:女性;男权;误读;消费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84-04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
认识自我的激情始终攫住人,使他试图深入了解自我,将人类生活的世界置于永恒的光芒下。
身体是人类的立身之本、存在之基、力量之源,人们对文学始终不渝的热爱凝铸着人类试图了解身体奥秘的渴望。
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女性的身体或被贬低,或被扭曲,始终处于被书写中。
直到五四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女性长期被忽略的身体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女性身体的觉醒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发展得尤为被动而缓慢。
五四时期,西方男女平等的人权观传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女性,她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女性被压迫的历史,女性失去了话语权,丧失了包括对自己身体掌控的一切权利,沦为男性的玩物。
0590年代女性文学选讲

性特质的美外化为语言的美,即以女性美构筑语言美。而 陈染并不满足于用女性美来构筑语言美,在表达女性体验 的时候,陈染还尝试着将其提升到生命体验的层面上。而 这种女性体验的展示通常是跟躯体语言一起出现的,所以 提到女性体验,就不能不提躯体语言了。
躯体写作是女性写作的一种策略,女性躯体是女性写作的
独特的未开垦的资源,也是女性写作的优势所在。躯体语 言的引入填补了中国女性写作历史中女性躯体表达的空白。
学者型作家 1965年生于辽宁沈阳,1980年9月至1982年7月在辽宁省实
验中学读书,1982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辽宁大学中文系读 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3年7 月在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1990 年至1996年,中国社科院亚太所,1996年至2003年,中国 社科院文学所。2003年至今,北京作家协会。 她同时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著有《双调夜行船——90年代 的女性写作》为90年代的女性写作而呐喊。 个人生活不顺 2003年离婚,对她打击很大。
《无处告别》
黛二小姐
一个“边缘”的人物,叛逆、孤傲、晦涩,“像 头发般纷乱”,是一个漂泊的、内心矛盾、批判性很 强的女性形象。 冲出母爱的樊篱 我的母亲就在隔壁,目光盯住我火一样灼热焦虑 沉郁的寡妇情结 “我的心从没有家乡” 寻求精神出路
《私人生活》
倪拗拗生活在充满火药味的家庭里,在她的眼里,父
普陀区教育学院
王艳峰
主要内容
一、了解90年代女性文学概况。
二、了解徐坤、陈染、林白三位女作家作家的生平创
作以及“70年代女作家”群体的创作。 三、21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概况。
90年代女性文学发展概况
一、对真善美的追寻
以林白和陈染为例看躯体写作在中国

以林白和陈染为例看躯体写作在中国作者:文静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上世纪90年代,一批年轻的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感召下,将女性自身的隐秘经验提升到叙事文本的中心位置,她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我国的“躯体写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
而林白、陈染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以异于他人的写作姿态和不同寻常的作品风格活跃于文坛,其作品在对女性话语的构建,言说方式的创新以及女性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追寻等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躯体写作林白陈染早在1981年,朱虹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让国人知道了“妇女文学”,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舶来品,起初在中国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倍受学者们的质疑和反对,人们对它也普遍保持着审慎之态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著的增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似乎找到了与本土文学研究的联接点,才得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多元文化并存,主流价值分崩离析,社会转型的喧嚷里,与“宏大叙事”相对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其中最典型的文本当是女性自传或准自传式的“躯体写作”。
一.“躯体写作”的提出和引进“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以躯体语言来打破叙述中的不平等模式的写作方式。
法国女作家埃莱娜·西苏提出“躯体写作”有着复杂而特殊的文化背景。
西方女性由于长期浸润在个体主义文化传统中,因此有着相对自由的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
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性解放”热潮,更加使得西方女性冲击男权社会文化与实现自己欲望的机会成为可能。
而这种意识行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就是躯体语言的创作策略,以及这种创作策略所呈现出来的独特审美价值。
由此可见,以女性特有的方式摆脱男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框定乃是“躯体写作”提出者和支持者们的本意所在,而女性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书写和书写自己才能表达出真实的心灵感受。
既然男权文化传统是通过语言来压抑和统治女性,那么女性理应通过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和言说方式来反抗男权文化传统。
畸形之恋林白小说女性叙述的原点

畸形之恋:林白小说女性叙述的原点作者:王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34-0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开明,女性作家开始主动出击,在男性创作空间之外的精神领域中。
寻找更大限度的自由范畴。
她们对精神空间探求的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也使她们的创作在文坛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被称作“新三巫”的陈染、林白、海男。
以及同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徐坤、虹影等作家,她们用鲜明的文学立场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意识和观念,用一种完全主体的姿态站到了文学的立场上述说感情、经历、观点,甚至性爱。
在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兴起的这一女性文学创作新潮流中,林白以她特有的性写作立场、极端个人化的写作姿态凸现出非同寻常的意义。
她以充满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言说策略和生动的笔触述说着当代女性努力摆脱被男权文化叙述的命运、实现女性本我价值的愿望。
林白表述她关于“女性叙述”的观点是:“个人化写作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涌动,是个人的感性与智性,记忆与想象,心灵与身体的飞翔与跳跃,在这种飞翔中真正的、本质的人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
”在这里,畸形之恋成为了她创作的原点。
可以说,没有了畸形,就没有了她们的真爱,没有了她们目前在文坛上拥有的一切。
(一)无论是在精神上海还是在肉体上,女性都渴望得到男性的理解和满足。
但事实证明,她们从男性那里得到的只有精神上的压抑和肉体上的伤害,处在男权话语社会中无法言说的事实又使她们无法发泄自己所受的戕害。
经受了两性之战的残败后,女人只有退回自身的小屋来审视自己,这时候的女人只能去爱别的女人或者爱自己,从而步入自恋或女同性恋的状态中。
林白在《一个人的战争》开头的题辞颇富哲理:“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单从这一题辞来看,这是一连串的悖论,它表达了自我意识内在的自否定和经过自欺而自我深入的结构。
论陈染、林白小说中的边界空间

三 沉 浮的 深渊 : 边界 意 象的彷 徨世 界
走廊 、 院子 、 阳台作为连接内外的边界地带, 是陈染 、 林
白小 说 中边界空 间 的又一 组重要 意象 。从 建 筑的 空 间构成
靠近的无端恐惧。在《 离异的人》 中, 林芷在 “ 美梦” 的门前 踟蹰犹豫 ; 在《 麦穗女与守寡人》 中, “ 我” 对虚掩着的门有 着莫名的慌乱 ; 在《 巫女与她的梦中之 门》 中, 有一扇“ 奇奇
感 染了禁 锢 已久 的人们 。这一 时期 , 以张洁 、 程 乃珊 为 代表
二
游 移 的樊篱 : 边界 意象 的徘徊 世界
陈染、 林 白笔下关 于 窗 、 门、 墙 都 以特 殊 的 空 间 形 态成 为边 界空 间意 象的典 型代 表 。以建筑 实 用和审 美 的视 角来
的女性创作追随男性的步伐 , 加入历史、 社会宏大叙事的滚 滚潮流中, 关注女性公共空间的叙述成为她们选择的隐性
开 放的 。那么 , 如何 实现 从私 人到公 共 、 或 者从 公 共到 私人
林白创作 中“ 房l '  ̄ - J ” 的自我象喻等等, 但是 , 陈染 、 林白的创 作并没有拘囿于私人空间, 《 无处告别》 中黛二无数次行走 的街道和 《 说吧, 房间》 里城市的高楼、 公园 、 医院等都是最
探寻与逃离——论陈染创作的心路历程

探 寻 与 逃 离
!
——— 论 陈 染 创 作 的 心 路 历 程
杨$ 柳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 ) $ $ [摘$ 要] 陈染在自我的主体性空间里, 体验着 人类的存在 状态, 书写着女 性的生 存困境。 她孤独, 她去探寻。她一边探寻一 边逃离, 又一边解构, 解构男权中心文化, 也解构着 自我; 然而 她拒绝外界, 封闭 自我的创作姿态, 不仅使她 无法在 探寻中 超越自我, 反 而逃向 了无奈 的认同。 可见, 女性独立人 格的建构过程是相当复杂和艰巨的。 $ $ [关键词] 探寻; 主体性空间; 逃离; 弗洛伊德情结; 无奈的认同 $ $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有关陈染创作的话题很多, 尤其在探索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挖掘女性的深层意识方 面, 人们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 被认为是 “中国最前卫的女性主义者, 她正做着女性作家从 [& ] 没有做过的危险而崇高的事” 。可是在 !""+ 年 《 小说评论》 第 + 期发表的 《 写作, 生命意 识的自由表达— — —陈染访谈录》 《 陈染自述》 、 等文章中她一再表明自己的存在状态: $ $ 我一直在探寻, 也就一直在逃跑。……也就是没有出路的一种选择, 既然在这个世界上 [ !] 找不到一个合理的位置, 就只好不断地寻找和逃跑。
[ #] 艺术风格等” 。陈染的个性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下变的孤僻、 忧郁。同时, 在她的
主体性空间里充溢着中国古典的老庄思想、 襌宗以及西方的精神分析学和关于孤独个体的 理论, 这些都对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也是孤独的栖息地, 是孤独凝聚了她 内在的生命力, 成为她寻找真正自我本质和价值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促成了她以孤独的心境 去关注人类的孤独并进行艺术探寻, 自然就成了她笔下女性人物的标志性性格。 《 与往事 干杯》 中的肖濛濛、 《 无处告别》 中的黛二等等, 都有着天赋的孤独气质。如 《私人生活》 中的 倪拗拗天性不合群, 父母离异带来的自卑, 班主任 $ 先生的刻意孤立, 使她只能与自我交流 思想; 随着成长, 对于情感的渴求, 对生命的探寻始终纠缠着她, 身体欲望的满足不仅没有减 缓心理的困扰, 反而标示了她情感的匮乏和焦虑, 而这些恰恰是孤独的根源所在。在 “黛 二” 系列中, 充分表现了具有社会角色的成年女性的尴尬境遇: 一方面, 孤独来自于女性生 命本体的冲动, “ 她既要解放了的现代女性感官体验欲求, 直接纯粹的身体行为, 同时又无 法摆脱深埋骨中的古典性的沉思冥想, 她向着彼岸的圣界和此岸的感性, 同时迈出她分裂的 双腿”, 挣扎于内心的矛盾和尴尬使黛二无法安宁。另一方面, 来自于作为社会人的孤独, 对于知识女性必须面对生存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权利、 利益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 黛二与男 人的交往总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竟成为气功师行骗的实验品, 在现实的种种伤害之下, 最终 崩陷于男性社会。陈染退回完全封闭的自我空间, 她这样分析 “我” 的精神状态: “ 我是一个 唯独没有现在的人, 无论岁月怎样流逝, 我将永远与世事隔膜。所以, 我永远只能在渴望孤 独与逃避孤独的状态中煎熬” 。 % % 显然, 陈染执拗地以类型化的女性形象, 探寻着现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孤独现象。她 们因追求人格的独立和自尊, 而陷入孤独之境。不过认识到人性的孤独性也标志着人格的 独立, 这是陈染精心为笔下女性独立人格的建构打下的基础。因为 “ ‘ 孤独的个人’ 是个体
女性的生存尴尬和情感迷失——论林白的女性文学创作

女性的生存尴尬和情感迷失——论林白的女性文学创作
农莉芳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白的创作以其特有的女性写作立场、极端个人化的写作姿态引人注目,其作品不仅述说了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解构男权文化、重寻自我价值的愿望,而且深刻揭示了当代女性所遭遇的生存尴尬和情感迷失,透视出女作家在探寻解构男权文化、体现女性价值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启示人们关注和审视女性作家的特殊"价值意识"和出路:摆脱自身狭隘的"小我"之境,融入社会"大我"之境.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农莉芳
【作者单位】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化传播系,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女性的生命体验与生存状态——评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
2.林白与苏童小说文本女性意识差异性研究——林白小说系列研究之一
3.从林白、陈染的创作看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个人化倾向
4.无处可逃--林白作品中女性的尴尬状态
5.跳不出性别的尴尬——从职业女性命运看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的终极关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