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管中一窥林白陈染的女人写作
女性身体写作,一个赛博时代的神话

长城论坛NG NG 6女性身体写作,一个赛博时代的神话张明华u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井冈山大学基金项目/赛博女性主义文学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 R 09012)。
一从新文化革命起,女性作家的作品意识中用自身身体的性意识和性伦理的颠覆来向男权菲勒斯体系的宣战就没有停止。
苏青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0,丁玲笔下苏菲性意识的初次萌动,王安忆的/三恋0中对女性情欲的大胆流露,再到林白、陈染的私人化写作,随后的卫慧、棉棉,更是旗帜鲜明地以性爱体验的书写讲述私人空间的女性特有的性体验和情感体验,并以此作为改变既定的男权体制,寻求生存,改变处境的有效武器。
然而,在2003年,木子美在互联网博客空间,发表名为5遗情书6的私人性爱日记,以写实的说法公开她与65个男人的性爱经历,大胆直白地诉说女性性体验和身体欲求,其中还详细叙述了他与广州一位著名摇滚歌手/一夜情0的性爱经过。
短短数月,木子美在博客网站迅速走红,/木子美0和/博客0被大量检索,甚至带来了中国的博客写作时代,/博客中国0,/博客中文站0曾因访问人口的激增而一度陷入赌车和瘫痪状态。
可以说,木子美的性爱日记火了,几千年来一度渴望苏醒的女性性意识和性伦理从未如此肆行无阻、酣畅淋漓地宣泄狂欢。
曾几何时,丁玲只能让苏菲在孤独中死去,王安忆、陈染的女性欲望书写在文坛的风波中欲言又止,以致卫慧的5上海宝贝6最后被禁。
而对于木子美,你可以攻击和批评,可以举起封锁/网络狐妖0大旗,但是你不能限制她的言说自由,/我是怎么生活,我就怎么记录,哪怕被干扰,被破坏,哪怕男人谈-木.色变。
0[1]作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赛博女性主义的一个特例,木子美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赛博空间的新媒体大胆裸露地表现自己的诉求,木子美的横空出世彻底直白地挑战传统的道德底线,游刃有余,前所未有。
这是网络对女性写作的眷顾,女性写作,在网络空间成为一个赛博的神话。
女性书写,在网络空间如一朵盛开的玫瑰,展示着前所未有的本真和从容。
陈染

•
长久的沉默,使她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她无法自我排解, 长久的沉默,使她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她无法自我排解,她似乎心 甘情愿做一个幽闭症患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世隔绝。而这种远离, 甘情愿做一个幽闭症患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与世隔绝。而这种远离, 恰恰造成了一种生命的残缺,甚至倪拗拗自己也清醒的认识到“ 恰恰造成了一种生命的残缺,甚至倪拗拗自己也清醒的认识到“时间 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陈染说过她的青春期就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歪歪斜斜、 陈染说过她的青春期就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歪歪斜斜、半疯半 濒临崩溃地走了过来,走的弯路太多,偏执的东西太多。 醒、濒临崩溃地走了过来,走的弯路太多,偏执的东西太多。所以她 现在依然喜欢“ 但决不偏执。生活需要遗忘,在遗忘中成长。 现在依然喜欢“想”,但决不偏执。生活需要遗忘,在遗忘中成长。 那么,倪拗拗呢,她将如何遗忘,抑或者她本身就不需要遗忘, 那么,倪拗拗呢,她将如何遗忘,抑或者她本身就不需要遗忘,因为 她从来没有接近过现实? 她从来没有接近过现实? 事实上,于倪拗拗而言,这段“私人生活” 事实上,于倪拗拗而言,这段“私人生活”,带给她的是抹不去 的记忆与困顿。她清醒的表示: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 的记忆与困顿。她清醒的表示: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时 间和记忆的碎片日积月累地飘落, 间和记忆的碎片日积月累地飘落,厚厚地压迫在我的身体上和一切活 跃的神经中。 她无法摆脱, 跃的神经中。”她无法摆脱,终也无法阻挡生活带给她的种种经历跟 记忆。无论她如何逃避、躲藏,那段青春期的成长, 记忆。无论她如何逃避、躲藏,那段青春期的成长,都必将成为她心 里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陈染的叙事总是在幻想与现实的交替中展开, 里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陈染的叙事总是在幻想与现实的交替中展开, 这种叙述具有某种奇妙的破坏性。她的文字节奏带有一种优美的弧度, 这种叙述具有某种奇妙的破坏性。她的文字节奏带有一种优美的弧度, 令作品读起来充满诗性。她在《私人生活》中写道: 令作品读起来充满诗性。她在《私人生活》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个 天使,但是天使也会成长为一个丧失理性的魔鬼。 我想: 天使,但是天使也会成长为一个丧失理性的魔鬼。”我想:这个陌生 的陈染,该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天使;如果她是魔鬼, 的陈染,该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天使;如果她是魔鬼,也该是个很人性 化的魔鬼吧! 化的魔鬼吧!
《大浴女》:女性灵魂的浴洗

《大浴女》:女性灵魂的浴洗作者:余璐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本文试图挖掘《大浴女》中女性灵魂深处的原罪和她们的自我救赎,表现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艰难曲折的心灵历程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跨越男权以独立,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灵魂和命运的理性关怀。
关键词:《大浴女》灵魂原罪自我救赎女性意识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与法国画家安格尔的油画《大浴女》有关联,“浴”即“浴洗”“涤荡”,油画中一名裸体女性大方地将自己的身体展现在人们眼前,传达出画家希望女性生命坦荡、灵魂洞开的心境。
同理,铁凝在作品中对女性的人性和灵魂均有独到的“洗涤”和“剖析”,以原罪意识与救赎心理探讨人性深处的隐秘,唤起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女性灵魂深处的原罪《圣经》中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他们一方面自我神化,变得虚妄自大,一方面自我沉沦,变得麻痹堕落,他们的后人都必须为亚当和夏娃所犯下的罪恶承担后果,这一罪过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被称为“原罪”。
“原罪说”解释了人为何会有沉沦堕落的倾向,“原罪导致一切的本罪。
原罪是点燃罪恶的火引,它是所有实际罪愆怀胎的地方。
它是一切谋杀、奸淫、掠夺的来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罪”,一旦被激发,人就有了罪恶的倾向。
淫欲是章妩的原罪。
在那个禁欲的年代,患上了眩晕症的章妩一再向医生强调自己有病,为了得到一张留在城里的病假条,她与唐医生发生了性关系,这不仅是章妩用自己的身体换取病假条的手段,也是她压抑已久的淫欲的发泄。
泛滥的淫欲使她忘却了作为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她以“感谢”的名义多次邀请唐医生来家里吃饭,用女儿最爱的颜色废寝忘食地为唐医生织毛衣;她经常在夜晚精心打扮偷偷与唐医生约会,甚至当女儿生病发烧时依然彻夜未归;她从来没有发现尹小帆掉了门牙,没有过问当父母不在时孩子们的生活,最终还生下了她和唐医生的私生女。
面对艰苦的生活、严酷的环境和现实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淫欲,章妩选择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跨越了道德的底线,遗忘了为人母的责任和义务。
固守与超越——从《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看林白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流变

里,作者试 图通 过性来 寻找生命 的源头 ,努力去复苏 生命
的混 沌和 自由。性 是生命 最直接 的代表 ,是 生命 的原初动 力, 性主 题可以说 是生命原 型的另一种表现程 式。 说里 , 小
各种性 意象纷至 沓来 ,花痴 、 南瓜 、木床 、木凳 ,狗 、蜻 蜒 、蚂 蚁、猪 等动物都在 自由自在地 交媾,繁衍不息 。在
这里 ,“ 不再是被压抑 的对象 , 性” 也不是用来反 抗的工具 , “ 是快 乐和 自由的体现 ,“ 是 生命 的 目的,“ 福是 性” 性” 性” 最大的福 。在 叙述者大头的 想象 中,人 可以变成猪 ,猪也 可以变 成 人。小说 中二皮叔 就把猪 想象 成女 人 ,在想象 中 与之进 行性 交 ;而叙述主人公 大头 与一头名 叫妞儿的牛完 成 了 作为成人 的第一次性交 仪式 。没 有文明等道德观念的 束 缚 ,没 有羞耻、 不安和 内疚 ,在作 者的叙述 中一切都是
光, 他们都 注意 到 了林 自在这两 部小 说里实现的 巨大 转变 。
据作者 自述 , 万物 花开 》和 妇女闲聊录 》是植 物和泥土 的 关系。① 众所周知 ,林 自是9 年代女性 写作 的代表作 家 , 0 以对女性意识 的深度挖掘和女性 经验的大胆 披露 而著称 。 而在 《 万物 花开》里 ,林 自一 改过去那种强 烈的女性 自我 言说意识 ,从焦虑、 阴郁 、封闭、孤独 的女性 心理世界走
。
一
正如女性 主义理论 家埃 莱娜 ・ 西克苏在 美 杜莎 的笑
独立 的长篇 刊载在 十月 》杂 志上 ,并 由十月 文艺 出版社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概述(三)

(一)陈染其人其作 陈染作品的内容主要是表达女性 个体的边缘境遇。一是提示女性在地 理和行政区域上的边缘待遇;二是表 达女性在文化区域上的边缘境遇。陈 染作品的视角显明地向内转,她的文 本注重对女性主人公内的自精神状态 的再现,主要是表达她们内心那种孤 独、焦虑、绝望。实际上就是女性自 身无法确认的一种漂泊感和虚无感。
(一)陈染其人其作 陈染,1962年4月出生于北京。 她幼年学习音乐。18岁兴趣转向文学。 23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曾在北 京做过四年半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后 调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做编辑。曾 在澳洲墨尔本的英国伦敦大学、爱丁 堡大学等旅居生活和讲学。现居北京。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陈染其人其作
(一)林白其人其作
林白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 她的文本涉及到一个女性绝对私密的领 域——女性之躯,林白特别注重对女性个 人独特生命体验的描述(尤其是女性内心 久被遮蔽的原欲和有别于传统的性体验), 她善于捕捉女性复杂微妙内在心绪。她的 这种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特别是有些 关于自恋、同性恋的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 议。
陈染已出版主要小说专集有:《纸片儿》、《嘴 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 《独语人》、《在禁中守望》、《潜性逸事》、 《站在无人的风口》、《女人没有岸》、《在禁中 守望》、《沉默的左乳》、《声声断断》、《不可 言说》、《我们能否与生活和解》、《另一只耳朵 的敲击声》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散文集 《断片残简》等。她的小说在英、美、德、日等国 家以及港台地区均有出版和评介。根据她的小说 《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 大会参展电影。《陈染文集》一、二、三、四卷于 96年8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二)林白其人其作
林白(女)(1958—)原名林白薇。原籍 广西博白,生于广西北流县。曾插队两年,此 期间当过民办教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 书馆学系。曾在图书馆、电影厂工作,现在北 京定居。起先创作诗歌,后从事小说写作。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 《青苔》、《守望空心岁月》、《说吧,房 间》,中短篇小说集《玫瑰过道》、《子弹穿 过苹果》、《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致命的 飞翔》等,散文集《丝绸与岁月》等。
暴风骤雨中的呼喊与坠堕——论卫慧《上海宝贝》的女性主义欲望抒写

牡 丹
暴风骤雨中的呼喊与坠堕
——论卫慧《上海宝贝》的女性主义欲望抒写
赵恩光
“70 年代后”女作家一改 20 世纪末林白、陈染 身体写作中对男权文化的疏离和排斥,在呼喊自身欲 望情怀的基调下,使男性形象再次活跃于文本之中, 读解其文本抒写的功与过,通过狂欢者的迷失、欲望 的悬崖与男权的颠覆两个部分,从其女性主义情怀的 书写角度,探析其《上海宝贝》的文本态度和得失。 一、前言 “那些温暖的身体,在一起闪光,肌肤颤抖, 在快乐里,那灵魂,快乐地来到眼前。”70 年代后 的女作家,大部分的创作实践具有实验性和开拓性, 但这句诗句却更好地证明了,这些作家将肉体的控制 地位托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类似于笃信精神分析中 性驱动力的驱使,抑或如卫慧所言,信奉亨利米勒那 性爱至上的人性书写。总的来说,卫慧一类的作家, 当然承认灵魂的爱,但是她们奉仰肉体将灵魂吞噬, 陈染等作家对肉体性爱的沉痛反思背道而驰,一种灵 魂驾驭身体的文学创作理念,早已一去不复返。 身体写作肇始与西方女权主义著作,安娜西苏在 因为女性通过身体将自己的想法物质化了,她用自己 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从这些女性主义意味很 浓烈的文学主张传播到中国以来,中国当代的女性作 家就或多或少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了为身体而战 的文本构建。卫慧、棉棉等新生代女作家的出现,尽 管有所突破,但从一开始就被扣上了“美女作家”的 帽子,成为男性读者意淫的创造者。《上海宝贝》中 二、狂欢者的迷失 文学市场化脚步的逐步推进,致使卫慧、绵绵 女性写作的文化消费趋向愈加突显,女性作家的作品 中暴露的情感消费与肉体放纵慢慢变为一种风尚, “女 性的身体”反而成为一种迷失的、沦为欲望代码的工 具,这使此时的女性写作在践行精神探险的同时,刻 意或不刻意地满足了男性读者意淫的态度,从而沦落 状态,这种状态,是狂欢后的迷失。 卫慧的作品昭示出对传统更严峻的叛离,对女 性身体私处的体验和抒写显得更为细腻和坦露。她们 虽然继承了从林白、陈染那里学来的有关作品中对于 女性自身充满自信、自恋、自负和自怜的特性,却又 不同于前辈,男性形象作为活跃文本的重要对象,一 直游走在女作家所构建的蜉蝣一样的飘忽的性爱世 界。在《上海宝贝》中,男主人公天天与马克分别代 表着灵与肉的象征。 天天是一个体质孱弱、身材颀长的白面男子, 喜爱作画,从小经受了父亲暴亡和母亲出走的经历, 他的母亲后来嫁给了外国人,而几乎没有和天天见过 弱而敏感,很有艺术家的特质,女主人公 coco 被天 天的这种特质所吸引,她淡淡地迷恋上了天天,因 为不管怎么样,天天身上有着艺术家的特质,却没有 一边又诱惑着天天想要与其进行肉体上的缠绵,但她 终于发现,天天是一个性无能者。就在这时,一个偶 然的机会让 coco 认识了德国的商人马克,马克身材 魁梧,英俊而风趣,coco 一方面做了内心的挣扎,却 最终沉沦在马克那强壮的身躯和傲人的生殖器下,在 灵与肉的挣扎中,她无以复加地堕落于温柔乡里。但 每每事后,她总是又重新陷入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和自 卫慧的创作是一种“盛开在夜幕的下腹部”的 一种创作,在灵魂与下半身思考里,她选择了下半身 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用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失控的话语 制造追命夺魂的快感的一群纨绔子弟,一群吃着想象
论陈染诗化写作的特色

论陈染诗化写作的特色作者:张文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2期摘要:在九十年代中期,私人化写作开始在中国文坛出现,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的代表有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
其中,陈染的作品视角独特离奇,想象大胆怪异,以女性的生命轨迹来叙述女性的情感体验和隐秘的内心生活,成为私人化写作领域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
陈染的小说重视情感的表达与诉说,尤其是女性的内心体验,简单的情节在诗化的语言支撑起下更加完整,同时这种诗化语言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关键词:陈染;诗化;写作[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01一、诗化的语言——性别的复苏1.诡异美丽的语言王蒙曾经赞美陈染说:她的小说诡秘,调皮,神经,古怪。
似乎还不无中国式的飘逸空灵与夕阳似的强烈和荒谬……她有自己的感觉和制动操纵装置,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1]的确,陈染的语言在所有作家中独树一帜,具有自己的特色,正如她的文风独一无二,她的语言同样特立独行。
她既可以将少女的心情写的细腻而忧郁,也可以将对男性的嘲讽表现的尖刻,还可以将母女关系写的爱恨交织,她用审美的方式渲染病态与异态。
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描写折射出主人公彼时的心境以及故事的发展脉络,这就是清冷孤僻,多情忧郁,敏感细腻的陈染赋予语言的魅力。
《与往事干杯》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时间,我呆若木鸡。
我的手和腿全都失去控制地颤抖起来,脑子里空荡一篇。
站在邮局里,身边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墙壁没有了,头顶布满天窗,气流像瀑布从上空倾压下来,震耳欲聋。
有一瞬间,我看见我自己就那么站着站着忽然头一歪身子倒下去,死了。
手里的死亡通知单飘呀飘,渐渐在放大,顷刻间放大成一张蓝蓝的天空覆盖在我的身体上。
[2]在被告知老巴在送行回去的路上车祸不幸身亡,她用上述语言描述了这件事给她带来的震撼,感觉的瞬间缺失,内心难以接受的崩溃甚至是另一个自我的死亡——生命随着那张死亡通知单变得轻飘飘起来……在《凡墙都是门》中,她形容母女关系既和睦又分歧,既激烈冲撞又相依相存。
4女性文学

第二阶段: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第二阶段: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女性作家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关注, 女性作家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关注,大 胆的性描写,展示女性的主体意识, 胆的性描写,展示女性的主体意识,反映了 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 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 女性生命意识” 开“女性生命意识”先河的是新生代女 诗人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作《女人》 诗人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作《女人》、 《黑房间》、《黑色沙漠》、《独身女人的 黑房间》 黑色沙漠》 卧室》 她们的诗歌展示的叛逆性的情欲、 卧室》等。她们的诗歌展示的叛逆性的情欲、 女性生命世界,坦白赤裸,惊世骇俗。 女性生命世界,坦白赤裸,惊世骇俗。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女 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的历程, 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的历程,是女 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 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 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到女 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再到女性的自我发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由混沌、 现,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由混沌、朦 胧到觉醒再到成熟的发展脉络。 胧到觉醒再到成熟的发展脉络。
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三、8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 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张洁《方舟》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它通过“寡妇俱乐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故 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平 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做一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 做一 个女人,真难!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和 事业”的矛盾。 女人的天职” “事业”的矛盾。“女人的天职”与“为 人的主权”之间的矛盾。女性文学? 什么是女性文学?泛指女性作家的全部 作品,包括女性作家的“性别文本”和“政 作品,包括女性作家的“性别文本” 治文本” 治文本”。 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于现代, 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于现代,是中国新文 学的组成部分。 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 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文学同步,但 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90年代初 年代初, 对我国女性文学的研究较晚,始于 年代初, 1995——1996年形成高潮。 年形成高潮。 年形成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管中一窥林白陈染的女性写作 文章摘要:笔者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家林白和陈染两人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关注女性私语化自传体式、意识流写作、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超性别意识,笔者将带领大家跟随林白陈染近乎呓语式的叙述视角来领会女性以她们的感觉和语言来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
文章关键词:林白 陈染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意识流写作 女性超性别意识。 女性文学,这一名词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①笔者印象里最最熟悉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张爱玲,梅娘,苏青为代表的通俗小说的兴起,女作家开始对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体验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以崭新的姿态登上文坛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蜚声海外。
然而,在3040年代从事女性创作的女人大都处于边缘位置,例如张爱玲,李碧华,王安忆。就算她们将男人视若空气,但是男权文化的中心地位仍旧无法撼动。在50年代时候丁玲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独特的视角写女人的爱情时却受到禁欲主义的严重禁锢。
那么,到了90年代,女性作家已经开始以自觉地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意义,她们以其极端性、尖锐性来强调那些也许在80年代恰好被忽略了的“角色差异”和“性别意识”,并使得女作家在90年代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②
女性写作是一种具有性别意识的写作。没有性别意识的写作,就不能叫做女性写作。所以说关于女性写作,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女性,一个是女性意识。
无疑,林白③和陈染④是这一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家。 她们依旧走在边缘的路上,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关于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和女性意识。在她们的作品中女性意识不仅得到了明确的体认而且也开始从性别的自觉过渡到话语的自觉过渡,作品呈现私语化现象,这也使得中国文学中反传统叙事,反男性经验写作的真正“女性写作”初见端倪。⑤
当然,作为女性文学实质女性作家创作的带有女性意识和女性特点的文学作品。女性作家涉足创作,不管有意识无意识,自觉不自觉,都不可能不投入一定的主体色彩,都不可能不带有一定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点。
下面,笔者以林白和陈染的作品来具体一说。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从作品的命名看,一个人和私人从本质上讲并无多大区别,都可以看作是自己的生活。林白和陈染在作品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把“我”作为一个发出她们自己声音的女人,把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为叙述的对象。 因而,这两部作品直接呈现出私人性、亲历性和自我体验性,然后作者再以虚构的形式完成非真实性的故事。虽小说就是虚构而成的,但在林白和陈染的作品中的确带有明显自传的嫌疑。在她们文本中,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虚构而成的故事成为一个个超越现实的现实,在她们的笔下一个个美丽而忧伤的女人做孤独的守望。
《一个人的战争》就是在自传体式的氛围里前所未有的凸显了一个女人成长历程中个别的个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私人生活》亦可以看成是陈染准自传体的作品。笔者以为作家并不会为了隐私而写作,但是前面笔者就女性文学阐释的时候说过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加入作家的人生经验和个人内心体验。《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一样,也是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这个成功的过程其心理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作家以第一人称的描述,将文本中的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使人感到真实的亲切自然,又带给人虚构的生动愉快。这是适合林白和陈染讲述女人内心世界的话语方式,也是她们与同是读者的女人们在心灵契合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状态。
笔者在阅读林白和陈染的作品时,感触最深的是她们两位作家都是通过意识流式的叙述体现出来的,这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一种叙述风格,曾尝试用在拟写的小说文本《你染指了我的素色青春》中。
意识流写作,意识流,⑥这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式的写作最大的特点便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
笔者以为林白和陈染二位作家的创作受西方小说的影响较大,《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生活》的创作也承袭于此,林白和陈染用随意洒脱、自然流畅的笔法加上兼有哲学理性的追问,使得文本中的句子呈现动感且具有弹性。人的意识是流动着的,因而我们能够很快捕捉到林多米和倪拗拗内心的浮想联翩和千变万化的精神状态。
例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投》,主人公林多米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就说到:“这种对自己的抚摸和凝视从很早就开始了,令人难以置信地早。”这种自说自话,随心所欲的叙述就好像在听一个故事一般,思想随着林多米自叙从小到大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那些大大小小郁积在心里的困惑和挣扎。
西方现代意识流的写作在林白河陈染的小说中可谓潜藏阴险,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便是其做好的佐证,也是她们写作思维的一个大的表现背景。
笔者以为女性意识 ⑧ 对一个女性作家来说,首先就是要完整地体现出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不依附于不从属于任何男性的女性,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在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两部作品中,正如笔者前面所述:一个人的和私人的都是自己的,在文里表现的都是女人自己的。笔者认为这正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
在作品中,林白和陈染以女性成长为核心来表现女性的主体意识,由这条主线延展开延展开一张女性与自身、女性与外界、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这一网状式模式。很明显的看出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里没有重大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也没有重大的情节作为关键,作家呈现的只是女主人公林多米的自我认识、自我感知、自我欲求、自我选择。陈染《私人生活》里的倪拗拗也是一样如此,她们都是先认识自己后认识他人。
在这两部作品中,女性的欲望在女性意识中占据主体主导位置,这也是林白和陈染着力刻画和表现的。比如林多米对自我身体的关注,对生存和死亡的天然关注和恐惧,以及倪拗拗在爸爸赶走奶奶时说的那句话:“奶奶,等我长大了,挣了钱,就接你回来,我要给你报仇”。
总之,一个女人,也就是一个人,她的希望,她的绝望,她的兴奋,她的悲哀,她的爱,她的恨,她所有的存在状态就是她所欲求的总和,所欲求的一切便是支配她去行动的主体意识。
笔者以为,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的支撑,说得好听些那些欲望叫梦想。可是,如若那些从内心渴望的东西并没有实现的理由,那些背上的东西渐渐成了枷锁,锁的人太急,逼的人太紧、终是要将人送上绝路。
因着这样那样的欲望,林多米和倪拗拗走上没有一条光的路,在无尽的黑暗里与自己追逐,一步一步走向孤独。林多米和倪拗拗有着相似的眉眼,倔强而高傲。她们同时美丽的女子,又忧伤不已。大多数的时候在嘈杂的公共场所不言不语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厌倦和对立的情绪。她们把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内心黑暗阴冷却又焦虑不安,把自己置身在一间黑屋子,没有灯。
林白和陈染在表现女性孤独意识这一板块中,不仅仅用单一的内心孤独来展现女性的孤独,更难能可贵的是把主人公丰富的内心生活与现实的变动形成一种对话情境,就好比我们读者自己做某种决定时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另一个自己对话那般。林多米和倪拗拗沉迷于自我的情感世界和敏感的少女躯体,注重内心的感受和自我剖白,就好比一个对镜独坐的女人,面对另一个自己时喃喃自语和自我反省。
在林白和陈染之前,几乎没有人涉足到女性同性恋这一话题,笔者认为这应该算是她们的作品遭到非议的原因之一。虽20世纪90年代已经处于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人心中这是一个伦理禁区,同性恋是必然要遭到鄙夷和唾弃的。
然而,在林白和陈染的笔下,众多美丽的女子以自言自语的文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与男权中心相背离的趋势,这无疑是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作家突破现实的勇气的表现。
笔者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女人的初恋都是女人。现代都市物欲横流,大多数人在感情世界里迷失了自我,女人从最开始对男人的希望——失望——绝望,这一心理过程中受伤了女性总该为作家漂泊无依的灵魂找到一个归宿。毫无疑问,同性恋便是她们逃避、削弱和缓解心灵孤独的最好寄托。
既然无法从男人那里获得救赎,那么只能把求助之手伸向离自己最近的姐妹,以期冀获得心理上的解放。 陈染在《超意识性别和我的创作》7 这一论文中明确表示:有时候,同性比异性更容易构成理解与默契,合乎天性,自然而然,就想水理解鱼,空气理解人类一样。林白在作品《瓶中之水》借主人公意萍之口表达了她对同性恋的看法:我常想我活在世界上什么是我最想要的呢,这就是爱一个人,这个人不管是男是女,只要彼此有激情。通过两位作者的讲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私人生活》里倪拗拗对禾寡妇的爱恋,《回廊之椅》中太太与婢女七叶超阶级的爱情。
笔者以为,透过女性同性之间的爱情,可以逐渐再造一个自己,而不是自毁,从而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安宁。那么,诠释柏拉图式的永恒便是林白和陈染书写同性爱情的指向所在,并不是女性单单为了疗伤或者摆脱孤独的境地。
20世纪90年代,林白和陈染用女性作家的坦率和勇敢,关注并书写了女性难以启齿的,讳莫如深的同性之间的爱情,这是一种对中国伦理道德规权威性进行了触动和挑战,这也是对女性实现自我的一种突破性进展。她们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进行了突围,以期冀求得女人身心和精神家园的合体。
笔者以为这种超性别意识的爱体现了对受伤和处在孤独困境中的女人们关怀。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几乎所有一切关于女性的东西还有待于女人自己来书写,关于她们的身体某一处微小而又巨大的突然骚动,关于某种心里期待的奇遇,关于旅行、跨越、跋涉。关于突然的和逐渐的觉醒,关于一个曾经羞于启齿而今坦率真切的领域的书写。林白和陈染用她们手中的笔画出一朵朵只能属于女人的花朵,就算糜烂,但芳香依旧。
因为她们是女人,比男人了解女人,比女人更懂女人。
注释: ① 女性文学http://baike.baidu.com/view/26552.htm。 女性文学:http://baike.baidu.com/view/26552.htm。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在这一界说之下,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生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女性文学仍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完善的命题。
女性意识:http://baike.baidu.com/view/627118.htm。 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