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研究述评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陈染小说思想内涵探析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陈染小说思想内涵探析
孙丽涛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23)003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在"知生知死"的终极意义上,个体有限生存面对无限广袤世界,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形而上的追问,以此确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处世态度,这是陈染在小说领域坚持的一个可贵姿态,亦是中西文化的一个敏感的交接点.我们发现,经历了文艺复兴,经历了启蒙运动,科学和理性发达与伸张,进入现代化的西方世界,并未获得精神的平衡与满足,依然保持着对生命形而上追问的焦灼和对精神家园的瞩望,"生命不堪承受之轻".陈染以其聪慧和敏感,率先探足在寻找现代人精神家园的道路上,并在这条精神探险的道路上走得心事重重、困厄重重.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孙丽涛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临沂,27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与思索——评陈染的小说 [J], 王烟生
2.从陈染小说透视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J], 沈燕维
3.陈染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成长主题述评 [J],
王宁宁
4.灵魂深处孤独的舞者——陈染小说女性群像解读 [J], 谢珊珊
5.凝眸自我抒写灵魂——试论陈染小说创作的表现主义色彩 [J], 西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

80品 评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殷艳敏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政治意识坚冰逐渐消融,使这一时期身心皆被束缚的女性得以喘息,女性意识获得觉醒和解放,新时期女性文学踏上了新的征程。
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等都极具代表性,她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女性写作起了一种先锋引领作用,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
陈染在创作中有很多新的开拓,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以同时期男作家创作为参照,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一、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在女性写作方面,古往今来,被记录下来的女性作者可能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女性开始尝试写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女性的才华和机敏都被剥夺和压制,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用说把女性的优秀作品保留下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尽管依然深受男权文化影响和束缚,但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发声,在文坛上也开始大放异彩。
20世纪90年代,陈染等女性作家逐渐挣脱学习男性写作的常规和禁锢,开始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诸公众。
这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也是一次震颤男权社会的呐喊。
王蒙在评论陈染的作品时这样说:“她们明确地承认自己是女人,宣告自己是女人,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和感受。
她们有许多话要说。
她们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她们传达了微妙灵动的女性心理,她们激荡着热烈执着的女性爱怨情仇。
”在九十年代女性作家中,颠覆男权文化写作特点的充分自由的感性表达成了她们旗帜鲜明的叙事特点,这种个人型的叙述声音使她们为当代文坛涂抹了崭新的色彩。
81品 评九十年代女性作家更加关注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一方面,陈染等女性作家在此时期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正相反,她们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主动去体验现实世界,并以丰富细腻的情感态度去体会社会与人生。
如此一来,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把日常生活呈现给读者,在某种层面上,与男性作家共同完成了书写社会的使命。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考研参考论文:沿着沙漏街寻觅_陈染_

沿着沙漏街寻觅“陈染”王柏华 如果你无意于以陈染或陈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例如以陈染为个案深入女性写作的腹地,或借陈染的本文操练一下颇为有趣的症候式阅读;那么,阅读陈染大部分小说或散文,你大概不会体验到津津有味的感觉,你甚至可能会生出些许厌倦,尤其是当你一篇接一篇地阅读《潜性逸事》这个小说集中的作品之时。
因为陈染的大部分小说不给读者提供曲折、动听的故事;或者说,在她的小说中,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见到同一个女人,她絮絮叨叨地向你讲述她有限而又无限的生理感受或心理体验。
陈染的文字过于迷恋那个女子(暂不论她在多大意义上是作者本人),或许,它所破坏的不仅仅是读者的兴趣。
我以上指陈的是陈染的“大部分”小说,不是全部。
《沙漏街的卜语》(以下简称《沙漏街》)就是一个例外。
沙漏街寓言一:内/外翻开《沙漏街》,你有些失望地看到,那个女子又出场了:那个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阳光窥视的年轻女子,她常常幽闭在自己的房间里,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充满胡思乱想,并随时把这些胡思乱想涂抹到纸页上,书写是她的习惯,也是她的“一种心理平衡的手段”,甚至是她的“生活方式”……你以为,她接下去会像往常一样,给你讲述她和另一个女人、她和妈妈、她和某个男人的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心理遭遇)。
然而,随着文字的延展,令你有些兴奋的是,这一次,她没有进入自恋式的叙述,她确实讲述了一个故事,而且,她把这个故事讲述得颇为精彩。
这一次,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沙漏街的故事。
在这个发生在沙漏街的故事里,她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尽管在故事的中间,她两次插进来,大段大段地描述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如果说在其他小说里,你已经对她有些厌倦了,但这一次,你似乎有点喜欢她。
你隐约感到,这一次,那个女子的频频出场,不是破坏而是成就了《沙漏街》。
就我所读到的陈染的长短小说, 我认为,从叙述方面看,《沙漏街》是陈染最好的作品,即使放入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它也不失为优秀之作。
当然,从接受美学的意义上看,如果读者此前没有在陈染的作品中遇到过这个女子,那么他/她对《沙漏街》的喜爱与欣赏可能会更多。
陈染《私人生活》中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论文

试析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摘要:在90年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中,陈染开始了小说创作。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学译介的兴起,她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资源的影响。
陈染身上有着浓厚的孤独气质,此种精神气质与她所接受的西方资源,主要是叔本华的悲剧哲学和卡夫卡的孤独感有莫大的联系。
在上述二者的影响下,陈染以一种疏离与边缘化的姿态写作,以一种近乎呓语式的内心独白对女性的个人体验进行大胆的挖掘和表现,以书写姐妹情谊和乱伦之恋对当时的主流文学发出了挑战,从而体现出独立思考与不妥协的勇气。
关键词:陈染;孤独气质;西方资源陈染的创作诞生于90年代特殊的历史语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使得文坛呈现出“向内转”的倾向,个人化、颠覆权威、消解崇高成了文坛的主流风气,同时经过80年代的“方法年”、“批评年”,部分前辈作家创作上的实践,陈染带着特有的时代印记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边缘写作”的姿态崛起于文坛。
随着批评实践的推动,陈染被冠上了“身体写作”“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的称号。
对于这些称呼,陈染不置可否,始终强调“写作是个人的事情”,极力反对按照性别、年龄段把某一群落的作家捆绑在一起。
这一时期国内女性文学批评非常兴盛,陈染的创作因此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同时80年代以来宽松的政治环境出现了西方文学译介的第二次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陈染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西方作家、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影响。
在本论文中,笔者想借着陈染的成名作《私人生活》来着重探讨下在该文本中透漏出的孤独气质及其西方资源。
对叔本华悲剧哲学的接纳陈染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非常喜欢阅读哲学著作,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思想上的解禁带来了哲学思潮的繁荣。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在这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个人生命和存在的关注成为了那个时代注目的焦点。
在这时候步入文坛的陈染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在她的文集和僻居笔记中,多次引用了叔本华的哲学话语。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2016.12文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赵丽思摘 要:父权制统治下的男性通常有专制与温暖的双重性质,这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厌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折射出现实中的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的阴影中。
陈染的小说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关系,并通过“弑父”情结的书写表示只有抗衡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的命运,女性才能实现自我的确立与独立。
关键词:父权制 恋父 厌父 弑父 女性独立在陈染的小说世界中,关于父亲和“父亲般”男人的描写占据了令人瞩目的部分。
从《纸片儿》中的乌克,到《与往事干杯》中的隔壁大男人,从《无处告别》中的气功师、《私人生活》中的T先生到《嘴唇里的阳光》中的医生……陈染勾画了形形色色的“父”之世界以及对他们的复杂情感。
爱恨交织的情感使陈染深刻地体会到现实处境中的女性精神矛盾与困境。
在父权制文化压制和约束之下,她积极地发掘女性叙事的缝隙和可能,探讨女性的出路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陈染作品中父权制社会统治下女性对“父亲”的复杂矛盾的情感,试图揭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下生存的窘境以及女性初步反抗父权制统治的觉醒意识。
一、爱恨交织——女性对“父亲”的厌恶与依赖(一)“厌父”情结父亲,作为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的主要管理者和保卫者,同时也是权利的代表,权威的化身。
父亲可以是家庭成员的港湾给人以安全感,也可以是威严的化身,给人以距离感。
“父亲”这个角色在陈染的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
小说以女主人公的视角绘声绘色地勾勒出“父亲”形象以及自己对“父亲”的感觉。
在陈染笔下,童年时代的女主人公往往由于父爱的缺失表现为强烈的“厌父”情结。
这种“厌父”情结首先表现为描绘“父亲”时几乎是使用冷酷、狂躁、专横、粗暴等贬义词,行文间明显地感受到“女儿”对父亲的畏惧与厌恶。
《私人生活》中倪拗拗的父亲是一个“傲慢且专横的不很得志”[1]的官员,由于文革的原因多年受着压抑和排斥,“这加剧了他的狂妄、烦躁与神经质。
向寂静荒原的探寻——陈染研究综述

代对 于 陈染 的发 现 还停 留在 萌 芽 阶段 , 那 么 随 着
9 0年代陈染创作 的狂飙 突进 同文学思想 的 日 趋 多元 化 , 相关 的研 究逐 渐成 熟起来 。进 入 2 1 世 纪 以后 , 无论是在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方面 , 都有了
飞 速 的提升 。 当然 , 这 种 时 期 上 的划 分 并 不 是 一 成不 变 的 , 各 个 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 究 重点 既相互 独立 , 又有
抵抗黑暗的最后场所 , 厮守精神家 园的法宝。 ” 这些早期探寻进一步深化了对陈染作品特殊性的 认识 , 尽管并未能在其人其作的定位问题 上有着 实质性 的突破 , 但 为 之后 研 究 的 推进 起 到 了有 益
的作用 。1 9 9 3年 3月 , 《 文 艺争 鸣》 以“ 陈染 作 品
讨论会 ” 的形式刊出 了多篇文章 , 它们 出发 的角 度虽然 不 同 , 可 都致 力 于 找 寻 陈染 小 说 中的先 锋 特征。如赵毅衡在 《 读陈染 , 兼 论先锋小说第二 波》 中明确指出, 陈染写作 的“ 这种风格正好落在 先锋 性 的范 围之 内。 ” 张 颐武 《 话 语 的辩 证 中的
陈 染 的小 说 创 作 起 步 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
期, 1 9 8 6 年小说《 世纪病》 的发表 引起了文学界 的 注意 , 但 影 响 尚不 明显 , 这种 表 现 青 年人 烦 闷、 孤 独、 迷 惘等 情绪 的作 品与 同 时期 刘 索拉 、 徐星 等人
的创作有很大 的相似性 , 直到 以《 纸片儿》 《 小镇 的一段传说》 《 塔巴老人》 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小说 发表之后 , 陈染 的小说创作才表现 出 自己的独特 性。李 劫将这一类小说评判为“ 现代主义童话 ” , 认为它表现出了优美 的神秘主义叙事倾 向, 给出 了高度的评价 。 事实 上 , 这一 时期 的陈染研究
论陈染的逃亡意象

论陈染的逃亡意象陈染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性作家,作为一个清醒的女性写作者,她以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体验歇斯底里般地撞击着她所认为的关于女性的种种幻想,扰乱着主流文学的话语规范和象征秩序,展现了女性的真实自我。
这一切使她的作品成为女性在当下时代中自觉的文学范本。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陈染作为女性作家表达女性命运及特殊存在的努力,而忽略了作品中更为深层的含义。
陈染在《不可言说》的对话录中宣称:“我关心个人和人性。
”可以说,对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关注,这个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
她的小说穿透人性的深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逃亡作为陈染对人性复杂性、多样性思考后的一种结果,或说一种姿势,在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同时,拓展到更广阔、更深远的领域。
一逃亡是陈染作品中一个突出的意象。
所谓“我最大的本领就是逃跑,而且此本领有发扬开去的趋势。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小说中主人公出走的情形反复出现:“我将独自漫游”,“我将不再有家”(《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故乡是它乡,总是在寻找、思念着远处不知在哪的模糊不清的家乡”(《凡墙都是门》);“我将开始茫茫黑夜漫游了”(《空的窗》)。
其次,逃亡的方式多种多样:从黑衣到“秃头欲”;从孩子气地试图隐遁到“疯人院”,到不断徘徊在“潜在自杀者的迷失地”;从隐遁在写作中,到逃入为盲目所庇护的想象里。
她在逃什么呢?逃避“强大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官僚主义的人际网络”,逃避现实,逃避文明,逃避角色累赘……逃离所有不愿面对的事物。
陈染曾在《私人生活》中说道:“一个人凭良心行事的能力,取决于她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她自己社会的局限,而成为一个世界公民……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有勇气说一个‘不’字,有勇气拒不服从强权的命令,拒不服从公共舆论的命令。
”逃亡,是某种无力而有效的拒绝,是勇于对世界说“不”,对外界采取拒绝与反叛的姿势,远离尘嚣,将自我封闭起来,而专注于倾听自己,不断捕捉心灵的声音,书写自身对个人和人性的感受。
试论陈染《私人生活》的离群意识

试论陈染《私人生活》的离群意识作者:童嘉诚李秋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1期摘要:陈染以私小说的形式将其浓重的个人情感诉诸于《私人生活》中。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是以两性主题为基调而进行创作的,《私人生活》也不例外。
但相对于女性主义而言,这篇小说中大量铺陈的离群意识,更应该被读者所注重。
陈染在彼时以女性作者特有的声线想传达的大抵也是此意。
关键词:陈染;私人生活;离群;女性作者关于《私人生活》里陈染所流露出的孤独气质,很多人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及论调。
这种孤独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铺天盖地地洒落而来,当发现时,也早已被这种孤独裹挟。
仿佛它是无处不在的现象,但只见其身不见其尾。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陈染这种残缺似的离群意识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一.作为孤独群体存在她们作为“孤独群体”,不能融入人群。
提及陈染就不由想起女性主义作家这样的称号。
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这样的人是危险的,因为她们有许多足以危及自身地位的无用的自主与独立的想法。
对于少部分女性而言,这样的人是多余的,因为她们会使自己身边的男人暴跳如雷,把对女性主义作家所说的话视为自己所说,然后被施以拳脚。
她们的言论一出,就已被人群所隔离。
倪拗拗小时候不明白“搞”字的微妙。
在她的观念里,男人与女人的结合是他们差异太大,以至于不“搞”无法沟通,因此他们收敛自己的个性变为共性而一致对外,这是倪拗拗脑中“家”的理念。
“所以,男人和女人是天然的‘战’友,而不可能是天然的朋友。
” 陈染在这里借助倪拗拗之口诉说着自己的处境。
她身为女性主义作家与常人有着过大的差异,天然就是“战”友。
那么为什么不能像男人和女人一样“搞”成“团结”的形式呢?在常人眼里,女性主义作家像是古老的宗教一样,神秘并且狂热。
她们往往都是同性恋者,站立着撒尿,倒立着行走(用来解释她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被常人接受)。
而因为被这样误解,直到现在女性作家们也都躲避着女性主义作家这样的称号(更遑论女权主义此类标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述评需要与研究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 , 等待关于对象 的认识具有足够系统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之后 , 后来学者在进入这一课题时 , 针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 , 评述前人的研究得失, 并进一步 确立 自己的研究角度。 目前陈染研究 的尴尬境地在于学界都意识到 了其 独特价值 , 但是还没有研究专
二、 孤独意识 早在 19 94年, 汪政、 晓华即将陈染小说的主题界定为孤独。他们采用存在 主义的理论介入这个陈
・
6 8・
染前期作品中的核心概念 , 认为“ 孤独存在于关系之中, 只有在个体与社会 与他人的交往之 中才体现出 来, 当个体无法或不愿进入社会和他者 , 而社会和他人也无法进入个体生活和内心世界时 , 孤独便产生 了。陈染的小说正是通过个体与社会 、 他人的多种关系的描绘来揭示个体 的孤独的。 C] ”1 接着作者又将 O 陈染笔下那个忧郁奇绝的文学世界中的个人与社会 、 个人与他人的关 系以及个人主体 内心的精神状态 条分缕析一番 , 并进一步分析 出陈染正是因为将 自己的生存体验汇入 了作品之中, 所以这种孤独也是 陈 染 自 的写作方式。 身 蒋丽认为这种弥漫在陈染作品中的孤独气氛同时也是她笔下系列人物的精神状态 , 这些女性人物 在家庭 、 情爱 、 两性中遭遇 了挫折与不满 , 另一方面转 向个人内心 , 开始心灵的远游 , 回忆 、 臆想、 梦魇成 为她们主要的意识活动 , 虚无感和幻灭意识也随之如影随形 。陈菡蓉捕捉住 陈染 由于这种孤独所形成 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叙事动力 ,倾 听 自我是陈染独具的写作姿态 , “ 一种孤绝的倾 听化作 了奇特诡异 的想 象和茫然无告的追忆 , 构成 了心灵文本的肌理。重要的不仅是 自我讲述的内容 , 而是倾听和回忆的方式 和情态。 H 也有学者分析陈染作 品中孤独意识 的成 因, ” 吴红光、 熊华勇的《 陈染孤独之原因论析》 从 ¨ 外在个人心路和身路历程和内在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来进行分析 。并认为陈染 的这种孤独是必然的。
而吴宁宁则认为这种孤独意识来源于陈染对生命残缺的认识。认为正是对生命残缺的深刻体验 , 陈染 更渴望灵魂的完整与人生的完整 , 而这是需要以一种旷世 的孤独 为代价 的。郑崇选的思路 同戴锦华的 类似 , 认为陈染 的这种孤独恰恰是来源于她 比平常人更为深刻地将传统 内在化了。在这种悖谬逻辑的
在早期 , 有些敏锐 的评论者已经发现这颗新星 , 如李劫将陈染称之为“ 现代主义童话作家” 】而邹忠民 “, 则将陈染的小镇系列称之为“ 现代志异 ”2, 【 这些评论可以说非常及时 , 且对 陈染重视个人生存经验、 】 而 注重个人探索等方面的概括有洞见之明。
其后陈骏涛为陈染的小说集《 嘴唇边的阳光》 作的跋对陈染前期作 品做 了总结 , 】也归纳出了陈染 的个人风格。这篇文章 已经涉及了陈染作品中偏爱表现 内心真实、 忧伤 、 孤冷 的情感和情绪、 富有才情 的想象力以及女性主义等因素 , 但他把这种表露只是作为个人风格的 自然延展 , 陈骏涛更为看重 的是作 为“ 遗落的一个文学新星” 的陈染在个人风格形成道路上“ 寂寥 而不安分” 的探索 , 这种探索既是个人经
如她 自己所说, 个人的就是人类的。她笔下 的这些女性在“ 误读” 和阐释之 中又具有 了象征意义 , 女性 认可 自 身的性别身份的执着 , 并且只忠实于 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而非其他 。
姜波将陈染私人小说最鲜 明的特征定义为 :对个体价值和精神 的尊重 , “ 对个人 欲望 的表达和肯 定, 对一个个具体生命体验的重视 ”8, 【 陈染以她女性特有的视角抒写女性意识 和人性的张扬 , 】 从而理
涵: 第一, 陈染 的小说中, 以父亲场景人手 , 恋父” 由“ 渐渐演变为“ 弑父” 第二 , ; 陈染小说中, 从女性的角
度和心理切人分析女性 的地位 ; 第三, 中还带有独特“ 小说 自叙传” 色彩。陈染为女性写作开启了另一 扇门。 当然也有人对 “ 个人化” 这个提法 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 廖炬先即认为陈染的小说 中对孤独境况 、 痛 失精神家园之感 、 人与人的隔膜等的抒写是非个人性的, 是当时时代语境下的其他青年知识分子所共有 的精神状态。
关乎陈染以后创作品格的要素 。同时从维熙、 王蒙等文坛前辈 的评价也恰 当地指 出了陈染风格的特殊 性 。王蒙甚至称其“ 陌生” “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陈染 !她有 自己的感觉 , 自己的语汇 , 自己的世界, 自己 的符号 ![ ”】 随着陈染将文学的触角伸 向更多的可能性 , 尝试用更多的作品来表达女性 内心的幽深情绪和对外 部世界的独特理解 , 学界也愈加清醒地认识到陈染的才能 , 将她作品的个人风格指认为“ 私语” 性质 的 “ 个人化写作” 个人化写作” 。“ 又称为“ 私小说” 或者“ , 私人化写作” 。强调 的一方面是陈染保持 内省 的姿态 , 执著抒写个人隐私性的生活经验 , 抵抗男性、 社会 、 历史等整齐划一的宏大叙事 , 以个人的方式 来抵达整个人类 的精神家园 , 另一方面则是指的陈染坚持 自己的个性 , 以个体独特的风格在文坛中保持 着边缘性的角色, 保持 自己的另类特色。陈晓明就说 : 陈染使写作 以从未有过 的形式 回到个人生活, “ 写作成为她的生活的一部分 , 生活成为她的写作 的一部分 , 这是一种绝 对的私小说。 【张延探究 了陈 ”5 染私语化风格的形成乃是个人经历与女性理论兴起以及社会转型发生共 同促使的。而张颐武及张宇光 更将陈染的这种探索视为作家本人主动地远离文坛中心 , 保持个人 自 我风格的尝试 , 认为这是陈染正在 努力形成一种真正属于 自我的风格 , 这表达正成为能够消解“ 标准化” 公共化” 与“ 的有效手段。
、0. 9 No 3 r12 .
陈 染
研
高
究
倩
述
评
( 南开 大学 文学 院 , 天津 307 ) 00 1
[ 摘要】 被称为“ 个人化写作” 领军人物的陈染 , 坚持边缘性 的写作姿 态, 著于表达女性特有的 执
生存体验 , 以此抵达人类的精神 家园。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另类的艺术探 索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目前 已有不少研究文章, 尚未得到及 时的梳理 。本 文试 图从个人化 写作、 但 孤独 意识、 性别意识等陈染 写作 核 心 问题 归纳 , 以期展 现 学界 关 于 陈染的 文本 实践 的对话 , 勾勒 出陈 染研 究 的脉络 。 [ 关键词】 陈染 ; 个人化写作 ; 孤独意识 ; 性别意识 [ 中图分类号] 0 . I 6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 3 96 2 1 )3 0 7 5 17 - 3 (0 1 0 - 6- 2 0 0
求 能够呈现围绕陈染作品中的问题所展开的学界对话 , 以此展开陈染研究 的脉络。 个 人化 写作
一
、
在创作 的早期 , 陈染也尝试过多种风格 , 18 自 95年 7月第 一篇公开发表 的小说《 , 嗨 别那么丧气》 后, 她创作过几篇风格诡异奇谲的“ 小镇文学 ” 随后开始转向女性 内心世界 , , 书写女性经验 , 开始慢慢 聚拢成作家 的个人风格 , 被文学史 指认 。这大致经历 了一个从 写实体——神话体——情感体 的过渡。
2 1 年 8月 01
第 2 卷第 3 9 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nl f ha x U iesyo eh o g ( oi cecs ora o anl nvr t f c nlu . 0 1 g 2 1
作的独特价值 , 新世纪 以来 , 更多的学者 、 研究生也关注陈染 的文学创作 。目前来看 , 的文学史地位 陈染 已经基本得到认可 , 陈染创作的特点也 已形成基本的共识 , 围绕陈染作 品中的问题也 已产生大量 的论 述, 这些都在呼吁着我们对陈染 的研究做 系统 的梳理 , 以备后来的学者研究之用 。 本文试 图沿着这样一种思路进行 : 从核心问题 出发 , 不期求能够面面俱到复述每一篇研究文章, 只
话语处于紧张的对峙之中, 而这种生发于个体生命 的演说也增加了生命的可能性与丰富性 。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 的兴起 , 批评家凭借新的理论视野 , 发现陈染 的个人化写作既是独特的, 同时也
是可以作为女性表达 自身经验感受以及深度存在的话语方式 , 她的写作也就放大为女性的某种存在样 态, 陈染的个人化与女性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论述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以戴锦华为代表 , 她将陈染 的创作定位为 : 个人的和女性的书写。陈染一方面只是一个个案, 自己极强的个人风格 , 有 她个人的生 命体验和广博的内心世界使她并不需要认同 自己属于哪一个集体 , 她只是某一个人 , 她的写作可以称之 为“ 陈染式写作” 而非其它 ; , 另一方面“ 或许正是 由于这种极度的 自我关注与写作行 为的个人化, 陈染 的写作在其起始处便具有一种极为明确的性别意识 。 川她在 自己的经验中发现 了女性的诸多秘密 , ” 正
著, 大多是将 陈染放在 19 年代或者女性写作群落中研究。甚至没有专题 的博士论文 , 90 也还没有对陈 染研究的整理述论 , 这些现象同女性创作的集体特征、 学院论 文的选题机 制要求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 也不能因此就否认现有陈染研究的不足。恰恰相反 , 陈染 自公开发表小说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 其后有 大量的研究文章。早在 19 年代 , 90 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如戴锦华 、 陈晓明、 吴义勤 、 丁帆等意识到陈染创
陈染坚持个人化写作 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这方面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 。贺桂梅较为详尽地 分析了个体的经验关照、 作家的生存方式与普遍的人性主题这三者是如何借助着陈染独特的个人化 内 省写作方式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 并将陈染称为“ 严肃作家” 来表示对她个人化创作 的认可, 但贺桂 梅 同时也指出书写个体经验与追求形而上主题之间的张力问题 。这也是陈染在 日后的创作中认识到并 不断实践克服的重要主题。王宏图发掘的是陈染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的写作如何撼动 了主流意识形态 , 陈染作品充满了对群体 , 哪怕是亲友的恐慌和敌意 , 而陈染本人对商业化 的拒斥也在排除这个时代愈加 中产阶级化的主流话语 , 而同性之爱的书写则更具有颠覆性 , 这三种颠覆都使得陈染的私人话语 同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