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德国特色小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中特色小镇开发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25年4月Vol.25,No.4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IQUE COLLEGE December2020区域经济发展中特色小镇开发的意义、困境与对策潘琦(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特色小镇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以推动区域经济为核心目的。
近年来,特色小镇作为破解城乡二元机构及乡村振兴难题的重要突破口,逐渐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建设项目。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开发特色小镇,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发展、破解城乡发展难题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建设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同质化现象突出、特色小镇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及投融资缺乏科学性与有序性等,阻碍了其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因此,政府及相关单位应通过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拓宽融资渠道及加强有效监督等措施,以全面提升特色小镇的开发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特色小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72-9706(2020)04-0041-05 The Sionificance,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e DevelopmenO ofCharacterisOc Towne in the DevelopmenO of Reyionai EctnomyPAN Q,(Tianping Colleec O'Suzhoo Un^vers^ta O Scienca aag iTecaholofy,Suzhou215009,China) Abstl'act:Thv characteristic town rel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xUnai chamcteWsPc ad takes promotino rexionai ecenomy as its cow pureose.In recent years,as an important bmanthmbah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reai-^-11dual institutions ad ww I revitalizatUn,chamcteWsPc towns have yradually become the0—1x10(0projects of naUonal fochs.The development of chawcteWsPc towns in wy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y rexionai economic y r ow t h,promotiny industrial develop) ment,solviny the problems of urean and ww I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y the sustainadle development of rexionai economy.Howevew at the same time,t 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wctmn of chawctew istic towns,such as the lach of professional talents,the prominent homoyenizatUn phenomenon,the uneven quality of projects in chawcteWstic towns,ad the lach of scientibc ad oWeWy investment ad financiny,which hinder the full play of its wie in rexionai economy.Therefore:the yovewment and relevvnt unit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compredensive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level of chawcteWsPc towns by buildiny compound talents team,broydenino fibancino channels and strenothenino ePective supervision.Key wo S s:chawcteWstic town;reyional economy;sustainadle development2014年,浙江省首先开始试点区域特色小镇项目,将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贵州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借鉴

贵州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借鉴井园欣(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国家级贫困县丹寨县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地方财政融资能力及可持续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
2014年丹寨县与万达签署了扶贫协议,是政府精准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将PPP 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实践性的检验。
这种“造血式”扶贫新模式弥补了丹寨县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管控和降低不同阶段的风险,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有利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并获得相对平稳的盈利和回报。
借鉴丹寨县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集合人力和物力实施“镇镇联动,镇村联动”,让周边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加入到特色小镇的队伍中,将区域性扶贫项目和区域发展政策紧密结合,建立农户脱贫与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实现稳定脱贫。
[关键词]贵州省;丹寨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精准扶贫;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11-0065-02[作者简介]井园欣(1993-),女,山东济南人,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级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贵州省是全国独一无二、仅由山区组成而无平原的省份,因而其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依据自身现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蒸小笼”式的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空间布局。
目前贵州特色小镇主要有依托于传统优质资源的文旅类小镇和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研发类小镇。
其中尤其特殊的当属黔东南州的“丹寨小镇”。
一、丹寨县发展困境国家级贫困县丹寨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贫困的缩影。
地处贵州省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下辖6个乡镇,总人口不到18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县。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贵州省小镇发展的困境在这里都有体现,丹寨县村民仍主要以农业为就业方向,镇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企业缺乏劳动力,地方财政融资能力不强、可持续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支撑小镇的转型发展。
20180511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与实际分析(2018年5月11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当前,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恢复建制以来,xx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新理念,坚持把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产业赶超的主攻方向,如何深刻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抢抓机遇,推动xx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合,把xx乡建成周边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由人口小乡到文化大乡再到旅游强乡的转变,是近年来xx着力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在《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要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xx乡是人口小乡,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头赶上,必须立足已有文化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才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有所作为。
一方面,要清晰地看到,文旅融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均衡全面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对于旅游业来说,人们已从最初单纯的游山玩水拓展为饱含文化意蕴的探索寻访,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命运。
因此,文化与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张晓欢;杨晓东【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3页(P68-70)【作者】张晓欢;杨晓东【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明确指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侧、供给侧和产业主体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习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经验,对实现我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需求侧政策是通过刺激创新产业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激励来创新,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政府采购、市场引领、终端消费者刺激等政策,目的在于引导市场方向和降低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需求侧创新政策在欧盟受到高度重视2006年,《创造一个创新型欧洲》报告指出,欧盟应强化需求导向的创新政策,通过创新产品的市场刺激来激励新产业发展。
OECD于2011年发表《需求侧创新政策》报告,将需求侧创新政策分为六类:政府采购、法规、标准、消费者政策、用户导向性创新计划和领先市场行动计划。
据统计,2012年,75%的欧盟成员国已经制定了具有面向创新科技和创新产品的需求侧政策。
需求侧创新政策首先需要政府采购来启动市场需求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3种: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政府首购和商业化前政府采购。
欧盟政府采购主要应用于健康、交通和环境领域,美国政府采购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
加拿大政府在2010年初启动创新商业计划,鼓励政府采购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于其商业化之前,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创新“死亡谷”。
需求侧创新政策的终极目的是引导消费新市场从需求侧入手,欧盟提出了加速培育和形成6个领域的“领先市场计划”。
探究我国特色小镇和体育小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湖北体育科技Hubei Sports Science 2021年1月第40卷第1期Jan. 2021Vol. 40 No. 1探究我国特色小镇和体育小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李萌(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知网关于核心期刊和CSSCI 现有的特色小镇研究进行整理分析。
结论:特色小镇和体育小镇在研究趋势和研究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特色小镇现有研究学科种类较多,交叉 研究情况初现端倪,但都是基于理论研究角度,实证研究才刚刚开始,同时特色小镇的研究也较注重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
对于体育小镇的研究应重视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注重从宏观到微观的每个环节。
关键词:特色小镇;体育小镇;体育产业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21)01-0031-04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Sports Towns inChinaLI Meng(Graduate Schoo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 , Changchun Jilin , 130022)Abstract :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n core journals and CSSCIof CNKI.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research trend and research content between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sports town. There are manykinds of research subjects in characteristic town, and cross research situation is emerging, but both are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gl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s just beginning.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town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macro level, and lacks micro level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sports tow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and pract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every link from macro to micro.Keywords : characteristic town ; sports town ; sports industry建设特色小镇是近几年来推行供给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 化和乡村振兴等提出的重要举措。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特色小镇专题练

特色小镇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既不是行政区域,也不是行政单元,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和产业文化为核心、以创业创新为因子,多种经济元素聚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全产业链融合、各种创新要素聚集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平台。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
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
要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摘编自山合水易《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特色有哪些?》)材料二2/3的人口从事刺绣、2/3的收入来自刺绣——镇湖苏绣小镇创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鲜明的刺绣特色,为在差异化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而小镇“刺绣”特色的形成、产业的壮大,既来自于八千绣娘的坚守,也来自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引导扶持。
对镇湖来说,过去刺绣给小镇带来的是“生存”;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刺绣则为小镇带来高质量发展契机——镇湖苏绣小镇建设两年多来,当地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生产上谋划苏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在生活上服务绣娘家庭完善配套服务,在生态上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外地游客。
特色小镇建设,至关重要的是理清“特色”与“小镇”的关系,关键在于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
对于镇湖苏绣小镇而言,刺绣永远是小镇底色,绣娘永远是源头活水。
无论苏绣小镇的业态将来如何丰富,它总要植根于刺绣特色产业之上。
特色小镇应是宜业宜居之地。
镇湖苏绣小镇的建设,在完善相关产业、推进载体建设的同时,仍要重点推动刺绣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转型发展,推动小镇建设更好满足绣娘家庭生产生活需要,让八千绣娘在小镇上既乐业又乐居。
(摘编自申琳《特色小镇重在“特”》)材料三建设特色小镇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综合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兴起、成效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
典型经验:江山市光谷小镇案例研究

江山市光谷小镇案例研究内容摘要:江山市光谷小镇是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衢州市首批特色小镇。
本文以光谷小镇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具体介绍了光谷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的意见建议等内容。
关键字:江山市光谷小镇江山市光谷小镇选址在凤林镇,规划面积约3.51平方公里,总投资65亿元。
以发展光伏环保产业为主线,坚持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及创业孵化等理念,依托江山市光电产业、“4+X”产业、文化旅游三大资源基础,大力支持新兴环保产业崛起,形成以光伏发电为主脉,以产业创新、创意、创变为手段,以光伏产业应用环节拓展培育为目标,以光伏发电、光伏应用设备制造、光伏产品研发为主导功能,兼具特色旅游业与特色农业的大型光伏环保产业集聚基地。
由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主导投资建设。
一、光谷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1、小镇建设的缘起和动因。
江山市光谷小镇位于凤林镇三岗开发区,是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衢州市首批特色小镇。
光谷小镇之所以创建成功,与同景光伏、正泰光伏两大电站的落地功不可没。
2013年12月投资3亿元的30兆瓦同景农光互补电站落地江山市凤林镇,实现了凤林镇亿元项目的零突破和光伏电站项目的“无中生有”,开启了江山市新能源建设的新时代。
2014年8月,华东地区最大光伏电站——投资20亿元的200兆瓦正泰光伏电站落地凤林镇,这刷新了江山市单体投资记录。
两大光伏电站落地后,凤林镇光伏能源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单脚走路向“农业+能源经济”双驾马车的升级。
2016年1月,“光谷小镇”从全省数百个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成功争列省级第二批特色小镇。
2、小镇建设理念,光谷小镇围绕“一环、双核、三区”的空间布局,实施地球之光绿道导航营、电动游览车能量站、骑游管理中心、旅游驿站等项目建设,形成相对完善的光能绿道服务体系;依托地面光伏电站,打造大型环保产业制造基地,构建以光伏电能总控中心为龙头,光电科技会展中心、太阳文化博览园等大型项目为支撑的光伏产业核;通过光伏产业研创基地、创客家园、智谷社区等项目建设,形成相对高端的创新科技研发区,培育环保领域知名“众创平台”。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号 (
〔2020〕33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年 月 日 2020 9 16
(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着眼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所需,健全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完 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提供标准厂房和通用基础制造装备,降低投产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发 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中试基地。 健全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完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 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为前提,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促 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扎 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抓手,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遵 — —— 循规律、质量第一。 立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不下指标、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因 — —— 地制宜、突出特色。 依托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适合什么发展什么,合理谋划并 做精做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防止重复建设、千镇一面。 市 — —— 场主导、政府引导。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方式,更好发挥政 府公共设施配套和政策引导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统 — —— 一管理、奖优惩劣。 把握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两手抓 实 ”, 行部门指导、省负总责、市 县落实,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防止政出多门。 二、主要任务 (三)准确把握发展定位。 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和 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色小镇。 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 区域进行培育发展。 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四)聚力发展主导产业。 聚焦行业细分门类,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切实增强产业核 心竞争力。 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森林、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 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打造行业“单项冠军”。 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 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特色小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一、印象:浓抹人文色彩的、诗化小城镇德国小城镇,构成了德国城市和乡镇结构的基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5大特点:(一)田园风光诗韵流淌在德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受着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像“自然崇拜”和“德意志森林”意识,为德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养分,推动了德国的环保与绿色和平运动,保护了农村自然田园风光。
漫游德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犹如欣赏一幅巨大的油画,给人留下别有风味的印象:村庄城镇化,城镇村庄化。
所到之处,天空澄蓝,大地碧绿;森林环抱,芳草如茵;风清气爽,道路如网;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方便静谧,适宜人居。
笔者在德国学习和从事学术研究期间,在游览各地风格各异的小城镇中,领略其充满田园风光的韵味。
不管在丘陵起伏的北德低地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也不管在西南德地区中部山脉梯地带,抑或在南德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高原地区,那遍布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小城镇,令人流连忘返;那坐落在山麓、河岸与湖畔的小城镇如诗如画,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二)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给小城镇留下浓厚的人文氛围。
游览德国的小城镇,犹如参观富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博物馆。
被誉为“一切艺术之母的建筑”艺术,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表达着时代的生活情感。
包括村落、城镇、房舍、教堂、城堡、宫殿、桥梁,甚至道路和港口等。
如今在德国,仍然到处可见到尘封已久的古堡宫殿、古建筑,以及浓荫密布的传统园林。
目前在德国,仍保存2万多座古城堡。
可以说,德国的小城镇,是德意志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也是德国人追溯历史的胜地。
它们告诉世人:德国人的祖辈们在小城镇建筑的进程中,已经多么注重人文和讲求质量及建筑美;而一代接一代的后来者,又是多么珍爱和保护好先人留下的瑰宝——把富有历史人文内涵的传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相结合的小城镇。
(三)设施齐全,民生方便在德国小城镇的建设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道路、消防队和医疗,小到休闲椅、停车场和公厕的设置,甚至残疾人无障碍通道、马路的自动收费设施等,都在规划布局中。
就是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屋,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和供暖设施。
德国的小城镇,不仅公共服务设施完备,还富有人性化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小城镇都是农业、林业、饲养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的集群地,中小企业众多,与民生息息相关。
在德国35万个各类农(含林业、牧业、园艺业企业)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德国人引以为自豪地说,小城镇为扩大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7年岁末,笔者到位于巴伐利亚州南部的艾斯巴赫(Reis-bach)小镇的农村合作社实习。
这个农村乡镇又称为“市场”(Marktplatz),位于德国和奥地利边境,属于下巴伐利亚丘陵和多瑙河洼地区。
它虽然是个乡镇,但却像是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美丽的大村庄:墨绿的森林,环绕它的周围;绿色的伊萨尔河,静静从镇旁流过;冬去春来,广阔的田野变为麦田和园艺,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绿”。
在晴日,从镇上可清晰眺望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
小镇上,生活着3000多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有农民、工人、工商业者、教师等。
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县城和宝马汽车制造厂工作的职工。
镇上各种设施应有尽有:为全乡镇服务的镇政府,安置在一座二层小楼内;农村中心合作社1个,下属分布在周围村庄的还有5个分社。
该合作社进行综合经营,既从事农村信贷业务,又开展农资供应服务。
此外,还有邮政所1个,中学和小学各1所,超市3个,百货店2家,咖啡馆和餐馆等饮食服务店6家(其中,有2家还兼营旅馆);俱乐部1个,面包烘焙厂3座,医药诊所1个,老年之家和幼儿园各1个,苗木花圃2个,运动场、健身房和游泳池各1个,汽车和农机修理厂1个,服装厂和啤酒厂各1座。
在距离小镇3km处的“绿色伊萨尔河”的河滩上,还有1个露天度假营,每当夏秋季节,城市人开着专供旅游用的厢车、在河滩上扎营度假。
在这个乡镇上,笔者生活了200多天,走访了周围10余个村庄、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厂和数十家农户(农民家庭企业),深切感受到:德国乡镇公共设施齐全,生产与生活方便,是宜居的美好家园。
(四)环境美丽,旅游用地德国小城镇在建设中,不是把精力、物力、财力投放到修建楼台亭榭等“人造形象”工程上,而是致力于追求自然美,环境美,适宜人居。
走进每个小城镇,就如同进入绿色公园。
从公共用地,到居民私宅,处处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甚至住房的阳台上都布满鲜花。
一般,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1/3。
在德国,莱茵河是“母亲河”。
她不仅是德国重要的河运航道,而且是著名的河谷风景区。
游览莱茵河,可饱赏两岸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可欣赏独有风味的人文胜迹。
特别是从美因茨城到科隆市之间的中莱茵河谷段最富有魅力。
在长达数百公里的罗曼蒂克莱茵河谷地区,把几十个中世纪的大中小城镇串联起来,形成绿色的“城镇链”。
两岸的古城堡、古教堂、博物馆、宫殿、名胜、古迹、葡萄种植园等,各色景观,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成为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胜地。
(五)大学城纷呈,世界享盛名德国的许多小城市都与著名大学紧紧联结在一起,因大学而著名,造就一批享誉世界的大学城。
迄今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拥有那么多的大学城。
像闻名的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弗赖堡大学、马尔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等,都使所在地的小城市因大学而成为闻名世界的小城。
笔者曾经走访过10多座德国大学城,从游览的浮光掠影中,对其概括出5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
被称为德国第一所大学的海德堡大学,创建于1386年。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大学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沧桑。
二是数量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拥有30多座大学城,遍布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率很高。
三是知名度高。
德国许多大学城知名度很高,造就出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哲学、艺术、医学大家和大师。
例如,被公认为是欧洲科研文化中心的海德堡大学“摇篮”里,培养出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就是由这所大学提出的。
四是地位重要。
大学与所在城市的科技、文化、经济,乃至居民生活紧密结合,持久带动了当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像“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发源地的弗赖堡市,兴起多种新产业,成为德国黑森林山区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更体现这座山城现代化水平的,是她的名片——弗赖堡大学。
五是开放式办学。
实行“大学求学自由”,不收学费,面向全国和国外。
海德堡大学最早成为德国面向世界开放的自由大学,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子。
现在有数十个国家留学生在这所国际性大学里学习,其中有数以百计的中国留学生在校深造。
海德堡大学还开设汉学系课程多年,目前在本系的注册学生有150多名。
六是大学人员数量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大。
像马尔堡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20%。
哥廷根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25%。
二、轨迹: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的协调统一德国是一个注重、守护传统的国家,因此被世人视为“近于保守的民族”。
然而,德国绝不是一个故步自封、不求革新发展的国家。
相反,德国在不少领域是敢为天下先、不断求新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甚至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中,德国开拓出一条把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协调统一、恰当结合起来的道路。
(一)工业革命兴起,强化城镇化动力在19世纪初叶,德国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等国。
在政治上,德国当时处于四分五裂,联邦林立,保持着一个僵化的等级社会,封建贵族在其中决定一切。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在经济上.1800年前后,在德国手工业生产方式仍占统治地位,手工业行会极力排斥竞争,利用行会规章画地为牢,阻止外乡人进入自己的销售区,以垄断本地区的产品销售和保障本地手工业业主的收入,严重桎梏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在思想上,德国早就受到英、法启蒙思想影响,各种思潮泛滥,不乏要求变革的思想和主张,但是代表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遭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思想的遏制,不能变为改变德国社会、经济的实践,致使直到19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个农业国。
但是,当时德国也为工业革命做了一定准备。
例如,在许多地方已不乏采用取代手工工场和手工业生产的机器生产。
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采矿业与19世纪初比较,已经提高了30%上下。
同期,消费品生产也增加了好几倍,正在为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快速兴起,有力推动了德国传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工业革命犹如势不可挡的洪流,强烈冲击着德国的旧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推动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走富国强兵之路。
在德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发生明显转变,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交通运输迅速实现现代化。
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适应,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其他行业而进入城市。
大量的产品促进交易市场愈来愈扩大,促进城市市场交易兴旺发达。
(二)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城镇化发展的3段历程回溯历史,以工业革命为动力,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以工业革命为动力,以“大中小并行发展”为道路,大体历经了3段历程,构建起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第一段历程:城镇化兴起的准备阶段(大体在19世纪中叶)。
在这一时段,德国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高的份额。
然而此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德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经济开始较快发展,推动一些大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
例如,柏林人口增长到17.2万人,汉堡增加到13万人,科隆达到5万人左右,慕尼黑增为3万人。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市民化”。
伴随城市的兴起和市民地增长,新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拔地而起,工厂手工业也迅速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为德国城镇化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更为促进城市和城镇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段历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体在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城市发展较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自德国工业革命兴起以后,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柏林的新兴工业区都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呈现出城镇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人口也迅速增加,功能不断增多,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集中于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