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习题

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习题
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习题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习题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注意:(1

(2

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

B.降温

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是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是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四个关键词: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内因: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温度

固体气体外因

外因:与溶剂的温度有关压强

6、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7、溶解度的计算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 S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 S

=或 =

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 100克饱和溶液的质量 100克+S 8、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例题一、如图:(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像(填物质名

称)和c一样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下降;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2)在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3)在t℃时a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例题二、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35℃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均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

多的是,最少的是,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3)30℃时,a点表示100g水中溶解A物质的质量,要使其变为30℃的饱和

溶液,需要加入A物质的质量是。

习题精选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

2.打开汽水瓶塞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

A.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60℃时,50g水中溶解10.48gM恰好达到饱和,则M属于()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无法确定

4.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5.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X,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Y,则X、Y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A.X<Y B.X>Y C.X=Y D.无法比较

6.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现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g KNO3晶体。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A.m1=m2 B.m1>m2 C.m1<m2 D.m1=2m2

7.“20℃时KClO3的溶解度为7.4g”,它表示()

A.20℃时100g KClO3饱和溶液中含KClO37.4g

B.20℃时,KClO3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最多溶解7.4g KClO3

D.20℃时,100g水溶解7.4g KClO3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8.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A.70g B.69g C.68gD.67g

B类题

1.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都应是()

A.均一、稳定的

B.久置不会分层

C.澄清、透明的

D.混合物

2.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久置后,溶质()

A.浮于液面

B.浮于中间层

C.不会分离出来

D.会沉于底部

3.从一瓶食盐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定它的密度为c克/厘米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定它的密度值()

A.大于c

B.等于c

C.小于c

D.无法确定

4.下列关于溶液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只能有一种物质作溶质的混合物

B.溶质和溶剂开始混合时是混合物,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为澄清、透明的纯净物了

C.溶液都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D.溶液是一种物质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5.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某盐溶液,需向100克水中所加盐的质量是()

A.20克

B.25克

C.10克

D.40克

6.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必不可少的一组玻璃仪器是()

A.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

B.烧杯、玻璃棒、药匙

C.烧杯、玻璃棒、量筒

D.玻璃棒、药匙、量筒

7.溶液质量均为100克,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5%与30%的两种溶液相混,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一定为( )

A.小于15%

B.大于30%

C.等于30%

D.介于15%—30%之间

8. 20毫升水倒入10毫升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搅拌均匀,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正确的是( ) A.12084.110%9884.110?+??? B.2010%9810+?×100%C.120%9884.110%9884.110?+????×100% D.12084.11084

.110?+??×100%

9.若要将一杯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能实现的是( )

A 、增加溶剂

B 、降低温度

C 、增加溶质

D 、倒出部分溶液

10.室温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5g ,该物质属于( )

A 、难溶物质

B 、微溶物质

C 、可溶物质

D 、易溶物质

C 类题

1、同一木块分别放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中,静止后如下图所示,则木块在三种液体中的浮

力大小 ( )

A. F 浮甲最大

B. F 浮乙最大

C. F 浮丙最大

D.一样大

2、两物体分别挂在弹簧秤下, 将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 两弹簧秤的示数减小的值相同, 则两物体必须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 )

A 、密度

B 、体积

C 、质量

D 、重力

3、一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它的读数为G ,把它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测得它的读数为1/3G ,则这个物体的密度为 ( )

A .0.33×103千克/米3

B .0.67×103千克/米3

C .1.5×103千克/米3

D .2×103千克/米3

4、如图所示两个密度计a 、b ,a 密度计最上部刻线为1,而b 密度计最下部刻线为1.若要测定酒精的密度,则应该使用密度计 ( )

A .a

B .b

C .任意一个

D .都不好用

5.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某盐溶液,需向100克水中所加盐的质量是( )

A.20克

B.25克

C.10克

D.40克

6.溶液质量均为100克,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与20%的两种溶液相混,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 )

A.小于10%

B.大于20%

C.等于20%

D.介于10%—20%之间

7.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将1000g 生理盐水给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

A 、0.9g

B 、9g

C 、90g

D 、900g

8.有m 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若将溶质质量分数增达到20%,可采取的方法是( )

A 、蒸发掉溶剂质量的一半

B 、蒸发掉m/2 g 溶剂。

C 、加入m/2 g 硝酸钾固体

D 、加入m/8 g 硝酸钾固体

9.关于100g 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0 g 水中溶有5g NaCl

B 、5g NaCl 溶于95g 水中

C 、溶液中氯化钠于水的质量比为1:20

D 、溶液中氯化钠于水的质量比为:1:19。

10.在10%的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 、溶质:溶剂= 1:10

B 、溶质:溶液 = 1:10

C 、溶剂:溶液 ==9:11

D 、溶质:溶液==1:11

11.0.05克某物质在20℃时溶于10克水中恰好饱和,这种物质属于( )

A.难溶物质

B.微溶物质

C. 可溶物质

D. 易溶物质

12.某温度下,a 克溶质溶解在a 克水中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

A.100克

B. a 克

C. 2a 克

D. 50克

13.要使100克10%的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再加入10克食盐

B.蒸发掉50克水

C. 蒸发掉45克水

D. 再加入100克10%食盐水

14.可以证明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掉1克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 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溶解

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15.(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习题

1、右图是X 、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 1℃时X 的溶解度大于Y 的溶解度

B .t 2℃时X 的溶解度等于Y 的溶解度

C .t 3℃时X 饱和溶液降温至t 2℃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 .t 1℃时Y 不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时,变为饱和溶液

8、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 3℃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为 A>B>C

B .t l ℃时,A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C .t 3℃时,C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D .t 1℃时,A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3℃时有晶体析出

4、右图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温度的升高,a 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 。

(2)曲线a 和b 的交叉点M 表示的含义是

(3)37℃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g ,80℃时40g a 物质溶于50g 水中所形成的溶

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10、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 2℃时甲、乙、

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1)t 2℃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 ;

(2)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时,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13、如图所示,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 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填序号)。

(2)t 2℃时,A 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3)要从B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

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1

温度

习题精选1.C 2.B 3.D 4.B 5.D 6.A 7.D 8.C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共2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初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对比试验; 3.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现象,明确各物质溶解性规律。 二、问题导学: 1.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在20℃时,100g水中能最多溶解36g食盐,20℃时在50g 水中加入20g食盐,求所得溶液质量是70g ,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57%。 三、学情诊断: 【诊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是36g B.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 C.氯化钠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诊断2】用“>”“<”“=”填空: (1)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 100mL (2)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3)20℃时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 140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4)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答案】(1)<(2)<(3)<(4)<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54.5% B.37.5% C.52.4% D.47.5% 【答案】C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水能溶解一些物 庙渠小学:李金洁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一、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安排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两大板块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又通过过滤的方法,感知面粉和水分离开了,而食盐和水却没有分离,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溶解的新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 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白开水、食盐水各一杯。3个透明的玻璃杯、3个烧杯、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方座支架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在路上走着,结果遇到一条河,小毛驴想想:一跺脚就踏进了水 里过去了。结果过去之后发现背上的盐袋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谁知道? 生:盐在水里溶化了!

师:溶化了!那你们见过食盐溶化吗?你们知道科学家是怎么说溶化这个词的? 生:溶解!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溶解的的现象。 2、观察未放入水中的沙子和食盐的状态。 (1)你能描述未放入水中的食盐的状态吗? (2)你能描述未放入水中的沙子的状态吗? 3、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要注意刚才搅拌了盐的玻璃棒不能用来搅拌沙子。)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4、观察比较面粉、食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 (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 (5)小组讨论交流。 4、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 (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法。 (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 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探究溶质溶解在溶剂里能力,以学生动手 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以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相关实验用品的准备、PPT文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探究模式

外因温度 气体 压强 课堂练习(见附录) 课后延伸 附录: 巩固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的高低 D、压力的大小 2、气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气体的多少 D、压力的大小 3、清洗沾有油污的餐具,下列方法中,清洗效果最好的是…………………………() A、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B、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C、只用热水 D、只用冷水 4、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 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练习: 1、t1℃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t2℃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克Y 物质,则X、Y在水中的溶解性…………………………………………………………() A、X>Y B、X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案) 新人教版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 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2.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面浮游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四:气体溶解度 一、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 【交流讨论】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3.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越高,溶解度越小;越大溶解度越大。 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⑴定义:气体在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即:在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 ⑵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⑶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阅读】课本P39,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大汽水中CO2的溶解度?或。 3.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4.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40.1.~10. 1.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气体溶解度,其原因。 2.20℃时,氧气溶解度为0.031,是指条件下,一体积水里溶解氧气即达到饱和。 3.(多选)下列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氧气

化学 物质溶解度表及常见物质颜色

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的扩展

中学常见物质颜色分类归纳 黑色:Ag2S 、Ag2O 、C粉、CuO 、CuS 、Cu2S 、Fe3O4、FeO 、FeS 、MnO2、PbS、石油等。 紫黑色:O3(固态) 、I2、KMnO4 灰黑色:石墨、晶体硅 灰色:As 、Fe3C 、Se、Sn 银灰色:Ge 白色:AgCl 、AgOH 、Al(OH)3、 Al2O3、BaCO3、BaSO4、CaCO3、CaSO3、无水CuSO4、Fe(OH)2、Fe(略带灰色) 、KClO3、 KCl 、K2SO4、MgO、Mg(OH)2、MgCO3、 NH4HCO3、 NH4NO3、 (NH4)2SO4、Na2O、 NaOH、Na2CO3、NaHCO3、 P2O5、 P4(白磷)、 ZnSO4、C6H12O6(葡萄 糖)、 (C6H10O5)n(淀粉)、 (C6H10O5)n(纤维素)、三溴苯酚等。 银白色:K、 Na、 Mg、 Al、 Sn 、Sb 、Bi 、Te 、Ti 、Hg 、Li 、Rb、 Cs(略带金色)等。 青白色:Zn 蓝白色:Pb 红色:[FeSCN]2+(血红色) 、Cu2O(砖红色) 红棕色:P(红磷)、NO2、Fe2O3 紫红色:Cu 、MnO4- 红褐色:Fe(OH)3、碘酒(褐色) 深红棕色:Br2 黄色:AgI 、P4(黄磷) 、Au 、Ag3PO4、FeS2、Al2S3、K2CrO4 淡黄色:Na2O2 、AgBr 、TNT 、S、PCl5、混有NO2的浓HNO3、混有Fe3+的浓HCl、溶有 NO2的硝基苯 灰黄色:Mg3N2 棕黄色:FeCl3、CuCl2 橙色:溴水、K2Cr2O7溶液 绿色:Cu(OH)2CO3、 Cr2O3 浅绿色:Fe2+、FeSO4·7H2O 黄绿色:Cl2 浅黄绿色:氯水、F2 蓝色:CuSO4·5H2O 、Cu(OH)2、Cu2+的稀溶液 淡蓝色:O3(气体) 深蓝色:O3(液态) 常见与Cu有关的颜色: Cu紫红色; Cu2O红色; CuO黑色;CuF2白色; CuCl2黄棕色; CuBr2棕黑色; CuI白色; Cu(OH)2淡蓝色; Cu2S黑色;CuS黑色; CuSO4·5H2O蓝色;无水CuSO4白色; 含Cu2+溶液:浓度很浓显黄绿色,浓度浓显绿色,浓度稀显蓝色。 焰色反应颜色: K紫色; Na黄色;Li紫红色; Rb紫色; Cu绿色;Ca砖红色;Ba黄绿色;Sr洋红色 卤素单质颜色: F2:(纯卤素)浅黄绿色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溶解度导学案1(九年级化学)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培亮审核: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学会跟溶解度曲线有关的数据处理。 【温故知新】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内因)、(外因)。 3.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强越,气体溶解度越;温度越,气体溶解度越。 【参与学习】 一、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1.根据课本P36自己画的图,找出25℃和85℃时NaCl和 KNO3的溶解度。 2.右图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在O点和Q点时, 溶液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3.分析课本P37图9-12,思考: (1)溶解度的交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越大?

3.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练习: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二、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溶质结晶方法的选择 1.分析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 如等。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例如 等。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如等。练习: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填“A”或“B”)物质;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2.如何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或者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固体,为什么? 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小结: (1)若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升高而增大,通常采用(填结晶方法,下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 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100ml3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搅拌棒1根、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方座支架1个教师:过滤装置、几杯调制好的溶液 教学流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化了)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还会把食盐、糖等溶解水里去,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一些学生也许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我开门见山,先出示课题,然后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动手操作,逐步感知 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实验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一会儿我们就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师: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 态呢?(食盐放在水里化了,沙在水里没有化,还能看见。) 3、师: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我们看不到食盐的颗粒了,但是还能看到沙的颗粒。)(设计意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 溶解,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食盐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非常明显的现象进行描述。) 二、观察面粉在水里的溶解状况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沪教版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2 件。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通过实验引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及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溶液由和 两部分组成。 2、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溶液,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稀硫酸,医用酒 精,碘酒,稀盐酸。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活动小组需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 操作建议,并说明理由。 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通常把一种物质_______在另一种物质里的______叫做溶解性。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饱和溶液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不饱和溶液 三、合作探究: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现象:在相同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蔗糖较______,溶解的熟石灰较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 实验2现象:食用油不易溶解于_______,易溶解____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_ 实验3现象:硝酸钾_____前不能_____溶解,_____后______溶解。结论:________物质在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实验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是学生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 食盐、沙子、面粉、烧杯、搅拌棒、滤纸、铁架台、漏斗等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方法很简单,取一小勺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换成面粉,再做一次。为了使实验现象对比明显,这里要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沙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是明显的,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 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的颗粒, 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止后观察。 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 接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也就是第二个活动, 通过过滤观察面粉、食盐是否溶解于水。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折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将滤纸对折成半圆,再对折成四等分,然后打开成一边为三层、一边为一层的圆锥形体。把圆锥形的滤纸尖端向下,放入漏斗里,然后用手压住滤纸,用水润湿,这样就做成一个过滤器。滤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 的影响。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3.下列能确定为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将大量溶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B.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C.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D.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浓度大的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三、溶解度涵义、溶解度曲线应用、结晶 5、右图是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三种物 质的溶解度曲线。 (1)Q点的含义是。 (2)30℃时,15g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为。 (3)在20℃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三者的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__ ______; 如降至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 __,无晶体析出的是___ ___。 (4)像B(氯化钠)这种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物质通常采取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 四、自我检测 6.农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选种。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后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设温度保持不变)。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B.食盐水在空气中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C.溶液依然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水分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7.要把KNO3、NaCl、CuO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加适量水搅拌后,正确的分离方法是( ) A.先结晶再过滤B.先过滤再结晶 C.只需两次过滤D.先过滤,再结晶,进行第二次过滤后蒸发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I)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2(新 版)沪教版 (I) 第2课时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固体溶解度 1.概念:。 2.四要素: 例:20℃,100g水最多溶解36gNaCl--- 。 60℃,KNO 3 的溶解度为110克,其含义为。3.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例:60℃,KNO 3 的溶解度为110克,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为。 练:60℃,KNO 3的溶解度为110克,,33克的KNO 3 溶在克水中刚好

饱和。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问题:20℃,某物质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0.5克,则该物质。 某物质在10克水中最多溶解0.5克,则该物质。 5.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6.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影响的表示--------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1)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 横坐标:;纵坐标: (2)曲线的意义:①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③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即:

c t 1 t 2 a.大多数固体。 b.少数固体。 c.极少数固体。 (3)点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 曲线上方的点:。 曲线下方的点:。 曲线上的交点:。练习:(1)如图 ①a代表,如:。 b代表,如:。 c代表,如:。 ②点P表示。 ③t 1 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从多到少。 ④t 2时,等质量的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析出晶体从多到 少。 ⑤t 2时, 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析出晶体的 是, 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⑥除去a中混有少量的b,采用,分离出a; 除去b中混有少量的a,采用,分离出b。 ⑵教材P 20图中,80℃ NH 4 Cl的溶解度约为克,在此温度下,80克 NH 4 Cl 溶于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溶液。 ⑶60℃时KNO 3的溶解度是110g,该温度下将50克KNO 3 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 形成的溶液是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若将60克KNO 3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