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电影《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水性哲学

合集下载

《驴得水》一部让我哭着看完的荒诞喜剧

《驴得水》一部让我哭着看完的荒诞喜剧

《驴得水》一部让我哭着看完的荒诞喜剧故事的情节其实可以压缩成一句话“民国时期乡村老师和政府官员不惜一切代价骗取教育经费”。

这期间老师们开始为了实现“改变农村未受教育愚昧状态”的理想,到后来变相转变为“为了自己的利益”的现实,政府特派员从始至终的中饱私囊,这期间有了太多的牺牲、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比如一曼的出卖身体和后来对铁匠的刺伤,铁男的告密,大家对一曼和校长的批斗,佳佳的假扮驴得水妻子,甚至还有驴子的被宰杀。

就像佳佳说的,“你们口口声声说为了你们的理想,为了学生,为了更好的教学条件,可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还怎么去教学生?”“XXX压倒一切”,不计一切代价实现某种事业,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无论它是被冠以怎样的美名,比如理想、梦想、金钱、稳定、和谐、国家利益、连续生产、客户、股东等等。

当听到这样的字眼时,要警惕那些名词是否被滥用,代表谁的利益,然后实践中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付出的代价是不是让最初的“XXX压倒一切”还有意义。

剧中当学校老师们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的奖金捐出来给学校盖校舍、修操场的时候,魁山不同意,反驳铁男“不要用你们的道德绑架我的利益”。

其实大部分的冲突都和利益分配紧密相关,这时候要分辨是谁的何种道德绑架了谁的何种利益,这往往反映出价值观的冲突,尤其在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

剧中铁男(和其他老师们)认为学校的条件(教育理想)要比魁山的貂皮大衣(个人享受)更重要,可魁山并不这样认为。

在多元化的社会,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不同,是正常的现象。

家人之间能不能做到包容和妥协,能不能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家人,都是决定家庭能否和睦幸福的重要条件。

工作上,对于不同公司文化,可能最大化客户或股东或员工的利益,部门间能不能平衡好各自的利益诉求就是关键。

这部剧最精彩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各个人物底线的一步步沦陷。

每个人都有底线,在底线之前,有理想有道德有人性,但当现实的环境步步紧逼,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下面列出了主要人物的这一变化过程。

从《驴得水》看乡村电影伦理表述

从《驴得水》看乡村电影伦理表述

《戏剧之家》2019年第02期 总第302期97影视观察从《驴得水》看乡村电影伦理表述田 畅(1.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2.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作者简介:田 畅,女,湖北来凤人,西南大学电影美学在读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助教。

【摘 要】《驴得水》是一部新时期的乡村电影,影片讽刺了社会问题和潜规则,描绘了一个乡土世外桃源。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影片中体现出的伦理道德,以及影片对当下社会主义道德伦理塑造的启示。

【关键词】驴得水;乡村电影;伦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097-02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电影”中的“乡村”是一个中性词,意指作品叙事的客观对象。

①乡村电影作为以乡村为叙事空间、关注乡村生活状态的电影作品的属概念。

由于时代背景和具体文化语境不同,中国的乡村电影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新时期乡村电影不仅以审视的眼光揭露并批判乡村文化中的丑陋,同时通过讴歌和赞扬乡村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为现代生活中感到焦躁、紧张和压抑的受众提供一片精神乐土。

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导演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乡村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讽刺了社会的教育问题与潜规则。

《驴得水》用诗意的镜头语言,体现了乡村中国的风土人情,也许对今后乡村电影的伦理表述是一个不无裨益的启示。

一、诗意化的镜头乡村电影中伦理价值观的表述离不开独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诗意化的镜头恰是表现乡村故事的最佳影视语言。

诗意化镜头讲究“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意”,强调用画面背后的意蕴来传递情感,重视对历史和人生的厚重思考。

在影片中,注重全景镜头、空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画面唯美,意蕴深远。

空镜头、全景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给人舒缓的感觉,视野开阔、画面淡雅、构图清新,展现出一派世外桃源式的田园风光。

驴得水读后感

驴得水读后感

驴得水读后感《驴得水》读后感看了《驴得水》这部电影,心里就像堵了块大石头,憋闷得慌。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几个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师为了多领点工资,把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取名“吕得水”。

本来以为这只是个小谎,谁能想到,随着教育部特派员的到来,这个谎言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完全失控。

先来说说张一曼这个角色吧。

她在影片里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她活得自由洒脱,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那一头卷卷的短发,还有她穿着旗袍摇曳生姿的样子,让人觉得她好美。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羁的女子,内心却有着旁人难以察觉的柔软和脆弱。

记得有个场景,她在蒜皮如雪般飘落的时候,开心地笑着,那笑容纯粹得让人心疼。

她唱着歌,仿佛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只有她和那些飞舞的蒜皮。

还有校长,他一心想保住学校,出发点或许是好的,可却在谎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的那句“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现在想来真是充满了讽刺。

为了所谓的大事,他牺牲了太多,包括老师们的尊严和底线。

铜匠的转变,也是让我感慨万分。

一开始他是那么朴实,那么单纯。

被张一曼“睡服”之后,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他再次出现时,已经不再是那个憨厚的铜匠,而是一个满心报复、充满戾气的人。

他学会了用权力来欺压别人,那种前后的反差,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特派员要给“吕得水”老师拍照,可哪来的“吕得水”老师啊,没办法,只能让铜匠冒充。

铜匠哪见过照相机啊,以为这玩意儿会“夺魂”,吓得要死。

大家好说歹说,才让他勉强同意拍照。

拍照的时候,他那僵硬的表情,紧绷的身体,还有紧紧闭着的眼睛,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可笑着笑着,心里就泛起了一丝苦涩。

他一个没什么文化的铜匠,被卷进了这场荒唐的闹剧中,他的恐惧和无知,不正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写照吗?还有周铁男,一开始那么刚硬,敢和特派员对着干。

可当那颗子弹擦着他的脸飞过去之后,他整个人都变了。

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求饶,那一刻,他的骨气仿佛一下子都被抽走了。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电影《驴得水》人物形象分析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电影《驴得水》人物形象分析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电影《驴得水》人物形象分析作者:魏家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摘要:电影《驴得水》自上映以来就备受关注,其中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困境、女性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

电影《驴得水》故事背景为“民国”,由一头冒充老师的驴子为戏剧冲突起点,讲述了一个各种矛盾纵横交织的离奇故事,以悲剧结尾的剧情直指现实,犀利地拷问着所有人的灵魂。

本文旨在通过精神分析批评的方法对该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进而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实。

关键词:《驴得水》电影精神分析反思一、电影《驴得水》故事简述故事发生于1942年,四个知识分子为改变中国农村的贫愚弱私,开办了三民小学。

由于严重缺水,校长将一头驴谎报为英语老师,为学校挑水。

教育部来视察时他们让一个铜匠临时替补为驴得水“老师”,结果特派员对这位“吕(驴)老师”大加赞赏。

原来特派员正在寻找一位模范教师,以获得美国慈善家的助学基金。

第二次视察时,校长一行人被逼无奈,告诉了特派员实情,然而知道了实情的铜匠突然出现,一反常态成为模范教师。

当老师们知道慈善家的资助大部分会被特派员(教育部)拿走后,他们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特派员的枪平息了所有的不满和异议,原本顽强抵抗的铁男都跪地求饶。

为了得到助学基金,所有人谎称吕老师不幸去世。

为了得到慈善家发的抚恤金,校长女儿佳佳被逼成为吕老师的未婚妻。

最后,一曼被逼疯自杀,铜匠跟他媳妇儿回了家,佳佳奔赴延安。

二、电影《驴得水》主要人物的精神分析故事发生地在偏远的缺水的小山村,因此帮大家挑水的“吕老师”出现得合情合理,但“吕老师”的出现开启了一场以欺骗为中心的大乱子。

从“吕老师”的“骗钱”行为开始,老师们欺骗教育部,教育部欺骗慈善家,直到最后曲终人散。

影片讲述了一个悲剧,但画面色彩明亮,其叙事的内容与画面的表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故事中,真诚和信任被不断地摧毁,尊严和生命被不断地践踏,观众的眼球和心灵也不断地受到震撼。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驴得水》是一部典型的荒诞喜剧电影,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喜爱。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影片的主人公余则成是一个典型的逍遥自在、任性放纵的“奔放”型年轻人,他对生活不抱希望,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规划。

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让他的父母十分担忧。

然而,在接连发生的意外中,他逐渐成为敢于负责、善良体贴的男人,为乡亲们挑水送菜,为被困乘客们解决麻烦,最终顽强地攻克了生活的难关。

这样的人物塑造,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在经历困难后逐渐成长的过程,深受观众的喜爱。

其次,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点,为影片的故事线做出了贡献。

比如,余的随从小威,他年轻无知,阴差阳错地陷入种种麻烦之中,但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能力不足而心有余力地努力解决,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还有片中的其他人物,如石鸣,局长等等,都是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有许多卡司的现实人物也让人捧腹大笑。

他们的出现充实了影片情节,丰富了影片的主题。

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是以荒诞闹剧表现的,又富于戏剧性和幽默感。

比如,余和小威所遭遇的种种奇葩又不失真实的情况,使得影片成为人话和社会现实的折射,引人深思。

影片的许多情节,话语,行为和笑话都极尽滑稽,充满了观影的乐趣。

但是,观众也看到了许多现实问题,如劳动力流失、土地流失以及乡村的医疗教育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影片中通过荒诞闹剧的手法展现出来使影片更具理性。

综观整部影片,《驴得水》在人物形象的设置方面做到了别具风格,他们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并且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为故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影片的成就也因此显著。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范文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范文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范文《驴得水》这部电影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手法,前半段刚开始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后半段就画风突变,直达人心,带给你深刻感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电影《驴得水》观后感因为对这部话剧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当得知开心麻花的原班人马要将其搬上大荧幕时,内心自然是有些激动地。

当然也会有所疑虑,担心影片不能将话剧所要表达的精髓传递过去。

事实证明,即使是电影,开心麻花也从来不会让观众失望。

电影一开始打的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宣传标签,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简短的标语更能够形象地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内涵。

《驴得水》这部电影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手法,前半段刚开始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后半段就画风突变,直达人心,带给你深刻感受。

所谓有因必有果,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喜剧,《驴得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观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为什么会变,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民国的时候,在一所叫做“三民小学”的偏远山村的学校中,几个各怀梦想的年轻老师还有年老的校长在这里畅想教育,然而这一切的平静都因为教育部下拨教育资金而打破了。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校长不得已把养的那头驴算作人头,起名为“吕得水老师”,一场欺上瞒下的闹剧就这样开始,在利益面前,该何去何从,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于观影观众的拷问。

有些时候,当你开始撒了第一个谎,那么就要再撒更多的谎去圆它,可是事情终究会有曝光的时候。

就像影片中张佳说的那样:“糟糕的日子如果就这么算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风很大,天很凉,现在是16年10月30号23:48分,在晚上8:15分的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叫驴得水的片子,有些感触想记录下来,关于人性的探索,窥视,秋风很凉,落叶打着旋争先恐后的奔向大地的怀抱,这样的孤寂悲凉,或许人生就是悲喜交加,人性就是善恶难辨的。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

浅谈荒诞喜剧电影《驴得水》的人物形象《驴得水》是一部由徐峥执导并主演的荒诞喜剧电影,该片以一个底层工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囧途为主线,通过喜剧手法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尴尬、荒诞和人性的善恶。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独特,彰显了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驴司机新兰(徐峥饰)、曹二(王传君饰)、王翠花(周一围饰)等。

他们的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新兰这个人物形象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他是一个底层打工者,生活艰难,但他却对生活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

他善良、正直,经常帮助别人,但在现实生活面前却常常遭遇不公和挫折。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个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努力和坚持,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曹二这个形象塑造了一个固执而善良的人物。

他是一位乡下来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他个性直率,做事一根筋,但却常常不顾后果,脑子里只会浆糊似的地去执着某一个想法,这给他带来了无数次尴尬和荒唐的经历。

他贪图小便宜但有时候却被自己的小聪明坑了自己。

这个形象反映了一些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盲目、固执地前行,但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和周全的计划,往往事与愿违。

王翠花这个形象则是一个身世复杂的女性。

她是曹二的相好,为了生存不得不经营妓院。

王翠花表面上似乎娇媚放荡,但内心却是一个纯情的女孩,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她勇敢地为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战斗,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多次挫折和磨难,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寻求自己的幸福。

这个形象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遭遇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除了主要人物外,影片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都栩栩如生。

他们或是荒唐可笑,或是奇特怪异,但都显得十分真实。

这些人物形象通常具有特殊的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和行为,展现了社会上各个群体的典型形象。

电影《驴得水》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和喜剧的表演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丰满而独特的人物形象。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张一曼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人物,一切都因她而改变。

一开始,貂皮哥向她求婚,要带她走,但她拒绝了。

曼姐追求自由并没有错,她有权利使用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快乐。

铜匠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曼姐看上了铜匠的 18cm,她行使了自己的自由权利,但却侵犯了铜匠老婆的权利。

貂皮哥原本一直为曼姐找借口,但最终也倒向了怨恨的一边。

特派员走后,谎言暂时告一段落。

老校长秉持着有教无类的理念,送给铜匠书,曼姐也送了一绺铜匠喜欢的头发给他。

如果不送,或许事情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曼姐改变了铜匠和貂皮哥,也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虽然并不是每个爱过你的男人都会在不爱的时候捅刀子,但这种事男人真的也能做得出来。

特派员又来了,还带来了洋大人,谎言不得不继续圆下去。

铁男这时还与跑来抓小三的铜匠老婆攀起了老乡。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曼姐承认了事情的真相,却激怒了铜匠,他睡了铜匠,侵犯了铜匠老婆的权利,玩弄感情打碎了男人的自尊,铜匠也因此对她充满了仇恨。

洋大人要见吕老师,于是大家让铜匠以吕老师的身份登场。

但铜匠不甘心自己被玩弄,他以复仇者的身份出现,要求越发肆无忌惮。

杀驴吃肉,还要杀驴老师。

佳佳出于自己的正义去保护驴,铁男也站出来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

然而,当子弹从他耳边飞过时,他却怂了。

铁男滑向了欺软怕硬的一面,对自己的老班主任和老校长也变得吆五喝六起来,只因为有拿枪的人在命令他,一切都只需要服从。

铜匠也在枪下从迫害者变成了绵羊,只会欺负无力者。

军官企图强奸曼姐,铁男再次怂了,事后还为自己找理由,说要打入敌人队伍。

他的心早就已经投向了敌人。

还是特派员的助理制止了军官的暴行,敌人唾弃了铁男的懦弱,叛徒永远只能被唾弃。

就算是佳佳这时要被军官强奸,估计铁男也只会选择退缩。

曼姐有使用自己身体的自由,她可以睡她想睡的男人。

但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可以睡曼姐。

军官的强奸是对曼姐过度自由、侵犯铜匠老婆权利的一种报复,军官象征着武力,而曼姐则是无力的一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电影《驴得水》中的女性角色分析水性哲学摘要:看了一部电影《驴得水》,对其中反应出的扭曲、不得已或被迫害人性有了一些思考,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包容、易变的人性本色,在我看来与水的本性有共通之处。

在这一学期中所学习的《坛经》、《老子》、《庄子》、《中庸》等中国哲学原著中都有深刻的水性哲学的意义,所以就这个水性哲学的切入点来评析电影《驴得水》并提出自己对于事物的发展还是应顺其自然,而不应多加人为改造因素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水性哲学;顺其自然水,我们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江河湖海的通称等。

水,可变化万端,蒸发可成汽、冻结成冰、可化雾、化雨、化雪,其性就如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易者,变也,主旨万物皆可变。

可是变化之后如果是异化的话,是不是保持其不变的自然本性会更好呢?一、《驴得水》人物本性及故事梗概近段时间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叫《驴得水》,这部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让我感触颇深,她们就拥有水的品质,多变、灵巧、包容、温柔、创造。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破旧山村里,村子里唯一的一所学堂里名册只有五名老师,以“好爸爸”自居的孙校长,美丽的一曼老师,耿直的周铁男,油滑的裴魁山,还有一只名叫“吕得水”的驴老师,四个老师老师怀揣教育救国的梦想,来到这个小山村,却因为生活环境过于艰苦,所以捏造了一个吕得水老师,用一头驴挂名,学校的花费都是靠着吕老师的工资,津贴。

某天,教育部发来信函,说要有一名特派员来到这个学校进行审查,老师们赶忙找了一个铜匠扮作“吕得水”老师,应付特派员的检查,而后又为使了美国慈善家口袋里的钱能捐给“学校”,在强权和欲望的驱使下,每个人的人性开始崩塌,所以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开始了。

《红楼梦》中的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在这部影片中女人的水性和男人的泥性被发挥地淋漓尽致,当水性超越泥性,表现出来的是温馨,当水性平衡于泥性,表现出来的是创造和进步,当水性少于泥性,表现出来的就是粗暴与野蛮。

假作真时真亦假,和《红楼梦》一样,这个影片的故事的前半截欢乐温馨,一曼老师带着无限风情款款而来,她总是笑着的,美着的,像水一样的轻灵,柔美。

还有孙校长的女儿孙佳,也是笑着,跳着,像水一样的活泼,灵动。

此时,三位男老师对她们是爱护,爱慕,暗恋的,此时的水性和泥性之间是互相调和的,就如《老子》中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背负于阴,而拥抱着阳,充满元气而互相调和。

引申来看便是,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但他们之间的不和谐是绝对的。

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

这恰好适应于这个主题,女性老师是水性的是阴,男性老师是泥性的,是阳。

他们这短暂的和谐在特派员第二次到访学校检查的时候因为利益轰然破灭。

那时女性受到压迫,水性缺少,泥性占了上风。

须眉浊物唱起了大戏,整部影片基调开始压抑,当历史由泥性书写便再无创造可言,再无进步可言。

结尾女教师一曼的自杀,孙佳前途未卜而又尽人皆知的旅程,便是值得令人深思的结局。

故事发生在的小山村十分缺水,学校教师每天所用的水都要靠孙校长女儿孙佳和养的一头名叫“得水”的黑驴去往很远的地方打水回来,而在影片开篇就安排了一个驴棚着火的情节,四名教师各表现出了不同的救火方式,这也是展现了他们不同的处事态度,但救火的结果是驴棚彻底烧光。

但当孙佳打水回来,想用水救火的时候却遭到了阻拦。

水很珍贵,打水不易,这时对水的态度是珍惜的。

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驴”的事即将大白于天下。

“驴得水”得来的水却不是救自己而是服务于心思各异的他人。

当水被抛弃,那驴也就失去了作用了。

所以之后“驴得水”被杀死了,水性彻底消失,最后以悲剧结尾。

二、水性哲学在电影中的体现水是具有创造性的。

影片中铜匠是代替那头驴来扮演吕得水老师的,铜匠原本是一个朴实无知的人,是一个自然的人。

他第一次作为吕得水老师时可以说是一曼老师创造了他,一曼老师教会了他礼仪和所谓的“外文”,在特派员面前过了一关,铜匠自身的泥性被一曼老师的水性进行了包容与创造,所以他开始依赖于这水性的温柔,在离别时相送的那一首发自肺腑的情歌和一绺头发便是铜匠内心善的始发,并且还受到了校长“有教无类”思想的启发,铜匠逐渐开始走向一个真正的人。

而孙佳之后对铜匠进行了教育指导,教他看书,教他知识和道理,让他改头换面,逐渐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这便可以看到水性之于泥性的创造功能了。

所以当铜匠老婆来找一曼麻烦的时候,铜匠站了出来,作为一种英雄式的姿态来保护一曼,他正在从一个自然的人走向一个有理智会思考的人。

但是,当特派员第二次到来的时候,一曼绝情的话语和姿态打碎了他心里水的柔性和姿态,打碎了他思想里那个理性的、善的人,只剩下了一具丑陋的皮囊,内在成为了非人的,残暴无耻的牲口。

当铜匠只剩浑浊的泥性,他便对诱发自己改变的一曼老师进行了报复,摧残了一曼的纯美的内心,将赋予他身上的一切创造毁灭。

由此便不由得让人思考,创造性的改变真的是对的吗?如果铜匠还是那个淳朴自然的铜匠,没有经过教化,没有经过社会的异化,那么这一切是否不会这么激烈地发生。

水是可以变化万端的。

影片出现了三个女性人物,孙佳,一曼老师,铜匠媳妇,她们所体现出来的水性也各不相同,孙佳是水性最饱满的,她清澈,纯真,可爱,梦幻,没有过多的泥性污浊。

一曼老师已经对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男性的本质有了了解,其不过是黑暗二字罢了,所以她在失望之后便不再强求,遂开始释放自己的本性,依自己的意愿生活。

裴魁山劝她改一改的时候,一曼回答道:“我就是这样的。

”这便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一曼所体现出来的水性已经是带有浑浊的了,她不可避免地被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泥性所污染,纯真,可爱,梦幻这些已经离她远去。

最后,铜匠媳妇,她是水性最为浑浊的一个,她也是从孙佳和一曼的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她看透了当时男性普遍的软弱,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公,物欲横流,所以她在婚后果断地决定成为压迫者,压迫自己的丈夫铜匠,来避免自己被进一步压迫。

这不得不说是人性的一种悲哀。

所以当她发现铜匠和一曼的事情后,气势汹汹的来质问一曼。

她不许铜匠超出自己的操控范围。

压迫着他人,铜匠媳妇才能找到自己人性的存在感。

水也可以是包容的,但是这种包容性却容易被压抑和摧残。

影片中的裴魁山是个被装在“钱欲”套子里的人,他是个很自我的人,他的核心思想便是“动了谁都不能动了我的”。

影片前半段他还会为了一曼而做出心里和行为上的妥协,这时他的人性中还带有善和柔的一面,私欲已被表现出来,但还是潜藏在人性之下的。

但是当裴魁山目睹了一曼和铜匠之间的关系后,他人性中柔的,善的一面在此刻瞬间崩塌,人性湮灭,兽性涌现。

之后裴魁山便对一曼进行冷嘲热讽,挖苦,在铜匠被特派员赋予了主导权,对一曼进行报复的时候,裴魁山完美的变身为走狗,和铜匠一起将一曼推入深渊。

还有影片中的周铁男,他是最让观众感到猝不及防的一个人,他出现时是一个心直口快,嫉恶如仇,热情爽朗的人。

他和一曼是最合拍的同事,他喜欢着孙佳,每天都想着怎么和她告白。

对裴魁山爱钱的自私性子表示自己的不屑,对特派员助理的走狗行为表达鄙视,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着,做着。

当他被一颗子弹擦脑而过的时候,他的脊梁弯了,不再“铁”了,周铁男的这个名字便成了一个大大的讽刺,他不再敢多管闲事,不再敢伸张正义。

导致故事发生的诱因便是特派员审查一事,特派员是一个典型的官场中人,一切向利益看齐,特派员的第一次审查,第二次审查,以及政府对于美国慈善家所捐的那笔钱的势在必得,都促使他将这个故事将错就错的继续下去。

但是这个将错就错却毁掉了老师们之间维系的平和,温馨,将他们人性中的水性摧毁殆尽,只留下了泥性中的干涸粗暴,所以导致了带有荒诞主义的悲剧结局。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的水性的重要性,因为在这里女性所具有的水性就代表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是自然本性,是未被异化过的人之本性,我们应该珍惜它。

在对影片情节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影片最激烈的矛盾激化其实也就是围绕着特派员的两次检查而已,但如果特派员不来检查是否这些故事就不会发生呢?我认为其实不然,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处事方式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爆发,那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如何找回自己最本真的、最自然的、最有利于我们本性的处事哲学呢?三、水性哲学应是顺其自然的论证依据其实我们的先哲们就已经教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处世哲学。

我们的“四书”之一,子思的《中庸》一书的中心思想便是中和、诚,告诉我们要顺着天赋本性形式,遵循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这其中人的本性便是“中和”之性,它是情的本然之性,或者说是情的本质或存在依据。

还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间的人都做到至诚这种品质,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便是在告诉我们要回归到至诚的本性。

《庄子秋水》篇中认为事物的本性性应该是宏大,返璞归真,不以人为毁灭自然。

就如同北海和河伯的对话,便反映了认识对象上的相对性问题,同一个对象依照不同的认识标准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也说明了事物应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要以人为加以操控,加以异化。

而在《坛经》中也有“自性是佛,不假外求”之语。

这便是《坛经》中六祖的人性本善论了。

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去除欲望遮蔽,就如拨云见日,可以直了成佛。

在经文中认为成佛之大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欲望,要“无念”,才能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人,回归本性,回归佛性。

《荀子哀公》中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从中可看出水性易变,需要好好引导,趋利避害,如此方才能发挥好“载舟”的用处。

也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懂得规避不利于己之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老子》中也有这样的处事理论理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意思便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