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从《道德经》看经营之道及对经营者心性的影响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人,《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多领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渐渐走近,众多的企业界人士经过近年来对西方管理理念的应用渐渐反思,传统文化更适合现代企业且不易产生文化冲突。特别是从《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复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且对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者的心性修炼多有教益。对企业的决策、用人、经营、管理等也独具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经典和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资源.

鲁迅先生1910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细细揣摩,确实如此。道教源于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道德经》语言简练,文约义丰,哲理深邃,内容广蕴,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思想巨著和不朽圣典—-人类生态智慧的百科全书,其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道德经》从多领域给人以远古生态的心智撞击和震撼性启迪,使人多受教益.它以“道”为核心和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原始本末,涉及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战争观、经济观、养性观等“道”的众多本源,试图引领人们从本源上来认识“道”,遵循“道",最终受益于“道”。“道”是科学的、宇宙的、自然的、原始的、生态的,但当我们从正面离开再转身看过去时,又不免发现“道”又似乎是从思维方面给人们构筑的遵循“道”而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性以更多影响。所以说,“道"更多体现为感悟有益的精深传统哲学思想.眼下,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正在现代企业界引起新的复兴热潮,成为企业管理的再次突破和变革,这是有别于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的中国元素,是传统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异变结果,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决胜,中国式管理的复兴。让我们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和层面出发,发现、窥探、剖析《道德经》对现代经营者的影响因素和心性轨迹。

现从价值观、心性情志、做人态度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道德经》对经营者欲念的影响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人类到目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满足不了的是人类的欲望。”中国元人杂剧《冠家债主》“楔子"也十分形象写出:“人心不足蛇吞象”,个人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什么?就是欲念,就是贪欲!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是产生欲念的根源。欲念一方面构成了人们积极向上的追求、抗争,挑战命运、挑战文明,故人类才有更好的文明,更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欲念也易转化为永不知足的贪婪。往往由于过分贪婪而致灭顶之灾。从前些年的禹作敏、牟其中、王宝森到近几年的万氏的新疆德隆再到顾雏军的科龙电器乃至刚刚发生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哪一个不是因欲念的过度无休止膨胀而致。为名、为利贪婪到不顾一切,其实均是欲念作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46章)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什么祸比不知道满足所造成的祸更甚的了,没有什么灾难比欲念野心所产生的灾难更无以复加的了.老子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44章)。正是“民之迷,其日固久矣!"(《道德经》58章).可见圣人所说之透。欲望对于人生的祸福得失关系重大,须不断的修身养性,方能防范私欲为害心身。

当今的经营者应如何控制内心的贪欲,颐养性情?不妨多向古人学习。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道德经》7章)这就是古人的养性观,超越利己主义,方能天下为公。正如《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公为私.《书·周官》云:“以公灭私。"所以圣人后退自身,反而自身龙先;度外自身,反而自身保存.不是由于他无私吗?因此,就能够成就他自我。故如《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跳脱传统的欲念,用超脱的思维对待欲念,才能走出周而复始的欲念怪圈。既看重欲念,又把握欲念的公私向背,正邪作用。“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失惟不争,故无尤。”也算是经营者的一种崇高境界了。

当然,对待欲念本身就是一项极难的性情修炼,不是所有人想为之则为之之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道德经》29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经》15章)。需要下一番修炼和恒通的功夫.但悟道是一方面,做到又是一方面,也正如恩格思所讲:“知道和做到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愿所有的经营者和企业家在欲念滋生时能多借鉴古人,多思多悟,不使欲念罩眼而受其害。

二、《道德经》对经营者心性的影响

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当创业者经过“摸爬滚打",完成了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挣得了“第一桶金"后,或是企业正如日中天之时,多数企业经营者便出现了一时的“惛惛然”,头脑发昏发胀。首先是“骄”性情出现:即由富而贵,贵自生骄。“骄”现象的产生给众多的企业带来生命的早殇和不能健康成长。细究中国企业的功败垂成之因,多数缘“骄”的产生。探究企业经营者的“骄”性情,远离“骄”的影响,是经营者超越自我和企业做强、做大的基础。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9章).正如老子所言,财富一旦到了金玉满堂的地步就很难控制显富的情性,加之心性的天然本性,便因富而贵起来,有些人甚至开始玩起金钱游戏,显能摆阔,人仗财气,霸性横行,贿官求利,欺弱玩女,欺世盗名,……直至走向最终灭亡。正所谓老子所言:“自遗其咎。”俗话说因富而贵,贵易生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故有众叛亲离之说.因此,经营者最需注意的就是骄性情的产生,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大敌,是企业健康肌体的癌瘤,是引诱企业走向毁灭的魔鬼……老子在《道德经》22章中所说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是立身建业还是做人都应明白水性下流,低洼盈满;列地分民,散财赈贫,与己为安;不固己见,方明事理;不自以为是,才会功业昭彰;不自我炫耀,功自被民众铭记;不自吹自擂,方能有所进步。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是这个道理。还望经营者们谨记,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所言:“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经营者应从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其次,《道德经》在影响经营者的心性、用人方面也独树一帜,见地卓著.《道德经》第68章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对经营者的用人指明了方向。作为企业家和经营者要善于运筹、指挥人,绝不能逞凶黩武,而是以德用人,不颐指气使,而是对人谦下。这才是经营者成功的用人要旨。所以老子又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必身后之。"(《道德经》66章)。这才是员工之所以忠实职责,以企业为家的根本所在。再者就是经营者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某些方面均应高于员工,正所谓《道德经》第15章所言:“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些,经营者也应加以借鉴。

三、《道德经》对经营者的做事影响

美国通用电器前总裁韦尔奇有一句话,近些年对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影响均不小,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被众多的企业领袖奉为至理名言,世界真理。其实,与其相类似的话语在2500多年前,老子早就讲过。其思想的深邃、透彻,是韦尔奇所远不能比,是世界人民公认的智慧.当然,对于现代企业来讲,从细微入手,精耕细作,注重细节,确是企业经营管理之法宝。

老子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日明,守柔日强.”(《道德经》52章)正是这样。如果亲自一线,从细微观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是明智的经营者,能发现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理性思考之后逐一解决,就能避免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大的企业,治理企业就如治理国家,要全面考虑,哪怕细微之处,就如老子在《道德经》第60章所言一样:“治大国若烹小鲜。”继而老子又讲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63章).做企业搞经营就是在正经做事,而做事大事小事均需重视,我们往往重视大事而忽略了小事,小事一积再积终成了大事,解决起来就十分困难了。故老子提出,看问题要看到它的正反两面,“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图谋艰难的事,于它的容易处着手;作为伟大的事,于它的细微处起步。正如老子又讲的一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64章).现代企业讲细节致胜,这就是细节,细微末节。不管是西方的管理理念,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都有注重细节的做事风格。看来,从细微做事,从点滴开始,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契合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渗透影响的必然结果.

综述以上观点,不难看出《道德经》的光辉灿烂和魅力无穷,它就像一座蕴含广博的宝藏,里面有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等待人们发现挖掘。《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打开“金矿”之门的钥匙,是决胜市场的法宝,更是志在必得者应用《道德经》和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创新中国式管理的最佳选择。

颜何《儒释道智慧与企业管理》

儒释道智慧与企业管理 课程背景: 长久以来企业管理还是企业治理是两种文化在当下困扰着众多企业运营者,到底哪种文化更加有利于现今企业运营,市场开拓,团队建设呢? 我们必须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西方讲术,针对性恶,强调堵截 中方讲道,相信性善,侧重疏导 现代讲本,以人为本,堵疏结合 儒释道三家管理智慧: 1)厚德载物: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 2)道法自然: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 3)明心见性:佛家强调觉悟的力量 基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单一的企业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市场开拓、团队建设等诸多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营造企业基业长青,美满富足人生。 课程目标: ●讲解易源三流,企业管理的一统与不同 ●讲解儒家、道家、佛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并应用颜氏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性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总裁班、国学研修班,企业重点培养的各级领导干部 课程方式: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学员讨论 为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本课程把一些耳熟能详国学故事融入其中。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献的书影、图片和人物画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使课程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可学习性更强,力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课程大纲 前言:国学与诸子百家,易经是大道之源——东方管理六原则

一、善恶之辩中“人性本善”的原则 1. 东方人强调性本善,西方人强调性本恶 2. 在管理中注重培养化性复性的自觉力 3. 提高管理者返身而诚的自我提升能力 二、人我之辩中“人我合一”的原则 1. 东方人是集体主义者,西方则是个人主义者。 2. 在现代管理中注意培养“强行恕道”的理解力, 3. 打造企业的“团队精神”,构建东方的企业伦理。 三、义利之辩中“道义惟上”的原则 1. 利己主义一直是被中国正统文化所批判的, 2. “合理的利己主义”则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3.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士魂商才”的定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欲理之辩中“以理制欲”的原则 1. 中国正统反对纵欲主义,西方古希腊张扬欲望 2.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的自制力。 五、有无之辩中“尚无贵空”的原则 1. 道家“尚无”佛家“贵空”无+空=禅宗。 2. 在现代管理中培养“知有守无”的智慧力。 六、生死之辩中“德性不朽”的原则 1. 基督教佛教“向死而生”,“灵魂不灭”。 2. 在现代管理中生成“以德配天”的人格魅力。 第一讲:儒家企业管理智慧——厚德载物 一、企管模式 1. 以仁为原则的经管思想 2. 以义为特征的经管手段 3. 以礼为基础的经管特色 4. 以智为动力的经管韬略 5. 以信为核心的经管目标; 二、仁者爱人——企管根本 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

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道德经》与管理思想 (一)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耽,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一生的思想精髓主要都集中在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经》中。《道德经》一书是韵文体,全书约5000字,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二章。一到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三十八章到八十二章为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经》文约义丰,人誉哲学诗,其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面很广,大量的讲到了人生、治国等广泛的管理领域。 (二)《道德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许多学者都认为,管理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从中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归到东方:其一是公认的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二是文化对管理发展的作用;其三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许多管理思想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仍然有借鉴价值。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与其哲学、伦理、政治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即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物、人类社会运行的最根本的规律,事物运行符合“道”这一运行规律可用“德”来衡量。《道德经》的管理思想也是以“道”为中心,认为社会的运行也遵循“道”的规律。“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社会经济活动不违背“道”这一运行规律。这样,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就可以实现同步和谐发展,并不断由低层次的和谐向更高层次的和谐进步。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无为”的含义 在短短5000言的《道德经》中,“无为”两字竟出现了12次之多,与“无为”相关的内容更满篇皆是。可见,“无为”这个概念在老子思想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48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为无为”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一章 第七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 故能成其私。之門。 第八章第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 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 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 第九章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去。 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三章

第十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 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 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 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第四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 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五章 第十二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 如守中。 ==第 1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第十七章目,故去彼取此。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第十三章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论《道德经》的辩证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论《道德经》的辩证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背景与意义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中保持稳健的步伐、持续的创新并应对各种挑战,成为管理者们亟待思考的问题。而《道德经》则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哲学上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支持。 二、研究内容 •辩证法在管理策略中的应用:企业时常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如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本土化与全球化等。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即要在矛盾中寻找平衡,达到和谐。这种思想指引管理者在制定策略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转化和统一,从而做出更为全面和长远的决策。 •企业文化与《道德经》的融合:《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这与现代企业追求的自然、和谐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借鉴《道德经》中的思想,如尊重自然、尊重员工、尊重规律等,从而塑造一个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与辩证思维的结合:《道德经》中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暗示领导者应具备辩证思维,时刻站在员工和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领导方式不仅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果与讨论 近年来,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将《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华为公司在其管理中就充分融入了《道德经》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鼓励员工自主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些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然而,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四、总结与未来研究方向 《道德经》的辩证法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它不仅能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平衡点,还能指导企业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借鉴和应用《道德经》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期待学术界能够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更多的智慧和支持。

(完整word版)《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 ——从《道德经》看经营之道及对经营者心性的影响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人,《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多领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目前,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渐渐走近,众多的企业界人士经过近年来对西方管理理念的应用渐渐反思,传统文化更适合现代企业且不易产生文化冲突。特别是从《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复兴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且对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者的心性修炼多有教益。对企业的决策、用人、经营、管理等也独具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经典和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资源. 鲁迅先生1910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细细揣摩,确实如此。道教源于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道德经》语言简练,文约义丰,哲理深邃,内容广蕴,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思想巨著和不朽圣典—-人类生态智慧的百科全书,其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道德经》从多领域给人以远古生态的心智撞击和震撼性启迪,使人多受教益.它以“道”为核心和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原始本末,涉及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战争观、经济观、养性观等“道”的众多本源,试图引领人们从本源上来认识“道”,遵循“道",最终受益于“道”。“道”是科学的、宇宙的、自然的、原始的、生态的,但当我们从正面离开再转身看过去时,又不免发现“道”又似乎是从思维方面给人们构筑的遵循“道”而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性以更多影响。所以说,“道"更多体现为感悟有益的精深传统哲学思想.眼下,传统哲学思想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正在现代企业界引起新的复兴热潮,成为企业管理的再次突破和变革,这是有别于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的中国元素,是传统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异变结果,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决胜,中国式管理的复兴。让我们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和层面出发,发现、窥探、剖析《道德经》对现代经营者的影响因素和心性轨迹。 现从价值观、心性情志、做人态度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道德经》对经营者欲念的影响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人类到目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满足不了的是人类的欲望。”中国元人杂剧《冠家债主》“楔子"也十分形象写出:“人心不足蛇吞象”,个人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什么?就是欲念,就是贪欲!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是产生欲念的根源。欲念一方面构成了人们积极向上的追求、抗争,挑战命运、挑战文明,故人类才有更好的文明,更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欲念也易转化为永不知足的贪婪。往往由于过分贪婪而致灭顶之灾。从前些年的禹作敏、牟其中、王宝森到近几年的万氏的新疆德隆再到顾雏军的科龙电器乃至刚刚发生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哪一个不是因欲念的过度无休止膨胀而致。为名、为利贪婪到不顾一切,其实均是欲念作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46章)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什么祸比不知道满足所造成的祸更甚的了,没有什么灾难比欲念野心所产生的灾难更无以复加的了.老子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44章)。正是“民之迷,其日固久矣!"(《道德经》58章).可见圣人所说之透。欲望对于人生的祸福得失关系重大,须不断的修身养性,方能防范私欲为害心身。 当今的经营者应如何控制内心的贪欲,颐养性情?不妨多向古人学习。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道德经》7章)这就是古人的养性观,超越利己主义,方能天下为公。正如《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公为私.《书·周官》云:“以公灭私。"所以圣人后退自身,反而自身龙先;度外自身,反而自身保存.不是由于他无私吗?因此,就能够成就他自我。故如《道德经》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跳脱传统的欲念,用超脱的思维对待欲念,才能走出周而复始的欲念怪圈。既看重欲念,又把握欲念的公私向背,正邪作用。“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失惟不争,故无尤。”也算是经营者的一种崇高境界了。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老子,春秋末期楚国人,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所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军事、管理、医学和天文等思想,其中有关管理的许多论述,在今天的管理中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价值被国内外许多人所认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探讨 老子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在《道德经》全书中共 出现了七十三次。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 的实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它无形、无相、无声,“恍兮惚兮、 寂兮寥兮”,但却“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假设有假设无, 超越时空而又确实存在。《道德经》开篇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用言辞表 达出来的“道”,并不是常恒形态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不是恒久不变的“名”。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 实体的道。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 “可道”的、可以名状的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的,很难用言 语阐述的管理或尚未完全到达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这和现 代企业所推崇的企业文化的建立相契合。 三流的企业靠人才,二流的企业靠管理,一流的企业靠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企业文化的概念, 学者们的见解并不相同。美国学者Kotter & Heskett认为,企业文 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根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规章制度,行为准那么,文化环境和经营战略等。 ①企业文化表达了员工对企业开展的共识,使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 为模式趋向一致。通常认为,企业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外表层的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与应用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与应用 《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与应用》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就对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和 发展,道德经中的一些智慧也被人们重新发现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 之中。本文将探讨道德经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启示,并探讨其在管理实 践中的应用。 一、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的管理方式。在现代管理中,这一理念也被赋予了新 的内涵。管理者不应过分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 自由度和信任,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可 持续发展。 二、道德经倡导“以柔克刚”的领导方式 道德经中提倡“柔弱胜刚强”,强调以柔克刚,以柔化刚的管理 方式。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这一理念也被广泛应用。管理者不应采取 强硬的领导方式,而是应该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的感受, 建立和谐的领导与员工关系。通过“以柔克刚”的领导方式,可以有 效地减少管理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三、道德经强调“以德为先”的管理原则 道德经中强调“德高者,不劳而获”,提倡以德为先,注重修身 养德。在现代管理中,这一理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管理者应该 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团队成员共 同前行。只有管理者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赢得员工的 尊重和信任,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四、道德经倡导“知人善任”的人才管理理念 道德经中提出了“知人善任”的人才管理理念,强调了解员工的 特长和优势,善于发挥员工的潜能。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这一理念也 被广泛应用。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通过“知人善任”的人才管理理念, 可以实现人尽其才,为组织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五、道德经倡导“以和为贵”的团队协作理念 道德经中提倡“和为贵”,强调团队协作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团队协作也被视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管 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 沟通和合作。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团队 的高效运转,取得优异的业绩。 六、道德经强调“以道统天下”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中提出了“以道统天下”的领导智慧,强调领导者应该以 道德和智慧来统御团队。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这一智慧也具有重要的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启迪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启迪 王庆余 1987年底,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本年度国情咨文,其中引用了东方圣哲老人《道德经》60章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言一出,即在美国广为传颂,奉为至理名言。 这表明,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并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行为中表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道家的宗旨是清净无为,柔弱处世,因而常常被人误解,以为道家几乎就是消极.退让.遁世等概念的代名词,与管理学不搭界。但事实上,道家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因而,道家所主张的清净、尚柔、处弱、贵雌等都是为了实现“无不为”而提出的独特而深刻的管理学见解。所谓“无为而治”的“治”,正是治理.管理的意思。 为什么道家会提出“无为”的管理思想呢?其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这需要从道家最核心的概念——“道”说起。 在道家的概念中,“道”既是宇宙自然的本体,又表现为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和法则。“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而且是不可道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德经》14章)。然而,“道”又无处不在,充塞天地宇宙之间,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动演化。因此,虽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同上21章)。这里的象、物、精都指明了“道”的实有性。而即是实有,便是可信验的,是可验证的,故而是“真”而“有信”的。

不可直接感知与言说而又实有的“道”于是表现为自然与社会运作演变的潜在规律与法则。这昭示着治理者和管理者要想获得成功,应当把握和顺依这些无形无象的规律和法则。如果说,管理的方法、制度、措施、规章、设备、机构等有形因素被归于“硬管理结构”的话,那么,管理的指导思想、观念、法则等无形无象的因素便是“软管理结构”。后者可理解为对潜在而有起支配作用的“道”把握与运用过程。“道”在此既表现为活生生的人的文化因素,对于管理系统的有力参与及支配作用(管理文化):又体现为人对于潜隐于硬管理结构之后的管理规律,和法则的不间断认识及把握过程。这便是“道”在管理学中的意义。 那么,中国古代道家所认识揭示的“治”中之道是什么呢? 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实现“有为”的途径和手段。因而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认为,人类不能够把自我的“有为”强行凌驾与自然和社会规律及法则之上,而应当在充分认识把握道—自然和社会规律基础上去行动。因而,相对于自然社会规律和法则来说,人只能去认识它,顺应它,而不是凭主观意志去妄自凌驾于它,任意改变,扭曲和操纵它。正是基于这种深刻认识,道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管理观点—无为而治。道家精辟的指出,所谓无为而治的本质在于“道法自然”,在铁的自然法则和规律面前,“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美国管理学家约翰·海德在《领导之道——新时代的领导战略》一书中十分欣赏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见解,认为这是现代管理学的圭臬。因为在自然无为的背后,蕴含了对事物运行变化规律本身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国古代,秦始皇是十分有为的皇帝,他企图在短短的时间内干千载的事业,结果有悖于“道法自然”的原则。“急政暴虐、用民太甚”,是后人给他恰当评价。结果他在管理硬件结构上虽然完整,但是管理软件结构

(Word完整版)《道德经》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道德经》知识点归纳(总), 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道德经》知识点归纳(总) 文档概述 本文档旨在对《道德经》这一经典文献的中心思想和重要知识 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阅读本文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从中汲取道德和哲学上的启示。 1.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 奠基之作。全书包括81篇,作者为孔子的弟子老子。本书的核心 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和德的概念上,强调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和道德 规范。 2. 道的观念 2.1 道的含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和自然的法则。道是宇宙的无形无象,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

2.2 道的特性 道具有无为而治、无名无形、无欲无求的特性。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源头。 2.3 道的运行 道通过运行实现天地间的一切变化,具有无限延展、无穷尽境的特性。人的行为应该遵循道的运行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德的观念 3.1 德的含义 德是指人类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强调恒久不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2 无为而治的德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德,通过谦逊、无私、朴素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3.3 德的修养

道德经主张对自我进行修养,通过养身、养心、养性,使人达 到心无旁骛、内外和谐的境界。 4. 社会治理与道德规范 4.1 治国理政 《道德经》对于国家治理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念,强调以柔弱 克刚强,反对武力压制和侵略行为。同时,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道德高尚,以引领民众。 4.2 人际关系 道德经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亲和、友善淡泊 的人际交往。 4.3 道德规范 通过无为而治的德和道的运行,道德经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道德 规范,包括谦逊谨慎、乐与轻视、无私无欲等。 5. 哲学启示与个人修养 5.1 哲学思考

国学经典《道德经》Word电子版—德经

国学经典《道德经》Word电子版—德经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大器免成一作:大器晚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_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修改版]

在先秦的管理思想中,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枝奇葩。相传它是老子出关时在关尹的一再请求下而作。尽管它只有五千字,却在先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老子的学说从汉代起就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德经》立足于史,对历史上国家的成败存亡祸福强弱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属于政治哲学。它以“道”这一范畴,对天人关系进行了论证,以“道法自然”提出了其管理思想,用自然之道提供人类社会的价值准则,以“无为”阐述了原始的自组织现象,以“小国寡民”作为自组织的治理结构,在“无为而治”方面有丰富的论述,也开启了传统政治之“术”的源头。战国时期的兵家和法家,都从道家中汲取了相关思想,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法家的交替、辩驳与制衡,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管理走向。 老子思想的政治主旨 创立道家的老子,同创立儒家的孔子齐名,但是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却要少得多,作为历史上的著名隐者,他的事迹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连老子是谁也一直争论不休。文史专家罗根泽在主编《古史辨》第六册时,曾列举出了29种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不同说法。好在陆续出土的帛书简书,证明了《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老子是楚人,姓李名耳字聃,担任过周室的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者稍早,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老子的最大贡献,就是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经》。“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的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极大。中国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黑格尔在谈到东方哲学时满脸的不屑,认为哲学是从西方开始的,然而在谈到老子时却要比对孔子略微肯定一些。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和老子的文献充满了误读误解,也不得不承认老子是古代东方精神世界的代表者。出于对黑格尔偏见的批评,钱钟书曾经在《管锥编》中指出:老子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哲学概念,黑格尔却要长篇大论,黑格尔关于东方思想的讲演,“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黑格尔的失误,是一种对汉语无知的“失言”。严复干脆直接在“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旁边批注道:“西国哲学所从事者,不出此十二字。”李约瑟在《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则对老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虽然关于老子的思想评价见仁见智,但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是无可置疑的。 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传世版本,流传较广的主要是《河上公章句》和王弼《老子注》,前者是汉代河上公的注本,后者是曹魏王弼的注本。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有帛书本,90年代在湖北郭店楚墓出土有竹简本。出土的简帛本为《道德经》的考订校勘和训诂提供了新的资料,澄清了关于《道德经》写作年代的部分质疑,对有些字句的订正提供了新的证据,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依然以读传世本为宜。 在《论六家要指》中,司马谈对其他各家都有批评,唯对道家高度赞扬。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汉书? 艺文志》则简要指出了道家的渊源和主旨:“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这些论述说明,在两汉时期,人们就把道家思想看作治理国家的理论,所以,研究《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正是回归道家本位。 很多人初读《道德经》,往往被其高度抽象且富有辩证思想的文句所折服,把它看作典型的古代哲学文本,而忽略其史学价值。实际上,读《道德经》首先要从老子曾经是周王室史官这一事实出发。近代严复在点评《道德经》时,曾经说过:“吾尝谓老子为柱下史,又享高年,故其得道,全由历史之术。读执古御今二语,益信。”(《严复集》p1081)严复所说的执古御今二语,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道德经》一书,正是对古今成败存亡祸福强弱的法则性总结,它的本质是史学的,哲学不过是史学的映射而已。 忽略老子的史学,这同人们对史学的偏见有关。很多人认为,史学就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历史的具象,就没有历史。这种看法自有道理,但却忽视了史学的本质是思想和观念。如

《道德经》与企业诚信之本

《道德经》与企业诚信之本 作者:王文明 来源:《企业文明》2012年第06期 诚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没有诚信这一基石,现代企业将迷失于欲望与贪婪之中,对现代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而实际上,企业在为人类带来物质享乐和生活舒适的同时,确实也带来了假冒欺诈、物欲横流、环境大破坏、资源不断消耗、不道德竞争、官商勾结、庞大而无法约束地生产破坏人类生存及地球环境的产品等等。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是人类应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中华文化中,诚信这个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以此为荣。依据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老子在德篇多次提到诚信,可见诚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老子要说明的就是宇宙间的一切源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宇宙能量的存在、运行体系和规律,而更重要的是人类作为动物中的灵长,应该效仿道本源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无我、无私的精神,尊道奉德地生存,主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也告诫自己的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在世上行事立足。诚信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只不过在进化中物欲的污染越来越多了。可喜的是,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在新的世纪又一次发起中华文化的振兴。 诚信是民族文化的基石,立国之本,更是商业经营当中的一个基础,西方的商业发展到今天最基本的一个基础就是契约精神,老子、孔子讲的人类诚信实际上和西方的契约精神属于是同源的。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在西方传统的商业文明下,契约代表着商业关系双方的承诺,信用与契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信用要靠契约来维系,可以说传统的商业文明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的。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只有交易的双方遵守契约,切实履行合同,才能确保交易安全,市场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本文将根据道德经当中对诚信的论述,结合中华文化的精髓、西方商业的核心精神、契约精神,对企业的诚信作根本的研讨。 诚信的根本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 译文:至高无上的宇宙大德,源自道性。纯宇宙意识能本源的存在,只能透过人类的禅定无我的恍惚状态下去感知和观照。在禅定的恍惚中,可以感知其中有形象;恍惚中,可感知有

(完整word版)《道德经》原文原始版

《道德经》原文原始版 道德经壹章(45)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的之始;有名,万物之毋 .估常无欲,似观其秒;常有欲,似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胃之玄。玄之双玄,众秒之门。二章(46) 天下皆蜘美之为美,斯恶巳;皆蜘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杨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似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攻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似不去。三章(4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似圣人之治,墟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蜘无欲.使夫蜘不敢弗为而巳,则无不治。四章(4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蜘谁之子,橡蒂之先。伍章(49)天的不仁,似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似百牲为刍狗.天的之间,其优橐龠呼?墟而不屈,动而愈出.哆闻数穷,不如守中。六章(50)谷神不屎,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的根。锦锦若存,用之不勤。七章(51)天长的玖。天的所似能长且玖者,似其不咱生,估能长生。是似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似其无私邪?估能成其私。八章(52)上善若水。水善梨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估几于道。居善的,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估无尤。九章(53)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瞒堂,摸之能守.富贵而骄,咱遗其咎。攻遂身腿,天下之道。拾章(54) 栽营魄抱壹,能无离呼?专气至揉,能如樱儿呼?修除玄揽,能无疵呼?爱民治国,能无智呼?天门开阖,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企业有为而有所不为───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薛永新 一、“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存规律,该规律就是和谐、理解、支持、帮助。当时老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下,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批判,他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的是名贵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句:“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完整word版)现代企业管理试题库及答案

以下大部分内容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考试范围,没讲的不用看,再加上课 本上生产运作管理和财务管理两章的复习思考题,就是我们全部的复习范围,谢 谢!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库 第一章企业与企业组织 一、名词解释: (中) 1、企业 (易) 2、管理幅度 (中) 3、法人 二、单项选择 易)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 A 正比例关系 B 无比例关系 C 结构比例关系 D 反比例关系 中)2、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 ) A 3 万元 B 10 万元 D 30 万元 中) 3、合伙企业是属于 ( ). A 自然人企业 B 法人企业 C 公司企业 D (中) 4、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 导系统,又有按 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这种组织结构属于( ) A 直线制组织结构 B 矩阵制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易) 5、最基本的,又是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是 ( ) A 直线型组织结构 B 职能型组织结构 C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D 矩阵型组织结构 难) 6、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 ( ) A 直接而有效地指挥和管理下级部门的数量 B 直接而有效地指挥和管理下属的数量 C 指挥和管理的全部下属的数量 D 职责与权力的范围 (中) 7、根据《公司法》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 币 ( )。 A 3万元 B 10 万元 C 500 万元 D 30 万元 中)8、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 ) A 3万元 B 10 万元 D 30 万元 三、判断题: (中) 1、管理幅度较小,而管理层次较多,则会形成高层结构的组织,反之, 则会形成扁 C 500 万元 企业集团 C 500 万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