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下册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使用者:

授课班级:

时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

2.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写作活动不少于10次。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 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5. 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各个模块的教学时数要与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符合规定要求。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文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注意为学生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师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介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 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 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

1.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目录

合欢树 (9)

善良 (15)

人生的境界 (19)

父亲的手提箱 (27)

科学是美丽的 (31)

南州六月荔枝丹 (37)

飞向太空的航程 (44)

边城 (56)

林黛玉进贾府 (63)

士兵突击 (75)

荷塘月色 (79)

世间最美的坟墓 (86)

画里阴晴 (94)

现代诗二首 (100)

雨巷 (100)

我爱这土地 (107)

雷雨 (113)

窦娥冤 (127)

唐诗二首 (145)

将进酒 (145)

琵琶行(并序) (152)

宋词二首 (159)

念奴娇赤壁怀古 (159)

雨霖铃.寒蝉凄切 (166)

师说 (172)

促织 (178)

合欢树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

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

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

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

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

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

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

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二、三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学生交流)

故事: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泰戈尔(印度)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

____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

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善良

王蒙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课文,排演短剧《善良归家》。

二、导入

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

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1—4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5—11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12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明确: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齐读第六段,说说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运用排比: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

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明确:第十段、十一段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明确: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六、课堂讨论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七、拓展练习

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八、课后延伸

1.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2.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除了为善与不为善之外,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写一篇随笔。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中秋月(教案) 教者:贾涛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 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 2、解释下列词语 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有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绿色伴我行 ----“走进生活,关注环保”宣传展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并且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争做环保卫士。 通过调查研究、访问、搜集资料等途径,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活动主题建议 活动以“绿色伴我行——走进生活关注环保”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结合现实,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可以将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宣传展览上,要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还可以走出校园,采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效果。 活动形式建议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教学时,以通过访问、调查、搜集资料、制作宣传板、举办展览等形式为主,同时也可辅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1.采访调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根据选题和实际情况进行采访、调查、拍摄,并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编辑,充分发表评论,认真撰写调查评述。 2.公益广告设计: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自编公益广告,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 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教学方法] 品读、交流、探讨、迁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精选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精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分类及意义; 2. 能够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种词性; 3. 能够通过观察上下文,猜测和推测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分类及意义,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常见词性的用法和示例。重点是通过观察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词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新课讲解 1) 词性分类及意义 教师通过板书方式,介绍现代汉语中的主要词性分类及其意义,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代词等。

2) 名词 教师通过例句,讲解名词的用法和示例。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名词的特点和不同之处,了解名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作用。 3) 动词 教师通过例句,讲解动词的用法和示例。引导学生掌握动词的语态、时态和语气等不同形式的用法,了解动词在不同句型中的作用。 4) 形容词 教师通过例句,讲解形容词的用法和示例。引导学生识别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用法。 3.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上下文,猜测和推测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句子中的疑问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4.归纳 教师通过上述例句,总结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作用。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已掌握的知识和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5.作业 要求学生自己创作三个不同形式的句子,并在其中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三种词性。 四、教学反思 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常用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常用词,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词性分类及相关知识点。同时,练习和作业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作业题,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职高、职业中专、中专学校用)[word86页]精编版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下册 目录 第一单元 (1) 一、合欢树 (1) 二、善良 (3) 三、人生的境界 (7) 第二单元 (13) 五、科学是美丽的 (13)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14)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17) 第三单元 (19) 九、边城 (19) 十、林黛玉进贾府 (25) 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 第四单元 (36) 十三、荷塘月色 (36) 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41) 十五、画里阴晴 (45) 第五单元 (50) 十七、现代诗二首 (50)

我爱这土地 (50) 雨巷 (53) 十八、雷雨 (57) 十九、窦娥冤 (60) 第六单元 (64) 二十一、唐诗二首 (64) 二十二、宋词二首 (70) 念奴娇赤壁怀古 (70) 雨霖铃 (74) 二十三、师说 (79)

第一单元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学内容:规划好自己的语文求学之路 教学目标:1、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提出本学期的新要求 教学节数:2节 教学时间:第二周(一) 教学重点: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出本学期的新要求 教学媒体:粉笔、教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欢度了一个寒假,能跟其他同学分享你在春节期间的趣事吗? 2、讲一则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回答:几年后,这三个人的经济情况会怎样? 烈日炎炎下,三个工人挥汗如雨的工作。这时,一个人走前问道:你们在做什么?甲工人回答道:我在砌砖,乙工人回答道:我在砌一堵墙,丙工人满怀憧憬的说:我在盖一座美丽的大厦。十年后,甲工人成了熟练的砖瓦工,乙工人成了一名建 筑工头,而唯有丙工人,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一名身价过亿的房地 产巨子。 你选择了怎样的心态,也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二、总结上学期期末考情况 三、明确道理: 1、样是语文课,同样的老师、时间、作业、考试难度等都一样,有的同学优秀,越学越精明,有的同学则考了不及格,越学越无奈,其实在乎心态,在于有没有规划出目标。 2、强调本学期语文学习的要求 3、上课要求 作业布置: 预习《壶口瀑布》

教学后记: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加与学生的感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教学内容:《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的方法。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节数:2节 教学时间:第二周(二)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来体现壶口瀑布的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 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 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 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 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 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 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 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 3 500 个常 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 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 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 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教案

第一单元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学目标 1.运用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阅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2.通过分析理解作者论证材料的运用,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3.诵读时注意本文议论文文体特点和散文化语句的有机融合,感受周国平作品的哲理与情感相交融的特点。 4.在理解“灵魂”内涵的基础上,指引学生们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2.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教学难点 探讨并理解灵魂的真正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国平先生的生平。 2.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3.阅读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个论点? 4.文中的事例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你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事例吗? 5.你怎样理解“高贵在于灵魂”这句话? (了解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精神内涵。预习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后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激趣导入 你觉得你自己是高贵的人吗?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贵的? (学生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应该是以人的金钱地位、形象气质来判断人的高贵与否。将自己与高贵联系起来更是他们不可能想到的,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摇头) 借助学生回答自然引入课文阅读: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不是高贵的人。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学完之后你再来看你有没有新的答案。 二、板书题目 三、作者简介 先由学生介绍课前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有影响力的学者、作家。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

中职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中职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内容第1课 (单元) 主题合欢树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 与方法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 感恩,学会珍惜。 教材分析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 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感知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1、勾画生字词 2、引导提问

教学过程(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品味语句,品味感情 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师生互相交流 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句: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看书质疑凿深作品 师引导补充:1、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我”开始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 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word教案

中秋月(教案)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 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 2、解释下列词语 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 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职)教案 第1课 汉语运用(一)

《中职语文》教案课时分配表

汉语运用(一)第课 1 表达主要信息的方法,理解语义,品味情趣,领会意蕴,提高语言的敏捷性。 (3)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语感和对语言知识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政育人目标: (1)根据学习目的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精选文本,通过诵读或朗读,精 心揣摩,认真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感,提高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文化自信,塑造有思想的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巩固和提高运用成语、句子、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听说结合、读写结合、勤记多背等途径,学习快速、敏锐地捕捉语言文字表达主要信息的方法,理解语义,品味情趣,领会意蕴,提高语言的敏捷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新课预热(8 min)→问题导入(5 min)→求之有道(10 min)→文以载道(一)(20 min) 第2节课:文以载道(二)(20 min)→文以载道(三)(2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2 min)⏹【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 织纪律性,掌握学 生的出勤情况 新课预热(8 min) ⏹【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 等,然后导入课题 如果你不是中国人,你将很难体会到“天涯”到底有多远, “断肠”是怎样的一种相思,“江湖”又是怎样一个大浪淘沙风云 际会的神奇地方。语言中藏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藏着一个群体 的心灵密码,本专题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运用汉语,学习成语、病 通过导入环节, 与学生互相熟悉, 并让学生了解这 门课的大致内容 和考核要求

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第九课小溪的行程

9 小溪的行程 一、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全文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小溪为抒情主人公,讲述了自己在前行的进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自己的抉择和结果。文章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在厄运的痛击面前,“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地苟活是改变不了现状的,怨天尤人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勇敢地“跨过去”,才能赢得命运的转机。 文章开篇不凡,以“在厄运的痛击前头莫驻足,跨过去,便是命运的转机”为题记,开宗明义,点明主旨。 第1 自然段先介绍小溪的来历和特点,“我”“从石缝里汩汩地涌出”,“纤小”“柔弱”,还“有点妄自菲薄”。接着用一组排比句,将自己与“奔腾的大河”、“无涯的大海”、“浩淼的湖泊”对比,极力渲染自己的“纤小”和“柔弱”,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历程中,“我”只能“仰他者的鼻息”,谁叫“我”是一个“无能儿”和“弱者”呢? 第2 自然段紧扣“我谨小慎微地活着”这一生存态度进行铺陈,分别从度日、处世、走路、说话、出气、行事等方面说明自己是如何“谨小慎微”的。“躲躲闪闪”、“唯唯诺诺”、“踉踉跄跄”、“支支吾吾”、“怯怯生生”、“宛宛转转”等叠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溪的“谨小慎微”。“我像一条惧怕捕蛇者的曲曲弯弯的小蛇”的比喻和“匍匐”、“蠕动”“蜿蜒”、“爬行”等词的运用,将“惧怕”的情状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我”的委屈仍然改变不了“无路可走的绝境”。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接下来5 个自然段用一组短句,分行排列,将“我”面对万丈深渊时的踌躇、惶恐、忧悒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究竟何去何从呢?“我”艰难地抉择着。然而,正当“我”惶恐之际,“等不及的大山把我硬是赶下了万丈深渊”。一个“硬”字,说明命运是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地正视厄运的到来。“想不到,等待我的并不是毁灭,迎接我的并不是死亡!猛然间,爬行的我,一下子直立起来,我从匍匐的小蛇,变成凌空腾飞的龙。”这两句承上启下,下面几个自然段极力铺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我”坠下悬崖,成为瀑布,从而获得新生的兴奋与快乐。 第9 自然段反复强调“从来没有发现”,足见欣喜之狂。本段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了“崭新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轻快活泼的气氛。最后,获得新生的小溪终于自豪地宣布: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我”都会“高唱生命的进行曲向前奔去”。由此呼应开头,形成对比,收束有力,升华主题。 全文情感丰富,含义隽永,语言优美,形象饱满。长句短句结合,骈句散句交错,修辞手法多样,描写生动活泼。本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二、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2.理解文章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朗读全文,背诵“我谨小慎微地活着……”和“想不到,等待我的并不是毁灭……”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 课时。 (三)操作流程 1.感悟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6.2 《青纱帐——甘蔗林》教案

二青纱帐——甘蔗林 郭小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歌中描绘的青纱帐和甘蔗林的景象,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热爱。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寓意,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青纱帐和甘蔗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景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诗人郭小川的诗歌《青纱帐——甘蔗林》。 二、阅读理解 1.让学生仔细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深入阅读:让学生再次阅读诗歌,划出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三、课堂讨论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提问:你认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拓展思路。 3.总结: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四、拓展阅读 提供一些与本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本诗。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要求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精)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1 木屐 一、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描写父爱、表达父子情深的优秀散文。作者曾谈到过他的创作过程:1989年 4 月, 他与一位同学在长沙烈士公园锻炼身体, 这位同学面对蒙蒙细雨吟

诵了一首小诗。这小雨和小诗, “勾起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沉重的木屐扎在 / 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 爸爸的背上 / 不是背着我 / 就是驮着犁/……’”,《木屐》的创作就是这样以诗的形式开始的。后来将其改为一篇散文,于 1990 年发表。 作为“老三界” 知青的孩子, 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艰难和父辈劳作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 所以整篇文章都笼罩着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 二、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充满情感的语言。 2.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崇高的父爱。 3.熟读全文,背诵第 1 ~ 3 自然段。 (二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 2 课时。 (三操作流程 1.感悟 (1导入 可从“什么是木屐”、是否见过“木屐”,简洁导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借助随书光盘中的课件导入。也可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和作者。 (2感受文本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这篇写父爱的散文,让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些细节?文中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 请你找出来,并说说每次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3感悟内容 1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①让人深受感动的细节至少有三个:一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二是父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三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②第一次描写父 亲留下的屐齿印, 表明父亲的辛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 齿印, 表明父亲的爱使我深受感动; 第三次描写父亲留下的屐齿印, 表明我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2.品读 (1品读第 1 ~6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 1 ~6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①将“扎” 换成“踏” 或“踩” , 好吗? 为什么?②“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当吗? 2设问、讨论。 【明确:①不好。因为父亲负重,木屐因此而沉重,用“扎”正合适。②“惆怅”一般用来 形容难过、伤感的心情,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雨地,一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情,一种因下雨而使劳作更为艰难的惆怅;二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 (2品读第7~ 10 自然段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职)教案 第8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

课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二)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分析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的语言风格(2)能提取招聘启事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招聘信息合理编制自己的求职简历 思政育人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文化自信,塑造有思想的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复杂的说明文,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能写作面试类文本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38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3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2 min)⏹【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 织纪律性,掌握学 生的出勤情况 问题导入(5 min)⏹【教师】提出问题: 如何阅读复杂说明文? ⏹【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 通过问题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 传授新知(38 min)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知识点,讲解说明文的相关 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能力等为特征, 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的内容分详略重点。一般来说,详写的部分既是事物(事 通过理论讲解、 举例、提问等教学 方式,让学生了解 说明文的相关知 识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设计第5课《中国园林的风格》

《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 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 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园有动静观之分..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第5段:仰观与俯观.. 第6段: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第7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空间..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第8段:讲究意境..讲究简与深..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 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3、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27课教案设计(36份,Word版)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