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性话语的表达结构与成因分析
英语语法隐喻中的被动化结构研究

英语语法隐喻中的被动化结构研究
隐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用一个事物来暗示另一个事物,从而达到表达的目的。
而其中的被动化结构指的是在隐喻表达中,将被隐喻对象用被动句的结构来表达。
本文将对英语语法隐喻中的被动化结构进行研究。
被动化结构在隐喻表达中起到了精准表达的作用。
通过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将被隐喻对象的状态、情感等表达得更加准确。
在描述一个人品行不端时,可以使用“他被社会所唾弃”这样的被动句结构,来强调这个人在社会中受到了否定的评价。
被动化结构也可以用来强调行为的受动性,从而突出某个行为的重要性。
“这个项目由我亲自负责”这句话中,使用了被动语态来强调项目的重要性,表达出“我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的含义。
被动化结构在隐喻表达中可以实现语义转喻的效果。
通过将隐喻对象用被动句结构来表达,可以使句子的含义更加深入,具有多层次的解读。
在描述一个国家的崛起时,可以使用“该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责任”这样的被动句结构,来暗示该国已成为世界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并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
被动化结构在隐喻表达中还可以起到与谐音、谐义等形式的语言美化效果。
由于被动化结构具有较强的修辞特点,在表达中更显得优雅、鲜明。
描述一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痴迷可以使用“他为音乐所迷倒”,利用了“迷倒”的谐音和被动化结构,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被动化结构在英语语法隐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实现精准表达、语义转喻等效果,并且能够通过与谐音、谐义等形式的语言美化,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被动化结构,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揭示隐喻在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隐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隐喻的本质,包括其认知功能、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探讨隐喻的语义特征,如隐喻的创造性、模糊性、多义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隐喻本质及语义特征的研究,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从而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本文也希望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的本质隐喻,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远超过单纯的修辞手段。
在深层次上,隐喻是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工具。
隐喻的本质在于其能够跨越不同领域,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的本质体现在其认知功能上。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我们能够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以具体的概念来把握抽象的概念。
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关性。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是在将时间的价值映射到金钱上,以金钱的有限性和可度量性来理解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
隐喻的本质也体现在其创造性上。
隐喻能够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新颖性上,更体现在其能够引导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隐喻的创造性使得语言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使得我们的思维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隐喻的本质还在于其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隐喻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隐喻是一种象征式的语言,它通常使用一个实体或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不同的实体或事物。
它不仅可以表现概念,还可以用来描述感情和情绪,甚至还可以用来暗示人们的态度。
因此,解释隐喻意义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语用学研究。
要从语境和语义角度解释隐喻意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
(1)出现隐喻的情境。
隐喻意义通常是语境中产生的,因此,解释隐喻意义时,应从情境中开始进行分析。
将情境和语言结合起来是解释隐喻意义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2)识别出现的字面隐喻。
字面的隐喻意义是说话者在表达概念时使用的一种修辞形式,它可以表达出说话者的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暗示说话者的态度。
因此,解释隐喻意义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鉴别出现的字面隐喻,并研究隐喻在句子当中的准确意义。
(3)分析此时出现的情绪和态度。
隐喻意义不仅仅是表达概念,更重要的是表达情绪,表达一种态度。
因此,分析此时出现的情绪和态度也是解释隐喻意义的重要步骤。
在分析情绪和态度时,我们可以从句子所表达的概念里推断出说话者的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思想。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

02
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的认知过程
01
02
03
映射过程
隐喻通过将源域的认知映 射到目标域,以实现意义 的扩展和理解。
联想过程
隐喻需要借助联想,将不 同概念域联系起来,形成 隐喻关系。
推理过程
隐喻的理解需要借助推理 ,根据已知的源域特征推 断目标域的特征。
隐喻的认知功能
扩展功能
隐喻可以扩展语言的表达范围,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形象化。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认知机制的深 入研究将成为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方向。
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
如何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提高 教学效果,是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 时,随着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 隐喻在在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
热点。
THANKS
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您的观看
隐喻有助于提高语篇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隐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篇表达能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同时,隐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文本。
05
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理解
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因为隐喻往往与特定 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相关联。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词汇层面
隐喻在词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新词的创造和理解上
。
语法层面
隐喻在语法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句子的构成和理解上
。
语篇层面
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段落和篇章的理解上
。
社会文化层面
隐喻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跨文
浅析文学中的隐喻

浅析文学中的隐喻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将具体的事物、形象或概念与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形象或概念相联系,以达到表达和传递多重意义的目的。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它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探讨文学中隐喻的作用和美学价值。
二、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段将不同的事物、形象或概念相联结,以达到表达和传递多重意义的目的。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语言上的替代和转换,将一个语义域中的概念用另一个语义域中的概念来表达,使得原意和隐喻之间产生联系和互动。
三、隐喻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和作用效果的不同,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1. 比喻比喻是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传达某种意义。
比喻的基本结构是“A是B”,其中A为被比喻的对象,B为比喻的对象。
比喻能够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进行类比,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黛玉是林黛玉,深院雪隐遗香”的比喻手法,将黛玉与林黛玉相联系,表达了黛玉内心深深的痛苦和孤独。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生物事物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的隐喻形式。
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得非生物事物展现出人类情感和行为,增加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李白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拟人化,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伴侣,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喜爱和对孤独的抒发。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程度进行放大或缩小,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征的一种隐喻形式。
夸张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形容他“毫毛变千里,雷霆万钧”。
这种夸张的形象描写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鲜明和有力。
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

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隐喻的分类视角及其语篇建构功能1. 概述隐喻是语言特殊表达方式,一般是有某种关联的概念彼此相互映射,以一个词概念去暗示另一个及其他的类似词概念,而且把每一对概念的关联都体现在文本中,从而具有更清晰的语义和含义,以更多样化的视角去审视一个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性和生动性。
隐喻的分类视角可以依据比喻中情景内容的内容、比喻形态的形式等不同特征将隐喻分类,其中包括人物比喻、动物比喻、物象比喻等多种类型,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去了解隐喻的作用及其语篇建构功能。
2. 人物比喻人物比喻是以特定角色为主题,把特定词概念映射到人物属性,以调动读者的情感来表达概念,以更加生动的形象表达出特定的概念或者叙述,是语言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之一。
常见的人物比喻如“海纳百川多彩阳光”,“空中花园巧夺天工”等,把大自然的仙境作为表现形式,用词汇来描述人的特性,以一种象征的形式来表现被比喻的情境。
此外,人物比画也可以表达抽象概念,比如“风雨之恨烈焰之爱”,可以把风雨和烈焰象征为友情、爱情等,也具有很强的语义。
3. 动物比喻动物比喻是将动物活动和特性与一般概念相联系,以典型的动物形象把概念表达的更加清晰,也是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之一,比如“羊驼之技企鹅之勇”,分别把在山上高大的羊驼与水中游泳的企鹅来对应技能和勇气,也让想象扩展到越来越多变化的表达形式中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义表达方式。
4. 物象比喻物象比喻是把物体属性、外观、作用等特征彼此比喻,以实物来说明抽象概念,再结合上特殊的语言表达,可以表达出一种融合的抽象理念,比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步一步的不息”,对应着火焰的无穷延续与毅力不懈的态势,非常有力地表达了概念的内涵与态度,同时也具有十分强大的语义效果。
5. 语篇建构功能隐喻是一种很好的文本建构形式,把隐喻和比喻中的概念相结合,可以使文本有更加丰富的语义和含义,也可以引入特定的话语理念,比如“波浪跳起声如雷云层开启晨曦微笑”,把声音、光明等概念结合在一起,可以表达出光明带来的欢乐之情,这可以让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的同时,也被该概念的表达情感所感染,具有了一定的文本表达、感染力和语义建构功能。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隐喻式”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接受者运用隐喻思维,调用相似联想,将表达题旨寄于与之具有相似性联系的辞面中。
对此类“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是寻找辞面与辞里通道——相似性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推测的过程。
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互享程度越高,恰切理解率也就越高。
这种认知语境的互享程度,与接受者的知识积累及能动性发挥密切相关。
标签:言外之意隐喻生成机制理解机制语境互享“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余味曲包效果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
“言外之意”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且涉及修辞学、语用学、美学等众多学科。
我国学术界对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延续至今。
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其生成及理解机制贯通起来研究的成果甚少。
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角度,以“隐喻式”言外之意为例,对其表达和理解机制进行探究;这也可以为研究“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言外之意”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依据“言外之意”实现的不同途径,将其概括为“含蓄式”和“寄托式”两大类。
本文为了更好地探究其表达和理解规律,便从表达和理解时的不同思维方式(隐喻或转喻思维)这个角度,对其进行类型概括。
因而,“隐喻式”言外之意,是指其表达和理解都与隐喻思维密切相关的“言外之意”类型。
隐喻,在传统修辞研究中,是比喻辞格的一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突破了辞格的身份,进入了思维方式的大家族中,被认同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在相似性(可以是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说话者刻意想象出来的)的基础上,将源域(喻体)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上,从而产生对目标域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映射”方式分为简单投射和复杂合成两种。
这在隐喻研究中,分别对应Lakoff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空间合成理论。
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及其成因分析

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及其成因分析作者:冯娅萍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与“吃”有关的隐喻,当然,英语中也存在许多与“吃”有关的隐喻。
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进行对比。
虽然,曾有人研究过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的主要区别及其成因。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类比及其成因分析,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语“吃” 隐喻成因分析一、引言自Lakoff和 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隐喻研究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密切关注。
而据1999年版《辞海》的定义“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明喻更为紧切。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语言学家王寅(2007)曾指出: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揭示出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作出推理有重要作用。
鉴于隐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认知与文化的双视角来研究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及其差别的成因。
二、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1.英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柯林斯英语学习词典》及《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的释义,现代英语“eat”的基本含义是“to put food in the mouth,chew it and swallow it”(把食物放进嘴里吞咽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eat”由其基本含义衍生出了种种其他隐喻含义,英语中与“eat”有关的隐喻大致有以下几类。
(1)Eat is 消耗 eg. All these bills are eating into our savings.(2)Eat is 腐蚀 eg. The acid has into the metal.(3)Eat is 遭遇eg. He’s eaten up with jealousy.(4)Eat is 烦恼eg. He’s been in a bad temper all da y;I wonder what’s eating him.(5)Eat is 吸收 eg. They were angry at first, but she soon had them eating out of her hand.2.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语 言 的 隐 喻 与 言 语 的 隐 喻
如 , 在我们 曲艺 团 , 俩 是 台柱子 ! 这里 “ “ 他 ” 他 俩 是 台 柱 子 ”隐 喻 他 俩 演 技 高 超 深 受 观 众 喜
爱 , 曲 艺 团 里 最 好 的 演 员 。 我 们 将 这 种 言 语 是
索 绪 尔 认 为 : 言 是 社 会 集 团 约 定 俗 成 的 语 产 物 , 社 会 集 团 文 化 传 承 的 集 中 体 现 ; 言 是 而
论是 在语言 中 , 是 在言语 中 , 喻无处不 在 , 还 隐
隐 喻 是 人 们 隐 喻 思 维 的 具 体 表 现 , 人 们 对 外 是 界 事 物 的 认 知结 果 。 在语 言 中, 在 大 量 约 定俗 成 的 隐喻 , 存 它 们 往 往 表 达 特 定 的 内涵 , 熟 语 、 语 等 。如 : 如 成
基 本 固 定 的 隐 喻 , 以 词 语 或 短 语 的 形 式 出 多 现 , 包 括 一 部 分 熟语 和 谚 语 等 。从 句 法 范 畴 也
的角度 , 言 的隐喻可 以进一 步分为 名词 性 隐 语
喻 词 , “ 烧 云 ”、 雀 斑 ”、 樱 桃 嘴 ”; 词 如 火 “ “ 动
性 隐喻 词 , “ 价 飞 涨 ”、 油 价 发 烧 ”、 经 如 物 “ “
济 咳嗽 ” 形 容词性 隐喻词 , 漂亮 的 直塞 ” ; 如“ 、
“ 利 的传 递 ” “ 活 的 中 场 组 织 ”; 词 性 隐 犀 、灵 副
u u L
( zo o t h i Is t e E h uH b i 3 0 0 E h uP l e n tu ,zo u e 4 6 0 ) y c c n it
[ bt c] e po clu e nei ldsnt n h i ul e po,bta ot e a m t hr A s atM t hr a t r c c e o ol t l ga m t hr u l h vr l e p o. r a i ta nu y e n a s e b a
21 0 2年 2月
D I O 编码 :0 3 6 /.S N.6 1— 4 2 2 1 . 10 6 1 .9 9 jIS 17 7 2 . 0 2 0 .0
隐喻 性话 语 的 表达 结构 与成 因分 析
李 璐
( 州 职业大 学 , 鄂Βιβλιοθήκη 湖北 鄂 州 4 6 0 ) 300
[ 摘 要] 隐喻性话语包括语言的隐喻和言语的隐喻。文章从区分语言的隐喻和言语的隐喻入手, 探
讨 了隐喻性话语的表达结构 , 并对隐喻性话语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关键 词 ] 隐喻陛话语 ; 表达结构 ; 因 成 [ 图分 类 号 ] 0 1 中 H 5 [ 文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6 1 4 2 2 1 ) 1 0 2 0 17 —72 (0 2 0 — 0 4— 5
富 有 的 女 人 等 等 。 我 们 将 这 些 已 经 凝 固 成 语 言 单 位 的 隐 喻 称 之 为 语 言 的 隐 喻 。 还 有 些 隐
喻是 在 特 定 语 言环 境 下 被 临 时 创 造 出来 的 , 例
[ 收稿 1 ]0 1 0— 0 3期 2 1 —1 2 [ 作者简介] 李璐( 9 8 16 一 ) 男 , , 湖北 鄂州人 , 副教授 , -。 硕 f ‘
第2 9卷
第1 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unl f u nsintueo T cnl y H m n i n oil c ne ora o agh stt f ehoo ( u a ie adSca S i c ) H I i g ts e
V0 . 9 No.I 12 Fe . b 2 2 01
Th a y i o t e S r t r b u e Ex e so f e An l ss t h t uc u e a o tt pr s i n o h M e a h rc lUte a c n h u e o r a i n t p o i a t r n e a d t e Ca s f Fo m to
a d a aye h i r n a ss n n z st erf migc u e . l o
[ e od ] ea h r a utrn e t cue fepes n a s f o ai K yw r s m tp oi l t a c ;s u trso x rsi ;cueo r t n c e r o fm o
语 却 是 个 人 化 的 交 际 或 表 达 行 为 , 在 一 定语 是
言规 则 的 指 导 下 个 人 话 语 表 达 的 结 果 … 。无
交 际 过 程 中 的 临 时性 隐 喻 称 之 为 言 语 的 隐 喻 。
学 者 们 一 致 认 为 , 语 的 隐 喻 经 过 社 会 受 言 众 约 定 俗 成 后 凝 固 成 一 个 固定 的 语 言 单 位 , 从
F o terdsicin,ti a e rb sit h t cu e b u h x r sin fmea h r a t rn e, rm h i it t n o h sp p rp o e not esr tr sa o tt ee p e so so tp oil u t a c u c e
“ 薪 尝 胆 ”隐 喻 艰 难 处 境 下 刻 苦 学 习 、 懈 卧 不 进 取 ; 金 戈 铁 马 ” 喻 战 争 ; aftct 隐 喻 “ 隐 “ a a”
而 变 成 语 言 的 隐喻 J 也 就 是 说 , 言 的 隐 喻 。 语
是 指 那 些 已经 被 社 会 约 定 俗 成 的 、 式 和 意 义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