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合集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

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

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意思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存在于文字和语言中,更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花样,更是一种表达和理解的方式。

隐喻在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建立关联、激发创造力,并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在思维中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往往难以用直接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达,隐喻则提供了一种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方式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途径。

例如,我们常常用 "时间就是金钱" 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将时间与金钱相比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宝贵,并在日常生活中相应地管理和利用时间。

其次,隐喻在思维中帮助我们建立关联。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联系和意义。

这种联系和意义的建立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 "爱是一道光" 时,我们通过将爱与光联系在一起,表达出爱的辉煌和照亮人生的力量。

这种隐喻帮助我们在情感层面上理解爱的深刻含义,并将爱与灯塔般的指引联系在一起。

此外,隐喻在思维中激发创造力。

隐喻的使用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框架,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相联系,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解和新的解决方案。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常规思维的限制,发现事物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新的想法。

最后,隐喻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隐喻被广泛应用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情感。

在教育和学习领域,隐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提高记忆能力。

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隐喻可以帮助研究者建立模型和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解释。

在商业和管理领域,隐喻可以用于品牌建设、营销和领导力培养等方面。

综上所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通过建立联系、创造新意、激发创造力等方式,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建立关联、发散思维,进而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概念与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此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理解。

在语言的哲学思考中,隐喻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文将就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思考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首先,隐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之更具体、生动。

比如,“心如止水”、“一叶知秋”等等,这些表达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以叙事的形式传递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使得我们能够用直观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其次,隐喻在语言中具有启发思考和创造力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时,通过隐喻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比如,当我们说“时间就像一把飞驰的马车”,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隐喻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和瞬息万变。

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此外,隐喻也与语言与概念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是我们思维的表达工具,而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认知的桥梁。

比如,当我们说“知识是一座大山”,我们通过这个隐喻把知识和大山联系起来,表示知识的庞大和浩瀚。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表达我们的思维和理解。

然而,隐喻也有其局限性和风险。

隐喻是一种有限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误解或歧义。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都不尽相同,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同时,隐喻也可能被滥用和误导,特别是在政治和宣传中,通过隐喻制造舆论和误导大众。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理解隐喻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

总之,隐喻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启发思考和创造力。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关系——以翻译和诗歌为例贾彦文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3)006
【摘要】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总页数】4页(P597-600)
【作者】贾彦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天津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J], 赵振华
2.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J], 姬广礼;胡大伟
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 [J], 章国军
4.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J], 李气纠;李世琴
5.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 [J], 胡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

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

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
文学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传达深层含义或抽象概念。

隐喻话语是指使用隐喻表达的言辞,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部理解。

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分析:
1. 比喻意义:隐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暗示出被比较事物的特征或特点。

这种比喻意义常常通过语言的形象和意象来体现,使读者能够从感官和情感层面更深刻地理解被描述
的事物。

2. 多重含义:隐喻话语常常具有多重含义,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中获得不同的理解。

这是因为隐喻在表达时常常涉及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经验和情感状态来解读隐喻,并从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内在理解。

3. 情感共鸣:隐喻话语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将抽象概念或情感与具体的形象进行联系,隐喻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所传
递的主题或情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4. 隐喻的扩展与转化:隐喻话语不仅限于表面的比喻意义,还可以通过扩展和转化来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可以引发联想和思考,将读者的思维从一个具体的形象或情感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通过这种扩展与转化,读者可以从隐喻话语中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在理解。

总而言之,文学隐喻话语的内部理解是一种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比喻意义,还涉及到多重含义、情感共鸣以及隐喻的扩展与转化。

通过对隐喻话语的深入理解和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美感。

隐喻思维语言哲学视角释读论文

隐喻思维语言哲学视角释读论文

隐喻思维的语言哲学视角释读【摘要】隐喻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特异的思维模式,它具有不同于普通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解读方式,即有特殊的心智加工模式。

隐喻在语言中表现为以一事物比喻或指代他事物,在思维中以一个概念域映射其他概念域。

【关键词】隐喻;语言哲学;释读1 隐喻语言与隐喻思维传统上,隐喻被视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语言和思维被分列在两个范畴体系中研究。

隐喻被视为具有明显修辞特性的语言现象的原因有二:(1)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修饰,一种词语转义;(2)隐喻表达了一种语义异常。

然而,仔细思量,后一观点中已经蕴涵了隐喻同时是一个思维过程,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就不可能出现词语转义或语义异常。

来自认知语言学的广泛的证据表明,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大部分是隐喻的。

这样,隐喻现象就将语言和思维这两个范畴紧密关联起来。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发现完全超越了隐喻传统上仅被视为语言表达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的观点。

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充分表明,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方式,是表面借助语言的形式表示深层次命题的一种思维活动。

因此,隐喻既是修辞的也是认知的,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特有言语思维这种认知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

这就是说,隐喻性语言只是隐喻性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

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这件事或经验。

隐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人类思维运作方式极为相似,人类思维离不开隐喻。

人类的思考最基本的操作是隐喻性的,语言的表意方法、概念的形成都与隐喻的运作机制相似。

此外,人类的思维过程也是隐喻式的,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依去意指那些难以表达的或不存在的或无形的喻旨。

关于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论述。

互动理论认为,隐喻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对新事物的命名。

隐喻与思维方式

隐喻与思维方式

隐喻与思维方式引言: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是独特的,我们通过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思考和表达。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和运用、隐喻与思维方式的关系以及隐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隐喻的定义和运用:隐喻是将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者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本质和重要性。

隐喻并不仅限于语言层面,它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常用“喜欢”来形容我们对某种事物的好感,就把感情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覆盖面更广的事物进行了隐喻,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隐喻与思维方式的关系:隐喻是我们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概念和事物联结起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边界。

比如,我们常用“她是一朵花”来形容一个女性美丽动人,这个比喻帮助我们通过将女性与花朵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她的美丽。

隐喻也可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特定的隐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语言和符号中激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力。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通过类比和比较帮助我们认知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通过不断地运用隐喻,我们可以形成一种更加灵活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意义:隐喻在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扩展了我们的思维边界,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隐喻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抽象的概念提供了便利,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概念。

隐喻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使用隐喻,我们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通过将时间和空间与弹簧和网进行类比而得出的。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

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隐喻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阐述隐喻概念和功能的同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具有系统性、经验性和心理现实性的特征,并从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哲学的隐喻性,提出隐喻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

原始人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这样的结果就形成了隐喻。

从隐喻的产生过程来看,经验是隐喻产生的根源。

经验会成为潜意识,不断地在大脑积累,一旦需要,他们就会浮现出来,成为新信息的参照、比较、判断的标准与依据。

最初对隐喻的研究是把它作为修辞格。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他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家I,A,Riehards提出相互作用理论,他认为隐喻是要旨和途径互相作用的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不相容性。

Cohen认为隐喻只能从语义理论中得到解释,他用“语义特征取消”的方法分析句子,判断出隐喻句子是被取消了推理特征的句子。

J,Seafle则主张从广义语用学角度探讨隐喻机制,他吸收了Grice的话语理论和语言交际理论,把隐喻的定义和性质放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阐释。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Rachards 的“相互作用理论”,还是Cohen的“语义特征取消”,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

作为修辞格的隐喻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20世纪以来,隐喻更多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

本文所论及关于隐喻的哲学思考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研究背景。

一、隐喻的界定和功能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以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 和 从言 语 向思 维运 动 。
三、 隐喻 思 维 在 隐 喻 性 话 语 中实 现 出来
“ 喻 性 话 语 ” 是 指 自然 语 言 中 那 些 实 现 了 隐 隐
喻 思 维 的 话 语 。之 所 以 这 样 说 , 因 为 要 区 分 “ 言 是 语
的 隐 喻 ” “ 语 的 隐 喻 ” “ 言 的 隐 喻 ” 指 那 些 和 言 。 语 是 已经被 社会 集 团约 定俗 成 的 、 式 和 意义 基 本 固定 形 的 隐 喻 , 以 词 语 或 短 语 的 形 式 出 现 , 包 括 一 部 多 也
子 的手 捂着 )

因为语 言 实 现思 维 , 以作 为语 言 表 达式 的 隐喻就 所 应 该 是 实 现 了“ 喻 思维 ” 即 : 喻不 仅 是 一 种语 隐 , 隐 言现 象 , 是一 种思 维结 果 。 还 从 社 会 交 际 的 角 度 看 , 思 维 向 言 语 运 动 等 同 从
襄樊 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第1 1卷 双 月刊 第 1期 21 0 2年 1月
di 3 6 /i n17 — 1X2 1.1 6 o:1 9 9js . 1 94 . 2 . 5 l. .s 6 0 00
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李 璐
鄂 州 4 60 ) 30 0
( 州职 业大 学 , 湖 北 鄂
概 念 ,形 成 不 同 认 知 领 域 之 间 相 互 联 系 的 认 知 方 式 。 他 们 把 隐 喻 研 究 从 表 层 引 向 了 深 层 , 拘 泥 于 不 隐 喻 的 形 式 与 结 构 研 究 , 隐 喻 研 究 上 升 到 普 遍 的 将 日常 思 维 的 高 度 。

统 的核心
二 、 维 在 言 语 中实 现 出来 思
维 果 茨基 在 《 思维 与 语 言》 书 中 , 社 会 —— 一 从 历史 发 展 的角度 研 究 了言语 思 维 , 出词 的意 义才 提
是 社 会 交 往 机 能 和 思 维 机 能 这 两 个 彼 此 相 联 系 的
言 语 思 维 的 单 位 。 他 认 为 :1 维 不 是 在 言 语 中表 [思 4 “ 现 出来 的 , 而是 在 言语 中实 现 出来 的 。” 么 , 那 我们 也 可 以 这 样 说 , 为 语 言 使 用 现 象 的 “ 喻 ” 作 为 作 隐 是 思 维 的 “ 喻 ” 实 现 。这 样 就 保 证 言 语 和 思 维 的关 隐 的 系始 终 是 统 一在 两 个 互 逆 的过 程 中 : 思 维 向言语 从
隐喻 性 话 语 的 表 达 与 理 解 问题 。 关键词 : 知; 喻思维 ; 认 隐 隐喻 性 话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0 H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 4 2 1 ) 1 0 6 — 3 1 7 — 1 X( 0 2 0 — 0 5 0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 来 , 学 家 、 理 学 家 、 言 哲 心 语 学 家 、 号学 家 和人 类 学 家 都对 隐 喻研 究 产 生 了极 符 大 的 兴 趣 。学 者 们 研 究 的 维 度 、 识 论 和 方 法 论 的 认 不 同 导 致 了 不 同 派 别 的 隐 喻 理 论 层 出 不 穷 , 知 隐 认 喻理 论 就 是其 中之 一 。认 知 是思 维 的 一种 , 认 知 从
分熟 语 和谚 语 等 ,具 有 概 括性 、稳 固性 和常 用 性 ; “ 语 的 隐 喻 ” 是 使 用 者 为 了 表 达 情 感 或 交 际 意 图 言 的 需 要创 造 出来 的 , 特 定 的语 境 相 联 系 , 个 别 同 是
的 , 开 了 一 定 的 语 境 , 义 会 消 失 或 发 生 变 化 。 比 离 喻 较下 面例 子 : A 傍 晚时 分 , 烧 云上 来 啦 ! . 火 B 你 看你 的头发 , 窝样 ! . 鸡 c 迷 离 的灯 光下 , 脸上 的雀 斑若 隐若 现 。 . 她 D ( 子 x 丈 夫 说 ) 手 冷 !( 夫 立 即 拉 过 妻 .妻 - , J 我 丈
已 存 在 的 事 物 或 现 象 区别 开 来 。 如 计 算 机 出 现 时 , 汉 语 言 社 会 将 其 喻 为 通 电就 能 思 考 的 大 脑 , 是 赋 于 予 它 一个 概 念 —— 电脑 ; 样一 个 命 名过 程 就 是 人 这 们认 知 新 事 物 ( 算 机 ) 约 定 俗 成赋 予 其 名称 ( 计 并 电 脑) 的过 程 。很 明 显 , 辞 格 的 隐 喻 是 一 种 语 言 使 用 修 现象 , 思 维 的隐 喻则是 一 种认 知 的表达 过程 。 而
在语 言 产 生 之前 , 维 是 存 在 的— — 此 时是 一 思 种 类似 现 在 意义 上 的原 始 的“ 象 思 维 ”语 言 产生 具 ; 之后 , 定 程 度 上改 变 了人们 的思 维方 式 —— 这 就 一 是 “ 言 思 维 ” 产 生 。语 言 思 维 使 原 始 的具 象 思 维 语 的 逐 渐 摆 脱 对 具 象 实 体 的 依 赖 , 人 的 智 性 发 展 又 为 而 这 种 摆 脱 提 供 了 条 件 。 在 一 切 发 展 成 熟 之 后 , 言 语 就成 为 最 重要 的刺 激手 段 , 为 提 高人 的心 理机 能 成 的 “ 理工 具 ” 一 种 “ 号 ”语 言 成 为人 类 社 会存 心 的 记 , 在 的 基 础 , 过 语 言 来 学 习 和 交 流 成 为 人 类 行 为 系 通
sn 于 18 o ) 9 0年 出版《 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Mea h r 我 ( tp o w v y , 出 了 隐 喻 的 认 知 观 ,】 为 隐 喻 不 仅 el eb ) 提 i [ 1 认 仅 是 语 言修 辞 手 段 , 且是 一 种 思维 方 式 。具 体 来 而 说 , 们 往 往 用 具 体 的 、 知 的 、 单 的 、 形 的 概 人 熟 简 有 念 去 认 知 和 体 验 抽 象 的 、 熟 悉 的 、 杂 的 、 形 的 不 复 无
个“ 具体 概念 ” 。 因 此 ,人 类 的 全 部 知 识 和 文 化 从 根 本 上 说 , 并 不 是建 立 在逻 辑 概 念 和逻 辑 思维 的基 础 上 , 是建 而 立 在 隐喻 思 维这 种 “ 于 逻 辑 的概 念和 表 达方 式 ” 先 之上 ; 或 者说 , 类 是 通过 隐 喻思 维 来认 识 现 实世 阁 人 界的 , 逻辑 思 维 的基 础 是 隐喻 思 维所 创 造 的具体 概 念 及 其 意 义 系 统 , 隐 喻 思 维 过 渡 到 逻 辑 思 维 的 中 从
介是 概 念 , 念 的形成 经 历从 “ 体 ” “ 象 ” 过 概 具 到 抽 的 程 , 终 成为 普适 性 的“ 辑 概念 ” 最 逻 。事 实 上 , 言 的 语 产生 本 身就 是 一 种 隐喻 , 象 形符 号 也好 表 音符 号 用 也好 ,也 就 是 用 一 种 符 号 来 指 称 外 在 的事 物 和 现
种 “ 话 思维 ” “ 喻 思维 ” 方式 ; 进 一 步认 为 神 即 隐 的 并
“ 喻思 维 ” 隐 是人 类 最 初最 基 本 的思 维 方式 , 言 的 语 逻 辑 思 维 功 能 和 抽 象 概 念 实 际 上 只 是 在 隐 喻 思 维 及 其 形 成 的具 体概 念 的基 础 上 才得 以形 成 和 发展 。 也 就 是 说 , 远古 先 民那 里 , 们 运 用 隐 喻 思 维 去 在 他

隐 喻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象, 只不 过 这 种 隐 喻 思 维 比之 神话 世 界里 的 “ 隐喻
思 维 ” 高级得 多 。 要
恩 斯特 ・ 卡西 尔 在 《 言 与神 话 》 书 中提 出 : 语 一 阁 在 神话 世 界里 , 们 并 不 是按 照我 们 通 常使 用 的逻 人 辑 思维 的方式 来 看 待外 在 事 物 和现 象 的 , 是用 一 而
正是 语 言 的发展 过程 。
维定 势 , 旨在将 “ 隐喻 ” 明喻 ”“ 与“ 、借喻 ” 等进行 比较 ,
陷入 隐喻 只是 一 种语 言 修 饰 的狭 隘 视 野— —一 种 典 型 的 语 言 学 的 隐 喻 观 。其 次 , 隐 喻 作 为 思 维 对 将
待 , 自它 是 人 们认 知世 界 的 一 种 工具 , 源 一种 新 事 物新 现象 出现 后 , 们必 须 赋 予 它一 个 概念 以跟隐喻研 究的重要 派别之 一 , 主要  ̄ A 4 日常的认 知思 维角度研 究 隐喻性话语 。 , .3 k f
本 文围绕隐喻 思维与 隐喻性话语 的关 系, 从原始人 类神 话思 维的角度 , 论述 了隐喻是 一种 思维方式的观点 ; 思维 从 和 言语 的关 系的角度 , 述 了隐喻思 维是 在隐喻性话语 中实现 出来的观点 ; 论 最后 , 简要 论述 了作 为 日常思维 实现 的
角度 研究 隐 喻就 是 从 思 维 角 度研 究 隐 喻 。笔 者 认
为 , 清 隐 喻思 维 与 隐喻 性 话 语 之 间 的关 系 , 从 廓 是 思维 角 度研 究 隐 喻 的重 要 内涵之 一 , 作 为思 维 方 是 式 的 隐 喻 研 究 无 法 回避 的 领 域 。 美 国语 言 学 家 莱 考 夫 ( a o ) 约 翰 逊 (o n Lkf 和 Jh—
从 柏 拉 图开 始 , 乎所 有 的哲 学家 都 无 法 回避 几
对语 言 的研 究 , 理 学家 也 无一 例 外 要将 语 言 研究 心 作 为窥 视 心 理 “ 箱 ” 黑 的重要 凭 借 。也 就 是 说 , 人们 往 往 通 过 语 言 来 研 究 思 维 。这 里 就 暗 含 一 种 公 理 般 的假 设 , 即先有 思维 后有 语 言 , 言体 现 思维 。也 正 语
认 识 外 在 的事 物 和 现 象 。他 们 首先 认 识 自己的躯 体 , 后 用认 识 自己躯 体 的经 验 去 隐喻 地 界定 世 界 然 万 物 , 循 以 已 知 之 物 喻 指 或 比 称 未 知 之 物 , 者 遵 或 以部 分 代 替 全 体 的原 则 喻 指 某 物 ,】 而形 成 一 个 【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