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隐喻思维与隐喻性话语的关系刍议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孙启耀杨珺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 1.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范文芳(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从而形成隐喻理解。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对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意义的的传递与理解是否与语言中隐喻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隐喻与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和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在分析了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作用后,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如何能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1.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 注重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词汇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的方法陈旧、低效,从而最终导致了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不能活学活用,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词汇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例如:the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the mouth of a stream(溪口)。词语“head”和“mouth”的使用已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语言是具有隐喻性的。 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了Lakoff & 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束定芳,2008)。近年来,Cameron &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将隐喻研究引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Cameron还建构了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的直接关系作具体讨论。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束定芳,2000),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但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的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里,对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试图从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来探讨隐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之中 2.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隐喻式思维_语言_神话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002 隐喻式思维#语言#神话 王永豪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工具论的方法对隐喻作修辞学的研究。但从哲学认识论的 角度考察,便会发现隐喻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隐喻式思维)))人类童年期 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所有的神话在其生成和传播的作用机制中都是以隐喻式思维为基础和背景的。考察隐喻 式思维可以为研究神话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隐喻;隐喻式思维;神话;诗性智慧;想象 作者简介:王永豪,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250014)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89(2002)01-0056-03 一 /隐喻0一词发轫于古希腊,源远流长。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01霍克斯、舒瓦茨(Sch warz)、杨乃乔等在其著作中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证隐喻,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隐喻0一词来自希腊的/metaphora0,其字源/meta0意思是/超越0,而/pherein0的意思则是/传送0。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程序,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0或者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第一个。隐喻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涉及的/对象0也可以变化多端,然而这种/转换0的一般程序却是完全相同的。o符号学家卡西尔认为,/(隐喻)这一概念只包括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只要彼思想内容在某个方面相似于此思想内容,或多少与之类似。在这种情况下,隐喻即是真正的移译或翻译;它介于其间的那两个概念是固定的互不依赖的意义;在作为给定的始端和终端的这两个意义之间发生了概念过程,导致从一端向另一端的转化,从而使一端得以在语义上替代另一端0。?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学的角度,用工具论的方法对隐喻作修辞学的研究,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隐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以美国的雷可夫(George Lake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俩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0?。二是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用于思考和决定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以隐喻为基础的0?。于是得出结论:/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0。?? 总之,无论隐喻是语言的/牢笼0,还是语言的/家园0,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0à是我们的生活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是人类进步的梯! 二 人,被看作会说话的动物。言谈是其独特的功能,同时也正是语言使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与此相应,人与世界的冲突发生于一个以语言学为主的范围之内。这样的结果,便是人对世界的体验受制于他的语言结构。人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独立的、自治的体系,它根据自己的条件、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人的体验加以区别和分类。在此过程中,语言用它自己的独特形式来影响使用它的那些人的世界。事实上,语言与人的体验互相作用、互相发生根本的联系,以至于很难把它们当作单独的实体。一种语言是用它自己的意象/创造0一种现实。因此从本质上说,使用语言是/通过0一种现实/达到0另一种现实。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转换0的过程。语言不是描述/现实0而是在创造一种/现实0,前者是人沉重肉身存在的/社会现实0,后者是作为人类 56

高级隐喻词汇

aid in healing 帮助治疗 anchor 心锚 associative thinking 联想式思维(状态)auditory eye position 听觉化眼神位置beyond conscious mind 超意识 censor 潜意识压迫力 certified master practitioner 注册高级执行师cloak 披风、斗篷 coach position 教练位置 color exercise 填色练习 communal 集体的、社群的 conciousness metaphor 意识隐喻 counsellor 咨询师 deep metaphor 深度隐喻 dissociate 抽离 dissociation anchor 脱离心锚 dissolving 消溶的 doze 打瞌睡 dream decipher [di?saif?] 梦的解析 dream interpretation 梦境解析 dream slides 梦的定格画面 embodied experience 经验具象化 enlightment 启示

facilitator 协助者、推进者 feeling gauge 感觉衡量器 fresh dream 首次出现的梦境 gauge [geid?]测量仪器、衡量标准hologrammatic structure 全息结构 hooded 戴头巾的 insight 领悟 instinctual brain constriction 本能的脑部紧张integration chair 整合椅 interact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intuition 直觉 intuition chair 直觉椅 kinesthetic 感觉的、动觉的 lanuaging-cognitive function 语言认知功能level eyes 眼神平视 logical level sequence 逻辑层次顺序microscope metaphor 微观隐喻 morphogenetic brain 形态发生脑 musical chair 音乐椅 new lines of action 新行为 on the right track 做得对 outcome frame 成果框架 perception 感知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隐喻相关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metaphor)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中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问议题,1977年,在美国召开的“隐喻与思维”的跨学科大会,有近千人参加,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隐喻革命”!那么,这个席卷了众多领域的隐喻研究到底是什么? 一.隐喻的性质与定义 亚里士多德: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 L&J: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WHORF: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 Burke:隐喻是通过某事物理解另外一事的机制。 Sweetser:隐喻可使人们将意见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隐喻是语义变化中的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之间运作。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72)把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1997)把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含联系起来,暗示出其间的相似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隐喻下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也叫暗喻,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次,把某事体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

事体。 现在,隐喻已经被上升为一种“认知方式、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本质上,它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概念域A 概念域B 本体喻体 独生子是小皇帝 因此,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所形成的映射结果。它基于相似性,也可创造相似性。 二、隐喻的分类 BLACK:1.死隐喻:桌脚山头头儿 2.休眠隐喻: 3.活隐喻:他是一只猴子,爬树爬得很快。 三、L&J两位教授的分法: 1.结构性隐喻 本体喻体 黑暗的旧社会一间铁屋子 人民的痛苦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2.方位性隐喻 在这件事上,我同意你的看法。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 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例4.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0974832.html,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作者:贾楠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3期 摘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于1980年出版,由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莱考夫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自问世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本土文化还有待论证,因此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对该理论进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反思,我们发现:隐喻界定范围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义,思维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似乎存在矛盾,隐喻映射并非只有单向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反思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15-02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于1980年出版,在该著作中,两位學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指出: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以隐喻为基础的[1]。概念隐 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隐喻革命的浪潮中,并不断使该理论得以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不但为人类认识语言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语言的意义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中西方对隐喻的认识过程 西方早期对隐喻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比较或者替代,是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看待和使用的。 而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本质的认识比早期更深了一个层次。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 (I.A.Richards)在《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喻的互动 理论(Interaction Theory)[2],而后麦克斯·布莱克(Max Black)在理查兹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该理论。隐喻不再单单被视为修辞手法,而是被视为一种认知现象,一种基于文化系统的思维方式。隐喻从修辞学和文学批评领域中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辞格正式蜕变为一种人类概念化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利器[3]。 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研究仍局限于修辞层面,直至西方隐喻认知理论的引入,我国学者才从认知的视角重新认识隐喻的本质。据统计,在外国语言文学CSSCI来源期刊中,前二十年(1994—2013)就刊载了以“隐喻”为标题的论文405篇,蔚为壮观;在最近短短五年(2014—2018)当中,这些期刊收录的以“隐喻”为标题的论文更是达到了226篇,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2010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3 2010总第245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5 [收稿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301070031434) [作者简介]王晶芝(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 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理论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王晶芝1,2,杨 忠1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099-04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话题。隐喻因与日常话语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而吸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注意,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如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形式特征、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应对现代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人们发现在科学思维中,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为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此外,在语篇层面上,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篇认知作用问题,如格特利和束定芳等,但他们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隐喻在宏观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如果能够揭示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就能更有力地验证人类思维是否真正隐喻化,弄清隐喻化的程度以及隐喻化的方式等。”[1]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其中反映隐喻实质的基本理论只有三个,其他均为这三个理论的演变。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2]。“替代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 引力。在“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也许这个故事一晚便会蒸发)这个隐喻中,“蒸发”被用来替代“消失”、“无影无踪”等实质性的词语。“替代论”的本质是隐喻不能直接表达意义。因此,“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是间接地指代“消失”,因为无论从 逻辑上还是从措辞上看,人们都不能把“故事”和“蒸发”并列起来。“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较论”认为,隐喻的根本就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就是设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 似点上来。“互动论”是里查兹(Richards )于1936年在他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所谓“互动”,是指

隐喻式思维方式及其对文学语言研究的影响

百家论坛选萃 和科研水平必须过硬。只有以科研促服务,以服务带科研,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学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3、管理素质 “人人都是管理者”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从馆长到馆员,每个人都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都在图书馆的社会功能过程中发挥着不同又不可缺少的作用。提高管理成效,首先要提高各自的管理素质,以人格凝聚人,以能力影响人,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既要管理好书刊,优化资源结构,又要管理好读者,以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 四、馆员素质的培养 目前多数图书馆的各项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图书馆馆员的各项素质参差不齐,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组织学习活动。 图书馆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业务学习计划,如定期举办专业讲座、组织业务研讨会、经验交流会、鼓励馆员结合本职工作撰写论文。同时引进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馆员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励,在全馆范围内营造团队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 2、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 各级图书馆应在条件许可下建立相关培训机制,力争使每位馆员都有进修学习的机会。教育培训可以采取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在岗与脱产相结合。针对工作人员各自不同情况,因人而异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来提高图书馆队伍整体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图书馆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应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竞争意识,除了积极参加馆里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外,馆员也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边工作边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接受新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并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维佳: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储备。图书馆学研究,1999,(5)。 [2]郝群:21世纪高校图书馆发展前瞻。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3)。 [3]曹望虹: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素质的要求。图书馆建设,2001,(1)。 [4]王致铎:论21世纪图书馆人才素质与人才培养。图书馆学研究,1999,(5)。 摘要:隐喻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其实,隐喻式思维方式源于中国,与西方推理式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并对语言研究的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隐喻,思维,语言 1.0引言 印欧语系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可以称为推理性思维,而隐喻式思维则可以称为直觉性思维。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需要防止把某一种认识方法过高地评价为唯一可能的方法。就语言研究来说,推理式思维方式擅长于语法分析,而隐喻式的思维方式擅长于语义研究。如何将两种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突破语义与语法的壁垒分明的界限,这也许是今后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 2.0隐喻式思维方式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西方兴起了一种认知语言学的思潮,隐喻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它的含义比早期语义研究中的隐喻宽泛,只要是通过联想建立两类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类比的方法用B去说明A的性质和特点,都可以叫做隐喻。隐喻所表述的方式不是“A是B”,而是“A犹如B”。所以,隐喻的实质不在于语言,而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一个领域的概念去说明另一个领域的概念,富有强烈的主观性。G.Lakoff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现象,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隐喻,语言隐喻实际上都只不过是思维隐喻的外在表现。人类通过进化而获得一些基本范畴,例如上下、内外,等等,然后通过隐喻,应用基本范畴于抽象概念而获得其他范畴,而这决定于文化、经验、物质环境等,所以不同民族的概念系统可能不同。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把隐喻看成为一种世界观。克里斯托尔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干脆将metaphor归入cognitivemetaphor(认知隐喻)条,并做出如下的解释:指一种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和认知中起必不可缺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包括日常会话,都是通过隐喻来体现世界观的。这种理论因此与隐喻的传统理论大相径庭,后者区分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只关注隐喻的修辞和文学语境,因此在为语法和语义结构做出全面的语言学解释方面被认为不起多大作用。隐喻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语 隐喻式思维方式及其 对文学语言研究的影响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靖 168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 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如:hot一词,其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具体概念为源域向其它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他们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隐喻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同时也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因而无法对隐喻影射的多层含义作出选择(王寅,2001:315)。

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

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 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在词汇教学中重视学习者隐喻理论的输入利于学生了解词义演变机制,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透彻理解和英语式思维,提高其创新运用词汇的能力,以帮助学生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标。 1 英语词汇著名语言学家McCarthy认为:”No matter howwell the student learns grammar,no matter how SUC—eessfully the sounds of L 2 are mastered,without wordsto express a wider range of meanings,communicationin a L2 just Call not happen in any meaningful way.”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其工具作用,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词汇则是使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如果没有词汇来表达更广泛的意义,那么第二语言交流就不能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进行。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提出的推荐词汇量从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到更高要求分别为4 500个单词、700个词组;5 500个单词、1 200个词组和6 500个单词、1 700个词组。在有限的两年英语课堂教学中习得这么多英语词汇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大学英语的学习让大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就是词汇量的增加。 2 对概念隐喻的认识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国外在隐喻和英语词汇学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者发现将隐喻引入词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记忆效率和领会深度也会进一步提高;隐喻的认知特性和其系统性、普遍性等还拓宽学生的语言学习思路,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但概念隐喻理论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对众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概念隐喻及隐喻的方法仍处于未知状态;同时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对其内涵意义及隐喻意义很少提及,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 “天意”“一步登天”“无法无天”“天资”等表达。在英语中,表示“天”有sky和heaven两个词,但比起汉语的“天”,它们的外延就小多了。因而并不能单凭母语中的概念隐喻任意理解其在目的语中对应的语言隐喻。 3 概念隐喻理论

04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身体”隐喻

“身体”如何去“思想”?. 身体隐喻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认知向度 萧延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北京 100872) 摘要: 关键词:身体政治;政治认知;中国政治思想; 自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轴心期”突破以来,各主要的大文化系统圈就发展出各自迥异的思想形式和思维脉络。对于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在宗教信仰、问题趋向和论证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学者对此已有深入研究。1但要在政治思想史角度上探求形成这种差异“之所以然”的依据,则需在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层面上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比较政治思维和比较政治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自身政治”认知系统的再感知和再体认。笔者认为,“身体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内在认知架构的基础要素之一,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整体结构和思维规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身体隐喻”的认知意涵 “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是由法国思想家米希尔·福柯(Michel Focault)中晚期研究中所使用的分析性概念,引进国内则是90年代初期的事情。继“知识考古学”之后,福柯转向到“历史系谱学”方向,此后,作为主体自身的“身体”以及它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福柯“话语”的兴奋点。通过一系列细腻的个案描述和宏观透视,福柯试图告诉人们“身体在道德领域中是罪恶,在真理领域中是错觉,在生产领域中是机器”的现代性观念,2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许由于受到福柯研究作品的影响,“身体政治”也已逐渐进入政治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赖恩·特纳(Bryan S. Turner)在其最近的综合性论著中专章讨论了“普通身体社会学”问题,并把“全面把握身体形象在社会空间中如何发挥功能”、“真正从社会学角度评价各种社会身体在长时间内的交互作用,即达成对于身体体现之集体性理解”以及“以一种彻底的历史感来认识身体及其文化形态”,作为“身体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目标。3 对于本文的论题而言,福柯的思想只是启示而不是方法,这种启示就是: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已在思想者头脑中预设的一套观察和归纳问题的基础模版或框架,人们据此去看待、评价和分析客观事物。在这个结构中,“身体”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在以往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人们一般会把分析的视角投射到主体以外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关系的维度上去,而生产思想的主体自身则处于被“遗忘”、“淡漠”和“省略”的状态。换言之,作为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被排除出思想史分析的范围之外。但对问题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萧延中(1955-),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毛泽东政治思想。 1[参阅:] 2[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4页。]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文摘要: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论文关键词:隐喻词汇学习文化意识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感知和体验现存社会的认知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随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展,英语的词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Ilenter,hit,memory,bus在日常生活中含义分别为“进入,打击,记忆,公共汽车”,而在现在的电脑术语中则为“回车,访问人数,内存,总线”。新词大量涌现,旧词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和新的内涵外延。事实上英语词汇的灵活性是其它语言无法与之相比的。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征,多义词大多都是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手段扩充和深化它的基本含义而实现的。新的词义经过反复使用得到普遍认可后就会作为该词的另一个义项确定下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词义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认知角度及文化内涵方面,对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词汇都是由一些基本词汇演变而来,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隐喻词不仅是实体性隐喻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用法。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概念隐喻在英语中大量存在,了解概念隐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意义的深层把握。 (1)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多义词教学。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于是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比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thestation(处所),atfive01clock(时间),atwar(状态),aimat(方向),athighspeed(方式)等。介词beyond 的字面意义表示某物在某地或另一物的另一面,其物理意义转移到隐喻意义,则根据不同的语境而获得不同的动词含义。例如,①Thenew housingestatestretchesbeyondtheplaying—ifelds.新的住宅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