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合集下载

政治演说辞中的隐喻

政治演说辞中的隐喻

政治演说辞中的隐喻【摘要】政治家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政治目的会通过演说来传播。

而在要传达的政治观点是相当抽象、陌生的,普通民众很难理解。

为了让更多的民众接受政党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倾向,得到更多的支持率,演说的政治家必须将抽象难懂的政治概念通俗的表达出来,而隐喻具有有效传达语意作用。

通过一些平实的举例,用普通大众所熟知的案例作类比,再现政治家们想要表达的政治观点,灌输到大众头脑中。

从政治家的演说辞的表面上来看,隐喻只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直白的类比,但实际上具有很重要的转换作用,能使广大的受众更好的理解并且接受。

【关键词】政治演说;通俗易懂;隐喻1.概念理解演说辞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政治演说辞的语言具有鼓舞性,政治家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对仗且节奏鲜明的语句,使晦涩难懂的政治演说变得引人入胜,最终成功传达自己的政治目的。

隐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一个修辞的转义,在希腊文中原意“转换”。

隐喻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它通过日常常见熟悉事物来代替表达者想要阐释的事物,便于听者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首先开始的对隐喻概念进行研究的学者,所以隐喻最初的概念多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认为能够灵活运用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人是语言的天才。

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修辞学领域的词汇,研究范围也一度被局限于修辞学,随着时代发展隐喻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习惯。

恰当的隐喻就如一个个精巧的谜语,吸引着听者继续听下去而不知自己的思维已经跟随说话者的意图一直走下去,最终抵达说话者的最终说话的目的。

听者也借助自己已知的事物学习了未知的事物。

2.政治演说辞中的隐喻政治家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政治目的会通过演说来传播。

而在要传达的政治观点是相当抽象、陌生的,普通民众很难理解。

为了让更多的民众接受政党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倾向,得到更多的支持率,演说的政治家必须将抽象难懂的政治概念通俗的表达出来,而隐喻具有有效传达语意作用。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运用,并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演讲为例,具体阐述隐喻在政治语境中的重要作用。

批评隐喻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通过对特朗普演讲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隐喻如何塑造和影响公众的政治观点,还可以揭示隐喻在政治沟通和策略中的运用。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提升公众对政治隐喻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政治现象。

二、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是一种将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以来,隐喻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隐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而非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或修辞手段。

政治话语作为特定领域的语言实践,常常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立场、构建政治形象、传达政治理念。

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具有多重功能。

隐喻可以帮助政治家和公众建立共同的理解和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地传达政治信息。

隐喻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生动的形象,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隐喻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用来塑造政治家的形象,或是对某一政治事件或人物进行贬低或美化。

特朗普作为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其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表达。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特朗普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反映了其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因此,通过对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其政治话语的深层含义和意图,为我们理解特朗普的政治行为和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三、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分析特朗普的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各种隐喻。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理念,也揭示了他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公众的观点和情绪。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隐喻的使用,有助于表达政治思想,增强政治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常常指的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雪”来比喻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苦难的坚忍不拔。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还用“雪”来比喻人民的希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主要指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另一个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英文政治语篇中,“iron curtain”是指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这个词语的本意是“铁幕”,但它隐含着“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的含义。

从以上两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来看,中国政治语言中的隐喻更多的是比喻,而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更多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探究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探究

龙源期刊网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探究作者:陆碧霄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8年第17期语言需要思考,而思维则牵涉到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

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有必要通过一种理解主体认知风格的方法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分析语言现象。

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Lakoff&Johnson(1980:1)提出隐喻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中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普通的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都是从本质上来思考和行动的。

总之,隐喻可以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文学作品和日常谈话中的政治文章等。

也就是说,隐喻无处不在。

政治演讲的目的是表达演讲者的政治情境,更好地说服、激励和引导人们。

对外国的演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这是构建积极的大国形象的好方法,这也是为什么领导人倾向于在政治演讲中使用隐喻的原因。

Rohrer(1995:115)说,1990年海湾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强调了隐喻在日常生活和政治中的重要性。

本文从家庭隐喻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运用,思考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积极的大国形象。

一、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概念隐喻是一种基于地图经验的认知机制,从源域到目标域。

相同的源域可以对应多个目标域,相同的目标域也可以与多个源域相关联。

Lakoff&Johnson (1980:5-20)提出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从另一种角度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也就是说,人们想要通过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来理解抽象和不可理解的概念。

例如,在隐喻“生活是一次旅程”中,它将与“旅程”相关的知识映射到“生活”,“旅程”是源域,“生活”是目标域,“是”作为经验基础。

由于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其已被多次应用于政治文本中,在说服群众、表达政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Lakoff(2002:198-212)客观理性地分析了美国政治文本中的概念隐喻,以进一步解释两党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 ! 一! 政治语篇与意识形态、 社会的关系 (一) 政治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定义 权力、 冲 突、 控制、 统 治等政治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适用 于几乎所有的语篇, 所以在 一定意 义上, 几乎所 有语 篇都可 以认定为政治性的, 也因 此所有对语篇的分析都可能带有政 治色彩, 在一定 程度上也都 是政治 语篇。 如家庭 会议, 也涉 及到权力与控制, 所以从某 个角度 上讲, 也可把 它视 为政治 性的会议。在人与人之 间、 机 构之间、 学 校与学 生之 间都会 产生权力与控制的问 题。但是若 这样把 所有的 语篇 都当作 政治语篇看待, 过于拓宽政治语篇的范围也是不可取的。所 以不妨把政治语篇限定 为那些 与正式 或非正 式政治 背景和 政治从事者, 特别是政客、 政府、 政治传媒以及在政治环境下
[收稿日期] ! "##$ % #& % ’" [作者简介] ! 陈文革 ( ’()" % ) , 男, 福建南安人, 厦 门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
件 ( !"#$%) 。&’(#)* 把历史脚本定义为对将在一 个众所周知
[ +] 和明白的情况下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组期待。 历史脚本是
[:;] 言规则中体现 。 描述所用符号的非透 明性就注定了 “ 描述
[C ] 在。 隐喻的实质就 是通 过一类 事物 ( 源 域) 来理解 和经 历
另一类 事物 ( 目标 域) 。K/G+11 和 *+3.8+. 列 举了三 种隐 喻: 结 构性隐 喻, 即 一种概 念通过 另一种 概念来构 建, 如 “ E-J,L M7.9 58 N/-” 。方位 性隐 喻, 即抽 象的 概念 系统 通过 空间 概 念系统 组织 起来, 如 DEOOP Q; 4O;;EA Q; ARS2@ TRRA Q; 4O; UEA Q; ARS2。这类隐喻与我们的 生理构造 特点和 我们观 察事物的方式 ( 文化观 念) 有 着密切 联系。实体 性隐 喻, 即我们与物质实体, 特别 是我们 的身体的 接触 使我 们能 用不同 方式把对事件、 活动、 情感和 思想等看 法通 过一 些实 体、 物质来表达, 如 Q2IKEVQR2 Q; E2 =2VQVP。拟人是最明 显的实 体性隐喻, 它把 一些物质 实体进 一步细 化为 人, 从而 使我们能以人的 动机、 特征和活动来理解各种各样不 是人实 体的经 历。隐喻 概念和用来 表达这 些概念 的词语 之间 存在 着许 多蕴涵关系, 透过 各种各样 的蕴涵 关系, 新隐 喻将 我们 种种相关的经 历联系起来, 并对我们今后看待某一事 物的方 式产 生影响。 每个隐喻都会带出一个历史脚本 (8<-5W9 ) 或一个 背景事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郭志明赵桂芝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 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隐喻功能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隐喻功能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0,2010第26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6(总250期)To t a l No 1250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苏合拉艾德列提(3—),女,新疆阿勒泰人。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隐喻功能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苏合拉艾德列提(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要: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

语言隐喻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

人们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状况,因而隐喻思维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作用。

文章结合具体的事例,揭示了隐喻的游说和劝谏功能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

关键词:隐喻;政治语篇;游说;劝谏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0—0026—02 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现象。

想要搞清楚隐喻的产生、使用和影响就要先认识清楚其本质。

隐喻是建立在人们概念之上的,通过一件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来隐喻另一件事物,目的是为了通过联系事物间拥有的相同特质来更加清楚地理解和认识不同的事物。

隐喻涉及的学科领域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

如何在这些学科中发挥作用是近来人们研究的重点。

隐喻其实遍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隐喻表达各种情感和想法,并且将其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可见隐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隐喻在不同的问题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美国当代政治科学家Grabe r 精辟地论述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独特功能,“政治现实本身就是由隐喻组成的,进而以政治修辞来传递信息”。

政治语篇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严肃严谨,不易理解,但是将隐喻运用到政治语篇中就大大缩短了政治语篇与读者的距离。

因为隐喻通过其说服和劝谏功能将复杂的政治语篇简易化,更能吸引读者和表达政治意图。

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功能简介

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功能简介

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功能简介【摘要】隐喻在政治演讲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隐喻能够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政治主张和立场。

隐喻也具有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听众的内心,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演讲内容。

隐喻还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和行动力,让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隐喻还具有亲和力,能够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隐喻在政治演讲中还具有说理功能,能够帮助演讲者更加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论点。

隐喻在政治演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以提升演讲效果,还能够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隐喻、政治演讲、引导作用、感染力、激励作用、亲和力、说理功能、重要性、多重功能、提升效果。

1. 引言1.1 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用另一个类似的事物或概念来描绘,以达到表达作者思想的目的。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隐喻,演讲者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引导听众思考,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逻辑性,使演讲更加生动吸引人。

隐喻能够让复杂的政治理念或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隐喻还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听众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隐喻在政治演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演讲的效果和影响力,使演讲更加生动和有力量。

1.2 政治演讲的重要性政治演讲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政治领袖传达政策理念、掌握民意、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政治演讲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触及民众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政治演讲,政治领袖可以向民众传递重要信息,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努力。

政治演讲还可以增加政治领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政治演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政治领袖与民众直接交流的桥梁,是民众了解政治理念、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自己的利益,恃强凌弱,忽视国际法和国 际道德的国家,不民主的国家。 “无赖国家”这个概念很快成为揭示藐视国际 法、危害世界和平的国家非法行为的有效概念, 这种隐喻一旦与反恐斗争联系起来,对于美国 打击其他国家,使其他国家听从其指挥就会形 成有力的支持。从美国的实践上看,被列为 “无赖国家”意味将遭受经济制裁甚至军事打 击。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1)政治隐喻与日常语言隐喻有共同点。 (2)政治隐喻有其特殊性。 (3)政治领域中的隐喻能以特定的模式,对有关政府 3 制订相应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4)对政治话语中隐喻的研究更是中国学人思考中的 一个盲点。这个盲点并非来自知识的不足,而是来自 实感的缺乏。
对政治话语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的政治 修辞学。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政 治话语进行专门研究则肇端于20世纪80 年代的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一 批受社会批评理论影响的语言学家开始 有意识地通过研究语言来揭示话语中不 平等的权利关系以及话语与社会之间的 互构关系。
分析政治话语首先面临的棘手难题是如何定义 “政治话语”。对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者来 说,几乎所有的话语都可以被看作具有政治性, 对话语进行的各种分析也都具有政治性,所有 话语归根结底都是政治话语(Wilson, 2001: 398 )。早期一些学者因而认为,任何试图对话 语进行政治和非政治区分的行为是不可想象的, 将政治话语视为一种如文学话语那样的专门体 裁实际上是一种简约主义行为( Seidel, 1985: 45)。不过,这样的看法会有泛化的危险。
5.政治隐喻的功能 政治隐喻的功能
社会以及政治现实是抽象的思想体系, 需要隐喻来使它们概念化并加以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谁的隐喻更生动、更能引起目标群体的 共鸣,谁就能为他的政策观点赢得更多 的支持。可见,隐喻具有重要的功能。
1.隐喻的框架作用 2. 隐喻的筛选作用 3.隐喻的劝说作用
6. 结束语
有的学者如van Dijk (2001: 23 - 24 )就建议将 政治话语限定为“主要是政治性”的话语,是 政治领导人的一种政治行为,在政治进程中具 有某种直接功能 。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来说, 分析此类话语与分析其他话语基本相同。议会 辩论 、议案 、法律 、政府或其各部颁布的政 策法规、其他机构的文件、政治广告、政治演 讲、媒体对政治领导人的采访、政府新闻发布 会、政治脱口秀节目、党纲、政治选举、社论 等都可归入政治话语。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看,隐喻之所以在政 治话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隐喻 能以特定的模式框架政治议题,设定 “议题解决的方向”,从而提供阐释框 架以影响政治决策。因此,考察政治话 语中的隐喻,既可以了解说话人对受众 的观念期待和塑型,也可以反观说话人 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对认知语言学 家来讲,最关心的就是隐喻的概念本质, 而不是偶然的语言形式。认知隐喻分析 就是通过表层的语言形式去探询也许语 言使用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概念结构。
country, Uncle Sam, Big Brother, fatherland, motherland
“国家是船”隐喻
国家 国家政策/行为 舵手 决定国家政策/行为 国家的成功/提高 国家的失败/问题 影响国家的环境 船 船的航线 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掌舵 船向前进 航行中的事故 大海的情况
(3)G. Lakoff
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1996/2002)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2004) Thinking Points(2006) The Political Mind (2008)
基于“文化模型” 基于“文化模型”的政治隐喻
例如,有关“国家”的政治隐喻 主要有: 国家是家庭(NATION IS A FAMILY) 国家是轮船(NATION IS A SHIP) 国家是身体(NATION IS A BODY)、 国家是人(NATION IS A PERSON) 国家是机器(NATION IS A MACHINE) 国家是建筑物(NATION IS A BUILDING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
文 旭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9-07
内容
引言 语言、 语言、政治与政治话语 概念隐喻与政治隐喻 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 政治隐喻的功能 结束语
1. 引 言
“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会主动关心你。”
语言研究者为什么要关心政治? 语言研究者为什么要关心政治?
(1)批评语言学家和批评话语分析家的工作。 (2)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学业 的发展起相当影响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泽 利格·哈里斯。乔姆斯基曾说,他对哈里斯政治 观点的同情,促使他在大学攻读语言学。因此, 政治把乔姆斯基带进语言学的研究,这种说法 不无道理。
基于上下图式的隐喻: 基于上下图式的隐喻:“上”代表的是 好的、强的、有权力的。 好的、强的、有权力的。“下”则刚好 相反。 相反。 (1)上级/下级,上级主管部门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上梁不正下梁歪
基于容器图式的隐喻:如果 不在一个群 基于容器图式的隐喻:如果A不在一个群 体里, 就在这个群体之外 就在这个群体之外; 体里,A就在这个群体之外;为了进入这 个群体, 必须跨越这个群体的边界 必须跨越这个群体的边界。 个群体,A必须跨越这个群体的边界。 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概念化为一个容 器。 (1)中国北部湾巡航编队驱逐非法捕捞 的外籍船只 。 (2)
当我们把“国家”比作 “船”时,以上 映射关系也相应发生,也就是在用 “船” 的模式去理解“国家”,以行船中的逻 辑来解释和论述国家事务: (1)中国的航船正迎着风浪,向着既定 的目标前进。 (2)瑞典掌舵欧盟面临三大难题。
4.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 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有关世界本质及其运作方式 的思想或理论,是有关源自于意识形态 使用者的历史和社会位置的认识,是一 个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共享的社会表征 的基础。政治隐喻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识 形态。例如Andrew Goatly的Washing
从早期西方思想史来看,语言和政治界定了人 何其为人。例如,哲学家笛卡尔把人看作是本 质上为语言的动物,而亚里士多德则把人看作 是政治的动物。 毫无疑问,没有语言,政治是 难以实现的。 诚然,我们说政治与语言密切相关,并不等同 于将话语进行泛政治化理解,即“政治社会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理解。
the Brain: Metaphor and Hidden Ideology(2007)就专门研究了隐喻中
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2002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发表 国情咨文,将朝鲜、伊朗与伊拉克视为 “邪恶轴心”(an axis of evil),同时 又把古巴、叙利亚和利比亚三国贴上 “无赖国家”(rogue states)的标签, 声称有权采取任何措施消除美国和世界 所面临的现实威胁。
本文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 通过对政治隐喻的研究,洞察人们在谈 论政治时是如何思考和言说的。
2. 语言、政治与政治话语 语言、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参与国家事物,改造社会。 而研究语言和政治的目的则在于理解言语交际 在社会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 如何形成语言的。 政治与语言密切相关。R. Lakoff(1990:13) 就指出:“政治就是语言,同时语言就是政 治”。Chilton和Schäffner(1997:206)认为: “社会团体构成中语言的使用导致我们广义上 称之为的‘政治’”。
3. 概念隐喻与政治隐喻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隐喻与政治有着 必然的联系。Seth Thompson所写的一 篇论文就是很好的左证: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1996)。
“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 还是在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 (Thompson 1996:185)。因此,为了将不可感知的 转化为可感知的,将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并使人们 更好地理解政治,隐喻,一种将未知联系到已知,并 借助熟悉事物表达陌生事物的认知方式,无疑是政治 家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政治话语中,隐喻是一种常 规的思维方式。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人物中, 影响深远,流传甚广的隐喻就包括毛泽东同志的“纸 老虎”论和邓小平同志的“猫”论。
这种认识论思想对研究政治话语具有重要的影 响。如果我们的社会经验以及概念化是通过隐 喻组织的,那么,作为社会域的组成部分—— 政治,就必须通过隐喻来观察和构建。实际上, 认知语言学家已分析了大量的与政治问题相关 的政治隐喻。其中,最系统的研究莫过于 Lakoff的Moral Politics(1996)。在该书中, 他系统地分析了美国社会里政治思维下的世界 观。
“国家是家庭”隐喻
国家 政府 公民 公民之间 管理 家庭 父母 子女 同胞 当家
当我们将“国家”比作“家庭”时,也 就启动了以上映射关系,用“家庭”模 式去思考和理解“国家”,以家庭中的 处事逻辑来解释和论述国家事务。例如: (1)国父;人民子弟兵 (2)祖国啊,母亲。
(3)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 困难和矛盾不少,当好这个家很不容易。 (4)founding fathers, father of his
政治话语有各种不同的隐喻,但大体上 可以分为两大类: (1)基于“意象图式”的隐喻 (2)基于“文化模型”的隐喻
基于“意象图式” 基于“意象图式”的政治隐喻
这种政治隐喻非常普遍,在日常生活中 的隐喻是完全一致的。例如: 基于前后图式的隐喻: 基于前后图式的隐喻:“前”代表的是 好的、积极的、先进的; 好的、积极的、先进的;“后”代表的 则刚好相反。 则刚好相反。 (1)他的政治思想很超前/落后。 (2)中西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