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转基因方法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快速鉴定方法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快速鉴定方法作者:王莹袁英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04期摘要:以含不与除草甘膦结合的突变型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除草剂筛选标记的转基因玉米为材料,通过叶片喷雾和叶片离体平板培养等试验,建立快速非分子生物学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鉴定方法。
结果表明:用5 000 mg/L草甘膦叶片喷雾和用70 mg/L草甘膦叶片离体培养可快速准确地鉴定是否转入除草剂基因。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草甘膦;鉴定方法中图分类号: S51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54-03收稿日期:2013-08-15基金项目:吉林省财政厅育种项目。
作者简介:王莹(198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从事生物技术方向研究。
Tel:(0431)84602461;E-mail:grammy1981@。
通信作者:袁英,硕士,研究员,从事作物遗传转化研究。
Tel:(0431)87063098;E-mail:32854085@。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的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1.7亿hm2,增长了99倍,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抗除草剂作物种植面积最大[1]。
在植物转基因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选择性标记基因提高筛选效率,而除草剂基因是较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而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最常用。
目前,国际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是转EPSPS基因抗农达除草剂玉米[2]。
近几年,国内对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和抗除草剂筛选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3-11]。
在转基因研究和安全评价等过程中对转基因植株的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2],传统上初步鉴定转基因的方法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目的基因DNA片段是否存在;但是PCR方法步骤繁琐,做大量鉴定运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利用筛选标记基因的农艺性状,建立快速有效的非生物鉴定方法非常必要。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近些年来,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
其优势在于能够大大提高种子性状和抗病能力,以及更加持久地改变植物结构。
转基因玉米是它的一个典型例子。
为了更好地获得转基因玉米的品质,必须鉴别其真实身份。
本文讨论了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
转基因玉米鉴别方法一般分为实验室和田间两种。
实验室鉴别方法包括PCR法、测序法以及染色体分析法。
PCR法是通过分析转基因玉米的特定DNA序列来鉴别其真实身份的方法。
测序法是通过翻译和序列比对来确定转基因玉米的真实身份的方法。
染色体分析法是通过检测植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来判断转基因玉米的真实身份。
除了实验室鉴别方法外,转基因玉米还有一种田间鉴别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在田间观察植株的形态特征,以及收获的玉米穗的外观特征。
一般来说,转基因玉米植株的外观特征有:籽粒大小明显较大,形状均匀,而非转基因玉米植株则有较多的尖尖玉;收获的玉米穗有非常明显的穗颈,籽粒大小更大,形状均匀,表皮较硬。
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在获取优良品种和植物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把实验室鉴别方法和田间观察方法多结合起来,可以更精确地鉴别转基因玉米的真实身份,从而获得较为优良的品种。
但是,无论实验室还是田间鉴别方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应该在有专业背景的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综上所述,转基因玉米的鉴别方法一般分为实验室鉴别方法和田间鉴别方法。
实验室鉴别方法包括PCR法、测序法以及染色体分析法;田间鉴别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植株的形态特征以及收获的玉米穗的外观特征来鉴别。
为了获得更优良的品种,应该将实验室鉴别方法和田间观察方法结合,并在有专业背景的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转基因玉米NK603品系特异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图分 类 号 ] Q 4 . 中 9 32
[ 献标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 0 2 2 1 )2 0 3 — 4 0 9 0 0 ( 0 2 0 — 2 8 0
Esa l h n o Ev n S ei c tbi me t f s e t p cf Qu ni t e C i a t ai P R o Ge eial t v f nt l c y M o i e az ( e y )Ev n d f d M ie Z a ma s i e t NK6 3 0
w s e td a tse .Re u t : I s o d t a t e l p f sa d r l v w s n h a g f 一 . ~ 3 1 o r l t n c e f sl s t h we h t h s e o t n a d el e a i t e r n e o 3 6 一 . .C re a i o f — o r o i ce t in wa g e tr h n .9 T e mp i e e c e c o t i s r ae t a 0 9 . h a l d f i n y f h s i f i me h d al n ewe n h s o e f 0 一1 0 t o fle b t e t e c p o 9 % 1 %
a An l i a Te t . ayss nd s Ce t r b I siut o a Pr tc i ; S c ua Ac de y f n e ; . n tt e f Plnt oe ton i h n a m o Ag iu t a S i nc s rc lur l c e e , Che g 61 06 n du 0 6, Ch n ia
转基因玉米检测中4种DNA提取方法比较

1 . 酚一 氯甲烷法提 取 D A。 A、 离心 管中加入 7 0 .1 2 三 N 向 Al 0 L缓 冲 液 ( . o/ r ,.5m l 2D A,0gLS S, 00 m l Ti 00 o/ KE T 3 J D 5 L s L f p H值 8 )6 . ,5℃水浴 3 a n 期 间混 匀 2次 ; 入等 体 积 的 0 0r , i 加
取 上清 液 ; 06倍 体 积异 丙醇 沉 淀 ,2 = 加 . 一 0c 沉淀 5ri, I n 4o a C
检测 中, 用于玉米或粗加 工玉米产品 的 DN A提取 方法很 多 。
该文 对 4种 适合 于未 经加 工或 粗加 工 玉米 类产 品 的核 酸 提 取纯 化 方法 进 行 调整 优 化 和 比较 , 以选 择 和 建 立一 种高 效 快捷 的 用于玉米 粗加 工产 品转基 因检 测核 酸提 取方 法 。
1 0 20 0g离心 5ri , 上 清液 : n取 a 上清 液 中加 入 06倍 体积 的 . 异 丙 醇 ,2 一 0℃沉淀 2 a n 4o冷冻 离 心机 中 1 0 0r ; i C 20 0g离心 2ri 。 上 清 液 , 7 %乙 醇洗 涤 沉 淀 2次 , 燥 ; 入 5 n弃 a 用 0 干 加 0 LT pt 80 溶解得 到 D E(t 值 .) NA储 备液 C、 1 C。 1 . 胍一 .4 2 三氯 甲烷 法提 取 D A。 D、 N 向 D1离 心管 加 入 7 0 0
L提 取 缓冲 液 ( . m l r ,.5mo LN C , .5m l 0 1 o/ Ti 01 l a 100 o/ L s / L N zD A,0gLS S p a T 1 D ,H值 8O ,5℃水 浴 3 i ; 入 01 E / .)6 0r n 加 a .
转基因玉米最简单的辨别方法

转基因玉米最简单的辨别方法什么是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是经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其基因组的玉米品种。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转基因玉米可以表现出与传统玉米不同的特点。
转基因技术的引入旨在改善玉米的耐虫性、耐草药性、抗病性等,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农作物的质量。
转基因玉米的辨别方法由于转基因玉米与传统玉米的性状非常相似,传统的肉眼观察往往无法直接区分。
然而,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发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鉴定转基因玉米。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辨别转基因玉米的简单方法。
DNA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玉米中的DNA序列,可以准确地判断玉米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DNA检测方法:1.PCR(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扩增DNA序列的技术,可以通过特定引物扩增转基因DNA的片段。
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大小和特征,可以判断玉米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2.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结合了PCR技术和荧光检测技术,可以在扩增过程中实时监测DNA的数量和特征。
通过比较样本和参考样品的荧光信号,可以判断玉米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3.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利用微阵列芯片上固定的DNA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
通过比较样本和参考样品的信号强度和特征,可以判断玉米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蛋白质检测方法转基因玉米通常会在其基因组中表达外源基因,并产生相应的蛋白质。
通过检测玉米中的特定蛋白质,可以判断玉米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1.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可以通过特定的抗体检测目标蛋白质。
通过比较样本和参考样品的吸光度值,可以判断玉米是否含有转基因蛋白质。
2.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分析样品中蛋白质的方法,通过测量蛋白质的质量和带电量,可以确定蛋白质的特征。
通过比较样品和参考样品的质谱图谱,可以判断玉米是否含有转基因蛋白质。
生理学和形态学特征除了分子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玉米的生理学和形态学特征来推测其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

花粉管通道法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李向龙;张力全;张晓东【摘要】花粉管通道法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并用于改造植物材料的基因转化方法,目前在很多农作物上有所应用.本文对该法在玉米自交系改良上的研究内容、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在玉米品种改良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做了展望.【期刊名称】《种子科技》【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玉米;自交系;花粉管通道;转基因;育种【作者】李向龙;张力全;张晓东【作者单位】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35.3玉米是世界主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预计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对玉米的需求量估计会比1995年增加50%,到2030年,我国的玉米需求量将会达到1.60亿~1.75亿t[1]。
但是,目前的玉米生产和玉米育种中面临着推广品种单一化、育种材料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基因库日益贫乏的问题,加之常规育种周期长,预见性差,故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利用基因转化方法(如EF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电激转化法、子房注射法以及花粉管通道法等)定向改造玉米的某些性状,加快了玉米的育种进程[2]。
本文就目前玉米自交系转基因育种中花粉管通道法应用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花粉管通道法的提出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科学家周光宇在1983年首次在“Methods in Enzymology”报道的研究成果。
其原理是将外源DNA片段在作物受粉后特定时期注入柱头或花柱,外源DNA沿着花粉管通道或传递组织通过珠心进入胚囊,转化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受精卵、合子及早期胚胎细胞[3]。
花粉管通道法自问世以来,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美、欧、亚等一些实验室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稻、麦、棉、豌豆、牧草等基因重组和总DNA导入的研究中,其中在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种质基础,但在改良玉米育种中应用较少。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普通玉米种子- 转基因玉米种子2. 实验方法:1) 实验组:选择转基因玉米种子,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播种和生长管理。
2) 对照组:选择普通玉米种子,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播种和生长管理。
3) 定期观察和记录两组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抗虫效果、产量等指标。
4) 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转基因玉米的生长情况:转基因玉米表现出与普通玉米接近的生长状态,包括植株高度、茎干粗细、叶片生长等方面,并未出现明显差异。
2. 转基因玉米对虫害的抵抗力:实验组的转基因玉米对螟虫等害虫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叶片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普通玉米明显降低。
这表明该转基因玉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抗虫能力。
3. 转基因玉米的产量: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转基因玉米产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这说明转基因玉米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供应。
四、实验讨论1.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使农作物具备特定的特性和抗性,提高作物的品质、抗虫能力和产量水平。
这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转基因作物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转基因作物时,需要加强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措施。
五、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转基因玉米在生长情况、抗虫效果和产量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显示出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然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精选)

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转基因技术由于其巨大的产业价值,特别是在作物品质改良、产量和抗逆性提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竞争的焦点和热点。
本文主以棉花、玉米、水稻为例就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作物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作物,棉花,玉米,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
常规育种常常受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类型,大大缩短新品种育成的时间。
因此,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蓬勃发展[1]。
1 转基因棉花育种的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来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棉花遗传育种的发展[2]。
中棉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的技术平台,能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超过90%。
未来3~5年,中棉所将挖掘、整合与优化抗病、抗除草剂等基因10个,筛选高产因子、高品质纤维等基因或分子标记150个,创造转基因棉花育种新材料100份以上,培育重大新品种(组合)3~5个。
1.1转抗虫基因1991年成功将外源Bt基因导人棉株中,1992年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CrylAb和CrylAc融合的GFMCry1A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晋棉7号、中棉12、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包含CryIAc和AP基因双价抗虫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冀合321胚性愈伤组织,经6代筛选后培育出抗棉铃虫90%的纯合品系,且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界共用同一个基因库的方向发展;精确性是指他
直接以目的基因为操作对象,使育种目标同育种素材
精确配对,能有效地打破遗传连锁的累赘,提高育种
效率。
二、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一)、直接的遗传转化方式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出现较早,并很快成
为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常规方法。以后发明了一系 列直接的遗传转化方法打开了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玉米 等作物转基因研究的大门。
这些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外力冲击或某些物理学原理,将携 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载体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然后随机地整
合进受体基因组。例如采用电激法、PEG法等转化玉米的原生
质体,采用超声波材料、脂质体包裹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和子房 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等。但是转化技术大多需要经
过原生质体或组织培养阶段,转化周期长,转化受体受到基因
等(1993)用此法获得了正常的转化体。由谢友菊等发明的
玉米微量注射器已获得了国家专利。
子房注射法的最突出优点有两个:
一是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
二是转化受体不受基因型的限制,这对于优良
自交系转化和优良转基因杂交种的培育极其有利。
(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基因转化系统,其含有的Ti或 Ri质粒具有携带外源具有的功能。经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对农 杆菌及其质粒加以改造,并装入外源基因,借助农杆菌对植物 的侵染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内,从而完成转化过程。迄今 已发现农杆菌能侵染20多种单子叶植物,对玉米的转化效率相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一)、分子育种的概念
分子育种是指在DNA水平上实施作物改良计划
的理论和方法。与以往其它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其实
质性的进步在于使作物育种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的操作;
其鲜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通用性和精确性的完美结合。
通用性是指它突破了物种之间生殖隔离的障碍,
转基因送入细胞核,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实现遗传
转化,这也是目前玉米遗传转化的最主要的方法。
基因枪转化方法的受体类型非常广泛,只要是能
被基因枪微弹穿透的组织或细胞都可以作为转化的受
体,目前首选的受体组织一般是玉米的胚性愈伤组织,
外源基因导入后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再生出转基因
植株。
基因枪转化方法的建立使玉米遗传转化趋向于系
统化、规模化,并使玉米转基因育种逐渐发展成为一
种常规的育种技术,对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
估量的促进作用。
子房注射法是转基因育种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子房注射法是一种微量注射法,使用一种特制的微量注射器将 含有目的基因载体的DNA溶液直接注射入玉米处于减数分裂时 期的子房中,以便使外源基因能整合进玉米的基因组。丁群星
型的较大限制,同时也不适于大规模转基因育种的要求。
基因枪轰击法的发明对直接遗传转化方法
做出了杰出贡献,它解决了进行大量遗传转化
的技术难题,目前已成为玉米转基因育种中遗
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基因枪法是指用基因枪击发引发火药爆炸、高
压气体释放或高压发电所产生的推力使携带了外源基
因的金属微弹穿透植物的组织、细胞壁和膜结构,将
当高,使农杆菌介导法成为玉米遗传转化的常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