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赏析论文

新闻摄影赏析论文
新闻摄影赏析论文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本质上都是以摄影方式为表现手段的视觉媒介。但无论从技巧上、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新闻摄影最重要的特性是真实性,所拍摄的对象一定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而艺术摄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更多的是表达创作者某种意图或思想。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艺术摄影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用美的东西感染人、感动人。

新闻摄影的特性

1、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的形式。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各种新的事实,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那种认为新闻摄影报道既是新闻报道、又是艺术创作的观点是不对的。

2.新闻摄影必须服从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必须充分照顾其形象表现的特点,才能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那种忽视新闻摄影形象特点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

3.新闻照片是由摄影画面形象和具备新闻诸要素的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对两者的要求应力求一致。比如,要求报道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现这一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应是真情实景。而决不能在文字说明上要求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而在形象表现上却允许似是而非。

4.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是新闻现场情景有选择的摄影纪实。这种画面形象必须是摄影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的选择、摄取得来的,而不是什么“创作”的产物。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5.衡量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坚持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而不能把艺术照片的衡量标准强加到新闻照片头上,求全责备。人们常常以“艺术性”来衡量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习惯上说来,也未尝不可。但是,当使用这种说法时,要注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照片区别开来。

艺术摄影的特性

1、艺术摄影不限于社会新闻。表现手法多样,某种程度上的“不择手段”。

2、艺术摄影主张张扬个性、百花齐放。是创造美的的活动,目的是以情动人,渲染感情。

3、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升华。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

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

4、作品的主观性很强。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完整、准确、及时地揭示新闻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意义,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效果。新闻摄影所以越来越为整个社会重视,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由于它更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和形象性。在这方面,它明显优于文字、口头传播等新闻报道形式,人们对形象的理解快于对文字和口头传播所限定的间接理解。由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摄影,具有快速再现客观的优点,故而新闻摄影又能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艺术摄影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新方式是建立在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偏移"基础之上的。艺术家通过拍摄时对对象的选择表现和制作中对影象的加工创造,来完成自己的创造意象和宣泄个人的主观情感,所以艺术摄影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在创作中,艺术摄影家的主观性越强,作品的个性也就越鲜明,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越高。在创作中,摄影家和记者的心理准备完全不同。新闻记者是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对象的意义,用逻辑的方法判断对象的价值。而在艺术摄影的创作中,作者是以现实生活中感性的人的身份,面对理性的共性的社会,用感性的个性创作,来宣泄自身本我的生命冲动(即欲念),以重新肯定在理性世界失掉的感性自我。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目的是追求个体自我生命自由完美的存在。

艺术家的创作除了能满足自身主观情感渲泄的愉悦外,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创造启示的愉悦。这种愉悦必须建立在对一切固有的传统的突破上,没有突破就没有创造。所以,摄影艺术家如果单纯毫无选择地、机械地复现客观自然,那么对他、对社会产生的审美价值都必然很少,甚至没有。既使出现满足,也为较低的文化层次所限定。客观性是艺术家的敌人,他要表现自我,就必然要冲破自然,此外别无选择。摄影艺术家为了达到创造的目的,必须在摄影的全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主观性。对对象的选择发现是创造的第一个可能。客观对象经过艺术家的选择将带上明显的主观印记,特殊场合条件下的复现展现,更会突出这种主观色彩。

从中国摄影或思想的现代发展过程来观之,常常被外来的他性的东西打断,很多由之于西方社会自发生成的本己的存在方式,于我们则成了他性的当前化的物,无论其思维多么的新,却始终不是从我们本己的领会中生成出来。因而这种他性的艺术于我们则是非艺术的,因为对于我们是非在的。比如象一些后现代的东西,为什么对于我们就缺少“艺术”性的领悟呢?即便有些先锋们,前卫们乐此不疲,而他们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却很难和我们有更深的沟通,这种沟通的困难在于这些东西的他性所具有的。而那些参预制作者自身也不是处于一种本己的领会,因为他们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那些被他们拿来的东西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他性的。这种他性使其呈现的作品只能是观念性的了,因此,新存在论的时间性,存在的非种属关系,存在的呈现方式等等在消除纪实与艺术的二元对立的同时,也带出了观念摄影之为何物的问题,由此为引导摄影语言的转向扫清障碍作好准备。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作品精选

布列松摄影生涯简介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 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 埃·布列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 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 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未毕 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 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 纪念相册。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 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 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 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 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 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 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 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列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当时,22岁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在1936 年至1939年期间,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列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越狱后,他在1 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在1944只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列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1947年,布列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麦格南”(Magnum)图片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布列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百度)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百度)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百度)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在欧洲工作。1954年。布列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1960年,布列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

新闻摄影知识点

新闻摄影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2

摄影知识点整理 一、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包括标题)进行报道。在广义上讲,值得是一项事业一门学科;在狭义上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新闻活动的采编活动,二是指新闻摄影的作品即新闻照片。(媒介形态:报纸、杂志、新闻网站、通讯社) 二、光比: 是摄影的重要参数之一,指被摄物体受光面亮度与阴影面亮度的比值。被摄物体在自然光及人工布光条件下,受光面亮度较高,阴影面虽不直接受光(或受光较少),但由于散射光(或辅助光照射)仍有一定亮度。常用“受光面亮度/阴影面亮度”比例形式表示光比。光比还指对象相邻部分亮度之比,被摄体主要部位明亮与阴暗之间的反差。光比大,反差则大,光比小,反差则小。光比的大小,决定着画面明暗反差,形成不同的影调和色调构成。拍摄人像时,巧用光比,可有效的表达被摄体的“刚”与“柔”的特性。例如拍女性、儿童常用小光比,拍男性、老人常用大光比。直射光比较容易形成大光比,散射光比较容易形成小光比。 三、荷赛: 荷赛奖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荷赛”),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发起于荷兰,故又称荷赛,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54届。“荷赛奖”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共10类,每类还分单幅和组照两项,组照最多不超过12幅。每项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大赛从所有参赛作品10类20项中评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一张。并由儿童评委会从当年部分获奖图片中选一张为“儿童奖”。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主办者强调并鼓励摄影记者深入现场、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倡导有创造性的、形象感染力强的表现手法。 四、感光度: 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也是制造胶片行业中感光速度的标准。ISO50~100为低感光度。ISO200~800属于中感光度。ISO1600~6400是高感光度。 五、色温: 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单位为K(开尔文)。色温是在摄影、录象、出版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光源的色温是通过对比它的色彩和理论的热黑体辐射体来确定的。热黑体辐射体与光源的色彩相匹配时的开尔文温度就是那个光源的色温,它直接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相联系。 六、测光: 数码相机根据环境光线系统依靠特定的测量方式而给出的光圈快门值组合的方式,测光元件安放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内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

【推荐下载】新闻图片赏析-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闻图片赏析 篇一:优秀新闻图片评析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11新闻一班彭雪峰 201X02030132 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需要至少两个方面要素 的完备,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即摄影的基本造型元素,包括构图、用光、色彩、角度、瞬间的抓取等;其次是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寓于摄影作品之中的新闻表 达以及人文思考。新闻摄影作品既需要具备美感,又要表达一些直观的是具有 冲击力的新闻诉求。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对摄影器材、场景有足够的应 变经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新闻摄影表达的人文判断,也就是常说的 摄影师的“眼力劲”。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赏析来试图探 索新闻摄影的窍门。 1. 图片运用三分法的构图原则,人物主体突出,让观赏者一眼就能抓住图片的视觉中心。三分法简单直观的构图特点使图片表达鲜明。骑着自行车的男人打 着伞在积水没过半个车轮的马路上艰难行进,人物,暴雨,马路积水在画面中 和盘托出,简明易见。 2. 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低速快门,通过移动照相机位置的方式使镜头中心跟随人物,因此使得图片背景出现运动模糊,而人物主体却清晰无误。运用这种方式,背景看上去在往后倒退,表现出人物的运动。 3. 图片的表意比较明确,摄影师抓住水漫过车轮的街面、艰难前行的市民的意象来表现暴雨的强度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马路上的积水足以漫过大 半个车轮。同时,图片中人物的出现也说明连续的暴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 了许多困扰。无论是于技法还是于新闻特性,这张照片都足以吸引人们 的眼球。 1. 图片运用的是汇聚线条构图法,通过拍摄街道向远处汇聚的画面,给人一种空间上延伸的感觉,聚焦点放在画框之外,也增添的观赏趣味。在这张图片中,拥堵的车辆组成的冗长线条也成为汇聚点之一,让人觉得拥堵车辆一眼望不见头,突出地表现了城市街道的堵车盛况。

最最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

[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撤退]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温斯顿.丘吉尔]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新闻摄影学(主要知识点)

新闻摄影 第一章新闻摄影概论 一、新闻摄影定义: 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之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其构成形式包括画面形象和标题或文字说明两部分。 画面的基本要求:一个鲜明的新闻主题;有突出的主体;画面质量要高。 标题或文字说明: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简洁、画龙点睛。 二、新闻摄影具有以下属性: 1. 报道对象: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形象价值:新闻事实具有的足以值得和适用形象来表现的素质。 2. 拍摄方法:现场选择抓拍。 3. 技术手段:照相。进入21世纪后以数码摄影为主要技术手段。 4. 传播形态: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 5. 本质特征:新闻事实现场的瞬间形象纪实。 三、新闻摄影的特性 1. 新闻性:新、值、快 (1)新:新人、新事、新画面 (2)值:新鲜性、贴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 (3)快:反应快、动作快、拍摄快、处理快 2.真实性:真有其事,真有其人,新闻事件现场拍摄,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拍摄,防止制作中出错,真实准确的文字说明。 3.瞬间形象性: (1)画面形象要典型化,包含的信息容量大。 (2)视觉冲击力:新闻画面形象对读者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震撼能力。来自于: 画面的新颖程度;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画面的真情实感。 四、优势与不足 1.优势 (1)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接受 (2)现场纪实,具有可信感 (3)瞬间定格,凝固动态,长久观看和保存 2.不足 (1)受众不便对新闻事件作全面了解 (2)需要借助文字补充 (3)数码摄影的运用使纪实性、可信度降低 (4)受记者主观因素影响大 五、作用与地位 1.作用: (1)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舆论导向作用 (2)传播形象信息,满足公众需求 (3)传播现代知识,弘扬先进文化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 附答案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从第五讲到第十讲) 第五讲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1. 单选题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摄影家是: A. 哈罗德.费因斯坦(Harold.Feinstein.)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C.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2. 单选题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Steichen) B. 曼.雷(Man.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3.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家发明了“中途曝光法”: A. 曼.瑞(ManRan) B.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C. 巴拉瑞.诺法雷(Balara.Norfleet)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第六讲最美的美——人体摄影 1. 单选题最早的人体照片是: A.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 B.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又名《一个被淹死的男人》) C. 《安格尔的小提琴》

D. 《变形》 2.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师拍摄了最早的人体照片: A. 伊莫根.坎宁安 B. 菲利普.哈尔斯曼 C. 弗兰克.霍华特 D. 希波利特.巴耶尔 生命的赞歌——生态摄影 1. 多选题被并称为世界摄影三大奖项的是: A. .世界野外摄影比赛大奖 B.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C.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D. 世界科技摄影比赛大奖 2. 单选题出版画册《追寻藏羚羊》,并最终让藏羚羊保护问题得到了社会关注的我国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3. 单选题被授为“气候英雄”的中国生态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4. 单选题出版世界最畅销的野生动物画册——《塞伦盖蒂:非洲平原的自然法则》的摄影家是: A. 保罗.斯梯瑞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教学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教学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教学》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 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媒介,把人与世界有效连接并整合起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提升篇1、找角度,选择新颖的角度。 2、找前景,注意哪个部分该虚哪个部分该实,虚化不重要的前景,更好的突出主题。 3、找反光,倒影。学会利用玻璃、镜子、水等折射作用。 4、虚实处理,主要是运用光圈的大小,焦距的大小,慢门、变焦摄影、追随等方法来实现的。 5、抓细节,找趣味点,新闻点。 6、使用剪影和影子。 7、注意光线,注意把握光线的方向和光比大小。 8、观察细致,抓住瞬间,抓住神态。 9、适当的题材,画面可以一定量的倾斜。 10、组照要兼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增加版面意识和编辑意识。 11、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在保证画面主次分明的前提下多摄入信息量。 12、对拍摄主题要有一定了解,如盲人用手辨认钱。 13、熟练使用闪光灯,慢速同步、反射闪光灯、平衡光比等。 PS:拍照的时候要先看看画面周围,再详细观察画面中的趣味点。

2:拍摄模式的设定白天在室外拍摄时,由于不同环境明暗差别较大,通常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拍摄(新闻摄影师或许会选择自动曝光模式)。在非逆光情况下,用评价测光即能获得不错的曝光效果,逆光情况则可以使用点测光。对焦点可以视情况选择单点对焦或单点扩展对焦。 室内环境通常光线较为统一,可使用M 模式拍摄。镜头若有全时手动对焦功能,还可在对焦完成后微调,使对焦更精确。 长焦镜头适合在距离被摄对象较远的地方进行拍摄。 远距离抓拍能获得自然的画面。 3:选择适合的白平衡在白天室外拍摄的情况下,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若喜欢更温暖的色调,则可以选用阴天白平衡。 室内拍摄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室内光源若为色温很低、光线偏暖的白炽灯,若想保留温暖的光线环境,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若想削弱这种黄色,可以选用白炽灯模式,稍微修正灯光的效果。室内光源若为色温很高、光线偏冷的萤光灯,但校正相对容易,通常使用自动白平衡或萤光灯白平衡 即能获得不错效果。 自订白平衡是最准确的方法。准备一张白纸(或灰卡),将白纸填满画面拍摄一张照片,在机身功能表内注册白平衡资讯,相机会记录现场光环境下的色温资料。这时将白平衡模式调至"自订白平衡",就可以完全校正现场色温。 当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RAW 档拍摄,可以不用考虑色温问题,在后制时重新指定就能得到最佳色温还原。 云南,香格里拉。15mm 定焦镜头的超广视角,将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和头顶的蓝天白云一同收入画面之中,产生了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4:抓拍,捕捉瞬间情感温度使用长焦镜头在远处抓拍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常用的做法,可以在离被摄体极远的地方,在被摄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由于长焦镜头虚化能力极强,可以滤掉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干扰,使主体更突出。不过空间压

(完整版)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世界最著名的32张摄影作品 1、《受伤的女子》——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幺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智能: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朝改善人的形象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 2 、《枪》——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

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3、《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4、《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5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

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6 、《裸跑者》——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歇尔.奥.布瑞恩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触动心灵的瞬间” ——浅析新闻摄影作品《热身》 班级:10新闻学号:姓名:刘璐 在2013年2月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来自我国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储永志拍拍摄的照片《热身》荣获本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在本届赛事中,我国共有四幅摄影作品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 荷赛调整奖项, 把体育类分成体育动作类和体育特写类两个类别。我国记者一举拿下体育动作类单幅二、三等奖。荷赛组委会对该类别的最新定位是:“指在主要运动项目或高级别竞赛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体育动作类单幅照片”讲究的就是瞬间性,用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话就叫“决定性瞬间”,瞬间的精彩是该类的王道,储永志的《热身》就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 这幅照片拍摄于7月10日的浙江省嘉兴市少体校体操训练馆,画面内容简明易懂,就是一群体操小选手正在做训练前的热身活动。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储永志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拍摄手法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给人心底带来深深的震撼,让人过目难忘。 一队男孩在台边压腿,一个女孩在台上跳跃。作者采用俯拍视角,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训练内容拍进同一画面,形成了有趣的情景。俯看之下,整个队伍如比赛中的赛艇,双腿犹如双桨,形成一条条平行又对称的竖线条。地板台布颜色以及队列本身又形成数条平行的横线条,线条规则排列,成悦目的形式美感;远处,一个女孩在练习跳跃,双腿箭步伸展,双臂十字展开,姿态十分优美地从画面的右上角“飞”向左下角的瞬间,形成有形线条(伸展的双腿)和无

新闻摄影知识点(精)

新闻摄影教程 ?新闻摄影理论 ?新闻摄影技术 新闻摄影理论章 符号学: 涵义:研究符号传达意义的人文科学,涵盖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等。符号学的四对基本概念和关系: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内涵与外延 认知及视觉: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的五个视觉原理:(一)置之不顾;(二)形象/背景;(三)感觉成见;(四)连贯性;(五)距离衰落 视觉教养:是指具有视觉感官的正常人,自觉培养能够辨别、解释、批判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或人工的视觉行为、对象或符号,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 视觉划分:预见性的视觉、好奇的视觉、审美的视觉和创造性的视觉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对比 ?报纸(时效性、内容丰富、简洁、明了、主体突出) ?杂志 ?新闻网站 ?通讯社 ?图片库 ?媒介融合 摄影记者(信息收集、采访、编稿) 人员 新闻摄影工作组成图片编辑(向各版推荐照片、选题策划) 内容采访和编辑

新闻摄影人才应备素质: 1.视觉教养 2.传播意识 3.影像文化与影像传播理论素养 4.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与数字影像传播的知识与技能 5.媒体教养 6.创新思维 7.自由而负责任 8.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新闻摄影的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本质特征之一)、真实性和形象性 真实性:一是个别事实的真实(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性原则),二是总体判断的真实 形象性:形象性的体现必须建立在新闻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 新闻失实: 表现:伪造新闻事实,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导演摆布、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成因: 工作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地赋予新闻图片以意义和内涵 图像编辑软件操作简易,媒介缺乏编辑流程技术监控 新闻摄影采编人员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自律不足,缺乏对造假行为的有力惩处 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 措施: 尽量抓取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的典型瞬间,尽量要自然,避免干预现场和“导演摆布” 新闻摄影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写作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凭空臆造 慎用数码技术修改照片 新闻道德: 内涵: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原则: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原则。 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a)新闻从业者对所从事工作的道德内容的认识和自我评价 b)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对社会和国家的道德情感 c)媒体内部对职业道德操守的落实管理、有力监督和惩处、不断自我检查(二)外部因素 1.媒体市场化操作 2.媒体恶性竞争 3.媒体间相互监督,公众和社会对媒体的监督 肖像权: 内涵: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内容:再现权和使用权 侵权行为: ◆未经被摄者同意,拍摄其形象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 ◆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09年6月16日,德黑兰,大批伊朗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街头进行反政府抗议活动。断续的骚乱一直持续到09年末尾,最新进展是12月7日,8所伊朗大学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与警方爆发了冲突,最终军警向学生开枪。 这是一张抓拍的新闻照片,拍摄者采用的是自然光下拍摄,大全景构图。照片的重心是位于左侧黄金分割点处的火光,前景是奔跑的学生,后景是浓烟笼罩的城市建筑。摄影者注重画幅中的斜线、直线交错,注意光、影的分布。 这张照片旨在体现骚动与混乱,摄影师的照相机不撒谎,它只是忠实的记录了12月7日这天发生的事件的一个瞬间,至于穆萨维的支持者和军警谁对谁错,从这张照片上是无从判断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是迷茫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拍摄人们的面部表情,而是捕捉背影。这些学生奔向的是火光与烟雾,不是太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快门控制拍摄的近景处呼喊男子的表情是不能被识别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不想让政府当局看清这个学生的面容,是一种中立、保护态度。 摄影术是瞬间的艺术,这张图片更多意义上来讲是瞬间的历史。它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伊朗持续了半年“选举事件”的一个侧面。照片中最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信息。看到这张照片,人们无从判断这火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军警扔的燃烧弹,还是示威游行的学生们纵火焚烧的政府官员头像的海报但是,读者们都能看出这火是一种征兆,是冲突不断升温后燃烧起来的,是伊朗内政中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它是一种自由的象征,象征学生们对政府选举的质疑,象征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望,燃起的是人们的希望,所以照片中的人们都奔向那里。也许这火是一种邪恶的元素,学生们被利用,然后无理取闹,破坏了伊朗人们安定的生活,浓烟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一个不安定的魔鬼一直徘徊在德黑兰上空,阻挡光明前进的步伐。 由于摄影师所站的位置,整幅图片在色彩方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左侧偏蓝,象征着冷静与自由;右侧在火光的反映下偏红,预示着血腥与争斗。静止的建筑在画中因人物的运动显得也不安定了,有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 新闻摄影重在抓拍,抓拍要注意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作者抓拍的这个瞬间,信息量充足,几乎不具有主观倾向性,只是向人们客观陈述了冲突升级后的骚乱,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

1月全国自考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摄影试题 课程代码:0065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大众传播活动可以分为视觉传播、听觉传播和_______________传播三种形式。 2.摄影术诞生于___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__国。 3.在第3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杨绍明拍摄的_______________获得了新闻人物系列照片的三等奖,实现了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参加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零的突破。 4.从感色性能上分,黑白感光片有_______________、分色片、_______________三种。5.正确的曝光方法就是根据_______________来控制曝光量。 6.滤光镜的因数主要决定于滤光镜本身的颜色和_______________。 7.用延长显影时间来提高胶片感光度的方法,有一个极限,一般显影时间的延长不得超过原时间的_______________倍。 8.新闻摄影采访的特殊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闻摄影采访是_______________的采访。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北平最后的一瞥》的作者是()。 A.布列松B.王小亭 C.吴印咸D.芬顿 2.每相邻两级光圈系数之间的关系是()倍的关系。 A.一B.二 C.2D.1/2 3.配制黑白显影液时,水温应在()℃左右。 A.52 B.20 C.10 D.100 4.不能单独报道新闻的新闻摄影体裁是()。 A.图片新闻B.专题性摄影报道 C.特写摄影报道D.插图照片 5.根据选择的光圈值给出快门值的自动曝光方式称为()。 A.光圈优先式B.快门优先式 C.程序自动式D.双优先式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842年5月5日,()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 A.达盖尔B.尼普斯 1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案例十二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一、荐语 新闻摄影的内容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会议摄影、领导活动摄影和活动摄影。本讲将采取实例解析的方法,谈谈这三类最常见的新闻摄影。 一、会议摄影 【图1】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一:一维会场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议问题照片,整个会场缺乏空间感,似乎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称之为“一维会场”。

【图2】解决方案:更上层楼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更上层楼”,到高处俯拍。必要时,脱掉鞋子,站在会议代表坐的板凳上去拍。 【图3】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二:曝光不均

这是在会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图片,让编辑很为难。即使要后期花气力调整,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图4】解决方案:慎用闪光 解决方法有二:一是传统相机选用快速胶片或将数码相机调到感光度范围中的最高档;二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用闪光灯时,尽可能采用多个闪光灯同步闪光的方法。

【图5】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三:难识庐山 这是会议人物拍摄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人物低着头,真可谓‘难’识庐山真面目。 【图6】解决方案:耐心等待 耐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方。往往发言者开头时、问题间和结尾处机会最多。

【图7】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四:记录不全 本来可能是幅完整的图片,但由于会议横幅中缺少了两个字,而留下遗憾。 【图8】解决方案:找准角度 解决这类问题,只要心中有整体,后退一步、登高一点、左右挪一挪就成。

二、领导活动摄影 【图9】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一:形象走偏 这是我们常见的领导活动的图片,看似领导在很显著的位置,但他却常常给拍摄者小半个脸,甚至是后脑勺。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word版

新闻摄影图片分析范文_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分析 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研究在文字绝对垄断报纸版面的时代,新闻图片不仅非常“弱小”,而起数量少得可怜。这与中国文化界长期的传统有关,从古到今,中国文人讲求的是“诗言志、文言志”,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才华是看这个人文章写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你画画。而报纸的出现,为文人们提供了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此,文字在报纸中占据了主角。加之摄影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是20 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所以,摄影在新闻传播中长期处于“配角”的尴尬位置。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当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1990 午8 月,当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究会在银川举行的时候,与会者第一次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达成了共识,即从“银川会议”开始,“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才开始真正从一种思路变为全国报纸的实践。可以说这是一次报纸的改革,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报纸这一传播媒介选择了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工具,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功能。 1999 年文艺批评家杨小彦先生在位《天涯》等刊物撰写的三篇文章中,率先使用了“读图时代的到来”这样一种提法。现代社会,图片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报纸杂志中、公交车内、道路两旁,超市里的日用品包装上都有精美的考究的美图,人类生活可谓进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摄影学》对“读图时代”这样定义,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摄影在新闻传播中如鱼得水,体现出其在新闻中的巨大价值。 英文摄影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 phos(光线)和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在玛丽·维纳·玛丽亚(Mary Warner Marien)的《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 年至1990 年间的文化史》中说道“摄影没有单一、清晰的前身,部分原因在与摄影的多种用途不能用统一的定义界定,其困年也许表现在编写它的史前史与历史时所遇到的麻烦上,摄影的诠释主要是依据18 世纪思潮中反复陈述的有关自然性和独创性的复杂观点。在摄影语言中没有一种预备性的原型,如果摄影主要被定义为创造多个副本的手段,那么它的先驱可能在印刷媒体中找到,例如木刻和版画。如果将摄影定义为能精确复制可观察到的现实手段,那么它的选取可能被定义为依据在一个更宽泛的视觉甚至是语言上的光学经验的语言系统中。当把摄影的复制性与精确性都纳入定义时,寻求摄影术的途径可能要到魔术与幻影里去了。

《新闻摄影》教学参考书及相关网站

教学参考书: 林路:《西方摄影流派与大师作品》,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夏放:《摄影艺术概论》,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阮义忠:《当代摄影大师》,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阮义忠:《当代摄影新锐》,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顾铮:《经典摄影赏析》,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巩志明:《中国当代摄影家解读》,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齐洁爽:《新闻摄影传播学》,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理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延百亮:《现代新闻摄影》(第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李培林:《现代新闻摄影-博弈图像时代》,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徐忠民:《新闻摄影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吴建:《新闻摄影教程》,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版 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张蔚飞:《我所理解的新闻摄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汤天明:《摄影艺术概论-超越瞬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曾璜、任悦:《图片编辑手册》,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 肯尼斯?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甘险峰:《中国新闻摄影史》,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 特伦斯?莱特:《21世纪新闻摄影人生存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佳影在线:《数码摄影黄金构图法则成功构图300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葛新德等:《新闻图片剪裁50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陶明:《瞬间?幕后:新华社记者陶明百幅新闻照片聚焦》,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吴国方:《新闻摄影实例谈:一个记者30年的探求与感悟》,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冉玉杰、冉静:《专题摄影:用图片叙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摄影网站 PART 01 专业摄影 1. 美国国家地理 世界上最大的人文地理杂志,其网站有大量精美图片和咨询 https://www.360docs.net/doc/d85317647.html, 2.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官方网站,主要介绍国内外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d85317647.html, 3. 纪实影像 美国加州的一家自然摄影网站,内含大量的动植物摄影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d85317647.html, 4. 中国风光摄影网 中国人自己的风光摄影组织,包括器材知识、图片展示、摄影交流等板块 https://www.360docs.net/doc/d85317647.html, 5. 山脉图像 英国一家专门拍摄山脉的摄影网站,含有大量全景图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d85317647.html,

新闻摄影的种类及文字说明

新闻摄影的种类及文字说明 一.静态新闻摄影 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性质分类 1.可预知新闻:是指事先知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新闻活动.比如说奥运会,国家的大型会议. 2.突发性新闻:不可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的新闻事件.如汶川地震,P93页<拉瓦尔品第的暗杀> 3.非事件性新闻:相对应于事件性新闻,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虽然不是具体的事件,但是可以作为新闻摄影的拍摄内容.P95昔日雨林,今日沙丘.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更深层次的环境恶化. 根据摄影体裁和报道形式分类: 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和插图照片. 一,图片新闻 1,图片新闻是报纸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其典型特征是简洁、率直。多由一两幅图片,配以标题及简短的说明性文字组成。 2,图片新闻对图片的要求是:图片应有高度的概况性和典型性,能够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或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图片新闻是最迅速和简洁的体裁。常用中景和特写镜头来描写事件的细节,以达到准确、细致和及时的报道效果。 3,图片新闻的文字说明要交代图片难以体现的新闻要素,如人物姓名、年龄、身份以及地点、事件的规模,等等。而且文字必

须简短,既有引导读者理解图片的功能,又有交代必要的新闻要素的功能。 4,在报道事件性新闻中,要求图片新闻既要抓住特点又要迅速及时传递。作为“常规”的报道形式,既要求新、求活,又要求准、求快。 图片新闻中对图片拍摄的要求是: 一: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 二:主题形象突出、直观,达到一目了然的视觉传递效果。 三: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 四:要重视文字的作用. 要求摄影记者快速调动全部的能力和精力来对付每一个镜头,既要思路清晰、眼光敏锐,又要动作敏捷、技术精熟,才能拍到和拍好图片,并进而写好图片说明。 二,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 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于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摄影报道。 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的特点: 1,特写性新闻图片用典型细节来表现和概况新闻事件。特写镜头具有的“局部放大”和“拉紧拉近”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2,特写性新闻图片抓住富于个性的特征和从富于个性的角度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新闻摄影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法国宣布“达盖尔银版法”摄影术诞生是在( C、1839年8月19日) A、1816年8月19日 B、1826年8月19日 C、1839年8月19日 D、1841年8月19日 2、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 D、《汉堡大火废墟》) A、《窗外景色》 B、《巴黎寺庙街》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3、人类首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是在( C、1902年) A、1888年 B、1892年 C、1902年 D、1908年 4、最早用照片代替绘画刊登在画报上的是( D、《伦敦新闻画报》) A、法国《画报》 B、《时代》画报 C、《莱比锡画报》 D、《伦敦新闻画报》 5、1902年梁启超最早使用照片创办的报纸是( A、《新民丛报》) A、《新民丛报》 B、《世界》画报 C、《图画时报》 D、《神州日报》 6、中国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成立于(D、1952年) A、1945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7、布列松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总结,出版了( A、《决定性瞬间》) A、《决定性瞬间》 B、《瞬间决定论》 C、《决定瞬间论》 D、《瞬间决定性》 8、世界新闻摄影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 C、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9、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在( C、1958年) 10、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的第一支新闻纪录电影队伍是在( B、抗日战争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初期阶段 11、2005年7月7月,伦敦“连环爆炸案”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最佳图片,这组照片拍摄的方法是( 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A、专业摄影记者现场抢拍 B、业余爱好者用手机拍摄 C、业余爱好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D、专业摄影记者用摄像机拍摄后截图 12、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能够连续拍摄的(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