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活血汤
头痛1年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头痛1年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导读:刘某某,男,14岁,头痛1年,2015年5月19日初诊。
头痛1年,久用中药、西药无效,自述睡眠欠佳,舌暗紫,有瘀斑,脉涩。
处……
刘某某,男,14岁,头痛1年,2015年5月19日初诊。
头痛1年,久用中药、西药无效,自述睡眠欠佳,舌暗紫,有瘀斑,脉涩。
处方: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1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甘草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10克,白芷40克,石菖蒲10克,川羌活5克,元胡30克,蔓荆子20克,菊花10克,藁本15克,鸡屎藤10克,鼠妇30克,炒枣仁100克,夜交藤100克,龙眼肉30克,核桃3个捣碎为引。
7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5月26日):头痛、睡眠明显好转。
效不更方,继服前方7剂,愈。
按:血府逐瘀汤和通窍活血汤均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其中,血府逐瘀汤为治疗头痛之主方,张士舜先生称之为君方;通窍活血汤为臣方,协助君方加强活血祛瘀之效,其主药麝香可用石菖蒲、白芷、羌活代。
元胡、蔓荆子、菊花、藁本、鸡屎藤、鼠妇止痛,共为佐药;因患者头痛伴有睡眠不佳,故加炒枣仁、夜交藤以改善睡眠;核桃为使药,引药入头。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之功效。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通窍活血汤加减在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方面的临床疗效。
通过病例回顾与疗效观察,分析通窍活血汤在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引言脑外伤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此类疾病。
本文旨在观察通窍活血汤加减在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近三年内我院收治的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共计120例。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通窍活血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治疗周期为一个月,期间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治疗效果。
3. 评价指标: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头痛、头晕症状的改善率达到85%三、结果(续)2. 疗效分析: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发现通窍活血汤加减在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其中,头痛、头晕等症状的缓解率较高,显示出通窍活血汤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脑部压力、促进脑功能恢复方面的积极作用。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微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但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经过适当的药物调整和饮食指导,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四、讨论1. 通窍活血汤的作用机制:通窍活血汤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通过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等作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脑部压力,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同时,该方剂还能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 通窍活血汤加减的灵活性: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
这种灵活性使得通窍活血汤在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方面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疗效。
通窍活血汤对于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窍活血汤对于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在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40例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在接受相同临床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同时采取服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CT复查,观察组血肿吸收也更为明显(P<0.05)。
结论:通窍活血汤可显著提高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有助于血肿的吸收,值得推广。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性;疗效;血肿吸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临床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老年人[1]。
多数常有头部轻微外伤史,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硬膜下血肿的不断增大,出现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癫痫等症状。
未经影像检查确诊,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常需要CT或MRl确诊。
确诊患者往往需要采取手术引流[2]。
有研究报道[3],对于术后患者配合中医药汤剂可以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助于患者血肿吸收与恢复。
介于此,本研究将通窍活血汤运用于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具体过程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60~82岁,平均(70.28±6.33)岁。
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61~83岁,平均(70.45±7.12)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接受相同的临床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通窍活血汤治疗:赤芍10 g,川芎10 g,红花10 g,桃仁15 g,红枣10颗,鲜生姜3片。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颅脑外伤后头痛32例

因各种原 因不能配合治疗者 ; ⑥观 滓 , 再将麝香 ( 娟包 ) 入酒 内, 再煎 每 日1 剂, 分早、 晚2 次 口服。 察期间接受其他疗法影响疗效者 。 两沸 , 两组治疗 1 O 天 为1 个疗 程 , 疗 2 治疗 方法 程之间间隔2 天,观察3 个疗程 , 随 个月。 2 . 1 对 照组 予常规西药 口服治 访 3 疗。 谷维素2 O l l l g , 每 日3 次; 维生素 B 。 2 0 m g , 每 日a S; 疼痛发作时临 3 疗 效观 察 . 1 疗效标 准 参照国家 中医药 时口服双氯芬酸钠胶囊 ( 商品名 : 3 英太清 , 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 管理局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标准》 进行疗效 判定 。痊愈 : 头 司, 国药准字H 1 0 9 6 0 2 1 7 ) 0 . 2 g 。 2 . 2 治疗组 予 中药 口服治 疗 。 痛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无复发 ; 治疗原则 : 活血化瘀 , 疏通经络 ; 主 显效 : 头痛症状 明显减 轻 , 每月发 方: 通 窍活血汤加减 。处方 : 赤芍 作 时间缩短或次数减少 2 / 3 以上 ; l 0 g , 川芎1 0 g , 桃仁1 2 g , 红花1 5 g , 有效 : 头痛症状减轻 , 每月发作 时 老葱1 O g , 生姜1 0 g , 大枣5 枚, 麝香 间缩短或次数减少1 / 3 以上 ; 无效 : 0 . 1 5 g( 包煎 ,或用石菖蒲 1 2 g 代 头痛症状无减轻。 替) , 黄酒2 0 0 m l 。随证加减 : 前额 3 . 2 统计 学方 法 采用 S P S S 1 9 . 0 疼痛加葛根1 0 m g ;巅顶疼痛加吴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 等级资 i d i t 检验 , 以P< 0 . 0 5 为差 异 茱萸 1 0 m g ; 枕部疼痛加羌活1 2 m g ; 料采 用R 两侧疼痛加柴胡6 n a g 。煎服法 : 用 有显 著性 。 黄酒2 0 0 r n l , 将上药煎至 1 5 0 m l , 去 3 . 3 结 果 两组疗效 比较见表1 。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1】1.通窍活血汤乃治疗头面部瘀血神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方歌为: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是治咽喉部瘀血的良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甘草,生地,柴胡,桔梗,玄参。
方歌为: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心胸中瘀血奇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生地,柴胡,牛膝,桔梗。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善治疗瘀血在膈下,即肝胆经所过的两胁部,周围痞胀不舒。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五灵脂,延胡索,香附,牡丹皮,乌药。
方歌为: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乃治疗血瘀少腹及下腹部的妙方,也是女人调经种子的要方,一般在月经当天服,连服3~5付,能令少腹子宫内瘀血因势下导,便于推陈出新。
方为: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蒲黄,没药。
方歌为: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种子安胎第一方)6.身痛逐瘀汤是治疗周身经络血脉被瘀血阻闭的效方,不管是肩痛,臂痛,指痛,腰痛,背痛,腿痛,甚至是周身风湿痛久不愈,只要是瘀血阻滞,皆可用此方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甘草,五灵脂,香附,川牛膝,羌活,秦艽,地龙。
方歌为: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2022年3月23日;第1页共1页。
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观察治疗5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7岁。
对照组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9.1岁。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学》[1]眩晕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扑倒。
②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窍型,症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③符合《神经内科学》[2]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④彩色颈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⑤头颅CT或MRI正常或有病灶不能解释上述症状。
⑥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及有出血倾向且凝血指标异常者。
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地芬尼多片25mg,1日3次,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红花6g老葱6g丹参15g黄芪20g桂枝9g天麻15g生姜9g大枣6g。
以上药物水煎服,取汁300ml冲服麝香0.1g,每日1付,分2次口服。
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均无变化。
3.2 结果(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4 讨论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
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内,两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
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
正常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为200毫升/分钟,相当于全脑血流量的1/5。
当各种病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其表现以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
通窍活血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1例

通 窍活 血汤 加 昧治疗 椎基 底 动脉 供 血不 足 性 眩晕 3 例 1
孟 小丽 河 南省郑 州市 第九人 民 医院 中医科 (7 0 3 4 05 )
摘 要 目的 : 察益 气 活血 、 窍 定 眩类 中药 治疗椎 基 底 动脉 供 血 不足 性 眩晕 的功 观 通
7 9岁 , 均年龄 6 平 1岁 ; 程 在 2 5 。诊 断标 病 ~1 年 准: 本组病 例诊 断均 经颅 多普勒 检查 , 提示有 椎基
底 动脉供 血不 足 。 流变 学检查 、 血 颈椎 x线检 查 ,
以排除颈椎 骨质增 生 或骨刺 形成 。 头颅 C T扫 描 , 以排除脑梗 死及脑 肿瘤 。 电 图以排 除心脏病 。 心 无
无效 1 , 例 总有 效 9 。 中有血 管 痉挛 ( 多普 7, 其 9 5 痉挛 解 除 ; 血 有
液 粘度 升高 ( 流变 学提 示 ) 1例 , 血 2 治疗 后 有 4例
颅外 伤及其 他全身 性疾 病性 头晕病 史 。属肝 阳上
土 茯苓 清 热解 毒 ; 苡 仁 、 灵仙 、 己活 血祛 风 薏 威 防 除湿 , 宣痹 止 痛 ; 苍术 、 黄柏 、 牛膝 为 三妙 散 , 治 专
气化 功能下 降 , 湿浊 排泄缓 少 , 使 加之平 素恣食 膏
粱 厚 味 , 湿热 内生 , 热之 邪 流注 经 络 , 于 关 使 湿 舍
缓解程 度分 为 3 : 愈 : 换 头位 时无视无 物旋 级 痊 变 转或晃 动 , 随症 状消 失 。好转 : 伴 静止 时但 头位变 动无视 物旋转 或晃 动 , 变 换头 位 时可诱发 , 但 且存
在部 分 伴 随症 状 。无 效 : 晕及 伴 随 的症 状元 改 眩
《通窍活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血瘀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临床研究》

《通窍活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血瘀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临床研究》一、引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血瘀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
血瘀证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内生,而认知功能障碍则是患者思维、记忆、注意等认知功能受损的表现。
通窍活血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瘀证及相关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通窍活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血瘀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高血压脑出血血瘀证患者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
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诊断和筛选,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通窍活血汤的配方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药材,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8周的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
采用神经心理测试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工具进行评估。
三、研究结果1. 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接受通窍活血汤治疗后,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均有明显提高。
神经心理测试量表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肢体肌力、感觉功能、共济运动等方面的表现均有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更快,恢复程度更高。
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情感状态等方面的表现均有明显改善。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窍活血汤对高血压脑出血血瘀证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窍活血汤
【来源】弘《医林改错》卷上。[1]
【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 老葱3根(切碎) 鲜
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用法】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
服。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
【主治】偏头痛,日久不愈,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
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用黄酒半斤(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2两,不可少),煎前7味至1钟,去滓,入麝香再煎
2沸,临卧服。大人每日1付,连吃3付,隔1日再吃3付;若7-8岁小儿,两晚吃1付;
3-4岁小儿,3晚吃1付。麝香可煎3次,再换新的。头发脱落,用药3付发不脱,10付必
长新发;眼疼白珠红,无论有无云翳,先将此药吃1付,后吃加味止痛没药散,1日2付,
2-3日必全愈;糟鼻子,无论20-30年,此方服3付可见效,20-30付可全愈;耳聋年久,晚
服此方,早服通气散,1日2付,20-30年耳聋可愈;白癜风、紫癜风,服3-5付可不散漫,
再服30付可痊;紫印脸,如3-5年,10付可愈,若10余年,20-30付必愈;青记脸如墨,
30付可愈;牙疳,晚服此药1付,早服血府逐瘀汤1付,白日煎黄芪8钱,徐徐服之,1日
服完,1日3付,3日可见效,10日大见效,1月可全愈;出气臭,晚服此方,早服血府逐瘀
汤,3-5日必效;妇女干劳,服此方3付或6付,至重者9付,未有不全愈者;男子劳病,
轻者9付可愈,重者18付可愈,吃3付后,如果气弱,每日煎黄耆8钱,徐徐服之,1日服
完,此攻补兼施之法;若气不甚弱,黄耆不必用,以待病去,元气自复;交节病作,服3付
不发;小儿疳证,用此方与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3方轮服,未有不愈者。[1]
1.中风:用通窍活血汤治疗中风34例。其中脑溢血14例(均经西医抢救和治疗3-7天,病
情已相对稳定,没有继续恶化)、脑血栓形成20例。其临床表现:浅昏迷9例,失语14例,
语言障碍14例,二便失禁17例,半身不遂34例。均予赤芍9g,川芎9g,红花9g,红枣10
枚,鲜生姜3片,老葱3根,冰片0.1g,黄酒1钟。加减法:若见气虚者,加黄芪60g;阴
虚者,加玄参20g,生地30g;肝阳上亢者,加羚羊角粉0.3g,石决明30g;风盛者,加僵蚕
9g,天南星9g;兼腑实者,加小承气汤。本组14例出血性中风从发病3-7天开始服中药治
疗,基本恢复率为78.5%;而20例缺血性中风病例病程较长,基本恢复率为65%。
2.白癜风:作者应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白癜风128例,其中110例治愈(病变部位颜色恢复正
常),18例也有不同程度好转,疗效满意。[1]
1.《医林改错评注》: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
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药物之性。其中麝香味辛性温,功专开窍通闭,解
毒活血(现代医学认为其中含麝香酮等成分,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
具有一定抗菌和促进腺体分泌及兴奋子宫等作用),因而用为主要药;与姜、葱、黄酒配伍
更能通络开窍,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从而使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更能发挥其活血通络
的作用。
2.《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妇女干血劳或小儿疳证,都因瘀血内停,新血不生所致,必须活
血化瘀,推陈致新。本方用活血通窍之品治疗劳症,深得此法。方中麝香为君,芳香走窜,
通行十二经,开通诸窍,和血通络;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为臣,活血消瘀,推陈致新;
姜、枣为佐,调和营卫,通利血脉;老葱为使,通阳入络。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窍之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