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名文化探析
从海宁方言地名看方言演变及历史文化

从海宁方言地名看方言演变及历史文化作者:王怡宁宋涵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7期摘要:地名是一个地区语言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
本文结合海宁地区现存的方言地名,从分析“圩”“籪”“罅”等地名汉字入手,对当地方言演变及其历史文化等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方言地名;海宁;地名文化地名是人类对单个地理实体逐一赋予的称谓。
地名蕴含着许多地理文化和人文文化信息,又具有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语言活化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嘉兴市南部,东接海盐,西邻余杭,是杭嘉湖平原著名古镇之一,海宁话是浙北吴语中有特色的重要次方言,保留了较多古音特色。
地名一代代传承、修改,积淀了较多的历史层次,故方言地名研究有助于挖掘语言底层,丰富现有的音韵研究,并用来更好地进行文化宣传。
一、海宁地名中的通名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共同组成。
如“海宁市”,“海宁”二字为专名,“市”就是通名。
通名常指地名中用来表示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海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决定了其地名中带有显著的江南水乡特色,保留在方言地名中的通名是我们认识海宁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圩[wéi],《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如下:1.南方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称圩。
以圩所围的田也叫圩。
2.围子。
围绕村庄的障碍物,用土石筑成,或用密植成行的荊棘编成。
围墙内的村庄也叫圩。
海宁保留有不少带“圩”字的地名,如东独圩、钱家圩、老木圩山等。
根据《浙江省海宁县地名志》中的记载,“老木圩山”别名“老木鱼山”,因旧时村中寺庙有佛家法器木鱼而得名。
③后来因为“木圩”与“木鱼”在海宁方言中同音讹误为今名。
那么为什么当地村民会用“圩”来代替更常见的“鱼”呢?从一组数据入手分析,浙江省内包含有“圩”字的地名共有510个,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嘉兴(257个)、湖州(142个)以及丽水(68个)三个市。
可见“圩”。
宁波城地名总体规划

宁波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汇报宁波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根强(二00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尊敬的立国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把宁波市地名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编制背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需要。
2005年,民政部和浙江省民政厅部署启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地名规划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名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
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道路、桥梁、建筑物(群)等各类地名迅速增多,由于管理体制和地名工作的特性,地名主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情况,从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地名命名、使用当中事实上的无序状态,对地名的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
——地名命名要求具有前瞻性。
地名命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遵守相关法规政策,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还要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要做好地名工作,改变地名使用中的随意性,从根本上解决地名命名管理服务工作的滞后状况,必须对城市建设中将要产生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的规划。
二、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提性研究,确定规划文本和图集框架。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实地踏勘,形成规划讨论稿。
第三阶段: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
第四阶段:专家评审,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规划思路立足宁波港城、商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继承和弘扬宁波传统地名文化,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丰富地名内涵,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城市地名网络体系,促进城市地名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基本框架规划范围以《宁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为依据,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
规划导则部分由通名规划、专名规划、地名标志规划、地名优化规划、地名文化保护规划、地名管理与政策建议组成。
【谜语大全】浙江地名谜语及答案

【谜语大全】浙江地名谜语及答案浙江地名谜语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谜语形式,通过对地名的解读和象征,增加了谜语的趣味性和地域文化的表达。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浙江地名的谜语及其答案。
一、嘉兴市1. 谜语:三味街、四味湾,大河边上小船船。
猜一地名。
答案:秀洲区2. 谜语:有六还有七,捉鸭走起舞,猜一地名。
答案:海宁市二、金华市1. 谜语:行咦行咦水漫漫,飞溅五丫夜又寒,猜一地名。
答案:婺城区2. 谜语:千年的枫枣放光彩,猜一地名。
答案:兰溪市三、宁波市1. 谜语:一根银筷大海游,吃饭用它却不求,猜一地名。
答案:慈溪市2. 谜语:名师显密密踪寻,喝水问人话飘金,猜一地名。
答案:奉化区四、温州市1. 谜语:东湖南山伯相逢,四季绿崭崭脱贫,猜一地名。
答案:洞头区2. 谜语:三山及水化身魔爪,猜一地名。
答案:苍南县五、绍兴市1. 谜语:黄泉美丽乌鹊栖,冠字隐去尘土遗,猜一地名。
答案:柯桥区六、台州市2. 谜语:古镇吴越各一番,千年蠡湖泊中骂浑,猜一地名。
答案:天台县七、舟山市1. 谜语:星星一碟人一家,猜一地名。
答案:定海区2. 谜语:一城双岛命运久,舟山桥下见孤舟,猜一地名。
答案:舟山市此外还有许多与浙江地名相关的谜语,每一道谜语都蕴含着对地名的理解和对当地文化的表达。
希望这些谜语能够给大家带来乐趣,同时也能增加对浙江地理文化的认识。
谜语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猜谜,不仅能够锻炼智力,增加乐趣,还可以加深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谜语这种形式,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地域文化。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一、华北地区北京:在古代曾称为燕京、幽州、大都等。
天津:古称直沽寨、海津镇。
河北:石家庄:原名石门。
保定:曾名保州、上谷。
唐山:古代多为边镇之地,名称多变。
山西:太原:古称晋阳。
大同:曾为云中。
运城:古名河东。
内蒙古:呼和浩特:旧称归绥。
包头:原名九原。
赤峰:曾称昭乌达盟。
二、东北地区辽宁:沈阳:旧称奉天。
大连:原名旅大。
鞍山:历史上曾名鞍山镇。
吉林:长春:旧称新京。
吉林市:原名吉林乌拉。
黑龙江:哈尔滨:原名阿勒锦。
齐齐哈尔:旧称卜奎。
三、华东地区上海:古代只是一个小渔村,没有特别知名的古称。
江苏:南京:古称金陵、建康。
苏州:曾名姑苏。
无锡:旧称梁溪。
扬州:古有广陵、江都之称。
浙江:杭州:古称临安、钱塘。
宁波:曾称明州。
温州:旧名永嘉。
安徽:合肥:古称庐州。
芜湖:历史上有鸠兹之名。
安庆:曾为舒州。
福建:福州:旧称闽都。
厦门:历史上称嘉禾屿。
泉州:古名刺桐城。
江西:南昌:古称豫章、洪都。
九江:曾名江州。
赣州:旧称虔州。
山东:济南:古称历下、历城。
青岛:原名胶澳。
淄博:曾名淄川。
四、华中地区河南:郑州:古称管城。
洛阳:曾称洛邑、神都。
开封:旧称汴梁、东京。
湖北:武汉:古代有江城之称,武昌、汉口、汉阳曾各自有其名。
襄阳:原名襄樊。
宜昌:古称夷陵。
湖南:长沙:古称潭州。
衡阳:曾名衡州。
岳阳:旧称巴陵。
五、华南地区广东:广州:古称番禺。
深圳:古代只是边陲小地,无著名古称。
珠海:原名香山镇。
广西:南宁:古称邕州。
桂林:曾名始安。
柳州:旧称龙城。
海南:海口:古代无特别知名的古称。
三亚:古称崖州。
六、西南地区四川:成都:古称益州、蓉城。
绵阳:原名涪城。
自贡:旧称自流井。
重庆:曾名江州、渝州。
贵州:贵阳:古称筑城。
遵义:旧称播州。
云南:昆明:古称昆州、拓东城。
大理:曾名叶榆城、羊苴咩城。
西藏:拉萨:古称逻些。
七、西北地区陕西:西安:古称长安、镐京。
咸阳:曾名渭城。
宝鸡:旧称陈仓。
甘肃:兰州:古称金城。
宁波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问题探析——以宁波市慈城古镇为例

韵 的千 年 慈城 走 向 国际 ,使 久远 的 慈 城 文 化远 扬 广 播 , 任
“ ” “ ” ,单 纯 译 为 “ h s c n n m ” ,不 字 号 t e e od ae
重 而 道 远 。 而 这 一 的 首要 任 务 就 是 做 好 旅 游 景 点 外 宣 英 但 会造 成文 化缺 失,也 会让 读 者产 生疑 惑 ,生活 中为什 切
和 不 正 确 的译 文 不 仅 使 国外 游 客 困惑 ,而 且给 他 们 提 供 了
除 了 用 词 不 当 , 翻 译 文 本 在 短 句 上 也 存 在 很 多 错 译 问题 ,而 且 错 误 主 要 集 中 在 几 篇 译 文 中 。可 归 结 为 中 式 英
错 误 的 信 息 。这 曾来 到 宁 波 的 游 客 是 传 播 宁 波 文 化 的使 语 、 误读 、语 言累赘 等 类 型 。
关键 词 :慈城 外 宣英语 简介 景 点翻 译
一
、
引言
者 , 当他 们 带 着 错 误 的 信 息 回 国时 , 也 就 将 错 误 的信 息 传 慈 城 景 点翻 译 文 本 中错 译 范 围 不 仅 包 括 “ 元 ” “ 状 进
宁 波 的 旅 游 业 对 城 市 建 设 与 规 划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播 了出 去 。
的意 义 。
例 ( ) 、 ( ) 是 典 型 的汉 语 句 式 , 要 译 好 这 些 句 子 2 3
的确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 但 即 便 做 不 到 文 体 与 内容 协 调 统 一 , 译 者 至 少要 保 证 译 文 的 接 受 度 与 可信 度 。 2 )误 读
( )方 山京 ( 1 — 6 1 1 1 2 5 2 5)字 子 高 , 号堰 庵 , 南 宋 景
地名的分类

地名的分类1.前言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具有定位性、指向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地名的命名与一些自然、人文事物是有一定的关联,本文将地名的命名大致划分两大类:一类是因自然因素而得名,一类是因人文因素而得名。
2、因自然因素得名的地名2.1方位地名古人选择的居住地大多依山傍水,对地理实体的命名也会选择特定的地理位置。
我国古代就有“山南水北谓之阳”,“高为上,低为下”等命名原则。
地名中有很多含有方位词,如“北京”、“南京”、“河南”、“河北”等,像这样由方位词东、西、南、北、中、阴、阳、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源、临、浦、滨等加上专有名词组成的地名,就是方位地名。
2.2地形地名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以地形命名的地名数量很多。
表示地形通名的如:山、峰、岭、冈、崮、丘、隰、源、坪、坝、甸、坡、岛、屿等。
如:马鞍山、横峰、黄冈、虎丘等。
2.3水文地名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以水命名的地名数不胜数。
因河流而得名如:黑龙江、漠河、沁水、洛川、贵溪等。
因湖泊命名的如:青海、博湖、洪泽等。
因水清浊而得名,如浊水溪、清水河;因水面大小而得名,如湖口、泉州、井研等;因水的深浅而得名,如深溪、深泽等;因水的温度而得名,如温泉、凉水等;因水的盐碱度得名,如淡水、咸水沽等;因河流的曲折而得名,如玛曲、河曲等;因水的颜色而得名如红河、黄河等。
还有以其他水体通名得名的地名如:清涧、琼海、甘泉、灵井、深圳、梅渚等。
2.4气候地名我国气候特征复杂多样,因气候得名的地方也很多。
如永春县、恒春县、温州等、凉山等,这些地名概括了该地的气候特色。
除了地名中有表示气候的冷、热、寒、温以外,许多地名还有表示气候特色的雅号。
如:哈尔滨因严冬长寒有“冰城”之称,重庆因雾多而有“雾都”之誉;拉萨是我国的“日光城”等。
2.5土壤地名因土壤的颜色而得名,使我国的地名也呈现五颜六色的特点。
红(赤)色是三原色之一,我国红色地名丰富多彩,几乎各地都有红色地名。
风平浪静(猜一中国地名)的谜底是什么

风平浪静(猜一中国地名)的谜底是什么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风平浪静(猜一中国地名)的谜底,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风平浪静(猜一中国地名)的谜底风平浪静(猜一中国地名)——宁波宁波的生活习俗1、清明节期间,宁波市民将上山采摘艾草,回家包青饺和清明麦果。
糯米的香味充满了草的味道,给节日增添了一份思念。
2、除夕夜,大堂或入口处贴年画、春联、吉祥字。
尤其要注意的是,宁波旧俗中的“福”字不能倒贴。
福若三畜五畜,屠宰鸡鹅应注意尾部留有几根长发。
鲤鱼必须活着,在祝福结束时被释放。
3、中秋节,宁波一带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期间还有请月姑、烧斗香、龙舟竞渡、放船灯等活动。
4、元宵节,农历正月十四晚上,瑶西瑶北边的农民们系上火把,用害虫照亮他们的田地。
女人有邀请“浴室里的女人”的习俗(厕所之神)。
瑶南山有祭祀“仙女”的习俗。
5、春节,零时正,放开门炮,祭天地神,早食豆茶、汤圆、年糕、粽子,谓之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
春节那天一早祭祖、拜坟岁。
6、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节前,亲朋互赠月饼等礼品,是夜,合家团聚室外吃月饼、水果赏月,有的还备酒菜酌饮。
宁波人兴集体赏月。
宁波十大特色美食1、宁波汤圆去对于这种白白胖胖的萌物,自诩吃货的你怎么能错过?来宁波的游客也是必吃一碗宁波汤团,才叫来过一次,可见汤团对于宁波的重要性了。
2、海鲜海鲜就更不用说啦,各种新鲜海货,清蒸味道最棒。
3、宁波年糕宁波年糕可是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呢,过去过年才吃的主食,现在已经是饭桌上的家常菜了,烤菜年糕、烤年糕、炸年糕、年糕青蟹,不论是做主食还是点缀,都是一道美味。
4、油赞子跟麻花有什么区别?第一次见到这种食物的外地人恐怕会问这种问题,大甬哥其实也很迷糊。
海苔口味真是香,让众多宁波人如此痴迷。
5、千层饼并不是那种常做早餐的千层饼,这种溪口千层饼用圆圆的.烤炉烘出来,绿色的是苔菜味,白色的是芝麻味,现烤现卖的千层饼入口松脆口齿留香,保质期也挺长,用来当礼物正合适。
奉化地名文化初探

奉化地名文化初探作者:樊瑛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2期[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而地名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小个类别。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换而演变。
地名又是组成历史精髓的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奉化地名也蕴含着丰富的当地文化,反映了奉化所特有的文化意蕴。
从地理地貌、历史事实、宗族观念、宗教文化等方面来体会奉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地名奉化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88-04樊瑛(1990-),女,浙江宁波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
研究方向:语言论。
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是很密切的。
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显现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
地名可以是城市、镇、乡名称,也可以是街道、桥梁、建筑物、名胜古迹名称,还有其他大量的简称、别称、雅称等。
有的地名则经过多次变更,每个地名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故事。
地名不仅仅只是一个标志,它还承载着人文历史,更蕴含着许多奇闻趣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间万物都在变化发展,而地名也根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进行不断的变迁。
一、体现地形地貌奉化的地形主要以山水为主。
山多西南来,水多东北去,溪河盘旋,地形复杂。
西部处于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交接地带,多高山峻岭。
东北部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属宁绍平原、浙东丘陵和滨海港湾区,是水稻和经济作物重要种植区。
沿象山港尚有小块狭长低平地带。
河流属山溪型,剡江、县江和东江俱源于西南山区,循山而下,流归东北部,至江口同入奉化江,为潮汐所吞纳。
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
(一)反映与山有关的地名奉化地名中,很多都是与山有关,如:山、岙、岗、岳、岩、峒、峙、峡、崖、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 2013年1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iiang Wanli Universi Vo1.26 No.1
January 2013
宁波地名文化探析 徐雪英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宁波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宁波城市凝固的自传。不但反映宁波古代历史事实及社会经济情况,而且也是宁波人民生存 环境的见证。是记录传承宁波乡土文化的桥梁。研究宁波地名,对正确解读古代宁波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和乐趣。 关键词:宁波;地名;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13)01—0051—05
地名指地方的名称。是人们赋予特定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不但是地理的反 映。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不但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图腾宗教,还能反映这个民族人们特有 的道德观念、理想愿望、社会心理等,能较好地保存这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事实上,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类许多古文化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地名中遗存的些许文化信息对后人而言是弥足珍贵的。所以 牛汝辰先生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开门见山论述说:“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沈锡伦先生也在《中国传统文化 和语言》中论述:“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透过地名的宏观文化考察,人们能 获得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地名研究能重现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历 史面貌。”所以从某种角度说,地名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宁波地名也不例外,它承载着宁波地 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忠实地记录着宁波地区社会历史及自然演变的痕迹。研究宁波地名。能让我们从 另一种视野了解宁波地区曾有过的文化历史。
1 宁波地名是宁波古代历史的凝固自传 1.1 地名反映宁波古代政区演变情况 宁波位于东海边隅,依山傍海、雨量充沛,不但气候宜人,还食物充足,所以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 有原始古人居住。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文 化晚期遗存在宁波屡有发现,据《宁波通鉴》公布的统计数有19处之多。《名胜志》里记载“夏禹时有堇子 国”,这是最早见于志书的宁波地名。春秋时,鄞、句章等宁波县名已见史籍。《国语・越语上》有“句践之地, 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之句。据专家考证,这里的“鄞”为越语,史籍中流传的以 赤堇山名县之说仅为后人推测,其义查无实考。“句章”一名也如此。虽然《后汉书》引《十三州志》对该词源 解释道:“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日句章”。但据谭 其骧等专家考证,现在江浙地区以“句、于、故、余、无、乌”等词作为地名的大都为古代吴越语地名遗留,其 义已无法考证,所以《后汉书》的解释还值得商榷。虽然“鄞”、“句章”这些古县名的命名根源已难查寻,但 它们却像活化石一样把宁波几千年前的古县邑名给保留下来,让后人得以一窥它们神秘的踪迹。 宁波地名不但保存着宁波古县邑的零碎信息,还保存着宁波古代地方行政体系的点滴资料。仔细分
收稿日期:2012—09—25 作者简介: ̄(1971一),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宁波地方文化。
・ 51 ・ 2013年1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析研究它们,就可以粗略了解宁波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概况 秦一统中国后,废除国野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公元前222年,他在宁波地区设置鄞、郧、 句章、余姚4个县(其中秦设耶、余姚的说法为史家所怀疑,有人认为这两县应是西汉政府所设)。县下面 还分别设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大致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秦朝这种乡里地方行政体制对后世影响很 大。后来各朝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汉朝在秦朝基础上细化亭下基层组织。各县 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增设里、什、伍。唐代更为完善,县下设有乡、里、村、保、邻五级组织。发展到北宋, 更具监督管理实效的保甲法开始推行。明清两代也基本沿袭这个制度来管理地方百姓。只有元代例外,元 代为蒙古人统治,城市实行隅坊制,农村实行乡都制,每乡50农户为一社,耕田处在同一张土地分布图上 农户为一图,处于同一张总图上的为一都,给中国农村留下不少社、图、都等甚有意思的组织称谓。1908 年后,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区、乡(镇)、村建制开始正式实施,影响至今。宁波现还遗存着不少反映命名 时农村行政级别的地名,笔者曾在《鄞州地名文化探析》一文中以鄞州区地名为例论述过:鄞州有“五乡”、 “五都王”、“栈里”等,这些地名反映了古代农村的行政体系。“五乡”原名“五乡碘”,因为这个地方过去曾 造有5座碘闸,分别蓄泄鄞县东部5个乡镇的水流,故名,后来简称成“五乡”。“五都王”古代地属鄞县东 部第五都,是因地属和姓氏得名。“里”在古代是一个基层行政组织名称,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栈里”就 是鄞州古林镇的一个自然村,鄞州其他乡镇的“瓦屋里”、“乔里”、“横里”、“让里”等如此,都是以“里”这 个基层行政组织称谓命名 1.2地名反映宁波古代社会经济活动 地名不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反映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面镜子。宁波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唐以 后工商业逐渐发达。至今在宁波城乡各地,还遗存着许多以古代行业物产命名的地名,如城区的“药行 街”、“米行街”、“战船街”、“铸坊巷”等,是宁波古代城市经济繁荣的体现。而在宁波乡村,由于地域特征独 特,物产品种多样,因此宁波乡村行业物产类地名内容更丰富,地域化特征也更明显。 如“咸祥”。咸祥是鄞州东部海边的一个重要乡镇,大约在南宋时形成聚落,百姓多为盐民,靠煮盐为 生,是宁波古代重要的盐产区。“咸祥”即从“盐场”的谐音转化而来,反映出宁波沿海地区独特的地域物产 和经济活动。 又如“上林湖”。汉至唐代上林湖已有古窑群,统称“越窑”,后因为把贡品献送到皇帝的“上林苑”, 当地百姓就把“越窑”称为“上林窑”,把产窑地统叫上林,湖也叫做上林湖。宁波其它也曾分布过大量窑 厂.如慈溪鸣鹤的“瓦窑头”、观城的“古窑浦”、鄞州的“埕窑”、“平窑”等,反映了古代宁波地区陶瓷业的 发达。 再如“茶院”。宁波采茶历史悠久,百姓亦有嗜茶之风。故山地多茶山,制茶业发达。“茶院”乡位于宁 海县东部,以乡政府驻地得名。因地近茶山,原多茶林,故当初称所居庭院为茶院,后遂做村名。 发达的丁商业促使市集贸易的繁荣,这可以从宁波一些以市集命名的地名中得到佐证。如“梅墟”。 “梅墟”现属宁波高新区,传为由东汉著名隐士梅福后裔聚集之地,因人口鼎盛,常于此集市交易,故名。义 如鄞州的“横街”、“直街”,余姚的三七市,宁海的一市,慈溪的范市等均以当地市集之所或市集时间命名, 从一个侧面反映宁波古代城乡经济的繁荣。 1.3地名反映宁波古代历史事实 宁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曾有大大小小历史事件发生。有些事件会在地名中得到 反映.比如“筱墙巷”就记录东晋孙恩起义事件。同时一些历史事实也能通过地名得以保存,为现代人所认 识 上文提到的“药行街”、“咸祥”、“茶院”等地名,不但能反映宁波古代经济物产类型,也能反映宁波古代 经济发达之水平。同时宁波现存地名中还能反映古代官职、官署名称和宗教祭祀场所。如“尚书街”、“马衙 街”、“崔衙街”、“孙祠巷”等。慈城的“民生路”、“民族路”、“民权路”、“三民路”显然记录着三民主义时期慈 城人追求自立自强的决心和意志。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类路名更多,如现在的“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就 是为庆祝人民翻身获解放而名。
・ 52 ・ 徐雪英:宁波地名文化探析 第l期 1.4地名反映古代宁波军事战争情况 宁波沿海地区有不少以“卫”命名,“卫”是古代防卫系统的军事重地,卫下设所,卫所之间设有巡检 司。现存地名中带“卫”、“所”的地方多与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和军事活动有关。如慈溪观海卫镇就以境内军 事重地观海卫得名,有“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之说。明代抗倭历时长,影响大,在宁波现存地名得到更 多反映。如慈溪“逍路台”、“戚家山”等。另外,“烟墩”、“教场山”等地名也都与军事有关,“烟墩”古时是将 士守望的军事炮台,“教场山”则是进行军事训练的地方。宁波城内也有“战船街”遗名,该地是两宋到明清 800多年间历代政府建造战船、商船的场所,故名。 1.5地名反映宁波先民迁徙情况 宁波历史上曾出现大规模的迁移现象,如慈溪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移民文化,其他地区也存有 不少移民文化迹象。这也可以从地名中得到反映。余姚有周巷镇,古时有周姓移民来此垦殖而定居于大古 塘南,渐成小巷,故名周巷。鄞州有镇名东吴,据传吴国被晋灭亡后,有一俞姓将领避逃至此,因怀念故国, 俞将军遂把此地称为“东吴”。宁海越溪乡以驻地越溪得名,罗姓始祖由越郡会稽迁入,村前流有小溪。故 名越溪。“长潭”是鄞州章水镇一村落,村民主姓王,明嘉靖年间从嵊县长潭迁入,沿用故居长潭为村名。
2 宁波地名是宁波人民生存环境的见证 宁波位于浙江东北部,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北纬28。51 一30。33 ,东经120。55 一122。16 ,是中国著名对 外开放港口城市。无际的海、延绵的山、宽阔的平原是造物主恩赐给宁波这座古老城市的地理特征.宁波 许多地方的命名就于当地的地理实体和地理特征有关,是宁波人民生存环境的重要见证。 2.1 地名反映宁波沿海而城的特征 宁波海岸线很长,所辖海域面积97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562公里,周围岛屿众多,港湾曲折。宁 波不少地名反映出这种沿海的地理特征。 如“宁波”。宁波原称“明州”,1381年,明州鄞县官员单仲友,以明州与国名相同为由奏请朝廷为明州 改名。他提议将明州府改为宁波府,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得到朝廷认可。从此“宁波”就代替“明州”成为 这个城市的正名,并袭用至今。所以宁波之名多少反映出这个沿海城市的地理特征。“镇海”、“宁海”、“附 海”、“力洋”等这些县区乡镇的名称也同样充溢着浓浓的海的气息。至于带“浦”、“湾”、“渔”、“礁”等这些 海洋特征名词的地方更是数不胜数,如象山的石浦、下浦、鹤浦、蒋湾、沙塘湾、石渔、横渔、螺蛳礁等这些 地名很好地演绎了象山这个“缘海而邑”县城独特的地理特征。 2.2地名反映宁波丘陵起伏的特征 宁波又多丘陵,不但有山、峰、岭、岗等带高耸色彩的地名,更有岙、坪、岩、坑、溪、潭等带低俯色彩的 地名,体现宁波丘陵高矮不平绵长千里的特征。境内的四明山、象山就是以地理实体“象形”而名的两个著 名地名。四明大俞山上有四窗岩,通日月之光,故日四明。象山则因县治北有形如伏象之山,县以山名。而 “峰”、“岭”、“岙”等这些带着高低起伏形象特征的地名在宁波山区更是比比皆是。如鄞州鄞江镇有路名宝 峰,以路北端的宝峰山命名;有岭名竹节,疑以岭上竹类为命名根源;更有建岙、南岙等“岙”字地名,反映 了鄞江这个“四明首镇”多山的特点。“坪”原指平坦的场地,在宁波地名中泛指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如鄞 州章水镇有低坪村,因村建在杖锡地势低落而平坦的半山腰而名.还有一村名“麻坪”,因村四周长满野麻 而名。至于“岩”、“坑”、“溪”、“潭”等,它们亦是宁波丘陵地区常见地理实体,因此也常被当地人选做命名 理据。再以章水镇为例子:该镇有村名蜜岩,因四周多山岩,蜜蜂筑巢其上,岁久积蜜而名;还有一村名天 雷坑,因村落原为天雷所击而形成的山坑,故名;镇内章溪穿镇而过,镇遂以溪名;更有“黄龙潭”村,以村 旁清潭命名,都反映了宁波丘陵地带独有的特征。 2.3地名亦能反映宁波平原水系发达的特征 宁波中部mix是宽阔的平原,河流众多,宁波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所以很多地名也反映宁波水文 特点。宁波大学王苹、于红艳老师在《宁波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一文中统计说:在构成宁波市地名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