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倾斜构造要点:走向、倾向、倾角

褶皱构造要点:核、两翼、轴面、轴、枢纽、倾覆端

断裂构造要点: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

断层种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垂直断层、扭转断层

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

火山喷发:宁静式(夏威夷型)、爆炸式(培雷型)、中间型

宙:隐生宙、显生宙

代:太古代、元古代、下古生代、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植物发展:原始藻类、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发展:原核生物、真菌、肠腔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人

大气成分: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液体杂质

气压场结构: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

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散逸层

大气能量: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对地面辐射的吸收、潜热输送、感热输送

气温:日较差(低大高小)、年较差(低小高大)

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下沉逆温

大气湿度表示法: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大气降温: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凝结:地表凝结(露、霜、雾凇、雨凇)、大气凝结(雾、云)

雾: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云: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

云带:赤道多云带、纬度20°-30°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

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

雨带: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降水季节变化: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行、中高纬型

成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风: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

气压带:稳定气压带(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季节性气压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印度低压、北美高压、北美低压)

纬向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经向风带(三圈环流):信风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大气环流: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海路风、山谷风)

主要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反气旋

锋面天气: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风天气

气象要素: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

气候要素:温度、降水

地球上的天文气候: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

纬度气候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带

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海路分布、洋流、地形

气候类型:(20种,自己看)

气候带: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

地球水分布: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化合水、矿物结合水)、大气水、冰雪水……

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海水指标:温度、密度、颜色与透明度

海水运动:潮汐、潮流、波浪、洋面流、水团运动

潮汐(流):半日潮、混合潮、全日潮

洋流动力:风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

洋流: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潮流

洋流带:赤道顺时针洋流、亚热带顺时针洋流、副极地逆时针洋流

河流分段:河源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区

水系形式:树枝状、格状、长方形状

水系形式(干支流):扇状、羽状、梳状、平行状、辐射状、向心状

水情要素:水位、流速、流量、水温&冰情

河川径流: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

径流计量单位:流量、径流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

特征径流:洪水、枯水

河流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

我国河流分类:东北型河流、华北型河流、华南型河流、西南型河流、西北型河流、内蒙古型河流、青藏高原型河流

湖泊分类:海迹湖#陆迹湖、内陆湖#外流湖、淡水湖#咸水湖、热带湖#温带胡#极地湖、间歇湖#常年湖、

湖水的性质:颜色和透明度、温度、化学成分

沼泽化: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

沼泽:低位沼泽、高位沼泽

地下水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相对密度、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味感

地下水化学性质:气体、氢离子浓度、离子成分、胶体物质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

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冰川类型: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麋冰川

地貌动力(营力):内动力(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震动)、外动力(太阳辐射)

地质作用:重力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融冻作用、风沙作用、海浪作用、火山作用

基本地貌类型: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低平原、高原、盆地)地貌类型:重力地貌、水积地貌、水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重力地貌:崩落地貌、滑坡、蠕动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泥石流、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麋面

河流地貌:(河源区)V型谷、(河游)边滩-河漫滩、深槽、浅滩-心滩-江心洲、河流阶地、游荡河床、U型谷、(河口区)河口三角洲、洪积扇

河流阶地:堆积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

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多岛型三角洲

河谷:顺向河谷、次成河谷、逆向河谷、先成河谷、叠置河谷

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孤峰)、地底喀斯特(溶洞、地下河、暗湖)

冰蚀地貌:冰斗、槽谷、峡湾、刀脊、角峰、羊背石、卷毛石、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

冰碛地貌:冰碛(qi)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冰面地貌: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冰缘地貌: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冰锥

热融地貌:沉陷漏斗、浅洼地、沉陷盆地、热融湖塘

风蚀地貌:风凌石、石窝、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盆地、风蚀残丘、雅丹地貌风积地貌:沙丘

风机水蚀地貌(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地貌

海蚀地貌:海蚀穴、海石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

海积地貌:横向(海滩、水下堆积台、水下堤、离岸坝)、纵向(分段泥沙流、沙嘴、陆连角)

海积地貌:毗岸地貌(泥滩)、接岸地貌(沙嘴)、封岸地貌(拦湾坝、连岛坝)、离岸地貌(离岸坝)

岩海岸:里亚式海岸、马提亚是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岸、喀斯特海岸

沙海岸:三角洲海岸、淤泥堆积平原海岸、潟(xi)湖岸、溺谷海岸、三角湾海岸

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边缘海沟、弧后盆地、深海平原、大洋隆起、大洋中脊

近海沉积:机械沉积、生物沉积、化学沉积

火山地貌:灰渣火山锥、富硅质熔岩穹丘、基性熔岩盾、次生火山锥、复合火山锥、破火山口、火山塞、火山口湖

土壤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

肥力:水、肥、气、热

有机质:普通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

土壤分层:有几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

耕土分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特性: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

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

成土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过程的矛盾统一

成土过程:原始成土、灰化、黏化、富铝化、钙化、盐渍化、碱化、浅育化、潴育化、白浆化、腐殖质化、泥炭化、人为熟化

土壤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垂直带性

耕作土壤分布规律:同心圆式分布、阶梯式分布、棋盘式分布、框式分布

土壤资源特点:可生产性、(面积)有限性、(时间)更替性、(空间)差异性

土壤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土壤退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土壤污染

土壤评价指标:土壤肥力质量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土壤健康质量指标

生物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生态因子特性: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生态因子: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生物

生物间作用:竞争、寄生、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种群的一般特性: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生物级别: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家庭——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群落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生态结构

动物婚配制度: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单配偶

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演替

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顺行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食物链

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物质流动: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反馈:正反馈、逆反馈

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

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流水生态系统、净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特点:成分变化显著、结构变化显著、大量流动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高、地域性特点显著、人是核心

生态农业:生物立体共生型、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基塘水陆结合型、区域整体规划的综合型生态农业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特点:人为核心、食物链简化、流量巨大快速的开放系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弱、人类改造彻底

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

地带性分异的成因: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非地带性分异:海路分异、陆地干湿度分异、构造-地貌成因区域性分异、地方气候背景地域分异、垂直带性分异、

自然地理尺度:全球、全海洋&全大陆、区域、中尺度、小尺度

人文地理尺度:全球、区域、国家、地方

自然区划原则:发生同一性、相对一致性、空间连续性、综合性&主导因素

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自然区划级别:地带性区划(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大区、地区、亚地区、州)、综合性区划(景观)

土地分级: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

土地评价:对象、原则、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简答题答案整理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风速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2月)和最热月(8月)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共有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 答: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由于没有径流流出,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因而形成咸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卫生统计学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简答汇总 第一章:绪论(无) 第二章:定量变量的统计描述 1.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均表示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 不同点:表2-5. 表2-5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相异点 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 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增减倍数①等比资料;②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中位数位次居中的观①偏态资料;②分布不明资料;③分布一端或两 察值水平端出现不确定值 2.中位数与百分位数在意义上﹑计算和应用上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 1)意义:中位数是百分位中的第50分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反映位次居中的观察值水平。百分位数是用于描述样本或总体观察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最常用的百分位是P50即中位数。多个百分位数结合使用,可更全面地描述总体或样本的分布特征。 (2)计算: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均可用同一公式计算,即 Px=L+(i/f x)(n·x%-Σf L) 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百分位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3)应用:中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百分位数常用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确定。中位数常和其它分位数结合起来描述分布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 更为常用。百分位数还可以用来描述变量值的离散趋势(四分位数间距)。 3.同一资料的标准差是否一定小于均数? 答:不一定。同一资料的标准差的大小与均数无关,主要与本资料的变异度有关。 变异大,标准差就大,有时比均数大;变异小,标准差小。 4.测得一组资料,如身高或体重等,从统计上讲,影响其标准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样本含量的大小,样本含量越大,标准差越稳定。 (2)分组的多少 (3)分布形状的影响,偏态分布的标准差较近似正态分布大 (4)随机测量误差大小的影响 (5)研究总体中观察值之间变异程度大小 5.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异同点有哪些? 答:标准差:是以算数平均数为中心,反映各观测值离散程度的一个绝对指标.当需要对同一总体不同时期或对不同总体进行对比时,缺乏可比性.当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或计量单位不同时,用标准差是无法实现两组数据离散程度大小对比的.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6.如何表达一批计量数据的基本特征? 答:从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两方面回答。 7. 描述计量资料离散程度(差别大小)的指标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常见的几种描述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或全距,四分位数差距,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作用:1.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反映了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是一种由位置决定的平均数。可以没有众数也可有两个。

《自然地理学》重点课程工作总结

《自然地理学》重点课程工作总结 ? 一、课程建设规划落实情况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它又是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主要依据就是:既要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本课程在内容的先进性设置,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比较合理,被学生普遍接受,总体效果良好。 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及实现手段的先进性,才能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优秀。在教学中,除了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优秀教材作为课程教材之外,在教学组织中,还注意及时将新的内容补充进来。在教学课时安排上,注重与已修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删减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留出适当的课时增加新的教学或讨论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对本课程时时进行更新的要求。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易于实现内容更新与扩充的特点,本课程是我院较早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已实施了7 届本科教学。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CAI教学课件包含文字、声音、图表、动画演示等多项教学互动内容,加上主讲教师与学生的适时交流与启发,声情并茂,内容充实,进而保证

了教学内容的先进和教学效果的优良。另外,本课程准备在校园网上开辟课程主页,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完整的CAI教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章节学习纲要、课程习题库、教学日历、考研试题、难点分析、课程人气统计等,同时利用校园网设置网上答疑、互动讨论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在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每学年都要进行课程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接受教学检查,小组听课,学生民主评议,教师自评工作总结等。通过教学检查,保证及时发现各种教学问题,并及时地加以改进或补充,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而监督和保证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在课程考试环节上,有完整的课程试题库,各年试题(A、B卷)以及有关院校近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等资料齐全,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课程组集体阅卷方式,并对试题及考试成绩都进行统计分析。 3、实验教学及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实验讲义完备,实验开出率达100%。在实验设备购置及实验环境建设方面,近年来学校投资力度较大,仪器设备总值由1995年的不到4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68万元。有多名专职实验工作人员,负责进行设备维护、调试及相关的实验准备工作,并具备参与实验辅导工作的能力。授课教师全面负责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在教学学时压缩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和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

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

统计学简答题

统计学简答题 1、统计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 (1)“统计”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统计学 统计活动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相应的推断、分析的活动,通常被划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活动获得的,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数据; 统计学则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 (2)统计的本质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1、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就其学科范畴而言,具有方法性、层次性和通用性的特点。 3、统计学就其研究方式而言,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3、总体、样本、个体三者关系如何?试举例说明。 总体:就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由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有时也称为母体;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区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集合,也称为子样;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就称为个体,也称为总体单位。 (1)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可变性) 总体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或变小;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发生变化; 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转换 (2)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样本是所要研究的对,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 总体和样体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4、理解标志、指标、变量三者的含义?标志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标志是用以描述或体现个性特征的名称;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从狭义上看,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从广义上来看,变量不仅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品质标志,因此,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指标和标志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则说明个体的特征;指标与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而标志则既能用文字来表现品质标志,也能用数字来表现数量标志。 (2)标志与指标的联系:标志是计算统计指标的依据,即统计指标数值是根据个体的标志综合表现而来的;由于总体与个体的确定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因而指标与标志的确定也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指标与标志同属于变量的范畴。 5、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 同一总体多个反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形式: 数学等式关系:若干统计指标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等式关系 相互补充关系:各个指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开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 相关关系:各个指标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原因、条件和结果关系:若干指标中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则为结果

走进细胞知识归纳总结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分别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最大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生物圈、最小的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一个病毒不是一个个体,病毒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本质是生态系统。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器官: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个体: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体,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在生命系统有九大结构层次中。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步骤: 1.安放:将显微镜应放在体前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的方向安放好。 2.对光:利用低倍镜、较大光圈(遮光器上调);眼看目镜,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明亮。 3.放片:观察对象要放在通光孔正中间,将玻片夹好之后再调焦。 4.调焦:先用低倍镜寻找物象,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象。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换用高倍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5.观察: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画图。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一说到统计学原理简答题,大家都会连声抱怨:好多内容要背啊,好难背啊,不过一切抱怨过后还是要继续努力。我个人觉得,统计学原理简答题还是以理解为主,只要大概意思有了,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1.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示,如学生的性别、职工的文化程度等,品质标志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汇总综合才能形成统计指标即总体单位总量;数量标志则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其标志表现用数值来表示,即标志值,如学生的成绩、职工的工资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数量标志值可直接汇总综合出数量指标。 2.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3.一个完整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答: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但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又是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两者一致。 5.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6.简述什么是普查及普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基本生产单位普查等。 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这连续调查。(2)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7.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8.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是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基础知识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单细胞生物(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3)病毒的生命活动必须在( 活细胞内)才能进行。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八个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系统。 (2)与动物相比,植物(如松树)的结构层次中不具有(系统)。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学说的建立 (1)最先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是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细胞的科学家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 (2)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他们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高倍心显微镜的使用 (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3)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与动植物、真菌的细胞结构相比。细菌、蓝藻的细胞结构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界限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重难点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1) 都具有细胞膜、且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 (2) 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 (3) 细胞核和拟核中都含有DNA 和RNA 两种核酸,且都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 3、常见原核生物及易与之混淆的真核生物 补充: (1) 依据有无细胞结构 病毒(以DNA 为遗传物质,如噬菌体;以RNA 为遗传物质, 如SARS 、HIV ,HIV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有细胞结构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 如蓝藻、细菌 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霉菌 (2)蓝藻的生活方式为光合自养型,没有叶绿体,但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色和蓝藻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竞争土壤肥力行星风系雅丹潜水 二、简述与分析题 1.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举例说明干旱气候地貌的发育过程 2 何谓水量平衡?试推导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可用示意图) 3 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 举例说明自然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5 简述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论述题 运用自然地理学理论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及对我国西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在对西北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时,如何趋利弊害?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季风水分循环河流阶地羊背石生态系统 二、简述 1 简述土壤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试比较准平原与山麓面的异同 3 试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它与城市生态系统有何不同? 4 试述形成地球分异的基本原因及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分异的主导因素。 三、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科里奥利力 2.板块构造学说 3.大气活动中心 4.温带气旋 5.河口三角洲 6.等流速公式 7.气候地貌叠置性 8.冰期与间冰期9.成土因素学说10.生态金字塔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土壤剖面构造及其特点。 2.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特点 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类型及其与海岸地貌的关系 4.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5.河流水位,流量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综述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地形对气候、植物、和土壤的影响作用 3.试论述河流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并举例说明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 第一章 1.统计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统计一词包含三个含义:统计数据、统计活动和统计学。 统计的本质就是关于“为统计,统计什么和如统计”的思想,就是围绕研究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法,去获取真实客观的有关统计数据,做出必要的统计分析,以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真相。 2.什么是统计学?有哪些性质? 统计学是关于如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学科。 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就其学科畴而言,具有法型、层次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就其研究式而言,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3.总体、样本、个体三者的关系如?试举例说明。 概念:总体就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由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有时也称母体。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也称子样。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就称为个体,也称总体单位。 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1.总体的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变小。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以发生变化。 3.随着研究围的变化,总体和个体的角色可以变换。 样本和总体的关系: 1.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2.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 3.总体和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4.如理解标志、指标、变量三者的含义?试举例说明。 标志是用于描述或体现个性特征的名称,如某人是男性,教师。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以及数值,如09年全国人口13亿。 从狭义上看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从广义上看变量不仅指可变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因此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5.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试举例说明。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统计指标构成,但并不是单个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表现形式:1.数学等式关系 2.相互补充关系 3.相关关系 4.原因、条件、结果关系 第二章 1.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有什么本质区别?试举例说明。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统计学简答题复习

1.什么是统计学?为什么统计学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达到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答: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这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统计方法的特性共同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一定事物的质总是表现为一定的量的特征;一定的量的特征代表事物的某种性质。从客观事物方面来说,根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任何一个数据,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性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特征和联系,决定了事物的内在本质是有规律可循的,偶然性反映了事物个别表现的差异性。统计就可以从大量事物的表现中探索到内在的、本质的的数量规律性。 2.解释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的含义。 答:总体:所研究的全部个体(元素)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参数: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参数通常是一个未知的常数。统计量: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个量。由于样本是我们所已经抽出来的,所以统计量总是知道的。 3.解释总体分布、样本分布和抽样分布的含义。 (1)总体分布:整体取值的概率分布规律,通常称为总体分布。(2)样本分布:从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得到n个样本观测值的概率分布,则为样本分布。(3)抽样分布:就是由样本n个观察值计算的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4.简述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取得、加工整理和显示数据资料,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的科学。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总体未知的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和估计。 联系: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描述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和前提,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和关键。 5.简述中心极限定理。 答: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当n充分大时(通常要求n≥30),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n的正态分布。 6.解释置信水平、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的含义,它们有什么联系。 答:在对参数估计的许多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称为置信水平。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 假设检验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被称为显著性水平。它们的联系是: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越宽,显著性水平越低。 7. 几何平均数的适用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几何平均数的使用条件:总指标等于各个变量连乘积的值,一般用来计算社会经济问题的平均发展速度。 8.抽样推断时为什么必须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答、只有遵循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才能排除主观因素等非随机因素对抽样调查的影响,从而使样本单位的分布接近总体单位的分布,样本对总体才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这样,根据样本的调查资料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才能较为科学和准确 9.简述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答:⑴陈述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⑵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抽出一个随机样本 ⑶确定一个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并利用样本数据算出其具体数值 ⑷确定一个适当的显著性水平,并计算出其临界值,指定拒绝域 ⑸将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作出决策。统计量的值落在拒绝域,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也可 以直接利用P值作出决策,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的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 10.相关系数(r)绝对值的大小是如何来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性的? 答:相关系数r是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随机样本的观测值x和y计算出来的,它是对总体相关系数p 的估计。当r=0,表明没有线性相关关系;当0<▏r▏<1时,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若r>0,表明x和y为正相关,若r<0,表明y为负相关;当▏r▏=1时,表明x和y完全线性相关,若r=1,表明x 和y完全正相关;若r=-1,表明x和y完全负相关。 11.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答:众数是一种位置代表值,它的应用场合比较有限;中位数具有稳健性,数据值与中位数之差的绝对值之和最小;均值就是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值。众数最容易计算,但不是永远存在,同时作为集中趋势代表值应用的场合很少;中位数很容易理解、很直观,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既是它有价值的方面,也是它数据信息利用不够充分的地方;均值是对所有数据平均后计算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数据信息提取得最充分。

生物必修一1--5章知识点整理框架图

知识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SARS 病毒 非细胞生物 侵入肺细胞 繁殖 病毒要在活细胞中繁殖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与分裂 运动与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衣藻、酵母菌等) 人 多细胞 生殖发育 繁殖生长发 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人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 叶绿体和液泡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