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水画主流

当代山水画主流
当代山水画主流

浙江山水画的历史轨迹正好契合了中国山水画史的发展脉络,也与杭州这座传统又现代的江南名城的勃兴历史吻合起来。

中国山水画肇兴于五代,荆关董巨等开山式人物的涌现,一举奠定了两宋以降的山水盛世。而这时也正是钱镠王治下的吴越国最为兴盛的时代,杭州的历史也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两宋以来,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不仅带来了作为京畿重地的整个浙江经济的发展,而且北宋宣和画院的举家南迁,由此造就了享誉画史的南宋四家的出现,在这其中“马一角”、“夏半边”式的构图模式和斧劈皴法为代表的典型风格影响至远。从元代开始,文人画一统天下,虽然作为一种风格流派的南宋院体绘画遭受冷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浙江画坛在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地位。除了元初的赵孟頫,钱选等人外,名声显赫的元季四大家中也有三位是浙江人(黄公望、王蒙、吴镇)。

明初时候,以吴伟、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兴起,重新复古了南宋院体的风格传统。到明中叶以后,江浙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因之而产生了以鬻画为生的文人型职业画家大量出现,清代则继续着这种趋势。扬州八怪中的许多人都与浙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谈到对当今浙江山水画坛产生重要影响的绘画流派,则无疑当推海派。沪浙两地画家的地域性交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民国时候,大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使许多浙江画家蜂拥而至,诸如吴昌硕、潘天寿等人,由此海派鹊起海内外。建国后,沪浙画家流动更加频繁,沪上画家大量入杭,如顾坤伯、陆俨少、潘韵等。杭州画家也大量入沪,诸如唐云、方增先、卢辅圣等,沪浙两地画家的频繁交流,不仅使两地画风接近,海派影响强烈,而且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在延续。

今天的浙江山水画,之所以仍能够在全国居于一特殊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坐落于杭城的中国美术学院居功至伟。中国美院在其80年历史中,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山水画家,“文革”之前当推黄宾虹和李可染,但这两位大家对浙江的山水画坛后续影响并不显著。黄宾虹生于浙江,逝于浙江,晚年最好的作品作于浙江,大多数也留在了浙江,但在1948年调入国立艺专时年事已高,几乎不在学校授课。李可染是艺专上世纪30年代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亦因抗战时,学校颠沛流亡,而最终离开了艺专,建国后

对中央美院的山水画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国后的最初岁月里,由于国家政策重视人物画的教学,美院的山水画家们都被打入冷宫,有的甚至被要求改画人物画。这种状况直到潘天寿在1959年再任院长时得到改变,他最先提出人、山、花三科分开教学,在这之前已从上海画院聘请来了顾坤伯,后又调来了陆俨少来院任教,加上已在学院的潘韵等诸,美院的山水画实力大增,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全新面貌。

顾坤伯、陆俨少等由沪来杭一举奠定了浙江美院山水画的基本风貌。他们的弟子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等人直接成为了新时期浙江培养的第一批具有本地风格的山水画家,继之者如陈向迅、何加林、张捷、林海钟等青年画家称为了今天代表浙江山水画现状与特色的中国画家。他们传统功底深厚,笔墨老到,技法娴熟,韵味幽远,很好地把传统与江南的特色结合起来,同时他们也在

不断地探索“笔墨当随时代”的历史使命。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跟随当下时兴却浮躁的流行画风。他们坚持执守,始终在古人的传统中沉思中国画的现状及寻觅其未来的出路。传统在他们身上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使命,是他们执守中国画底线,和净化中国画坛浮躁与迷茫的标杆。

潘天寿虽然是花鸟画家,但他画学思想的影响是全方面的。由于他两度出任院长,加上他高超的绘画技艺、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德高望重的为人,使得美院山水画师生在临摹经典、重视传统、夯实基础等方面有了坚实的后盾支持。他在《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中提出针对山水科教学,“临摹可多于写生”。从顾坤伯开始到陆俨少提出的“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综合培养宗旨,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临摹宋元以来历代的经典画作15幅。如此的重传统,重学问修养的教学思想,使得浙美的山水画家个个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并具有了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全国其他地方画家所不能比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浙江山水画坛,出现了一批老中青的知名画家,他们的绘画之所以能在全国立足,并居于重要地位,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功扎实、重视传统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把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针对当下中国画变革,抛弃传统、轻视笔墨,只求样式翻新的不良趋向,童中焘等学者型画家写了大量的关于笔墨的文章,为笔墨在山水绘画中的地位正名,试图捍卫笔墨在中国画中的主体地位。而浙派山水画则是全国极少有的仍把笔墨效果作为主体表现的绘画。画中的笔墨渲染韵味十足、

意境幽邃,深得元明诸家三昧。

此外,由于画家在青年学习时就注重读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浙江绘画的画面效果文人意味盈足,虽是尺幅之间,却可让观者细腻玩味,具有浓郁的文人情结。

当然浙江绘画也有不足和被别人诟病之处。浙江山水画的最大不足是时代风格不够鲜明,重视传统无可厚非,但如何做到传统出新,确实是现今画家们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家风格过于单一,传统的笔墨、样式过于明显,一看即是董其昌、四王以及海派的特点,相对创新的因素不明显。早在清末,康有为、陈独秀等倾向于国画改革的人就提出了四王不可学的主张。

另外,江浙地区受到地域环境影响所养成的审美趣味,以及南宋马夏边角山水的传统构图模式。江南的云山湖水孕育了这里氤氲的人文氛围,画家乐于表现小山、小水,喜欢在小幅中体验山水的细腻韵致。而不愿去创作大幅,更容易出气势的画作,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与北方描绘雄山大川的画作相比,处于劣势。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

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斯言甚是。

近些年来,随着外界的诟病,浙江山水画家也意识到了自身画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吸取了外界提出的意见,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是那些中青年画家,在风格样式和画面效果上费

力良多,力图改变单一的绘画风格。但现在看来,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外人看去一眼就能看出浙江画风的影子,并没有真正与先师们拉开距离。

过于注重传统的培养方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画家们的创新能力,落入古人的窠臼中而很难再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石涛早在200年前就已提出。所以浙江山水画坛所要亟需改变的,一是打破风格单一的局面,使画作内容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紧随时代,反映时代,变革传统技法为当代的绘画语言。二是改变相对偏软的绘画风格,创作一些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浙江画家乐于表现恬静韵盈的自然场面,喜欢结合自身的笔墨优势,在寸山片水中、一草一木中彰显大千世界。这种绘画固然韵味十足,很值得玩味,但更多地给人感觉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独自表露,很难引起观者的共鸣,更不要说有多少气势和感染力了。

美院以及受过美院体系训练以外的其他浙江山水画家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基本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即便有个别例外也并非主流,并且也没有在画坛产生足够的影响,因此并不能代表浙

江画坛的现状,在此不多作讨论。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5,山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 6,要达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笔墨来表现的,所以这是笔墨功夫非常重要,应不断练,一副画的层次高低,观此立杆见影。否则你再好意境无法达到。 7,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这也是水平的问题。一般达到中等水平的画家,写实一般问题都不大,要“虚”得好,就相当于写意画,难度相当高。“虚”的部分,就是给人充分想象的部分。也是意境体现的部分。非常重要。其他再引用一些高手的见解供大家参考;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沟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大河山川这些都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 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3.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有关诗句。

二.欣赏感受 4.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5.提问: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傅抱石轶事:傅抱石作画爱饮酒。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烧起一腔豪情,于是肆意挥洒勾勒,如有神助。1958至1959年间,傅抱石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在作画时买不到酒喝,口内苦淡,灵感枯竭,画兴索然。周总理知情后,立即派人送去好酒。于是他激情勃发,灵感顿生。《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毛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6. 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和技法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内容摘要: 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更加肆意疯狂.他们通过经济的掠夺,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解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操纵与控制.致使我国逐步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日趋崩溃,失去了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近代再没有皇家出面组织美术活动.然而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并不麻木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进行反抗斗争.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取得了不断的胜利.在孙中山领导的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革命给美术带了新生机,是过去为封建社会及其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改变成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中国革命促使美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近代中国画虽然受到压制和排斥,但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的发展着。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近现代中国画海派吴昌硕齐白石 正文: 在中国古代称绘画或为丹青或为水墨。自从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中国画”。受外来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坛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提出反对封建政治纲领的同时,对于文化艺术也很重视。一方面取缔、改造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雕塑、绘画、打倒“圣人”孔丘的偶像,反对描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仙佛鬼怪的人物画。另一方面,重视民间美术的宣传作用和组织管理,设有专业的机构,将民间画工、画师以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石刻等制作。现存太平天国的美术作品尤以壁画为多,浙江绍兴、金华、安徽绩溪、江苏苏州、江宁、宜兴和南京等地有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较多表现的是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伴随着历史的推演,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也要求中国画适应新的审美需要,在文化知识界展开了对传统绘画的分析批判。 传统的中国画充分表露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肖像画得到了重视,提出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事实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映,也从而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了发展。花鸟画的发展要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的玄思想盛行以及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独立的山水作品,只是山水多作人物的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较为古拙。由于题材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渐渐的使山水画不但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风格炯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开创了金碧山水一派;而吴道子画山水笔迹豪放;王维以诗人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致,创“泼墨”之法;张璪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从一个侧面道出一个艺术家对山水画的创作的追求与理解,等等。在盛唐之时,山水画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最著名、最擅长画牡丹的是谁 当代名家牡丹国画欣赏

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众多画家也将他们对牡丹的喜爱通过国画这种艺术形式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牡丹花成了国画中的常客,描绘牡丹的作品多如繁星。如今人们咋家具装饰上更重视艺术品位的要求。在中国的国画作品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其中尤其花鸟画在装饰方面的价值更为突出,国画牡丹就是其中一个。 如果想表现牡丹国画的安稳,就需要画师们在用笔、调墨、绘色方面做文章。唯有不断地琢磨,不断观察,才有可能绘出汉唐时代“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岁月安慰的模样,绘出一株株牡丹的静好。古往今来,流传至今的牡丹国画有很多,名人名家的也不少,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当代的一些名家的牡丹国画才是我们可欲而又可得的真品。 在当代国画名家中,易从网签约画家石开、王一容、刘海青等人,绝对算得上一时名角,在当代国画界有着很高的地位,比如石开,被评为当代十大影响中国画家之一;王一容,官方承认的当代工笔重彩传人;刘海青,国画名家张大千再传弟子等等,这些名家都继承了名家大师的高超技艺,因此,其牡丹国画作品深受当代人的喜爱,也被国内外人士广为收藏,是难得一见的佳品,未来的升值潜力极为可观。 最着名、最擅长画牡丹的是谁之当代名家牡丹国画欣赏一:工笔牡丹经典构图王一容花鸟画作品牡丹绶带鸟《富贵长春》作品来源:易从网 牡丹国画作品介绍: 牡丹又名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绶带鸟也常被用做我国古代吉祥图案纹样。因有绶(寿)字,与牡丹合用,称作“福寿双全”。 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代表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美好愿景,寓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还让牡丹花成为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也成为美的化身,有纯洁与爱情的象征意义。 王一容(原名王莉),女,籍贯山东,2000年定居北京,文化部评定的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现为文化部中艺卿云书画院画家,北京厚德豪书画院副院长,国家品牌战略委员会理事。被誉为“工笔重彩传人”。 【牡丹国画名家王一容生平简介】: 一容家学渊源,以工写兼攻。曾游学于北京画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师法于俞致贞、金大钧先生亲授其工笔重彩画法。一容作画,善于以平实诚挚的思想,独特的处理方式,升华平凡中的诗意美。其作品淡浓相宜,干净利落,色彩明快,造型生动,空灵洒脱,清纯感人。 一容的写意花鸟,以一种平实诚挚的热情和独特的处理方式,发现、表现平凡中的诗意美,尤钟情于以心灵水墨为猫、鱼等小动物传神写照。一容作画,精于用水,阔笔铺沉,干湿相生,淡浓相宜,干净利落。其作品,构图简洁,色彩明快,造型生动,空灵洒脱,清纯感人,堪称独树一帜。 最着名、最擅长画牡丹的是谁之当代名家牡丹国画欣赏二:国画家石开小八尺花鸟画国画牡丹图作品《玉露滴翠聚富贵》作品来源:易从网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 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现代产生了无数的珍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鲜明的传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宝库。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斌图》摹本可看到其面貌,并有着浓厚的装饰风格。 随着山水画的萌生,南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两篇山水画论可以说是传统中国山水画最早的创作宗纲,这无疑对当时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实物和史料结合,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科当推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他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石、树木、江河、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能力,展示出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 直接继承和发展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青绿山水金碧重彩)为主题画派即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又称大小李将军),他们的表现方法主要是勾填法和勾染法,这种勾线法可以说是皴法的胚胎。 盛唐的山水有异于青绿山水继而出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笔记豪迈绘画以及对王维对水墨皴染的探索。 特别是王维以诗入画,创造除了简单抒情的意境。 。 他首先采用“泼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和意境,对山水画的变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继而为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对长期接触的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浓厚的认识和感受。 而南方则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他们的画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的山水相比笔墨秀润、自然风致,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们的山水画有水墨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赞美中国画的句子

赞美中国画地句子 赞美中国画地句子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地"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地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地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地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地诞生.他地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地主流画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喜欢画国画,我最爱画竹子地细细地叶,疏疏地节,最爱她顶天立地,胸怀坦荡地精神;我也爱画池塘中冰清玉洁地荷叶,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也深深感到了我;我还爱画展翅翱翔地苍鹰,学习它面对崎岖和坎坷所表现地顽强不屈,奋勇向前地精神……国画地创作拥有无限瞎想地空间,国画地内涵是一种修养.这让我深深地爱上国画,尤其是写意画.国画本身不仅带给人们身心无限地愉悦,关键在于通过国画地意境,感受它给我们带来心灵地震撼……国画家要经过长时间,几十年地磨练,达到炉火纯青地境界,才能把自己地心灵感悟和大自然地景物融为一体,這就是神与物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画历经数千年地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觉得常画常新,常见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地中国味.那么,什么是中国画妙不可言地中国味呢?简而言之就是‘土’.中国画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地土地上生长起来地艺术奇葩,蕴涵着中国人地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地石阶,缓缓地向上.周边是郁郁葱葱地不知名地小树,蜿蜒着身子,向有光地地方蹿着.山涧树叶掩映地地方,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地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地间隙里散开,散开……远处,是黛色地长眉一样地山峦,云吞噬了它地脚,它却欣然任自己消失在梦似地烟云中.流水上地小桥,在雨后显出了清亮地灵动.如针地细雨缝补着大地地外套,却不经意地撩起了江面晶莹地欢笑.孤船里地人,只是静静地望着,望着水青色绸缎似地江面,还是那远方地山呢?这是纸上地画,也是我心中地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画,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地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地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地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地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地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地有折扇、团扇等.我是中国人,我爱画中国画,我也以中国画为骄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细细品味画家地这幅巨型国画,一个突出地感觉是它地“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画面表现出来地“生命地节奏”或“有节奏地生命”地视觉形象,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有机联系形成地“一气贯通”、“浑然天成”地感觉.请看,画面中每一种景物都在动,云蒸霞蔚是动,旭日东升是动,山势挺拔是动,城市拔节是动,瀑布飞流是动,鸟语花香是动,但所有这些地“动”都在帮衬高架上动车地“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绘画历史悠远,是中华文化中地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墨笔、线条为骨架,写实与表意相结合,强调画地意境与神韵,既简明大略又深邃悠远,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地风采.而其中地线条则是中国画地精髓所在.它是表达物象结构地骨架,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地艺术语言,具有独特地艺术魅力.中国画地独特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中国画重视空白地运用,有"虚实相生"地效果;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地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地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国地画,也是中国地骄傲,更是中国人地骄傲.当然,我也以中

2014年度中国当代国画家排行榜

2014年度中国当代国画家排行榜: 由中国书画艺术市场行情数据中心、中国书画研究中心、中国画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根据市场行情、业内评估和国民调查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14年占据中国国画艺术市场的当代国画家排行榜已经出炉。 一、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国画家 B、白雪石 C、程十发 F、冯远、范曾 H、黄永玉 L、刘大为、龙瑞 W、吴冠中、王明明 Z、张仃 二、中国最具影响力百位国画家 B、白雪石 C、陈平、陈永锵、陈向迅、陈佩秋、崔子范、崔如琢、程十发、蔡超、蔡玉水 D、杜滋龄 Y、于志学、于希宁、杨彦、杨力舟、杨之光、杨长槐、杨延文、杨晓阳、袁运甫、喻继高 F、冯远、冯大中、冯今松、范扬、范曾、方楚雄、方增先 G、关玉良、郭怡孮 H、何加林何家英、何水法、黄均、黄永玉、韩天衡、韩美

林 J、贾又福、贾浩义、江文湛、江宏伟 K、孔仲起、孔维克 L、娄师白、卢禹舜、龙瑞、刘大为、刘文西、刘旦宅、刘国松、刘勃舒、刘懋善、林凡、林墉、林曦明、梁岩 M、马西光、孟祥顺、苗重安 N、聂鸥 P、彭先诚 Q、启功、秦岭云 S、史国良、石齐、石虎、宋玉麟宋雨桂、施大畏 T、田黎明、汤文选、童中焘 W、吴山明、吴青霞、吴冠中、王镛、王子武、王文芳、王成喜、王西京、王明明 X、许麟庐、徐希、徐乐乐、萧瀚、萧淑芳、谢志高 Z、曾宓、张广、张仃、张立辰、张志民、张桂铭、张善平、卓鹤君、周京新、周韶华、郑乃珖、朱宣咸、朱道平 三、中国最具升值潜质十大国画家 G、高相国 H、黄永玉 J、吉瑞森、姜永安 K、孔维克L、卢禹舜、梁文博 X、谢天赐

Y、杨麟、姚大伍 四、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国画家 B、白云乡、白庚延、毕建勋 C、陈平、陈玉圃、陈国勇、程振国、崔振宽 D、杜军 F、范扬、冯兆平、方向、方骏 G、宫丽、郭文涛、郭全忠、高相国、高德星、甘长霖 H、韩硕、韩敬伟、胡应康、胡宝利、黄永玉、胡应康、胡宝利 J、江宏伟、纪清远、贾广健、姬国强、姜永安、吉瑞森 K、孔紫、孔维克 L、李洋、李翔、李乃宙、李小可、李世南、李孝萱、李魁正、、梁文博、梁占岩、刘向平、刘泉义、刘国辉、刘泽文、林容生、林海钟、龙瑞、卢禹舜 M、马援、马海方、满维起、苗再新 N、尼玛泽仁、南海岩 Q、秦龙、丘挺 R、任惠中 S、石齐、石峰、舒展、舒建新、孙成河 T、田黎明、唐勇力 W、王炜、王珂、王乃壮、王玉良、王生才、王有政、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近现代国画大师

近现代国画大师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家是采用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材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并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绘画工作者,主要包括传统国画家和现代中国画家。 国画家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以下近、现代中国国画大师,基本以“出生年月”为序: (一)近代(1840~1919)著名国画大师 任伯年(1840~1896)、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5~1955)、徐悲鸿(1895~1953)、刘海粟(1896.3~1994)、潘天寿(1897~1971)、李苦禅(1899.1~1983)、 张大千(1899.5~1983)、林风眠(1900~1991)、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3~1989)、 陆俨少(1909.6~1993)、石鲁(1919.12~1982)等。 (二)其他近、现代国画大家 近代(1840~1919): 陈半丁(1876~1970)、张善孖(1882~1940)、萧谦中(1883-1944)、刘奎龄(1885~1967)、于非闇(1889~1959)、朱屺瞻(1892~1996)、吴湖帆(1894~1968)、溥心畲(1896~1963)、高希舜(1896~1982)、丰子恺(1898.11~1975)、黄君璧(1898~1991)、钱松岩(1899~1985)、 关良(1900.12~1986)、王雪涛(1903~1982)、董寿平(1904.2~1997)、蒋兆和(1904.5~1986)、胡洁青(1905~2001)、赵望云(1906~1977)、叶浅予(1907~1995)、何海霞(1908.9~1998)、 吴作人(1908.11~1997)、黎雄才(1910.5~2001)、唐云(1910.8~1993)、谢稚柳(1910~1997)、梁树年(1911~2005)、郭传璋(1912~1990)、陈大羽(1912~2001)、启功(1912.7~2005)、 关山月(1912.10~2000)、于希宁(1913~2007)、黄苗子(1913~)、秦岭云(1914.2~2008)、张民权(1914~2001) 、赵琗艇(1915~) 、俞致贞(1915~1995)、魏紫熙(1915.1~2002)、赖少其(1915~2000)、崔子范(1915~2005)、白雪石(1915.6~2011)、苏葆桢(1916.5~1990)、 刘力上(1916.7~)、田世光(1916.10.27~1999)、张仃(1917~2010)、宗其香(1917.11~1999)、 刘继卣(1918.10~1983) 现代(1919~1949): 尹瘦石(1919.1~1998)、吴冠中(1919.7~2010)、宋文治(1919.10~1999)、李斛(1919~1975)、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100名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100名 排名不分先后 1 吴冠中 2 丁绍光 3 邱汉桥 4 周绿云 5 陈东阳 6 蔡国强 7 陈忠志 8 贾又福 9 俞明 10 陈佩秋 11 林晓 12 周韶华 13 任重 14 徐累 15 何百里 16 晏济元 17 崔如琢 18 徐邦达 19 宋雨桂

20 萧朗 21 冯大中 22 韩美林 23 白雪石 24 田黎明 25 刘旦宅 26 何家英 27 饶宗颐 28 曾宓 29 刘国松 30 孔仲起 31 林凡 32 谷文达 33 贾广健 34 李华生 35 喻继高 36 边平山 37 范曾 38 石齐 39 江宏伟 40 唐勇力 41 张广

42 郑力 43 张仃 44 方增先 45 刘进安 46 许麟庐 47 徐乐乐 48 蔡玉水 49 王明明 50 汪良 51 戴卫 52 李少文 53 王子武 54 冯长江 55 冯远 56 丁雄泉 57 何加林 58 施大畏 59 晏少翔 60 于文江 61 梁长胜

62 程十发 63 沈威峰 64 于希宁 65 王西京 66 姜宝林 67 薛亮 68 汪国新 69 宋玉麟 70 范婴子登 71 方召麟 72 黄永玉 73 赵跃鹏 74 盖茂森 75 卢禹舜 76 邵戈 77 马振声 78 聂鸥 79 朱道平 80 许仁龙 81 董欣宾 82 杨延文 83 童中焘

84 白伯骅 85 史国良 86 华三川 87 卓鹤君 88 梁占岩 89 贺友直 90 石虎 91 季观之 92 彭先诚 93 张江舟 94 叶毓中 95 陈平 96 徐希 97 丁立人 98 杨佴旻 99 王和平100 韩羽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的意境。现存的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形神交融,工笔,构图,用笔,用墨,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画种之一。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题材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元代以后山水画在画史上占据相当的地位。习惯上,依画法不同分为: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装饰风,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粹水墨者为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且施青绿者为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描绘者为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之面貌,已见其写实能力之飞跃。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张及中晚唐画家创水墨山水;敦煌壁画中出现没骨山水;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该期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较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理论。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使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 ..(chóuchàng)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 暮ǎi(霭) 渲.染(xuàn)朝.朝暮暮(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进入”与“感受”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智慧”后加上“的境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解析】“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 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pèi)suǒ(索)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衷)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疏乎”,正确写法是“疏忽”。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C)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应四川茂鑫红色文化书书院应聘之语,邀与我们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谈论中国当代绘画与当代艺术走向。若论作者资格,与其资深老画家和艺术界各位学者,那必是不够格的。其一,文化知识底蕴不够。其二,对于本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没有过多的研习。因此,凡绘画史论之言只能听他人,不能自叙。今厚脸论侃,不觉不能服及读者,然言语自由,写作无罪,仍见笑与大家。 观今中国画的发展,如果单从绘画史论来说中国传统绘画,莫过于太繁琐,显然一大堆陈芝麻之事件,大家几乎都知晓。然而走进今天的传统绘画界来看,不免难发现,传统绘画在大时代下在衍变,已成为当今绘画史上一大焦点。作为一个从旁观到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发展应当是要辩上几句的,为此,观者若有异议,我自是无法共鸣。 众所周知,国画发展至今,已逐渐进入变革的过渡时期。自中国本体绘画与西方绘画碰撞、摩擦、与融合之际。“变”则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所谓的“东西阴阳”之分,早已成为20世纪初期话题。而这一批改革画家徐悲鸿、陈师曾、林风眠、高剑父等都已成改革画家里开创性画家之一,为中国美术史画上了重要的一笔。然而在当下,中国画的过渡,作为一名当代的国画本科艺术生,面对艺术大千世界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疑问与观点。比如说:其一:中国画与外来绘画的嫁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该如何走?当然,创造成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在选择画种嫁接时,是否可以移植与适合中国绘画发展或与名族文化较易融合的呢?或是取其精华,而不是”拿来主义“? 西画的引进。东西绘画阴阳之说。所说的不过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区别,虽有大相庭径之处,却也能相互融合。西方注重写实、明暗、光影。而国画却着注重于写意、趣味、身临其境。不论“重形轻意”还是“重”意轻形,或是光影、透视、明暗。两者之间却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而我认为传统绘画之根本在于“道儒家哲学”因而国画写意却为首要,其次为形体。就如顾长康所说的“传神论”或白石先生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精髓,该为保留,以传后世。至于全盘抛弃之说,那便是太过之鲁莽。 东方绘画着力于写意,出自中国道家精髓,而西方绘画讲究以科学性的实用。两者之间其实是在文化上存在着“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矛盾;唯心与唯物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东西绘画融合取其重点十分重要,这就在于画者致力于东西之分。如近当代许多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黎雄才等,取其西方绘画色彩、结构、素描关系等来融合当代山水画,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的面貌。 当然,日本岩画的引进。在当代中国画嫁接外来文化之中也是影响颇大的。从文化差异上来说,日本古代到明治维新时期,与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壁画形式作为中国画传入到日本,在从日本绘画中分化出来,可想而知,岩画与中国画是大同小异。在融合之际,并没有多大的冲突与摩擦。当代许多画家在吸取日本岩画的精髓下,也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可见,东西之间的融合,本体绘画嫁接外来绘画是可以行的,在当代只不过尚未成熟,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当代国画即将走上融合成熟的正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