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2019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以下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化学网一直陪伴您。

差量法

例题.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

Fe + CuSO4= 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

56 64 64-56=8

m (Fe) 100.8g-100g=0.8g

56∶8=m (Fe)∶0.8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

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

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

一种表现形式。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质页 1 第

量差均取正值。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差量法利用的化学原理:差量法的化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差量法适用范围

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

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 ( )

A.7:8

B.8:7

C.7:80

D.80:7

2.标准状况下,把4.48 L CO2通过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后收集到

3.36 L气体,则3.36L气体的质量是( )

A.4.8 g

B.5.4 g

C.6.0 g

D.6.6 g

3.常温下盛有20mL的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页 2 第

立在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6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守恒法包括

(1).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2).原子守恒即反应前后主要元素的原子的个数不变,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3).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胶体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4).得失电子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

1原子(离子)守恒

例题1 有0.4g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 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全部CO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0.75g固体沉淀物,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页 3 第

A. FeO

B. Fe2O3

C. Fe3O4

D. Fe4O5

解析由题意得知,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原子最后转移到沉淀物CaCO3中即n(CO)=n(CO2)=n(氧化物中O原

子)=n(CaCO3)=0.0075mol,m(O)=0.0075mol16g/mol=0.12g。m(Fe)=0.4g-0.12g=0.28g,n(Fe)=0.005mol。n(Fe)∶

n(O)=2:3,选B

例题2 将8gFe2O3投入150mL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

7g铁粉收集到 1.68LH2(标准状况),同时,Fe和Fe2O3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4mol/L的NaOH溶液150mL。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5mol/L

B. 0.5mol/L

C. 2mol/L

D. 1.2mol/L

解析粗看题目,这是一利用关系式进行多步计算的题目,操作起来相当繁琐,但如能仔细阅读题目,挖掘出隐蔽条件,不难发现,反应后只有Na2SO4存在于溶液中,且反应过程中SO42―并无损耗,根据,则原硫酸的浓度为:2mol/L,故

选C。

归纳小结:

原子守恒法是化学计算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技巧。当遇到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页 4 第

和涉及多个反应的计算题时,按常规方法计算需要先书写化学方程式,然后列方程组解方程,这种常规的计算方法,步骤很多,非常繁琐,需消耗大量的时间解一道题。若采用原子守恒法解题,思路清晰,步骤少,省时,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速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电荷守恒

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即:阳离子物质的量(或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乘积的代数和等于阴离子物质的量(或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乘积的代数和。

3得失电子守恒法

例题1.用0.1 mol / L的Na2SO3溶液30 mL,恰好将210-3mol 的还原,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

化合价是 ( )

A.+1

B.+2

C.+3

D.+4

0.1 mol / L3010-3L2=210-3mol(7-x),x=4

例题2、某稀硝酸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全部溶解,生成NO,溶液质量增加3.2g,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 4∶1

B. 2∶1

C. 1∶1

D. 3∶2

3极值法

页 5 第

极值法即极端假设法,是用化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时采用。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例题有锌、铁、镁、铝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

A.锌

B.铁

C.铝

D.镁

解析:ZnH2 FeH2 2Al3H2 MgH2

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应选C。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页 6 第

高中有机化学计算题方法总结(修正版)

方程式通式 CXHY +(x+ 4y )O2 →xCO2+ 2y H2O CXHYOz +(x+24z y -) O2 →xCO2+2 y H2O 注意 1、有机物的状态:一般地,常温C 1—C 4气态; C 5—C 8液态(新戊烷C 5常温气态, 标况液态); C 9以上固态(不严格) 1、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 【引例】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在相同条件下,需要O 2最多的是( B ) A. 乙酸乙酯 CH 3COOC 2H 5 B. 异丁烷 CH(CH 3)3 C. 乙醇 C 2H 5OH D. 葡萄糖 C 6H 12O 6 ①等物质的量的烃C X H 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决定于的x+ 4 y 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②等物质的量的烃的含氧衍生物C X H Y O Z 完全燃烧耗氧量决定于的x+24z y -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注】C X H Y 和C X H Y O Z 混搭比较——把衍生物C X H Y O Z 分子式写成残基·不耗氧的 CO 2 · H 2O 后,剩余残基再跟烃C X H Y 比较。如比较乙烯C 2H 4和乳酸C 3H 6O 3,后者就可写成 C 2H 4?1CO 2?1H 2O ,故等物质的量的二者耗氧量相同。 【练习】燃烧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各组物质,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B ) A .乙烷CH 3CH 3与丙酸C 2H 5COOH B .乙烯CH 2=CH 2与乙二醇CH 2OH CH 2OH C .乙炔HC ≡CH 与乙醛CH 3CHO D .乙炔HC ≡CH 与乙二醇CH 2OH CH 2OH 【引例】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耗氧量最多的是( A ) A .C 2H 6 B . C 3H 8 C .C 4H 10 D .C 5H 12 ③等质量的烃CxH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决定于x y 的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④等质量的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 完全燃烧时,先化成 Cx Hy ?mCO2?nH2O 的形式,耗 氧量决定于 ' 'x y 的值,此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化学)初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现将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与一定质量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284.7 g滤液。计算: (1)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2)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 g。(2)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解析】 试题分析:解:设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x,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y。 H2SO4质量为:10 0g×9.8%=9.8 g 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208 98 233 y9.8 g x 233/98 =x/9.8x=23.3 g 208/98 =y/9.8y=20.8 g (2)氯化钡溶液的质量为:284.7 g+23.3 g-100 g=208 g 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8 g/208 g×100%=10%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2.向13.6g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滴加稀盐酸,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的关系 如图所示。计算: (1)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10.6克(2)10%(3)17.9% 【解析】 试题分析:设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反应生成NaCl 的质量为z。 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2↑ 106 2×36.5 2×58.5 44 x y z 4.4g 得x=10.6克

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简单易懂)

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主要用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有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式,然后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省去中间过程,快速而准确。 例一、 今有13g 锌,把它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放出的氢气可以跟多少克纯度 为80℅的氯酸钾完全分解放出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 此题如果用常规方法需要几步计算:①根据13g 锌求生成氢气的质量, ②根据氢气的质量求氧气的质量③根据氧气的质量求KClO 3的质量,这 种解法步骤多计算量大,费时费力,但如果用下述方法则极为简便。 解:设需纯度为80℅的KClO 3的质量为X 2KClO 3 2↑ 2H 2+O 2=====2H 2O Zn+H 2SO 4=ZnSO 4+H 2↑ 依上述方程式可得:2KCLO 3~3O 2~6H 2~6Zn 可知:KCLO 3 ~ 3Zn 122.5 3*65 80%x 13g 解得:x=10.2g 再来一题;用含杂质10%的锌195g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杂质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H 2最多能还原多少克氧化铁? 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氢气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纵述两个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系数关系,你能推知:锌、氢气、氧化铁、铁之间的系数关系吗? 即3Zn ~3H 2~Fe 2O 3~2Fe 。 事实上3Zn ~Fe 2O 3就是本题的关系式,然后代入关系量即可求解。 解:设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x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3H 2 + Fe 2O 3 = 2Fe + 3H 2O 由上述两个化学方程式可推知参加反应的锌和被还原的氧化铁有如下关系: 3Zn ~ Fe 2O 3 3×65 160 195g×(1-10%) x 所以:3×65 : 160 = 195g×(1-10%) : x 解得: x = 144g 答:最多能还原氧化铁的质量为144g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分步的反应方程式计算求出被还原的氧化铁的质量,比较找关系式法与分步计算有何优点? 2 点燃

(化学)化学化学计算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计算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2.5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请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混合物CaCO3中的质量为_______; (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0g7.3%12.6% 【解析】 试题分析: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为z,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x z y 4.4g x=10g z=7.3g y=11.1g (1)混合物CaCO3中的质量为10g; (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2.6%。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2.6g,其中含氧元素4.8g,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7g氯化钠溶液。计算: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答案】84.1% 5.7%

【解析】 【分析】 【详解】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4.8g÷=10.6g;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分数为10.6g÷12.6g×100%≈84.1%; (2)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2322 Na CO+2HCl=2NaCl+H O+CO 1067344 10.6g x y 10673 44 == 10.6g x y x=7.3g y=4.4g 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3g÷(137g+4.4g-12.6g)×100%≈5.7% 3.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____________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_【答案】4.4g11.7%16.3% 【解析】 【分析】 (2)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为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解题思路为:可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与碳酸钠的质量关系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可求出样品中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题思路为: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与氯化钠的质量关系求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加上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即为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再根据

【强烈推荐】高一化学所有计算公式

高一化学所有计算公式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 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推荐)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一化学计算题常用解题技巧和方法 1、差量法 例题.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析: Fe + CuSO4= 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 56 64 64-56=8 m (Fe) 100.8g-100g=0.8g 56∶8=m (Fe)∶0.8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归纳小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固态、液态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差。,也可以是气态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差量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仔细分析题意,选定相关化学量的差量。质量差均取正值。差量必须是同一物理量及其单位,同种物态。 差量法优点:不需计算反应前后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部分,因此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差量法利用的数学原理:差量法的数学依据是合比定律,即

差量法适用范围 ⑴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易求出。 只有在差量易求得时,使用差量法才显得快捷,否则,应考虑用其他方法来解。这是使用差量法的前提。 ⑵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时,在这种情况下,差量反映了实际发生的反应,消除了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经典习题 1.在稀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适量铁粉,使其正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固体物质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液中H2SO4和CuSO4的质量比为 ( ) A.7:8 B.8:7 C.7:80 D.80:7 2.标准状况下,把4.48 L CO2通过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后收集到 3.36 L气体,则3.36L气体的质量是( ) A.4.8 g B.5.4 g C.6.0 g D.6.6 g 3.常温下盛有20mL的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16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 、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守恒法包括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L、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L,O2为L B.SO2为L C.SO2、SO3(g)均为L D.SO3(g)为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 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 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 N 2+3H 2, 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 化率为( ) A . %1005 ?+b a B .%1005) (2?+b b a C .%1005)(2?+b a D .%1005) (?+a b a

常见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常见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肖素娟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计算题,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一般情形下计算题的题目较长,所含信息较多,不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有不少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动手做题。其实化学计算题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以下就高一化学常见计算题的解题方法的小结,包括了关系式法、差值法、分析讨论法、平均值法、公式法。 1.关系式法 所谓关系式法,就是根据化学概念、物质组成、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进行计算。利用关系式的解题,可使运算过程大为简化。 其中包括守恒法。所谓“守恒”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运用守恒法解题可避免在纷纭复杂得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例1、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g该样品投入25mL2mol/L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mol/LKOH溶液30.8mL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的质量为多少?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KOH+HCl=KCl+H2O K2CO3+2HCl=2KCl+H2O+CO2↑ 若根据反应通过所给出的量计算非常繁琐。 但若根据Cl—守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0.025L×2mol/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 例2将纯铁丝5.21g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g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mL0.3mol/L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 ( ) A、N2 B、NO C、NO2 D、NH4NO3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得电子的总数 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则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 解得 n=3 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答案为(B) 2.差值法 差值法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差值法解题方法:此法将“差值”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例1、将质量为m1的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1)未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生成的Na2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

高一化学计算题(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有一份气体样品的质量是14.2 g,体积是4.48 L(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28.4 B.28.4 g / mol C.71 D.71 g / mol D 解析:先据体积计算出n=0.2 mol,再据M=m/n ,计算出摩尔质量M=71 g / mol。 2、20 ℃时,KCl的溶解度为34 g,若忽略固体溶解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则在该温度下,所配KCl溶液中K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是( ) A.2 mol /L B.3 mol /L C.4 mol /L D.5 mol /L D 解析:设溶液为0.1L,则该条件下溶液最浓时为饱和溶液:(34g/74.5g/mol) /0.1L=4.6 mol /L。 3、有一真空瓶质量为m1,该瓶充入空气后质量为m2。在相同状况下,若改为充入某气体A时,总质量为m3。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29 B.29 C.29 D.29 C 解析:依据mA / mB=MA / MB进行计算,即:相同条件下,两种气体的体积相同,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其质量比等于相应的摩尔质量比。 4、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 g溶质。现欲配制1 mol /L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 A.1∶4 B.1∶5 C.2∶1 D.2∶3 A 解析:原溶液浓度为5 mol /L,根据c1V1=c2V2,原溶液体积与稀溶液体积比为1∶5,则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1∶4。 5、下列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与50 mL 1 mol /L的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 /L的NaCl B.75 mL 3 mol /L的NH4Cl C.150 mL 2 mol /L的KCl D.75 mL 2 mol /L的CaCl2 B解析:注意本题考查的是浓度,与体积无关。 6、某10% 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后得到80 mL 20%的溶液,则该20%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6.25 mol /L B.12.5 mol /L C.7 mol /L D.7.5 mol /L A 解析:根据m1w1=m2w2,,得原溶液质量为200 g。溶质质量为20 g,即0.5 mol,则浓缩后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0.08L=6.25 mol /L。

(完整)高一化学计算公式必修一

1. 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②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则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重要推论。 ①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②恒温、恒压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③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其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精编)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精编) 高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精编) 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1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 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2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 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A.锂 B.钠 C.钾 D.铷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解得42.5>x>14.5 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是B、C。 守恒法 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3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差量法 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4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 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5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

中考化学计算题的解法技巧

中考化学计算题的解法技巧 1守恒法 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极限平均值法 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差量法 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假设数据法 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化学计算常考题介绍 中考[微博]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合,难度较大。题目主要分为文字表达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 文字表达型计算 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

高一上学期化学计算题及答案(1)

xxxXXXXX 学校XXXX 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 年级xx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计算题 (每空? 分,共? 分) 1、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 3(稀)=3Cu (NO 3)2+2NO ↑+4H 2O ,如果有3.2克铜和硝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2)将所得溶液加水配成200mL 溶液,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将一块质量为8.5g 的铁合金(成分为铁和碳)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91.9g 稀H 2SO 4,恰好与铁合金中的铁完全反应(碳不溶于稀H 2SO 4),所得氢气的质量为0.3g .已知含碳量高于2%的铁合金为生铁,含碳量低于2%的铁合金为钢,试根据计算回答: (1)该铁合金是生铁还是钢?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某100mL 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3mol/L ,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 ,向混合液中加入1.92g 铜粉,微热,待充分反应后,试求产生气体的体积以及Cu 2+ 的物质的量浓度。 4、有一种白色粉末是无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称取4.42g 灼烧至恒重,把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2.00g 沉淀,灼烧后的残渣能与30mL 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该白色粉末灼烧后产生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原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3)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5、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体积为3.36L (标准状况下).已知:Cu+2H 2SO 4 (浓)CuSO 4+SO 2 ↑+2H 2O 试计算: (1)反应后生成硫酸铜的物质的量;

(完整版)初三化学专题: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解计算题一定用到以下三个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五宏观元素种类不变 不原子种类不变 变微观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定改变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有关溶液的计算 1.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溶质质量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公式二: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密度、体积的有关换算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p) 公式三:溶液稀释的计算 m1×w1= m2×w2 m1、m 2——稀释前后溶液质量; w1、w2——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有关溶液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结合起来的综合题,

如将一种物质M加入到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与其中一种物质A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是两种混合物中的另一种物质B,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质、溶液的质量分别为:(1)、溶质的质量=生成物B的质量+原混合物中B的质量。 (2)、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物质M的质量+两种混合物(或固体,或溶液)的质量-沉淀(或气体、或杂质)的质量。 三、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 若有气体(或固体) 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 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1)气体密度(标准状况下)的计算式 (2)不纯物质中某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 某纯物质的质量(g)=不纯物质的质量(g)×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3)由纯物质的质量求不纯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式 (4)某物质纯度的计算式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化学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化学计算题 1.阿司匹林(分子式为C9H8O4)是一种常用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头痛等疾病。某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 (1)阿斯匹林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2)阿斯匹林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25mg阿斯匹林中含碳元素的质量_____;(3)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时,病人每天服用阿斯匹林肠溶片的最大量是_____片。 【答案】180 1:8 60% 15mg 12 【解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 ×100%,化合物中某元 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不稳定性心绞痛时,每天阿斯匹林的剂量为75~300mg,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1)阿斯匹林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8+16×4=180;其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16×4)=1:8。 (2)阿斯匹林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9 180 ? ×100%=60%; 25mg阿斯匹林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25mg×60%=15mg; (3)不稳定性心绞痛时,每天阿斯匹林的剂量为75~300mg,则病人每天服用阿斯匹林肠溶片的最大量是300mg÷25mg=12片。 点睛:结合标签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的质量分数,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取12.5g样品研碎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20.8 g稀盐酸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次数12345 烧杯及所称物质总质量/g72.291.9111.6131.3152.1

化学计算公式

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M=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M=M ˊD 。??? ? ?? '=ρρD 4.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Bb A M a M M 混合物物质的量总数 克物质的总质量 5.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21126?原子的质量一个一个原子的质量 C A 1、A 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 1%、a 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①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211a A a A A (二) 溶液计算 1、V N N MV m V n c A === 1000C M ρω=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 1V 1=C 2V 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C 混=2 1221V V V C CV ++ (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100%100%?+=?=剂质质液质 m m m m m a ②(饱和溶液,S 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m 1a 1%+m 2a 2%=(m 1+m 2)a%混%100100%?+=S S a ④稀释:m 1a 1%=m 2a 2% 5、有关pH 值的计算:酸算H +,碱算OH — Ⅰ. pH= —lg[H +] C(H +)=10-pH Ⅱ. K W =[H +][OH —]=10-14(25℃时)

图中的公式:1. A N n N = 2. m n M = 3. m V n V = 4. n n V =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 ÷ 22.4 L/ mol 22.4 L/ mol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例题: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A. 3.2g B. 4.4g C. 5.6g D. 6.4g 【解析】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A. 锂 B. 钠 C. 钾 D. 铷 【解析】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应填:+2。(得失电子守恒) 四、差量法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设MgCO3的质量为x,MgCO3 M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应选A。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 锌 B. 铁 C. 铝 D. 镁 【解析】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Zn—H2↑,Fe—H2↑,2Al—3H2↑ ,Mg—H2↑。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应选C。 六、极值法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精选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是否有元素的电子转移B.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C.是否有氧元素的参加D.是否有原子的重新组合 2.下列有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中,其原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实验室中用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制取H2B.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制Cl2(见P3-20) C.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O2D.实验室中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4.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 (OH)2 5.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金属冶炼 B.燃放鞭炮C.食物腐败D.点制豆腐 6.从硫元素的化合价态上判断,下列物质中的硫元素不能表现氧化性的是()A.Na2S B.S C.SO2 D.H2SO4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 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列说法中,能够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反应前后,元素是否有电子转移 B.反应前后,元素是否有化合价变化 C.反应前后,是否有氧元素参加 D.反应前后,是否有氢元素参加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存在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B.只能是复分解反应 C.可能是置换反应 D.可能是化合反应 9.下列水溶液中的各组离子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l-、SO42-B.Ca2+、HCO3-、C1-、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