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
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筋出槽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关节周围的肌腱或筋膜因外伤或慢性损伤而脱离正常位置,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1. 按摩: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使用按摩球或按摩棒进行按摩。
2. 热敷:热敷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疼痛部位,每次15-20 分钟。
3. 拉伸:适当的拉伸可以帮助恢复筋的正常位置,缓解疼痛。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如手腕、手指、肩部等部位的伸展。
4. 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筋的复位。
5. 手术:如果筋出槽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和生活质量,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筋出槽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受伤部位,以免加重症状。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
其中,常可散见即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
代表性的论述有: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的记载。
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错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了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关节间隙),亦所谓的骨缝处。
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即两个关节面错动、关节间隙不正常)、“气血循行不畅”。
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
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
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作用。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2022-05-17 11:04·华氏中医天下之道相互贯通,自古以来才有“一贯道”之称,其多源于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体悟。
本文详述中医正骨之道亦如是,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真,发人深思,可堪为正骨不传之心法。
孙膑曰:因势利导之○正骨也然,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
精妙之道在顺其势也。
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
理筋也然,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顺其走势顺势或挑或理或拔,则筋易平复。
正骨之道全在理通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
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
心中理通,则应手奏效。
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
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
此皆外形。
非其关窍。
关窍则在理法。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
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
然手法亦不可缺。
手法即利器。
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
而民间传承之手法与方药。
经过数代乃至数十代心口相传。
集数代人之精思秘验。
其技之巧,其效之神,实令人叹为观止。
虽理则同一而法之精妙神效则非仅通其理者所能望其脊项也。
得之则有乐由心生,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之感。
叹其法之简,之妙。
正所谓大巧若拙。
绝技在民间,能得其技则知此言非虚。
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过去对正骨之理解,甚为浅显。
往往偏执于一方。
闻得某某理论,亦人云亦云。
反啊是穴,宣氏软伤理论,聚焦说,多处卡压说,激发点说,筋缩说,等等不一而足。
听之总觉有理,用之也觉有效,然不能融通。
心中觉零零散散,茫茫然,不知何求。
而今方悟得,过去所学之理,皆为管窥之见,任他说法千万,不外乎筋出槽骨错缝六字。
此六字乃一本贯万殊之理。
真正是千金不换之诀法。
自编口诀一首○筋连骨,骨连筋。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发布时间:2009-05-13 14:39“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
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
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临床上的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与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也早有文献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
”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之论述,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有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廷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早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有“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分。
韩玉森教授筋出槽、骨错位

++++“乐肤散”有八大功能:1、杀虫止痒;2、化腐生肌;3、消肿止痛;4、解毒散寒;5、祛风除湿;6、调理阴阳;7、激发潜能;8、健肾强身。
该药入水就化,透明无色,百年不烂,不自变质,卫生、用药少、见效快,使用方便配制非常简单。凡是用过该药的朋友,各自有奇效反馈。有几个朋友同时各自来信说:“乐肤散”治遗尿一次就好了,特效,请一定告诉大家。
韩玉森教授道宗神奇的“筋” 。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骨错缝筋出槽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

中医正骨2228年5月第33卷第5期J Tmd Chip Orthoy Trauma,2228,Vol.33,No.6(总369)•47-•学术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范志勇,吴山(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02)摘要“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
骶髂关节紊乱是骨科常见病,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多采用手法治疗。
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效果良好。
为了提高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疗效,本文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骶髂关节;肌肉骨骼手法;骨错缝,筋出槽“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
骶髂关节紊乱临床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骶髂部力学平衡被破坏,骶髂关节失稳,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临床多采用手法治疗。
林氏正骨手法由林应强教授所创,后经其弟子吴山不断完善而成°林氏正骨对骶髂关节紊乱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系统的手法,如骶髂关节后错位用下肢后伸定点按压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用屈膝屈髋按压手法等[2]°本文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1“骨错缝,筋出槽”与骶髂关节紊乱的关系有关“骨错缝,筋出槽”的记载较多,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载“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即指“骨错缝”,《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所载“差爻”“乖张”“偏纵”即指“筋出槽”°《伤科补要-背脊骨伤》载“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指出“骨错缝”的临床症状为疼痛及功能障碍°“骨错缝,筋出槽”反映了筋骨的失衡状态,“骨错缝”必有“筋出槽”,两者在骶髂关节紊乱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d4°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骨”即骶骨和髂骨;其“筋”即关节周围的肌肉及韧带组织,肌肉主要包括竖脊肌、臀大肌、梨状肌及股二头肌,韧带主要包括骶髂关节前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5_5]°骶髂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组织是维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若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出现痉挛或松弛,可导致筋骨失衡,表现为骶骨与髂骨相对位置的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公益研究项目(2060302)改变及局部软组织张力异常u。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而逐年增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物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
因此,寻找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指的是颈部不同部位的筋脉错综交错,而对应的经络被称为错缝、出槽。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因而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
基于此,结合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治疗,能够改善错缝、出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分析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5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采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病史记录,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采用数字化摄影技术和CT、MRI等检查手段获取错缝、出槽的情况。
3.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次30分钟。
4. 疗效评估:采用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记录颈椎病的缓解情况、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 研究结果可望发现在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
2. 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3. 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为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一)研究可行性1. 研究方法明确,数据收集准确可靠。
2. 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颈椎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3. 研究所需材料简便易得,可操作性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
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
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
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
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
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诀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
藏于目,一般人难于下手去锻炼;隐于足,我们却可以把它找出来,为我们所用。
那怎么找呢?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
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会有神奇的功效。
通常脾气越暴的人,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象琴弦一样。
凡是有肝病的人,这条经是必按之处。
你可能会问,这条“硬筋”在脚底,并不循着任何一条经啊。
其实稍微仔细些就会发现其实这根筋是循行在肝经上,只是肝经标注在脚背而不是脚底。
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
但肝是最难调理的脏腑,药物难以起效,针灸似乎也鞭长莫及,《黄帝内经灵枢·九针篇》上的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们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
所以说“书是黄金屋”一点也不过份,歧黄经典,真是字字珠矶,随便摘下一句都是“零金碎玉”,我们真是需要睁大眼睛才行。
这根筋虽然用途极广,但有些人却找不到它,揉这地方的时候反而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象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燥,肝功能较强,而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关于“筋”,我再提供些其它的知识,可参照着自己来调理。
膝为筋之府,所以要经常跪着走以养筋,胆经的阳陵泉为筋之会,所以要常拨动以舒筋,脊椎督脉上有个要穴“筋缩”,所以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膀胱经的膝膕下有个“承筋”,所以要多用拳峰点按以散筋,请记住理筋即是调肝。
而凡和“摇动”“震颤”“拘挛”“强直”“抽搐”“眩晕”“火气”“抑郁”等有关的病症,都与肝经有关。
我告诉大家将大腿尽量劈开以增强肝肾功能,其实不过是要拉伸腿上大筋。
男性生殖器名为“宗筋”即是诸筋汇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从源头来解决肝的问题,同时也解决生殖的问题,方法也极为简单。
只要常常调节我们脚下的“地筋”,我们的力量就会源源而发。
到过上海杨浦大桥的人都会惊叹于它的宏伟壮观。
但是你发现了吗?是谁在支撑着它?承载着它的巨大负荷的,是那些粗壮有力的铁索,就是这座桥的“筋”。
我们要打造的也正是这样的铁“筋”。
韩玉森教授道宗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骨刺通络散组成:川芎、威灵仙、桃仁、地龙、炮山甲、没药各50g 、红花75g、草乌40g、木瓜78g、冰片15g、牡蛎100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视病变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陈醋、白酒各半调成糊,敷于病变部位0.5厘米-0.7厘米厚,并用塑料薄膜或不吸水纸隔盖,外用纱布固定.还可缝制成内衬塑料薄膜的方型纱布袋,上留口,将药装入布装内层,紧贴腰部病变部位,于布袋两边各系两根布带束于腰腹部.一般每次敷7小时,每日1次,如疼痛或眩晕较重,每日可敷2次,如皮肤过敏可隔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本方对寒瘀阻络型颈椎腰椎骨质增生效果最佳。
韩玉森教授道宗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韩玉森教授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
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韩玉森教授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治疗的评价: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
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举例说明: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韩玉森教授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胸肋关节骨错缝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胸部岔气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韩玉森教授手法:(1) 理顺胸背部肌肉;(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3)双肩挤摇5-6次;(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
手法:(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3)俯卧压背3遍。
骶骼关节骨错缝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检查“4”字试验(+)。
韩玉森教授手法:(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
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韩玉森教授手法:(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