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廷到学堂: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论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doc

论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史内容摘要:如何将钢琴发展史简单明了的展现在总人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将《西方钢琴艺术史》全篇通读,并且能将每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和作品,还有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本文章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初略讲述钢琴艺术的发展史:首先,将钢琴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做详细的介绍;其次,就是将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按不同的时期将其划分,并作详细的介绍;最后,把钢琴的发展史做一个总结,结束论文。
关键词:键盘、乐器、管风琴、古钢琴、钢琴、艺术史、作曲家、古典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时期、贝多芬、海顿、莫扎特一、钢琴的产生和发展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各梅奥·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
钢琴从诞生到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完善,最终成为作曲家情有独钟的键盘乐器,也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人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的卷帙浩繁的曲目中,大量的作品最初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甚至为更古老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创作的。
所以要学习钢琴艺术史,就必须从钢琴的史前史前开始去了解各类乐器的历史沿革过程。
概况来说,钢琴艺术史是由人(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琴(键盘乐器)、乐(音乐作品)三个方面构成的。
这三者既有独自的演进过程,又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相辅相成、交往融合的密切关系。
几百年来,键盘乐器的形成屡次经过重大改变,但是这种革新换代的过程往往被人忽视。
人们更多的注意到“人”和“乐”在风格上的演变过程,却忘了“琴”的更迭和沿革。
殊不知乐器的演进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到作曲家的创作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的。
一、管风琴谈到钢琴的产生与发展,就必须提及到管风琴,因为管风琴是键盘乐器中最古老的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提起管风琴,人们总会联想到西方天主教或基督教那庄严的教堂音乐。
其实,管风琴最初并不是教堂的专用乐器。
从公元9世纪起,管风琴才被允许进入教堂,而且只准用于为人声伴奏。
11世纪以前,管风琴在宫廷中比在教堂中应用的更广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6世纪末)以后,它作为宗教乐器的地位才日益显得更重要起来。
钢 琴 发 展 史ppt课件

主 讲:王 彤
.
一、钢 琴 的 起 源
“Piano”(钢琴),全称为“Pianoforte”,源 自意大利文,意为“弱--强”).它基本上是 从14世纪和15世纪所使用的德西马琴 (dulcimer)、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 羽管键琴(harpsichord)等乐器进化来的。
.
第一乐章遵循下列方案:
呈示部:乐章开篇的基本模式包括主题的陈述,第二 主题在属调。如果第一主题在小调上,则第 主题在关系大调上。这两个主题之间的是过 渡段。
发展部:呈示部的主题或动机以自由的形式得到发展 并加以对照。
再现部:这最后的乐段重新回到了在呈示部中所引入 的两个主题,二者均以主调再现。
.
.
主要键盘作品:
羽管键琴第一组曲集 前奏曲与恰空
羽管键琴奏鸣曲
羽管键琴随想曲
前奏与快板羽管键琴曲 羽管键琴幻想曲
第二组曲集
第三组曲集 (赋格)
管风琴或羽管键琴协奏曲
.
奏鸣曲的古 典 时 期(18世
纪中叶至19世纪上叶)
总的来说,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包括从海顿的更 加成的作品直至贝多芬的早期作品的这一时期,大 约自1775年至 1815 年。古典主义特有的一些特征, 如清晰,平衡和节制,是对前古典主义时期传下来 的奏鸣曲式进行各种试验而后获得的。古典主义作 曲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直至奏鸣曲式达到莫扎特 和海顿后来一些杰作中所体现的那种成熟的曲式结 构。而海顿和莫扎特音乐中那种无可比拟的结构感, 他们对复调因素的特殊处理,以及丰富的想像和独 特的创意,使他们的音乐区别于他们的同时代人, 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精萃
1850年,支撑结构、弦列的交叉排列和复震 奏式击弦机三要素相结合,由此确立了现代钢 琴结构最理想的基本形式。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
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
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
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
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
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
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清时期的器乐

明清时期的器乐明清时期流行的打弦乐器扬琴,常用于伴奏各种俗曲和弹唱类曲种。
扬琴,又称洋琴,原是流行于西亚地区的古击弦乐器,明代传入我国(见清刊本《澳门纪略》)。
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记述北京曾有扬琴伴奏弹词:“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
近日'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
康熙至乾隆年间董伟业作《竹枝词》记述扬州地区以扬琴伴奏演唱俗曲:“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闲游寻夜乐,声声'网调’唱吾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
徐珂《清稗类钞》“花调”条:“杭州有之,介乎摊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脚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
“盲妹弹唱”条:“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摸鱼儿’,佐以洋琴”。
这些记载说明清康熙、乾隆以来,扬琴已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
清嘉庆年间,麟庆(1791—1846)撰写、汪春泉等绘图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二册有“同春听筝”一图。
内容是麟庆与赵弁等人在河南开封“同春园”听曲。
演奏的乐曲是《万里封侯》、《状元及第》、《美女思春》、《平沙落雁》等。
图中三人所奏乐器为铜琴、筝、琵琶。
铜琴即洋琴(扬琴)。
此书文字记载:“铜琴,刳木作匣,拈铜为丝,敲以细竹,俗称洋琴”。
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扬琴演奏图象。
扬琴与筝一起演奏,在扬州清曲、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伴奏中已有很长的历史。
新疆地区各民族擅长歌舞,并有丰富多彩、富于地方特色的乐器。
清乾隆年间王芑孙《西陬牧唱词》记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其中一首:“五旦双弦应和多,天方新唱陋摩诃,铁腔鼓里吹芦哨,珠鲁翻成朱鹭歌”。
另一首:“小雅诗传考牧篇,僸偶有唱谱新编,阿谁惯打鸡娄鼓,与我同绉马尾弦”。
诗中涉及到卡龙、铁鼓、皮皮(即巴拉曼,用芦苇制作哨嘴和管身的吹奏乐器)及各种马尾制或皮制琴弦的乐器。
清同治年间萧雄曾作《听园西疆杂述诗》之一首:“龟兹乐部超纷纷,调急弦调响遏云,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传统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向来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一、古代音乐1.1 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最早的音乐形式是以鼓和磬为主的打击乐。
1.2 古代音乐的特点:古代音乐注重礼仪和宗教,音乐常用于祭祀和宫廷乐舞,曲调庄重、旋律简单、节奏稳定。
1.3 古代音乐的传承:古代音乐传承于宫廷和民间,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
二、民族音乐2.1 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中国拥有众多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如蒙古族的长调歌曲、藏族的格萨尔舞曲等。
2.2 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受到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音乐。
2.3 民族音乐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民族音乐逐渐融入现代音乐,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三、古典音乐3.1 古典音乐的兴起:古典音乐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宋代的琵琶曲和元曲是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份。
3.2 古典音乐的特点:古典音乐注重和声和曲式结构,曲调优美、旋律丰富、表达深情。
3.3 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古典音乐经历了明清时期的衰落,但在现代得到了重新发展,形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风格。
四、现代音乐4.1 现代音乐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音乐家开始尝试创作现代音乐作品。
4.2 现代音乐的风格:现代音乐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4.3 现代音乐的发展:现代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品,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流行音乐5.1 流行音乐的兴起:20世纪中叶,中国流行音乐开始崛起,受到了西方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形成为了独立的流行音乐文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MODERN MUSIC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朱莹[摘要]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
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地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变,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方式,这是中华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
从而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变;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81-0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上溯夏商、先秦时代,再历经春秋战国,经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绝律诗、词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演变,且均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音乐艺术的精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历程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古代艺术歌曲、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
⑴绝大部分古代艺术歌曲的原音乐已遗失,只有文字诗词流传至今。
当今作曲家结合创作新意与手法,借鉴古代声乐艺术,如昆曲、琴歌等创作,再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古韵今声的艺术歌曲。
一、古代艺术歌曲(一)夏、商———诗词歌曲的开始《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易经•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充分说明古代诗乐一体、歌诗同源,上古时期就有大舜作词的《南风歌》。
较为遗憾的诗乐结合的乐谱曲调并未全部传承下来,这样的缺失使得中国古老的歌诗文化难现原有面貌。
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给今人的是无尽的喟叹。
[收稿日期]2020-10-23[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0468)。
[作者简介]朱莹(1987—),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中国西洋乐器制造历史

中国西洋乐器制造历史1.引言1.1 概述中国西洋乐器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古代中国,音乐一直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西方乐器的引入则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概述部分将会介绍中国西洋乐器制造历史的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要提到的是西方乐器的传入。
在明清时期,随着中外贸易的逐渐发展,一些西方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和管风琴等被引入到中国。
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给中国音乐带来了全新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灵感。
其次,中国西洋乐器制造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中国制造者通过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逐渐掌握了西方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他们熟练地将精湛的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乐器的设计和制作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西洋乐器。
同时,中国西洋乐器制造还受到了音乐教育的推动和需求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西方乐器在学校和音乐机构中得到普及和应用。
这促使中国乐器制造者为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改良和改进西洋乐器的制作工艺和质量。
最后,中国西洋乐器制造的发展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使得中国音乐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和情感,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音乐选择和欣赏的机会。
此外,中国西洋乐器制造的进步还为中国乐器品牌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中国西洋乐器制造历史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和发展既受到了西方乐器传入的影响,又凝聚了中国传统工艺和音乐教育的智慧。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西洋乐器制造将会不断创新和进步,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2. 正文2.1 中国西洋乐器制造的起源2.2 中国西洋乐器制造的发展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中国西洋乐器制造的起源。
这将包括一些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例如中国最早接触西洋乐器的时间和方式,以及最早的中国西洋乐器制造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宫廷到学堂: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内容摘要】钢琴于1601年由传教士带入中国,至1911年的300余年中,钢琴在中国由宫廷走向了学堂,由贡品变成了商品,由皇帝的“玩具”变成了挽救民族危难的“工具”。
纵观这一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质“见证”,也是其后相当长时间内钢琴卷入救亡、革命的一个开端。
【关键词】明清时期钢琴中国传入发展钢琴艺术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400余年间,钢琴从早期的键盘乐器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大钢琴,也因其音域宽阔、声音层次丰富而被誉为“乐器之王”。
作为一种舶来品,钢琴何时传入中国以及它在中国遭遇怎样的命运,无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就明清时期而言,现在的研究多是把西洋乐器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钢琴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专题研究的为数甚少且失之简略。
①本文拟对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作一史实重建,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它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脉络。
一、传教士与皇帝:古钢琴传入中国及它在1840年前的命运据目前现有的史料记载,钢琴最早传入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
1601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觐见万历皇帝。
所献礼物中就有“西琴”:……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舆图一船,西琴一张等物,陈献御前……万历二十八年题具。
②对于利氏所贡之西琴,其后都有不少记载。
如明代万历年间曾任过云南布政司右参议的冯时可曾记到:余至京,有外国道人利玛窦,……道人又出番琴,其制异于中国,用铜铁丝为弦,不用指弹,只以小板案,其声更清越。
③清代的《钦定续文献通考》则对此琴的形态、属性等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西洋人利玛窦来献其音乐。
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炼铁为之。
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
④根据对它的形状和发音原理的记载,我们可以初步判定此时的“西琴”应当是古钢琴中的击弦古钢琴,即“克拉维科德”(clavichord)。
对于这个贡物,神宗皇帝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
据利玛窦所记:“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窦具贽物,赴京师献上,间有西洋乐器雅琴一具,视中州异形,抚之有异音。
皇上奇之……”⑤于是就命令4名太监向与利玛窦同来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pantoja,didaco de,1571—1618)学了一个月弹奏法。
⑥这4名太监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古钢琴学生,而庞迪我,可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古钢琴教师。
其后,1639年(明崇桢十二年),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o,1582—1649)进呈崇祯帝“西琴一张,风簧一座”。
⑦次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在明宫制作新琴未能成功,但修复了先前利玛窦进献的西琴,还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古钢琴的构造与演奏方法的《钢琴学》。
⑧至清代,1656 年(顺治十三年)荷兰使臣献古钢琴一架。
⑨至康熙时,西洋乐器传入宫廷的数量逐渐增多。
康熙本人也对包括钢琴在内的西洋乐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据法国传教士费赖之(louis pfister,s. j.1833—1891)在《1522年至1773年在华耶稣会士传略及著述提要》一书的记载,1676年(康熙十五年)的某一天,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与康熙帝在一起,康熙曾命徐弹奏宫中古钢琴,即拨弦古钢琴,并弹奏了中国曲调。
⑩1679年(康熙十八年),康熙帝召见徐日升与grimaldi(疑为gherardini)时,命他们“用以前赠送给皇帝的风琴与古钢琴演奏”。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在清内宫“暖阁”见“西洋乐器,种种清响”,在“渊鉴斋”又见“西洋铁丝琴一架”。
此一时期,传教士们还在宫廷内仿制钢琴。
《蓬山密记》就有“内造西洋铁丝琴,弦一百二十根”之记载。
?这一时期,徐日升还担任了康熙皇帝的音乐老师,教授皇帝西方乐理和古钢琴。
据《蓬山密记》记载,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师从徐日升30年后,康熙皇帝还能在古钢琴上弹奏中国古琴曲《普奄咒》。
这不仅表明了康熙皇帝相当水平的弹奏技巧,而且还有将中国乐曲在西方键盘乐器上再现出来的能力。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徐日升去世。
3年之后,意大利传教士德里格(teodorico pedrini,1671—1746)接替了徐的工作,担任了宫廷乐师。
当时德理格觐见康熙帝时,康熙曾命他演奏古钢琴以测试他的音乐水平。
?后来,德理格不仅展示了他的音乐演奏才华,还以著《律吕正义·续编》而著名。
到乾隆时,包括钢琴在内的西洋乐器有了进一步发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时宫中配置有西洋乐队,铁丝琴,即古钢琴即为其中的一件乐器。
?但遗憾的是,国人对钢琴的爱好,仅仅是发生在明万历、清康熙及乾隆等帝王身上,而且他们的作用与影响都非常有限。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之后,清廷实行闭关政策,中外交流的大门也随之关闭。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钢琴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又才重新流入中国。
二、商品、学堂与乐歌:晚清70年钢琴在中国的命运晚清70年,列强入侵,民族危亡。
在此背景下,钢琴在中国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并随着时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钢琴在宫廷这一时期,钢琴作为宫廷的“玩物”不再受到人们的注意,只有零星的记忆。
据海瑟琳·卡尔《慈禧写照记》一书的记载,光绪皇帝喜欢外国进贡宫廷的“批雅拿”(piano),并都能抚弄自如,“帝悉能在乐器上,模之成调,与原音酷肖”。
慈禧太后也颇喜听音乐、观赏人弹琴及跳舞。
据卡尔记述:“朝堂之后轩,有外国批雅拿三具。
有一具最大,新由外洋运到者。
太后极愿予辈挥弦一试。
于是裕庚女公子二人,各为之歌一再行。
即阕,太后又命予往试之。
予遂亦为之抚弦操动移时,太后又请裕庚女公子,按琴声而舞。
二公子遂作德国之二人旋舞,以娱太后。
”?据宫中档案记载,逊帝溥仪少年时代,颇爱音乐,常于读书之暇,演琴吟曲,为学习西洋风琴、钢琴,他曾聘虎坊桥关记琴行主人关善亭为教员,每日教琴一个小时。
一段时间过后,溥仪就能用钢琴弹奏一些中西乐曲,演奏也日臻熟练。
现在故宫博物院清宫藏品还藏有当时唯一遗留下来的一架钢琴。
?(二)钢琴成为商品:外国人的发财梦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
西方列强用鸦片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1844年,中法签订了《黄浦条约》,法国人获得了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的权利。
1858年,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清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获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
1860年(咸丰十年),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法国获得了“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权利。
?根据“利益均沾”的原则,西方列强均获得了建教堂、传教的权利。
钢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正是借由这些传教士及其家人来到中国、教堂的建立而得以改变。
而这一时期,西方的音乐由先前的巴罗克时期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先前的古钢琴也被现代钢琴所替代。
鸦片战争前,钢琴还只是宫廷的“玩具”,而随着列强的进入,一些英商对中国市场发生了极大兴趣,他们企图在输入鸦片的同时,也圆一笔钢琴发财梦。
“一个极著名的商行向华输出了大批钢琴”?。
更有商人根据欧洲钢琴的普及率和他的销售经验推测:“只要每十户中国人平均能买一台钢琴,那么,人口众多的中国,必将是个十分巨大的钢琴销售市场。
”?1850年,英国商人s.moutrie还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琴行——“谋得利”琴行。
除销售琴外,兼营修理业务,后进口零件雇工装配。
但由于当时中国国门打开不久,在华外国人数不多,教会与西洋学校在华开办的也少,对钢琴的需求量还不多,加上当时的中国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国的洋货尚代替不了中国的产品,其销路也就可想而知。
但其后随着沿江沿海开放口岸的增加,外国在中国建立教堂数量的增多及外国传教士的纷至沓来,对钢琴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1870 年(也有称1875 年),英商见钢琴销路较好,便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一家钢琴制造工厂——谋得利上海钢琴有限公司,此公司负责制造和销售钢琴等乐器,工厂建在闸北的宝山路,毗邻上海商务印书馆。
(三)教堂的开设和教会学堂的兴办:钢琴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钢琴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除了商人的活动外,更与教堂的开设和教会学堂的兴办密不可分。
每逢礼拜,教徒都会在教堂咏唱“圣诗”,而用钢琴或管风琴作为伴奏也成了教堂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形式也吸引和影响了不少中国人。
这一时期,教会学堂也开始建立,到1899年,全国的教会学校约2000所。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839年欧美基督教教会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1842年迁入香港)、1845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宁波创建的崇信义塾、1849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徐汇公学、1861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在上海建立的清心女塾、1874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圣芳济书院、1892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中西女塾等。
这些学校普遍设有音乐课,有的还专门开设了钢琴课程。
钢琴课教师通常是外国传教士,不过教学水平普遍不高。
尽管如此,这些教会学校还是培养了一批音乐爱好者,其中一部分人,如在中西女塾就读过的史凤珠、李虞贞、王瑞娴等后来还得以出国深造。
回国以后,为中国的钢琴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具有以宗教为中心、西化的特点,也远没有形成适合于中国实际需要的音乐教育,但它是中国近代音乐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开端,对其后学堂乐歌和中国人自己创办音乐教育影响明显。
(四)国人初出国门的钢琴视界自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初出国门,钢琴也成了他们的描述对象。
1859年,中国天主教徒郭连城随意大利传教士赴罗马,后著有《西游笔略》一书,此书对他在赴欧船上听到的钢琴有记载:“有英国商妇弹洋琴者,其琴名必亚诺(按:piano的音译),复依声歌之,声清雅,连弹三曲,客必鼓掌称善。
”1866年,外交官张德彝于在上海记下了他对钢琴的见闻:“洋女拨弄洋琴,琴大如箱,音忽亮忽细小,参差错落,颇觉可听。
”从中不难看出他体悟出了被称为“强弱琴”的钢琴的特点。
外交官曾纪泽在出使国还学习钢琴弹奏,据他所著的《出使英法俄国日记》一书记载,他在国外“试学钢琴甚久”“饭后学钢琴”。
据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国人到国外对所见钢琴的外形与琴内构件的最初描述是李圭。
1876年,李圭(1842—1903)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赴美国参加在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后著有《环游地球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