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作文教学案)

有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作文教学案)
有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作文教学案)

有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作文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

2、学习和使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3、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水平,增强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

【教学计划】3课时(指导1课时,写作1课时,讲评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明确写作要求:有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1层次:

?一结构层次:时间空间逻辑

?二内容层次:移步换景自然-人文

?三感情层次:景-情-理外形---精神

2角度

?内容角度:山与水点与面景与人

?方法角度:视与听正与侧动与静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情感角度:抑与扬独特感受

二、就本单元四篇写景文章,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五篇文章所写景物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篇文章?(或你认为哪篇文章写得最好?)好在哪里?(提示:思路、角度、方法、主题等)

2.如写你的旅游经历或观景感爱,你打算写什么内容,怎样构思?

三、方法指导:

努力做到:

(1)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灵活使用一些修辞方法。如《鼎湖山听泉》用拟人和比喻方法将泉水写活了。

(2)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3)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景中有叙----单一写景会显得单调,可适当插入叙事,引文,以深化或丰富景物内容

(4)景中有情-----在描写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5)景中有理-----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或景物变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防止错误:

?1、题目大而空,无光无色。

?既不能概括景物特点,又没有彰显作者感情,如《大海》《黄山》《瘦西湖》《草原之游》等,不如《我与草原有个约定》《漫步瘦西湖》《我爱你,黄山松》等。

?2、层次混乱,没有章法。

?或铺垫太长,离题较远;或脚踩瓜皮,随意滑行;或平均用笔,不分主次,或角度单一,不知变通,或颠倒重复,杂乱赘余;或缺少交待,让人莫名。

?3、主题不明确,立意肤浅。

?为写景而写景,一部流水帐;或无病呻吟,或一句话作结,强贴标签,不讲道理。

?4、写景大众化,缺少特色。

?花香鸟语,草长茑飞,树木荣枯,四季轮回,无论如时何地,观山千山一面,看水万水一色。

四、例文评判

【范文赏析】

(一)古镇寻幽

扬中树人初三(2)班刘可欣

钟声袅袅,回转不绝。

来到这座古镇已经是第二天了,虽然读不透它的深厚底蕴,但身心俱能感知的,便是它的宁静。

趁着清晨踏上镇上的石拱桥,桥上已经有了人。有早起做小买卖的,有彻夜于此卖艺为生的,但他们都很安静,桥上似乎只能听见呼吸声和轻微的鼾声。

我将视线收回来,转而眺望远方的景色,两岸是沉静凝重的房屋,青瓦、白墙、黛砖、棕红木门。瓦上被时光雕琢的碎片,墙上因久雨而形成的屋漏痕,门板上被腐蚀的印迹……都显出它的沧桑。

浓绿的河水穿街而过,它平静无波。沿岸凸出的平台边,泊着几艘夜归的船。一切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沉睡着,似乎沉睡在远古的记忆中。

我带着鬓角的湿气,走下了石桥。

还没走回客栈,太阳就已经升起了,逐步冲散了雾气,照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这里的日出也是这般宁静而有诗意,如晕染在宣纸上的一滴彤色。阳光晕开后,古镇的一切都舒展起来,半开的门板中溜出一缕粽香。

这里有一座寺庙。和普通的庙宇没什么不同。身处其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幽静,就如同这个镇子的气息一般。我看到一朵素色小花在庙宇的墙角边静静开放,弯下腰,似乎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

钟声悠悠,在深沉厚重的钟声中,一些画面在脑内展开:那些石拱桥上的人,那些青瓦、白墙、黛砖,那客栈中屋檐悬挂的在风中零零作响的古铜色铃铛……这路边坐着、叼着半截烟卷唱着不成调的歌的老翁,这酒吧茶馆门口坐在木椅上抱着吉他奏乐歌唱的外国年轻人……那些人,这些景,此时的乐章与这悠悠钟声缠绵在一起,竟让人更觉静谧与祥和——这是我听过天籁。

抬头仰望清澈的天空:原来天如此澄澈,原来日光如此温馨,原来心能够这般安宁,原来所有的路都能够静静地去走。

抛却浮华,抛却杂念,在心中永藏一份这样的景,存一段这样的音,守一缕这样的阳光吧!享受安静,洗去繁华与焦虑。慢下来,抬头观云,低头赏花,这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吧。

此刻的古镇,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总评】全文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趁着清晨)走上拱桥——拱桥远眺古镇——拱桥俯瞰——(太阳升起)下拱桥入客栈途中——进寺庙。行文流畅,思路

清晰。紧扣标题“古镇寻幽”的“幽”字,写出了古镇的安静、沉静、平静、宁静、

幽静。写法上:多角度多层次写景且能以声衬静,且开头结尾承接,为圆形结构,更是为文章增添了无穷韵味。【指导老师:吴敏】

(三)普陀佛光

扬州树人初三(11)杭菲

从码头坐汽渡来到位于宁波的北普陀,因为是淡季,普陀山这个佛门净地格外的清净。

一上山,映入眼帘的便是干净整洁的石阶和水泥路,路两旁是葱葱郁郁的树木,越往山上走,道路越狭窄,高大的树木也愈发的青翠欲滴。午后的阳光穿越过绿叶间的缝隙形成斑驳的光圈投射在地面上,散发着迷人的金光,这金光同那由叶子的绿光重叠交映在一起,使得那通向山上的路恍惚间竟似一条通往圣境的仙路。天空中掠过的鸟儿,身姿愈发灵动轻盈,它们唱着婉转清脆的小曲儿似赶去朝圣。自诩为无神论者的我也惊讶了,这清新无暇的一切难道是因佛光而如此的生机勃勃吗?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山腰上寺院那些虔诚至极的僧人们的吟诵声,神秘圣洁的梵音随微醺的暖风抚过心田,寺院池塘里大片大片接天的红莲若隐若现,仿佛暗藏这荡涤人心、普渡众生的神力。

路程过半,终于完整的看到了那立于白石之上的高大的观音像,通体透金,在阳光下更是散发出一种令人无可抗拒的圣洁的光芒。他虽没有乐山大佛依山而建的宛若天成,也没有灵山梵宫的华丽雄伟,也没有敦煌莫高窟的瑰丽,但是他高大而不盛气凌人,一身金衣却不显庸俗奢靡,铜筋铁骨之躯但不冰冷孤傲。我又走近几步,细细地瞻仰。过渡自然流畅的曲线线条,随风微微翩起的衣角,精雕细刻的褶皱,甚至是匀称细长的手指与整齐的指甲无一不体现那种乘云而来以慈善心肠解救苦难者的柔和与善良的气质与普度众生的神圣气场。到底是工匠的鬼斧神工还是冥冥之中的佛法相助呢?我有些分不清了,或许就像是神佛因了人类的信仰而拥有了所谓的神力佛法,人类也因了这种神力佛法而更坚定了信仰。

我跪在白石阶上膜拜着观音像,石阶不知是因日光还是佛光而温暖,额头触地的一瞬间,似乎有种神奇的力量萦绕着,我的内心从对神佛的不屑变得宁静而虔诚。

我虽不是佛教徒但此刻的我是无比虔诚的,心无杂念的,那种让人顶礼膜拜的力量让我忘却了对于究竟有无佛光神力的纠结和疑惑。因为我开始“相信”有佛光,真正的佛光就是存有与自己的心中,内心深处的善良、温和与虔诚就是真正的佛光,就是心灵深处纯净神圣的力量。

古朴的钟声带走了我的脚步,但我知道我内心的佛光曾在这个圣地点亮,也将照亮前方的长路。

【点评】文章移步换景,,通过环境烘托、对比衬托以及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以细腻的文笔多角度地描写观音佛的外形和神韵,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真正的佛光就是存有与自己的心中,内心深处的善良、温和与虔诚就是真正的佛光,就是心灵深处纯净神圣的力量。”立意深刻,给人以哲理启迪。(指导教师:郭立桂)

5、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观景感受,自拟文题,写篇文章

要求:

(1)选择特征鲜明有代表性的景物;

(2)合理安排景物层次,多角度写景;

(3)在景物描写中浸透情感或蕴含哲理;

(4)7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景中有物

(2)景中有序

(3)景中有变

(4)景中有叙

(5)景中有情。

(6)景中有理。

【教学反思】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1)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文导学案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训练目标】 学会观察生活,初步掌握写景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作前准备】 选择一处熟悉的景点,细心观察,收集写作素材 【作文要求】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篇文章 【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147页知识短文“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课中交流】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著名

多角度描写作文教案

八年级“读写”结合:多角度描写景物 ——描写的专项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景物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 2.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景物;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 通过两两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作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教学环节: 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这样的美景如何在我们笔下写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二、观察图片 引导学生明确写景要做到: 1.抓住景物

2.抓住特征 三、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媒体出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交流讨论,后全班总结写作方法: 1.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2.虚实结合 3.人的各种感受相结合 4.动静相结合 5.各种修辞手法相结合 学习本册第六单元课文,加深理解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四、点评名作《荷塘月色》片断 五、我写我练(课件展示图片) 要求1:绘好色彩 要求2:动静结合 要求3:修辞手法 我评我点:按照所学的写景方法,评点同桌的写景片段,写出优点和不足 修改成段 作品展示:小组展示,选出佳作,全班展示。 六、总结提高:盘点知识点的收获 师小结: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 七、作业布置:任选教材“写作实践”中的一道题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反思: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主备单彩云主核常志 使用者单彩云课型新授使用日期2016、10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第一次集体备课(通案)第二次备课(个案)【导入新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 人不同感受。 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自学指导】 一、我思我答 (一)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二)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我品我析 播放“春、夏、秋冬”的风景资料导入 说出左面红色诗句观察景物的角度。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小结: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时间变换观察: 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学生结合课文第210页,理解定点观察,然后再举出学过的课文里用定点观察的例句,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可提示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教师小结。 方法同上。 提示学生从朱自清的《春》里找出并分析。

多角度描写景1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1、例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画面从哪些角度写月下的荷塘? (2)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 (3)这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2、例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 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画面中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光? (2)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3)这幅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4)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呢? 二、结合经典文段,我们一起归纳能让景物描写显得更加生动的方法。 1、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运用手法。 (1)、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写景的角度: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2)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层次的描写。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感情顺序。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景物,调动五官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课前学习: 一、欣赏优美的写景片段: 1、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2、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3、老渔民的脸上挂着几道深深的岁月的沟壑。深邃的眼神总是喜欢坚定的望着前方,偶尔被海水侵蚀了的双手搓个不停,那干涸的嘴唇还是喜欢说那两句:向前走吧,始终会看到大陆的…… ★请写出你所积累的一个精彩的写景片段: 二、请归纳下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初试锋芒

多角度写景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教学目标: 1、由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感受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描写。 2、提升观察能力,掌握描写方法。 3、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点: 提升能力,学会观察和描写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图片游戏导入 1、请你在三秒内判断图片中的四块积木相同吗 2、请你观察下图中这是同一个人吗 3、请你比较下图中的气球大小 4、这四朵玫瑰相同的吗 5、请你观察下图的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游戏总结:你的发现 【明确】 角度不同,效果有别 由此可见,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

然后作细致描写。例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第四、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记承天诗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动静结合,写出了月色的不同的特点。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游记的特点。 2.仔细阅读,学习以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景物的写法。 3.深入了解课文,感受景物描写中饱含的情感。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2 .通过查询资料,回答“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3.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驿道()草甸()砚池()蘸到()模样() 翡翠()眺望()擦拭()硕大() 4.解释下面词语。 漫溢: 苍劲: 眺望: 硕大: 依止: 轻盈: 目眩神迷: 五彩斑斓: 【课文梳理】 5.读课文,感知文意。 (1)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一滴水的行踪(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草甸——落水洞——四方街——城外果园和田地——金少江——大海)。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时空多维度把景物组合串联在了一起。 (2)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一滴水”的来历及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 第二部分(4-9):“一滴水”流到丽江古城前的所见。 第三部分(10-14):“一滴水”流过丽江古城的所见。 第四部分(15-16):“一滴水”流出丽江古城,跃入江流 【课堂探究】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物? (1)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

四川省宜宾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课题课型教学课时学生姓名评价多角度描 写景物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授课N0 01 学习目标1.通过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有序的观察和描写景物。 2.从多种感官出发,借助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景物。 3.通过描写景物的写作练习,关注大自然,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学习重点 1.通过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有序的观察和描写景物。 2.从多种感官出发,借助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景物。 学习方法归纳法、合作法、点拨法、练习法 预 习 (8分钟)一、独学: 1.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2.在朱自清先生的《春》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二、互学: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从高处到低处,从低处到高处;从静物到动物;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角度写。 2.《春》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3.归纳本单元中写景的语段,说一说其使用的什么方法?

最新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电子课文阅读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电子课文阅读 第六单元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 写作导引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仔细阅读贾平凹的《风雨》,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有近景、远景,还有?? 有俯视、仰视,还有??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作细致描写。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 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写到了哪些感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以细细品味。 写作实践 一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效果写下来。字数不限。 【提示】 1.重在训练观察能力,尽量多选几种观察的角度。 2.不同的观察效果由不同的观察角度产生,比如发现了不同的形态、颜色,突出了某些景物,忽略了某些景物等。 3.可以与同学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互相启发。 二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 【提示】

六篇多角度描写景物优秀满分作文

六篇多角度描写景物优秀满分作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琳琅满目的人文风景。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推荐关于多角度去描写景物的相关作文,欢迎大家参阅! 六篇描写景色满分作文 多角度描写景物作文篇一: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西江河畔,中心广场位于我们县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运动、娱乐的休闲场所。 走进广场的正前方,首先映入眼幕的是一排排棕榈树和大榕树。踏进广场引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池底铺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池里有相互交错的水管,喷水管喷水时,喷出的水是左右对射的,我们走过去,就像穿过拱形的水帘,水珠落在水池里,发出有节奏的“沙沙沙”的声音,清脆动听极了。水池两边还有花坛和绿茵茵的草地呢! 穿过水池再往前走,就到了广场最开阔的地方——中间有大圆盘似的喷泉区,那些喷水管和彩灯都是埋在地下的,地面上只能看见一圈圈圆形排列的小孔。白天人们在这里跳舞、打太极……每当夜幕降临,喷泉区的小孔喷水时,那水柱射上空中,相互交错着,此起彼落,在彩灯的确映照下,晶莹透亮,五颜六色,像节日的礼花,洒落人间,又像一幅大彩帘,美丽极壮观极了! 围绕广场这喷泉区,有两排弧形牌坊,高大宏伟,像广场的守护神,牌坊后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湖,湖中央有一条小桥,把湖分成两半,

湖周围有很多茂密的树木,树木下有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石凳石桌,环境幽静,是人们打牌,下棋的休闲区。 这就是我们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这里的草地、树木、喷泉,湖水,是多么惹人喜爱!我爱我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更爱创造了这美丽的中心广场的家乡人民! 多角度描写景物作文篇二:美丽的白云 我喜欢天上的太阳、月亮、天上的一切一切,可我更喜欢天上美丽的白云。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门前玩耍时,无意中一抬头,看到了天上的白云,我想:这云真美啊!厚而白,很有层次,我为什么不坐下来观赏美丽的云景哪?于是,我便从家里拿出了一个小凳子。坐下来继续观赏云。 不一会儿,云儿变成了一只小羊,可奇怪的是这只羊没有羊角,我想:可能天空对它们来说是一片海,而羊儿再洗角时被水冲掉了,然后……还没等我想完,云儿又变成了一只猴子,可是这只猴子却不时候蹦乱跳的,而是老老实实的。不一会儿,云儿又变成了一支展翅高飞的老鹰,这只雄鹰展开一对翅膀,张着血盆大口,面部十分凶恶。随后,云儿慢慢散开,变成了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雪山,我常常怀疑那是不是喜马拉雅山?是不是昆仑山?这山是一座一座的,各不相连。这时的云山也很好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矮,在蓝天的映衬下,这云又像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白雪的岛屿,他们稳稳当当的在海上漂浮着。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经典专题-多角度

xx描写景物 【文题展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际处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 【写作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品味别人的好文章,借鉴他人的创作方法,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写作。下面两段文字分别出自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位作家是如何描写的。 文段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文段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技法归纳】 1.抓住景物的特点。文段一抓住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展开描写;文段二则抓住济南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展开描写,景物特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什么是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指对景色及周围陈设的描写。包括两种形式:全篇景物描写和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 三月的江南,淫雨霏霏。绵绵的细雨,一连几天,不停地飘洒着,像个调皮的小顽童不闻母亲的呼唤,任性地自由自在地玩耍——《美好一瞬间》乡下的早晨,空气有些潮,牵牛花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有些酒香般的醇。 ——《欢乐一家亲》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春之怀古》 二、学会景物描写 用眼观察:主要为了接收事物的形体、色彩、光线、动静。(1)辨形(2)辨色(3)辨光 用鼻“观察”:把鼻子闻到的各种味道辨别出来。 用耳“观察”:主要写听觉“接收”的声音。 用舌“观察”:从中得到味觉。 用身“观察”:这是写触觉。粗糙、细腻、光滑、坎坷、冷、暖、干湿,这些得用自己的身体(包括手、脚)接触以后才能得到。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片满是的。 ——《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 三、景物描写的方法: 1、抓住特征重点描写 景物本身特征 时令特征 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2、景物描写的方法: (1)按一定顺序描写

多角度描写景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精讲----《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景物描写》教案 广西桂平市罗播乡初级中学梁富军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景物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作文,也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景物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3.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4、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美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教学环节: 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 1、激趣引思。从宋代苏轼《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导入,引出说明同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视觉看,风景就会各不相同。这样的美景如何在我们笔

下写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题) 2、情景导入。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高山大川,草原森林……自然界的美景随处可见。(课件开始步展示)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有序地观察和描写景物。 2.指导学生从多种感官出发,借助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景物。 三、知识讲解 1、认识“景物描写”的定义。 2、什么是景物描写。通过两个例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景物描写。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景物叙述)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 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 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景物描写) 四、写作引导——-多种角度的写作方法 1、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初步认知多种角度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并分点做好笔记。 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 2、示例解说:仔细阅读贾平凹的《风雨》,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角度观察和描写 景物。(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多种视觉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3、小结点评: 贾平凹的《风雨》:本文主要从自然景物、动物、人等几方面进行描写。文中有远景、近景,还有俯视和仰视…… 文中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的变着模样”等。作者观察的非常仔细,如“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

多角度描写景物的作文

多角度描写景物的作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琳琅满目的人文风景。描写风景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来描写,一些来看下相关的作文吧! 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西江河畔,中心广场位于我们县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运动、娱乐的休闲场所。 走进广场的正前方,首先映入眼幕的是一排排棕榈树和大榕树。踏进广场引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池底铺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池里有相互交错的水管,喷水管喷水时,喷出的水是左右对射的,我们走过去,就像穿过拱形的水帘,水珠落在水池里,发出有节奏的“沙沙沙”的声音,清脆动听极了。水池两边还有花坛和绿茵茵的草地呢! 穿过水池再往前走,就到了广场最开阔的地方——中间有大圆盘似的喷泉区,那些喷水管和彩灯都是埋在地下的,地面上只能看见一圈圈圆形排列的小孔。白天人们在这里跳舞、打太极……每当夜幕降临,喷泉区的小孔喷水时,那水柱射上空中,相互交错着,此起彼落,在彩灯的确映照下,晶莹透亮,五颜六色,像节日的礼花,洒落人间,又像一幅大彩帘,美丽极壮观极了! 围绕广场这喷泉区,有两排弧形牌坊,高大宏伟,像广场的守护神,牌坊后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湖,湖中央有一条小桥,把湖分成两半,湖周围有很多茂密的树木,树木下有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石凳石桌,环境幽静,是人们打牌,下棋的休闲区。

这就是我们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这里的草地、树木、喷泉,湖水,是多么惹人喜爱!我爱我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更爱创造了这美丽的中心广场的家乡人民! 田园乡村风景 田园乡村风景田园乡村风景是幅美丽可爱的画卷,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田园乡村是一首悦耳的歌曲,让我听不厌倦。我的家乡在冷集的一个乡村,那儿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 乡村,美在小溪里。乡村的小溪,叮叮咚咚的流水声,谱成了一首欢快的歌曲,写在肥沃的土地上。小溪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和一条条欢快的鱼儿。岸边,一排排垂柳一一向水,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夏天,小伙伴们欢乐的笑声荡漾在小溪中,小溪也笑了,尽管小伙伴们浑身都湿透了,可还是舍不得离开小溪。 乡村,还美在田野里。小跑到田边的小道上,田野里的美景便涌入眼前。田野里盛开着一朵朵菜花,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像是许多彩色的小精灵,风儿吹过,彩色的小精灵乐的手舞足蹈,远看就像是一片彩色的海洋泛起了波浪。秋天,田野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稻穗笑弯了腰,高粱羞红了脸,玉米穿上金色的纱衣,在田间翩翩起舞……瞧,农民伯伯正忙着收割呢,脸上还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乡村,也美在草地上。乡村的草地像大自然亲手精心编织的绿地毯。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五彩缤纷,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娇媚可爱。它们像天边的红霞那么耀眼,像雨后的彩虹那么绚烂。草地映衬着花儿,花儿点缀着草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 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1.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文题展示 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际处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抒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导航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鲁迅《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甚至还写了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学情分析 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写景类的作文,虽然说观察了,景物在心中,但美景在心中,笔下难展现,这是普遍现象,这是学生和老师普遍头疼的问题。于是,教会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训练目标 1.培养观察景物的能力,做到细致观察。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进行描写。 3.学会准确运用词语和修辞,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4.学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训练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层次清晰的写景。 2.运用修辞,多角度写景。 四、训练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想到北方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于是写出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随后,让臣下对下联。众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有人关起门来翻了大量的资料,但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满意。这时,乾隆手下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通州的街上转来转去,他发现这地方有许多的当铺,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听后,拍手叫好,赏赐了许多珍宝。 其实,这位默默无闻的人之所以能妙对且受赏,就在于他的观察揣摩,抓住身边事物的特点。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用一双慧眼观察身边的事物、景物。 (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观察小鸟怎样飞翔、清晨的小花开放时的姿态、闪动着繁星的静谧的夜……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过程,比如树木什么时候抽出新芽,什么时候枝繁叶茂,什么时候赤裸着树干。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 (三)欣赏图片,自由描述。 古时有位画家叫做厉归真,他酷爱画老虎,曾住到有虎出没的山林里,躲在大树上仔细观察虎坐、卧、跑、跳的动作,反复进行描摹。经过长期观察,他画的老虎神态逼真,令人叹服。绘画需要观察,写

多角度描写景物------景物描写训练方法

多角度描写景物------景物描写训练方法 (一)概述 本次作文训练:主要是从感觉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景物描写。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学会调动五官、运用修辞手法来写景;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 景物; 过程方法: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和通俗的事例让学生 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在美文欣赏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 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初步欣赏美文和生动的视频画面来激发学生丰富 的想象力来描写景物; 2、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去热 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以"如何描写好景物"作为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对常见描写景物的方法的指导和欣赏美文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注重讲、品,导、练四者相结合进行教学。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 (四)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屏显《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春》让学生从优美的景物画面和动人的旋律中去感知情景交融的情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内心的共鸣。 二、生动形象描写景物 1、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2、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 图一: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图二: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图三:嗅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 图四: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 图五: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设计意图:灵感来源于语文版七年级(上)的写景抒情散文名篇《春》,这篇文章有不少的地方用到了感官角度来描写春天,显得细致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五觉法" (眼、耳、鼻、舌、触)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三、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1、比喻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赏析:运用比喻,形象的描写了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 2、拟人: 例: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赏析:运用拟人,生动的描写了夕阳下奇妙的雪给山增添了妩媚,增添了情趣,突出了小山的秀气。 设计意图:比喻和拟人是常见而又十分重要修辞手法。它能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的形象生动。我在课件中采用《济南的冬天》这文章的名句来作为例子分析,因为是学过的句子,学生因为熟悉理解起来就会简单了很多。 四、佳作欣赏(片段) 太阳又挥动它的画笔,把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也染成美丽的桔红色,把片片房屋的瓦顶涂成了金灿灿的;给路边的树木披上了浅红的衣裳,再瞧那些行人车上被镀上了一层金光。整个北京城都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观日落》)

多角度景物描写

多角度描写景物 ——描写的专项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 2.掌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景物。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课文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掌握如何选用多角度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 2. 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作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多角度生动形象地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教学环节: 一、文体知识介绍 (一)简介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或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是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切记: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二)讲解记叙文中的写景和说明文中的写景的区别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天的怀念》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苏州园林》 记叙文的核心在叙事,景是陪衬。记叙文的关键是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记叙为主,写景次之。说明文的核心在于说明,不需要夹杂叙事。写景是为了阐述被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三)讲解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说明性语言简洁、科学性强,注重对特点、功用、性质等的介绍,重在介绍客观事实。描述性语言生动、形象,注重对特点、氛围等的描写,重在表达主观感受。 二、写作方法讲解。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描写。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