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_刘邦凡

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_刘邦凡
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_刘邦凡

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刘邦凡

燕山大学政治学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一一新墨家经济学;墨家军事国防思想和兼爱思想具有国际性价值;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墨子;墨家;政治;经济;社会;世界;价值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东滕州人,是与孔子大约同时的第二个文化巨人,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学说经后世弟子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至战国末期,“形成以现存53篇《墨子》为文字载体的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墨学体系”`,,。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是“贱人出生的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墨家,代表并反映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2],而墨子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社会激变的时期,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有相似之处,也与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或转轨时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由此,墨家(墨子)思想对当今中国建设与发展不无借鉴与参考之价值。总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墨家政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

在先秦诸子诸家政治思想体系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一家的政治思想体系并非为一个人或一家独创,而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墨子或墨家也不例“《墨子》中对历史上政治经验的总结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敬天事鬼和爱人”`31。外。

当然,墨家并不是对历史经验不加批评的继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转移的,例如,“把总结历史上政治得失的视角从无神转到了人世。”`4]由此,墨家政治思想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l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古史传说中历代圣王之道作为自己政治思想体系的一面旗帜,并以莱、封等历代暴王之行的恶果加以进一步申述;2)以“尚贤,,、“尚同”为主的政治措施;3)既主“非命,,,又张“尊天,“事鬼”的天民合一的“正义治国论”;4)崇尚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政治伦理观

念;5)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6)判断政治优劣好坏的“三表法”的政治标准;7)“兼爱论与下情上达的集权主义政治思想”。『51墨家政治思想的这些特点与内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借鉴与参考之价值,例如,墨子的尚贤治国论设计了一整套的施政方略

)l施政、治国必用贤人,一个国家主政不“尚贤”必亡国,他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亲士)))他还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尚贤上))

2)贤人必须有德有才,墨子指出贤者必“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可见, 墨子所说的贤人就是德才兼备之能人,贤人的标准是客观的。

3)主政、施政启用贤人之策略与方法是:尚贤和不党不偏。尚贤就是“尊崇贤人并努力使之向处于政府的高职位”,这是策略或原则。具体方法是:不党不偏。墨子说:“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尚贤中》)“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事实上,墨子启用贤人的三个基本方法“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不党父兄’就是回避制度,用人时要尽量不用自己的亲朋好友;`不偏富贵’就是不要见钱眼开,巴结有钱之人,不要考虑私人的得失,这就是要拒绝腐蚀;不璧颜色’就是要求用人时不要看见人长得漂亮,就马上任用。”

4)“墨子对启用贤人还提出任前试用制、任后评论制”。,这些行政、施政之道对当今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指导意义,很显然,如果在当今我国的干部任用制度上严格执行任前试用、任上监督、任后评论,也许我国的行政(管理)效率将大大提高,也将杜绝一些贪污腐败事件之发生。

二、墨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其中就以墨儒两家最具特色。儒家的管理思想与方法随着新儒学的兴起与繁荣,已经成为世界管理科学,尤其是东方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理,而墨家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是近几年才受到人们关注的,其内涵与特色以及其现代价值还有待于人们的挖掘与弘扬。总体来讲,墨家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墨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兼爱”是墨子社会管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从本质上墨子的社会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主题与范式就是—兼爱,因此,墨子的社会管理学说也就是“兼爱社会管理学说”。其内涵主要包括:社会丑恶缘于人们不相爱,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所以,进行社会治理与安定的基本措施就是力倡“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消除社会罪恶产生的基本方法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于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同时,要倡导“兼即仁矣,义矣”(《墨子·兼爱下》),也就是说,“兼爱”是社会公德,“兼爱”与“相利”是统一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当然,“爱人”并不是墨家的唯一主张,儒家也十分推崇“爱人”,但二者却有根本区别:孔子倡仁爱,主张“亲

亲有术,尊贤有等”,是有差等的爱【8],而墨子讲的“是没有任何人我差别,远近亲疏差别的泛爱,是无差等的爱”`9,;孔子言爱以完善自我人格不求回报,是一种抽象之爱,墨子讲爱“是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通过提倡整个族类相亲相爱,相互给予实惠、利益,从而达到全天下安宁无事的目的”,是一种实践、务实之爱;孔子倡义以礼为准则,墨子扬义以实惠为准则,“给人以实惠就是义,反之就是不义,,。`,。, 2墨子尚同式行政管理“尚同”是墨家行政管理理想的基本原则,“尚

同”即“上同”。基本内涵就是:“自下而上逐级同一思想和行动,在集中的指导下发扬一定程度的民主”!t2],墨子曾说:“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无有下比之心。”(((墨子·尚

同中》)“尚同还有同一政法令的涵义川`’〕,有所谓“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涵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信息沟通”「,4]。墨子的尚同以尚贤、实行贤人政治为前提,以兼爱为基础,主张集权又不完全否认民主,于当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事实上,“我们现在讲民主集中制,讲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也有尚同思想的因素。5J 3墨子尚贤式人事管理墨子的人事管理思想在诸子学说中是具有鲜明特色的:

一是主张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为亲`el],所谓“不党父兄,不

偏富贵,不璧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中》)“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二是主张给与贤者优厚的物质条件,“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上》),“过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尚贤中),否则,“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言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墨子·尚贤中)。由此看来,高爵、厚禄、任事(职权)既是墨子“为治之本”,也是使贤者为政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三种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与当今人事管理的责、

权、利相结合之原则不无相似之处。三是提出人事任用三原则,即“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壁颜色”(((墨子·尚贤中》)。四是提出任用前试用、任上监督与任后评论三条人事考核、监督机制。墨子反复提出尧举舜、舜举禹之古事,他还说“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墨子·尚贤中》),从而“慎予官”(((墨子·尚贤中》),足见墨子十分倡导人事任前试用。他又说“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尚贤上脚,“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列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任上监督制,也是“一种合理人才流动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庸才、污吏必然被淘汰,超群人才必然得到提拔。

墨子说“若昔者三代圣王……万民而从誉之……,若昔者三代暴王……万民从而非之”(《墨子·尚贤中》),这表明墨子是主张任后评论制的。总体而言,墨子的这些人事管理思想和方法与当今人事管理实有许多借鉴之处或参考意义。

三、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

成一门新兴经济学—新墨家经济学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就在于经济之发展。墨子及其后学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十分注重经济问题的研究,《墨子》一书蕴涵丰富的经济思想与方

法,主要体现以下凡个方面。

1墨家的经济伦理观—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墨家有别于其他诸子百家,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墨子对物质生产劳动有深刻而正确的认识,他说:“今人固与禽兽、糜鹿、蜚鸟、贞虫异也。今之禽兽、靡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垮展,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惟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枉,衣食之财固己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墨子·非乐上》)。

马克思曾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它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可见墨子对劳动的

认识与马克思的观点不无相近之处,要知道,墨子是生活在马克思之前二千多年的时代。墨子还进一步认为勤劳是创造财富、发家至富的根本,他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墨子·非命下))),所以“强从事”“不敢怠倦”(《墨子·非命下》)。同时,墨子也认识到,“光靠努力生产尚不足以绝对保障社会财富的充足。因而,厉行节约与努力生产一样,同是重要的治国安民之策”!19〕,他说:“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不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得凶饥。”(《七患》)“墨家这种努力生产、厉行节约、富足社会、国治民安的社会思想,可以说是万世不移的真理。”同样也是建构新墨家经济管理学或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2.交相互利可作为建构新墨家经济管理或经

济学的基本内核

墨家学说中两个基本内核是“相爱”和“交相利”,而且墨家认为“交相利”是“兼相爱”的内容与标准:“仁,爱也;义,利也”(((经说下》);“万事莫贵于义”(《贵义》);“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中》);“吾必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爱下》)。总之,墨家认为“交相利”不仅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利于他人才可能利于自己,只有那些能使双方获利的社会交往或社会实践才可能持续,才可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如果,以墨家的“交相利”为逻辑起点建构一门新型经济学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不无指导意义。

3合理分配、适度消费、注重交换是墨家经济(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墨家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平等、公正的分配方式,即在社会成员中`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达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家的这种原始、朴素的按劳分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从墨家关于分配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既讲公正又反作用于生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兼顾公平和效率’。……从墨家分配思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迪:究竟什么分配制度才是既公平又有效率的?恰恰是按劳分配的制度。”口ZJ墨家不但倡导“强从事”,而且推行“节用”,《墨子》一书专论节用或涉及节约的篇章甚多。墨家把节用与加强生产放在同一个层面,认为:“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七患》)墨家的节用按现今意义就是提倡适度消费。“墨家很重视从宏观上把握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刊,认为过度消费“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七患》),国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如果以墨家思想为逻辑起点去建构一门经济学的话,那么它必然是一门适度消费经济(管理)学。适度消费对于当前政府(机关)消费的一再膨胀以及一些人、一些地区的恶性超前消费不无警示之效。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唯一倡行商品交换的学派,这不仅在于墨家所代表的是当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而且在于他们对于商品交换对推动社会进步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墨子所注重的交换前提是“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然后“价宜则售。价也宜不宜,在欲不欲。价宜,贵贱也”(《经说下》)。有人说,墨家的这种主张社会商品交换的互利原则与亚当·斯密

的市场交换互利原则是一致的`24]。

4“尚贤”与“非命”是墨家经济(管理)的原动力。墨子认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于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尚贤上》)墨子及墨家“尚贤”中的“贤”是指“兼士”。所谓“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也就是“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由此看来,墨家的尚贤之贤者指的是具有德行、文化科学知识,又有一定实际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墨家认为只有“兼士”“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2s],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墨家已认识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尚贤”【261,就在于重视造就一大批具有全面系统知识素养的“兼士”。因此,墨家不仅认为尚贤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家经济(管理)具有当今知识经济(管理)的某种内涵。墨子是非宿命论者,这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非命观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不无促进作用,对于今日社会经济发展也不无启迪作用,“非命”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v2],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经济运行有赖人的劳作假若人人主动创造、努力进取,何谈经济不繁荣?`,

四、墨家军事国防思想

和兼爱思想的世界意义。墨家军事国防思想的主题不仅在于“非攻”与“救守”,而且包括“发挥人力到极致的坚守胜围”即,和“守中有攻攻为守的积极防御”`301两个基本战略,前一个战略又包括“男女老少齐动员”、“各行各业用所长”、“结成最广泛的抗敌守城统一战线”等具体作战方针,后一个战略则要达到“入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积极的进行战役防御和战术防御,因此墨子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正义;城郭不备,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一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七患》)这于当今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川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不容置疑,世界经济正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但人类和平理想的全面实现还遥遥无期,一些大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打击、干涉内政、经济制裁、军备竞赛等种种行经使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太平。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置疑,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己变成一个“地球村”,各个民族由于文化与传统的多方面内在因素的制约,要实行全人类的长期和平,必然需要树立一个全人类认可的和平理念,而这个和平理念只能是“兼爱”「33],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己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唯一希望。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刘邦凡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只有在全球实现了“兼爱”,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类和平,才可能实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的人类太平盛世。

五、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的重要作用

“兼爱”是墨子及其后学的道德理念和思想,贯穿于墨子的全部学说。“兼爱”在墨子那里首先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来的`35],他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兼爱上》),“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以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仁者誉之”((兼爱中》)。有人说`36,,弘扬

墨家的“兼爱”道德准则,对当代社会人们立身处世不无积极意义,奉行“兼私爱、交相利”双向平等交往的道德准则对于维系调节现代社会各类人际关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树立爱人如己、爱无差等的平等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德公正的新风建设有普遍意义。笔者深为赞同。墨家理论思想的另一个主题就是“非

攻”。“墨子从当时普通劳动人民的朴素道德观念中概括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规范,即`兼爱’学说;又从`兼爱’学说中引申出`非攻,的概念,,。“,,墨子的“非攻,,思想要求人们“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把这一思想当作一种社会公德来弘扬,对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安定不无积极意义。另外,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墨家精神”〔3sl是当今时代所需的社会伦理观念,因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非命下》),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墨子及其后学所倡导的经济消费理论的基本点是劳动致富,勤俭节约,即所谓的“强从事”与“节用”,这于当今端正人们经济观念和消费观念实有积极意义。

六、墨家社会思想的现实

价值—实现社会本位墨子及其后学对于社会之考察与研究,与其他诸子百家一个显著不同点就是:墨子及其后学在考察、研究社会、设想社会体系时,是以人的劳动本为基础的,坚持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的社会本位主义和利他主义。「30]这就使得墨家社会思想更具有现实价值。墨家在分析社会与人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基本信条就是“社会本位”和“利他”,“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墨家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有利”「州,所谓“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就是这个意思;而“在个人与个人的价值关系中,墨家的价值取向是利他主义”日,“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墨家的价值取向是奉献,是`道义高于傣禄”,可见,墨家考察、研究社会的价值归宿与着眼点就是社会,以社会(天下)之利为中心和为目标。墨家的社会政治论是以“尚贤”与“尚同”为起点与归宿的,“尚贤”就是实行贤人治国行政,“尚同”则不仅仅是求得一同、一统而且也允许“民主”之存在,这对于当今社会政治分析、研究与管理也有参考意义。墨家的社会经济论以“开源”、“节流”为主要内容`。“开源”就是发展生产、进行商品交换,增加社会财富;“节流”就是厉行节约、适度消费、杜绝浪费。具体措施就是“非攻”—停止战争;节用—以实用、便民为准则;“节葬”—移风易俗,以免“厚葬久丧”。这些观点于今日会实有教育意义。

墨家在分析与处理社会关系时其原则显然就是“兼爱”,弘扬墨家的社会关系兼爱论,对于当今社会交往状况的改善以及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待笔者细言。墨家的社会组织论〔州是以“兼爱”、互利为基础的,同时认为一切社会组织实现最大价值,也在于“兼爱”“互利”,主张社会组织及其管理者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总体而言,墨家上述社会思想的现实价值,就在于墨家所认识到的社会是任何个人、任何集团或组织的物质依托,一切都必须回归于社会,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于今日社会也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 (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 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 (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圣人”。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墨家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墨家是进步的流派。它的消极一面最小。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 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①的区别。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所以,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②学术界多持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的观点。但是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家诸子钩沉》据马总《意林》辑录《随巢子》(墨子弟子随巢子的著作)的材料认为,随巢子在论述"兼爱"时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即有亲疏的差别,但没有被拒绝的;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被遗忘的。可见随巢子保存了墨家"兼爱"说的原貌,是"纯笃无疵"的。因此认为,"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是墨家"传述之末失",加上后人的附会,才成为被攻击的把子,而它的本意并非如此。③孙诒让之说,仅录以备考。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孔子不仅"罕言利",④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3.0分)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分)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我的答案:D√答对 3.()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3.0分)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我的答案:C×答错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分)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B√答对 5.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3.0分)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C√答对 6.()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3.0分)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我的答案:B√答对 7.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3.0分)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我的答案:C√答对 8.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3.0分)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D√答对 9.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3.0分) 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10.()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3.0分)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浅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3713218.html, 浅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作者:孙晓敏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文化,是在抵抗外来侵略、积极建设家园中,无数革命前辈用实际行动甚至是流血牺牲,凝结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具有育人功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当代价值;弘扬路径 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革命理想主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崇高追求,这种“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也是红色文化得以孕育并不断成长的精神之源。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二)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广大群众更多利益而奋斗,始终坚持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革命英雄主义是不掺杂任何私心的,只要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革命者会毫不犹豫的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顾“大家”。 (三)革命乐观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是红色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我们党仍然能够保存实力、不断壮大的精神支柱。回顾革命战争史,可以发展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是革命官兵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失败后保持信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战斗理想矢志不渝。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种洋溢在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官兵、广大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一种特色。 (四)革命集体主义 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从立党之初,就始终遵循着革命集体主体,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同进退、共风雨。同甘共苦是革命集体主义的核心内涵,在艰苦的抗战时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研究生:于海娟指导教师:王卫平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内容摘要: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在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中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得到了最为广泛而有力的传播。它对整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是其它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重建的艰辛与情感结构中怀旧色彩的彰显, 以及商业意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浪接一浪的冲击,"红色经典"开始被加以改编,也因此得以逐渐重返文化舞台。尽管"红色经典"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局限,但在当下,它仍然成为多元文化构建中备受青睐的亮点, 再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尊崇。针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红色经典" 的历史价值、关于"红色经典"的?1?7?1?7编、"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与局限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折,力图进一步推进对于"红色经典"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红色经典"在五六十年代的影响力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概括,并分析它产生强烈社会影响的原因。第二部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其得失。第三部分探讨"红色经典" 在当下还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并清晰地指出其存在的局限。关键词: "红色经典" 历史价值改编当代意义引言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红太阳"歌曲专辑在音乐市场上的出现和流行,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为题材,高举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突然又从沉睡中焕发了活力,占领了一片广阔的出版和阅读市场,这些重新热起来的作品被称为"红色?1?7?1?7典",随着这些作品不断地被改编、搬上荧屏,文艺评论界相关的文艺争论也逐渐升温。尽管有的学者如陈思和等并不赞成"红色经典"的提法,但这并不能阻挡理论界对这一至今还没有固定的范围的词语所涵盖的作品的研究,关于"红色经典"这一概念的争论,这里不想再作叙述,综合各家言论,笔者比较赞同认为"红色经典" 主要是指解放后(主要是十七年期间)创作出版的描写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小说这一提法。包括《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苦菜花》等等,其中。三红--ti'J,青山保林"被有的学者称为经典中的经典。要说经典,这些作品还有待在历史的长河?1?7?1?7经历更长时间的考验,但若是在红色文学的框架中来看,这些作品是完全可以被称为经典的。这几年理论界掀起了关于"红色经典"作品再解读的热潮,使许多作品重放异彩,出版界又掀起了"红色经典"的重版热,影视界也掀起了"红色经典"的重新改编热。由此引发的讨论和争议,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多种社会力量、历史观念、审美趣味乃至个人记忆、生活偏好的冲突。"红色经典"由于特定的制度因素面担当的角色,及其体现和塑造时代精神的能力,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所难以比拟的。作为一种革命话语,它承载着历史叙述的重任,即以进步的历史观念理解过去、确证今天和明天。同时,作为一种文 学话语,它又容纳并造就了几代人的生活想象、青春熟情和成长希望。因此,"红色经典"有着其它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1?7?1?7 讲,"红色经典"的改编所引起的复杂反应,与它的这种历史价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当下社会生活中人们多元复杂的文化心理。对"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的分析、改编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它在当代的意义与局限的思考,都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红色经典"。一、"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最真实的记录。自建国至上世纪70年代末,可以说是一个道德理想的追求与盲目的崇拜交织、浪漫的激情与残酷的斗争纠结、真诚与虚伪同在、主人翁意识的高扬与人性泯灭的现实共存的年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红色经典",在现代性不断激进化的历史进程中,"既是一面镜子,更是历史最内在的躁动不安的那种精神和情绪。"在那个剧烈的变革时期,在那个猛然发生的历史断裂过程中,它始终扮演了"一种推波助澜的角色。"①正确 理解"红色经典"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客观的评价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需要强调的是。"红色经典"并不是硬把一个政治概念嫁接到一个艺术概念上去。就其称谓而言,"红色经典"具有"红色"和"经典"的二重性,既表达了对这类作品艺术价值的评判--经典,也说明了这类作品题材的共通性和自身的特殊性--红色,从而以示一般运用"经典"二字概括作品 2 高度的区别:或者说它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经典"中的特殊个性--"红色"。事实上,"红色经典"的"另类"个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不太强调某一部作 品的个体性"经典"资格,更看重的是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现象,以及这种独特现象中所有作品的群体性"红色"特征和所流露出来的包含着理想, 崇高、集体主义等?1?7?1?7蕴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一)精神遗传和文化记忆随着"红色经典"这一概念的出现,一些人对此提出质疑。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红色经典"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红色经典"之所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5)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旨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为“仁”。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到处留存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之精华“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历经中国历史沧桑巨变,发扬光大,对中国现代社会依然作用显著。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其“仁政爱民”、“民为贵,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有助于国家引以为鉴,规范自身施政行为,规范社会统治和管理,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无数适应时代的优秀观点理念,成为现代统治者、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相互监督、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意识;“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培士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儒家思想对促进统一、和平有现实意义 “国泰民安”是任何时代国人的期盼,其前提条件是国家统一与和平。儒家思想充满了统一、和平理念。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这当然是希冀封建王朝的大一统。今天,我们仍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央集权政治,反对地方分裂主义、反对战争。同时,儒家思想之“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当今社会处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符合儒家思想中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 当代价值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 延安精神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当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难当头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得不屈服于国内外的压力,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于是,相对放松了对延安地区的围剿,以至形成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国统区经济凋敝,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四大家族控制经济命脉,大发国难财,加之,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陷入的财政经济困难境地。抗战时期,在全国上下一片混乱,重庆等地出现无政府状态,国民党压制民主,打击进步力量,相比之下,唯独延安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的形成来源于原生形态,在此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我们党在这一阶段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王明

的右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进一步确认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袖地位。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2、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精神。同时,在军民大生产运动中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而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1941一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寇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而且华北各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酷斗争形势和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坐以待毙的死亡威胁向延安军民提出了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了克服各种严重困难,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着名的“十大政策”,其中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是这个链条中的两个关键环子,如果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环子,其他问题都就好解决了,就抓住了中心。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使我们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方面,立于不败之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弘扬红色精神

弘扬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民族优良传统;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月,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共同构筑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具体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传统之中,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孕育的结果,又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代精神的文化之基。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时代精神无不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无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红色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壮丽篇章,它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诠释着共产党人和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以及在艰难的革命斗争环境下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英雄气节,代表着党和人民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铸就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与灵魂。 2.文化内涵。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热情、希望和忠诚的象征,它同时还具有驱邪避灾的含义,代表着光明、希望和胜利。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也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代名词(国旗、国徽、党旗等都运用了红色的象征意义,“红军”、“红嫂”、“红色政权”都具有明确指代和褒扬的含义)。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它既包含着革命旧址、烈士遗物等物质文化,又包含着红色思想、红色精神、红色文艺作品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3.价值内涵。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到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与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宝贵财富,对后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开发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与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 4.时代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对物质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带给人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催生了精神世界的荒芜。目标缺失、信仰危机成为困扰当代青年的普遍问题。人们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和找回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精神和信仰回归,成了当代人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而“红色文化”体现出的坚定的人生信仰,崇高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天被赋予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新的时代意义,它契合了时代的精神,填补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代表了社会前进主流价值的取向。 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来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对荣、辱的看法是不同的,美国信奉“观念比枪更致命”的理念,主张向全世界开展一场“观念战争”,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通过跨国投资、文化产品出口和强大的传播媒介等经济和科技实力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试图把自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