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

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一)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2.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3.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综合:(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提问: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二)出示例2: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各组人数121110

平均每人投中数2.533.2

教师提问: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式?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

3.2×10=95(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教师强调: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1.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1.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37人,共植树132棵;二班35人,共植树120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五年

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反思一: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首先是对旧知进行复习,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导入新课时,联系生活,先利用教材创设了上海两大机场的黄金周期间和春运进出港航班架次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一个基本问题,问:上海两机场2005年十一黄金周忙还是2006年春运繁忙?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学生尝试解答初步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比较出来?由于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会分别列式求出2005年十一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和2006年春运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并进行比较,得出答案。教师板书演示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 接着进行实践应用,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下一步进行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的能力,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梳理的环节,让学生达到掌握已学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反思二: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新教材中《统计》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小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尝试解决有关的平均数问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依靠自己,依靠小组的配合来感悟,来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呈现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的表格,用这个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测量采集数据,再根据数据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提供,他提供的也是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所以在解答时,他们显得更得心应手。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探索如何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时,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怎么样的去计算,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如学生在计算平均身高时,有部分学生是笔算的,有的是口算的,甚至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器进行计算速度快,而且只要方法得当,正确率比笔算、口算就高;同时又巩固了前一阶段的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所有的这些测量、计算的过程都是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为协作是让每一个人参与的基本途径,而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 从基础知识来看 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 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 根据教材特点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 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 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 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 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 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 完成表格) 姓名 胡 必

一年级绘本教案

一年级阅读学科绘本教学计划 绘本是指以手绘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绘本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内涵,图与画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能带给孩子美好的熏陶和教育。因此,开发“绘本快乐阅读”这一校本课程,可以推进儿童阅读,促进儿童和谐发展。课程愿景:童年应该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梦,梦里可以有自己飞翔的影子。童年应该是由一个一个串起,那些故事里有我们的欢乐,有我们小小的烦恼,有我们的秘密花园。童年里,最最需要的是,我们应该有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可以是我们漂亮的老师,可以是我们拄着拐杖的老外婆.................................. 如果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的孩子就浸润在故事里,浸润在爱与美的世界里。在故事里感受宽容,合作,感恩,信心,爱........................ 这些美丽的字眼将化作一座桥, 把我们的孩子带往那个充满着纯真,快乐与勇气的地方。希望通过一个学期到一年时间的努力,通过绘本课的教学,让孩子爱上阅读,在一年级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以至于培养终身的阅读爱好者。更希望通过孩子的阅读,能感染孩子周围的人,让别人也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带来的成功。绘本阅读的意义:(1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朱永新) (2)共读,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 (3)通过优秀的儿童读物,我们将向下一代传授人类普世的文明价值,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质。 (4)共读,可以在班里形成共同的磁场,在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而然会被这些故事吸引,渐渐的喜欢上阅读。时间安排:每星期两节的绘本阅读课作为共读课,本学期共计18 周左右课程目标1?根据会本适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重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儿童爱读书,快乐地读书。 2?培养儿童读图和阅读简单文字的能力,让儿童积极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3?研究快乐绘本阅读对儿童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激活、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健全等方面的作用,学会阅读,而且要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创造和成 长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绘本阅读中健康发展。课程内容怎么挑选优秀的绘本呢?我们应该明白,儿童早期阅读的意义应该是感受作 品的人文性。法国著名文学家史家保罗.亚哲尔定的儿童阅读的好书标准可以借鉴 1?忠实于艺术的书。就是诉之于“直观”,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具有质朴 之美的书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读的书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18-06-16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计算(怎样求平均数)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概念课其本质的东西,即概念的意义所在。在这次的两节课上,我和艳霞都重视了这一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亦步亦趋,在牵着学生走。我们小组人员在议课之后,我有所感悟:一是在一节课上我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其中一个数据影响变大或变小,平均数不是表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等。再加上平均数这一课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该重新如何定位呢?如果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定哪些目标比较合适?第二课时呢?梳理之后,重新定位如下: 第一课时分析定位: 1.通过例2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明白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不能比总数,那该怎么办呢?导入本节新课。 2.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操作演示后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因为必须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一部分后得到的,为后面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打下感知基础)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打通移多补少与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直观看到每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后,让学生理解这就相当于把四个人的总数平均分成四份后得到的,进而引出计算法。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会求平均数。 3.出示学生投篮表,让学生用移多补少或计算法求出三组数的平均数,再次感知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一课时不必强调学生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来感知) 4.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合理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小学新教育《感谢》晨诵课教学设计

晨诵课《感谢》教案 一、激趣导入 明媚的阳光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亲爱的孩子们啊,让我们一起用最美妙的词语,用最动听的声音,开始今天的晨诵课吧!(全体起立)二、师生共读开启诗 师:乘着清晨的风 生:我们迎接第一抹阳光 师: 早安,孩子们 生:早安,许老师 师生: 一天之计在于晨 师:我们用微笑开启新的一天 生: 我们用最美妙的声音与晨光共舞 三、复习诗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用你们优美、动听的声音一起回顾我们的复习诗钱万成的《朋友》,大家还记得吗? 朋友 钱万成 朋友不是人和影子 一个总是 要做另一个的随从 朋友不是两只鞋子 一只破了 另一只也会出洞 朋友是一群小马 放开四蹄 就想较一较脚力 朋友是一片小树 齐心合力 就能够抵挡风雨 朋友是两面镜子 站在一起 谁也不隐瞒谁的缺点 朋友是两颗星星 相携相伴

永远坦荡永远真诚 四、学习新诗《感谢》 1、过渡: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存在着,但我们看不见,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品味。那好,亲爱的孩子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汪国真的《感谢》,相信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2、老师范读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4、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那就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注意读的时候放开声音,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指明学生配乐范读 师:谁来当当我们的小老师,用你最动听的声音来读一读这首诗?(请小老师读完了,其他同学来评一评,总结朗读方法: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6、学生配乐齐读 我们也像他一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11月28号,市教研室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来到我校进行了教学视导。本次教学视导依然像以往一样,主要聚焦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教学,以听评课为主。各科骨干教师是全市教学研究的领头雁,她们走进课堂,和老师们一起听课,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推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本次视导中,我讲授的是《平均数》一课,本课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提供的是一场篮球赛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来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教学设计与试讲。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这一做法,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第一次试讲后,数学组的全体老师针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件有的地方存在错误,平均数的求法应该在求出7号和8号队员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根据老师们提的建议,我进行了二次备课,在课堂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信息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教练,你想让谁上场?”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分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分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以生为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法 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在学习移多补少的方法时,借助课件让学生拖一拖,并说说理由,通过操作理解方法。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能独立做出,在做出后,老师进行概括与总结。在探究出求法,求出两个队的平均分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以及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

《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提出的问题。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汇报交流: (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晨诵教案

送友人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个人读、指名读、分读、齐读领读等),体会诗歌内涵. (2)、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着仿写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会友谊的含义,感悟友谊的美好. 懂得友谊需要真诚的提醒而不是互相隐瞒。②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创编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朋友需要齐心合力、坦诚相见。 (2)创造性的创编诗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引导、分析、示范朗读 学生学法:朗读、倾听 五、晨诵过程 (一)开启诗 师:明媚的阳光擦亮了新的一天 让我们全体起立,调整好呼吸,互相道声早安吧! 早安,孩子们 生:早安,陈老师, 师: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你们, 生:整个早晨,我一直看着您, 师: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变作优美的朗诵,嚼出书本的芬芳。 生: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化作粉笔的舞蹈,嚼出知识的果香。 师生齐读:晨诵,我们与黎明共舞, 晨诵,我们享受生命。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又来到了,露出你们灿烂的笑脸,让我们一起用最美妙、最动听的声音一起起来晨诵好吗? (三)诵读新诗 1、请同学们自己,自由的大声朗读,注意把诗歌读通读准。 2、师生对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这首诗,这样吧!我们一人一段轮着读,第一段老师先读) 3、再指名对读(还有谁想读,请你请一位朋友和你一起读) 4、男女生对读(接下来我们这样读) 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朋友间的关系不应该像影子朋友和鞋子朋友那样,而应该像小马朋友、小树朋友、镜子朋友和星星朋友那样真诚和坦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_平均数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1主题图) 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 (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 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 (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 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 (4)师说明: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哪一队的平均数大那一队的成绩就好。所以我们要先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 (5)怎样求两个队的平均成绩呢? 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用课件展示: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 =19 (6)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7)师小结说明。 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实践应用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邻水二小鲁元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材简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应用的数学意识,使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安排: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三年级(上册)安排:条形统计图。 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的相关内容。日常生活中,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速度等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这部分教材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此统计量的教学,更侧重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讨论的过程,灵活地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平均数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好玩吗?(出示套圈情境图)你们看,这是三年级的同学在进行男女生套圈比赛呢。 2.(出示统计图)提问:这是男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这是什么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男女生的参赛情况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再问:比赛结束了,你觉得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同桌讨论,说明理由。 交流不同的方法(预设) A: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最多的是10个。 提问:认为比较男、女生投中最多的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B: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比男生多,30-28=2(个)。 提问:认为比较男、女生投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2. 追问:不能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也不能比总数,这可怎么办呢? 交流:用平均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引出课题: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就是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3. 提问: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么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 同桌讨论方法,交流出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问:你是怎样移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件演示方法。 谈话:当数量较少时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方便,如果数量很多的时候,我们再一个一个的移还方便吗?那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交流小结:还可以用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再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展示答案,集体订正。 4. 提问:那现在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你们会求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集体交流答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标准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四、教法建议 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设计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 (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 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

平均数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平均数教学反思》 常熟市昆承小学唐丽霞《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平均数》这一堂课,在本校上过四次,在商城小学也上过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但是总觉得不尽人意。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套圈比赛的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

求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对于篮球比赛你们了解多少知识? (比赛场上每队有5人,还有部分替补队员,有2分球、3分球,罚球,换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队获胜等) 提前告知 师:同学们对于篮球比赛的知识知道的真多,那么我们就来参加一场篮球比赛。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篮球比赛情境图(出示课件2),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 生:换队员 师;篮队的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正焦急的等待着,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帮着想想办法。 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1、可能7号队员投球准确率高。 2、8号队员在身高上有优势 3、7号队员的水平高 4、8号队员的身体强壮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为了赢得此次比赛,我们应该选一位得分能力最强的选手上场。(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7号、8号小组赛成绩统计表:第3张) 1、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7号比了3场、8号比了4场、7号第四场得分最高等。 2.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信息,你能帮老师做出决定吗?派谁上场。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前排转脸)分好组,(师巡视)选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生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师:你们是利用计算比较的两个队的总得分。你能说一下算式吗?学生口答教师出示课件 (注:让学生算出7、8号运动员的总分后出示课件第4、5)总分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晨诵课《全都喜欢上》教学设计

晨诵课《全都喜欢上》教学设计 徐雪源 一、教学预设: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用诗歌开启一个新的黎明,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舒展,为孩子注入新的生命源泉。用美好的期望、饱满的精神迎接崭新的一天。通过晨诵,丰富孩子们的生命,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通过吟诵,让每个孩子亮出自己的声音,感悟自我的存在,领略优美的母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触、表达、积累,并提升自我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大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示范。 学生学法:朗读、倾听、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开启音乐,激趣导入。 配乐引入:阳光明媚,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天是美好的,今天的我们是全新的。今天,我们新的一节晨诵课又要始了,高兴吗?(出示开启诗)请大家站起来,抬起头,挺起胸。微微一笑,闻闻花香,调整好呼吸。(师生共同调整状态)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用美妙的声音和老师一起迎接新的一天吧!(二)、开启诗《诗歌开启新的一天》。 1、师生根据提示进行对话交流。 师:亲爱的孩子们,早上好! 生:亲爱的老师,早上好! 师: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生: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师:我是新的! 生:我们也是新的!

合:每一天的阳光都是新的,每一天的我也是新的。 合:让我们用美妙的诗歌迎接新的一天吧! (三)、晨诵新诗《全都喜欢上》。 过渡: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金子美铃,日本诗人,她为我们小朋友写了许多优美的小诗,《全都喜欢上》就是其中的一首,老师一看到这首诗就喜欢上了,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首诗。 1、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请大声、自由地读一读,读准每个字音,把诗歌读通读顺。 3、谁愿意用美妙的声音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4、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指名评议后再读) 5、刚才听了同学们读的,老师想给你们提一些小建议:指导诵读。 6、男女生合作读。 7、师生对读:听你们读得这么动听,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四)诗歌感悟。 1、读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诗中总是说“我好想喜欢上啊,这个那个所有的东西。”而不说“我好喜欢啊,这个那个所有的一切。”谁能帮帮老师? 2、大家猜一猜:作者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东西呢? 3、现在她又想把这一切都喜欢上,那又是因为什么? 4、师小结: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明白了,这些菜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妈妈做菜很辛苦,而这每一样菜都很有营养,我们不能挑食,乌鸦是大自然的生灵,这个世界是大家的,我们要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个大自然。 5、配乐表演读: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在读这些小诗的时候,一边读他的小手还一边在做动作,看来这些同学是想表演了,下面老师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请同学站起来,配着音乐一边读一边表演。 (五)仿写诗歌 过渡:读了金子美铃的诗,老师也想当诗人了,你们想当小诗人吗?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一次当小诗人的机会,请把这首小诗改写一下。 1、出示: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 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 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 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 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 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 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 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 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 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 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在两 个笔筒里放着7枝笔和5枝笔,让学生帮整理成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引出一个结论: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 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所以我们就来研究有关 “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移笔”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 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小明的身高为127厘米, 一天他来到一个池塘边玩,看见池塘边有个木牌,木牌上写着:这 个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米。小明看了高兴地说:我在池塘里玩水一 定不会淹死的?请问你认为小明的看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 讨论,从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 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 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反思二: 6月12日我执教三年级“平均数”第二课时。在教学时,我首 先多媒体“丽丽分糖果”让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分比较方便。在新课时,让学生计算开心队和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时,我让学 生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选择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其中有6个小组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在计算时,他们都觉得很困难,我提 议他们可用另一种方法计算。只有一个小组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计算,而且能正确地计算出来。我因此向学生说明:两 种方法的特点,移多补少的方法只宜数据相差不大,而且份数不多。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比较方便,计算结果也准确,这 个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和以后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之后我出了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效果也很好。整个教学可能时间控制得不 够好,使学生练习的机会少一些。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为了备战学校组织的篮球赛,男篮球队队员和女篮球队队员举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表: 男队:女队: 师:这两个统计表能看得懂吗?从这两个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师: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是呀,男生输了!可预备队员小锋不乐意了,说:“我上去投一次!”结果投了9个球,小锋心想:哼哼,这次我们男队该胜利了! 男队: 女队: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投了多少个球? (学生汇报结果) 2、激起矛盾: 师:女队一共投了21个,男队一共投了24个,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及时调控,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说我们班女生说不公平) 3、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较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4、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学尝试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看课本42页 师: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两篇]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