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别通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今天发一次理论文章,录自《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医道精要》,喜欢古典针灸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受益匪浅。
老韩喜欢古典针灸,这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手针,头针,腹针等等各种针法进而爱上古典针灸,可以说坎坎坷坷。
万变不离其宗,古典针灸是中医针灸的基础,现在的各种快速的针法只是旁枝末叶。
学好古典针灸其它这些针法自然融汇贯通。
针灸这门学问不像其它学科,其它学科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中医针灸是一个回归、探索的过程。
可以说现在所有的五花八门的针法都是不断挖掘古人遗留的智慧而来!原文如下: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法则。
此两种通经概念皆来自于《内经》,是一种“对位法”组合,两经因为相对应,经气因此相通,可两经合用或单用一经以治疗疾病。
历代医家都使用过此法,惟其机理未经明确探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其范畴已跨越现有表里经概念,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的理论,阐释中医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扩大应用思路,提升临床治疗水准及疗效,尤其面对多经络、多脏腑疾患时,透过通经关系,提纲挈领,可取一经治疗多经或多脏疾患。
前言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传统经络概念有四大系统:正经、经别、别络及经筋。
在正经当中,手足十二经共有六组表里经关系,但是从某些历代中医理论、针灸典籍及经验用穴等看,存在着许多无法解释的内容,包括许多经络病候,单纯以十二经络系统难以解释,如肺经病候中的“肩背痛”,至元明时代的“头项寻列缺”,历代医家应用上尚称有效,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部分医家则推翻此说,或是认为另有经络相通,然具体内容为何,无人能说。
本文介绍两种通经法:“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
此二法皆渊源于《内经》,《内经》虽未详述临床应用,但在许多古籍中都可见到此二法的应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超越现有表里经范畴,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理论及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掌握古代医家的应用思路,提升临床诊疗水准。
四秘方让你经络更通畅

四秘方让你经络更通畅目录:第一章:四秘方让你经络更通畅远离疾病来缠身第二章:中医经络专家教大家两招自测经络通畅否第三章:五要素保经络通畅身体棒我们人体的经络是关系生命健康的重大“交通网”,如果此网不通,那么会给许多疾病带来可趁之机,因此保持经络通畅很重要。
如何保持经络通畅呢?经络养生有哪些方法?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持经络通畅方法,以及中医经络养生准则,快去看看了解下吧。
四秘方让你经络更通畅远离疾病来缠身经络是人体内一个庞大的交通网,它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阴阳”的巨大作用。
这个网络如果不通的话,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只有疏通它,才能告别疾病,并且找到头凉、脚热、气足、血畅、便通的健康感觉。
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养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人体经络通畅。
无论是推拿按摩,还是针灸刮痧都是为了使人体的气血与经络更加通畅。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方法以外,日常中还不乏其他保持经络通畅的小妙招。
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
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
第一、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
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
第二、经常运动。
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第三、保持心情愉快。
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
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
第四、通过刮痧、按摩、拔罐等来解决。
刮痧、按摩、拔罐等都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做这些都要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医认为心情不好易导致气机郁结,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经络不通。
所以人们还要有保持平常心,但凡是碰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要想的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欧阳文创编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

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十二经对冲与脏腑别通一花一世界脏腑别通(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
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
」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
」,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伏苓丸治疗,这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必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
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
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
中医丨任督二脉、十二经络不通后果有多严重?

中医丨任督二脉、十二经络不通后果有多严重?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如果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每次疏通经脉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经络的气节点化解、疏散、畅通,排出体的风、寒、暑、湿、燥,以与毒素,从而达到经脉通畅,百病消弭的功效。
督脉(点击图片看大图)督脉是人体所有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点击图片看大图)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条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於少、阴道松弛、面部黄褐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太阴肺经(点击图片看大图)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手阳明大肠经(点击图片看大图)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手厥阴心包经(点击图片看大图)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手少阳三焦经(点击图片看大图)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并且有调节分泌的作用;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走的就如城市的道路是人和车走的脏腑通过经络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把人体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城市通过道路联络电站、水厂、加油站、供热站、政府机构、各工厂、各小区,把城市组合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气血运的行路经络是通往脏腑的路肝经是通往肝的路,肺经是通往肺的路……人体十二条正经,每一条经络是通往每一个脏腑的路。
通往脏腑的路打通了,脏腑代谢的“垃圾”才能排泄出来,好的气血才能进去濡养脏腑,脏腑的功能才能够得到提升。
所以要想脏腑好,全靠经络养!通往脏腑的经络不通,脏腑代谢的代谢物排泄不出来,就容易得胆囊炎,胆结石,肿瘤,子宫肌瘤等等。
中医大道至简,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通往脏腑的经络(路)不通,“垃圾”代谢不出来,好的气血无法进去濡养的结果。
就如城市的道路不通,人们就无法正常的生活了一样!《皇帝内经》灵枢篇曰经脉行血气调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标准经络图上只标注的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其他的经脉都没有标注出来。
就如中国地图上,我们看到的只有国道、省道、火车道等大的主干道,而没有标注城市的道路。
十二经脉(巡行于体表通往脏腑)“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即: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
又因为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行血气”,其循行有一定的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手太阴肺经经脉图中红色实线为经脉线,巡行于体表通往脏腑。
红色虚线为经别线,从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连接脏腑---肺和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
十二经别(经脉的分支,深入体腔连接脏腑)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顶部阳经另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经络通百病消

经络通百病消;经络不通百病生.打通经络,一身轻松.一、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二、手少阳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三、手太阴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四、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五、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六、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七、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八、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九、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十、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十二、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十三、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十四、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脏腑别通作用原理解析

脏腑别通作用原理解析脏腑别通作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之间通过一定的途径(经络、神经等)进行信息传导和相互调节的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脏腑之间的联系紧密,相互作用密切,只有脏腑之间畅通无阻,气血才能正常运行,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脏腑别通作用的存在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脏腑学说,即人体内脏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脏腑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内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
脏腑别通作用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经络系统: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十二经脉和八脉络,经脉是将脏腑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通过气血的流动,将脏腑之间的信息传导和调节。
当一个脏腑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时,通过经络系统可以传递相应的信息,并在其他脏腑上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形成脏腑别通的作用。
2. 神经系统:人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脏腑别通作用的重要途径。
脏腑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来实现脏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调节。
当一个脏腑受到外界刺激或自身发生异常时,神经系统会传递相应的信号给其他脏腑,从而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维持人体的稳态。
3. 气血循环: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血在人体内循环不息,通过经脉和组织间隙流动,为脏腑提供养分和能量。
当一个脏腑发生病变时,其对应的经络会受到阻塞或者功能紊乱,导致气血循环受阻,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活动。
恢复脏腑的气血循环对于恢复脏腑别通作用至关重要。
4. 功能调节:脏腑之间的别通作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还包括相互调节和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同时也受到其他脏腑的影响。
当一个脏腑发生功能紊乱时,其他脏腑会通过脏腑别通作用进行相应的调节和补偿,以使整个身体达到平衡状态。
脏腑别通作用不仅仅是病理状态下的信息传递,也是生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2013-07-27 22:47:32)转载▼标签:分类:中医基础中医基础健康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
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内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
"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
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
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杨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hé指关闭),少阳为枢(shu指中心、关键);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
杨(维杰)氏气化之说与《医学入门》的观点略同,并扩展了胃与心包通,且论述简略,现试详论如下:杨维杰先生根据徐灵胎所说:"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
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
胃与大肠气化均主内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
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内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
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内停。
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
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另外一些理论从其他角度支持脏腑别通,如《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明确指出肾与三焦具有相通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肺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应用亦从实践上证明肺与膀胱的相关性。
2、脏腑别通的应用藏象学说注重各脏腑间的联系,传统的五脏调节模型存在着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关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众多医家对五脏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脏腑别通学说则扩展了脏与腑之间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对后世五大功能系统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医学入门》中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良好疗效。
根据脏腑别通理论,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解释、扩展穴位功用: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
如内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
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内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的解释。
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
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范围。
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
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心包经内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
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
2.2、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传统的配穴方法有本经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据脏腑别通理论,选择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可以确立新的"别通配穴法"。
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
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
"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
"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2.3、奇穴的发现与归经研究:奇穴是尚未归入正经的经验效穴,许多所谓"奇穴"、"新穴"并非与经脉无关,而且有很多是在经脉之上。
在奇穴的发现、确立的过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获,但如果借助脏腑别通、全息对应等理论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无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
在奇穴的整理、规范化过程中,归经是对经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种趋势。
一般都从文献记载、功能主治、针感传导等方面进行归经,而脏腑别通理论扩展了经脉的联系及功能主治,从而为奇穴的归经提供了新的思路。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清代.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虽有较详细的解说,但仍以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涉及其源流。
经研究探索发现,其初始来源,则本源于《易经》六爻及《黄帝内经》引伸而来的六经之开合枢变化。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按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以脏腑手足经络相配通,这样就构成了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通,足太阴脾与手太阳小肠通,余类推。
若要说明的更简单,即阳经的开阖枢,与阴经的开阖枢,正好成对,即:开:太阳-太阴阖:阳明-厥阴枢:少阳-少阴此外另一个类同的董氏针灸运用法,即每日气在身体的流行对应: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及巳亥六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