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土壤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十年考研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资料整理

45、缺素症状表现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46、韧皮部中矿质元素的移动性比较 47、养分向根表的迁移的影响因素? 受到根系吸收和土壤供应两方面的影响,影响因子包括多个方面:(1)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湿度,可使土壤表面水膜加厚,一方面这能增加根表与土粒间的接触吸收;另一方面又可减少养分扩散的曲径,从而提高养分扩散速率。 (2)施肥:可增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直接增加质流和截获的供应量。同时,施肥加大了土体与根表间的养分浓度差,也增加了养分扩散迁移量。 (3)养分的吸附与固定吸附与固定使磷、钾、锌、锰铁等元素的移动性变小。向土壤直接供应有机螯合态肥料或施用有机肥,可减少养分的吸附和固定。 48、与木质部相比,韧皮部的汁液的组成有以下特点: (1)韧皮部的pH值高于木质部,前者偏碱性而后者偏酸性。 (2)韧皮部汁液中的干物质和有机化合物远高于木质部,而木质部中基本不含同化产物。 (3)某些矿质元素,如钙和硼在韧皮部汁液正的含量远小于木质部;其他矿质元素的浓度一般都高于木质部,其中钾离子的浓度最高。此外,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的含碳化合物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因此,韧皮部汁液中的C/N比值比木质部汁液宽。

49、载体学说? 载体学说是以酶的动力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它能够比较圆满的从理论上解释关于离子吸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1)离子的选择性吸收;(2)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质膜上的转移;(3)离子吸收与代谢的关系。 Vmax.c V=———— Km+c Vmax:载体饱和时的最大吸收速率。大小决定于载体数量的多少(浓度),浓度因作物种类而异。 Km:离子-载体在膜内的解离常数。表示载体对离子的亲和力。值越小,亲和力愈大,吸收离子的速率也愈快。大小取决于载体的特性。(3)Cmin:如果外界离子浓度太低,那么在离子被完全消耗之前,其净吸收就停止了。这时的外界浓度称为最小浓度。其值越小植物对该离子的吸收值能力越强 50、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阳离子交换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51、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实际意义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锰、铁、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对多种微量重金属离子起富集作用,其中以氧化锰和氧化铁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专性吸附对微量金属离子具有富集作用的特性,因此,正日益成为地球化学领域或地球化学探矿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专性吸附在调控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试验表明,在被铅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氧化锰,可以抑制植物对铅的吸收,土壤是重金属元素的一个汇,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对这些金属离子从土壤溶液向植物体内迁移和累积起一定的缓冲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专性吸附作用也给土壤带来了潜在的污染危险。 52、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 淹水或施有机肥促进土壤还原的发展,对土壤pH有明显的影响。酸性土淹水后pH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嫌气条件下形成的还原性碳酸铁、锰呈碱性,溶解度较大,因之pH值升高。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 四章植物与土 壤知识 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 土壤中的 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 )测定土壤中^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 V o ;此块土壤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 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i ;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 至液面恰好浸没 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 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V 1-V 2)/ V o 。 (3) 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 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 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I 土壤非生物 彳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 腐殖质(有机物) 4、 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 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各种各样的土壤 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 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 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1、 三、 植物 的根 与物 质吸 收 1、根 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 输送,不易粘结;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 粒较细 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 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 保水、保肥性最好; 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 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4.1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质量 答案: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结构复杂、性质稳定的特殊性质的高分子化合物。 3、基质势 答案:在土壤中,由于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一般为负值,当水分饱和是,为零。 4、富铝化作用 答案: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并有一定的干湿季节交替条件下,硅铝酸盐发生强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盐基物质,形成弱碱条件,硅和大量盐基离子犹如溶解度大而淋失,铁铝滞于原土层而相对富集,使土体呈现鲜红色。 5、CEC 答案:为阳离子交换量即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离子通道 答案:离子通道是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孔道的大小和其表面电荷密度决定运输蛋白的选择性强弱,而不取决于与该蛋白的选择性结合。 7、缓控释肥 答案: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养分的速度比普通肥料缓慢的肥料并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的释放模式,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类肥料。8、共质体 答案: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共质体包括细胞质和胞间连丝。 9、最小养分率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着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10、K肥利用率 答案:植物从施用的钾肥吸收的量占所施钾肥养分总量的百分率。 二、简答题 1、土壤的基本功能 答案:①具有生命力的多孔介质,对动植物生长和粮食供应至关重要。②净化和储存水分。 ③对植物的生长期支撑作用。④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的自然体,直接影响养分的循环和有机废弃物的处置。⑤土壤陆地与大气界面气体和能量的调节器。⑥生物的栖息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⑦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⑧常用的工程建筑材料。2、影响土壤交换性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答案:①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饱和度大,该离子的有效性大; ②陪伴离子的种类:对于某一特定的离子来说,其它与其共存的离子都是陪伴离子。与胶体

土壤与植物的基本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基本关系 本章的目的是讨论土壤中离子交换现象,同时探讨关于土壤溶液中离子的运移及其被吸入根细胞的机理。离子交换是可逆过程,一种吸持在固相上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可与另一种液相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发生交换。若使两个固体接触,其接触面上也发生离子交换。在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这两种过程中,一般认为前者更重要,因为大多数农业土壤保持阴离子的能力远逊于保持阳离子的能力。阳离子交换的性质是区别土壤与其他植物生根介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阳离子交换 一、阳离子交换的概念 土壤由三种状态的物质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土壤中的固态物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组分包括处于各个分解阶段的植物和动物残体,其稳定部分通常称为腐殖质。 土壤固相的无机组分由不同粒径的原生和次生矿物组成。土壤离子交换是在有效粒径小于20毫微米(μm)的有机物质和矿质组分上进行的。这些颗粒包括部分粉粒和全部粘粒(小于2μm的部分)以及胶体有机质。 因为阳离子带正电荷,故其附着于带负电胶体颗粒的表面。有机组分中,其位点由某些功能团,尤其是羧基(-COOH)和酚基(-C6H4OH)上的H+解离生成。在pH值低于7时,许多羧基会解离,在功能团所在部位留下负电荷,如以下方程式所示: -COOH ←→COO- + H+ 估计腐殖质中负电荷的85%~90%都由这两种功能团生成。另两种功能团,烯醇(-COH=CH)和酰亚胺(=NH)也为有机质提供负电荷。 无机粘粒组分的电荷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置换;另一个是硅氧四面体平面破裂边缘上连接硅原子的羟基(-OH)和层状硅酸盐矿物晶层暴露的AlOH基脱去质子造成的。 同晶置换形成的电荷由于硅或铝原子被一个几何形状相同但电荷较低原子取代所致(如Mg2+取代Al3+,或Al3+取代Si4+)。由此产生的负电荷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片状粘粒上。同晶置换主要发生在层状硅酸盐矿物结晶过程中,而且一旦产生电荷,不再受以后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晶置换形成的电荷是土壤的永久电荷。 随着pH值增加,以下反应使粘粒边缘上形成负电荷: -SiOH + OH- ←→-SiO- + H2O -AlOH + OH- ←→-AlO- + H2O 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矿物分为3大类:即2∶1型,2∶1∶1型和1∶1型。2∶1型粘土矿物由多层组成,其中每层为两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2∶1型粘土矿物的例子有蒙皂石(蒙脱石),伊利石和蛭石。白云母和黑云母是2∶1型原生矿物,富含于粉粒和砂粒组分中。 绿泥石通常是土壤中发现的2∶1∶1型层状硅酸盐。这种粘土矿物在上述2∶1结构层间添加了一层氢氧化物片而成。 1∶1型粘土由许多层组成,每层含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高岭石和埃洛石即为此类中两个重要粘土矿物。 同晶置换是2∶1型和2∶1∶1型两类粘土矿物中负电荷的主要来源,但在1∶1型粘土矿物中作用不大。从粘土颗粒破裂边缘上脱去质子即从羟基解离出H+是1∶1型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高pH值有利于裸露的羟基脱去质子。 高度风化土壤中富含的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具有pH值依变电荷。这些氧化物质出现在结晶粘土矿物的表面和层间。当暴露于水分中时,其表面形成羟基。或经表面羟基的两性解离或经吸附H+或OH-,羟基化的表面上产生了电荷。土壤颗粒的总电荷通常随测定时的pH值变化。随pH值降低产生正电荷,又随pH值升高形成过量负电荷,这称为pH值依变电荷。在2∶1型粘土中仅有5~10%的负电荷为pH值依变电荷,而在1∶1型粘土矿物中pH值依变电荷可达50%或更多。 有机胶体或矿物胶体上产生的负电荷由被吸引到这些胶体表面的阳离子所中和。以每100克烘干土中的毫克当量数(meq/100g)表示的阳离子交换数量被定义为土壤阳子交换量(CEC)。这是重要的土壤化学特性之一,并且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为了理解土壤肥力和土壤酸度,有必要透彻了解阳离子交换。下面简要讨论一下其定量测定的方法。测定各种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程序各异,这里只简述其基本特点。 如前所述,阳离子交换是指一个阳离子被溶液中的另一个阳离子所交换。土壤胶体在其交换位点上吸附了众多阳离子,包括钙、镁、钾、钠、铵、铝、铁和氢。这些离子依其电荷及其水合半径和非水合半径不同程度地吸持。通常,二价或三价离子比一价阳离子吸持得更紧。离子水合程度越大吸持得就越松。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大纲_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网

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考试是生态环境类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相关专业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生态环境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原理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选拔高素质的适于从事生态环境类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素质的研究人才。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较全面的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掌握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土壤和植物营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由“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问题分析三部分组成。 (一)基本知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识 2.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基本概念 3.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常用术语包括中文名称和英文解释 (二)基本原理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物理过程、土壤化学过程、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土壤退化过程以及土壤分类与分布的基本原理。 2.营养元素的功能、养分吸收机理、养分运输与再利用、土壤养分有效性、植物对营养逆境的适应性、肥料的基本性质、肥料的合理施用原理等。 (三)基本问题分析 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土壤现象分析、土壤过程机理分析、土壤实际问题分析; 2.作物营养缺素症状成因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问题分析、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分析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土壤学知识75分,植物营养学知识7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基础知识30分 名词解释题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基本原理30分 简答题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基本问题分析:90分 论述题6题,每题15分,共90分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土壤与植物营养复习资料

土壤与植物营养复习资料 一、解释 1. 肥料利用率 2.土壤肥力 3.土壤质地 4.土壤腐殖质5.有机质矿化度6.腐殖质化系数7. 土壤吸湿水8. 田间持水量9.萎蔫系数10.阳离子交换量11.盐基饱和度12.土壤容重13.活性酸度1 4.拮抗作用1 5.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16.反硝化作用 二.填空 1.化肥三要素的含量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示的。 2.氯化铵因含有________,故一般不用作_____肥,不宜给______作物和______土壤施用。 3.块状结构形成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胶体一般带_______电,能够吸附_________离子。 5.化肥应深施是因为铵态氮肥易____________,磷肥的移动性________,钾肥在土壤表层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某种土壤来说,它的热容量和热导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比例。 7.农业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作物营养上,应重视的两个关键时期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在有机质测定中,重铬酸钾主要起________作用,浓硫酸起____________作用,邻啡罗啉主要起________作用。 10.植物缺磷时,根系发育___________,叶色___________,严重时变为___________。 11.养分迁移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测定土壤酸碱度所用的两个电极名称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3.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国土壤酸碱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土壤碱解氮的测定中,氢氧化钠溶液主要起________作用,硼酸溶液起____________作用。 16.限制因子律主要包括养分以外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等因素。 17.氯化钾适作基肥和________,不适作_____肥,不宜给______作物施用。 18.在配方施肥中,目标产量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________和__________。 19.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的 ________和________。 20.对高产田,应控制肥料的______,以免增产不______,甚至增肥____。 21.把N、P、K列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 22.我省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的土壤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3.适于我省种植的多年生绿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4.微量元素肥料的主要施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5.高温堆肥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阶段。 三.选择填空: 1.植物叶片失绿与___________缺乏无关。

土壤与园艺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园艺园艺作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园艺园艺作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园艺作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园艺园艺作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园艺园艺作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园艺园艺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园艺园艺作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园艺园艺作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园艺园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 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园艺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园艺园艺作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1 土壤水分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植物营养学题库答案

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土壤中铵态氮肥或尿素转化成的铵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2、最小养分定律:在作物生长因子如果有一个生长因子含量相对量少,其她因子即便丰富也难以提高产量。 3、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吸收作用,土壤呈现酸性的肥料。 4、复合肥料:肥料主要成分中同时含有N、P、K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5、生理碱性肥料:施入土壤后,经植物吸收作用,土壤呈现碱性的肥料。 6、营养临界期: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不平衡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损害,而这种 损害即便以后养料补充也很难纠正,这段时期叫植物营养临界值。 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 7、土壤供肥强度: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与作物根表面该养分浓度之差。 供肥容量: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降低时,土壤补给有效养分的能力,即潜在转化为有效养分的能力。 8、矿质营养学说:土壤的矿物质就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养料,厩肥及其她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不就是由于其中所含有机质,而就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分解形成的矿物质。 9、异成分溶解: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从四周向施肥点汇集,使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溶解并进而水解,形成磷酸一钙、磷酸与磷酸二钙组成的饱与溶液。 10、离子拮抗作用:一种离子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吸收的作用。 协助作用:一种离子存在促进另一种离子吸收的作用。 11、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无论大量元素还就是微量元素对作物来说就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 营养元素不可替代律:作物所需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其特殊功能,相互间不可替代。 12、反硝化作用:NO3-在嫌气条件下,经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13、磷酸退化作用:贮存潮湿条件下,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各种化学变化,往往使水溶性磷变为水不溶性,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磷酸退化作用。 14、归还学说:由于不断栽培作物,土壤中的矿物质势必引起损耗,如果不把土壤中摄取的矿物质归还土壤,土壤将会瘠薄,寸草不生,完全避免不可能,但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损耗与营养物质归还之间保持一定平衡。 15、化成复肥: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而制成,含两种主要养分的肥料。 16、样品的代表性:采集的样品能够代表一定范围的总体情况。 样品的典型性:采集的样品能够充分反映所要了解的目的与情况。 17、三梢肥:出秋施基肥外,每次新梢抽生之前追施依次壮梢肥,一年追肥三次,称为“三梢肥”。 18、掺合复合肥:应用机械方法将颗粒状的若干种基础肥料,按养分配方要求掺合在一起的肥料。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 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 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园林绿化施工土壤改良

园林绿化施工土壤改良 园林植物有着多样性,土壤是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必要物质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土壤条件与之相适应。在园林施工工程中,通过土壤改良来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的关键工序。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通过土壤改良为园林植物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条件,是提高园林植物种植成活率、提高施工质量,达到创造预期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 一、土壤偏碱的改良措施 (1)、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是一种用于大面积土壤改良的措施,主要方法是通过强酸根离子将土壤中的碱性离子中和,达到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如施用石膏对土壤进行改良,利用石膏中的硫酸根离子对碱性土壤中的碳酸钠进行置换,形成石灰和中性盐,同时钙离子可以代换土壤胶体土的钠离子,使土壤碱性得到降低,从而改良土壤,对碱化土壤的改良很有成效。 (2)、穴土置换 穴土置换是一种局部土壤的改良措施,在需要种植喜酸性植物的位置,开挖树穴时适量放大树穴,种植前,在树穴中填入酸性的优良营养土、山泥或腐熟的有机肥、珍珠岩等,利用这些土壤本身的酸性进行土壤改良,达到改善树穴土壤的酸碱度、透气性和土壤肥力。 (3)、生物改良 利用一些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碱性物质,同时又能在其根部分泌酸性物质以及其根瘤腐化后能在土壤中残留酸性物质的特点,达到降低土壤pH值的改良措施,可以用作碱性土壤生物改良的绿肥植物有酸性绿肥作物如苜蓿、草木樨、百脉根、田菁、扁蓿豆、麦草、黑麦草、燕麦、绿豆等。 (4)、物理改良 利用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的特点,通过地面水溶解地表土壤中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再通过挖排水沟和灌水浸土,把土壤深层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溶解,随排水时排出,达到有效降低土壤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含量,从而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 (5)、施用有机肥改良 有机肥料都有较强的阳离子代换能力,可以吸收更多的钾、铵、镁、锌等元素,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土壤与植物

3 土壤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 2.能准确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保水性的大小。 3.能准确判断三种不同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 4.能通过动手感受三种是土壤的疏松程度,并能准确判断适合花生生长的土壤。 5.能正确的使用研究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6.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和保水性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烧杯、量筒、木棒、纱布、塑料过滤器、烧杯、水等实验材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mp4、【知识解析】土壤类型及它们适合种植的植物.pptx。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这片花生长的真好,粒大又饱满。 【展示】展示两幅对比图。 【讲述】这块地里的花生长的又小又瘪。 【过渡】同样的花生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呢?和这里的土壤有关系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哪种土壤更疏松 【展示】展示花生。 【讲述】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提问】花生的生长和土壤的疏松有关系吗?土壤的疏松程度和土壤颗粒大小有关系吗?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三个塑料杯、三种土壤、1根玻璃棒)。 【组织活动】尝试用木棒戳一戳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比较它们的疏松程度,说说哪种土壤更适合种植花生。 【展示】展示活动步骤。 a.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三个塑料杯中,数量一样多。 b.尝试用木棒分别戳一戳三个杯中的土壤。 c.比较三种土壤的疏松程度,并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与指导和纠正。 【展示】展示表格。

植物营养学含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植物营养学(含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1.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81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81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81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81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415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415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3.湖南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828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5年湖南农业大学828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828土壤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4.湖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840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840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831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1年湖南农业大学831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5.甘肃农业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5年甘肃农业大学80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2年甘肃农业大学805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6.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1年沈阳农业大学542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0年沈阳农业大学542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09年沈阳农业大学542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7.浙江农林大学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814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814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3年浙江农林大学814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814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823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8.扬州大学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6年扬州大学847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B卷) 2015年扬州大学847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A卷) 2014年扬州大学847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A卷) 9.其他名校植物营养学(含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10年浙江大学856土壤与植物营养综合考研真题 200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2006年北京林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考研真题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复习要点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复习资料 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壤粒级按国际制分类,可分为()、()、()、()四种基本粒级。其中()、()蓄水保肥力弱,()、()蓄水保肥力强。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可分为()过程、和()过程。 3、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称为热性土,()称为冷性土。()适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最理想的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结构有利园林植物的生长。 5、土壤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及()。 6、()是土壤胶体的核心部分,如黏土矿物、腐殖质等。 7、土壤胶体带正电荷者为()胶体,带负电荷者为()胶体。 8、土壤胶体的类型很多,按其成分可分为()和(),土壤中大多数是以()状态存在。

9、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过程是指()性胶体扩散层所吸附的()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10、影响阳离子交换吸收的因素有()和()。 11、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纳米的土壤微粒,是土壤固体中最微细的部分。 12、()是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 13、土壤肥力包括()、()、()和()四个最基本因素。 14、()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因素。 15、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 16、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其中()是有效水,是植物利用水分的主要形态。 17、旱地土壤水分的有效范围是在()到()之间。 18、把()作为植物可利用土壤水量的下限。 19、土壤空气和水分共存于土壤空隙中,它们在数量上互为()。 20、一般情况下,氧的浓度低于()%时,根系发育受阻,低于()%时,植物停止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