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合集下载

冰山理论知识管理

冰山理论知识管理

冰山理论知识管理冰山理论知识管理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冰山理论的应用——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冰山理论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是指当人们读财务报表时,只注意到企业公布的财务统计数据中的物流费用,而这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有相当数量的物流费用是不可见的。

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所能看见的向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好比冰山的一角,而大量的是人们所看不到的沉在水下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当水下的物流内耗越深反而露出水面的冰山就越小,将各种问题掩盖起来。

这种现象只有大力削减库存,才能将问题暴露并使之得到解决。

这就是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的应用——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把一个员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

职业化素质既然有大部分潜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员工的显性素质部分!员工素质的“水下部分”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是隐性的,即处在水面以下,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也经常被员工被人所忽视。

然而,如果员工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员工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大部分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显性素质培训,诸如职业技能培训等等,好像这些培训的效果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解读海明威杀人者的冰山原则

解读海明威杀人者的冰山原则

解读海明威杀人者的冰山原则第一章引入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着名作家,同时也是20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开创了一代文风。

他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一批蕴含丰富的小说,其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倾倒。

他所阐发的形象的“冰山”理论几乎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使得他的作品含蓄简约、清新洗练,净化了一代文风。

“冰山”理论体现了海明威的一种艺术创作论,是他处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海明威曾以一个鲜明、生动的比喻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 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一个作家因为不了解而省略某些东西, 他的作品只会出现漏洞。

”⑴由此可见,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塑造出鲜明而丰富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虽然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但作者实际要将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融入其中,充沛而不露,深沉而不显,让读者通过对生动的形象,去感悟、去开发隐藏在水下面的那“八分之七”。

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才能够促使读者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形成“创造性的阅读”。

它既是作者创作的指导原则, 也是读者读解作品的指南。

同时,作品也会因这种互动而令人回味无穷。

朴素的语言文字,简单的篇章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深刻主题,这些构成了海明威小说的基本特征。

这一特征在海明威着名的短篇故事《杀人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章故事简介《杀人者》这部短篇故事在技巧上具有相当明显的特点。

除了场景之间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语句故事几乎完全由对话组成,省略了背景,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描写的非常简单。

它给读者活灵活现地显示了人物的行动,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画面感。

故事只是呈现生活的片断而不加任何说明与评议, 作者的存在几乎难以察觉, 对故事题旨的把握也就依赖于对它的弦外之音的领悟。

冰山理论法解析

冰山理论法解析

冰山理论法解析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编辑本段]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由冰山理论看《桥边的老人》

由冰山理论看《桥边的老人》

由冰山理论看《桥边的老人》作者:李彩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李彩凤在阅读与创作领域,如果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会有更好的效果。

《桥边的老人》虽是短篇小说,但是意蕴很丰富。

我们可以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鉴赏。

一、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极具个性的小说家,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1932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冰山理论”这一学说,“冰山在海上移动是很庄严、很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要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即“八分之一”,而潜在水下的“八分之七”的则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或暗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冰山理论实际上就是去除许多不必要的描写,借用冰上“八分之一”的文字去实现无限的表达。

而这些呈现出来的文字叙述方式多样,常见的如对话、内心独白、梦境、回忆、回忆与现实交织、集中的时空等,描写手法常使用白描、象征、重复等。

而无论是文字的叙述方式还是常用的描写手法,都指向冰山理论最本质的特征——省略。

省略才会有空白,有空白才能进行暗藏玄机,才有了神秘感,才能使作品有更大的开放性,才能为读者读文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给了读者再创造的可能。

冰山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手法在海明威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如《老人与海》《白象似的群山》《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在桥边的老人》。

本文就以《桥边的老人》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大量的短句、对话描写、反复的修辞来展现这以有限呈现无限的创作理论。

《桥边的老人》的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老人。

二、冰山理论在《桥边的老人》中的体现1.大量的短句《桥边的老人》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如:①“From San Carlos,”he said, and smiled.That was his native town and soit gave him pleasure to mention it and he smiled.②“And you had to leave them?”I asked.“Yes. Because of the artillery.The captain told me to go because of the artillery.”③There was nothing to do about him. It was Easter Sunday and the Fascists were advancing toward the Ebro. It was a gray overcast day with a low ceiling so their planes were not up.没有多余的修饰,几乎没有副词,也没有什么形容词,有的只是大量简单的主谓短语,语言简洁、短小、自然、质朴,给人清爽利落之感,但这种大量的短句恰恰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同时无形中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①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②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③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④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

4、《老人与海》象征意义:(一)总体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他认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就是他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精神,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二)个体象征意义:o用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o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o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o用狮子象征勇气和力量等。

5、桑地亚哥形象:《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

他是一个正直、单纯的老人,过着贫困而孤独的生活。

老人的生活尽管艰辛困苦。

但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精神。

小说中描写的捕鱼过程,充分表现了桑提亚哥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

84天捕不到鱼仍旧毫不气馁、精神焕发,同捕获的大马林鱼搏斗两昼夜,返航途中同鲨鱼奋力搏斗。

在老人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去迎接灾难。

在他与大海的搏斗中,展示出人的高贵与尊严。

《永别了,武器》中的情境美学“冰山原则”赏析

《永别了,武器》中的情境美学“冰山原则”赏析

《永别了,武器》中的情境美学“冰山原则”赏析本文先是阐述了“冰山原则”的由来及内涵,并以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为例,通过对主要细节的赏读,对作品中“冰山原则”的运用作进一步地分析。

标签:冰山原则;海明威;《永别了,武器》1、“冰山原则”的由来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

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为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2、“冰山原则”的内涵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解释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董衡巽,2007)对“冰山原则”的内涵,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简约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像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

二是经验省略,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

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并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3、《永别了,武器》中的“冰山原则”探析《永别了,武器》被誉为现代美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中“冰山原则”功不可没。

在这一创作理论下,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及浓缩性,其精炼的语言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索。

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原理”作者:孙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海明威的作品素有“冰山风格”之称,擅长以最基本、最直白的简单词汇来表达最复杂的内容或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本文简单阐述了“冰山原理”的内涵及海明威作品的主要风格,并详细地探讨了海明威作品中“冰山原理”的具体表现手法,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把握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海明威;“冰山原理”;风格分析;表现手法作者简介:孙佳(1982.2-),女,吉林大安人,硕士,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2引言:“冰山理论”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就如同海面上的冰山一般,浮现出来的有意识层面仅仅是一小部分,即大部分人格是处于无意识层面的,而这些无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发展。

1932年,海明威在其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冰山原理”的文学创作理论,他将文学创作比喻为一座浮在海洋上的冰山,而冰山运动之所以让人感到壮观雄伟,是因为它浮出水面的只占全部的八分之一。

“冰山原理”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处理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纵观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语言大多都十分地简洁凝练,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直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只是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一”,其作用是为了唤起读者自身的想象力,主动去探索隐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使其在受到强烈震撼和感悟的同时得出自己的结论。

海明威在其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对整个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即便是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中,我们也应积极了解和学习海明威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浅谈海明威之冰山理论
摘要:
在很多领域人们都会提到冰山理论。海明威提出

的文学领域的冰山理论,是写作方面一种独到的见解,有
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海明威 冰山理论 含义 现实意义《午后之死》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正文

简述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
《歇斯底里研究》,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
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
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
就传布于世。这是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
在文学领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
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
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
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在书中说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
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
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
作者已经写出来了。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
在水面上。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
出来,但是读者也能感觉到。”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
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
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
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
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
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
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
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
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
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
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
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
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
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
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
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
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
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
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
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
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
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
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
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
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
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
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
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
《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
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
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
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
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
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
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
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
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
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
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
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
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
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
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
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
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
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
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海明威也
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
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
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
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
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
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冰山理论的意义
文字的意义要远远胜出于字面的表层意义。
人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十分之一,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则是
真正伟大的部分。冰山理论的意义在于,让作者深入浅出
的表达非凡思想,这要求作者有“功夫在诗外”的才情与功
底,即便是讲述最平凡普通的故事,也能让读者感受出它
的与众不同之处。
以老人与海为例!
老人与海 的 老渔夫 圣地亚哥 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
渔夫了 从某些方面讲他甚至是一个糟糕的渔夫 因为 故事一
开始他就已经 一连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
但是就是这个平凡的老者,独自出海,勇敢地与一条比他
的小船还要大的鱼周旋 之后再筋疲力竭之时还要面对无数
条鲨鱼的掠夺! 海明威是条硬汉,他笔下的人物更是硬
汉! 桑地亚哥 普通的渔民 但是你从海明威的字里行间的描
述中 明显的看到 一条硬汉的铮铮铁骨!!
全书没有太多的描写 你所看到的 无非就是大段大段 老渔
夫聊以自慰的自言自语 但是你从这字字句句中 都透出硬汉
那咄咄逼人的勇气 傲气!!
没有直接的描写 没有直白的表达 但是一条汉子就站在了你
的面前
一本书就是一座冰山!
八分之一的语言在表面 八分之七的坚强在水下!

参考文献 :《小说》 马原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贝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