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钱钟书文学创作与《周易》研究之关系(一)
钱钟书与中国现代散文创作

钱钟书与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其中有许多杰出的作家。
而在这个领域中,钱钟书被誉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度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的作品以其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他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将个体与整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钱钟书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深度。
他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性、家庭、社会和文化等。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思考,还给他们带来了启示和共鸣。
钱钟书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读,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钱钟书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出版。
他的作品不仅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而且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钟书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深度。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他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中一位杰出的作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钱钟书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的渊源

论钱钟书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的渊源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创
作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同时也兼具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
钱钟书熟练掌握中西文化的特点,并能将其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文
学作品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外国文学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早年的
学习中,钱钟书就接触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杜伽尔的小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等,这些文学作品深深地影响了
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就受到了欧洲
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呈现出对传统思想的犀利批判,同时也表现
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另外,钱钟书也在文学创作中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
思想相结合。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优秀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例如,在小说《庐山谣》中,他通过艺术手法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符
号“庐山”与西方文学形式相结合,展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他
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借鉴,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了
探索和创新,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引言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本古老的典籍,周易是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周易为中心,探讨其起源、理论和影响,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这一古代文化的瑰宝。
1. 周易的起源周易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和总结。
据传,周易的作者是伏羲和神农氏,但由于其历史悠久,难以考证。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已经开始流传并被奉为经典。
经过后来的整理和传承,周易成为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经典著作。
2. 周易的基本理论周易的核心理论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理论构建了易学的基本框架。
其中,“太极”代表宇宙的起源和无限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而“两仪”则是太极的二元对立,包括阴阳、动静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四象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最后,八卦则是由三个阴阳和四个象组合而成,代表了八个基本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3. 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被用于预测卜筮和决策,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农业等领域。
周易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戏剧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当代对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尽管周易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其思想和理论仍然对现代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研究者将周易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探索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潜力。
例如,一些人将周易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心理学和领导力开发中,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另外,周易的卜筮和命理学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人借助周易的理论和工具,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发展方向。
这种研究和应用形式多样,包括起名字、择日等。
结论周易作为一本古老而深刻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与古代的卜筮和领导力开发相关,也与现代科学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管锥编的清雅醇正

《管锥编》的清雅醇正真正的学术研究,是一种清雅醇正的境界,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存于其间。
钱钟书即是如此。
其自述学术态度云:“其求学之先,不著成见,则破我矣;治学之际,摄心专揖,则忘我矣。
”[4](p280)“及夫求治有得,合人心之同然,发物理之必然;虽由我见,而非徒己见,虽由我获,而非可自私。
放诸四海,俟诸百世。
”[4](p281)据此,钱氏云:“世间学问所证,至有我无我、在我非我一境而止。
”[4](p281)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其平日不大会客,极少开会,保持独立的品格,自由的意志,专注于学术事业,淡泊名利,反对别人研究他,反对“钱学”之称。
在《谈艺录》中,钱就痛斥“文人而有出位之思,依傍门户”的丑恶行径。
[4](p87~88)认为“以举业为终身之学业,陋儒是矣;或以学业为进身之举业,曲儒是矣”[4](p353)。
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研究,钱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生平寒士,冷板凳命运,一遇吹擂就如坐针毡。
”[5](p771)对他而言,一切名利都如浮云,一切宣传都是干扰,惟有时间重于一切。
他说:“世故澒洞,人生艰窘,拂意失志,当息躁忍事,毋矜气好胜;日久论定,是非自分。
”[4](p333)这完全可以看作他的自白。
不仅如此,钱氏一生为学,极力反对“附庸风雅,随声说好,做文字批评上的势利小人(snob)”,主张“谈艺论文,一秉至公,极力消除势力门户之见”。
[6]对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他都一概不盲目崇拜和迷信,毫不例外“一秉至公”地对其进行评判。
如对黑格尔称我国语言缺乏思辨之说,钱氏斥之为“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7](p2)。
又如《诗经》,钱氏既肯定它“清词丽句”,“无愧风雅之宗”,又指出它“芜词累句”,“不啻恶诗之祖”[7](p152);再如《楚辞》,钱氏既对其有高度的肯定,又中肯地指出诗中不乏“扑朔迷离,自违失照”[7](p592)、“无根不实”[7](p595)、“语意欠圆”[7](p598)之处等,与现今研究者专唱颂歌迥异其趣。
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

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杰出学者、作家和文化人的贡献。
他们通过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思想深度和文化触觉塑造着中国文学的面貌,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钱钟书被公认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钱钟书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进行探讨。
一、钱钟书生平与学术背景钱钟书于1910年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是清末名士钱泽四,母亲则是近代教育家闻一多的妹妹。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钟书从小就对文学和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钱钟书青年时期前往英国留学深造,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
在英国的学习经历为他的学术生涯和文化触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二、钱钟书主要作品钱钟书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围城》和文化随笔集《人生》。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围城》是钱钟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名叫方鸿渐的主人公为中心,通过对其在婚姻、事业和人生观方面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题与中国社会的困境和个人的选择息息相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人生》是钱钟书的一部文化随笔集,收录了他在生活中的感悟与思考。
钱钟书用生动的文字和独到的见解,探讨了人生、自然、艺术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议题。
这些随笔充满了智慧和温情,洋溢着对人类文明和普世价值的思考。
三、钱钟书的思想贡献钱钟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学术见解贡献了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
首先,钱钟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重要贡献。
他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从中吸取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改造,既保持了传统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作品充满了前瞻性和创新性。
其次,钱钟书的思想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论钱钟书的学术个性

论钱钟书的学术个性摘要:钱钟书为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
真理之勇和文章之德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学术品格;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为其兴趣所在和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超越种族差异而走上中西融通之路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有诗心是其基本的学术观念;循环阐释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学术品格;治学兴趣;语言工具;材料基础;文化取向;打通意识;史有诗心;诠释向度钱钟书(1910-1998)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与学术大师。
故探讨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个性特征,找出其中所潜藏的规律性的成功经验,对当代学人无疑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学术品格钱钟书平日极少会客,极少开会,保持独立的品格,自由的意志,而专注于学术事业,淡泊名利,反对别人研究他,反对“钱学”之称。
在《谈艺录》中,钱先生痛斥“文人而有出位之思”的丑恶行径。
认为以“举业”为“终身之学业”,并以此为“进身之道”的“陋儒”且不说,以“学业”为各种各样的“进身之举业”的,则是“曲儒”。
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研究,钱钟书曾经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生平寒士,冷板凳命运,一遇吹擂就如坐针毡。
”面对众人的膜拜和慕名而来,钱钟书说:“兄平生素不喜通声气、广交游、作干乞,人谓我狂,不识我之实狷,老来岁月,更无闲气力作人情。
而书问过从者不乏,甚以为苦。
故戏改梅村语云‘不好诣人憎客过,太忙作答畏书来。
’比年来多不做复,客来常以病谢。
案头积函,不拟复者已二三十余,‘学得无悉天子法,战书虽急不开封’。
”对他而言,一切的名利都如浮云,一切的宣传都是干扰,唯有时间重于黄金。
不仅如此,钱先生一生为学,极力反对“附庸风雅,随声说好,做文字批评上的势利小人(snob)”,而是主张“谈艺论文,一秉至公,极力消除势力门户之见”(季进语)。
浅谈钱钟书 (2)

化境说
• 1964 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 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 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 • 钱钟书认为所谓“化境”,要旨是在忠实于原文“风味” 的基础上消除两种语言之间的隔阂,达到译文的“化”, 稍近于将传统译论的“信、达、雅”三者合而为一这种近 似,或者说渊源关系,正可以作为探讨“化境”说的起点。 • “化境”还意味着对翻译技巧的超越。钱钟书说“: 就文 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 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 而 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 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
典雅的翻译风格诱讹化化境说内容与形式翻译标准问题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管锥编考入清华大学林纾的翻译名字的由来翻译定义相关理论基础关于结识杨绛浅谈钱钟书钱钟书与尤金奈达的比较生平简介翻译作品翻译思想例文赏析翻译风格及效果?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
浅谈钱钟书
生平简介 《林纾的翻译》 翻译定义 名字的由来 相关理论基础、关于 诱 讹 化 典雅的翻译风格 内容与形式 翻译标准问题 化境说 管锥编 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考入清华大学
翻译作品
与尤金 奈 达的比较
钱钟书
翻译风格 及效果 结识杨绛
翻译思想
例文赏析
个人简介
•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 月19日),字哲良,默存,号槐聚, 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 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等。 • 1911年,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 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 1929年,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 1932年, 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 绛订婚 • 1955年,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 〈堂·吉诃德〉引言》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 书、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 级学术权威”,经受了冲击。
钱钟书管锥编全文

钱钟书管锥编全文篇一:钱钟书关于钱钟书的素材及其运用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一、宁静淡泊1.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锺书却无关。
2. 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
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4.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5.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钱钟书文学创作与《周易》研究之关系(一) 论文摘要: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博通经史,深谙《易》理。从《周易·渐》卦与《围城》结构、构思的互渗互证,到重视修辞的文艺批评,再到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化阐释,总体来看,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与他对《周易》这部中华原典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钱钟书以自己一系列新颖的创作和研究成果,推进着易学研究的现代性进程,为确立《周易》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关键词:钱钟书;周易;围城;修辞观;文化阐释 钱钟书先生学通古今,自幼熟读经史,深得《易》理之精髓。无论他创作小说《围城》时的文心独运,还是他有关语言修辞和理论阐释的文艺批评,以及他对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解读,都与他对《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刻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周易·渐》卦与《围城》之关系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书中主人公方鸿渐的名字出自《周易·渐》卦,这是大有深意的安排,当有某种文心与义理潜存于中。小说里有方逐翁用《周易》为即将出世的长孙占卜吉凶的情节。以此推测,其长子鸿渐出生时,方逐翁想必也少不了一番这样的思量,不然他就不会用“鸿渐”为儿子命名了。《周易·渐》卦云: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衍衍,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此卦六爻的位象,生动展示出一只鸿雁不断寻找栖处所的动态过程。所以有研究者将此种爻象与《围城》的结构联系起来思考,寻求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认为“鸿渐于干”(鸿雁飞向岸边),对应小说的第一章,指方鸿渐由欧洲坐船回国,并在香港短暂停靠;“鸿渐于磐”(鸿雁栖息于磐石之上),对应小说的第二章,指方鸿渐在上海的生活;“鸿渐于陆”(鸿雁飞到了山丘或山顶),对应小说三、四两章,言方鸿渐在老家和上海之间的往来;“鸿渐于木”(鸿雁落在树枝间),对应小说第五章,指方鸿渐穿越闵赣林区进入湘西的旅途;“鸿渐于陵”(鸿雁飞到丘陵地带),对应小说六、七两章,谓方鸿渐终于到达湘西背山小镇的情节;“鸿渐于陆”(鸿雁飞到了山顶),对应小说的八、九两章,指方鸿渐与孙柔嘉二人离开三闾经桂林到香港再回到上海的旅途,因从桂林到香港乘的是飞机,意味着道路更广阔高远。 不仅如此,研究者还进一步把《渐》卦每一爻的所有爻辞都与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完全对应起来。比如,称九五“妇三岁不孕”“似可寓意汪太太和刘、范小姐等或遇人不淑或耽误了青春”等。由于这种对应研究过于机械、琐碎,难免有画地为牢之嫌,故有学者不以为然,甚至否定《周易》与《围城》之间有思想上的联系,认为《围城》围绕一个中心人物、以地点的变换来结构全篇的构思模式,应归结为作者对十六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欧洲的“流浪汉小说”创作手法的借鉴。但是,如果不过分的执着于《渐》卦爻辞与小说情节的机械对应,我们就会发现,《渐》卦的义理与《围城》主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确实反映出作者文心的独特和寓意的深远。 关于《围城》主题的探索,不论是夏志清所谓“人生孤立与隔膜”,还是陈平原的“梦想局限”说,抑或是解志熙的“人生困境与存在勇气”论,均根源于对《围城》里几处具有解题性质的台词的解读。 一是储慎明曾言:“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再则是苏小姐的发挥:“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总之,如杨绛给电视剧《围城》题写的片头词所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而关于《渐》卦,最早的易传《彖》日:“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以女子出嫁循礼渐行可获吉祥,来象征渐进方为君子处世之道的义理。根据这种传统的解说,方逐翁对儿子方鸿渐寄予的是“有功”、“正邦”的愿境;但方鸿渐留学归国后工作、爱情、婚姻上的一次次失败,无疑是对这种愿境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依照解经家把“渐进”作为《渐》卦主旨的解说,可以发现,从“干”到“‘磐”、到“陆”、到“木”、到“陵”再到更高的“陆”,《渐》卦六爻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鸿雁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更是人不断发现新的目标和希望,不断追逐而又永不满足的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这与《围城》里人与城堡的比喻何其相近,正所谓一山望着一山高,每一个山头都是人自我建造的一座城堡,出城进城的困惑反映的是人无处可栖的焦虑和痛苦。这种人生的困惑来自于梦想和现实的差距。爱情的向往是美好的,而婚姻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方鸿渐婚后曾经感慨:“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不论是人还是事,梦想中的“这一个”绝非是现实中的那一个。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钱钟书对《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一段著名评论:“当知木石因缘,徼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宝黛之一往情深尚且如此,梦想和现实的乖违实在难以避免。人无法于现实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超凡脱俗乃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希望和梦想。所以储慎明说:“不管他鸟笼罢,围城罢,象我这样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超脱的人才不怕围困,可作者“从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多数人无法超脱于围城之外,于是得不到的欲望与得到后的失望之间没有间隙的交替轮回,遂成为芸芸众生的永恒之痛。 二、源于《周易·文言》的文学修辞观 作为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围城》的独特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构思的精妙、意蕴的深邃,还得力于钱钟书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和奇巧新颖的精辟妙喻。对文学表达和比喻修辞的重视是钱先生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在文学理论研究中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修辞立其诚”是《周易·文言》里的一个传统文学理论命题,钱钟书对此命题进行了极富新意的阐发,以表达他的文学表达论和修辞观。他说:文艺取材有虚实之分,而无真妄之别,此一事也。所谓‘真妄’,果取决于世眼乎?抑取决于文艺之自身乎?使取决于世眼,则文艺所言,什九皆世眼所谓虚妄,无文艺可也……所谓‘不为无病呻吟’者即‘修辞立其诚’之说也;窃以为惟其能无病呻吟,呻吟而能使读者信以为有病,方为文艺之佳作耳……盖必精于修词,方足立诚;非谓立诚以后,修词遂精。舍修词而外,何由窥作者之诚伪乎? 钱钟书于传统文论强调作者心性修养和创作态度之外别开生面,转而强调修辞本身的价值,充分肯定文学语言表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他所讲的“修词”,并不限于通常意义上的修辞格,而是泛指一般的文学表达。当然,能达到某种特定效果的文学表达方式逐渐固定下来之后,它也就变成了一种修辞格。如“比喻”就是钱先生十分重视的文学修辞格之一,他反复强调“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 钱钟书在对《周易正义》的研究中,生发出了他关于“比喻”修辞的两个核心观念。 第一,关于“比喻”的产生机制,他认为喻体与本体之间是非一非异、撮合相成。在释《周易·睽》卦时,联系《周易·睽》卦的《彖》辞“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周易·革》卦的《彖》辞“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和《周易·咸》卦的《彖》辞“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钱钟书指出:“同类相感;然二女同居则同中之同,故反致睽乖。”接着他又引《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论“和”与“同”之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由此他得出结论:“盖全同而至于‘一’,绝异而至于‘睽’,则不能‘感’,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始可”。钱先生这段有关《周易正义》的研究文字,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比喻修辞而发,却与他对比喻修辞产生机制的有关论述不谋而合。他在《读(拉奥孔)》中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09比喻的生成在于两者间既相似而实不同。 在阐释了比喻的产生机制之后,钱钟书还就本体、喻体的异同程度与比喻效果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他在《落日颂》里说:“我常想,每一种修词的技巧都有逻辑的根据……一个比喻就是割截的类比推理。所比较的两桩事物中间,至少要有一点相合;否则,修词学上的比喻牵强,便是逻辑上的不伦不类。”他在《管锥编·全汉文卷二十二》中又云:“取譬有行媒之称,杂物成文,撮合语言眷属。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窃谓可以通于比喻之理”。论及的不仅仅是如何打比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打精彩的比方。他说:“当然,比喻的好坏不尽是逻辑上的问题。比喻不仅要有伦类并且要能贴切,一个有伦类而不贴切的比喻我们唤作散漫比喻……诗人心思锐敏,能见到‘貌异心同’的地方,抓住常人所看不到而想得懂的类似之点,创造新的比喻。”他又说:“所以佛经里讲‘分喻’,相比的东西只有‘多分’或‘少分’相类。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落实到文学创作中,他指出“夸饰以不可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诗之情味每与敷藻立喻之合乎事理成反比例”,这是很有见地的。 第二,关于比喻的两柄与多边,他认为两者正起到了相反相辅以成的功能。在对《周易正义·归妹》的解读中,钱钟书比较了《归妹》卦初九爻辞与《履》卦六三爻辞,他指出:“二卦拟象全同,而旨归适反。《归妹》之于跛、眇,取之之意也,尚有憾尔;《履》之于跛、眇,弃之之意也,不无惜尔。一抑而终扬,一扬而仍抑……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拈示。”他说:“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denotatum)同而旨(signiifca-tum)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这一命题在此提出后,复散见于《管锥编》的其他篇章中,成为钱先生论比喻修辞的核心观念。 立象以尽意,即用比喻来说明义理,是《周易》的一个显著特色。《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钱先生清楚的看到了“《易》之象”与“《诗》之象”的区别,认为前者是“义理寄宿之蘧庐也,乐饵以止过客之旅亭也”;后者才是“文情归宿之菟裘也,哭斯歌斯,聚骨肉之家室也”。但是这种区分并没有导致他对《易》象爻辞的忽视和贬低;相反,他认为:“倘视《易》之象如《诗》之喻,未尝不可摭我春华,拾其芳草”;“哲人得意而欲忘之言、得言而欲忘之象,适供词人之寻章摘句、含英咀华”。他从文学修辞的角度出发,对《周易》比喻修辞的一些特殊取象规律进行探索。他认为《周易》里存在着“反象以征”的手法。如《革》卦“初九:巩用黄牛之革”,其《象》日:“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钱先生认为:“盖以牛革象事物之牢固不易变更,以见积重难返,习俗难移,革故鼎新,其事殊艰也。夫以‘难变之物’,为‘变改之名’,象之与意,大似凿枘。此固屡见不鲜者,姑命之日‘反象以征’(Reversesymbolism)。”他又说:“宗教家言常以空无一物之虚堂、净无点墨之白纸,象示所谓至大极本之真质,即反象以征之充类至尽。”这种分析展示了文学形象性语言的多义性,为理解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有无相生、虚实相生命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