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电磁兼容与防干扰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G4343.1《GB 4343.1-2009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

1部分:发射》

G4343.2《GB 4343.2-2009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

2部分:抗扰度》

G4365《GB/T4365-2003 电工术语电磁兼容》

G4824《GB 4824-2013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 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

G6113.2《GB/T6113.2-199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G6113.3《GB/Z 6113.3-200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 技术报告》

G6113.101《GB/T 6113.101-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

G6113.102《GB/T 6113.102-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传导骚扰》

G6113.103《GB/T 6113.103-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骚扰功率》

G6113.104《GB/T 6113.104-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辅助设备 辐射骚扰》

G6113.105《GB/T 6113.105-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5部分: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30MHz~1000MHz天线校准用试验场地》

G611《GB/T 611-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传导骚扰测量》

G612《GB/T 612-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骚扰功率测量》

G613《GB/T 613-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辐射骚扰测量》

G614《GB/T 614-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抗扰度测量》

G615《GB/Z 615-2013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2-5部分:大型设备骚扰发射现场测量》

G6113.401《GB/Z 6113.401-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标准化的EMC试验不确定度》

G6113.401《GB/Z 6113.401-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标准化的EMC试验不确定度》

G6113.402《GB/T 6113.402-200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测量设备和设施的不确定度》

G6113.403《GB/Z 6113.403-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批量产品的EMC符合性确定的统计考虑》

G6113.404《GB/Z 6113.404-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 抱怨的统计和限值的计算模型》

G6113.405《GB/Z 6113.405-2010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替换试验方法的使用条件》

G6364《GB 6364-2013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7260.2《GB 7260.2-2009 不间断电源设备(UPS):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G7349《G/T7349-2002 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

G8702《GB 8702-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9175《GB/T 9175-1988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G9254《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9383《GB/T 9383-2008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抗扰度 限值和测量方法》

G10236《GB/T 10236-2006 半导体变流器与供电系统的兼容及干扰防护导则》

G10250《GB/T 10250-2007 船舶电气与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G12158《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12190《GB/T 12190-2006 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

G12668.3《GB/T12668.3-2003 调速电气传动系统: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及其特定的试验方法》

G13614《GB 13614-2012 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及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13836《GB13836-2000 电视和声音信号电缆分配系统:设备的电磁兼容》

G13837《GB 13837-2012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 无线电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

G13837《GB13837-2003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14023《GB 14023-2011 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骚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15153.1《GB/T15153.1-1998 远动设备及系统:电源和电磁兼容性》

G15152《GB/T 15152-2006 脉冲噪声干扰引起移动通信性能降级的评定方法》

G15540《GB/T 15540-2006 陆地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15658《GB/T 15658-2012 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

G15707《GB15707-1995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

G16607《GB/T16607-1996 微波炉在1GHz以上的辐射干扰测量方法》

G16609《GB/T16609-1996 红外传输的应用及系统间干扰的防护或控制的指南》 G16787《GB16787-1997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辐射测量方法和限值》

G16788《GB16788-1997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抗扰度测量方法和限值》

G16895.10《GB/T 16895.10-2010 低压电气装置:安全防护 电压骚扰和电磁骚扰防护》

G17618《GB/T17618-199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17619《GB/T17619-1998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17624.1《GB/T17624.1-1998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

G17624.2《GB/Z 17624.2-2013 电磁兼容 综述 与电磁现象相关设备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实现功能安全的方法》

G17625.1《GB 17625.1-2012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17625.2《GB 17625.2-2007 电磁兼容 限值 对每相额定电流≤16A 且无条件接

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电系统中产生的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17625.3《GB/Z17625.3-2000 电磁兼容:限值额定电流大于16MA》

G17625.4《GB/Z17625.4-2000 电磁兼容:中高压电力系统》

G17625.5《GB/Z17625.5-2000 电磁兼容:限值》

G17625.6《GB/Z17625.6-2000电磁兼容: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

G17625.7《GB/T 17625.7-2013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75A且有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17626.1《GB/T 17626.1-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抗扰度试验总论》 G17626.2《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17626.3《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17626.4《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17626.5《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17626.6《GB/T 17626.6-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17626.7《GB/T 17626.7-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

G17626.8《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17626.9《GB/T 17626.9-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17626.10《GB/T17626.10-1998 电磁兼容: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17626.11《GB/T 17626.11-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17626.12《GB/T 17626.12-201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铃波抗扰度试验》

G17626.13《GB/T 17626.1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交流电源低频抗扰度试验》

G17626.14《GB/T 17626.14-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

G17626.15《GB/T 17626.15-20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闪烁仪 功能和设计规范》

G17626.16《GB/T 17626.16-200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OHz~150kHt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17626.17《GB/T 17626.17-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

G17626.24《GB/T 17626.24-20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HEMP传导骚扰保护装置的试验方法》

G17626.27《GB/T 17626.27-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三相电压不平衡抗扰度试验》

G17626.28《GB/T 17626.2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

G17626.29《GB/T 17626.29-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17626.30《GB/T 17626.30-20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能质量测量方法》

G17626.34《GB/T 17626.34-201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主电源每相电流大于16A的设备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G17743《GB 17743-2007 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3

G17799.1《GB/T17799.1-1999 电磁兼容: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17799.2《GB/T17799.2-2003 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17799.3《GB 17799.3-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

G17799.4《GB 17799.4-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

G17799.5《GB/T 17799.5-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室内设备高空电磁脉冲(HEMP)抗扰度》

G18039.1《GB/Z18039.1-2000 电磁兼容:电磁环境的分类》

G18039.2《GB/Z18039.2-2000 电磁兼容:工业设备电源低频传导骚扰的评估》 G18039.3《GB/Z18039.3-2003 电磁兼容:公用低压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兼容水平》

G18039.4《GB/Z18039.4-2003 电磁兼容:环境工厂低频传导骚扰的兼容水平》 G18039.5《GB/Z18039.5-2003 电磁兼容:环境公用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电磁环境》

G18039.6《GB/Z 18039.6-2005 电磁兼容 环境 各种环境中的低频磁场》

G18039.7《GB/Z 18039.7-2011 电磁兼容环境公用供电系统中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及其测量统计结果》

G18039.8《GB/T 18039.8-2012 电磁兼容 环境 高空核电磁脉冲(HEMP)环境描述 传导骚扰》

G18039.9《GB/T 18039.9-2013 电磁兼容 环境 公用中压供电系统低频传导骚扰及信号传输的兼容水平》

G18268.1《GB/T 18268.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18268.21《GB/T 18268.2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1部分:特殊要求 无电磁兼容防护场合用敏感性试验和测量设备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

G18268.22《GB/T 18268.22-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2部分:特殊要求 低压配电系统用便携式试验、测量和监控设备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

G18268.23《GB/T 18268.23-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3部分:特殊要求 带集成或远程信号调理变送器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

G18268.24《GB/T 18268.24-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

要求 第24部分:特殊要求 符合IEC 61557-8的绝缘监控装置和符合IEC 61557-9的绝缘故障定位设备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

G18268.25《GB/T 18268.25-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5部分:特殊要求 接口符合IEC 61784-1, CP3/2的现场装置的试验配置、工作条件和性能判据》

G18268.26《GB/T 18268.26-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6部分:特殊要求 体外诊断(IVD)医疗设备》

G18387《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

G18499《GB 18499-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 电磁兼容性》

G18509《GB/T18509-2001 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

G18595《GB/T18595-2001 一般照明用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

G18655《GB/T 18655-2010 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骚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18732《GB/Z18732-2002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限值的确定方法》

G19286《GB19286-2003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G19287《GB/T19287-2003 电信设备的抗扰度通用要求》

G19397《GB/T19397-2003 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和性能评估准则指南》G19483《GB19483-2004 无绳电话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G19484.1《GB 19484.1-2004 800MHz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电磁兼容性:移动台及其辅助设备》

G19511《GB/Z19511-2004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ISM)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定频段内的辐射电平指南》

G19871《GB/Z 19871-2005 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电磁兼容 性能要求和测量方法》G19951《GB/T 19951-2005 道路车辆 静电放电产生的电骚扰试验方法》

G19954.1《GB/T 19954.1-2005 电磁兼容专业用途的音频、视频、音视频和娱乐场所灯光控制设备的产品类标准:发射》

G19954.2《GB/T 19954.2-2005 电磁兼容专业用途的音视频和娱乐场所灯光控制设备标准:抗扰度》

G20159.5《GB/T 20159.5-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地面车辆使用》

G20159.6《GB/T 20159.6-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船用》

G20159.7《GB/T 20159.7-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携带和非固定使用》

G20159.8《GB/T 20159.8-2008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条件分类与环境试验之间的关系及转换指南 导言》

G20549《GB/T 20549-2006 移动通信直放机电磁兼容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G21067《GB/T 21067-2007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通用抗扰度要求》

G21288《GB 21288-2007 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值》

G21398《GB/T 21398-2008 农林机械 电磁兼容性 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

G21419《GB/T 21419-2008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电抗器和类似产品 电磁兼容(EMC)要求》

G21437.1《GB/T 21437.1-2008 道路车辆 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 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描述》

G21437.2《GB/T 21437.2-2008 道路车辆 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

G21437.3《GB/T 21437.3-2012 道路车辆 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 第3部分:除电源线外的导线通过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电瞬态发射》

G21560.3《GB/T 21560.3-2008 低压直流电源 第3部分:电磁兼容性(EMC)》 G21713《GB/Z 21713-2008 低压交流电源(不高于1000 V)中的浪涌特性》

G22450.1《GB/T 22450.1-2008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第1部分:移动台及其辅助设备》

G22451《GB/T 22451-2008 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通用要求》

G22630《GB/T 22630-2008 车载音视频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G22663《GB/T 22663-2008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机床抗扰度要求》

G22840《GB/T 22840-2008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浪涌抗扰度试验规范》

G22841《GB/T 22841-2008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规范》

G23313《GB 23313-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发射限值》

G23316《GB/T 23316-2009 工作服 防静电性能的要求及试验方法》

G23326《GB/T 23326-2009 不锈钢纤维与棉涤混纺电磁波屏蔽本色布》

G23712《GB 23712-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 机床发射限值》

G24111《GB/T 24111-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规范》

G24112《GB/T 24112-2009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规范》

G24337《GB/T 24337-2009 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间谐波》

G24338.1《GB/T 24338.1-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1部分:总则》

G24338.2《GB/T 24338.2-2011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2部分:整个轨道系统对外界的发射》

G24338.3《GB/T 24338.3-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3-1部分:机车车辆 列车和整车》

G24338.4《GB/T 24338.4-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3-2部分:机车车辆 设备》

G24338.5《GB/T 24338.5-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4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

G24338.6《GB/T 24338.6-2009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5部分:地面供电装置和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

G24807《GB/T 24807-2009 电磁兼容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产品系列标准 发射》

G24623《GB/T 24623-2009 高压绝缘子无线电干扰试验》

G25003《GB/T 25003-2010 VHF/UHF频段无线电监测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和测试方法》

G25312《GB/T 25312-2010 焊接设备电磁场对操作人员影响程度的评价准则》 G25313《GB/T 25313-2010 焊接设备电磁场检测与评估准则》

G25471《GB/T 25471-2010 电磁屏蔽涂料的屏蔽效能测量方法》

G25633《GB/T 25633-2010 电火花加工机床 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G28554《GB/T 28554-2012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内带供电单元的建设机械电磁兼容要求》

G30140《GB/T 30140-2013 磁性材料在低频磁场中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

G50515《GB 50515-2010 导(防)静电地面设计规范》

G50611《GB 50611-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

G26667《GB/T 26667-2011 电磁屏蔽材料术语》

G26854《GB/Z 26854-2011 电特性的标准化》

G29259《GB/T 29259-2012 道路车辆 电磁兼容术语》

G30139《GB/T 30139-2013 工业用电磁屏蔽织物通用技术条件》

G30142《GB/T 30142-2013 平面型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测量方法》

G30148《GB/T 30148-2013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31275《GB/T 31275-2014 照明设备对人体电磁辐射的评价》3

G50689《GB/T 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G50698《GB/T 50698-2011 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

G50719《GB/T 50719-2011 电磁屏蔽室工程技术规范》

G50826《GB 50826-2012 电磁波暗室工程技术规范》

G50944《GB 50944-2013 防静电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Z201.1《GBZ/T 201.1-2007 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1部分:一般原则》

GJ72A《GJB72A-2002 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术语》

GJ105《GJB/Z105-1998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手册》

GJ124《GJB/Z124-1999 电磁干扰诊断指南》

GJ151A《GJB151A-19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

GJ152A《GJB152A-1997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

GJ158Z《GJB/Z158-2011 Z 军用装备电磁材料电磁屏蔽性能数据手册》

GJ214K《GJB/Z 214-2003 K 军用电磁干扰滤波器设计指南》

GJ865A《GJB865A-2004 舰船雷达有源干扰设备定型试验规程》

GJ898A《GJB898A-2004 工作舱(室)温度环境的通用医学要求与评价》

GJ1389《GJB1389A-2005 Z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

GJ151B《GJB151B-2013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

GJ1649《GJB1649-1993 电子产品防静电放电控制大纲》

GJ2604《GJB2604-1996 军用电磁屏蔽涂料通用规范》

GJ2605《GJB2605-1996 可热封柔韧性防静电阻隔材料规范》

GJ2606《GJB2606-1996 军用透光屏蔽材料通用规范》

GJ2639《GJB2639-1996 军用飞机雷电防护》

GJ2713《GJB2713-1996 军用屏蔽玻璃通用规范》

GJ2926《GJB2926-1997 电磁兼容性测试实验室认可要求》

GJ3007A《GJB3007A-2009 Z 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

GJ3198《GJB 3198-1998 无线电引信抗干扰性能评定方法》

GJ3257《GJB 3257-1998 无线电引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

GJ3966《GJB 3966-2000 被测单元与自动测试设备兼容性通用要求》

GJ4060《GJB 4060-2000 舰船总体天线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

GJ4206《GJB4206-2001 电子对抗系统辐射源情报信息种类和内容要求》

GJ4207《GJB4207-2001 无线电引信对抗设备安全要求》

GJ5080《GJB 5080-2004 军用通信设施雷电防护设计与使用要求》

GJ5104Z《GJB 5104-2004 Z无线电引信风帽用防静电涂料及风帽静电性能通用要求》

GJ5184《GJB5184-2004 Z GPS压制干扰机通用规范》

GJ5185《GJB 5185-2003 K 小屏蔽体屏蔽效能测量方法》

GJ5186《GJB5186-2004 电网干扰材料通用规范》

GJ5240《GJB5240-2004 军用电子设备通用机箱机柜屏蔽效能要求和测试方法》 GJ5313《GJB5313-2004 电磁辐射暴露线值和测量方法》

GJ5351《GJB/J5351-2004 交变磁场线圈检定规程》

GJ5352《GJB/J5352-2004 交变磁感应强度测量线圈检定规程》

GJ5410《GJB/J5410-2005 K 电磁兼容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规范》

GJ5792《GJB 5792-2006 军用涉密信息系统电磁屏蔽体等级划分和测量方法》 GJ6071Z《GJB6071-2007 Z 军队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要求》

GJ6092.1Z《GJB6092.1-2007 Z 地面光电无源干扰设备试验场试验方法:烟幕的红外遮蔽性能》

GJ6092.2Z《GJB6092.2-2007 Z 地面光电无源干扰设备试验场试验方法第:烟幕的激光遮蔽性能》

GJ6093Z《GJB6093-2007 Z 弹道导弹电子攻防对抗系统雷达有源干扰对抗效果评定准则》

GJ6182Z《GJB6182-2007 Z 目标近场微波、毫米波辐射特性测试方法》

GJ6183Z《GJB6183-2007 Z 目标与环境特性测试量校核、验证与确认通用要求》GJ6184Z《GJB6184-2007 Z 目标与环境特性建模校核、验证与确认通用要求》 GJ6190K《GJB6190-2008 K 电磁屏蔽材料屏蔽效能测量方法》

GJ6321Z《GJB6321-2008 Z 军用计算机电磁泄漏干扰器通用规范》

GJ6741Z《GJB6741-2009 Z 数字通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

GJ6784Z《GJB6784-2009 Z 军用地面电子设施防雷通用要求》

GJ6785Z《GJB6785-2009 Z 军用电子设备方舱屏蔽效能测试方法》

GJ7073Z《GJB7073-2010 Z 引信电子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电磁环境与性能试验方法》

GJ7504Z《GJB7504-2012 Z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试验方法》

GJ8041《GJB8041-2013 军用防电磁信息泄漏滤波器等级划分和限值要求》

GA670《GA/T 670-2006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

QJ2840《QJ 2840-1996 电磁兼容性测量天线的天线系数校准方法》

QJ2846《QJ 2846-1996 防静电操作系统通用规范》

QJ3035《QJ3035-1998 电子机柜电磁屏蔽要求和测试方法》

HJB237《HJB 237-2001 舰船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

SJ10346《SJ/T10346-1997 电子乐器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SJ10694《SJ/T10694-2006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

SJ10796《SJ/T10796-2001 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

SJ11151《SJ/T11151-1999 电视游戏机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SJ11159《SJ/T11159-1998 地板覆盖层和装配地板静电性能的试验方法》

SJ11236《SJ/T11236-2001 防静电贴面板通用规范》

SJ11277《SJ/T11277-2002 防静电周转容器通用规范》

SJ11284《SJ/T 11284-2003 通信电缆屏蔽用金属塑料复合箔》

SJ11294《SJ/T 11294-2004 防静电地坪涂料通用规范》

SJ11363《SJ/T 11363-2006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SJ11364《SJ/T 11364-2006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

SJ20156《SJ20156-1992 电源中减小电磁干扰的设计指南》

SJ20597A《SJ20597A-2005 金属丝网屏蔽衬垫通用规范》

SJ20672《SJ20672-1998 电磁屏蔽衬垫屏蔽质量的测量方法》

SJ20673《SJ20673-1998 军用电磁屏蔽橡胶衬垫材料通用规范》

SJ20755A《SJ20755A-2005 军用电磁屏蔽通风窗通用规范》

SJ20769《SJ20769-1999 脉冲峰值功率测量方法》

SJ20942《SJ 20942-2005 保密终端用连接器及专用屏蔽线缆组件通用规范》 SJ20943《SJ 20943-2005 针对无源干扰信号滤波器抑制特性的测试方法》

SJ20944《SJ 20944-2005 嵌入式超短波跳频抗干扰模块通用要求》

SJ31469《SJ/T31469-2002 防静电地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SJ31470《SJ31470-2002 电磁屏蔽室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YD968《YD/T 968-2002 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YD2196《YD/T 2196-2010 通信系统电磁防护安全管理总体要求》

DL691《DL/T691-1999 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计算方法》

DL713《DL/T713-2000 500KV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

DL1041《DL/T1041-2007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现场试验导则》

DL1088《DL/T 1088-2008 ±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电磁环境参数限值》

DL1089《DL/T 1089-2008 直流换流站与线路合成场强、离子流密度测试方法》 DL5033《DL/T 5033-2006 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 DL5040《DL/T 5040-2006 输电线路对无线电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

DL5408《DL/T 5408-2009 发电厂、变电站电子信息系统220/380V电源电涌保护配置、安装及验收规程》

CE64《CECS64:1994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对中波导航影响的计算规程》

CE65《CECS65:1994 送电线路对双线电话线路干扰影响的计算规程》

CE66《CECS66:1994 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对短波无线电测向台和收信台保护间距的计算规程》

CE67《CECS67:1994 交流电气化铁道对电信线路杂音干扰影响的计算规程》 CE81《CECS81:1996 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

CE155《CECS155:2003 防静电瓷质地板地面工程技术规程》

SY0060《SY/T0060-1992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SY6319《SY/T 6319-2008 防止静电、闪电和杂散电流引燃的措施》

TB3073《TB/T 3073-2003 铁道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

TB3074《TB/T 3074-2003 铁道信号设备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条件》

TB10043《TB/T 10043-1995 交流电气化铁路对有线广播线路干扰防护设计规范》Y0505《YY 0505-2005 医用电气设备 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 要求和试验》51.80

LY1330《LY/T 1330-2011 抗静电木质活动地板》

DB62/T 2312《DB62/T 2312-2013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 JJF1035《JJF1035-2006 电离辐射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144《JJF 1144-2006 电磁骚扰测量接收机校准规范》

电磁干扰EMI与电磁兼容EMC

电磁干扰E M I与电磁 兼容E M C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二.电磁干扰E M I与电磁兼容E M C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简称EMI,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传导干扰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互相产生干扰;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把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为了防止一些电子产品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或破坏其它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各国政府或一些国际组织都相继提出或制定了一些对电子产品产生电磁干扰有关规章或标准,符合这些规章或标准的产品就可称为具有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EMC标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天天都在改变,这也是各国政府或经济组织,保护自己利益经常采取的手段。 1.传导干扰 传导干扰一般是通过电压或电流的形式在电路中进行传播的,图6 是测试电子设备产生传导干扰的基本方法,或表示传导干扰通过电源线传输的几种方式。图6中,电子设备表示干扰信号源,CI表示共模干扰信号,DI表示差模干扰信号;V1、V2、V3分别表示用仪表对干扰信号进行测量的连接方法,低通滤波器是为了便于对V1、V2、V3进行测试,而另外加接进去的;R1、R2、R3、R4分别为各电子设备的接地电阻,也包括大地之间的电阻,接地电阻一般为几欧姆到几十欧姆,其阻值与地线的安装和地表面土壤结构有关;C1为电子设备对大地的电容,其容量与

电子设备的体积还有地面距离有关,一般为几微微法到几千微微法。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 V1=CI?DI(17) V2=CI+DI(18) V3=DI(19) 从图6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差模干扰信号DI是通过电子设备两根电源输送线传输的,因此,必须用低通滤波器对它进行隔离;而共模干扰信号CI是通过电子设备对大地的电容C1传输的,由于C1的容量一般都非常小,C1对低频共模干扰信号的阻抗很大,因此,在低频段,共模干扰信号一般很容易进行抑制,但在的高频段,对共模干扰信号进行抑制,难度却要比差模干扰信号抑制的难度大很多。 1-1.回路电流产生传导干扰 图7是一个开关电源电路的几个主要部分,图中,C1、C2、C3、C4是各主要部分的对地电容或对机壳的电容,R1、R2、R3是地电阻或机壳的电阻(机壳接地);i1、i2、i3、i4是开关电源电路中几个主要部分的回路电流,i1是交流输入回路电流,i2是整流回路电流,i3是开关回路电流,i4是输出整流回路电流。在这4个电流之中,i3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受开关管Q1控制,其它电流全部都受它牵动而发生变化。 从电路中我们可以看出,i1、i2、i3所属的3个回路都是相互连接的,根据回路电流定律,i1、i2、i3之间具有代数和的关系,因此,只要3个电流中有一个电流的高频谐波对其它电路产生干扰,那么,3个电流都会对其它电路产生干扰,并且这种干扰主要是差模信号干扰。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摘要: 电磁兼容技术是解决电磁干扰相关问题的一门技术.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解决电 路之间的相互干扰,防止电子设备产生过强的电磁发射,防止电子设备对外界干扰过度敏感.近 年来,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电磁兼容技术是解决电磁干扰相关问题的一门技术.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解决电路之间 的相互干扰,防止电子设备产生过强的电磁发射,防止电子设备对外界干扰过度敏感.近年来,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电子设备日益复杂,特别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混合的情况越来越多、电路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这导致了电路之间的干扰更加严重,设计人员如果不了解有关的设计技术,会导致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甚至开发失败.第二,为 了保证电子设备稳定可靠的工作,减小电磁污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标准, 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电磁兼容指标已经成为法制性的指标,是电子产品厂商必须通过的指标之一,设计人员如果在设计中不考虑有关的问题,产品最终将不能通过电磁兼容试验,无法走 上市场. 因此近年来,电磁兼容教育也在迅速发展,一方面,各种有关电磁兼容设计的书籍层出不穷,各种电子设计的期刊上也不断刊登有关的文章,另一方面,电磁兼容培训越来越受到欢迎.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参加电磁兼容培训的费用平均为每人每天330美元,目前,已经达到450美元左右,并且企业如果需要专场培训,往往需要与提供培训的公司提前半年签订合同,由此可以看 到电子设计人员对电磁兼容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我国电磁兼容技术起步很晚,无论是理论、技术水平,还是配套产品(屏蔽材料、干扰滤波器等)制造,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我们加入WTO以后,我们面对的是公平的国际竞争,各国之间唯一的贸易壁垒就是技术壁垒.而电磁兼容指标往往又是众多技术壁垒中最难突破的一道.因此,怎样使设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电磁兼容设计技术,能够充满信心地面对挑战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1 什么是电磁兼容标准 为了规范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电磁兼容标准.电磁兼容标准是使产品在实际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之所以称为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产品即使满足了电磁兼容标准,在实际使用中也可能会发生干扰问题.大部分国家的 标准都是基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 IEC有两个平行的组织负责制定EMC标准,分别是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和TC77(第77技术委员会).CISPR制定的标准编号为:CISPR Pub. XX ,TC77制定的标准编号为IEC XXXXX . 关于CISPR:1934年成立.目前有七个分会:A分会(无线电干扰测量方法与统计方法)、B分会(工、科、医射频设备的无线电干扰)、C分会(电力线、高压设备和电牵引系统的无线电干扰)、D分会(机动车和内燃机的无线电干扰)、E分会(无线接收设备干扰特性)、F分会(家电、电动工具、照明设备及类似电器的无线电干扰)、G分会(信息设备的无线电干扰) 关于TC77:1981年成立.目前有3个分会:SC77A(低频现象)、 SC77B(高频现象)、 SC77C(对高空核电磁脉冲的抗扰性). 我国的民用产品电磁兼容标准是基于CISPR和IEC标准,目前已发布57个,编号为GBXXXX - XX,例如GB 9254-98. 欧盟使用的EN标准也是基于CISPR和IEC标准,其对应关系如下: EN55××× = CISPR标准, (例: EN55011 = CISPR Pub.11) EN6×××× = IEC标准, (例: EN61000-4-3 = IEC61000-4-3 Pub.11) EN50××× = 自定标准, (例: EN50801) 我国军用产品采用的标准GJB是基于美国军标,例如GJB151A = MIL-STD -461D. 电磁兼容标准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产品类标准和专用产品标准. 基础标准:描述了EMC现象、规定了EMC测试方法、设备,定义了等级和性能判据.基础标准不涉及具体产品.

如何提高电子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

如何提高电子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 常规电磁兼容知识及相关电磁兼容测试方案配置: 1.常用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和测试要点 2.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及设备配置 3.传导,辐射,雷击(SURGE),静电(ESD),群脉冲(EFT)测试 4.ESD测试(静电放电测试) 5.浪涌抗扰度(surge)实验室配置 6.浪涌的抗干扰测试(SURGE) 7.surge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 8.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9.IEC61000-4-4 EFT脉冲群抗扰度试验的新老标准的不同 10.电子产品的雷击浪涌防护标准及测试 11.脉冲群抗扰度试验的重复性和可比性 12.衰减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13.电磁兼容抗干扰测试仪器的校准 14.从脉冲群抗扰度试验的标准草案看试验演变情况 15.IEC61000-4-5(GB/T17626.5)浪涌的抗干扰测试(SURGE) 16.GB/T17626.6(IEC61000-4-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17.电磁兼容测试项目 18.国内外电磁兼容标准概况与测试手段简介 19.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和测试要点(EMC) 20.GB/T17626.2-2006与GB/T17626.2-1998静电放电标准差异分析报告 2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2 22.电压跌落、短时中断和电压渐变的抗干扰度试验 23.工频磁场抗干扰度试验系统 24.雷击浪涌抗干扰度试验系统配置方案 25.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抗干扰度试验系统 26.静电放电抗干扰试验系统 车载电子电磁兼容性内容如下: 1.车辆零组件电磁兼容试验方法介绍 2.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测试项目 3.汽车电子干扰模拟器/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测试系统/汽车干扰模拟系统 4.汽车电子的电磁兼容测试项目及测试设备 5.汽车及车载电子设备电磁兼容EMC测试 6.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测试-企业实验室射频骚扰测试 7.车辆电气设备的瞬变传导骚扰和抗扰度性能测试 8.汽车电子部件EMI抗扰性测试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 9.汽车高能量抛负载发生器(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性检测设备) 10.汽车电压跌落模拟发生器(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性设备) 11.汽车瞬变脉冲干扰模拟器(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检测设备)

常见电磁兼容(EMC)问题及解决办法

常见电磁兼容(EMC)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讯类电子产品不光包括以上三项:RE,CE,ESD,还有Surge--浪涌(雷击,打雷)医疗器械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ESD--静电,EFT--瞬态脉冲抗干扰,CS--传导抗干扰,RS--辐射抗干扰。针对于北方干燥地区,产品的ESD--静电要求要很高。针对于像四川和一些西南多雷地区,EFT防雷要求要很高。 如何提高电子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 1、下面的一些系统要特别注意抗电磁干扰: (1)微控制器时钟频率特别高,总线周期特别快的系统。 (2)系统含有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如产生火花的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 (3)含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以及高精度A/D变换电路的系统。 2、为增加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采取如下措施: (1)选用频率低的微控制器: 选用外时钟频率低的微控制器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样频率的方波和正弦波,方波中的高频成份比正弦波多得多。虽然方波的高频成份的波的幅度,比基波小,但频率越高越容易发射出成为噪声源,微控制器产生的最有影响的高频噪声大约是时钟频率的3倍。 (2)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微控制器主要采用高速CMOS技术制造。信号输入端静态输入电流在1mA左右,输入电容10PF左右,输入阻抗相当高,高速CMOS 电路的输出端都有相当的带载能力,即相当大的输出值,将一个门的输出端通过一段很长线引到输入阻抗相当高的输入端,反射问题就很严重,它会引起信号畸变,增加系统噪声。当Tpd>Tr时,就成了一个传输线问题,必须考虑信号反射,阻抗匹配等问题。 信号在印制板上的延迟时间与引线的特性阻抗有关,即与印制线路板材料的介电常数有关。可以粗略地认为,信号在印制板引线的传输速度,约为光速的1/3到1/2之间。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中常用逻辑电话元件的Tr(标准延迟时间)为3到18ns之间。 在印制线路板上,信号通过一个7W的电阻和一段25cm长的引线,线上延迟时间大致在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期末考试A及答案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期末考试A及答案 1 / 8

————————————————————————————————作者:————————————————————————————————日期: 2 / 8

3 / 8 北 京 交 通 大 学 考 试 试 题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兼容》 2010年-2011年度第二学期 A 卷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有九道大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分 得 分 阅卷人 一、请写出电磁兼容的三要素(6分) 答:骚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 二、可用于近似分析架设在地面上的天线特性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该原理的主要 内容以及实质是什么?(6分) 答:镜像原理:架设在理想导电平面上的天线,在任一观测点的场强为直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可以用一个镜像天线作为反射波的等效源。镜像天线的电流大小与实际天线相等,方向为使反射波与直射波在导电平面上满足边界条件,垂直天线的镜像天线垂直,电流方向与实际天线相同,大小相等,水平天线的镜像天线水平,电流方向与实际天线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实质:用集中镜像电流代替分布感应场电流。 三、图示滤波器的安装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如何改进?(8分) 答:不正确。滤波器没有良好接地,通过细线接地,高频效果很差。改进:去掉地 所在学院……………… 班级……………… 姓

线,去掉绝缘层,使滤波器的金属外壳大面积地贴在金属机箱的导电表面上。 四、接地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接地不良反而会增加干扰。请问为什 么?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解决由地环路所引入的干扰?(8分) 答:(1.)地线存在阻抗,若接地不良,可能会引起地线阻抗干扰;地线可能会与设备构成环路,引起地环路干扰;此外多根地线之间或地线与设备之间还可能引起线间耦合干扰。(2)减小地线阻抗,以减小干扰电压;增加环路阻抗,以减小干扰电流,可通过隔离变压器、光电耦合器、共模扼流圈、平衡电路等来实现。 五、供电电源为50Hz、220V的台式计算机,要判定它的电磁兼容性能是否合格, 典型的需要对该计算机进行哪几项电磁兼容性能的测量?在抗扰度测试中,对被测计算机施加的干扰信号分别模拟实际应用中的哪些干扰?(10分) 答:(1)电磁骚扰发射测试和电磁抗扰度测试,其中电磁骚扰发射测试包括传导骚扰测试和辐射骚扰测试;电磁抗扰度测试包括静电抗扰度测试、浪涌抗扰度测试、电快速脉冲群抗扰度测试、射频辐射场抗扰度测试,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测试。(2)浪涌抗扰度测试模拟电源系统开关以及雷击的影响,感应雷 静电抗扰度测试模拟人体静电放电对设备的干扰 电快速脉冲群抗扰度测试模拟感应负载断电产生的干扰噪声 射频辐射场抗扰度测试模拟来自空间的电磁波产生的骚扰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模拟低频电磁波在电缆上感应出共模电压或电流,以传导的方式对敏感设备造成的骚扰。 六、请画出测量空间某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测量系统框图。已知天线在450MHz时的 天线校正系数是12dB,测量接收机的读数为37dBμV, 电缆损耗为3.2dB,求该测试点的电场强度是多少?(10分) 4 / 8

汽车电磁兼容(EMC)系列标准.整理DOCX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系列标准 1汽车电磁兼容标准分类 汽车电磁兼容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现国际上制定电磁兼容方面的标准化组织有: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2.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美国汽车工程协会(SAE),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英国标准协会(BSI)。上述标准协会的作用是与国际标准协调,并且制定各国家自己的标准。 3.地区标准主要是欧洲ECE法规和EEC指令。 4.美国福特公司、通用公司,德国大众、宝马等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电磁兼容标准,这些企业标准比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要严格很多,例如通常国际标准对于汽车抗扰度的要求通常为24V/m,而一些汽车公司则规定为100V/m—200V/m。 1.1汽车电磁兼容国际性标准ISO 1.1.1ISO11451(整车) ISO11451《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量所产生的电气干扰—整车测试法》(Road vehicles–Electrical disturbances by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vehicle test methods)。 该标准为抗窄带电磁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干扰的整车测试方法。ISO11451包括 4部分。分别为: ISO11451-1《第1部分概述和定义》 ISO11451-2《第2部分车外辐射源》自由场 ISO11451-3《第3部分车内内部发射机仿真》模拟车载发射机 ISO11451-4《第4部分:大量电流注入(BCI)》BCI 1.1.2ISO11452(零部件) ISO11452《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量所产生的电气干扰—零部件测试法》(Road vehicles–Electrical disturbances by narrowband radiated electromagnetic energy–Component test methods) 该标准为抗窄带电磁辐射源产生的电磁干扰零部件测试方法。ISO11452包括11部分。分别为: ISO11452-1《第1部分:概述和定义》 ISO11452-2《第2部分:自由场法》 ISO11452-3《第3部分:TEM小室法》

变电站内的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问题要点

变电站内的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问题 黄海1, 张辉2, 华栋3 (1. 海口威特电气有限公司, 海口市,570311;2.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市,510090;3.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市,510641 [摘要]变电站是一二次设备最集中的场所, 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 开关的动作, 雷电流的出现以及二次电缆间 的电磁耦合都会对二次回路产生干扰, 特别是引进微机监控和保护设备后, 电磁干扰问题更不容忽视。海南省几个变电站改造, 采用在互感器原、副绕组间装设屏蔽层, 加装浪涌吸收器, 采用多层电缆并将电缆外皮多点接地, 以及对控制室信号线和计算机室进行屏蔽等抗电磁干扰措施后,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变电站电磁干扰电磁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TM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229(2002 02-0032-02 Problem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Compatibility Substations Huang Hai 1 , Zhang Hui 2 , Hua Dong 3 (1. Haikou Weite Electrical Co. Ltd. , Haikou , 570311; 2. , 510090; 3.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 , [Abstract]The substation is the place and is concentrated mostly. So change of oper 2ation mode of the system , action of thunder current and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一览表要点

发表于 2006-11-20 21:19:08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一览表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类别对应国际标准 1 GB/T 4365 1995 电磁兼容术语基础IEC 50 (161) 1990 2 GB/T 6113.1 1995 无线电干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基础CISPR16 1 1993 3 GB/T 6113.2 1998 无线电干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基础CISPR16 2 1993 4 GB 3907 83* 工业无线电干扰基本测量方法基础CISPR16 1977 5 GB 4859 84* 电气设备的抗干扰特性基本测量方法基础 6 GB/T 15658 1995 城市无线电噪声测量方法基础 7 GB/T 17624.1 1998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基础IEC 61000 1 1 8 GB 17625.1 1998 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基础IEC 6100 0 3 2 9 GB 17625.2 1999 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基础IEC 61 000 3 3 10 GB/T 17626.1 1998 抗扰性测试综述基础IEC 61000 4 1 11 GB/T 17626.2 1998 静电放电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2 12 GB/T 17626.3 1998 辐射(射频)电磁场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3 13 GB/T 17626.4 1998 快速瞬变电脉冲群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4 14 GB/T 17626.5 1998 浪涌(冲击)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5 15 GB/T 17626.6 1998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6 16 GB/T 17626.7 1998 供电系统及所联设备的谐波和中间谐波的测量仪器通用导则基础IEC 61000 4 7 17 GB/T 17626.8 1998 工频磁场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8 18 GB/T 17626.9 1998 脉冲磁场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9 19 GB/T 17626.10 1998 衰减振荡磁场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10 20 GB/T 17626.11 1999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11 21 GB/T 17626.12 1998 振荡波抗扰性试验基础IEC 61000 4 12 22 GB 8702 19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通用 23 GB/T 13926.1 1992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总论通用IEC 801 1 24 GB/T 13926.2 1992 〃静电放电要求通用IEC 801 2 25 GB/T 13926.3 1992 〃辐射电磁场要求通用IEC 801 3 26 GB/T 13926.4 199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要求通用IEC 801 4 27 GB/T 14431 1993 无线电业务要求的信号/干扰保护比和最小可用场强通用 28 GB 4343 199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产品类CISPR 14 1993 GB 4343.2 1999 CISPR 14 –2 1993 29 GB 4824 1996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电磁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和限值产品类CISPR 11 199 0 30 GB 6833 1987* 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产品类 31 GB 7343 1987* 10kHz~30MHz无源无线电干扰滤波器和抑制元件抑制特性的测量方法产品类CISPR 17 1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浅谈2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浅谈之一:电磁干扰无处不在 一年前,我曾在《电子工程专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电子线路与电磁兼容设计”的文章。此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下面文章的内容拟作为前一篇文章的继续或补充,希望再次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1.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星球 电磁干扰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实际上还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其中雷电干扰对人类的生活危害最大。雷电不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对树木、森林、房屋、建筑,以及电器设备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和破坏。 根据统计,地球每一秒钟就有100多次闪电,每次闪电产生的能量可供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3个月;在雨季,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个人被雷电击中;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雷电击中而丧伤,还有大片的森林因雷电击中而起火烧毁,雷电还经常使高压电网、以及通信出现故障,使城市供电和通信中断,引起城市交通失控出现混乱;连英国的白金汉宫也曾遭受过雷电严重破坏,上个世纪50年代,白金汉宫就是因一块窗帘布被雷电击中而起火燃烧;上海电视台平均每年要遭受33次大的雷击,每次雷击都会使电子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1992年6月22日,北京国家气象中心多台计算机接口因感应雷击被毁,损失二仟多万元;1992年8 月23日,赣州市60%的有线电视和50%闭路电视遭受过雷击,其中91台电视机因感应雷击而毁于一旦;2006年6月9日,南韩一架大型客机在空中遭受雷击,头部解体脱落,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很多人都不清楚,地球也是一个带电体。根据实验测试,在地球表面存在一个垂直向下的稳定电场,电场强度E约为100伏/米,场强的大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另外,根据实验测试,在地面附近大气的电导率σ0约为3×10-14西蒙/米,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的电流密度j的方向指向地心,大小为: 故从大气流向地球表面的总电流强度I为: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编辑摘要 目录 ?1定义 ?2内容 ?3电磁兼容设计... ?4电磁干扰源 ?5电磁干扰传播... ?6电磁兼容的主... ?7提高电磁兼容... ?8EMC设计 ?1电源方面 ?2信号线方面 ?3模拟信号方面 ?4数字信号 ?5电路设计方面 ?9干扰类型 ?10.1防治电磁... ?10问题 ?11.1骚扰源 ?11.2耦合途径 ?11.3敏感设备 ?11术语 ?12电磁兼容 ?13技术标准 ?13.1国外标准 ?13.2国内标准 电磁兼容 - 定义 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对电磁兼容的定义为:系统或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同时不会对其他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 图1 电磁兼容概念图图册 EMC包括EMI(电磁干扰)及EMS(电磁耐受性)两部分,所谓EMI电磁干扰,乃为机器本身在执行应有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不利于其它系统的电磁噪声;而EMS乃指机器在执行应有功能的过程中不受周围电磁环境影响的能力。 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各种电气或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复杂的共同空间中,以规定的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的正常工作能力。也称电磁兼容性。它的含义包括:①电子系统或设备之间在电磁环境中的相互兼顾;②电子系统或设备在自然界电磁环境中能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若再扩展到电磁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则又可把电磁兼容学科内容称作环境电磁学。 电磁兼容的研究是随着电子技术逐步向高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密度(小型化、大规模集成化),大功率、小信号运用、复杂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逐步发展的。特别是在人造地球卫星、导弹、计算机、通信设备和潜艇中大量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后,使电磁兼容问题更加突出。 电磁兼容 - 内容 各种运行的电力设备之间以电磁传导、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三种方式彼此关联并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对运行的设备和人员造成干扰、影响和危害。 20 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电磁兼容EMC学科以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为宗旨,主要是研究和解决干扰的产生、传播、接收、抑制机理及其相应的测量和计量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经济最合理的原则,对产生的干扰水平、抗干扰水平和抑制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处于同一电磁环境的设备都是兼容的,同时又不向该环境中的任何实体引入不能允许的电磁扰动。 进行电磁兼容(包括电磁干扰和电磁耐受性)的检测与试验的机构有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航天环境可靠性试验中心、环境可靠性与电磁兼容试验中心等实验室。 内部干扰是指电子设备内部各元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包括以下几种: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类和电磁兼容的通用标准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类和电磁兼容的通用标准 (一)参照国际上的标准分类方法,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分为四类,组成了中国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 (1)基础标准 属于基础标准的有电磁兼容名词术语、电磁环境、电磁兼容测 量设备规范和测量方法等。这类标准的特点是不给出指令性限 值,也不给出产品性能的直接判据,但它是编制其他各类标准 的基础。如GB/T 4365--1995《电磁兼容术语》,GB/T 6113 系列标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和测量方法》, GB/T17626 系列标准《电磁兼容试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等等。(2)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是对给定环境中所有产品给出一系列最低的电磁兼容 性能要求。通用标准中的各项试验方法可以在相应的基础标准 中找到,通用标准可以成为编制产品族标准和专用产品标准的 导则。通用标准对那些暂时还没有相应标准的产品有极好的参 考价值,可用作进行电磁兼容摸底试验。 通用标准讲述住宅、商业、轻工业环境等两种不同环境,考虑 到电磁兼容有电磁骚扰发射和抗扰度两个不同方面。因此通过

不同组合,通用标准实际上有四个分标准。我国的电磁兼容通 用标准选自IEC61000-6 系列标准,对应的通用国家标准的系 列号为GB/T17799 。 (3)产品族标准 产品族标准针对特定的产品类别,规定他们的电磁兼容性能要 求及详细测量方法。产品族标准规定的限值应与通用标准相一 致,但不同的产品族产品有它的特殊性,必要时可增加试验项 目和提高试验限值。产品族标准是电磁兼容标准中所占份额最 多的标准。如GB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 和测量方法》,GB4343-199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电热器具、电动工具以及类似电器无线电干扰特性测量方法和允许值》等。(4)专用产品标准 专用产品标准通常不单独形成电磁兼容标准,而以专门条款包 含在产品通用技术条件中,专用产品标准的电磁兼容要求与产 品族标准相一致(在考虑到产品的特殊性后,对其电磁兼容性 要求也可作某些更改),但产品标准对电磁兼容的要求更加明 确,还要增加产品性能和价格的判据。产品标准通常不给出具 体的试验方法,而给出相应的基础标准号,以备查考。 表1 部分电磁兼容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应关系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课程论文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PCB电磁兼容性技术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年月

目录 一:电磁兼容性技术概述.......................................................................................................... - 1 - 二: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 - 1 - 2.1 PCB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 .......................................................................................... - 1 - 2.2 PCB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分类: ................................................................................... - 2 - 三:印制电路板电磁兼容设计原则.......................................................................................... - 3 - 3.1印制电路板的层数、尺寸选择原则............................................................................ - 3 - 3.2器件布局原则................................................................................................................ - 3 - 3.3地线与电源线的设计原则............................................................................................ - 3 - 四:信号线设计原则.................................................................................................................. - 4 - 五:PCB 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 - 5 - 六:结束语.................................................................................................................................. - 5 - 参考文献:.................................................................................................................................. - 6 -

电子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要点

如何提升电子产品的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 在研制带处理器的电子产品时,如何提升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 1、下面的一些系统要特别注意抗电磁干扰? (1) 微控制单元时钟频率特别高,总线周期特别快的系统。 (2) 系统含有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如产生火花的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 (3) 含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以及高精度A/D 变换电路的系统。 2、为增加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采取如下措施? (1) 选用频率低的微控制单元? 选用外时钟频率低的微控制单元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样频率的方波和正弦波,方波中的高频成份比正弦波多得多。虽然方波的高频成份的波的幅度,比基波小,但频率越高越容易发射出成为噪声源,微控制单元产生的最有影响的高频噪声大约是时钟频率的3 倍。 (2) 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 微控制单元主要采用高速CMOS 技术制造。信号输入端静态输入电流在1mA 左右,输入电容10PF 左右,输入阻抗相当高,高速CMOS 电路的输出端都有相当的带载能力,即相当大的输出值,将一个门的输出端透过一段很长线引到输入阻抗相当高的输入端,反射问题就很严重,它会引起信号畸变,增加系统噪声。当Tpd〉Tr 时,就成了一个传输线问题,必须考虑信号反射,阻抗匹配等问题。 信号在印制板上的延迟时间与引线的特性阻抗有关,即与印制线路板材料的介电常数有关。可以粗略地认为,信号在印制板引线的传输速度,约为光速的1/3 到1/2 之间。微控制单元构成的系统中常用逻辑电话组件的Tr(标准延迟时间)为3 到18ns 之间。 在印制线路板上,信号透过一个7W 的电阻和一段25cm 长的引线,在线延迟时间大致在4~20ns 之间。也就是说,信号在印刷线路上的引线越短越好,最长不宜超过25cm。而且过孔数目也应尽量少,最好不多于2 个。 当信号的上升时间快于信号延迟时间,就要按照快电子学处理。此时要考虑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对于一块印刷线路板上的集成块之间的信号传输,要避免出现Td〉Trd 的情况,印刷线路板越大系统的速度就越不能太快。 用以下结论归纳印刷线路板设计的一个规则? 信号在印刷板上传输,其延迟时间不应大于所用器件的标称延迟时间。 (3) 减小信号线间的交叉干扰? A 点一个上升时间为Tr 的阶跃信号透过引线A B 传向B 端。信号在AB 在线的延迟时间是Td。在D 点,由于A 点信号的向前传输,到达B 点后的信号反射和AB 线的延迟,Td 时间以后会感应出一个宽度为Tr 的页脉波信号。在 C 点,由于AB 上信号的传输与反射,会感应出一个宽度为信号在AB 在线的延迟时间的两倍,即2Td 的正脉波信号。这就是信号间的交叉干扰。干扰信号的强度与C 点信号的di/at 有关,与线间距离有关。当两信号线不是很长时,AB 上看到的实际是两个脉波的迭加。 CMOS 工艺制造的微控制由输入阻抗高,噪声高,噪声容限也很高,数字电路是迭加100~200mv 噪声并不影响其工作。若图中AB 线是一模拟信号,这种干扰就变为不能容忍。如印刷线路板为四层板,其中有一层是大面积的地,或双面板,信号线的反面是大面积的地时,这种信号间的交叉干扰就会变小。原因是,大面积的地减小了信号线的特性阻抗,信号

电磁兼容标准及标准体系

电磁兼容标准及标准体系 韩天行付静波梁志成 (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南京市 21000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兼容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步形成了电磁兼容的标准和标准体系;电磁兼容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技术壁垒。在产品开发中,必须要了解电磁兼容的标准,开展了电磁兼容设计,研究出减少电磁骚扰强度和解决抗干扰的措施,使人们在产品的设计、加工、检测、试验和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电磁兼容的技术和管理。 关键词:电磁兼容;标准;标准体系 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电磁干扰的问题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但是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出现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的概念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电磁兼容。对于电磁干扰领域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对于电磁干扰研究的已成为保证电子设备在其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系统工程。 70年代以来,电磁兼容技术成为非常活跃的学科之一。 到80年代,在发达国家电磁兼容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步形成了电磁兼容的标准和规范;研制出了高精度的电磁骚扰的信号发生器及电磁敏感度的自动测量系统;研发出多种系统间和系统内的分析和预测软件;在产品开发中开展了电磁兼容设计,研究出减少电磁骚扰强度和解决抗干扰的措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在产品的设计、加工、检测、试验和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要考虑电磁兼容的技术和管理。 90年代,电磁兼容性工程已经从事后检测处理发展到预先分析评估、预先检验、预先设计。产品的电磁兼容达标认证已由一个国家范围发展到一个地区或一个贸易联盟采取统一行动。自1996年1 月1日起,欧盟开始强制执行89/336/EEC(EMC)指令,率先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要求纳入国家法规。指令规定所有电子电器产品(设备)必须符合EMC要求,加贴CE标记才能在欧洲市场上销售。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电磁兼容性就成为一个新的贸易技术壁垒。 在中国,对电磁兼容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初才组织系统地研究并制定国家级和行业级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1985年成立了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996年成立了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联合工作组, 随后成立了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1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域和频域等条件下,各种设备、系统(广义而言还可以包括有生命的物质)能以共存,并且不致于性能下降的一门学科。 从电磁兼容研究的内容可以知道,对于每一种电子设备都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发射和抗扰度两部分。如图1所示。 电磁兼容=电磁发射(electromagnctic emissions)+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ctic susceptibility) 根据电磁兼容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电磁兼容研究对象是: a.电磁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电磁环境的特性参数是一定的,而且可以测定的。因此对电磁环境的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改善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抑制和减少电磁骚扰源的产生,为防止电磁干扰产生做好基础工作。 b.设备、系统不应产生超过有关标准规定的电磁发射限值的要求,电磁发射就是从电磁骚扰源向周围环境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

电磁兼容考题及答案

电磁兼容原理与应用考题 一、简答题(每题8分) 1、写出电磁干扰三要素,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2、写出电振子和磁振子的远区场电磁分布(注意矢量方向)。 3、叙述瞬态干扰的特征,并举出三种瞬态干扰。 4、写出电磁兼容性预测算法的四级筛选。 5、写出四种常见的抑制电磁干扰技术,简要说明其含义。 6、写出电磁干扰滤波器安装时需要注意的的事项。 二、某无线发射机频率为450MHz ,基波辐射功率为10dBW ,预测其其二次谐 波和三次谐波辐射功率。已知发射机谐波模型统计如表。(12 分) 三、电磁兼容中常用纵向扼流圈抑制地线干扰,其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已知信 号频率为f ,12,12,22RC RC RL L L M fM RC π=<<==>>,分析证明纵向扼流圈的差模低阻抗,共模高阻抗。(14分) 四、已知反射损耗() 20lg 20lg 4w w Z R t Z ηη+=-=&&,其中Z w 为空间波阻抗,金属特性阻 抗7(1)(1) 3.69102r r f f j j μπμη σσ-=+≈+?& M s U g U 1 L 2 L 1C R 2 C R L R

1)计算厚度为0.5mm的铜板在远区场对频率100MHz的入射平面波的屏蔽效能。(8分) 2)把该铜板换成两块厚度分别为0.5mm的铜板,中间间隔空气隙,隙厚度为d,计算当d分别为多少时,多层屏蔽体取得最大和最小的屏蔽效能,并计算屏蔽效能的值。(6分) 五:如图所示的部分屏蔽的电容耦合模型,U1为骚扰源电压。 1)、将电路化简单为平面电路图,写出U N的表达式;(5分) 2)、当R分别为低阻抗的时,化简U N;(3分) 3)、说明相应的抑制措施。(4分)

电气隔离和电磁兼容--隔离端子抗干扰的基本要求浅析

电气隔离和电磁兼容--隔离端子抗干扰的基本要求浅析 出产过程监督和控制中要用到多种自动化仪表、面临越来越恶劣的环境,为解决干扰,仪表接进的隔离端子必需达到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是解决各种设备、仪表“地”之间的差,即信号参考点的电位差;第二是电磁兼容。 一电气隔离和电磁兼容--隔离端子抗干扰的基本要求 1. 电气隔离的两个原则 不同设备仪表的、带有不同共模的信号输进到DCS、PLC等控制系统,如果不加处理而直接联进,可能泛起因信号具有“共模不同”的干扰。所谓“共模不同”主要指信号间的参考点电位差。隔离端子的输进/输出电气隔离特性使它按捺共模信号的能力很强,它可将带有共模的信号经由隔离输出成为不含共模的信号。所以只要在每路外部信号和控制系统的采集板之间插进隔离端子就能解决这个标题题目。 还有一种情况,要求一个信号既能向显示仪表输送信号,又能传送给变频器之类的设备。这时除了输进和输出隔离之外,要求2个输出之间相互隔离以消除设备互扰。此时可使用隔离式信号分配器,如图1的WS15242。 综上所述,解决参考点电位差类型的干扰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外部设备信号与中央处理系统(例如PLC、DCS)之间要进行电气隔离。 第二:外部信号(对系统的接口而言,不管是接收来的信号仍是向外发出的信号)之间要相互电气隔离。系统安装遵循了这两个原则,就能完全克服因为参考点电位差引进的干扰。大多数隔离端子都要外加工作电源,一般为DC 24V或AC 220V。这个电源在为输进、输出部门供电时必需确保在电气上与输进/输出两个部门隔离。这种输进/输出/外加工作电源之间相互隔离的产品称为全隔离端子。从理论上讲,这种供电方式无论隔离端子数量多少,均可用一台电源供电。这样的连接符合上述两个原则。 2. 电磁兼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