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肺痹证治探析

合集下载

王檀教授从内风成痹论治肺痹

王檀教授从内风成痹论治肺痹

王檀教授从内风成痹论治肺痹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长春 130117摘要:论述肺痹的来源及历史沿革,分析肺痹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肺痹-邪盛痹重期(肝风内动)的治法和方药。

通过分析肺的生理,及内风对肺痹的影响,总结王檀教授采用潜镇熄风之法,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肺痹的临床应用,并举出验案说明。

王檀教授,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现任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肿瘤血液中心科主任。

王檀教授从事肺痹研究多年,将肺痹分为邪盛痹重期和邪微痹缓期。

肝风内动证是肺痹邪盛痹重期常见的证候之一。

王檀教授认为肺痹的本质是肺肾虚冷,痰瘀痹结,肺呼吸失司,治节不行,通调不利,肺气不足,金不平木,肝风内动,夹湿、痰、瘀上逆于肺,肺络痹阻,可使肺痹加重。

1、病名:肺痹之名始载于《黄帝内经》[1],奠定了中医对肺痹的认识。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喘而浮,上虚下实……喘而虚,名曰肺痹。

”《黄帝内经》论述了五体痹日久不愈,五脏精气不足,加之复感风寒湿气,五体痹内传相应之脏,发为五脏痹,入脏者预后较差。

风寒侵袭肌表,失治、误治内舍于肺,而发为肺痹。

《素问·痹论篇》中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均强调了肺痹“喘”的特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不足病肺痹。

”则提到了肺痹与皮痹的关系。

宋代《圣济总录》[2]首次单列“肺痹”并明确强调:“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是为肺痹。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3]对本病的论述最为详细,将肺痹另立一门,并且比较完整以及系统地阐述了肺痹的证、因、脉、治。

2、肺痹的病因病机:王檀教授认为肺痹的基础是肺气不足,尤以肺中虚冷为主,肺之宣发不及,导致气化失司,水,津、血不能运转而下行,治节不行则脏腑之气逆乱而形成的肺肾虚冷,痰瘀痹结。

内生风火,损伤肺络,枯血阻滞肺经,不能朝百脉,久而成瘀。

叶天士“络病”用药规律探析

叶天士“络病”用药规律探析
散寒 、 扶正 、 通络 、 养 络 等一 法 施治 , 也 可多 法 兼 用 , 益 。”
以荡 涤 络邪 , 驱邪 外 达 , 调 畅气 血 , 平 衡 阴 阳。祛 邪 4 善 用 药 对 即祛 毒 , 而 祛 毒 就是 给邪 以 出路 , 其 治 重在 祛 邪 , 驱 叶天士善用药对 , 随证 化 裁 _ 5 J 。 常见 药 对 如 鹿 茸、 龟版 通 补任 督 ; 杜仲 、 沙 苑 子强 腰 固带 ; 川 I 椒、 小 茴香辛温通 阳; 淡 苁蓉 、 当归 温 润 通 补 ; 人参 、 紫 河 邪勿尽 , 又要宿病缓 图 , 以免 攻 伐 正 气 , 要讲究 “ 络 茸 、 人 参 升 固督 脉 之 气 ; 鹿角霜 、 桂枝温通脉络 ; 鹿
用 药诸 法 , 临床 喜 用 辛 香 药 , 善 用 虫类 药 , 巧 用 血 肉有 情之 品 , 善用药对 , 妙 用藤 类 。 分析叶氏治疗 络 病 的 用 药特 点 和 规 律 , 以期 指 导 临床 用 药 , 提 高 临床 疗效 。
关 键 词 络 病 投 药和 剂 量 叶 天 士
叶 天士 一 络病c 9 用 药 规 律 探 析
一 一
。 。 善 毒 : 产 /
。 。i
誊 譬

誊曩 群 蓦
. 5 , ㈣
噩 ¨
摘 要 一 宁夏 叶 天 医科 士认 为 大学中 络 病 以络 医学 脉 院, 阻滞 宁夏 为 特银川 点, 多表 0 现 0 0 为 4 气 一 滞、 血瘀 或痰阻 , 提 出辛 味 通 络 等


入络” 、 “ 久 病人 络 ” 和 “ 久 痛 入 络 , 祛除瘀 痰 。如全 蝎 、 蜂房 、 穿山甲、 水蛭 、 虻虫 、 地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刘莉苏云放久病入络学说是叶天士在内伤杂病临床中的贡献之一,现就历代中医有关络病,以及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中医络病学说中有关久病入络的历史回顾《内经》中关于久病人络的论述较多,散见于各篇之中。

“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痹论》),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

“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说明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灵枢·血络论》)则描述了久病人深的症状;“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

”(《素问·缪刺论》)则论述了久病人络的原因,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提出了脉分经、络、孙;“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素问·经络论》)将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则反映了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血气于全身的生理功能。

《灵枢·五变》、《灵枢·水胀》等篇对积聚、肠覃、石瘕等多种因病久瘀血阻络而形成的病证进行了描述。

以及《难经·二十二难》中“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的论述,可谓“久病人络”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此后,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与“络脉瘀阻”病机有关的病证,并用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大黄蔗虫丸、虫类通络之鳖甲煎丸等治疗,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思想。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吴门医派代表人物清代名医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大家,也是一位杂病治疗大家,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木乘土”“肿胀”“积聚”“呕吐”“胃脘痛”“胁痛”等篇章的研究发现,叶天士对于胃病的治疗,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在“脾胃论”基础上,采用脾胃分论使胃病从脾胃病的范畴中分化出来,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可概括为养胃阴、宣胃阳、和胃气、通胃络四个方面。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元素精于脏腑议病,对于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强调:•土实泻之,方法有泻子、吐、下;•土虚补之,方法有补母、补气、补血;•胃实泻之,主要是泻湿热饮食;•胃虚补之是补胃气以胜湿热、寒湿。

这充分体现了张元素对“脾喜温运,胃喜通降”生理特性的准确把握。

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李东垣经过对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形成了脾胃学说,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等汤剂诚补前人之未备,极大地丰富了脾胃病临床治疗。

养阴学派代表朱丹溪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其善用养阴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尽得其传的后世两位医家王履与戴思恭,悬壶于吴门,济世传道,成为吴门医派形成的先驱,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李东垣《脾胃论》时至明代,吴门名医薛己继承李东垣《脾胃论》之学,针对当时部分医生用药偏于苦寒的时弊,提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的观点。

善用甘温,力避苦寒,总结出了对脾胃病治疗的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实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脾胃虚寒者【四君子】加炮姜;•命门火衰者用【八味丸】。

进一步拓展了李东垣之法。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作者明代名医缪希雍,其医学成就之一,便是首倡脾阴之说,擅长治疗脾胃病,其遣方用药独具匠心,不盲用甘温,亦反对滥用苦寒,开甘润清灵一路,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

叶天士治疗咳嗽经验探微咳嗽是肺系疾病是一个常见症状,外感和内伤的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失常时,都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

经云:肺为咳;说咳的病因时指出:“皮毛先受邪气”,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指出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不同病因。

《医学入门》首先出现外感、内伤咳嗽的分类,对后世治疗咳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至于咳嗽的治疗,王纶《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指出:“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强调治咳须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连,脾肺虚实。

《医宗必读》申明咳嗽:“总其纲领,不外内伤外感而已”。

进而指出,“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藏,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伤者,药不易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

然不可胶执。

叶氏治咳嗽用药经验提要:叶氏治咳宗《内经》之理论,众采诸家所长,承仲景、河间、东垣、丹溪等学术经验,用方不拘一家之说,加上自己的创新,建立了一套十分完整的治疗方法。

对于外感咳嗽,主张祛邪利肺,指出“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治内伤咳嗽者,强调调整脏腑功能,从调护卫气入眼,十分注重脾胃状况和肺肾金水相生之理,对于肾胃阴虚者,叶氏创用“摄纳下焦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早服补肾丸药直大下焦,晚服补脾胃药,为咳嗽的治疗又开新法门。

大凡风寒犯肺,“治以辛温以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喜用张仲景之桂枝汤加减。

凡风热犯肺,治宜“开其上焦”,用药“辛凉泄之,以肃其肺卫”,药用桑叶、薄荷、连翘、杏仁、浙贝母、通草、芦根、桔梗、甘草等味。

凡热邪壅肺,治“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

常用桑叶、连翘、石膏、杏仁,郁金、栀子、瓜萎皮、炙甘草等为主治疗。

凡风温化燥,治“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常用桑叶、玉竹、沙参、杏仁、川贝、生甘草为主治疗。

【转载】清代神医叶天士:治疑难杂症棋高一招,屡试屡效!

【转载】清代神医叶天士:治疑难杂症棋高一招,屡试屡效!

【转载】清代神医叶天士:治疑难杂症棋高一招,屡试屡效!清代神医叶天士:治疑难杂症棋高一招,屡试屡效!小编导读中医辨证中,有用六经辨证的,也有用脏腑辨证的,但面对部分疑难杂症,有时候仍然是无能为力。

古代名医叶天士,从奇经八脉的角度入手,辨清八脉中何脉致病,再选用能直达奇经的药物,有的放矢,往往屡试屡效。

大川芎2.4g,菟丝子5g,水煎,送服阿魏丸2g。

【加减】半产后,形寒凛凛,忽然烘热,腰膝坠胀,带下,汗出者,去山楂、川芎,加桂枝、杜仲。

【体会】凡产后或小产后,以及崩带日久,俱系奇经八脉损伤,虚而不复。

是以崩漏、淋带、疝痛、腹痛、寒热、汗出、背痛、腰酸、膝跗寒冷、足弱无力等症,无非冲、任、督、带、阴阳、阴阳维失其维护所致。

叶氏妇科,首重奇经者为此。

就此例而言,产后恼怒动肝,则肝气郁结,乘少腹冲脉空虚之处而结块,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冲为血海,血滞不利,则少腹胀痛;其气上攻,则膈间、乳上作痛;冲脉隶属于阳明,阳明被冲气上扰,则饮食难下,食入即吐。

方用炒黑小茴香入下焦温行滞气,桂酒炒当归温和血海,川芎行血,山楂消瘀,鹿霜入督理阳,菟丝走任行阴,盖督统诸阳脉,任统诸阴脉,前后阴阳调和,则八脉皆得复职。

唯有形之块,非汤药可去,送服阿魏丸,以有形攻有形,则其块有不消乎?此方服八剂而愈,次用乌骨鸡煎丸原方半料,永不复发。

2.温奇摄带法(《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背痛,形凛,经阻,带多。

【处方】鹿角霜9g,沙苑子9g,紫石英15g,全当归6g,小茴香3g,白茯苓9g,生杜仲15g,羊肉80g。

【体会】此温养奇经之方。

督统诸阳之气,背痛形凛为督虚阳衰;冲任流诸阴之液,经阻带多,为冲任虚竭。

鹿角霜补督以行阳,杜仲、沙苑入任以理阴,当归、羊肉为多脂液有情之品以温养下焦,小茴香温肾通阳,石英温奇润燥,诸药共成温奇补摄之法。

凡奇经八脉,隶于身半以下,为肝肾所主,故用药以培养下焦为务,下焦得养,精血旋生,治本之法,莫逾于此。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咳嗽经验探析
张建华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0(026)003
【摘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归纳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肺燥津伤、肝火灼肺、脾虚肺弱和肺肾虚衰6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叶天士治疗咳嗽,并非见咳治咳,而是善于掌握病因病机.邪在表者予轻荆宣解,邪在里者或不治肺而治脾肾,注重顾护胃气和津液.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辨治咳嗽精深的学术见解与博通丰富的临证经验.
【总页数】3页(1-3)
【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治法
【作者】张建华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医院,大荔 7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R256.11
【相关文献】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咳嗽探析 [J], 杨帮; 李映霞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思路及特色探析[J], 李佩佩; 庄美佳; 杨葛巍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医案分析 [J], 张庆丽
4.《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J], 程文江; 姚真敏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耳聋医案探析 [J], 姚鹏宇; 赵家有。

叶天士处方特点浅析

叶天士处方特点浅析

叶天士处方特点浅析叶天士,学中医的无人不晓,其习医初攻痘疹科,继转大方脉,又在旅居苏州的歙人陈敬通诊所内实习炮炙和司药。

一闻某人善治何证,就叩门求教,到24岁时先后已更从17位老师。

学成后,即在苏州市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行医。

叶氏治病多奇中,医名盛于当时,大江南北都以他为宗,上自朝野名人,下至平民百姓,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天士之名,人们誉之为“天医星”,其医名和医术至今仍被推崇而不衰。

上次我们为大家分享了下叶氏医案的特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分析下处方。

1 方药精简叶方药味非常精练,一方以6-8味药最多,10味以上仅占5.79%左右。

程门雪在《未刻本叶氏医案·校读记》中曾说:“方多偶,用奇者十之一二耳,六味最多,多者八味,十味、十二味不甚多见也。

”2 药量轻灵叶方药量较轻。

以轻灵见长。

虽然叶案处方中很少记有药量,但从案中部分处方有记录者来看,一般汤剂每药都在3-10克,丸剂每药常增加10倍。

药味又少,药量又轻,非有超人的学识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3 用药平允叶案选用药物,据《临证指南医案》统计,共选用414味,其中茯苓最多,其次为人参、白芍、当归、半夏、生姜、桂枝、生地、杏仁、炙甘草、茯神、生甘草、白术、麦冬、大枣、熟地、厚朴、丹皮、黄连、广皮、阿胶、五味、山栀、连翘、郁金、石斛、附子、泽泻等,皆属平常之药。

峻猛之药,用得较少,常在丸方中使用。

冷僻之药,如石蟹、漆等仅见一处。

他在方中还运用大量的畜、谷、菜、瓜果以及金石、虫类药物,约占有三分之一。

他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充精填髓、温养奇脉,往往以血肉有情为主,介类为辅,佐以金石重镇。

他选用的虫类药主要有12味,但广泛用于癥瘕积聚、诸痛、疟母等病。

4 寒温皆有叶方选药,寒温性质皆有。

外感时病以寒凉为主,寒性、凉性药物大大地超过温性药物。

内伤杂病以温润通补为主,温性药物多于寒性药物。

5 注重气味叶方选药专重气味,他曾说:“圣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论药必首推气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