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合集下载

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的原产地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

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是:(1)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

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的《植物科学入法国学者金奈尔(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类》,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捷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入以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的有关研究报告中,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

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

为此,他对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南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形态作了分析比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产茶省(区)作调查研究,发现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形态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DOI :10.20045/ki.issn.2096-0220.2023.06.001引文格式:俞滢,梁子钧,张磊,等.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 茶叶学报,2023,64(6):1−12. 优秀学者论坛 俞滢,女,1990年生,茶学博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任《茶叶学报》青年编委。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各1项。

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Scientia Horticulture 》《Molecules 》《园艺学报》《分子植物育种》《茶叶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俞 滢1,梁子钧1,2,张 磊1,赵翊暄1,2,陈 强1,2,杨如兴1*(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3;2.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

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苦茶碱、高EGCG 、高EGCG3"Me 、叶色变异、高香型等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茶树特异品种资源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特异;育种;进展中图分类号: TS272;S57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220(2023)06−0001−12Research Progress on Specialty Tea Germplasms of FujianYU Ying 1, LIANG Zi-jun 1,2, ZHANG Lei 1, ZHAO Yi-xuan 1,2, CHEN Qiang 1,2, YANG Ru-xing 1*(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jian Branch of National Tea Tree ImprovementCenter , Fuzhou , Fujian 350013, China ;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 Fujian Agriculture andForestry University , Fuzhou , Fujian 350002, China )收稿日期: 2023−12−01初稿;2023−12−15修改稿基金项目: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CARS-1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J05065);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23R1089);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自由探索科技创新项目(ZYTS2023007)。

云南茶树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

云南茶树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
I n s t i ut t e , Y u n n a n A c a d e my o f A g r i c u l ur t a l S c i e n c e s , Y u n n a n Me n g h m 6 6 6 2 0 1 ,C h i n a )
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对茶 C a m e l l i a s i n e n s i s 1 0 4份( 含其 变种阿萨姆茶 C a m e l l a i s i n e n s i s、 w.a s s a m i c a 8 7份 , 大理茶 C a el m l a i t a l i e n s i s 1 5份 ) 分别
云 南 茶 树 资 源 生化 多样 性 分 析
季鹏章 , 王 家金 , 刘大会 , 宋维希 , 詹春 红2 , 李 慧 , 朱兴正 , 金 航 , 梁名志 一
6 6 6 2 0 1 )
( i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 5 0 2 2 3; 2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 叶研究所 , 云南 勐海
B a l l we r e c o n d uc t e d b a s d e o n b i o c h e mi c l a d a t a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r e w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e en r c e a mo n g C a e l m l a i s i n e n s i s 。e s i n e n -
s i s v a t .a s s a mi c a a n dC t a / / e n s s i g e r mp l a s m. T h e c o e f i f c i e n t o f v a r i a t i o n o f v a t .a s s a m/ c a( 8 7i n d i v i d u a l s )c lc a u l a t df e r o m b i ch o e m i c ld a at a

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威胁因子及保护思路

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威胁因子及保护思路
繁 , 坏 较 严 重 。 中 … 湿性 常绿 阔 叶 林 主 要 建 群 树 种 为木 兰 破 科 、 科 、 斗科 , 构成 了 一 级 乔 木层 ; 级 乔 木 层 以勐 库 樟 壳 并 二
山中上部 , 日均温度 l℃, 年 1 年均 降雨量 1 1r 植被 以阔 0 8 m, a
叶 林 为 主 , 理 位 置 特 殊 , 险等 级 较 低 : 该地 区均 为 原 始 地 火 但 森 林 , 枝 落 叶 层 厚 , 之 山高 坡 陡 , 通 不 便 , 救装 备 落 枯 加 交 扑 后 , 救难 度 大 、 本 高 , 旦 发生 火灾 容 易 造 成 较 大 损 失 。 扑 成 一 如 16 年 4月 发 生 过 1 特 大 森 林 火 灾 , 火 原 因 不 明 , 91 次 起 据
( 群 落 生境 概述 。 库古 茶 树 群 落 分 布 生 态 环 境 良 1) 勐 女, 『 值被 } 富 , 型 多样 , 分 布 的 植 被类 型 有 半 湿 润 常 绿 阔 类 其 叶 林 和 中 山湿 性 常 绿 阔 叶林 。 湿 润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阔 叶林 上 层 乔 木树 半
的 广 泛 关 注 。 当地 管理 部 门也 进 行 了积 极 保 护 , 由于 保 护 但 区周 边 社 区 发 展 的需 要 ,产 生 r 区发 展 与 保 护 的 矛盾 , 社 使
说 先 燃 烧 大 雪 山 上 一 片 黄 竹林 , 后 又 毁 掉 了人 迹 罕至 的原 然
4 .野 生 古 茶 树 群 落 保 护 现 状 古 茶 树被 发 现 特别 是 经 科 学 考 察 鉴 定 以后 , 引起 了社 会
1 .野 生 古 茶 树 分 布 地概 况
勐 库 镇 位 丁云南 省 双 汀 县北 部 , 同 家 茶 树 品 种 勐 库 大 是 叶 茶 的 原 产地 , 是 双 茶 叶 的 主要 产 区 。 勐 库 野 生 古 茶 树 也

日本茶树品种与育种技术

日本茶树品种与育种技术
策 的 功 效 、 茶 法 和 饮 茶 法 作 r详 细 的 描 述 , 定 T 日本 饮 制 奠
l 世 纪 中 期 到 2 纪 初 , 书有 计 划 地 从 中 、 度 、 9 0世 H_ 印
前苏联 、 里兰卡等国家多次引进大量茶树种质资源。为 _ 斯 r
保 存和利用 好这些茶 树资源 ,9 1 10 年存 鹿儿 岛县设 市 r农
表 1 3本 茶 园 面 积 、 叶 产 量 、 口量 和 出 口额 ( 0 0 20 1 茶 出 20 - 0 9)
份 i 20 1 01 1 2 0 1 2 0 00 20 0 2 0 3 采摘向积( 万公顺 ) 54 . 0 5 l . 0 4 8 J 49 . . 4 5
近十年来 , 日本茶园面积略有 下降 , 叶产量 比较稳定 . 茶 出 口量和 口额呈增 长趋势。表 l 是从本世纪 以来 , 日本茶
园面 积 、 叶产 量 、 口量 和 Ⅲ 口额 的统 汁表 。 茶 出
日本 产 茶 历 史 和 现 状
二 、茶树种质 资源的收 集与保存
公 庀 8 5年 ,l 僧 人 空 海 ( u a ) u 澄 ( a h ) 0 } K ki f最 Si o 赴 e
对引进 的国外品种进行杂交 , 选育 _不少优 良的绿茶和红茶 厂 品种 。 日本茶树品种登录始于 1 5 9 2年 7月 , 当时 的农林省农 业 改 良研 究部作 H 了茶树 品种命 名 、 ; 审定 、 育 、 繁 推广 的决
乏竞争优势 l7 年 , 9 1 口书 周内实现贸易 自由 , 济高速增 经
事 试验场茶业 部 ,9 9年在静 冈县金谷 田 设 J圈立茶 业 11 f , 试验场 。 目前, t L本茶 叶研究机构分 中央和地方 ( ) 县 两级 , 分 别从事茶 树种质资 源保 存 、茶叶栽培 与加 等 的研 究 据报道 , 本共保存 了约 6 0 口l 80余份茶树 资源 , 中围

茶树的品种和分类

茶树的品种和分类

茶树的品种和分类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喜光植物,被广泛栽培用于
生产茶叶。

茶树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品种。

接下来,我们将对茶树的品种和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照茶树的分类系统来看,茶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分布地区不同。

按照茶树品种的产地可分为中国茶、印度茶、苦
茶等;
2.茶树的亲缘关系不同。

按照茶树遗传关系可分为中国种、印度种、缅甸种、阿育种和马来种等;
3.果实外观和颜色不同。

可分为青果种、黄果种、黑果种等。

二、在中国茶叶生产中,常见的茶树品种有以下几种:
1.大叶种。

大叶种茶树叶片较大,树冠茂盛,适合在生长环境较湿
润的地区种植,如云南普洱茶;
2.小叶种。

叶片较小,树冠较矮小,适合在高寒地区种植,如四川、安徽等地的绿茶;
3.乌龙种。

这种茶树叶片呈半球形,茶叶较浓香,产量不高,适合
在少雨高湿的地区栽培,如福建武夷山岩茶;
4.种植单元种。

种植单元种的茶叶叶底色较多,适合在低洼的山地
或下坡地种植,如云南普洱茶。

茶叶的种类繁多,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通过了解茶树的品种和分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丰富多彩。

希望今后在选择和品尝茶叶时,对茶树的品种和分类有更深入的了解,享受到更多不同种类的茶叶带来的乐趣。

第二章 茶树引种 茶树育种学(Tea plant breeding) 教学课件

第二章 茶树引种 茶树育种学(Tea plant breeding) 教学课件

• 2.少量试种 • 根据“一切经过实践检验”地原则,在确定引种目标后, 选择一些符合引种目标的茶树品种,进行少量定点试种, 以观察引种后地表现。 • 3.栽培的试验 • 在少量试种的同时,应该根据引入品种的特殊性,设计相 应的栽培比较试验,以便后来引种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 种特性。 • 4.大面积推广 • 在完成少量试种和栽培试验后,将那些符合引种目标,而 且在当地表现良好的列入引入品种大面积推广。在推广中 尽可能少引多繁,注意检疫、防止病虫传播。
三 茶树风土驯化地基本原理
• 风土驯化的本质是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适应新的环境条 件:一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遗传变异;二是在逐渐迁 移中发生重组而引起遗传变异;三是引入品种个体之间的 遗传物质本来鸠存在差异。在新的环境下,第一类型的个 体能生存下来,而另一类型个体则不能生存,尽管生存下 来的个体并没有改变其遗传性,但作为一个品种这样一个 群体,它的遗传性已经改变。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所 以茶树引种中的风土驯化能够获得成功,但要驯化成功还 必须经过选择,选择方法有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提 出剔除个别差的,留下好的),集团选择法(从群体中选 出优良的类型组成群体),无性系品种对于风土驯化是无 意义的(因无性系品种个体杂合、群体同质,即个体基因 是杂合的,品种内个体之间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无性系 的有性种子对于风土驯化是有意义的(个体杂合,群体异 质),并且是一类很有价值的育种原始材料。
第三节 茶树引种方法
• 要想茶树引种成功,必须采用适当的引种方法, 要想采用适当的引种方法则必须了解茶树引种后 的一般变化规律。 • 一 .茶树引种后的一般规律 • 茶树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植 物。随着不断引种,已扩种到世界五大洲60多个 国家,最北到格鲁吉亚,最南到新西兰,种植区 域跨度很大,茶树在引种过程中发生变异是必然 的。根据以往的资料,茶树在引种过程中的变异 有如下规律:

热带油茶种质资源综述

热带油茶种质资源综述

热带油茶种质资源综述
刘进平;周扬;胡海燕;吴文嫱;胡新文;赖杭桂
【期刊名称】《热带林业》
【年(卷),期】2022(50)4
【摘要】油茶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

该文对中国热带地区主要油茶栽培种、海南油茶种质资源、海南油茶新种的鉴定、海南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综述,对中国热带地区油茶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油茶选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70-76)
【作者】刘进平;周扬;胡海燕;吴文嫱;胡新文;赖杭桂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4.4
【相关文献】
1.广西亚热带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综述
2.开创科普先锋创建南亚热带科普之星--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科普创新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3.四代油茶
科研者倾情力作——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发展概览4.四代油茶科研者倾
情力作——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发展概览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党组书
记崔鹏伟在西藏调研时强调抢救性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工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归入山茶属,并成为茶组。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2. 组的形态学分类
陈亮(2000)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有 无、花冠大小、树型、枝叶形态为依据,提出茶组:
大厂茶 C. tachangsis 大理茶 C. taliensis 厚轴茶 C. crassicolumna 秃房茶 C. gymnogyna 茶C. sinensis: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我国茶叶产区
四个大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北茶区和 江南茶区。浙江省属于江南茶区。
浙江省地处东海之滨,位于中亚热带,春夏秋 冬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偏酸,生态 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茶区 辽阔,品种繁多,采制经验丰富,是我国茶叶 重点产区,也是我国茶叶生产、科研、教育和 茶文化的中心,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二、茶树种质及其分布
茶树原产我国 分布:茶树只能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温和、湿润、酸性土地区生长,
南纬33度以北和北纬49度以南的地区,而在北纬6度-22度之间 分布最集中。 。 繁衍特性:茶异花授粉植物,在遗传特性上是高度杂合的。 按繁殖方式分为无性系和有性系。 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 国家种质资源勐海茶树分圃
本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热资源、茶树品种资源和茶类 资源均很丰富,茶叶品质好,发展潜力很大。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差异和鉴定
主要依据品种间的植物学特征特性,并结合环 境及栽培条件、产量、抗逆性、品质、化学组 成等进行。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树型和树姿
树型:乔木、小乔木、灌木。 树姿:直立、半开展和开展。
茶树种质资源及茶品种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一、茶树学名及茶组的分类
山茶科 Theaceae 1.茶树的学名史 1973, C. Linnaeus: Thea sinensis L. 1882, H.F.Link: 山茶属Camellia与茶属Thea合并 1881, O. Kuntze: Camellia sinensis 1935,国际植物学会: Camellia sinensis(L.)Kuntze;茶
茶var. sinensis、普洱茶var. assamica、白毛茶var.publilimba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大厂茶C.tachangensis Zhang
因产于师宗县大厂乡大厂村而得名。师宗大茶树是我国著名的乔 木大茶树之一,也是滇东野生型茶树的典型。据调查,最大的一 株树高12米,干径67厘米,树干挺拔,叶片大,富革质,有光 泽,芽叶无毛,花冠特大,花瓣10~12片,花柱5裂,子房无毛, 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咖啡碱4.0%、茶多酚28.1%、儿 茶素总量3.2%,其中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含量只有1.46%。不论形态特征或代谢特性都处于原始阶段。虽 然制茶品质差,香味淡薄,但在研究茶树演化和分类上具有重要 价值。
1980年云南农业大学张芳赐教授将师宗大茶树定名为大厂茶。 该种主要分布在师宗、富源以及贵州的兴义和广西的隆林、那坡 等地,由于地理位置闭塞和存在生殖隔离,大厂茶的表现型比较 纯合,是遗传性最稳定的种之一。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C. sinensis:
茶var. sinensis 普洱茶var. assamica 白毛茶var.publilimba
树主要属于此变种。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白毛茶var.publilimba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花萼外部、 嫩枝密被茸毛, 小乔木型; 叶片长,多内折, 叶质较硬 多革质。
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和广东北部, 云南、湖南、 海南和越南、缅甸等国也有少量分布。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优良品种介绍:
1)黄山种:原产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一带,现 在山东省有较大面积种植。
为有性繁殖系,属灌木,中叶,中生种。 适制绿茶,所制黄山毛峰,白毫显露,色泽翠
绿,香气清鲜。 有较强抗寒性,适宜在江北茶区栽培。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2)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原产福建省 福鼎县柏柳乡。在浙江、湖南、湖北、江西、 江苏、安徽等省均有引种。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普洱茶var. assamica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是以小乔木型为主; 叶片宽大, 隆起性强, 有光泽, 薄革质; 小枝、 叶柄、叶背被宿存的茸毛;
花果与原变种基本相同。 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
湾、以及贵州、四川、湖南南部; 印度、越南、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的栽培茶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浙南茶区
包括乐清、永嘉、瑞安、文成、平阳、苍南、泰顺、 青田、云和、丽水、景宁、松阳、遂昌、缙云、龙泉、 庆元等县(市)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常 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漫射光十分丰富,有机质含 量高,茶树病虫害少,自然条件对茶叶生产极为有利
著名的温绿、温州黄汤、雁荡毛峰、香菇寮白毫、承 天雪龙、三杯香、松阳银猴、金奖惠明茶、永嘉乌牛 早、平阳早香茶、遂昌龙谷丽人茶等都出自本区。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叶片:
着生角度:上斜、半上斜、平展、下垂 叶的颜色:黄绿色、浅绿、绿色、浓绿色 叶片大小:特大叶、大叶、中叶、小叶 叶的形状:长椭圆、椭圆、近圆、卵圆、披针
形 叶面的隆起性:隆起、半隆起、平展 。 叶质:柔软、中、硬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芽叶茸毛与色泽:
茸毛——无、少、中、多、特多 色泽——玉白、黄绿、浅绿、绿色、紫绿
为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中叶,早生种。制 绿茶,品质优,有板栗香。若制成毛峰类名茶, 品质更佳;制红茶,品质亦佳,有甜香;也可 制白茶。
茶树种质资源概述
茶var. sinensis
该变种在我国利用和栽培历史悠久, 培育出众多的园 艺品种, 有植株高矮、树姿直立至披张、叶片大小等 诸多变异
但仍具基本特征: 小乔木或灌木型; 嫩枝、叶片无茸毛 或被茸毛, 叶较小, 长椭圆或椭圆形, 叶质较厚硬脆; 花 较小, 花梗细, 萼片外部无茸毛; 子房3 室被茸毛, 花柱 3 裂; 蒴果较小, 多种形状, 果皮薄。日本、韩国等数十 个国家、地区有栽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