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冬暖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冬暖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 发 病 规 律
21 气候 条件 .
使 52℃ 棚 病 害发 生 与 流行 和温 度 、 湿度 有 关 . 别是 高 湿 午 继续 放 风 , 下 午 棚 温 保 持在 2 ~ O ; 温 降至 特 夜 往往 是诱 发该 病的先 决条件 。病 菌在 2 3 ℃内都 可 , 2 ℃关闭通 风 口以减 缓 夜 间棚温 下 降 , 间棚 温保 持 ~l O 5 l ℃: 其最 温度为 2 ℃左 右 . O 因此 . 大棚 内湿度 大时发病 重 。 在 l~ 7 阴天打 开通 风 口换气 。
壮 , 害轻 ; 期使用化肥 , 病 长 土壤 板 结 , 分 失 调 , 养 番 茄苗 , 要求无病苗进棚。②棚室番茄灰霉病始发期 , 茄 生 长不 良 , 病 力 降低 , 病 重 , 其 是 偏 使 氮 肥 使 用 特 克 多烟 剂 , lO 用 量 5 g 1片 ) 或 1 % 抗 发 尤 每 O m 0( ; 0
1 症 状
可在 有机 物 上腐生 。 育适 温 2 ~ 3 , 发 O 2℃ 番 茄灰 霉 病 在冬 暖棚 栽 培 中 . 片 、 和果 实 均 为 弱寄 生菌 , 叶 花
l 最 ℃。 一般 气温 2 ℃ O 易 受 害 。叶 片发 病 多 自叶 尖 向 内呈 ” ” 形扩 展 , V字 病 最 高 3 ℃ . 低 2 对湿 度要 求很 高 ,
的病原菌增多, 导致灰霉病逐年加重发生。②偏使氮 深埋 。
肥 发病 重 。肥 料 的种 类及 比例 影 响着 病 害发 生 的 轻 4 药剂防治。①定植前用 5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 4 0
重 。增 施有 机 肥 . 行 配方 施肥 的地 块 . 株生 长 健 1 0 实 植 5 0倍 液 或 5 %多菌 灵 可湿 性 粉剂 5 0倍 液喷 淋番 O 0

番茄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介绍

番茄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介绍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图片简介 : 茄细菌性斑疹病又称细菌性微斑病。

该病为细菌性病害,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发病,尤以叶缘和未成熟果实病症最为明显。

叶片发病出现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有黄色晕圈;叶柄和茎发病出现黑色斑点;幼嫩绿果发病,先出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环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

番茄灰霉病图片简介 : 该病是由真菌惹起的。

主要发生在花期和结果期。

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呈 V 字形,湿润时病部长出灰霉,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

果实发病主要在青果期,先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

花萼发病变为暗褐色,随后枯竭。

茎发病后初期产生水浸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

真菌 ; 茄子 ; 气流流传 ; 雨水流传 ; 农事流传 ; 伤口侵入番茄顶裂果图片简介 : 番茄顶裂果主假如因为畸形花花柱开裂的结果。

直接原由是番茄开花时,对花器供应的养分不足造成的。

生产中在低温季节或在大棚中定植过早特别严重。

生理性病害; 花期养分不足 ; 定植过早 ; 番茄番茄病毒病 ( 苜蓿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高温、干旱有益于发病和流传。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碰撞,都会以致发病。

病毒性病害 ; 高温干旱 ; 田间管理差 ; 苜蓿型 ;番茄病毒病 ( 花叶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高温、干旱有益于发病和流传。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碰撞,都会以致发病。

花叶型表现为叶色浓淡不均,黄绿相间,叶片皱缩,明脉,花少果小而劣,严重减产。

病毒性病害 ; 高温干旱 ; 田间管理差 ; 花叶型 ;番茄病毒病 (蕨叶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高温、干旱有益于发病和流传。

田间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农事操作中病健株相互摩擦碰撞,都会以致发病。

蕨叶型表现为植株矮化,上部叶片变为线状,中下部叶片上卷,结果少而小。

番茄病毒病 ( 卷叶型 )图片简介 : 由病毒惹起的病害。

番茄灰叶斑病防治方法

番茄灰叶斑病防治方法

番茄灰叶斑病防治方法如果是番茄灰叶斑病,可以使用爱苗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含量均为150克/升)、阿米西达(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噻森铜等药防治。

番茄疮痂病等也会在叶片上形成黑斑点,注意区别诊治。

番茄疮痂病为细菌性病害,可以用噻森铜等铜制剂防治。

番茄灰叶斑病病原为茄匐柄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称番茄格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叶柄、果梗、花、茎也可染病。

病害流行时,植株上部和下部叶片同时发病。

叶片上出现长径2~4毫米的灰褐色近圆形小病斑,病斑沿叶脉逐渐扩展呈不规则形,后期干枯易穿孔,叶片逐渐枯死。

花发病,主要在花萼和花柄上出现2毫米左右的灰褐色病斑。

花未开之前发病引起落花;挂果后花萼发病不引起落果,但造成果蒂干枯。

茎发病多在叶发病重的地方出现2毫米左右灰褐色近圆形凹陷病斑,病逐渐干枯。

轻病株及时防治后补施肥料,能长新梢挂果;病重株枯死。

病菌可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孢子通过风、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

温暖潮湿,阴雨天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一般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重。

不同番茄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差异。

抗病品种下部老叶发病重,生长旺盛的叶片不发病或发病轻。

易感病品种生长势强的植株发病明显轻于生长势弱的植株。

冬播番茄长势强于夏播番茄,因而发病轻些。

番茄灰叶斑病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发生,但不一定造成流行。

温湿度适宜而无雨时,病害只在个别地块的部分植株下部叶片上发生;连续降雨2~3天时,病害容易流行。

大棚、温室内湿度大、结露重时,病害发生也较重。

农业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及时清除病残体,远离大棚集中烧毁。

(3)适时放风降湿,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

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前主要使用保护杀菌剂喷雾。

可以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粉剂1000倍液,或达科宁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大生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品润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

番茄三种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番茄三种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害一般先从残 留的花瓣 、 花托等处开始 , 出现湿润状 , 灰褐色不定形 的 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 , 严 重时也危害茎 、 果、 花。 一般情况下 , 病斑 . 逐渐发展成湿腐 . 从萼 片部 向四周发展 , 可使 1 / 3 以上的果实腐 叶片染病 , 叶面会 出现不规则形 淡黄色褪绿斑 . 叶背病部初 生 白色霉 烂 , 病部长出一层 鼠灰 色茸毛状的霉层 . 此为病菌 的分 生孢 子梗和分 层, 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 。 条件适宜 时 . 病斑正面也长有霉 生孢子 。 一 般幼果发病较多 , 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 可受 害 , 且 常见整穗 层,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 . 直至植 株干枯 严重 时可 引起全株叶片卷 果实都发病受害 叶 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 发生不定形的湿润 曲。 果实染病 , 果蒂 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 . 硬化 凹 状 、 灰褐色病斑 , 可造成 叶片湿腐凋萎 。 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 陷不能食用 。 形的长条状 、 灰褐 色病斑 , 潮湿时亦长 出灰色霉层 , 严重 的可 引致病 斑 发生 规律 : 此 病 由花 黄枝孢菌 属真菌侵 染所致 一 般气温 2 O ~ 以上的茎 、 叶枯死 。 番茄灰 霉病是 由半知菌亚 门真菌 、 灰葡萄孢菌侵染 2 6  ̄ C , 相对湿度大于 9 0 %时有利 于病菌侵染和病害发生 。温室大棚栽 所致 该病菌 以菌核在土壤 中或 以菌丝体及分 生孢 子在病残体上 越 培番茄 , 如果通风不及时 、 浇大水闷棚 、 湿度过大 , 只需 5 ~ 1 O 天 即可 蔓 冬 , 条件适 宜时 , 萌发菌 丝, 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 、 雨水和 人们生 产活 延全 田。 可见湿度是影响发病 的重要 的因素 叶霉病病菌一般通过空 动进行传播。 其发病适温 2 O 一 2 5 ℃. 最高 3 2 ℃, 最低 4 ℃. 对湿度要求严 气传播 , 从 叶背 的气孔侵入 格, 空气相对湿度达 9 0 % 时开始发病 . 高湿维持 时间长 , 发病严重 。 防治方法: 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是 由灰 葡萄孢引起 的真菌病害 病菌 主要 ( 1 ) 农 业措施 。 合理 安排轮作 。 安排 与瓜类或其他 蔬菜进行三 年 以菌核在土壤 中或菌丝及分生孢 子随病残体在 地表或土壤 中越冬 越 以上 轮作 , 以降低土 壤 中菌源 基数 。加 强棚 内温湿 度管 理 适时 通 夏 , 在冬暖大棚栽 培的番 茄植株 上可周年为害 成熟后 脱落的分 生孢 风, 适 当控 制浇水 . 浇水后 及时通风 降湿 . 连阴雨天 和发病 后控制 灌 子借气流 、 浇水 、 棚室滴水 、 农 事操 作及病组 织 自然散落进行传播 , 在 水。 合理 密植 , 及 时整枝打权 , 以利 通风透光 。 实施 配方施肥 , 避 免氮 低温高湿条件 下萌 发牙管 . 由寄主开败的花器 、 伤 口、 坏死组织 侵入 , 肥过 多 , 适 当增 加磷 、 钾肥 。 高温 闷棚。 选 择晴天 中午时间 . 采取 两小 也可 由表皮直接侵染引起 发病。 不断重复感染 , 扩大危害。 病菌对湿度 时左 右 的 3 0 ~ 3 3 ℃高温处理 , 然后及 时通风 降温 . 对 病原有较好 的控 要求很高 . 保 护地温度高湿 的环境 条件特别 与病 菌感染 . 一般在 春节 制作用 前后气温低 , 放不出风 湿度又高 , 非常有利 于灰霉病 菌的侵入和再侵 ( 2 ) 药剂防治 。温室消毒 : 栽 苗前 按每 1 0 0 平方 米用硫磺粉 0 . 2 5 染、 流行 , 即使到 3月份 白天可 以放风 . 但晚上相对 湿度仍 在 8 0 %以 公斤 的剂量和 O . 5 0公斤的锯末混合 .用点燃 薰闷一夜的办法进行 杀 上 。早春低温 阴雨 、 通风不 良、 光照不足 易出现发病高峰 . 特别是浇水 菌处 理 , 过一天 以后再进 行栽苗 . 或用 4 5 %百 菌清烟剂按每 1 0 0平方 后遇低温更易加重病害流行 米用 O . 2 5公 斤的剂量薰闷一昼夜 的办法进行 室内和表土消毒 喷雾 防治方法: 施药 : 初见病后及 时摘除病叶 . 喷洒药液全面防治 . 要注意 叶背面的防 物理 防治 : 通过放 风时机 及次数 的灵活 掌握 . 来调控大 棚内温湿 治。药剂可用好速净 可湿性粉剂 6 0 0 倍液 . 或叶霉 3 0 0秒水剂 6 0 0 倍 度 . 尽量减少 叶面结露 和降低 湿度 2 4 。 c 以上的气温不利于病害 的发 液 .或 4 0 %福 星乳油 2 0 0 0 ~ 2 5 0 0倍液 .或 4 7 % ̄ J I 瑞 农 可湿 性粉 剂 展 , 上午迟放风 , 使棚 内升温到 3 1 — 3 3 q C 之间, 超过 3 3 %开始放风 。如 1 0 0 0 ~ 1 2 O 0倍 液 . 每隔 7 ~ 1 0天 一 次 果近 中午仍在 2 5 ℃以上 .可以继续放风 .但 下午温度需 维持在 2 0 — 2 5 ℃. 降至 2 0 ℃时必须闭棚 . 以使夜 间温度保持在 1 5 — 1 7 q C 之 间。 2 . 番 茄 晚 疫 病 农业 防治 : ( 1 ) 摘除花瓣: 花瓣和柱头是西红柿灰霉病 菌最初侵染 西红柿 晚疫病是 毁灭性病害 . 如果防治不及 时 . 会使西 红柿 造成 随病情逐渐发展到幼果 . 发病的花瓣落到 叶片上 . 常引起 叶片 严重减产。 主要危害幼苗 、 叶、 茎和果实 。 幼苗染病 . 病斑 由叶片向茎蔓 的部位 . 可 阻断灰霉 病 延, 使茎变细并 呈黑褐 色 , 萎蔫或折倒 , 湿度大 时病部 表面生有 白霉 。 发病 因此在番茄坐果后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 . 摘除病果病 叶时 . 要用塑料袋套住后 , 方可摘 叶片染病 , 多从植 株下部叶片 叶尖 或叶缘处开始 发病 . 初为 暗绿色水 病菌 的初侵染点 。注意 ! 浸状不定形病班 , 扩大后转为褐色 . 湿度大时 . 叶背病 健交 界处长有 白 除 , 以免操作不当 , 散发 病菌 , 传播病 害 : ( 2 ) 保护地加 强通风管理 , 降 霉。 茎上病斑呈腐败状 , 导致植株萎蔫 。 果实染病 主要发生在青果上 , 低湿 度。浇水宜在 晴天上午 . 发病初期适 当控制浇水 生物防治: 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 色 , 后变为棕褐 色至暗褐色 . 稍 凹陷 . 边 缘明显 , 预防 : 发 病前用 3 0 m l ( ( 霉止 》 兑水 3 0 斤进 行喷雾 , 每 7天用 药 1 果实一般不变软 , 湿度 大时病部 出现一稀疏 白霉 . 后期腐烂 。 发生规律 : 病 菌以菌丝体 随病残体 在土壤 中越冬 . 病菌可 以在温 次 。 连用 2次 。 室中番茄上越 冬成 为初次侵染来源 病菌通过风 和雨水 传播 . 病害多 治疗 : 发病 时用 5 0 m K 霉止) ) + 《 大蒜 油} 1 5 m l 兑水 3 0斤进 行喷雾 , 从下部叶 片和 果实发病 。晚疫病 菌对空气湿 度要求高 .一 般要达到 3 — 5天 1次 . 连打 2 — 3次 . 打住后转为预防 综合 治理 进入秋天后 . 白 7 5 %以上 , 天气越 潮湿 , 产生 的病 菌就越 多 : 而对温度 的要求则 较低 , 天降低棚内湿度 . 保持通 风 . 摘 除病残体 . 清理 出田间 化学防治 :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 , 可用凯泽 1 0 0 0倍 . 5 0 %速克灵 5 0 0 般在 7 ℃至 2 5 ℃ 之 间都能发 生 . 最适 合的温度是 1 8 ℃至 2 2 ℃ 尤其 5 o % ̄ b 海因 5 0 0倍液 , 嘧霉胺 6 0 0 — 8 0 0倍液 、 4 0 %施佳 乐悬浮剂 是在阴天多雨 , 雨量大 , 湿度 高 , 气温偏低 的时候 . 发病早且病害重 在 倍 液 . 1 2 0 0 倍液 . 木霉 菌 6 0 0 倍液 . 灰霉病 抗药性 强 . 每次 用药必须 要交替 气温 2 O ℃以上 、 湿度达 1 0 0 % 时3 ~ 4 天可 以蔓延全 田 防治方法: 使用 . 每 5天 1 次, 连续喷洒 2 — 3次 , 喷药的重点是果实的两头 。如发 连续用药一天一次 , 前题是把残 留的干花瓣 、 病

温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温室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有掉在茎叶上的和地上的也要及 时的清 除。有些农作物需要菜 农进行拾花 , 因为有的作物的很 多花瓣不能进行正常的脱落 , 与 花萼贴在一起。在进行拾花时要注意不能等果实坐住了之后再 拾花 , 否则会容 易擦伤果皮 , 易形成残次果 。 所以 , 一般在果实长 到豆粒大小就可以进行拾花了。那些掉落在茎叶和地面上的残 花要注意拿到棚外去。 此外 , 对于蘸花作物可 以通过在蘸花药 中 添加混合的 3 0 0倍异菌脲来增加药效。 摘除老黄烂叶和枯枝 。 摘 除老叶、 烂 叶、 黄 叶与枯枝是为 了 防止它们消耗营养 。 但如果不注意在晴天进行 , 并在工作完成后 喷洒杀菌剂的话 , 会容易感染灰霉病 , 成为感染 源。 采用正确的方法摘除感染灰霉病 的病果和病叶 。这需要 菜 农先 用小袋子将这个感染了灰霉病的部位包 住或者用打火机 烧 下, 再进行摘除。 一定要注意不要将感染了灰霉病的部位在棚 中乱放 , 必须要将这些病残体带到大棚外面去 , 进行集中深埋 处
பைடு நூலகம்
湿。
除了放风排湿以外 , 控制棚 内湿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可 以通过对膜 下浇 小水、 小沟 , 还有种植畦覆盖地膜 以及在操作畦 盖上秸秆等方式 。其一是 采用全膜覆盖 的方式 , 利用微喷灌 、 膜 下灌或者是膜下滴灌技 术。在地 面进行全膜覆盖能够有效防止 土壤 中的水分蒸发 , 能够降低温度 , 以控 制灰霉病 的发生 。一般 在定植了番茄幼苗之后 , 垄面和暗灌沟需要用地膜覆盖 。 浇灌时 主要采用的是微喷灌或者是膜下滴灌技术 ,能够降低绝大多数 的病果率和病叶率 。其二是在进行地 膜覆盖 的同时采用生物覆 盖。 行 间覆盖主要用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 , 这样不仅能有效 的降 低温度湿度 , 还 能够提高地温 , 与此 同时 , 由农作 物秸秆发酵所 释放的热 量和二氧化碳还能够起 到增产的作用。 2 . 2调整植株 , 摘除病残花叶 摘除残花。 灰霉病 的最主要的侵 染源就是残花。 很多由于灰 霉病而产生出的烂果都是从残花开始 的。 所 以, 残花需要菜农及 时的进行清除。 除了清除残花外 , 残留在果实上面没有脱落的还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越重 且越 难 防治 。 时 , 同 番茄 与黄 瓜 、 子 、 葫芦 同棚 种 茄 西
果实发 病多从果 蒂及果脐2 个部位 开始表现 症状 , 中 其
从 果蒂部 开始 的 占田间发 病果 实 的9 %左右 , 果脐 部发 0 从
病 的 占1 %左 右。 0 受害 果实初 呈灰 白色 、 渍状 软腐 , 斑 水 病
226 光照 通 过对 近几 年气候 因 素的分 析表 明 , .. 2~4 月
2 发病规律
21病 菌来源及 侵染 .
番茄灰 霉病 主要 以菌核 、 菌丝及 分 生孢子 在病 残体 上
或者 在土 壤 中度过 不 良环 境 , 件适 宜 时产 生分 生孢 子 , 条 分生孢 子借气 流及 喷雾 等农 事操作 进行传 播 , 从伤 口或 败
高。
1 发病症状
11 叶 茎 .
叶片病 斑多呈 “ 字 形扩展 , 斑初 呈水渍 状 , v” 病 后呈 黄
褐色 , 叶 干枯后 在 湿度 高 时可 产生 灰褐 色 霉层 ; 染病 病 茎 初 期 呈水 渍状 小点 , 后扩 展 为长椭 圆形 或 长 条形斑 , 病茎
易折断 , 湿度大时也形 成霉层 。
花瓣染 病后初呈 黄褐色 , 后呈 现灰褐色 , 柱头染 病后呈
方 法对 发病 也有 不 同影 响 , 以带药 蘸花 的发 病 率低 , 接 直
蘸花 的发病率高 。
灰褐 色 ; 湿度大时呈黑 褐色并产生 霉层 , 从而侵染 果脐部 。
1 果 实 . 3
224 茬 口 从发 病程度看 , .. 重茬 地病重 , 轮作 的发病轻 , 老 菜 区发病 重 于新 菜 区 , 而且 番茄 连 片种 植 面积越 大 , 病 发
般 减 产2 % ~ 3 %, 者减 产5 %以上 , 病 在 河 南宝 丰 0 0 重 0 该

番茄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害镡护地黄皿生产的 重要荷害, 严重危害时
可使 圭 棚减 产 5 % 腻 0 上, 甚至 绝产 。 为解班 生产难 题 , 们用 杜邦 我
灯 公 生 产 的押 性 净进 塔
剂 l∞ 倍最的防病 螋果在 8 话 以上, 0 7 土 其在感 府品种绿 宁 I 号和博酎上 防 治l 明显在 8 % 以上;采用 2 ∞ 倍 蓠果 8 0 j 直的对上述两 品种的 防病效果舟别 为 8% 、 67 ; 4 8 % 采用 3 ∞ 倍寝的防治螋 O 果 较 低 .兮 别 为 6 % 、4 . % 、 75 88 4 % 厝萄后调查. 26 各处理对黄m叶 片、 瓜事 、 花数均无药害现象, 说明押快
苗可 经伤 口 或直接侵人幼苗组织, I 发
染 低温、 高湿 、 光鼎不足是灰霉病发生
沈阳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刘志, 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反复传播再侵 匣
的主要因素 保护地番茄早春生产中遇 有连续胡天或雨雪天气 , 光照不足,温 度过低,通风不利 , 湿度过高不利植株
生长 , 抗病力降低 , 又利于病菌菜殖 、 病 害发生流行和蔓延 植抹过密、密郁闷
花部位) 果基萼片、 、 果柄基部发病 . 开 始果皮水漫状 , 灰白色 , 软化腐烂 , 很快
密生厚厚 的灰 色霉层 。病果一般 不脱
落,经果面接触相互感染扩大蔓延 , 导 致整个 果穗 的果实腐烂 严重时茎秆也
可染病 ,由水浸状小点扩展成长椭圆形 或条形斑 , 程度大时长满灰色霉层 , 使 茎秆变褐腐烂。 发 生规律 灰霉庸 由半知菌亚 门
未长出霉层前及时摘障病果 、病叶等,
带出棚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严禁随手扔 放于畦旁或墙边造成人为传播; 尽量减 少人员在苷闻走动, E 不要在_病和发病 上 棚室闯串行操作; 收获岳要衡底清腺病

圣女果病害该如何防治?圣女果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圣女果病害该如何防治?圣女果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圣女果病害该如何防治?圣女果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圣女果,即樱桃番茄,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一种水果,具有很好的种植价值。

然而,在圣女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常见的有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等,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那么,圣女果病害该如何防治?现将圣女果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早疫病病症: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叶、茎、花、果。

叶片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有同心轮纹,潮湿时产生黑色素,茎上多在节处形成褐色椭圆形凹陷斑,叶柄受害,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果多发生于果蒂处,形成褐色凹陷斑块,有轮纹,易造成落果。

防治方法:①种子处理。

播种前温汤浸种,可杀死附着种子表面的病菌;②播种时,使用药土,在种子上撒药预防。

定植前喷药,带药定植,可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50倍的波尔多液,进行防病;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应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轮换喷洒,连喷2-3次,隔7d喷1次。

二、晚疫病病症:茎、叶、果实均可受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叶和青果被害最重。

幼苗期发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叶柄及茎病变部变成黑褐色,腐烂,植株折倒。

成株多由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期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可见到叶背呈水浸状,太阳一出来,症状消失,次日叶片出现褐色病斑,潮湿时边缘着生白色霉层。

茎上病斑呈黑色腐败状,植株易萎蔫或折断。

果实上病斑主要发生于青果,病斑初为油浸状暗绿色,渐变棕褐色,病部呈不规则云纹状,病斑质地硬,潮湿时上生少量白霉。

防治方法:①栽培防病。

预防为主,目前国内外均无有效抗病品种,在使用杂交一代种的前提下,加强栽培防病。

露地栽培尽量采用地膜覆盖,减少雨水将泥点溅到植株上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灰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症状: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

茎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导致枯萎病。

叶片发病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展开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

果实染病,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或果柄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

病原:病原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属于半知菌亚门。

发病规律:番茄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葡萄孢菌。

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

分生孢子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

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营腐生生活,在寡照条件下,空气湿度90%以上时,4 ℃ ~ 31 ℃可发病,但发育适温为20 ℃ ~ 23 ℃,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寡照、适温(20 ℃左右)、相对湿度大(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

寄主生长衰弱的,易诱发本病。

防治措施:
一、化学用药
1.如果已经开始发病,预防用药:以早期预防为主,掌握好用药的3个关键时期,即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

(1)苗期:定植前选择无病苗移栽。

(2)初花期:第1穗果开花时,进行预防。

(3)果实膨大期:在浇催果水(尤其在浇第一、二穗果催果水)前一天。

2.治疗用药:
(1)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连续用药2次,即能有效控制病情,使病害症状消失(病部干枯、无霉层),一般7—10不再表现危害症状,7天后外部侵染源及原残留病菌在条件具备时仍可能繁殖,形成再次病害,此时采用预防方案用药。

(2)发病中后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技术
二、物理防治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枯萎病。

摘除病果病叶时,要用塑料袋套住后,方可摘除,以免操作不当,散发病菌,传播病害。

1.种子臭氧灭菌处理:在育苗下籽前,用臭氧水侵泡种子40-60分钟。

2.大剂量臭氧空棚灭菌:在幼苗移栽前,关闭放风口,用大剂量臭氧气体对空棚进行灭菌处理。

3.采用RTBF-300病害防治机,对密闭的温室空间空气进行自动化定时量化臭氧灭菌。

三、生物防治
发病前用30ml霉止兑水15公斤,发病时用50ml霉止加15ml大蒜油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

或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稀释,每7天用药1次。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进入秋天后,白天降低棚内湿度,保持通风,摘除病残体,清理出田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