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治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

合集下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

唐代管理边疆的措施一唐朝如何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有何重要意义?唐太宗打败颉利可汗,西域各国纷纷依附,尊其为“天可汗”;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武周时,设北庭都护府,以天山为界,与安西都护府分而治之;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而衰,对西域的控制大大降低.意义: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之畅通无阻,加深了唐王朝的影响力;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建立,加强了唐王朝的统治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的繁荣二唐代能够受到如此多的美誉,与当时的统治政策是分不开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唐朝当权者,以开明、包容、合理的边疆政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一、羁縻统治——地区自治与中央集权的两全之法《汉官仪》中记载:“马云羁,牛云縻。

”在此处,羁指用来套住马头的网罩,縻指牵牛的绳索,合在一起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因此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也就是设置州府以笼络控制少数民族的制度。

前朝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镜”,一位好的统治者必须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家情况来制定政策。

唐朝的统治者,在经历了隋前南北朝割据、隋末五胡乱华的乱象后,深刻地意识到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性,更兼之唐朝都城地处中原,有控制少数民族以求安定的现实需要,而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就显得十分合理。

(二)现实的实践羁縻府州制度是在唐太宗平定突厥后正式确立的,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用,该制度规定:羁縻府州的官员由各个部落的首领担任,管辖民族内部事务,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中央的任命,一经任命,就必须按照中央的政策法规行事,同时,羁縻府州还要定时向中央汇报工作,履行朝贡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朝廷间接统治了少数民族,同时又不会冒犯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而引起不满,既加强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实现中央集权,又实现了少数民族内部自治,可谓是两全之法。

唐代在开国之初至开元年间的一百多年里,一共设置了856个羁縻府州,西北的河套、幽州地区,北部的漠北地区,西部的回纥、高昌地区,都有羁縻府州的设置,正是这些羁縻府州管辖着各个民族、联系中央与地区,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唐朝的边疆与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的历史进程

唐朝的边疆与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的历史进程

唐朝的边疆与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其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的统一与融合过程是唐朝历史中一大亮点。

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手段,唐朝在边疆地区实现了统一稳定,并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一、边疆统一的开端与发展唐朝初期,边疆地区多为分散且自主性较强的少数民族部落所控制,这给唐朝的统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但在唐太宗的统治下,通过采取分化瓦解政策、联姻外交等手段,先后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的统一。

这为唐朝后期边疆统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边疆统一的巩固与扩展唐朝在边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成果,并进一步扩大疆域。

为了确保西北边疆的稳定,唐朝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军事布置,修筑了一系列的边塞城堡,如兰州、敦煌等,以防备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

此外,唐朝还积极利用外交手段,与边疆的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交流与贸易促进两族之间的融合。

三、边疆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唐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首先,唐朝坚持“文治”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化、语言,提高文化认同感。

同时,唐朝还推行开放政策,允许边疆地区各族人民迁徙、通婚,加强了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唐朝还通过设立节度使、都督府等机构,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统治体系,减少地方部族的分裂性,提高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性。

四、边疆统一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唐朝边疆统一与融合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兴建了一系列的交通要道,如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同时,边疆地区丰富的资源被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使得经济繁荣,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文化上,唐朝推广了儒家文化,将汉族传统文化引入边疆地区,并通过这一文化的传播实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融合。

综上所述,唐朝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和原因

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和原因

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和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边疆大国。

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军事防御、文化交流、土地开发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唐朝的边疆安全,还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唐朝的繁荣发展。

一、加强军事防御唐朝治边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化军事防御。

唐朝在边疆地区修筑了许多城池和关隘,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

例如,唐朝在西北地区修建了“长城”,在南方地区修建了“水陆城”,这些城池和关隘有效地阻止了外族侵略者的入侵。

同时,唐朝还加强了边疆的巡逻和警戒,及时发现和打击敌人的侵袭行动。

二、促进文化交流唐朝治边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促进文化交流。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许多州、县和驿站,方便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唐朝还派遣大量的官员和学者到边疆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宣传,推广中华文化和汉字。

例如,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到过边疆地区,写下了许多描写边疆生活和民情的诗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开发边疆土地唐朝治边政策的第三个特点是开发边疆土地。

唐朝在边疆地区大力开垦荒地,推广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

唐朝还在边疆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提高了灌溉和排水能力,增加了农田面积和农业产量。

例如,唐朝在西北地区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和水利设施,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以上是唐朝治边政策的主要特点,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唐朝的边疆安全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治边政策的实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唐朝边疆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资源匮乏,加之外族的不断侵扰,使得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因此,唐朝必须采取有效的治边政策,保障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唐朝边疆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族群的人民,他们之间的文化和习俗各不相同。

唐朝必须采取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政策,推动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三、国家发展的需要唐朝是一个大国,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土和资源,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唐朝边疆治理的措施是唐朝政府对外围地区进行治理的方法。

边疆治理是唐朝政府实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唐朝帝国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首先,唐朝政府采取了开辟新地等措施加强边疆控制。

唐代政府大量开辟新地,以吸引前来投奔的民族,形成新的农耕社会,建立强大的人口和军队基础,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其次,唐朝政府通过“五十四郡”的设立来加强边疆控制。

这是唐朝政府采取的一项有效的措施,它将五十四个郡组成了一个巩固的统治体系,这种统治体系不仅能够保护边境,而且能够控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此外,唐朝政府还采取了派遣官员到边疆统治的措施。

唐朝政府派遣官员到边疆地区,就地治理,不但能够维护唐朝政府的统治,而且能够加强边境控制,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发展。

此外,唐朝政府还采取了设立边境守卫军的措施,以保卫边境。

唐朝政府设立了边境守卫军,以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防止外敌入侵,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此外,唐朝政府还采取了政策性移民的措施,以促进社会发展。

唐朝政府采取了政策性移民的措施,将社会部族移民到边疆地区,以增加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发展,增加人口,从而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最后,唐朝政府还采取了以贸易为主要手段的外交措施,以缓解边疆的紧张局势。

唐朝政府采取了以贸易为主要手段的外交措施,以缓解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减少边疆地区的军事压力,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从而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总之,唐朝政府采取了诸如开辟新地、设立五十四郡、派遣官员到边疆统治、设立边境守卫军、政策性移民以及外交措施等措施,以加强边疆控制,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维护唐朝政府的统治。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通过丝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建立了广泛的现代化联系,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为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唐代丝绸之路的缔造与重要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在唐朝的时期,中国的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同时,唐朝丝绸之路的缔造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打开了大门。

丝绸之路贯穿了东西方,连接了中国的长安和古罗马,使丝绸、茶叶、瓷器、天然金银等宝物能够通过这条路线传递到世界各地。

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唐朝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经济交流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标志。

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唐朝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佛教的传播在唐代,佛教在中国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佛教在印度、中亚的影响也非常大。

丝绸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佛教的重要传播和交流通道。

一方面,印度寺院内的佛教文献和经验深受中国佛教徒的重视;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徒会通过这条路,前往印度和中亚地区,学习有关的佛教知识和文献。

2、语言的沟通唐代丝绸之路的建设,使得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得到了充分交流和融合。

这种语言的融合在细节上表现为一些相似的词语和语法。

同时,唐朝时期的中国也发生了语言交流的变化,许多中国学者将中亚地区的外来语汇入了中国语言。

3、文学和艺术的交流唐代的文学艺术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

丝绸之路贯穿了中亚、西亚、欧洲,各地之间的文化和艺术也随之交流。

唐朝的文学和艺术成为了整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唐代诗歌和绘画,不仅在中国本土拥有广泛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的宝贵资产。

三、文化融合的影响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中亚、西亚、欧洲等世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2015年7月 第7期(总第223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M of Zhongzhou July,2015 

No.7 

【历史研究】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吕晓洁 摘要: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汉唐王朝在文化 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 “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 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 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关键词:汉唐王朝;西域政策;文化交流互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7—0126一o4 

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状况与其 国力有直接关系,同时与汉唐王朝对西域政策也密 切相关。西汉主动通好西域、屯垦戍边等策略具有 开创意义,对双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成了深远影 响;东汉对西域态度的犹疑及其反复的政策产生过 一定的消极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观念,促进了各民 族间的交互融合,双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汉唐西 域政策受制于其军事优势与经济优势,但总体看来, 汉唐王朝统治者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更愿意“行王 道以安四夷”,彼此相安,这种思想对他们的决策也 有很大影响。目前学界对于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有 不少研究,但这些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对汉或唐朝西 域政策的个案分析上,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 究的不多。另外,已有的研究中,对于汉唐王朝所采 取的民族政策研究较多,而对于这些政策及其背后 的民族思想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 主要选取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为代表,即西汉武帝 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以此来探讨汉 唐王朝对西域采取的主要政策、这些政策背后蕴含 的主导思想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一、西汉时期的西域政策及文化交流 西汉初年,由于国力不够强盛,西汉王朝与西域 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较少。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 其“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之 雄心,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通好,以“断 匈奴右臂”,此举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张骞及其随从去到西域,带去了汉朝的物品,也带去 了汉民族的生活习俗等。他们回到汉朝,又把西域 见闻包括西域地理、政治制度、风土人情等向内地传 播,起到了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史料记载:“所遣 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 通于汉矣。” 从此,中原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南亚 地区开始了频繁往来。 汉武帝对西域诸国的政治策略是以文德为主, 当这种原则不被双方或多方共同遵守时也辅助征伐 策略,如对楼兰、姑师之战。这两个国家处于汉通西 域的交通要道,一方面迫于匈奴之威,不愿和汉通 好,另一方面国小力弱,难以供应来往客商水粮等, 而对汉使所携带财物也时有袭掠。元封三年(前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强大的王朝,其边疆稳定的策略和手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军事力量的增强、外交手段的运用以及边疆地区的治理等方面探讨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首先,唐朝通过增强军事力量来维护边疆的稳定。

唐朝在边疆地区建立了多个重要军事据点,如河西走廊的安西、河东的太原等地。

在这些据点设立了强大的军队,以应对边境地区的各种威胁和冲突。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军户制度,将男丁按地归入军户,以增加军队的规模和实力。

此外,唐朝还通过修筑边墙和设置哨所等建设性措施来巩固边疆地区的防御体系,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外敌的入侵。

其次,唐朝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边疆的稳定。

唐朝以开疆拓土为主要外交目标,通过和邻国的联姻和和亲等外交手段,维护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唐朝对付西突厥的一系列政策,如与突厥结盟、分化西突厥、与回鹘联姻等,使得边境地区实现了相对的稳定。

此外,唐朝还通过朝贡制度和赐封等手段,拉拢周边国家的支持,增强了自身的边疆稳定。

第三,唐朝通过边疆地区的治理来维护边疆的稳定。

唐朝实行了多种治理手段,如设立都护、观察等官职,以管理边疆地区的政务和军事。

唐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仓廪,以保障边境居民的生活需要,并设置了驿站和军屯等设施,以便边境地区的交通和军事活动。

同时,唐朝还采取了鼓励移民和边疆居民的方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人口安置和开发,提高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主要包括增强军事力量、运用外交手段以及边疆地区的治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军事据点、增加军队规模、修筑边墙、设置哨所等手段,唐朝增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通过外交手段,如联姻和亲、定居等,唐朝维护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设立官职、仓廪、驿站、军屯等手段,唐朝管理了边疆地区的政务和军事,并加强了对边疆居民的管理和保障。

这些措施和手段共同作用,使得唐朝能够有效地维护边疆的稳定,确保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边境防御、军事管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一、边境防御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边境防御。

唐朝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边境防御,其中包括修筑长城、设立军事要塞和巡逻等。

修筑长城是为了有效地隔绝中原与外族之间的交流,保护中原地区不受外族侵扰。

同时,唐朝还在一些关键位置设立了军事要塞,以便及时应对外族入侵。

唐朝还实行了巡逻制度,通过定期巡视边境地区,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二、军事管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还包括军事管理。

唐朝设立了都督府和节度使制度来管理边疆地区的军事事务。

都督府是负责边疆地区的全面军事指挥和管理的机构,而节度使则是负责辖区内军事事务的官员。

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得唐朝能够更加高效地组织和指挥边疆地区的军队,保障边境安全。

三、政治制度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还涉及到政治制度。

唐朝采取了分封制来管理边疆地区,将一些重要的边疆地区封给功臣或亲信,让他们担任地方官员,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样做可以增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并减少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直接干预。

四、经济发展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还注重经济发展。

唐朝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活动,提高了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

唐朝还鼓励移民到边疆地区开垦荒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以加强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控制。

五、文化交流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还包括文化交流。

唐朝通过派遣官员和学者到边疆地区,推广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文化,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之间的联系。

同时,唐朝也吸收了一些外族的文化成果,并将其融入到中原文化中,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通过加强边境防御、军事管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唐朝成功地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并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西域治理: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
格局则是建立强大国家的前提。唐代的民族认同政策在历代中央王朝管理中较有代
表性,特别是对西域的民族管理政策更是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唐
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
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
“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的对立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
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
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一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
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
后的西域。儒家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吐蕃及
高昌等西域诸国“亦遣子弟请入于学”,派遣人员到长安学习唐文化,“服改毡裘,语兼
中夏,明习汉法,覩衣冠之仪。目击朝章,知经国之要”。由于大唐文明的影响,儒学经
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渐渐被西域各民族普遍接受,并深深根植于西域民众的思想
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高昌麴氏政权时期,“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
代史、诸子集”,且高昌王“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国王殿堂上绘有鲁哀公
问政孔子像,恰恰显示了中国传统儒学在西域的主导地位。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了
《唐经义〈论语〉对策》残卷,这是专门用来应对科举考试的纸卷,说明儒家经典已
经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了。而《唐景龙二年(708年
写本郑氏注〈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残卷》、《义熙
写本〈毛诗郑笺〉残卷》、《古写本〈孝经〉》、《〈论语〉习书》、《唐景龙四
年(701年卜天寿抄孔氏本郑氏注〈论语〉》等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
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
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中。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
集大成的时期,除了传统的萨满教和西来的佛教、祆教、景教等,产生于中原本土的
道教在唐代西域民众的宗教信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
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
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答法问》的佛经内容,这些不同宗教用语同存共处,互
相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在中国传统社会,“百善孝为先”,
同样,在西域佛教中,孝也是重要的内容,在敦煌文书P.3361《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
座文》中载“佛身尊贵因何得?根本曾行孝顺来。

须知孝道善无疆,三教之中广赞扬”,可见,“孝”已经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
根本内容。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
的作用。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
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等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
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
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杜佑在《通典·礼典》
中认为“古之人朴质,中华与夷狄同”,认为不同民族最初的发展状况是相同或者相通
的,中华并不比诸夷先进,并且在上古时期中华与夷狄本来就是一家;在解释中华与夷
狄在后世发展的不同情况时,杜佑指出,是物质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
衡性,这比之魏晋时期江统的《徙戎论》中对边疆民族的对立态度要进步多了。在
这种文化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
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的民族政
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落到实处,如在征服东突厥后安置突厥降户时,唐太宗将这些突
厥降户安置在长城地带,对于其他突厥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
部。唐朝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并把他们安置在都城长安等城市之内。这种民族
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
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
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开放的民族文化意识自然滋生了开明的
民族政策,“华夷一家”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玄宗“我国家统一寰宇,历年
滋多,九夷同文……元风既同,群物兹遂”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
展程度。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爱戴,他们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
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域的正确政策,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
局面。大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
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
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阻绝了“南羌北交”,致
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
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由此,唐朝出现了“东至安东府,
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旧唐
书·地理一》的盛世局面。直到安史之乱后,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的向心力仍然不减,充
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文化认同政策的长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