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原则”

合集下载

从三美原则浅析许渊冲的古诗英译

从三美原则浅析许渊冲的古诗英译

从三美原则浅析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作者:管艳郡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的"三美"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引入与解释,剖析了"三美"理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运用,望与广大翻译学习和工作者交流及共赏。

通过对阅读翻译唐诗三百首的具体例子的一些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内涵,表明许渊冲的理论在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理论;古诗英译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24-01许渊冲先生一贯注重“三美”原则,并在数年的诗歌翻译中实践着美文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诗歌翻译,尤其是格律体诗词的翻译,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主要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要求译诗在内容或精神上与原诗保持一致;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压韵、顺口、好听,翻译时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美;形美主要指行数的对等或增添的原则,在选择词语上的典雅或通俗与原作的一致性。

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A Note to LIU ShijiuAn honest rough new wine,A swim in it, green ants of vine;A charcoal stove, of red clay-Why not join me, this snow-grey day?译文与原作不仅原作行数对等,而且1-3行,均无动词,语气通俗,与白居易的原诗十分神似。

加上尾韵的aabb,在形式上给人美的感觉。

下面我们从对古诗歌中一些词语翻译的处理来看怎样灵活选择表达的英语词语,并能正确地表达原意:一、形容词后置是翻译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论化妆品品牌的翻译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论化妆品品牌的翻译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论化妆品品牌的翻译吴丽丽【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08【摘要】好的品牌名称是打开顾客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国外化妆品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译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化妆品的主要功能是美容,消费群体又以女性为主,因此,品牌译名必须具有美感,符合女性的审美心理。

鉴于此,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翻译原则也可以作为翻译化妆品品牌的重要标准,对于化妆品品牌名称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A good brand is the key to attract consumers. To occupy a certain share in Chinese market, the importance of brand transl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As the main function of cosmetic is to beautify appearance and its main consumers are wome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arouse women’s aesthetic feeling and accord to their aesthetic psychology. Therefore, the three-beauty princi-ple proposed by Professor Xu Yuanchong can also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standard and guidance to translate cosmetic brand names.【总页数】3页(P156-157,162)【作者】吴丽丽【作者单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相关文献】1.许渊冲\"三美\"翻译原则和庞德创意\r翻译理论对比研究\r——以李白《长干行》为例 [J], 廖倩;罗迪江2.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 [J], 邢丽华;郭晓晨3.诗型广告的翻译研究——以许渊冲"三美"原则为视角 [J], 王军4.诗型广告的翻译研究--以许渊冲“三美”原则为视角 [J], 王军5.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论化妆品品牌的翻译 [J], 吴丽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

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

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作者:徐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7期摘要:历史的长河并没有将莎翁十四行诗湮没,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音韵美更因为诗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更是因为诗中永恒和复杂人性。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莎翁十四行诗进行解读和翻译,呈现出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性的十四行诗。

本文拟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中意美原则为框架分析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

关键词:莎翁;十四行诗;三美原则作者简介:徐玥(1994-),女,汉,湖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11、绪论莎翁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

其十四行诗情感丰沛,结构严谨。

严格的音律,独特的韵脚,五步抑扬格和自由奔放的情感使其更加富有魅力。

2、“三美”原则“三美”原则是指: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内容美;音美指诗歌押韵、顺口;形美则是指行数和长短整齐以及对仗工整。

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也,其次才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莎翁十四行诗的格律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译者对翻译做到形神兼顾变得极其的困难。

3、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教授译本分析莎翁的十四行诗主题并不局限于“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罗益民,2005)莎翁十四行诗第20首的歌颂对象具有两可性,揭示和证实了其蕴涵的双性恋寓意。

以辜正坤译译本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3.1意美在阅读译本的同时也在创作。

一方面在接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原文产生了自己的理解A woman's face with Nature's own hand painted/Hast thou, the master-mistress of my passion;你,我诗中的情妇兼情郎,/是造化亲自绘出你女性的面庞,“master”是指男主人或男教师,“mistress”则是女主人或情妇的意思。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作者:郑丕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诗歌当推唐诗为首。

为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数译者呕心沥血。

然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中西方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习惯存在诸多不同。

因此诗歌翻译任重而道远。

许渊冲先生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通过使用“三美”原则从音美、音美、形美角度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进行英文赏析。

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三美”原则;对比作者简介:郑丕梁,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口译2013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一、背景分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中唐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平易近人,贴近实际,以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

此诗大约写于贞元三年(787年),当是白居易应对进士科考试的习作。

从诗题来看,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送别的地点即位于长安东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乐游原。

乐游原是唐时长安的制高点,站在其上俯瞰,规模宏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兼送别的五言律诗,是诗人的成名之作。

相传白居易赴京应举,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新乐府运动的先驱顾况。

顾看了他的姓名,笑着调侃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

二、“三美”原则“三美”论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他在《极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

”许先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解读英译唐诗《游子吟》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解读英译唐诗《游子吟》
心怀。
诗 的特 点。许译 中头韵 、尾韵 、行 内停顿交 替使用 ,极 富
“ rm te tras , “ rm te f o h h e d ” fo h
三、 “ 三美”原 则在许渊 冲英译唐诗 《 游子 吟》中的 审 美 效 果 , 如 头韵
体 现 以下 是 许渊 冲 对 《 子 吟 》 的译 文 : 游
第 二 位 的, 形 美 是 第 三 位 的; 译 者 在 传 达 原 文 意 美 的 前 提 许把 “ 子 ”译为 “ h a tn o ”,表达 了儿子离 游 te prig sn
下 ,应该尽可能传达音美 ,并在此基础上尽可 能传达形美, 开 家 出 门闯 荡 的状 态 , 比起 有 “ 徊 不 定 ” 思 的 “ a dr 徘 意 wne” 努力做 到三美齐 。 【 】2 “ 1 三美 ”原 则对 当时及 后来 的 和 有 “ 行 ” 意 思 的 “ r v l 更 贴 切 。 定 冠 词 “ h ” 旅 ta e ” te
许渊冲教授是中国经典古诗外译的大家 ,在 多年 的翻 译实践中形成 了诗歌翻译 的 “ 三美 ” 原则,即 “ 意美 ” 音 、“
美 ”和 “ 美 ” 。 形

S g o e P ri g S n on f h a tn o t
F o t etr a samo rS a d we v s r m e d  ̄e ’ h n a e , h h
w r u ”的运用产生一种节奏美 , a m sn 抑扬有致 ,朗朗上 口;
尾 韵 ‘ e v s,, “ e v s , “ e e v s “ a e ‘ a e , la e ” r c ie ”: m d ”, w
2 1 年十月刊 00

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化妆品品牌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化妆品品牌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化妆品品牌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王丽男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随着外国化妆品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国外品牌能否成功在中国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其成功的品牌翻译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

成功的品牌翻译要迎合大众审美,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及提升品牌价值。

本文将结合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分析其在化妆品品牌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原则;品牌翻译从古至今无论是“女为悦己者容”亦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对美的追求都从未止步。

当前国外化妆品大量涌入中国,如何在众多的化妆品中脱颖而出,产品质量与美容功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强调,而品牌名称的翻译则是打开女性消费市场重要的敲门砖。

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出发,即意美、音美、形美,分析其在化妆品名称翻译中的应用。

一、许渊冲的“三美”原则翻译是一门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语言艺术。

许渊冲提出的“三美”之说是继承并发展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的理论,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1]再此基础上许渊冲的“三美”论。

即;意美就是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音美就是保持和原诗的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就是译诗要保持形似或大体整齐。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和诗歌翻译,但是我们不应将它仅局限于此,化妆品品牌的翻译也是一种追求美的过程。

只有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占据更充分的市场。

二、“三美”原则在化妆品品牌翻译中的应用一个成功的品牌翻译必定是朗朗上口又不落俗套的,也必定是符合我们大众审美又体现产品特点的。

本文将从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意境美意境美指的是化妆品品牌的翻译中通过各个词汇的组合烘托出一种意境,通过词汇的联想意义使消费者可以产生更多美好的遐想,从而激发她们的购买欲。

例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品牌多芬,英文名字是“Dove”。

而“Dove”在古英语里是鸽子的意思,是温和、和平的象征。

“三美”原则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三美”原则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循 一 定 的翻 译 原则 ,尤其 是 美 学 原则 。我 国翻 译 界 的许 渊 冲先 生
历 经几 十 年 的潜 心 研 究 ,提 出 了 翻译 的 “ 美 ”原则 : 即意美 、 三
音 美 、形 美 。作 为 翻译 美 学 原则 ,“ 美 ”主 要是 针 对 文学 翻 译 , 三
尤 其是 诗 歌 翻译 而 提 出的 。 由于文 学 翻译 的美 学原 则 对 于 电影 片 名 翻译 具 有 较大 的可 借 鉴性 ,本文 试 从 翻译 美 学方 面 来谈 谈 许 渊
门楣 和标 签 ,更是 艺 术 中的 艺术 。一 个好 的 片名 能 起 到 浓 缩 主 题 、画龙 点 睛 的作 用 。作 为 进 口影片 来说 ,一个 好 的 译名 可 以 最 大 程 度 的 拉 近 影 片 与 观 众 的 距 离 ,促 进 影 片 在 中 国市 场 的 成 功 。 然 而 由 于语 言 文 化 的不 同 ,对 于 进 口电影 片名 的翻译 ,应充 分 考 虑 中 国 观众 的 心 理特 点 及 他们 的审 美 需求 ,充 分 发挥 汉 语 的美 学
冲 先 生 的 “ 美 ”原 则 在 英 文 电影 片 名 翻译 中的 运 用 。 三
二 、“ 美 ”原 则概 述 三
校 园生 活 片叫 M . l n 。 p s r l ds u 。影片讲 述 了一位 平 凡的音 乐教 Ho a O 师 贺 兰 先 生 的 故 事 。 贺 兰先 生 在 教 学 岗 位上 兢 兢 业 业 地 干 了 3 0
也 ;形 美 以感 目,三也 ” 许 渊 冲 ,2 0 :8 许 渊 冲先 生把 关 。( 0 3 5) 于汉 语 的这 “ 美 ”推 及 翻译 领域 中 ,就成 了译 诗 的 “ 三 三美 ”论 。

从“三美”原则看对联英译

从“三美”原则看对联英译

从“ 三 美’ ’ 原 则 看 对 联 英 译
陈顺 意
( 武 汉 大学 外 国语 言文 学 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 摘要] 对 联 是 中华 文 化 的 瑰 宝 , 是 中 华 文化 传 承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也 是 中 国 文 化 走 出去 的 重 要 内 容 , 因此 , 对 联 的翻 译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对 联 作 为 最 接 近 中国 古 典 诗 词 的 一 种 文 学形 式 , 其翻译 也应遵循诗 歌翻译 的“ 三
CH EN Shu n — yi
( S c h o o l o f Fo r e i g n La n g u a g e s a n d Li t e r a t u r e,Wu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H u b e i 4 3 0 0 7 2,Ch i n a)
b y Pr o f e s s o r Xu Yu a n c h o n g t o p r o v i d e a g u i d e l i ne f o r t h e t r a ns l a t i o n o f p o e ms,ma y a l s o a p p l y t o t h e t r a ns l a t i o n o f a n t i t h e t i
Tr a n s l a t i o n o f Ant i t he t i c al Co u pl e t s:i n t he Li g ht o f” Thr e e Be a u t i e s Pr i nc i pl e o f S e ns e,S o un d a n d Fo r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美原则”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凝练隽永,意境深远而独树一帜。

诗歌中的意象都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古诗英译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文化意象的处理。

本文运用许渊冲教授的“三美”标准来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旨在为诗歌中意象的传达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文化意象,“三美”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一、引语
“译诗难,译中国诗更难,这几乎是文坛一条公认的铁则。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是美的追求,而这种美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诗歌中意境美的完美呈现。

翁显良先生曾提出“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这本色,……在于意象及其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

”[2]49 谢天振教授在其《译介学》中写道:“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其实就是一直困扰翻译界的如何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 [3]181许渊冲教授先后在专著《翻译的艺术》中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原则。

他强调译诗应该展示原诗的“意美”,因此文化意象的处理是关键,而“音美”和“形美”是达到“意美”的必要条件,对突出诗中的文化意象也起着重要作用。

[4]本文将以“三美原则”为标准来进一步探讨并评析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方法及效果。

二、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差异
中国古典诗歌中含有大量的经典意象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诗英译过程中,两种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译文出现意象的错位现象,即翻译中由于文化因素所引起的文化形象、文化涵义等的缺失。

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三月”有人译为may,flowery may,april等,而王守义、诺弗尔却把它译为march…而原来的‘三月’指得是阴历三月,在公历上应该是四月。

由于文化的不同,古诗词中还分布着大量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意象。

例如《何满子》中“何满子”是一首曲名,声调哀婉。

白居易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许渊冲翻译这一意象时采用了“swan song”,它指的是天鹅临死前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后来喻指人们最后所做的最为成功的作品。

“swan song”使读者能较为顺利地理解原文化意象所蕴含的悲剧色彩。

这样译者通过“等化”即意思对等的方式达到诗歌的“意美”原则。

三、以“三美原则为基础”文化意象的重构
(一)意象重构之“意”与“音”
诗歌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意义,甚至要译出其深层的含义。

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传统、风俗、历史等造成了许多概念及其理解上的差异。

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可采取意象转换的方式翻译。

例如唐诗《春怨》中“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when they sing they scare off my dreams.and i will never get to liaoxi!
2.from dreaming of my dear.far off on the
frontier[5] “辽西”也就是戍边,,夫妻在美好的春天非但不能相聚,就连黄莺也吵得她无法与梦中的丈夫本相见。

译文1 waston 用拼音直译不译出“到辽西”,未作增补和说明。

因此外国读者不可能理解liaoxi所蕴含的深刻的意境。

许渊冲用frontier来译“辽西”,以一般代替具体,不需要加注解释,更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象,巧妙形象的再现了原诗的主旨。

由于我国古典诗词语言凝练、虚实相应,往往产生一种模糊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思维“描述事物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的成分”。

而西方人的思维讲究精确,这就要求“对任何概念和命题都作‘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判断”。

[6]54许渊冲曾说过:“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这就是说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

[7]28汉语诗歌语言凝练,主谓、时态、词性等都给外国读者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因此在翻译汉语诗歌中,也可以通过“译者化入原诗”的方法化虚为实,使得原诗意境的再现。

如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译文。

amid the flowers,from a pot of wine.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8]192译者在结构上可谓独具匠心,他把对影成三人构想成“月光,酒杯及我的影子融合成了三个朋友”的景象,增加了“who blends her light”“and we’re three friends”等词,使虚幻的构想变成了真实的意境。

这里增加的是原文无其词但却含其意
的“言外之意”,它把原来主客互融的模棱性变得清晰明确。

这样也更符合读者轻模糊、重精确的思维习惯的。

许教授的译文意美音美完美结合,全诗韵律优美,结构整齐,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二)意象重构之“形”
诗歌翻译的形式包括诗歌结构,词的重复,结构的平行等等。

如果原诗较长,译者不能把译文缩短,反之亦然。

为了减少文化亏损,在翻译国俗语性强的术语时,人名,地名时因内容不能割舍,通常不得不采取音译加注的办法处理。

比如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of all 480 temples built by the southern dynasties.many towers and terraces still remain erect in the misty rain.*most emperors of southern dynasties(ad 420-598)are known for their devout buddhism,and a great number of buddhists monasteries built all over south china.[8]199
四、结语
诗歌翻译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中翻译的难点,是因为诗歌中的意象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读者对诗歌进行深刻的解读。

翻译除了要追求“信息对等”之外,“文化对等”也同等重要。

本文只对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侧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并检验“三美原则”,发现不足,并寻求新的方法,这样古诗的翻译和批评才能越做越精,古典诗歌才能有更加深远的影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槺.纵谈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达[j].外语与翻译,2002.(2)
[2] 杨自俭.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9.
[3]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1.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 郭著章等.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
[7] 许渊冲.诗书人生.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28.
[8] 毛奋华.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92.1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