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英译本谈许渊冲的“三美”原则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浅析“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词英译本中的应用

浅析“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词英译本中的应用

2021年50期总第594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中国古诗词具有语言优美,节奏明快,形式工整的特点,可谓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因此,要将其丰富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音韵完美地呈现给译语读者绝非易事。

译者很难达到译文与原作在语言风格、思想意境等方面的一致。

为此,翻译家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译者在进行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应力求使其读者所获阅读感受与原诗读者相一致,传递出原诗的“意美”。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声音、形式、意义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先生的多部中国古诗词英译本,探究许渊冲先生如何将“三美论”应用于中诗英译,为展示中国古诗词在英译本中的独特翻译美学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三美论”;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者简介】郭明珍,汉族,女,山东烟台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诗歌内容丰富、用词典雅、形式工整、意境深远,往往以绝句、律诗等体裁为代表。

为使译文与原作在文字、语言、风格、意境等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不少翻译大家通过各种翻译技巧将其翻译为英语,力使译作能保持原诗独有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魅力。

在这些优秀的诗词译作中,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最为著名。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中诗英译领域具有较强的启发与指导性。

他指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由此可见,虽然这三大要素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一部好的译作“三美”缺一不可。

二、中诗音美的传译中国古诗词具有强烈的韵律性和节奏感,使其能够流传几千年经久不衰。

“如果原诗用了韵脚而译诗不用,那无论如何也不能移植原诗的‘意象、意境和气氛’,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许渊冲1984:94)。

可见,许老重视诗词翻译中的音韵与格律。

例如《饮酒》这首诗,诗句语言清新质朴、平淡简约,诗人三言两语就展现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三美”论看《清明》的两种英译本

从“三美”论看《清明》的两种英译本

h r a w n s o ef n d o n h s a o r? W e ec n a i e h p b u d t r w i s d h u s 0 o
Acw e o tt a o a dar of w  ̄. 渊 冲 ) o h r p i o tmi p ct o e ( d n c i l s 许
陈 倩 .李 亦 凡 赣南 3 10 ) 4 00 ( 赣南 师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江 西 摘
要 :从 文 学 翻 译 角度 看 , 歌 英译 追 求 美 感 。在 进 行 诗 歌 英 译 时译 者 应 从 整 体 与 细 节 、 诗 内容 和 形 式 上 把 握 ,
使 其 达 到 两种 语 言的 内在 统 一 。 文在 此基 础 之 上 , 本 旨在 从 意 美、 美 、 美三 方 面 来 解读 《 明》 种 英译 本 。 望 通 音 形 清 两 希
He ons t dsa c h mlt e tn a d t pio p it a a itn e a e n s ig mis l a r t c
形 美 以 感 目 , 也 ”在 此 基 础 上 。 洛 阳外 国语 学 院 出 版 的 bo¥m . 宪益 , 乃迭 ) 三 , 在 l o s( s 杨 戴
译 文 二 : d zh g anfl k aso l Mo r igD y A r z n i ll e e r nte u nn a . i r a si t l
T emo r e ’ e r i on r a n h s y h u r S a t s i gt b e ko i . n h g o wa
T a eesM0 gt era o l mya dmi rbe rv lr n t o dl kgo oh o n s a l. e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

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惟一专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为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又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翻译理论特色,为中国优秀诗歌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当代的诗歌翻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的60年活动中,不断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不断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

许渊冲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和2003年出版的《文学与翻译》中明确的阐释了自己的诗歌翻译的主张和原则,从而奠定了自己诗歌翻译独树一帜的基础。

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它融合了绘画美、音乐美、意象美,是一种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

它的内容形象生动,读起来耐人寻味,在风格上主要呈现含蓄婉约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学最该保护的部分。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翻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许老的诗歌翻译为西方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对于诗歌的翻译许老提出了以下的三原则,以下就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领略许老诗歌翻译的经典策略:1.1 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下面是许渊冲先生《静夜思》的两种韵文:译文①Before my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l think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hoar frost.Raising my head。

“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 222 -校园英语 /“三美论”、“三化论”在许渊冲诗词英译中的体现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于虹【摘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

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关键词】“三美论” “三化论” 诗词英译一、许渊冲翻译理论古典诗词桂冠专家许渊冲先生,是唯一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专家。

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翻译出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作品。

而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更是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

许渊冲的“三美”论的提出受到了很多前辈翻译家的启发。

他的翻译理论并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他将自己的理论核心概括为“美化之艺术”。

虽然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仁者见仁,但却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

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是关于诗词翻译的方法论问题,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是一种“化学”,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

至少有三种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

等化可以通过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句型转换等体现;深化包括加词、具体化、特殊化等;浅化包括减词、化难为简、合译等。

二、许渊冲具体英译诗词分析1.意美。

意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美和形美的最终归宿。

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清明》的不同英译本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清明》的不同英译本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清明》的不同英译本摘要:诗歌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其精练而音律优美的语言总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

诗歌的翻译不仅在语言上要忠实原文,还要传达原文的美感,体现原文的风格。

大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对诗歌文本的翻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严复翻译“三原则”,并从“信、达、雅”的角度对唐诗《清明》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许渊冲;《清明》英译;严复翻译“三原则”一、引言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诗歌的翻译常被认为是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但古往今来,从事诗歌翻译、在诗歌创作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人却也络绎不绝,如英美诗歌的代表性人物拜伦、雪莱、惠特曼等,中国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陶渊明等。

诗歌的翻译应该是承原诗之行,协原诗之声,生动再现原诗的意境。

好的诗歌翻译能够体现原诗的神韵,当然对于翻译的美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每首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意蕴在不同读者眼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信、达、雅”的角度对比分析诗歌《清明》的几种英译本。

二、“信达雅”理论简介谈到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在《译例言》里,把信、达、雅明确作为“译事楷模”提出来,并详加申说。

首标“信”义,要求译文意义“不倍本文”,深感“求其信已大难矣! ”其次是“达":“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为此,“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而点明信达的关系。

其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为“雅”,也即所以为“达”也。

其用意固然无可非议,但他为“雅”的路子却不足取法。

处于他那个时代,“夫固有所不得已也!”他刻意摹仿先秦文体,是想作为敲门砖,破启锢闭,“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使顽固保守的士大夫乐于接受西方先进学理。

“三美”原则指导下的《清明》三种英译文赏析

“三美”原则指导下的《清明》三种英译文赏析

“三美”原则指导下的《清明》三种英译文赏析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典型代表,体现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本质。

因此诗歌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各翻译家讨论的重点,且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诗歌进行翻译,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自古以来,诗歌因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因此对诗歌的翻译历来也是一大难点。

本文以《清明》三种英译本——许渊冲,杨宪益与戴乃迭和吴钧陶译作为赏析对象,分析“三美”原则对于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中国文化翻译的特色。

关键词:“三美”原则;清明;文化;对比赏析前言《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用词简明且具有动态感与画面感,读起来凄凉却又不失明亮与清新,被誉为“千古绝唱”,1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流传千年却经久不衰。

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言:“好诗是强烈的感情自然的流露”。

2那正是因为诗歌通常饱含作者的满腔热情,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既欣赏诗歌美妙的意境美,又感受诗人的浓厚情感,不管是悲是喜,都会在读者心上烙下深刻的印记。

三美原则“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基于其多年的翻译经验,以及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来的,“三美”指的是音美,形美和意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三者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排在第二位,而“形美”则位于最后,3该原则对于诗歌的翻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诗歌因其独特的结构与格律,一直以来难以进行翻译,甚至因此在翻译界引起一场诗歌可译与不可性的争论。

“三美”原则的提出缓解了诗歌翻译尴尬的处境,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三美”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应尽其最大可能再现原诗的音形意,充分展现原诗的意境与精神内涵。

一.《清明》原文及赏析《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清明这天有感而发,此诗正是抒发了他对于清明春雨中所见所感。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上古时代的祭祀和祭祖活动以及人们自己内心中的信仰,因此清明节又是祭祀和扫墓的节日,4它与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重要的传统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清明》英译本谈许渊冲的“三美”原则
一、引言
译诗是一个有机体,应承原诗之行,协原诗之声、生动再现原诗的意境。

偏废音、形、意三美之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有损于诗的意境。

好的译诗第一就是要能够体现原诗的神韵,其次是要使译诗的文字醒豁,第三是所译诗歌的音乐要铿锵。

好的译诗就是将原诗中所含的审美艺术与价值传递出来,并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审美感受的诗,也是意美、音美、形美等三美密切结合的诗。

1本文将从唐代杜牧的《清明》分析许渊冲的“三美原则”。

二、“三美理论”概述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要求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

“三美论”正是在“信、达、雅”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标准的具体化。

三、“三美论”在许渊冲译文中的体现
3.1译诗摘录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icot flowers.2
3.2译文的批评赏析
3.2.1意美
吕俊教授在阐释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时,认为:“意美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2)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3)深刻反应原诗的意境;(4)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象境。

3“清明时节”不是指天气,而是悼念亡人的节日,所以不能按字面对等翻成“the Pure Brightness Day”,而要翻成“the Mourning Day”,这样清明就不仅仅是一个时节,而会被打上悲伤的烙印。

诗歌中的“雨纷纷”如果光译为“it drizzles thick”传达不出原文的意境,许先生译为“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把雨水比作眼泪,既用比喻手法弥补了诗歌中原本的叠词特色,又能体现哀悼之情。

“行人”这一意象具有迷惑性,大多数译者第一眼看到会翻译成“passer-by”,但这里的行人不是指一般的过路人,而是特指上坟悼念死者的亲友,所以翻译为“mourner”。

“断魂”,意在表达主人公的“伤心”,译成“sad”略轻,译成“break”略重,但许老认为这里“过之”胜于“不及”,所以整句译为“a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利用动词增强画面感和动态感,更能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一处理方法也符合许先生提出的“优化论”理论。

4“酒家”不能直接译为“public house”,因为英国的酒家太热闹,而翻译为“wineshop”又可能指卖酒而不喝酒的酒店,所以需要补充为“a wineshop to drown his sad hours”;“杏花村”是酒店的名字,
1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J].外国语, 1996.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0
3吕俊.谈诗词翻译中的意美原则[J].外国语.1995(5).
4
不能直译为“村”,所以处理为“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一片杏花中的小屋)。

3.2.2音美
从节奏上说,《清明》原诗釆用的是七言四顿的形式。

《清明》是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字,采用aaba的押韵方式。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许先生没有绝对还原原诗的押韵方式,而采用 aabb 型的联韵,诗歌译本第一行和第二行的韵脚为/e/,诗歌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韵脚为/aəz/,以达到韵律和谐的效果;另外,许先生在准确把握原诗节奏的基础上,将诗歌每行的音节处理为 12 个且每行的基本韵律是抑扬格六音步,用词注重抑扬顿挫,时扬时抑,抑扬交叉,使诗歌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

5
3.2.3形美
许译《清明》时,选择了格律诗的诗体,通过句子长度和字数等形式方面表现了原诗的“形美”。

许译的《清明》保留四行的格式,译文排列对称工整,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单词数都为 10 个,第三行为 11 个,第四行为 8 个,基本保持结构的协调。

四、结语
许先生在英译《清明》时,对意象和动词的处理恰如其分,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补偿,且采用联韵的方式呈现诗歌的韵味,尽量保留诗歌的特色,不仅体现出许先生翻译手法的高超,还表达了许先生对翻译事业的热爱。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