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

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1.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危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源和意义

引入: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危机

《后天》、《阿凡达》、《2012》所表现的场景引人深思,电影中描述的场景真的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吗?近年来的极端全球气候频发,泥石流、沙尘暴、海啸,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惨痛的人员伤亡。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亚齐地区发生里氏7.9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造成沿岸国家20多万人死亡,50多万人无家可归。2011年全球经济受到自然灾害重创,年初的洪灾给澳大利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30亿美元,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去的经济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东南亚洪灾给泰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22.4亿美元。据此,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将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而按照该报告统计结果的可比性推理,2011年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4500亿美元。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马尔代夫亦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平均海拔1.2米。海平面正以每年2厘米上升。预计该国家在往后50年左右将消失。 2009年10月18日,马尔代夫举行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当日召集12名政府内阁成员身穿潜水服,在该国海域一处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为时30分钟的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早在100 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

1.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批判机械发展观的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机械发展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因而,马克思对机械发展观生态破坏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性的批判上。

第一,机械发展观造成的生态破坏性的产业表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大工业”其实就是机械发展观在产业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大工业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人的异化。正像资本家使工人遭受剥削和掠夺一样,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是通过污染和破坏来表明其特征的。尽管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是不断进步的,有可能节约资源和能源,但是,“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的气候下才成熟起来的,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更谈不上了。”同样,资本主义的农业也是以污染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这就是说,机械发展观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的各个产业部门,通过产业的方式展示出了其生态破坏力。

第二,机械发展观生态破坏性的理论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加剧了生态破坏性,就在于它确立了机械发展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在其视野中,自然界的多样性的价值被机械地削减了,它只成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 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 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 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 服从于人的需要。”这样,人对自然的行为必然具有了破坏性。同样,机械发展观不是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活的机体,而是将它看作是一个个的孤立的现象。由于人们沉湎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的喜悦之中,忽视了自然界的系统性存在,忽视了人类行为的长远影响和后果,因此,眼前的暂时的成就是以长远的永久的生态破坏性为代价换来的。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之所以具有生态破坏性,就在于它将机械发展观确立为自己主导的发展观。

第三,机械发展观生态破坏性的社会制度原因。资本主义之所以将机械发展观确立为自己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观,加剧了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一种剥削制度,机械发展观迎合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在资本家看来,只要生产能为自己带来剩余价值,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什么工人的持久健康,什么环境的持续清洁,什么资源的永久存在,都是不需要自己花费分文的,都不会对价值的形成产生任何影响。这样一来,资本家就不会从根本上去考虑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了,更不会去考虑生产的生态后果了,单纯的经济效益已经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淹没和抹煞了,“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正是资本家这种自私自利的短视行为才造成了产业中的生态破坏性,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带上了污染和破坏的特征。因此,与其说是机械发展观造成了生态问题,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

而这一切也正是现代全球性问题的最终的根源。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发展的反生态性——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并在现代社会发展史上最先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生态化( 向度) 问题。

3.如何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

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实质就是要使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协调状态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人们将人和自然的协调、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放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考虑,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生产和产业清洁化。技术和工艺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因此,随着科技进步,人们会进一步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将建立起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和废物资源化体系。“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进入生产体系中的原料和辅助材料,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发现物质的多种多样的用途,不仅使自然资源能够在生产中得到复合的多重的利用,而且要进一步发现那些按照惯常的看法不能利用的物质的可利用方面,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另一方面是使废物资源化,不仅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要

将废物问题解决,而且要发现废物的其他用途,使废物和垃圾的排放达到最小化。这就是说,“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这里所强调的建立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的问题、废物资源化的问题,其实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来促进产业生态化的问题,这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运用可持续的科学技术支持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里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也就是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要考虑生态学规律,应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除此之外,它们不可能具有其他含义。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新科技革命正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预言变成现实。

第二,转变思想认识、运用辩证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尽管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实践关系,但思想认识是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指导的人类行为必然会带来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人们应该明白,“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引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认识到,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其实是处在系统关联之中的,绝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这种整体性和关联性,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到这种辩证关系,学会按照辩证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要考虑自己行为的长远的生态后果和可能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将隐患消灭于未然状态之中。由此来看,辩证思维其实就包含有生态思维的科学内容,这种思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三,变革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的总体的历史过程中解决生态问题。机械发展观的生态危害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才展示出来的,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破坏性的罪魁祸首。因此,要真正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述了这种协调的社会机制,为解决生态失调问题指明了方向。他们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们不仅会合理地调节人际关系,而且会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协调进行,

因为那时的劳动在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之后,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这就是说,生态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考虑。而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协调,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在遵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产业的和思维方式的途径来促进这种协调状态的实现,也就是说,应该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来处理。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的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第一,走文明发展道路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文明发展道路才能解决各种资源环境等问题。2009年我国GDP增长11.9%,为此消耗的石油、原煤与钢材达到世界总量的2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相对于世界的4%这表明我国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效率低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前景实在令人担忧:我国不仅难以保持长久的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会出现资源难以为继、生态难以承受、社会矛盾难以解决的困境。基于这种考虑,我国只有努力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走文明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永续利用,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定的阻碍作用。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

第三,走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

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民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存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反映了我们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第一,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

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第二,着力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是深化节能减排。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四是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五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文明发展道路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第一,坚持生产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发展首先是生产发展。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证明,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高速、持续增长,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离开生产的发展,地区差距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

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第二,实现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由衷愿望,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定位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上。加快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生活富裕,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激发群众中隐藏的积极性,创造力,推动生产更快发展,社会更加稳定,国家更加昌盛。

第三,保障生态良好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实现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在注重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生态的良好,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态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生态良好的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关怀的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富裕是目、生态良好是条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统一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内涵不同而相互联系,共同体现出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产发展是走文明道路的基本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产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活富裕,脱离这个目标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实现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客观条件和重要保证。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人口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只是不同时期争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有些文献强调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有些则强调积极影响。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梭罗(Solow)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寇尔与胡佛(Coale and Hoover)的人口经济模拟模型。

(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问题,面临着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1.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相对短缺。而人口多又是基本国情中最基本的国情。

首先,人口总数居高不下。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达到13.7亿人。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出生的人口仍然很多。即使今后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000 万左右。现在部分地区人口生育率仍然很高,少部分地区人口出现失控。在计划生育先进地区,也有相当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高生育的物质条件、思想基础也依然存在。我国的一些人口专家预测,在未来四五十年的时间内,我国还将有将近3 亿的人口增量。据有关人口专家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6亿之多。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渐明显。人口年龄结构从正金字塔逐渐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为2.22亿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4亿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1亿,其比例远远高于世界水平。

2.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恶化,影响着人民的生存发展

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靠本国资源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的国家之一,但是真正能够适宜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不都是很好的。如果不大力控制人口的增长,发展的后果只能是“人满为患”,环境容量的承载极限将会被提前突破。据统计,中国适宜居住的地区为47 %;不适宜居住地区为53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有22. 3 %的人口是住在海拔500 米以上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其中一半又居住在海拔1000 米以上。而全球只有10 %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 米以上的地方。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000 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而耕地却以每年600 万亩到800 万亩的速度递减。中国的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如果这种人增地减的情况不能有效地控制,半个世纪后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0. 6 亩。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在没有遭到任何破坏的情况下,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按达到温饱标准的要求,最多能养活15 亿人至16 亿人。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估计,我国的整个自然环境的最大人口承载力是15 至16 亿,许多短缺资源的承载力已经出现缺口,这些将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发展。

据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前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的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37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不言而喻,由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将十分突出地显露出来。这意味着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面临着最大人口规模的挑战。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的高峰、老龄化高峰将相继到来。庞大的人口队伍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21 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与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口数量与发展的矛盾。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我国人口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未富先老”。我国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不上发达国家。因此,必须提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救助制度等,通过社会化的养老机制来解决个人赡养能力不足的问题。

3.人口过度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生态失调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淡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等等。这意味这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及矿产资源等难以支撑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生态失调将更加突出。

4.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就会增加社会负担,降低人们的收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受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制约。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不变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直接受人口增长速度影响,人口增长速度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下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XX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XX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 方良药,下面跟大家分享几篇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 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 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

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

2020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

2020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 悟优秀范文5篇 在这片土地上,河流纵横交错,山峰高耸入云,草原一望无际,甘甜的河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她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她是十四亿中国人共同的母亲。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xx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优秀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1】 70多年了,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有苦有甜。人们依旧没忘记1949年10月1日,就在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一刹那,全国人民都沸腾了,是啊!那是人民过的都是水深火热的日子,但我们最终还是解放了。 回忆如今年代,我们也经历了许多事件。 20xx年5月12日28分14秒,四川汶川大地震使我们难以忘怀,在那一时刻,我们丧失了多少同胞?多少感动的事迹产生?还是学生的我们,虽然只能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但是我们的零花钱,我们的私藏物品,全都捐了出去。因为我们相信,多一个人

多一份力量。同一年的8月8日晚8时,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拉开帷幕,中国是获得奖牌最多的国家。虽然,我们只是隔着电视机观看直播现场。但是我们欢呼,我们兴奋。为中国的胜利欢呼,为我们的将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而欢呼雀跃。紧接着,20xx年9月,世界金融危机,尽管我们平时尽情挥霍,但在那时我们坚信:没有钱是万万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学会了省钱,为自己的家,为我们的国家,节约那么一点点资源。最近,中日xxx 问题仍在继续。但是我们13亿同胞都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如今,我们中学生所该做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和培养高尚品德,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也我们的祖国共奋进!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心得感悟【2】 弹指一挥间,21世纪了。历史长河中的万簇浪花不息迸溅,一个积贫积弱白发待兴的长梦正在卵成,好汉大洋正聆听着祖国前进的步伐,从水深火热走向日新月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案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解析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提示与建议:要学生探究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和平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的含义、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原因及中国政府的主张。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认识战后和平局面、正确认识发展问题,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能使学生结合现实国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事例,分析国际形势,理解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做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问题。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主张的和平崛起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对当今国际形势做了认真分析之后作出的正确决策,中国的和平崛起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中国的发展富强,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1、本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有三目内容 第一目讲: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引出人类渴望和平,关注谋求发展 第二目讲:“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此目的逻辑顺序为:和平问题的含义—→为什么维护和平—→和平问题成为时代主题—→战后世界和平局面——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发展问题的含义——为什么要重视发展——发展问题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现状 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三目讲:“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此目的逻辑为: 解决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努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总之,本框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和平、发展的含义以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及主要障碍;三是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2、本框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的含义、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原因及中国政府的主张。 难点:认识战后和平局面、正确认识发展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采用的教学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3.1《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第一课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了解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知道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能力:提高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主题,自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重点、难点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9.11等几组图片说明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的意义:让人安居乐业,国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蓬勃发展。 (3)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影响和平的因素) 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刘宪华“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南约小学邹考华 这次听刘宪华“主题阅读”的课让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不同的授课方式。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谈谈我的体会。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学生越来越不爱读文学作品。教育部门虽然已给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文学作品必读篇目”,但真正去读过的同学很少。 读书已经不再成为需要,而那些必读篇目也成了学生心上的一笔笔债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主题阅读”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3、语文主题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且让个人的兴趣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蜕变,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学习作用,通过交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体会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层面上,读可以促进写。主题阅题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大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人类情感、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笔记、缩写、改写和仿写提供丰富的题材,开拓思维空间,成为学生写作起步的根据地。 以上是我的几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创新地运用主题学习的方法,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我的感觉中,主题学习做到了透过一个个小小的主题,让学生看到的是具体生动的世界。篇二: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张玉芬 上周六我校派了我们十名教师去山东---潍坊学习。我们怀着热情的心情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李虹霞、韩兴娥、毕英春、万增艳、代吉娥、李海梅、于永正、尹宜梅八位名师的展示课,现场观摩了李振村校长报告的《全课程教育实验的语文走向》先进做法,还听取了陈耀方的报告《语文主题学习的10件事》,还有很多数不胜数,让我感受颇深,我的心也热血澎湃。 讲课的八位老师,讲课风格,各有特色。现在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小感受吧。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 韩兴娥老师的课,平凡却最有实效。她的课是平常积累的一种展示,曾经很多人慕名而学,但是成就的仅仅只有韩老师自己。看过网上很多关于韩老师的评论,印象最深的却是平凡扎实两个字。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得就是语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韩老师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最为日常所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理解当前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并结合时事分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明确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和平与发展的不二途径。学生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国际社会有简单接触,但少有实质了解,同时学生对一些国际事件好奇心极强。本课采用情景创设、步步紧扣的教学方法展开,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导入活动和探究活动,识记和平与发展已成时代主题。 通过视频《Tell Me Why》和非洲儿童图片,中东剧变、美国二十年代的军事活动表,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了解及批判,理解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世界上哪些地区和国家还在‘让子弹飞’?哪些国家和地区还在‘将贫穷进行到底’?”,提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欣赏视频和图片,思考其反映的问题,增强思维发展及拓展训练的能力。 通过对现实国际纷争的了解,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时事,认识世界大局,提升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鉴别。 通过了解发展的两极分化,认识到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方为第一要务。 通过理解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增强忧患意识。 通过了解我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教前准备 导学案预习。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视频运用、问题情境创设法、导学案法、任务创设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材处理和思路设计 (一)思路设计 欣慰:和平与发展已成时代主题 桎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救赎: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过程设计

形势与政策收获与感悟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形势与政策收获与感悟 院系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 姓名:张嘉伟 学号: 201126060310 辅导老师:许文 完成日期: 2013-04

形势与政策收获与感悟 引言: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1.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意义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新世纪的接班人就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变化莫测国际形势,我们应有自己的主张。因为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 2. 对两会的认识 今年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因此“两会”的召开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关注和他们有关的一些热点话题。我看“两会”,一方面是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说说自己对一些关键问题的个人看法,在关注的同时培养自我思考和相关意识。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知 识 点: 期末考核 得 分: [75] 试题分值: 100.0 学生答案: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三)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理念、原则、追求。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旧的安全观是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安全观。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持久和平。新的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只有倡导这新的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 (五)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案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知道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明确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2.能力目标。 (1)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例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当代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祖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认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 (3)树立全球观念,尊重世界多样性,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观念。 (4)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目: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这部分对20世纪世界的和平形势作概括性的描述,并配有一幅“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照片。同时引述了有关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的资料。安排这些材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当代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20世纪上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变化,认识时代主题的转换,即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使学生明确二战后,要和平是时代的主流,发展也是时代的主流。其中设的四个问题是贯串整个框题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寻求答案,启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建构知识。 (1)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何不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度惨遭世界大战劫难;20世纪下半叶,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乱,但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 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后一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而且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2)根据上述材料,应如何概括当代和平与发展的形势? 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与此同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3)当今世界是否已经解决了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4)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 知 识 点: 期末考核 得分:[75] 试题分 值: 100.0 学生答案: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三)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理念、原则、追求。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案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

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 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 但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感悟汇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感悟汇总【篇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采访归来的日子,每当我抬头仰望,脑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郑州机场上方那一片浩瀚的天空。是的,天空是宽阔的,展露着云卷云舒的大千气象,正如同这个时代蓬勃而出的万千景象、熙来攘往,也正如同“空中丝绸之路”所彰显出的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使人体会到时代的宏大、世界的广阔和生活的丰沛。 人们常说,眼到、心到、情到,才能意到、笔到。在到达郑州机场之前,我曾经在心里对即将进行的采访作出种种预想。但是,无数预想都远不能描述出真实场景所带来的感动。一组又一组生动的人物群像,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奋斗故事,一幕又一幕鲜活的工作画面,特别是永远忙碌不已、办理业务的营业大厅,总是满载货物、来回穿梭的叉车,还有那堆满货物、灯火通明的西货站,以及奔忙其中的工作人员,那种时时延宕而出的在场感,令我深切体悟到一股深藏在时代浪潮之下的生生之气,久久萦绕在心。 无数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们把个体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

洪流,把个人生命记忆与时代记忆交叠在一起,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托起了一条跨越欧亚大陆的空中飞桥,不仅拉近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还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灵距离。劳动者才是时代的英雄,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在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的同时,不能忘记了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特别要注意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奋斗和伟大,把美好激荡的瞬间记录下来,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他们,把版面更多地留给他们,用智慧和真情把精彩的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得更生动、更灵动。 【篇二】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采访活动是xx和祖国的一次特殊的“亲密接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记录祖国这70年的风云变幻,如何更加准确地去做一名时代的记录者。 *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四者”便是xx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的“保鲜剂”。 这次三沙的采访活动,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xx增强“四力”的重要性。只有迈开腿,让双脚沾满泥土;俯下身,让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4.7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教材内容】 主要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 具体包括 国情导读部分: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活动部分: ●材料透视 ●经济全球化剪影 实践与评价部分: ●主题活动 阅读与感悟部分 【教学重难点】 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的概念及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维护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任务。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与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导致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又削弱国家主权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由于新教材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弱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教材结构把握的先天不足使学习的重难点不容易明确。新教材新颖活泼,图文并茂,既有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但对教学素材的处理不当也会弱化学生对知识关联的理解和综合概括能力的把握。 2、学生的需要:初中学生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更深层地挖掘和利用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世界和平和发展现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从而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国际社会,树立开放、平等的国际意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部分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在课题的导入和话题的展开环节主要借助情景教学法。用丰富的图文资料设置情景,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教学内容,主动探究知识。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环节主要使用讲授教学法与探究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注,引发学生讨论、分析,主动探索知识、归纳知识和建构知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对理论性强或综合程度高的教学内容,教师则通过讲授法作提示和归纳。 【综合设计思路】:(简单的操作步骤) 借用直观、丰富的教学素材设置情景,增加课堂教学氛围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如联合国广场雕塑的图片资料,恐怖主义的漫画素材。利用时政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探到位究思考,突出情感和能力目标,提升学科特色和学生能力。如以黎冲突事件的运用和分析。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新教材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铺垫不够;而有些知识前后重复出现,相关知识的整合不够。这就要求教师本着“有利于教学实践,有利于教育创新”的原则进行多渠道的尝试和比较。 探究园中许多问题的回答和阅读与感悟的感悟对学生能力要求教高,而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让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难度值提高。如何让尽可能多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促进思维多元,达到教学目的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第七单元 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七单元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平湖市行知中学团队2015.4.10 一、教材分析 《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综合探究七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能力目标: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可结合本课内容,教育学生意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珍惜好时光,好好学习。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和平与发展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自主学习单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 引用邓小平的话,揭示和平与发展的涵义。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小组合作 探究一:“和平与发展”为何成为时代的主题 出示图片:世界人民反对战争和世界各地期盼发展相关内容。 探究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表现 2、精讲点拨 (1)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怎样消除这一障碍,请大家来把把脉,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 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1.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危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源和意义 引入: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危机 《后天》、《阿凡达》、《2012》所表现的场景引人深思,电影中描述的场景真的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吗?近年来的极端全球气候频发,泥石流、沙尘暴、海啸,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惨痛的人员伤亡。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亚齐地区发生里氏7.9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造成沿岸国家20多万人死亡,50多万人无家可归。2011年全球经济受到自然灾害重创,年初的洪灾给澳大利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30亿美元,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去的经济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东南亚洪灾给泰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22.4亿美元。据此,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将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 的灾害年,而按照该报告统计结果的可比性推理,2011年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4500亿美元。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马尔代夫亦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平均海拔1.2米。海平面正以每年2厘米上升。预计该国家在往后50年左右将消失。 2009年10月18日,马尔代夫举行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当日召集12名政府内阁成员身穿潜水服,在该国海域一处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为时30分钟的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发展?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点评:题目反映时代主题

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点评:题目反映 时代主题 导读:本文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点评:题目反映时代主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全国高考作文题专家点评:世纪宝宝等题目反映时代主题 2018年高考作文题共9道,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

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II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设计思路介绍: 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BEYOND乐队的经典老歌《AMANI》(和平歌曲)作为开篇与结尾曲,前后呼应,渲染本课主题; 二、将本课分为四个篇章:和平篇、发展篇、解决策略篇、展望未来篇,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三、以视频和图片资料辅助,帮助学生感悟本课主题。穿插学生活动,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明确本课知识。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3、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课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组视频及图片资料。 (播放战争片段视频及图片资料) 教师点评:由视频和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展示视频—统计数据)战争使地球伤痕累累,使人类苦不堪言,但时至今日,世界仍不太平,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展示课件)从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尽管整个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仍然存在着贫穷和饥饿现象,他们渴望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展示课件) 二、讲授新课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什么是和平问题?什么是发展问题?二者有何联系,为什么和平与发展能成为时代的主题呢? 首先,我们来看和平问题。 1、和平问题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阅读书本98页内容并思考几个问题: (展示课件) 1)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对当前和平问题的正确认识 ①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当今世界仍不安宁。--支流 分清主流和支流,是学会全面看问题和坚持一分为二观点的表现。同学们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当前的主流是和平,支流是世界仍不安宁,但和平主流与战争支流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换的。当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时,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平成为时代主题(课件)。但是,当战争因素的增长超过了和平因素的增长时,战争不可避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会不会再次爆发世界大战呢?

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只有准确把握和平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从而为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确立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70年代末,党中央和邓小平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对毛泽东关于“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要倾向”的论断提出了质疑,80年代中期,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把邓小平这一思想正式表述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保持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交往并顺利实现发展计划。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得益于世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经济贸易能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具体地说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增进了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结果。 第一,从世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来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东西、南北矛盾已经取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瓜分世界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在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存在,但由于发达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矛盾出现比较缓和,因此这些国家没有出现社会主义革命。所以随着世界主要矛盾的转化,内容的变化,时代主题也在发生变化。 第二,抑制世界战争的因素不断增多,维护了世界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深刻的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制约。战后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依赖和交织,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和世界战争力量的牵制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