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走向

新时期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走向作者:李江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4期21世纪10年代,娱乐节目铺天盖地,时尚、消费、美女、游戏……充斥荧屏,促进了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娱乐节目是当下电视传播的重要法宝,各大电视台均将娱乐节目看成获取收视率的致命武器,形成了“得综艺者得天下”的局面。
那么当下电视节目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呢?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1 视野聚焦的变化所谓视野聚焦,指的是受众在观看电视时的主要关注对象。
而视野聚焦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由之前的“明星效应”转变为“草根情结”。
20世纪90年代的《快乐大本营》打开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门,明星大腕做客节目,在互动游戏中拉近了观众与明星之间的距离。
而随后兴起的以《鲁豫有约》、《艺术人生》为代表的娱乐类谈话节目更是让观众过足了“明星瘾”,倾听明星们的坎坷故事、喜怒哀乐……2004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打破了明星主宰荧屏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平民草根。
《超级女声》对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所引发的一系列传播效应也不是简单的研究就可以概括出来的,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真人秀节目。
今天,选秀节目的热潮虽然已经减退,但是百姓在荧屏中的位置却越来越重要了,而娱乐节目也由平民选秀发展为全民秀了。
不管是在综艺娱乐类节目还是娱乐谈话类节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平民的影子:浙江卫视的金牌节目《我爱记歌词》以百姓唱K的形式、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以互动交友的形式、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以宝宝秀的形式……甚至连娱乐节目的龙头老大《快乐大本营》中也多次邀请平民嘉宾做客节目,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2 网络热点的引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以其互动性、点播性等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部分的传统电视受众,也滋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红人:孔氏姐妹花、最帅交警、烧饼帅哥……他们的受关注程度决不亚于明星,因此,各大电视台也将焦点投向了他们。
由于网络红人的出名依据往往是网络照片,所以电视上呈现的活灵活现的真人必将更受关注。
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方向与建议

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方向与建议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观众对娱乐节目的需求变化,电视娱乐节目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留住观众并吸引新的观众群体,电视娱乐节目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方向及建议。
二、利用互动性提升观众参与感现代观众对于传统单向受众角色已经不再满足,他们希望能够在节目中积极参与、享受互动体验。
因此,电视娱乐节目应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和创新形式,提升观众的参与感。
1. 设计游戏互动环节:在娱乐类综艺节目中引入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节,可以吸引观众积极参与并激发竞争心理。
2. 利用社交平台:结合当下流行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在电视节目中设置相关投票、留言等环节,鼓励观众互动,增强其参与感。
3. 开展线下互动活动:利用影片首映、舞台剧演出等形式,邀请观众现场参与,并举行粉丝见面会等互动活动,使观众与明星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三、追求内容创新和多样性创新不仅要在形式上进行,也需要在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内容的创新和多样性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1. 挖掘新题材:寻找当下热门话题或潜在需求,并通过策划独特的节目形式加以呈现。
例如,以生活方式为主题的节目、科技突破为核心的科普类节目等。
2. 引进国外优质综艺:借鉴海外成功案例,引进一些优质综艺节目,并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进行本土化改编。
这可以提高电视娱乐节目的水平和品质。
3. 加大文化挖掘力度:通过调查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开发相关题材的纪录片、相声段子等,保持观众在文化层面的认同感,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注重节目质量和行业监管除了创新内容和形式外,电视娱乐节目还需要关注节目质量和行业监管,以提升整体水平。
1. 提高制作水准:加大对编导、演员等技术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提高整体制作水准。
尤其要注重剧本的创新和细致推敲,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打动观众。
2. 引入评审机制:设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对电视娱乐节目进行审核、评价,并为优秀节目颁发奖项。
泛娱乐化时代下的互联网娱乐产业

泛娱乐化时代下的互联网娱乐产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娱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获取娱乐,而互联网娱乐产业也在迅速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当前的泛娱乐化时代下,互联网娱乐产业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新态势。
一、泛娱乐化的背景泛娱乐化时代的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数字经济的崛起,这些都为娱乐消费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多样化的选择。
面对优质的网络娱乐资源,人们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不再只是单纯的消费娱乐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在追求个性化、社交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创新性。
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下,互联网娱乐产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娱乐业态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兴娱乐形态如虚拟世界、社交游戏、直播、电竞等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互联网娱乐产业进入了“造梦时代”,这为创新型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泛娱乐化的趋势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娱乐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多样的娱乐业态和消费需求的存在使得互联网娱乐产业趋于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在线游戏、在线音乐、在线电影等,还出现了社交游戏、电竞、VR/AR、在线直播等新的娱乐形态。
这些多种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2. 广泛的用户群体:互联网娱乐产业的用户群体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年轻人,还有老年人、儿童、家庭等各种消费群体。
对于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娱乐需求的用户,需要提供更多样化的内容和服务。
3. 社交化:社交性是互联网娱乐产业的重要特点之一,用户在娱乐过程中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
拥有高度社交属性的互联网娱乐形态,如社交游戏、在线直播、微信视频号等,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关注和粘性。
4. 移动化: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用户的娱乐需求越来越集中在移动端上。
移动端逐渐成为互联网娱乐消费的主要入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使用PC端获取娱乐。
5. 产业链协同:互联网娱乐产业的成熟发展需要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合作。
浅谈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

浅谈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明显趋势。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视成为我们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这个背景下,电视主持人作为娱乐节目的重要推动者和传播者,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一、泛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文化泛娱乐化是指一种以娱乐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现象,它是信息、科技、文化相互嫁接的结果,是娱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电视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电视娱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他们对娱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与此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娱乐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设备也成为人们娱乐的另一种重要选择,这意味着娱乐内容的传播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主持人和娱乐节目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他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差异化,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电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推动者,电视主持人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
他们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故事搬上电视,而是需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到当下的娱乐文化中,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电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需要有所调整。
电视主持人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电视主持人需要具备较强的主持能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中国故事呈现给观众。
电视主持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与观众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引导他们走进中国故事的世界。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电视主持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电视主持人可以根据节目的主题和风格,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以吸引观众的兴趣。
2.创新的讲故事方式:传统的讲故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电视主持人需要在讲故事的方式上进行创新,可以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电视新闻泛娱乐化倾向和问题解析

是造 成新 闻娱 乐化 的 另一原 因。如 一
新 闻 包装 娱 乐化 。有 的新 闻节 目 些不 合理 的 奖惩 制度 ,让新 闻工作 者
标题 娱 乐化。很 多 电视 新 闻为吸 会 请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 有一 定知 名度和 影 响 力的 产 生 了不 正确 的价值 观 、 人生 观 , 直 接
世 界上 还有 比获得 新 闻更 高价 值 的 东 说被 淡化 了。
西 。一 些颇具 严肃 性 的政 治 、 法制、 经
述 。新闻节 目要确 立 自己的 中心 思想 。
5 .新 闻 过 度 娱 乐 化 违 背 了 新 闻 规 想 要 传达 什 么样 的内容 ,并 且希 望得
济和社 会 新 闻 。 被“ 搞 笑” 被“ 炒作” . 会 律 。 任 何事 物 的发 展都有 自己的规律 。 到受众 怎 么样 的 回馈 .都要 以新 闻节 使 这些新 闻娱 乐化 、 低俗 化 。 影 响社会 新 闻的要 素是 真 实性 、准 确性 、权 威 目的 中心 思想 为依 据 。新 闻人 的 中心
的词语 来制造 噱头 。例如 , 有 些 电视 台 娱乐化 , 或 者将 新 闻演播室 内的背景 、 摇滚音 乐 、 街舞、 卡通 、 无 厘头 ) 电视 剧 白、节 目后 期合成 时 的片 头片尾 词 曲
镜头等 表现 手法 。
电视 新 闻 的娱 乐化倾 向给社 会 带
1 . 新 闻过 度 娱 乐 化 减 少 了信 息 量 。
引 受众 .往 往会 在标题 中注入娱 乐 元 戏 曲、 曲艺 、 小 品、 滑 稽 演 员做 新 闻节 影 响 了他 们 制作 严肃新 闻的热 情和 态 素 。在 新 闻标题 中多用 当下热 门的 网 目主持 人 ,使这 些 名人成 为节 目的核 度 .助 长 了 电视 新 闻泛娱 乐化 倾 向 之 络 词语 .用一些 与 内容偏 离甚 至 无关 心 人 物 、 象征 性 人 物 。 让 节 目人 格化 、 风。
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资料3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
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防止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本文就电视节目娱乐化这一现象以及节目与品位导向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思考,并紧密结合大众文化理论及典型个案,通过对生活的娱乐化呈现、外部包装的娱乐化构成以及主持人定位的娱乐化包装等相关信息的阐述,逐步剖析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真正含义。
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在全国掀起了平民造星的浪潮,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节目形态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湖南卫视的节目路线,从《快乐大本营》、《真情》到后来的《娱乐无极限》、《越策越开心》,连稍微严肃一点的《晚间新闻》和《背后的故事》,都或多或少被灌注了娱乐的因素,其中《晚间新闻》更是开全国娱乐式播报新闻的先河。
由于湖南卫视的立台宗旨和节目方向本身就偏向娱乐化,那么它的节目娱乐化趋向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我们纵观各大电视媒体,从上海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到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大刚说新闻》,似乎都不难看出,现在的节目越来越贴近民众,生动性、娱乐性不断加强,就连电视媒体龙头老大央视,也开始了节目娱乐化生机与危机的讨论,《开心辞典》、《非常6+1》等品牌节目陆续改版,其中《非常6+ 1》更是打着“彻底娱乐化”的口号紧锣密鼓地筹备创新着。
有人便提出疑问,“如今越来越多的节目浮出水面,目的都是走向大众化,这是不是电视娱乐化起了作用?”由此看出,娱乐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媒体刺激受众的重要手段,几乎各种类型的节目,都在探索娱乐化功能的创造空间。
这类节目与传统新闻、电视剧并肩而生,占据市场,获得市场。
《2024年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篇一一、引言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快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1. 快速发展与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数量和种类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综艺节目、音乐节目、舞蹈节目到选秀节目、真人秀等,各种类型的电视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2. 创新与模仿并存在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与模仿并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方面,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为电视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另一方面,一些节目过度模仿国外或同行的成功模式,缺乏原创性和特色。
3.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电视媒体的多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电视台纷纷加大投入,争夺优质资源和观众注意力。
同时,一些新兴的网络平台也加入到电视娱乐节目的竞争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三、存在的问题1. 内容同质化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一些节目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相互模仿,缺乏创新和特色,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2. 过度商业化一些电视娱乐节目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节目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过度炒作、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损害了节目的形象和观众的信任。
3. 缺乏专业人才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制作行业的人才储备不足,一些制作团队缺乏创意和执行力,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内容创新各电视台和制作团队应加强内容创新,挖掘和培养具有独特魅力的节目形式和内容。
同时,应注重节目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提高节目的品质和价值。
2. 强化品牌建设品牌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泛娱乐化”:电视文化产业的娱民之殇与突围之路

“泛娱乐化”:电视文化产业的娱民之殇与突围之路作者:喻晓璐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2期“泛娱乐化”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一股文化潮流,已经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
通过前人对该现象研究概况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重新对“泛娱乐化”进行界定并概括其特征。
一、“文化产业”和“泛娱乐化”的界定“文化产业”最早的概念表述来自于“文化工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1947年合著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
二人对“文化工业”始终抱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在“文化工业”批判中,霍克海默等人指出: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是一种以程式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市场需求为文化生产导向,以获取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为生产目的的产业。
时代语境的变化,使文化产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存在差异。
英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
美国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或传媒产业。
韩国和日本则将其定义为内容产业,是指:“以知识性、信息化和创意内容为主的行业,这些内容包括肖像、卡画、音乐、游戏、电影、动画、广播、广告、肖像授权以及教育娱乐。
”[1]也有些学者将文化产业视为娱乐产业,认为它“是指以提供娱乐性和时尚性为消费特征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2]。
“娱乐产业包括文化娱乐、体育娱乐和休闲娱乐,形成娱乐经济。
娱乐产业是一种体验经济,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趋乐欲望和精神愉悦。
”[3]在中国文化部2003年9月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①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与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相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发展方向
作者:程娜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
摘要:娱乐是大众生活不可去掉的一部分,电视节目提供娱乐是必要的,但如果娱乐的范
围过广,强度过大,甚至达到无序无度的程度时,必然对观众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树立产生
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狂欢”理论、“守门人”理论、“人文精神”的探究,并希望由此
使得娱乐回归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泛娱乐化;“狂欢”理论;“守门人”理论;人文精神
娱乐是大众生活不可去掉的一部分,电视节目提供娱乐是必要的,但如果娱乐的范围过
广,强度过大,甚至达到无序无度的程度时,必然对观众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树立产生负面
影响。
一、“狂欢”理论对泛娱乐化节目的启示
“狂欢”是随着巴赫金的文学理论被引入中国后而逐渐为人所知的一个批评术语。巴赫金对
流行于欧洲民间的狂欢节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狂欢节是官方世界下的法治外假期,在狂欢节期
间所有的民间力量都尽情地进行情感宣泄,形成一种以“感官愉悦”为主要诉求的文化奇观。由
此而来,他将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式总称为“狂欢式”,赋予其独特的、复杂的象征
意义。
然而,这种狂欢化的电视文化在给老百姓带来愉悦和自由的同时,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的。在巴赫金看来,狂欢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暂时拒绝官方世界的机会,社会等级、财产、职
业、家庭、性别以及年龄差异的障碍被暂时逾越,而提出了一种让人们平等、富足和自由生活
的乌托邦式的承诺。狂欢式的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的正是这种具有普泛性的大众情绪的宣泄场
域和想象空间。然而,既然一切都是暂时的,那么所有的狂欢注定只能是一个空泛的美梦。这
样的狂欢结束后,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呢?在狂欢中,关注的是感官的愉悦、视觉的快感,而
理性思考和关怀精神的缺席是毋庸置疑的。
在全球化的广阔视野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时期。来自西方的消费文化观强
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同时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娱乐性、平
民性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了社会审美心理趋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电视既经历
着从国家文化向市场文化的过渡,又面临着国家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共存。只有把主流意识形态
的“引导”功能与大众文化的“狂欢”心态融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电视文化的主体价
值,为社会的发展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守门人”理论对泛娱乐化节目的把关作用
“守门人”一词,最先见于库尔特.勒温(K.Lewin)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文章考察和研
究了家庭主妇如何决定购买食物以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勒温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
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者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
见,就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同时,勒温还对大众传
播中新闻活动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作了比较研究。
所谓守门人,显然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
样传播的人或机构。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他实际是一个三重角色。首先,他是一位
接受者。作为报刊编辑来说,他是新闻稿件或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对影视导演来说,他是
影视剧本的首批读者;对广播电视台的导播来说,他又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第一位受众。这时,
他完全可以用普通受众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和审视这些未正式进入传播渠道的消息资料。其
次,他是一位守门者。他对接收到的信息认真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
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同时,他又是一位传播者。
三、“人文精神”对泛娱乐化节目品位的提升效应
电视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当代文化的晴雨表,文化的擅变必然要对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
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人文精神”为中国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在电视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力弘扬电视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不可回避的责
任和义务。
“人文精神”这个词起源于西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人文精神”指的是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上的“人文精神”则是指由西方哲学所培育的精神文化传统,它的主
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起源于14世纪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对抗愚昧、迷信的经院哲学与神学,借助于希腊哲学与
艺术等古典知识,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高扬人性光辉的大旗。
在电视节目中弘扬人文精神,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创作与传播理念上注重人文关怀,体现
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对真实社会心理的关注。按这一理念创作的
电视节目,就可以做到把镜头对准百姓的生存空间,讲述民众关心的事。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
决定了报道方式也不停留在浮光掠影、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是对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
式、生存体验进行叩问。通过这种人文关怀让人们科学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促成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产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与积极的导向作用。
娱乐之路并不平坦,需要更多的人在理性思考中将偏离轨道的泛娱乐化状态回归正常,并
最终引领人们在劳逸结合的生活中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人生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3]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高小康:狂欢世纪: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5]张熹: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J],新闻传播,2009(8):34-37。
[6]时统宇: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批评[J],新闻实践,2006:6-29。
[7]陈晓辉:泛娱乐化现象浅析[J],新闻传播,2005(10):60-62。
程娜(1988-),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外艺
术史论。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